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 机制创新

一、合同能源管理必将成为高校节能工作的核心机制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简单的说就是节能服务商通过和客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帮助客户节能降耗,并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以此取得节能服务报酬和合理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以减少能源费来支付节能项目部分或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其突出特点是:零投入、零风险,客户不用出一分钱,也不负责设计施工等所有事物,一切节能改造的工作均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且客户还能按合同比例分享节能利润,合同到期后所有节能设备和节能收益均归客户。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根据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以及用户向节能服务公司付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和节能设备租赁型四种模式。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占据主流,同时节能量保证型项目增长迅猛,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和节能设备租赁型项目也纷纷涌现。

1、国家政策助推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解决了我国企业和单位节能投资意识不强、节能资金不足、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了各种高效节能措施的推广,减少了能源消耗。2010年我国政府全面出台政策法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4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为落实意见的实施,财政部及国家发改委又先后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需求及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相应的全国各大省市也纷纷按照意见精神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相关规定和办法促进节能工作中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应用。如《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河南省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山西省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税收扶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改善金融服务、明确申请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的依据和程序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积极培育节能服务这个新兴行业。

2、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双赢双促作用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面向市场的节能新机制,在高校有其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首先,合同能源管理解决了高校节能资金短缺问题。节能服务公司与高校通过签订合同能源管理合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设计、实施、维修等一系列节能管理服务,使高校在缺少资金及专业管理人员的背景下节能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其次,节能服务公司为高校提供了专业化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其充分发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技术先进、管理全面、服务专业的特点,使高校由自我管理转变为专业管理,解决了节能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问题,有效地减少了项目成本,稳定地提高了节能效率。高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仅获得了节能收益,而且将无偿得到高效节能设备,长期受益。再者,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的实施具有深远的社会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合作中不仅能为节能服务公司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还能为其储备大量的技术及人才力量,有效地促进了节能服务公司的快速发展。显然,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工作实现了高校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双赢,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而且有利于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壮大。

3、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种种优势

(1)高校能耗高,节能潜力大,市场广阔。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高校校园建筑面积都有了大幅度增加,高校已逐渐成为重要的能源消耗单位,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势在必行。此外,很多高校建校时间长,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管理粗放,浪费严重。虽然近几年各高校都加大了用能管理力度,进行了一些节能改造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备较大的节能潜力和广阔的节能市场。

(2)高校体制健全,信用好、风险小。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技改的项目回报期一般较长,节能服务公司普遍担心在改造项目结束后用能单位以其没有支付能力、政策变化、体制改革、领导更换等各种理由违反约定不支付款项。在社会诚信和商业诚信相对缺失、司法成本偏高、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节能服务公司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中长期的投资普遍感到风险性较大。高校情况则不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员稳定、管理规范、信用良好,具有健全的财务制度,避免了因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带来的风险,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优质客源。

(3)高校用能稳定,易于核定节能量,操作简便。节能量的计算与核定涉及节能效益的分配,是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在校园建设基本完成、学生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用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生活几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高校节能量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与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服务合同的具体条款上易于达成一致。

二、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资金短缺造成的合作困难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集中于两种模式:节能效益分享型和节能量保证型。前者要求节能服务公司负责筹措,后者则要求高校用户方自筹大部分资金。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双方由谁出资,都存在困难。高校的核心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其资金多用于此。随着学校的发展,基本能耗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能用于规模化节能改造的资金是少之又少,因此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多希望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由节能服务公司筹措资金规避资金压力。而多数能与高校匹配的节能服务公司均为技术型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项目基本都需要融资实施,加之国家对此类项目现有扶持政策的不完善,银行等金融业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熟悉,缺乏相应的项目评估体系,致使节能服务公司对外融资困难重重。此种情势下,势必造成不少数目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

2、高校管理人员节能意识淡薄

高校一般建校时间长,能源管理者管理思想陈旧、成本意识差,用能习惯粗放,只要保障了正常的科研教学秩序,能源开销花多花少一个样,效率高低无人问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能源管理者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能源价格存在侥幸心理,如改造过后,能源价格波动,则得不偿失。由此造成高校方节能改造工作均较为保守,不到迫不得已,不会主动地实施节能改造。再者在现有的高校能源管理体系中,能源供给方与管理方一般均隶属于高校后勤系统,属于自供自管,而高校的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广大的师生、教职工则分属不同部门,一方面造成能源管理者监管起不到实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得能源管理者又对使用者的不良用能行为、习惯无直接管理的能力,长期以来造成能源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淡薄。而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各环节的良好管理与支持。

3、高校对合同能源管理认知的偏差

在高校方节能意识、管理意识不足的不良影响下,再加上国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宣传的偏差,多数高校能源管理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非常有限,仅限于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用户“零投资”,“零风险”即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其他模式的了解甚微。对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流程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认识不足,对过程中双方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缺乏了解。另外,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目前又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加之高校相关管理人才的缺失,使得高校多数项目合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合作中双方一旦出现分歧,由于认知的偏差,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4、高校可实施节能项目的局限性

