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普教育的定义

科普教育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普教育的定义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科普教育;艺术创新;信息传播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和科学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以新媒体(数字媒体)为内容的产业在现代信息化需求中得到快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为当代知识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优势逐渐占据传统媒体的位置。正如我们所知,新媒体(数字媒体)是以现代艺术为指导,以数字化的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作为信息载体,从而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人文、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使其功能融合交错。如立体模型、互动装置、网络游戏和在线视频交叉使用的网络媒体,其中还包括电脑动画的制作、视频的拍摄、数字音乐制作以及播放。在本文中,对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特点,在科普教育基地网站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如何在新媒体技术时代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新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新媒体在行业的繁荣,也使研究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在今天的网络的基础上的另一种延伸,但也不断产生其他新的媒体形式,与计算机相关的,这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

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区别,可被视为新媒体。否则,这是原来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的基础上。目前应该定义新媒体出现在电信网络中基于媒体的形式――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的信道模式。

新媒体的学者被定义为“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自然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旧媒体和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化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的国家之间,社区消化之间的边界之间,产业,消化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边界之间的信息,等等。真正与观众建立联系才能称为新媒体,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传媒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更强市场转变。

目前艺术的新媒体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关注和跟踪、领域的提出和讨论、理论的探索和结构建设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媒体对于艺术而言,是跟随时代要求而发展的。艺术对于媒体来说,又是和媒体不断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态。

首先,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是从对新媒体艺术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开始的;人们首先注意到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现象功能:新的载体、素材、技术手法、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以及新的感觉和新的体验。在这些新功能内,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创新的载体和技术,电视和视频设备作为传统媒体传播工具而被直接用来形成新的媒体艺术品;如,在传统媒体艺术中,传统音乐以使用乐音创作,而这些传统声音材料(乐音创作)是由人声或器乐演奏构成;而在数字音乐中,大量使用非天然音乐声音合成非音乐的声音素材作品。

随着素材和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在接受的行为方式和展现相较传统艺术,也产生了日益鲜明的独立特色。

新媒体艺术中的象征性艺术语言的逻辑有两大突破突破:首先,时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呈现突破三维空间的限制;其次,图像成像技术的传播和有效的模式与以往的视觉形式截然不同。

在此基础上,不只是新媒体技术,概念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了形式上、观念上的多种表达意义,对作品解释的隐喻表达和改变作品模糊解构概念取代了直观的、感性的表达形式,甚至审美方式亦将相对粗糙、直观的形式所覆盖,转而代之的是更为完整、精致、有美感的创作方式。

在以视觉艺术为领先的新媒体艺术中,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现象和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形式上以无剪辑风格的纪录片;第二类是以纯粹的概念形象为表现对象,通过设置场景或看似毫无意义的动作镜头来进行表现的形式。在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作品特点中,前后两者的变化程度是不同。在牵涉的情况下,主流仍然是叙述故事,但那样的作品是被文化关注的,大多是由特定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作为切入点的文化符号抽象的概念转向特性和功能。利用虚拟的文化情景拍摄或者准备采取的信息来完成虚拟性质的电影叙事结构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运用到类似的创作过程中,当代新媒体艺术家引入叙事结构到创建电子技术的空间,如动画片、闪客、网络阵地等,一些艺术家结合传统水墨画的造型元素,创造出一个供水墨动态语言的动画作品空间;一些艺术家继承日本成熟的漫画语言,热衷于用符号的虚拟虚构叙事;让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形式和更多的娱乐、优雅的趋势。对于后者,计算机技术利用三维空间穿插介入重叠空间的转换成为可能,将类似的光学技术和技术语言插入其中,更丰富了纯概念性作品的语言形式,但数字概念型作品也产生炫耀浅表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先前拍摄的影像是纯粹意义上的概念。类似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参与作品制作,使新媒体艺术本身似乎超越时代,而另一边向着电子艺术前进的新媒体艺术,正日益成为一个容纳架,雕塑,装置以外的其他形式,或者说包含不止一种形式,但在使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艺术作品的集合。

