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尊重文化差异,求同
存异;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发展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加强
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关键词:礼仪教育;体育礼仪;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065-03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核心层面的重要内容一直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从奴隶社会
开始就已经有了礼仪教育的雏形,随着西方体育项目
的强势介入与我国新旧文化体制的交替,我国传统的
体育礼仪正在经受挑战和断裂。观赛礼仪是观众在参
与赛场活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表现尊重、教育
和审美意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文章分析我国古代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
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以期更适应当代
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赛场的“喝倒彩事件”、
足球赛场观众席的“垃圾门”、2009年CBA太原赛区
因观众不文明观赛而处罚5万元案例等都是近几年出
现的典型观赛不文明事件,不遵守赛场秩序、大声喧哗、
不注意衣着形象、喝倒彩、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
对于自认为不公正的判罚对裁判大加指责和谩骂等都
是近些年我国观众在观赛时的一些典型表现,有的虽
然是无意行为,但客观上不单影响了运动员比赛的情
绪和赛事的正常进行,也破坏了我国观众在世人面前
的形象,无利于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的传播和中国传
统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 影响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因素分析
1.2.1 与我国“金牌至上”的传统观念有关 个人英雄
主义、“金牌至上”理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根深
蒂固,我们习惯于为冠军或优胜队伍加油鼓掌,而为落
败者不予鼓励,中国观众喜欢用击鼓、大声叫好等强烈
的方法来表达对于喜爱球队最热隋的支持,“金牌至上”
理念催生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诞生,使观众在观赛时将比
赛成绩凌驾于体育道德之上,加剧了不注重比赛过程、
只注重比赛结果的畸形观赛心态。
1.2.2 中西方民族性和地域性差异 不同的体育项目有
不同的观赛礼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于同一个体育
项目的爱好与关注点不同,不同民族和地域对于体育
礼仪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东方体育更注重技巧性和观
赏性,而西方体育更注重竞技性与竞争性,不同民族
地区的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是民族习惯
的一种表现。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非
常浓郁的时代特点,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任何时代
的礼仪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不论是从体育服装、服饰、礼仪器物、还是礼仪规范,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礼
仪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地域性的矛盾相互冲突与
融合,如礼仪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具有狭隘民族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化特点已经
淡化,随之而来的是礼仪文化中更符合时展的精
神,如倡导和谐社会的礼仪文化观念。
1.2.3 与个人文化背景、社会文化氛围有较大关联 体
育礼仪与社会文化氛围、个人文化背景有较大关系,
体育礼仪的发展会随着主体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
提高,也会由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不一样的
特性,当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社会生活的基
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缺位,引发社会行为层面的无序
与失灵。近些年,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一些不文明行
为就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影响的具体体现。同时又
由于个人文化背景、职业等差异,造成对体育礼仪的
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在观赛礼仪、礼仪认可度等方
面有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1.2.4 对不同观赛礼仪认识的缺乏 不同的赛事,观赛礼
仪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针
对观赛礼仪对全体国民进行加强教育活动,大部分的
观赛礼仪都是观众在平时通过自身了解和观察所得来,
所以难免会对不同项目的观赛礼仪不了解,无意造成
一些破坏赛事顺利进行的行为,对比赛所展示的奥林
匹克精神也未做深入了解。
2 我国古代体育观赛礼仪的文化内涵
2.1 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伦理的结合
纵观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会发现无论是中国古代
还是近代,都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思想、伦理纲常之
间的结合问题,有尊卑、谦逊之意,是儒家伦理思想
在礼仪文化方面应用的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仁、
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建立了传统社会
中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
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社会风气的养成等都起到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注重系统性与分类教育思想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于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从我国
礼仪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都非常注重礼仪教育的
系统性,分年龄、分性别、分职业、分场合等进行重点
教育与培养。年龄方面,注重从青少年时期进行培养,
从小加深礼仪的认识和了解,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