近年来通过对一些高校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选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上还趋于保守。实施的项目都是一些成熟技术在小范围的推广尝试,而在大规模新技术应用上面则缺少魄力,这也与高校能源管理的核心职能――维持稳定的教学、科研秩序的性质有关,大范围、高新技术的改造在高校实施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虽说高校节能项目潜力巨大,但其规模有限,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吸引力不足。另外,高校节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上,不同于工业节能项目的规模大、节能量大,使得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化的改造能力体现不出来,单位成本上升,难于管理,收益率降低。这与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巨大资金及技术风险不成正比,因而节能服务公司拒绝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可能性较大。

5、相关政策及法规的不完善

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在能源管理方面,国家的政策压力及其在各领域都应起到的社会示范作用,是其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项目改造的主要动力。现有的国家能源政策不完善,高校执行不力是高校节能减排工作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使得高校这些“特殊”单位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再者国家针对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的缺失,现有的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一般多针对大型工业节能项目,对于高校来说申请难、审批难、兑现难,兑现周期也较长,自然无法刺激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展开。

6、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

目前我国在权威的第三方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滞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在能耗审计、节能量计算上分歧不断。双方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作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节能潜力是多少,实际节能量是多少。这些仅靠双方协商达成共识是不太现实的,我国正是缺少这种权威的双方均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告诉用户节能潜力是多少,实施后节能量是多少,通过第三方使得双方在信息上均衡,否则双方的合作就无信任可言。

三、加快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

1、多措并举,合力应对资金短缺问题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资金按合作模式的不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采用节能量保证型时的高校方与节能效益分享型时的节能服务公司。现阶段实施的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高校方不愿意主动承担资金压力与风险。若国家及地方政府积极地政策引导,例如对自筹资金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资金)或在融资时相同条件下优先保障节能量保证型的项目,激励高校方积极自筹资金,资金上不全依靠于节能服务公司,这样不仅能极大地促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而且还可以使节能服务公司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开发,获得更高的节能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用户。

目前多数高校确实存在资金压力及融资困难等问题,自筹资金无望必须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时,项目资金压力就全部倒向了节能服务公司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多数要面临融资局面,如何解决融资难问题,是双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涉及到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融资难源于银行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服务公司的不熟悉、不信任。针对此问题建议先由银行对节能服务公司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评级区别对待,对一些信用良好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贷款利率及额度上实行宽松政策积极扶持,使有技术、有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金融行业内部成立或者由政府设立权威的银行认可的项目评估机构,对需要融资的项目进行评估,认定其技术风险等级与预期收益情况,银行以此来判断此项目的可投性。对一些技术风险等级较高预期收益不稳定的项目进行规避,对一些技术成熟且预期收益稳定的项目积极放贷,同时适当引入保险业服务,对项目进行投保,降低项目风险。这样银行既规避了风险又拓展了业务,在逐渐熟悉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后,此类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责任到人,强化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

对于节能意识淡薄这个问题,除了高校管理方加大宣传、自觉培养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管理者缺少有压力的行政性命令和明确的节能目标。没有了这些硬性的指标,一些管理者就得过且过,侥幸心理重。我国政府应当效仿国外政府对公共事业机构尤其是高校下达明确的节能目标及阶段性时间表,既要切合实际又要保持相当的压力,积极配合、按时完成的进行奖励,拒不配合、到期未完成的给予处罚,使得高校能源管理者无空可钻,必须付之切实有效的节能改造工作。对于管理意识不足、管理不利的问题,必须先解决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关系的问题。高校应摒除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为一家的现状,在高校设立独立于能源供给系统之外的管理机构,切实起到能源监管的作用;同时协助能源管理者积极与使用者沟通,使能源管理延伸到使用者内部,建议在各机关单位部门、各院系内部建立能源管理小组或者节能管理小组,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化立体管理模式。

3、加强宣传,全面认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在强化节能意识与管理意识的同时,要想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改造项目中的应用,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比如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管理者培训,增设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相关课程,校内的节能新机制宣传等,以此加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客观全面的宣传,使各级主管部门、用户深入了解学习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培养相关人才,掌握其特点、模式、实施流程,消除双方在机制认识上的偏见,提高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自身意识和能力。

4、搭建平台,促进高校节能项目整合

高校节能项目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双方合作中的一大障碍。节能服务公司具有规模化的节能项目改造能力,希望通过规模化降低单一成本,提高整体收益率,而高校方一般不可能一次性提供大规模的项目平台,基本都是“前期试点”加“逐步覆盖”的模式完成改造。此类项目规模有限,有时还存在多点分散的问题,需要一个良好的节能组织平台――例如高校节能联盟,或建立一个高校节能项目协作平台来协调解决。平台既分享各高校用户节能减排经验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心得,又可整合意向高校项目资源,化零为整;同时可以采取收取项目管理费用代替中小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达成规模化的节能改造项目,吸引节能服务公司与之合作,这样项目双方的意向匹配度就会高很多。由此高校方、节能服务公司、平台(联盟)相互促进,三方共同发展。