新媒体技术为科普教育带来重要机遇,使用互联网网络提供各种服务创新的形式随着因特网的发展,面向公众的网络环境,科普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着眼于如何利用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普及创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的开展科普教育和新媒体技术运用院也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科普创作是普及科学技术和创造性的活动。这是科学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

其次是创意。科普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着重于运用逻辑思维,写作,设计,绘制或采取某种形式的科普作品,作者应该使用自选正确的主题和形式,提炼主题,内容和材料选择。明确结构安排,生动的叙述,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通俗易懂,呈现出一些他对于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独到见解。表现方法有创新的思路,又有其独特的创作能力。科普创作应该是科学的]有思想的和艺术的。

科普创作的中心是其严谨的科学性,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成熟的、全面的。科普作品在思想上要体现其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科学的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科普创作的艺术性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方面:通俗性和趣味性。通俗性是使用可理解的方式来介绍科学,使其生动,易懂,这也是科普创作的普遍需求。

经常需要使用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科学是科普工作的通俗性。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推理其要达到的效果,还采用了形象思维,以情动人,需要以“身临其境”来使观众便于理解。故艺术性写作技巧是科普创作中与其他科学知识材料所不同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的科学教育网站以及与科普相关的网页数量日益增多,使互联网功能开发的科研工作与创建工程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普网站内容备受关注与追捧。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模式;探究式学习

一、“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与流程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即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相比较其他形式的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将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贯穿于活动始终。让学习者真正的通过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以自己的亲身努力,将问题进行分析、规划和完成的一个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将自身获得的经验和收货自然而然的纳入到自己的学习体系中,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的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将实践活动与探究过程贯穿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我们将“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流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提出问题、思考、分析、梳理与问题相关知识脉络、设计动手探究实验过程、改进及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完成最终对实验的评价。

二、科技馆引入“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科技馆作为科普工作开展的重要主体。不但肩负着科普传播的重要作用,也肩负着培养千万青少年建立良好学习习惯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科普教育重要场所。但传统的 “以展为教”科技馆教育模式已显然不能跟得上当前要求培养创新性教育人才的教育新主张,所以,引入“探究式教育”的教育模式,可以大大增进一些科技馆的教育作用,使科技馆的教育目的得到充分的发挥。

探究式教育模式,可以让枯燥的科技展品摆脱固有的学习定位,通过对于人群年龄的情景设定、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以及实验的环节,让公众切实的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科技展品相辅相成的学习魅力。科技馆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公众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公众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公众的“逻辑性”学习能力,也让公众真正的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体。

三、在国内科技馆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探索和分析

我国科技馆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大量的引入国外优秀的“探究式学习”教育理论和资源,这些资源的引入更快的帮助了我们形成符合我国科技馆现状的“探究式学习”理论,也在梳理“探究式学习”理论的模式当中起到了抓住关键点和提炼知识体系精髓的过程。

以黑龙江科技馆开展的探究性活动为例,我们利用馆内现有的展品进行拓展和重新的进行探究性学习构建,将每件独立的展品,重新进行规划和分析,把一件件固定的展品,变成一堂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科学探究课、动手实践课以及科学实验表演、科普剧和各种形式上的科普小讲堂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正是结合了探究式教育的活动开发流程和模式,根据不同公众的年龄、兴趣,通过不同的方式,带给每一位公众不一样的科学体验。同时,这样的过程也把每一件展品将产生的科学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将科技馆展厅中有限的展品资源无限延伸为科技馆的教育资源,让公众每次参观科技馆都有不一样的参观体验,提高了公众参与科技馆的积极性,潜意识的激发了公众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四、如何开展科技馆“探式究学习”新模式

第一、创造探究式学习氛围。努力通过展品和教育内容为科技馆探究式学习新模式营造良好的氛围,逐渐转变科技馆在传统意义上的看展览学科学的旧思想。

第二、要注意运用科技手段,为展品以及展览提供能够给予“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条件和氛围。有效的利用各种设备所带来的科技现象增强公众对于科学的感官刺激,加深公众对于科学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对展品所展示原理和内容的积极性。