进行分类分重点的礼仪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加强社
会礼仪与家庭伦理教育,作为必修课进行;在性别上,
分别针对男性与女性开展了绅士教育与淑女教育,职业
上有骑士教育,场合上有注重餐桌礼仪的博雅教育等,
应该说分类教育思想比较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来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能看出,礼仪教育是作为
培养人才非常显著的地位来抓的,普遍认为:礼仪教
育作为人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对待人、事的
基本判断和行为都来自于礼仪教育,只有培养良好的
礼仪习惯,才能更好的解决将来从事的工作以及面临
的社会问题。
3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发展的启示
3.1 要尊重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要
在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加强对西方体育礼
仪与我国传统礼仪的研究与传播,要有批判继承与批
判引进的思想。现在大多数奥林匹克项目都来源于西
方,在对项目的理解与认可度方面,中西方还是存在
一定的文化差异,如在观赛礼仪上,西方礼仪中更注
重用欣赏的态度来面对竞技与成功,而中国观众由于
文化背景与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喜欢用欢呼
与其它更热闹的方式来祝贺成功,在这些方面,应该
抱有的思想,在充分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
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进行改良,不
能一味的批判与打击,从其它方面不断渗入,逐步改
善国人的观赛礼仪等方面。
3.2 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
发展模式
我国礼仪教育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注重系统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礼
仪教育模式,在这里提倡“一线四点”的教育模式,“一
线”主要指的是以终身教育为主线,“四点”分别是以
不同职业为基点,以公民基本素质为支撑点,以学校教
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以观赛礼仪为突破点来
进行有针对的礼仪教育。要倡导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
要奉行礼仪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主线的教育思想,
加强在不同时期的礼仪教育,以不同职业为基点,是要
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各种不同职业人群的特
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不搞“一刀切”,不能
看到—些不合理的礼仪习惯就一味的采取批评的态度,
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要具体分析,以公民基本素质为
支撑点,就是要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礼仪及规范等的
宣传及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不文明的
礼仪现象,要采取多种方式批评教育;以学校教育与社
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普及思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
展礼仪教育的基本规范教育,要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系
统性,从社会教育角度来说,社会教育机构也要在开展
其它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
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3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
要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人礼仪教育的影响程度,
礼仪教育大环境的建设对于国民体育礼仪的提高有着
重要作用。作为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于不同项
目体育礼仪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国民的体育审美
能力,体育审美作为体育素养的一部分,就是要培养
观众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感知与体验、欣赏和
表达体育美;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广泛的
宣传体育比赛规则,特别是一些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
的比赛项目,使国民在了解该项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加
深对相关礼仪规范的认识。
3.4 加强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众媒体的宣传对普通民众
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从目
前中国媒体对礼仪教育的宣传方面来看,还没有形成一
套完整并积极向上的套路,更多的停留在对某—些事件
的报道,在比赛胜负观上、在对观众不文明行为的报道
方面、对体育比赛过程中的不良现象的报道方面并没有
充分体现出—个专业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规范人们
行为与引导行为方面并没有起到—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具有教育功能与导向的媒体,应该利用适当的议程
设置和舆论宣传来影响和引导树立正确的礼仪规范,提
高宣传功能与正面导向功能,体现出专业的奥林匹克精
神,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 小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的对比分析角度对我国体育
礼仪教育进行研究将为我国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礼仪
教育思想提供参考数据。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细化出
经验,再结合社会发展和体育礼仪的特点,以更好的发
展体育为标准,为公民更好的参与体育、爱好体育提供
合理发展方式,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旭武,林少娜.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缺失探因与
对策[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10-12.
[2]冯强.中国现场观众观赛礼仪缺失的原因及对
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04.
[3]高玉诺.“一线四点”礼仪教育模式探索[J].中
国德育,2011(2):50.
[4]罗永义.体育礼仪的涵义、特点与功能探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26(3):3-4.
[5]杨彤彤,谢忠萍.体育礼仪的功能与传播途径研
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4):92-94.