5、完善法规,强化经济调控手段

针对法规及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应依照我国国情或当地经济状况,制定切实可行并带有明确阶段性目标的节能减排计划,严格执行。对于按时提前完成的高校进行奖励,对于完成不力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取消相关单位、管理人员评先资格,扣发相关单位及人员的精神文明奖,使节能减排工作成效与高校相关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切实推动高校节能减排工作即推进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除了上级给予的行政压力,我们愿意看到的是高校方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地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选择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这就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经济调控手段上要到位。现有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多针对大型的工业节能项目,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出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政策,突出可操作性,例如《关于促进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小项目的财税细则》等,利用经济调控的杠杆实现推进高校实施此类项目。另外,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自身的特点,相对规模较小、节能量较小,单一项目能够获得的财政及税收补贴数目少,高校碍于繁琐的申请、审批程序,相关部门应考虑设立高校中小节能项目申请、审批、支付的绿色通道,方便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及时落实到位。

6、完善机构,成立权威的第三方评估组织

推进高校实施能源管理项目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权威的第三方项目评估机构。我国应在有相关技术能力的权威部门下设立此类组织,用于对项目的节能基准、节能潜力及项目实际节能量作出具有权威效应的评判。以此来平衡用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在技术层面的信息度,杜绝欺诈行为的发生,起到项目监督、风险提醒的作用,消除双方在节能基准判定方面的顾虑,使双方达成公平的合作。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GH-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史兆宪: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 阮丹:高校建筑节能减排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 魏新兴:合同能源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3(2).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节能监察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第33号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第44号令)等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能源局关于印发2021年节能监察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监察计划

(一)高耗能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一是钢铁、化工、电力、非金属制造(水泥、玻璃、陶瓷等)、造纸、纺织等工业行业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专项节能监察,我市现场监察36家(名单详见附件1)。二是年耗电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数据中心项目专项节能监察,我市现场监察约45家(名单详见附件2)。

(二)非工业领域节能监察。非工业领域节能监察以交通运输、大型商建(商场、宾馆饭店等)、公共机构(医院、学校及政府机关办公楼等)等用能单位为主,我市现场监察不少于2家,具体名单结合我市节能工作实际抽选。

(三)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节能监察。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节能监察以未按时、按规定在省、市能源管理信息平台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月报、季报、年报)的企业为主。通过调取省、市能源管理信息平台信息确定企业名单,全覆盖进行书面监察。

二、监察内容

(一)高耗能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一是依据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检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依据国家有关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淘汰目录和强制性能效标准,检查用能单位是否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二是依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检查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否按规定进行节能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及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时间从2010年节能审查制度实施以来)。被列入监察名单之列的高耗能行业企业需自查形成企业用能台帐(模版详见附件3),并确保台帐信息完整准确。

(二)非工业领域节能监察。依据国家能耗限额(定额)标准和建筑节能标准等有关规定,检查用能单位执行情况和夏季室内空调温度控制情况。

(三)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监察。依据《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检点用能单位是否按时、按规定在省、市能源管理信息平台填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月报、季报、年报)。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统筹协调。一是各行业节能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本行业节能工作的统筹指导,并对节能监察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各区节能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区重点用能单位监督管理,完成不少于2家区监管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进一步督促重点用能单位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开展节能工作,形成全市节能监察工作合力。

(二)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按照《节能监察办法》(国家发展 改革委2016年第33号令)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相关执法流程,填写相关执法文书,规范节能监察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用能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存在未通过节能审查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未落实节能审查意见、超限额标准等违法违规用能行为的单位,依法发出整改文书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无法整改的,依法办理关停退出手续。对节能监察中发现的企业不合理用能行为提出改进建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节能诊断,并根据节能诊断结果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三)加强能源利用状况监测。各区要利用市能源管理信息平台,要求区监管重点用能单位按相关要求按月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做好对区监管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监测,并及时做好审核工作。

(四)增强服务意识。各区节能主管部门开展节能监察工作时要把指导服务与执法监察相结合,主动向监察对象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指导帮助监察对象挖掘节能潜力、科学合理使用能源。

(五)强化结果运用。各区节能主管部门要做好节能监察后续跟踪工作,加强节能监察结果的汇总分析工作,向社会公开节能监察工作情况,依法公布违规企业名单。

(六)要依法配合节能监察工作。被监察单位应加强组织领导,节能管理负责人要亲自参加配合节能监察工作;任何单位不得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节能监察。

     

附件:1. 2021年工业高耗能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企业名单(36家)

          2. 2021年数据中心专项节能监察企业名单(45家)

          3. 2021年高耗能行业企业用能台账(模板)

 