第三、科技辅导教师队伍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构建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科技辅导教师队伍,可以对科技馆的“探究式教育活动”开发和设计起到有力的能力资源保障。

第四、还要不断的提高公众的互动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互动性学习能力的能提高和激发公众与科技馆辅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增强公众与辅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力,让公众真正的参与到探究性科普学习中,主动去了解科学,探究科学。

第五、提供各种丰富的科普资料与活动学习单。学习单和学习资料可以在公众进行“探究式学习”中帮助公众更快、更好的了解的重要学习内容。同时也能成为公众与科技馆之间的重要学习扭带,另外,可以作为今后进行“探究式学习”深入研究的重要Y料。也能保证科技馆在各个时期进行学习与发展的丰富馆藏资源。

结语

随着科学的不断的发展、科学教育不断的改革和深化,科技馆教育作为现代校外教育的重要科普基地,在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建设上的职责也越来越艰巨、越来越重要。“探究式学习”不但能从主观上改变公众对于传统学习的观念,也能真正的改变公众对于所谓“真正学习”的传统定义。同时,“探究性学习”能真正的满足科普对于参观者的具体需求,也能在正确的体验过程中推进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同时,“探究性学习”也能完成科技馆对于科学知识传播的具体教育理念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真正的将我国未来科技馆教育推上正确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谢俊翔.浅析科技馆的探究式学习模式[J].城市建设理论研,2012(8).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学;科学;相结合;科普途径

中图分类号:I02;B50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07-02

1科普是科学与人文的交集

2006年2月,中国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行动呈现出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专家学者也越来越重视科普研究和科普创新。科普创新不只是一个理论的界说,它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目标是建构一个有吸引力的科普创新体系。科普工作在保障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本文的焦点在于科普途径的创新。

科普处于科学和人文的边缘,科普创新是科技原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科学技术是面对自然的创新,而科学普及则是面向公众,面向人的创新,因此从知识领域上看,科普创新就是以科技知识(包括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人文创新。科普途径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教育途径和传播途径,也需要包括文学途径。从科普的方式和途径来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除了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商业广告、生产实践、广播电视媒体等形式传输给公众以外,出版科普文学图书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普及科学技术应该与社会文化、文学艺术互相融合渗透,形成互动关系,而不应该是君临于其他部分之上的孤家寡人。

科学普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科普创作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科普创作是科普活动的基础。科普创作包括各类科普作品的产出,涉及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子网络、展览等所有与科普相关的领域,同时还包括各类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本文主要聚焦于普及科技知识和科学理念。在科普创作方面,本文聚焦于用文学语言和故事情节来解说、传载某项科技知识或某种科学现象。

2文学在科普方面的作用及优势

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科普工作者比较一致地认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定义,科普应包括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或科学精神)的普及三个方面。就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言,科普工作者从来就不是直接地将科学家的原始论文或成果传达给公众,而是需要特别加工。对科普知识进行文学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加工方式。

科普文学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科学为一个社会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技术进步或物质文明,而是社会中的个体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智。通过文学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化,把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化,使读者乐于阅读,易于接受,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激发他们关注世界、甚至进一步探究科学的内动力。科普文学就是为了普及科学的文学,它可以有许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技巧。科普童话就是其中的一种。科普童话是引导少儿读者走向科研之途的动力之一。

少年儿童代表着社会的未来,是接受科普的重点人群,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增强他们的科学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科普童话寓意深刻、通俗易懂、且语言简单明了、情节引人入胜,这种形式易于被广大少儿读者接受。创作科普童话故事这种途径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所以本文力荐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自然、物质、环境等科学常识,使少儿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中,学会各种科技知识,增强科学理念。

3科普童话的特点以及在科普方面的作用

科普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技知识。它可以使少儿在阅读中感受万物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能力为目标。

科普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社会成分是背景,文学成分是树枝,文化成分是绿叶,科技成分是花朵。