诸多关于礼乐文化的典籍中,《周礼・仪礼・礼记》是最能反映宗周礼乐文化的书。金文达老师在他所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谈到周朝的礼乐制度相传为周公所制,规定了吉礼(祭礼)、军礼(行军,出征)、嘉礼(婚宴,加冠)等,是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1]可见礼乐作为一种及其重要的音乐制度存在于当时的朝代,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重用。[2]相对的食举乐亦是,《周礼・ 秋官・ 大行人》载: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侯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 [3]这便说明周代的食礼也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食举乐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得到发展并为历代君王所用,成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典范。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各朝各代的天子宴飨或诸侯之间宴飨的时候都会以歌舞乐的形式助兴。其实这种宴飨仪式早在周代便以成立了,可求证于《礼记・礼运》,其中记载:王每天吃饭时用十二口鼎,同时还伴有奏乐,膳夫先试尝王再吃。没有吃完的东西还得伴着音乐退回厨房,故有“以乐飨食”之礼的说法。《礼记・王制》记载: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4]283以及《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讲到:王大食,三宥(王初一,月半用膳加牲;三宥:三次进食),皆令奏钟鼓。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 [4]51这便证明食举时是有音乐的。
食举乐中各个乐师分工不同,然而其中最让我们为之感动当属所用的美妙乐曲了。如《南陔》中“孝子事亲,当竭其力,父母恩之,昊天冈极。”般歌颂孝义及家庭和乐的句子;再如《由仪》中亦有歌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妻相敬、兄弟相好等的诗句。由此得出食举乐中的音乐内容大多以宣扬君臣道义、文明礼仪为主,这便从音乐内容这一方面显现出周代食举乐的礼仪典范。
食举乐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于周代,其形式和使用场合在《周礼・仪礼・礼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主要存在于乡饮酒礼及燕乐中。乡饮酒礼主要活动是以敬老爱幼为主,音乐在我国周代乡学酒会中起到了烘托气氛辅助礼仪的一个作用。乡饮酒礼约分四类:第一,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向其君王举荐贤能之士,在乡学中与之会饮,待以宾礼;第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第三,州长于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第四,党正于季科蜡祭饮酒。不光乡饮酒礼的种类有严格规定,还有其中主客的拜见次序,及进出先后也有严格规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音乐在这种场合中的井然有序。据史料记载来看周代礼乐种类繁多,而燕乐在其中可谓是不可或缺。燕乐是诸侯和王公大臣之间举行宴事时的礼仪,整个过程都会以音乐做辅助,谓之“以乐飨食”。
在我国古代,礼乐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尤以“礼仪之邦”的周代最甚。[5]而且在周代天子宴飨时的音乐与诸侯间的宴飨音乐是不一样的,如天子宴请群成的时候便会演奏《诗经・小雅》中的《湛露》,其中用比兴的手法将天子比作太阳,君臣比作露水,预示君臣要以君王的旨意行事,否则便像露水见到太阳一样消失。由此可知食举乐不仅仅是用在宫廷中,还被诸多的王公大臣所用。并且从《周礼・春官》中也可以看出,周代的嘉礼针对不同的场合都有严格的分类,也详细的标示出食举乐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食举乐起到了活跃邦交,维系列国间友好和谐关系的作用。
周代的食举乐虽在各个方面没有之后音乐发展的那样有声有色、分类详细,但是根据周代的相关文献考察来看,足以说明食举乐在周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仪式,地位绝不亚于其它音乐种类。[6]它以独具特色的音色向我们展现了周代宫廷宴飨的盛大场面。虽然周代食举乐没有一个详细的定义和分类,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来看周代的食举乐在当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后世朝代食举乐发展的雏形,也是现代礼仪的典范,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45-57.
[2]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17.
[3] 高明泽.大戴礼记今译今释[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9-13.
[4] 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M].岳麓书社2006:167-198.
[5]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9-83.