 

 

 

 

 

附件1

2021年工业高耗能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企业名单

序号

监察企业名称

行业

备注

1

广州恒运热电(D)厂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

广州珠江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3

广州协鑫蓝天燃气热电有限公司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4

广州越威纸业有限公司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

华电福新广州能源有限公司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6

广州大学城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7

广州恒运东区热力有限公司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8

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纺织业

 

9

广州锦兴纺织漂染有限公司

纺织业

 

10

广州市白云区新生实业有限公司

纺织业

 

11

广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

广州市珠江水泥有限公司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

广州丽天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4

广州忠信世纪玻纤有限公司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5

广州市富明玻璃有限公司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6

广州福耀玻璃有限公司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7

洛科威防火保温材料(广州)有限公司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8

广州华宝玻璃实业有限公司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9

鞍钢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

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1

广州市番禺裕丰钢铁有限公司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2

广东南方碱业股份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3

空气化工产品(广州)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4

大成(广州)气体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5

乐金化学(广州)信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6

广州泛亚聚酯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7

普莱克斯(广州)工业气体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8

广州诚恒化工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9

东曹(广州)化工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0

建滔(广州)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1

广州立白(番禺)有限公司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2

广州环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33

广州江铜铜材有限公司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4

雪松铜业(广州)有限公司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5

广州造纸实业有限公司

造纸和纸制品业

 

36

广州造纸股份有限公司

造纸和纸制品业

 

 

 

 

 

 

 

 

 

 

 

 

附件2

2021年数据中心项目专项节能监察企业名单

序号

监察企业名称

运营主体

备注

1

广州观达路数据中心

中国联通

 

2

瑞发路基地

中国联通

 

3

中国联通广东云数据中心广州名美基地

广东科华乾晟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通

 

4

中国联通广东云数据中心广州现代产业基地(1号楼)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通

 

5

中国联通广东云数据中心广州现代产业基地(2号楼)

中国联通

 

6

中国联通广东云数据中心广州现代产业基地4号楼

中国联通

 

7

中国联通广东云数据中心广州南沙基地(华章广州一号云中心)

中国联通/华章数据(广州)科技有限公司

 

8

太阳城IDC机房

中国联通

 

9

工业园IDC机房

中国联通

 

10

中国联通科学城机房

中国联通

 

11

中国联通广东广州白云通信机房新建工程

中国联通

 

12

中国移动(广州)博浩数据中心

广州市祥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3

南航信息大楼数据中心机房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14

南航股份办公大楼信息中心机房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15

开发区数据中心

广州电力通信网络有限公司

 

16

中国移动(广州)华新园G3数据中心

广州市维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7

中国移动(广州)华新园G6数据中心

广州市维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8

中国移动(广州)华新园G16数据中心

广州市维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9

寅午数据广州科学城数据中心

广州寅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20

广州金发数据中心

广东奥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奥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1

广州神舟数据中心

广东奥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奥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2

中国移动(广州)旗锐数据中心

广州诚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3

中国移动(广州)南翔数据中心(一期)

广州市羿资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24

中国移动(广州)中能数据中心

中国移动

 

25

中国移动(广东广州)数据中心一期一阶段项目

中国移动

 

26

中国移动(广东广州)数据中心一期项目二阶段项目

中国移动

 

27

中国移动南方基地

中国移动

 

28

广州超算中心(基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中山大学

 

29

广州开发区瑞和路数据中心项目

广东瑞和云科技有限公司

 

30

鹏博士广州云计算中心(一期)

鹏博士大数据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31

七星岗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32

石基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33

亚太信息引擎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34

广州电信(沙溪)云计算中心

中国电信

 

35

人民中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36

较场西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37

中国电信广州莲花山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38

南沙云谷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39

中国电信广州起云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40

加速器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41

永顺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42

东涌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43

云埔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44

连云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

 

45

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南方)基地建设项目

中国电信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1.1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资格认定不清

本文对目前仍在从事能源审计工作机构的审计人员的职称及职务情况、学历结构和从业年限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作了相关统计。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第1批节能量审核机构共26家。从业人员的职称职务、学历结构、业务年限参差不齐。从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的性质可以看出,参与能源审计的人员混杂,既有专业机构人员,也有本行业专家,还有小部分人员来自高校及科研所。然而,对这些人的从业资格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既没有权威机构认证,也没有专业化的培训或考试对人员进行筛选。此次调查发现,仅35.71%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人员拥有相应的资格认证,而另外64.29%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人员均没有相应的资格认证。这些资格证书有能源审计资格证、会计证、统计资格证、高级能源管理师资格证、能源审计师、内部审计证书等形式。