本文力荐科普童话故事的主题聚焦于环境问题。我国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构成了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的必要内容。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变大,这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加剧、草原加剧退化、森林资源急速减少、生物物种快速灭绝、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湖泊及湿地面积收缩、水体及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等。以上每一个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是一个对少儿进行紧迫科学教育的内容。抓住环境教育这个主题,同时结合其他科普教育,可以使少儿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精神逐渐加强,从而将保护生存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本文力推科普故事从环境和资源的角度,叙述和解析故事中地球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好的科普故事主题并不是聚焦于讨论科学技术怎样才能消除污染节约能源,而是从更高的层面,诠释环境能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环境能源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只是一个科技问题,而更是一个国际国内政治政策问题和人文素质问题。

4科普童话的主要评价指标及社会效益

第一,科普童话需要包含能引起孩子们的浓厚阅读兴趣的文学创作技巧诸元素。第二,科普童话要有科学依据。科普童话的目的在于普及科技知识和传播科学精神,它是一种使少儿读者变得充实、聪明和富有智慧的文学形式。第三,科普童话需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那么评价科普童话作品的指标就是看其主题和内容是否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是否以传播科学知识、加强科学理念为宗旨。

本文预测此类科普文学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科普童话故事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科普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普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总之,此科普文学作品的完成将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广泛厚重的推广价值,对开发新的科普途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同时对繁荣科普文化、提升国家及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长久的效益。

5完成科普童话创作和实现其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

5.1 完成科普童话创作的主要途径①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广泛采集科普知识。②针对未成年人,研究其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找出科普知识与少儿阅读兴趣的契合点。③广泛研究国内外少儿文学作品,提炼和吸收少儿文学创作技法中最有利于传载科普知识的元素。④广泛研究国内外科普文学作品,吸取其创作手法方面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作手法方面的创新。

5.2 实现科普童话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①趣味科普读物可以承载优秀的科普资源,并易于把科普知识和科学理念传输进广大少儿读者的心智,从而实现科普资源的共享。所以,出版科普童话图书及杂志是开展社会化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②要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在国家、省、市、县科协网站和其他网站开设科普文学专栏或专题,介绍“科普童话”和“科普小说”创作中的一些新作品。这里说的“科普小说”不包括科幻小说,它重视的是对现实科学进行文学反映,目的在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这是一种具有广泛久远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创新性科普渠道,此渠道值得加大力度建设。建设此类特色网站,可以有效地为科普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展示空间,同时还可以反映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方面的最新进展。③结合区域优势条件,把科普文学的创作与当地的地理和文化资源相结合,进而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展览产业,从而促成科普事业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共繁荣的局面。④结合科普童话的内容,开发动漫产业、影视产业和工艺产业,从而提升国家及地方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曾国屏,古荒.关于科普文化产业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0(01).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开发;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S92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湿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城市湿地是城市形成自然生态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城市湿地公园加速了城市生态恢复的进程,有效地恢复和保育绿色生态,使城市生态得到了恢复和再生,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

1、湿地的定义

《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什么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如下定义: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的一种典型,因其处在城市边缘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类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审美、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等价值。

3、湿地景观的定义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式

1、水面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除具有一般公园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广阔的水面。水域不但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调节空气湿度的生态功能,而且构成了园林景观的要素。单独的、平静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当搭配了植物的种植,能给辽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生机。按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营造湿地水面景观时,应遵循湿地植物设计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科学处理植物与水体的关系,模拟再现自然水景,充分展现水生植物的丰富色彩与姿韵。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风吹过,荡漾起层层微波,使水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如本人参与建设的河南三门峡天鹅湖湿地公园,在湖中建造浮山岛,种植水生植物,浅滩部分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在白桥下的水池中种植荷花等植物。

2、自然式水岸线景观

湿地公园的水岸线应采用自然式护坡的营造方式。湿地具有过滤和渗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护岸将会破坏它这种功能。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如本人参与建设的河南三门峡黄河公园就是利用了黄河自然水岸和原有的生态景观加以种植部分湿生植物营造出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3、乡土植物景观营造