[6] 杨宽.周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8-220.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文化强国;地方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70-02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少年知礼则国家壮大。”当代大学生是文化的使者,社会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复兴大业,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修养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与现代礼仪相悖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许多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急功近利、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礼貌、友善、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这些都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形成这种状况固然有社会、家庭等多重复杂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校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密不可分。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的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严重滞后,同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相比,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小的差距,一些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甚至还存在空白。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有效改善,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当前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礼仪教育列入高校教学的必修课程,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内容来抓,为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输送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二、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障碍因素
1.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刻
许多地方高校对礼仪的理解还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致使礼仪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质上,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1]。在国外,礼仪教育被视为“塑造灵魂的科学”,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那是因为,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
2.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认识上的欠缺,导致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定位偏差,长期被边缘化。其实,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因而,礼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可以成为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文化强国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3.一些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趋向
高校的功能本在于教书育人和科研,但很多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科研而轻育人,导致大学生教育出现了“短腿”现象,教书育人功能的弱化直接表现为大学生的精神素质、社会礼仪和实践能力的欠缺。在校大学生和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礼仪修养上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种种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和高校的形象。发生在西安的“药家鑫事件”虽是一起在校大学生犯罪个案,但我们在反思时,是不是也要从高校礼仪教育的缺位来发问呢?
(二)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偏差,礼仪修养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长期缺失。加之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的现象,导致许多大学生对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无视基本的礼仪规范,甚至认为讲礼仪是做作、僵化、不够现代的体现。有的自命不凡,把违反校规校纪,不尊重老师,行为放纵,唯我独尊,视为是有个性;有的把一些不文明、野蛮、粗俗、玩世不恭行为看做是“时尚”;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公共道德等方面缺乏起码的礼貌、礼节,社会公德意识差……致使他们在步入社会时,常常因为礼仪修养不过关而输在走向社会的“起跑线”。
殊不知,大学生如果仅有专业知识,而缺乏较高的礼仪素养,又如何称得上是高素质人才呢?更何况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须懂得必要的礼仪。此外,较高的礼仪素质作为一项适应社会的软实力和软技能,正是铸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礼仪知识,在现代职场顺利找到心仪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
礼仪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精华[2]。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规范的礼仪修养,是在未来的商业潮流、社会交际和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提高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关键词:礼仪教育;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24-03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还应渗透诸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即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回归全面发展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与技能教育以及自我陶冶和锻炼,为适应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1]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思想觉悟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2]礼仪教育通过良好个人形象的塑造,得体的言谈举止的养成,各种社交礼仪的了解,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形成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教育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可以塑造高职生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完善自身形象、提升职业素质。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自古就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礼仪教育的核心是以修身为基础的,它能够帮助学生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自觉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完成职业岗位职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人文素质、道德法规素质、审美情感素质、就业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团体协作素质、争优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内涵丰富。高职生要经过全面深刻地领会其内涵实质、形成职业素质需经过感悟的过程。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让高职生在礼仪文化生活中获得感悟,使他们熟悉行业规范,明确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懂得礼让、谦恭,尊重他人、和谐共处,就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逐步具备在社会和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一、立足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原则