1.2人员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能源审计队伍其中大多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还有少数人员是研究生学历,另外还有与审计、会计专业等相关的专业人员,工作年限通常在10a以上。然而,学历与工作内容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仅有1/3的能源审计人员拥有资格证书,至于各类证书是否可以判断一名审计人员是否具备能源审计专业素质,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审计人员从入行开始,就难以衡量其业务素质水平。而用能单位内部的能源审计人员中,仅1/3单位的能源审计人员接受过能源审计培训。82.86%的被调查单位的能源管理人员由单位自己根据人员经历要求,8.57%是能源管理师,2.86%根据政府发文认定,0.95%没有要求,可以说当前的资格认证方式是比较混乱的,需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我国目前对审计人员的深入培训较为缺乏。虽然在认定了能源审计机构后,国家在每次实施节能量审核前均对审核人员进行了培训,但这些短期培训仅能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或基本原则进行规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升问题。我国虽然于2009年颁布了GB/T13234—2009《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但该标准实用性很差,对技术改造的节能量仅要求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法进行计算,在许多场合该方法是不适用的,与节能量的定义相悖,与国际而节能效果测量和验证规程(IPMVP)中提出的4类通用节能量的计算方法也相冲突,而在节能量审核初始阶段,也未完成案例积累。因此,节能量的数量确定往往依赖于审核人员的基本素质、经历和经验,不同的背景造成计算方法的迥异,结果的巨大差异。

1.3审计活动监管机制仍须改进

我国至今仍未形成对能源审计机构与审计师有效监管的机制。在对被访节能管理部门、用能单位、能源审计机构的统计中可以看出,75.68%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能源审计师的监督与管理应由省级机构执行,24.32%认为应由国家统一监管。另外,54.29%的被调查者选择对能源审计机构和独立能源审计师的质量控制方式为监督机构召集专家组审查,选择审计机构互审、监督机构审查和专家审查的比例都各为22.86%。

2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申报审核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尽管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组织推荐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的通知》(财办建[2011]89号),并认定了第1批26家国家认可进行节能量认定的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虽然在机构申报过程中对审核机构的人员要求和和申报条件进行了规定,但是没有严格规范的审核程序,审核过程不够科学。特别是对该机构的审计人员是否能够长期在该单位从事该项业务没有严格规定,也没有实施机构和人员的年度审核制度,这种状况,致使申报时人员与实际在岗人员有巨大差距,甚至有些审计机构在从事能源审计时临时从社会招聘审计人员,这些人员专业水平差,责任心和道德约束力不够,不能保证能源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些被授予资格第三方审核机构并不是专业从事节能工作的单位,从而导致用能单位及公众对国家能源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产生质疑。

2.2运行过程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目前,我国政府委托的第三方专项能源审计项目均为申请享受国家或地方政府节能奖励资金项目,其中包括政府相关政策推动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在实施节能奖励资金政策初期,其初审一般由实施项目的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或者由企业在申报时计算节能量,之后初审一般由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实施,复审由国家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实施,有时还会由财政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再审。由于节能量审核既涉及项目的真实性,也涉及复杂的认定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初期阶段,出现了大量节能量计算不准确现象,用能单位上报或初审与国家委托机构计算出的节能数据有较大的差别,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屡被查处。为此,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又一次印发了《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1]367号),文件再次明确了技术改造项目节能效果必须由国家认定的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审核确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这些认定的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没有一个节能量审核管理程序和规定,或者有这些规定,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国家指定的审核程序也不是特别规范和详细。特别是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审核中,复审中仍然发现了一些虚假项目和夸大节能量数据的行为,有些第三方机构遭到了取消资格的处分。甚至在国家审计署的抽查审计中仍能发现虚假现象。

2.3审计费用不合理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目前我国能源审计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在不同种类的能源审计工作之间还存在着主体交叉、责任交叉的现象。例如,在节能量补贴审核中,初审由地方政府出资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复审由国家出资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由于我国从事此类工作尚处于初期,或者说也有可能是出于一种短期政策行为,更重视对节能量的补贴,往往忽视了审计费用的支出,费用支出也往往未纳入预算或没有科学的计划费用,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在审计费用支出时往往将该类费用界定为聘请专家实施审计,未考虑审计机构作为一个企业应得的业务报酬,因此,节能量补贴专项审计已出现了第三方审计机构作将其视为鸡肋,对该项审计工作积极性下降,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因此,应进一步考虑如何合理划分审计工作责任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审计费用的低廉,往往使得审计机构聘请高素质审计人员的动力不足,要求审计人员尽量压缩审计时间。调查显示,审计机构在现场审计的时间往往只有1d甚至0.5d,审计时间的不足,使得审计人员不能够深刻了解项目,忽略申报项目存在的瑕疵甚至是严重问题。与国家审计署抽查审计该类项目平均每个用能单位动则3~5d形成了巨大差距。

3改进能源审计现状的措施

3.1建立系统的能源审计人员管理机制

国家应规范能源设计师的准入要求,对能源审计师从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工作经验、学历背景等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对能源审计师的工作职责、责任义务、业务范畴做出统一界定。逐步将能源审计师发展成为一种执业资格,指定权威机构完成能源审计师教材编制、组织考试、资格认证、继续教育和退出等系列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素养、能够出具合格能源审计报告的专业人才。