不同地方的湿地公园,由于地域条件和环境气候的差异,适合栽种的植物也有所不同。乡土植物在当地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存活率极高,对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的营造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乡土植物早已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种植成本较其他外来品种要低,符合湿地公园生态园林的要求,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植物设计原则,顺应节约型园林的发展趋势。

配置乡土植物时,应选择色彩丰富,姿态优美,能随着季节更替演变的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群落。乡土植物的观花、观叶、观果、观枝等众多的观赏特性在植物配置中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美景观。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长地利用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植物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信息的总和,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乡土植物景观的营造,使各地的湿地公园创造出独特的植物景观,也是对本土悠久历史文化的展现,传承与发展了地域的植物文化,使游览者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远的认识。

4、小品、建筑、构筑物周围的植物景观

栈道、亭廊水榭、小桥、建筑等都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在这些地方配置植物时,要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在这类硬质景观附近不宜栽植繁多又复杂的植物,应在附近适宜位置留出水面,植物分界线与水面形成柔美的曲线景观,给空间赋予了生机,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

5、专类植物园的景观

科普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专类植物园的特定植物种植能良好向人们展示湿地植物。专类植物园是指专门用于收集、展示某类观赏植物,营造以植物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题的园林。它主要是介绍所收集植物的物种资源分布、物种组成特点、物种使用价值与文化趣味、生态习性与栽培技术等,还可介绍该园在物种保护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成就等,并兼顾一些环保和生态问题的常识教育。

三、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1、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此建立生态文化和提高全民生态素质

古语有云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由此可以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能将民众的力量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城市人民的积极作用,还要对企业进行及时的引导,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企业和人民强强联合,共同为城市的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还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但这间的管理和调控,使其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这样一来,就可以构建出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居民心态和社会氛围,切实的增强人民的环保思想和生态意识。

2、明确城市功能定位

“生态城市”首先是城市,要进行城市定位。一个城市的定位要准确,主要应考虑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情况;第二是城市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比如是某一省的省会城市还是某一个区域的相对中心城市,或者是居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等;第三是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现代城市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地,更应当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地,这一点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看显得越来越重要;第四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的,城市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就是城市顺利发展的经济条件。

3、建设生态城市,健全的政策法规是保障

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必须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综合体系,使生态城市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一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科技支撑、“绿色GDP”考核等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二是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而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现。地方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制度,形成以坚持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引导城市建设遵循生态型的战略方针。

4、促进城市人口均衡发展,缓解城市人口压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最近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了城市,这就使得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长,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就要解决好城市的人口压力问题和人口均衡发展问题,随着人口问题的解决,社会经济、资源、就业等问题也都会得到很好的缓解,将会使生态的城市的建设更加的顺利。人口均衡发展是说人口数量要处在合适的范围、人口素质要全面提高、男女比例构成要协调、人口分布要均衡等等,此外人口的发展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的承受能力配套,避免出现拖后腿的现象出现。

5、保护乡村文化,保持城市魅力

城市建设既要绿化 、亮化 、美化 ,更要文化 ,尤其是特色的文化 。一个 比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极大促进城市的发展,使其更有活力,更具魅力 。 因而在加快发展的同时, 首先要促进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 将该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其次,要避免 “千城一面”, 着力保护农村特色文化 ,含特色街区 、建筑群等;第三,新增建筑 、设计等需考虑文化内涵 。不能因过分强调个性 、追求形式上的独特而少考虑它与环境的文化关系,导致民族传统 、地方特色的逐渐失落 。第四,农村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不断提高 自身历史文化素养, 合理设计城市传统历史区域和新兴现代区域, 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