(一)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具体的礼仪规范,而是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精神,在于礼仪背后所蕴涵的平等、谦逊、理性、尊重、真挚等道德精神。因此,实施礼仪文化教育可以把伦理道德要求落实到礼仪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礼仪教育与一定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充分运用礼仪教育的伦理道德功能,从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上规范学生。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礼仪常识的同时,从日常细节入手,按照“礼”的精神做符合伦理道德的事,使礼仪成为他们乐意接受的习惯、自觉遵循的规范和努力追求的修养。
(二)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炎黄子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礼仪。在传统礼仪中,有许多好的观点、观念,有许多好的礼节、习惯,如关于“礼”要以“诚”为基础、做人要真诚、待人要诚恳的观点,关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的观点,关于对人要宽厚、宽容的观点,以及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入乡随俗的传统美德,讲究举手投足、视听坐卧、衣着打扮等仪态容貌的要求。这些观点和规范,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参照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应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礼仪只能建立在对民族传统礼仪的批判继承之上,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礼仪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基础,吸收精华,开拓创新。
(三)礼仪知识与礼仪实践相结合
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良好礼仪的养成,离不开礼仪实践。古代礼仪文明告诉我们,学习礼仪不仅要深刻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应该将知识与品行有机结合起来,在深入学习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去体验和实践礼学的真谛,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知识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礼仪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通过实践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修养与道德品格。学习礼仪规范,坚持实践,身体力行,可以使道德意识内化,反过来促进内心德性的培养。
二、致力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路径
(一)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礼仪教育开展
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落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高职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等,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比较常见的礼仪礼俗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民族礼俗。这些礼仪既分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也分布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及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理论和实践教育。开设礼仪课程,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高职礼仪教育应系统传授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礼仪规范,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礼仪规范,为学生就职做准备。同时,高职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形成礼仪精神。其次要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革新。礼仪教育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校内实践活动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三大课堂联动,提供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把礼仪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全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校园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情操、礼仪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是礼仪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方法方式如下:(1)加强教师的礼仪文化修养。实施礼仪文化教育,教师应率先垂范,在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影响与教育。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达风趣、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具有示范性。(2)努力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为礼仪教育营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按照礼仪教育要求进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绿色、人文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开展礼仪知识教育,设置礼仪知识专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即可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3)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类活动,如艺术节、校运会、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展示、礼仪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展示学生风采,对广大学生起到礼仪示范作用。(4)利用重大典礼深化礼仪教育。重大典礼仪式如技能大赛表彰仪式、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会对学生的言行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这些仪式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教育
高职生在实习实训阶段不仅能有效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能加深对操作性、技能性的职业岗位的了解和认识,利于学生积累职业阅历、经验,为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术或管理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是文明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特别是就业面向服务行业的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礼仪、团结守信、爱岗敬业等人文素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礼仪教育,应坚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着眼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职业礼仪是职业规范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规范包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礼仪规则和准则。礼仪所规定的仪容、仪态、语言的规范和准则,以及诚恳、友好、谦让适度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的规则和准则。职业规范包括各种具有职业特征的礼仪规则和准则,具有行业特征,是构成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训练,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使高职生顺利步入职场。