3.2健全第三方能源审计制度

建立独立第三方能源审计师制度能够解决我国目前能源审计队伍所存在问题。应建立一种类似会计审计师的制度,只有能源审计师出具的报告才能获得权威部门的认可,并对审计报告付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聘请规定数目的专家,第三方审计机构才可获取业务资质。通过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够加强从业队伍法律约束,规范能源审计市场,提高能源审计报告的质量,使得能源审计对用能单位而言,不仅是政府强制行为,更能切实发挥其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

4结语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1低碳型大学园区的提出

“低碳”一词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通过降低因人类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导致的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最终降低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使之恢复到不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的水平[1]。在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在这一进程中,大学由于其独特的科研、教育属性以及人员多、能耗大的特点,理应打造低碳型的大学园区,并努力成为低碳经济的推动者、实践者和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传播者。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所谓低碳型大学园区就是在学校的日常运行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强化管理、改进技术和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在整个大学园区内营造低碳文化、低碳管理和低碳科技在内的全低碳校园环境,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绿色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各行业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理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并走在时代的前列,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时代赋予大学的神圣职责。首先,大学人员多,能耗大,社会关注度高,在节能降耗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以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7万人测算,如果我国高校能源消耗生均降低15%,水消耗降低15%,全国高校每年可以节能249.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一个76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能总量;全国高校每年节水4.671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500万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水总量[2]。因此,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会取得较为显著的节能效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和轰动效应。其次,大学科研性强,学生素质高,人员流动快,更有利于引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大学是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区:一方面,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崇尚低碳的文明行为接受最快,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另一方面,低碳型大学园区能够使大学生长期受低碳文化环境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低碳的生活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使他们毕业后像绿色的种子一样播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2.2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学校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据2008年数据统计,全国高校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9.6%,总的用水量占全国城镇生活用水总量的8.14%。高校人均生活用煤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倍,人均生活用水是全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的两倍[3]。能源消耗量的增加直接导致消费开支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的能源消费支出已占其总支出的1/10~1/7,有些高校甚至达到1/5~1/4。如此高的能耗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学校管理滞后,长明灯、长流水、剩饭剩菜等浪费现象严重所致,这已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办学效益。也可以说,能源的超支和浪费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又一“瓶颈”。因此,节能减排,创建低碳型大学园区对高校而言势在必行,通过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高校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办学成本,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全国200所示范高校实施低碳化建设情况看,生均能耗水耗和能源的支出明显下降,生均的电耗每年484千瓦时,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4%,实现节能67万吨标煤,节水3亿吨[3];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高校加强自身管理,改善校园环境,增强科技含量,从软件环境到硬件设施全面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其社会声誉。

2.3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人才尤其是具有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能源资源等经济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学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把培养具有低碳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低碳的重要性,培养绿色低碳的行为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综合利用意识;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将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觉的低碳行动,形成人人讲节约、处处行低碳的良性环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发展低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有利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由于大学生的流动性强,还有利于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3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思路

3.1营造良好的低碳校园文化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低碳,倡导低碳,塑造高品质的低碳文化,营造良好的低碳环境,这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加强低碳理念宣传和引导,要通过宣传手册、倡议书、校报、校园网、校讯通、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介向广大师生传递低碳理念,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引导低碳绿色生活。二是要加强低碳课堂教育,高校要积极推进低碳教育进课堂工作,要把低碳教育列入对大学生的形势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开设环境污染控制、可再生资源利用、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等相关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绿色环保专题讲座,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环境科学工程专业,实行专业化的特色教育。三是要开展低碳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张纸、每一支笔、每一升油”等系列节能活动,让每位师生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地践行低碳行为;开展低碳学生寝室、低碳班级和低碳学院(系)的评比活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创低碳环境的良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低碳金点子、低碳征文、低碳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低碳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低碳活动。四是要鼓励绿色科技创新,高校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现有的资源和科研平台,通过组织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循环经济、新能源与技术、环境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五是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积极加入“全国高校节能联盟”,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和节能动态,共同为建设低碳校园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组织间的合作,促进绿色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进校园和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