四、城市湿地保护的对策

1、用“卡尔多改进”处理城市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卡尔多改进”是指受益量大于受损量,并通过受益者向受损者的补偿,实现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改进方式。城市管理者应控制保护区内湿地资源的利用强度,并对受影响的社区居民给予经济补偿。这里的社区居民不仅指城市湿地附近的民众,也指企业等一切因城市湿地保护而受影响的组织。补偿制度的安排应能够协调城市湿地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城市湿地保护和社区发展关系的关键,并非立即改变社区居民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而是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减轻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对城市湿地的冲击,并对实行资源利用管制所造成的影响给予经济补偿同时用经济扶持的方法诱导社区居民进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使维系传统资源利用方式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进而使放弃传统资源利用方式成为具有经济学理性的选择。

2、以经济利益为诱因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湿地保护

协调城市湿地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的重要目标是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湿地保护活动的积极性。城市湿地保护应通过建立有全体社区居民参与的联合管护体系制度来实现。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社会的所有力量参与保护湿地,加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秋月,贲东生.浅谈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J].山西建筑,2010.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湿地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086-02

湿地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生活环境得到梳理,能够让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舒适的环境,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同时还能起到保护湿地的宣传作用。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在城市湿地景观艺术设计中大量的绿化种植与水景观的合理结合以及适当的设施设置,可以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还能使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得以亲近自然,是城市与自然衔接的桥梁,也可以给城市提供回归自然的场所,满足现代生活中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为广阔、自由和完善。

今年五月起正式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可见对于湿地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湿地景观环境可以改善周边的气候环境,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范围的保护和调节。譬如湿地中出现的大面积的水域和植被环境,可以进行吸尘、降低噪音、调节环境湿度等等,都从多方面改善环境,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其中众多物种的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结构,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众多的资源,形成强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和设计的代表,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和其他的水景公园有着质的区别,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主要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性的保护以及对其基本功能的展示,注重对于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宣传以及对湿地文化价值属性的传承。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区别于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方面是在于利用这一城市中的景观场所,对其中游玩的人群普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以及对其中物种多样性的认知,来推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这一空间类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市公园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待,对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加被值得重视。要根据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身条件,诸如大面积的水体、绿化等等内容,进一步的发挥其在整体城市中的生态作用,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让我们这个“地球之肾”更好了为我们的家园“排毒清肺”,找回湿地日益消失的功能,找回被打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中,在不断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其空间也会对人们的视觉、情感、精神、文化方面有着相关的影响。设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第一位的,一个怡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环境会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好的享受,使得人们愿意进入其中去领略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在一个能够留的住人的空间环境中,设计师还需要让使用者在其中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鸣,可以在公园中找到湿地文化的发展的延续。环境对人的激励是通过调动人的内在动力,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实现的,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显示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理想的环境是能启发人心灵的。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为指导思想,要形成的空间应该是集合多种自然空间,聚集多样的动物及植物种类群落,加强整体性,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自然祥和、生机盎然的综合性空间类型。整个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设计是整个规划的重点,如何恢复整个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性是首要任务,其次就是怎样继续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发育,加强并提升各个物种的多样性,实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然化。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整体质量以及对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协调是核心任务。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此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各种用地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日益加剧的问题,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建立一个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是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会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长久以来,具有得天独厚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湿地环境,一直都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文明中,湿地也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水体在环境的美化方面以及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丰富物种也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应,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相关的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的科研,并且通过实物的认知带来科普教育。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目标是在于怎样将湿地的治理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设计初期应该先开展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地下水位以及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等地下情况,还有相关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活动习性,各类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及规律,为后续的由表及里设计做准备工作。“水”这一概念是规划设计的主题,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水生态环境是与湿地有着密切联系的,水是湿地环境与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相连接的纽带,是决定湿地属性的重要元素,是水文生态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湿地自身也是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良好的水文环境,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湿地环境,也不会形成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对湿地进行保护也是保护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护城市湿地环境的有力措施。湿地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着水文生态环境,水文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造成湿地的不健康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健康的湿地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也是反映出对湿地环境和水文生态系统的基本保护与正确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一般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第二,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第三,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第五、土壤结构对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第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护岸生态设计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充分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5.

[2] 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催保山.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