(四)建设礼仪教育的综合评价系统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礼仪教育尚不能完全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礼仪素养的提升还需有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立体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保证学校教育的影响力能够辐射到家庭和社会,可建立礼仪教育的评价系统,系统分为家庭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包括企业评价)三个模块。在校学生以家庭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实习生则以社会评价(如实习单位评价)为主,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系统可建成校园网站的一个子项目,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评价提供便利的平台。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实行合格达标制,所有学生均纳入评价系统。学校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学生礼仪评价体系后,可把学生礼仪成绩与评优、助学金和奖学金评定等挂钩,真正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达到促进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儒家文化;教育;体育礼仪;礼仪教育
一、我国传统体育礼仪形成的历史渊源
(一)儒家文化对传统体育礼仪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由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师”与“儒”的教化形式加以有机地整合与继承,并对因此而形成的社会价值观、习俗观、道德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等要素,进行有机的整理与优化而形成的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儒家思想以“仁和”为核心、遵循中庸、倡导德政、强调礼治和人治、突出道德感化的社会功效,对于国家统治以及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促进与规范作用。儒家思想是我国最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其形成伊始,便成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主导,并以其深邃的内涵与哲理,影响着我国两千余年的社会发展进程。儒家思想容纳了“仁”“义”“礼”“德”的精髓,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给予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是在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为本”等观念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的传统体育礼仪一直倡导孔子的“仁、义、礼”,通过体育娱乐活动来表达道德的目的,这反映了中国传统体育礼仪追求的是道德实现和精神升华。同时,儒学对传统体育礼仪的影响又具有双面性,儒学讲究内心修为,在此影响之下,中国传统体育礼仪形成了“重道轻技’的思想。儒家讲究修身养性,讲究内心的锻炼和平衡,但轻视身体的外在练习,因此儒家对体育礼仪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修养”等方面,同时也产生了“轻技能”的价值取向,儒学把体育活动当成是修身养性的手段,而限制了体育竞技的特性发展。
(二)古代竞技活动中体育礼仪的雏形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古书有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踱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如我国周代制定了“射礼”,并作为古代教育的课程之一。射礼是礼仪化的射箭比赛,是古代多种场合必然举行的活动项目,如祭祀典礼、诸侯朝拜、外交会盟等场合。射箭作为一种文化礼仪,教育家孔子认为“射”的“中”与“不中”的关键在“心正”,心正则己身正,“身正”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应成为君子的自觉追求。另外,宋代朝廷大宴,对于参加蹴鞠表演的艺人,礼仪也有具体规定。据《来史・礼志》记载,如遇外交使臣到来,宴会上须有蹴鞠表演,教坊司来不及安排,便由临安府临时选派民间艺人参加,但宴会中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矩,由教坊司派人“前期教习之”。在《东京艋录》中记载了具体的礼节过程,如赛前乐奏、球队服饰要求等;赛后赢球还要“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等。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代体育活动中,体育礼仪的雏形基本形成,这也为体育礼仪的演变奠定了前期文化基础。
二、体育礼仪的涵义、分类、特点以及价值与功能
(一)体育礼仪的涵义
体育礼仪是体育赛事中,在语言、行为方面一种约定俗成的、每个相关人员应该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其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体育的仪式、规范的仪表、端庄的服饰、文明的举止、礼貌的语言等。另一方面,它又是精神内涵、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表现。以体育项目来划分,可分为:足球赛礼仪、篮球赛礼仪、排球赛礼仪、乒乓球赛礼仪等所有体育项目的礼仪。
(二)体育礼仪的特点
体育礼仪是礼仪范畴中的一部分,但具有有别于礼仪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自律性、普遍性、地区性、传承性四个方面。
体育礼仪不同于体育的法律,法律是以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而违反体育礼仪的一些行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业内人士的反感,而不会受到强制措施的制裁,这表现为体育礼仪的自律性。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体育礼仪千姿百态,但也有一些共性,比如开幕式、闭幕式,总体框架是相同的,仅仅在具体的内容和规格上有所差别而已,这是体育礼仪的普遍性,也体现了休育礼仪的地区性。同时,体育礼仪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旦成形后就相对稳定下来,被人们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这是体育礼仪所具有的传承性。
(三)体育礼仪的价值与功能
体育礼仪能支撑体育赛事的整个秩序,任何一次体育赛事,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每一个程序中,都有固定的仪式。礼仪在这个过程中,连结着每个环节,维系着整个程序的衍接,使整个体育活动能顺利完成。体育礼仪表现出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的思想,真诚相待和恪守信用的精神,以及周全的外在形式,能消除人际障碍,免除各种矛盾。在体育交往中,言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运动员举止得体,以礼待人,能给观众留下良好的印象,赢得公众的好感和尊重。另外,体育礼仪通过灌输、劝阻、示范等教育方式,要求相关人员自觉遵守体育赛事中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并且纠正那些不合乎规范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竞赛程序。
三、教育、礼仪教育、学校体育与体育礼仪教育的相互关系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进步。教育包含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礼仪也是从社会中演变而来,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礼仪教育是在社会发展的文明进程中,所应该具有的特征。体育也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概括,狭义的体育指身体教育,即以强身、医疗保健、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是教育中的德智体美教育中的一部分;广义体育指体育运动,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用来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教育、教学、训练作用。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根据我国的学校教育方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体育礼仪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是在体育中对道德精神、行为规范的教育。从几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体育礼仪教育是附属于礼仪教育及教育中的,而体育礼仪教育又是体育教育与礼仪教育的一个交叉集合。
参考文献:
[1]张瑜,金育强,蒋龙等.管窥儒学体育礼仪的特点[J].体育科技,2014,35(4):40-41.
[2]种莉莉,曹莉,张显军.基于儒学的中国现代体育礼仪文化的体系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