3.2落实全方位的低碳管理措施创建低碳型大学园区除依靠个人自觉和道德约束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并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低碳管理制度和措施,这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关键和有力保障。第一,加强组织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涉及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部门或几处部门的事情。因此,高校要把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来抓,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办、学生处、资产、财务、后勤、基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低碳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低碳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对学校低碳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评和奖惩。第二,要建立能源量化管理机制,高校要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各部门和公共区域用能指标,安装水电暖等能耗计量设施,实行能源目标责任制。能划归部门管理的划归部门管理,不能划归部门管理的公共教室、实验室等公共区域指定由后勤、科研等部门进行管理。对非独立核算部门及公共区域实行“节约奖励,超支自负”的管理办法,对校办产业、后勤产业等独立核算部门采用“谁使用,谁付费”的管理办法,强化成本核算,降低能耗。第三,健全低碳管理制度,既要建立水、电、气、暖、大功率电器或大型仪器设备、办公耗材、公务车辆等各个分项的用能管理制度,又要建立实验室、学生宿舍、教室等固定区域或重点区域的低碳管理办法,要将低碳管理纳入全面的制度建设中。第四,建立能耗公示、能耗统计和能耗分析机制,为促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开展低碳工作,每月应通过校园网等媒介公示各部门的能耗情况,从与本部门的纵向和与其他部门的横向能耗对比中,找差距,促整改。与此同时,每学期要分类分项地对全校能耗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挖掘节能空间,促进低碳校园建设。第五,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针对低碳校园创建工作,在部门自检、学校联检的基础上,实行监督奖励。开通监督电话和监督网络平台,发动广大师生对能源浪费现象监督举报,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定期将监督检查情况面向全校进行通报。第六,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按照能源目标管理的要求,强调各部门领导为各部门低碳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并将低碳工作作为年终对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要考核内容。对做出突出贡献或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的惩罚。

3.3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施科技就是生产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施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必要支撑。在环境建设方面,要充分合理利用校园土地,提高校园绿化率,按照生态平衡原理,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和草坪种植,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提升。此外,要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建设和利用人工水系,营造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打造生态化的绿色校园。在节水方面,要采用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加强水的循环利用和雨水回收,将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和收集到的雨水充分用于厕所冲洗、道路喷洒、校园绿化以及人工水系。要合理安装节水装置,依托校园一卡通结算平台,在学生浴室安装卡式智能冲水器,开水房安装卡式节水控制器,实行刷卡计量收费;厕所、水房等用水部位安装红外感应节水器、红外感应节水阀、自动节水器、自动冲水器等节水设备;校园绿地安装喷灌、微灌节水设施。在节电方面,淘汰普通灯具,教室、公寓、实验室、办公室等室内公共场所积极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或T5型节能灯等绿色节能灯具;学生宿舍安装智能控电系统,同时实行刷卡计量用电;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安装“远红外节电感应装置”,用科技手段避免长明灯现象;路灯采用智能无线网络节电控制系统,利用“时控+光控”的方式对任意一盏路灯或一段路灯进行个性化控制。在节热方面,采用供热按量计费管理方式,做好供热管道和外墙墙体的保温,使用双层中空玻璃,最大程度减少热损;改造供热管网的水平衡调控系统,实现分区分时供热控制,根据学校不同建筑、不同使用特点实行分时段供暖。白天保证教学办公区正常供暖,适当降低学生宿舍温度;夜晚保证学生宿舍正常供暖,适当降低教学办公区温度;学校放假期间,校园供暖低温运行。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和照明,安装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热水和发电装置,用于浴室、开水房、食堂用水和路灯照明;校园地下建筑可采用太阳能聚光传输技术,直接引入太阳光进行采光或辅助照明。对于新建图书馆、会堂等大型公共建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地源热泵和水蓄冷、冰蓄冷技术,充分提取地能的热源和冷源,用于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此外,高校还要积极推进智能化能耗监管平台的建设,借助于各类传感监控设备,通过远程数据采集和系统分析,实现对供电系统、供暖系统、给水系统、路灯及空调等耗能部位全方位立体式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识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机遇

(一)重大意义。电动汽车由于其节能和低污染等优点,成为当代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其研发与应用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对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现状和机遇。近年来,我市的电动汽车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在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均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打造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电动汽车研发机构和人才队伍,创造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其中速达交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动汽车驱动再生制动控制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电池能源管理系统三大关键零部件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的汽车轮毂生产技术和产品规模处于世界前列;兴邦特种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纳米纤维膜性能和制造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西机床有限公司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变速箱、中原量仪股份有限公司的汽车零部件在线检测控制系统、仪电有限公司的车用开关等与电动汽车产品有关的企业均具备较高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骏通车辆有限公司、新华水工机械有限公司、中天实业有限公司和西轴承有限公司等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工业企业,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国务院相继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全国范围内的汽车工业正处于新的调整重组期。目前,《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暂行)》已将我市确定为西纯电动轿车生产基地和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城市,在我市建设纯电动轿车整车试验检测研发中心。面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现有基础,乘势而上,强化措施,把电动汽车产业作为战略先导产业优先发展。

二、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一领导、系统运作、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的原则,坚持重点推进与多路突击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关键零部件生产与整车技术提升相结合、整车研发与示范运营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充分依托技术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纯电动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和市场化,迅速提高我市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动汽车及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

(二)工作思路

1.以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为核心。大力支持速达交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制造电动汽车驱动再生制动控制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电池能源管理系统三大关键零部件。充分发挥我市现有装备制造业能力,鼓励现有制造企业积极参与电动汽车有关零部件的研制和开发,加快整车上下游企业联合研发。

2.以纯电动轿车为发展方向。重点培育速达交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纯电动微型车和中级轿车,坚持以整带零和以零促整相结合,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整车、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全面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轿车。

3.以示范运营为手段。立足实际,面向,率先在城市经济型电动轿车方面取得突破,使市场开发和技术成熟过程相吻合,以成熟产品带动市场开发,以成熟市场促进产品研发,加快电动汽车市场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到年,纯电动轿车年产量达1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年产50万套以上,汽车轮毂年产500万只,变速箱年产10万套,纳米纤维膜年产2600万平方米,其他汽车零部件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专业化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年产值500亿元。

四、近期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

以建设西纯电动轿车生产基地建设、纯电动轿车整车试验检测研发中心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科学规划布局,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社会化配套协作、规模化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

(二)建设纯电动轿车整车试验检测研发中心

以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为基础,建设纯电动轿车整车试验检测研发中心,形成纯电动轿车关键零部件和整车的研发、试验、数据检测完备系统,年前通过国家级技术中心验收认证。

(三)建设西纯电动轿车生产基地

1.重点培育速达交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纯电动微型和中级轿车,到年形成年产10万辆的规模。尽快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图纸资料的设计工作,加强电动汽车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检测,实现纯电动整车规模化生产。完成电动汽车产品公告和准入,争取3-5个车型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全国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按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做好电动汽车准入的各项技术和标准的准备工作,力争到年有2-3个车型完成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

2.重点发展速达交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动汽车三大关键零部件项目。以年产50万套电动汽车驱动再生制动控制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电池能源管理系统三大核心零部件为目标,全力做好项目规划、标准编制、图纸设计和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到年,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管理系统、车架制造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尽快覆盖省内市场,并面向全国拓展。

3.做强做大汽车零部件产业。依托整车企业和骨干零部件企业,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提高同步开发、专业制造和规模配套能力。围绕传动轴、气缸套、轮毂、转向器、减振器、车架、汽车电子、汽车装修等产品,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更新改造,重点鼓励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中原量仪股份有限公司、西机床有限公司、中天实业有限公司、骏通车辆有限公司、仪电有限公司和西轴承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电动汽车有关零部件的研制,形成有力支撑我市整车产业发展、有效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零部件产业规模。

支持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铝合金轮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进铸造旋压轻量化轮毂、汽车发动机铝合金缸盖缸体、轿车用铝镁合金整体式转向节和电动轿车配套等项目建设。

支持市西机床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汽车混合动力变速箱项目建设,尽快开展技术引进、图纸设计和设备购进,力争到年底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支持中原量仪股份有限公司的汽车零部件在线检测控制系统、骏通车辆有限公司发展加工电动汽车零部件、仪电有限公司的汽车专用灯、润德实业有限公司的汽车内装修等项目的建设。

4.大力发展电池隔膜材料和锂电池工业,做大做强动力模块产业。支持兴邦特种膜科技发展公司电池隔膜材料的研发与生产,特别是纤维离子膜的生产,重点加快推动年产2600万平方米纳米纤维膜项目建设,扩大市场占有率,抢占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制高点,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构建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

(四)加快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供电部门要加快市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快速充电网络建设,完善充电站网络布局,为电动汽车充电提供快捷便利条件。

(五)搞好示范运营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率先在市区和各县(市)城区出租车、公务车、邮电专用车等行业使用电动汽车,以完善的示范运营带动电动汽车产业化进展。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政策支持。

(六)建立电动汽车城和电动汽车大学

将我市现有装备制造企业纳入电动汽车制造总体布局,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或新建一部分技术先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逐步打造专业电动汽车制造城。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筹建电动汽车大学,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杨树平同志为组长的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政文〔〕118号),负责研究制定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协调解决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做好统筹协调、政策组织实施及其他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协调解决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有关县(市、区)政府要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切实措施,扎实有序推进。

(二)研究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电动汽车的研发、产业化、生产准入、示范运营等政策支持。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电动汽车研发、销售、购买和示范运营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业发展,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化和市场化。1.将电动汽车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序列,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2.电动汽车享受高新技术、环保、新能源、节能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扶持政策。3.从现在起3年内,对电动汽车的研发、项目建设和示范运营中涉及到市本级以下的税收,依法征收后用于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上交省级以上外,其余全免。4.把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纳入政府采购范围。5.研究制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优先采购电动汽车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购置电动汽车参与示范运营,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6.启动充电维护站和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充电设施建设,将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按规划用途给予用地保障。利用电价优惠政策,促进电动汽车充电站正常运行。7.制定涉及公安交通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多方联盟,推动电动汽车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和股权等深层次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充满活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省内外优势零部件企业与我市有关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争取省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我市。

(四)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科技经费、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等财政专项经费,向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倾斜。将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检测和产业化重点攻关项目列入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出台电动汽车资金补贴及优惠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