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艺术与策划

文化艺术与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艺术与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艺术与策划

文化艺术与策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对策

湖南省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联系十分密切。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人文环境、自然资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的法律界定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是特定主体对其文化遗产的享用、传承与发展的权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包括物质形态的权利和精神形态的权利。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权是指对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的所有、使用、经营、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主要包括对文化遗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精神形态的文化遗产权,主要是指对以风俗习惯、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等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所享有的权利,这类权利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精神形态的文化遗产权包括表明身份权、保护文化艺术传统完整权、传播权、确定并许可传承权、公布权、文艺创作权和同意转让传承权等。[1]社会现实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益进行保护,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益与传统权利体系存在着冲突,这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产生的现实基础。自然权利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产生形成的法理基础。

二、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产权保护制度缺失产权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思想,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影响激励和行为。知识产权制度被认为是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2]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们的智力成果。由于产权保护缺位,权利主体无法确定,法律没有规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所有权人具备排他性的权利,使得湖南省大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益无法实现。产权保护制度,能够保障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产权主体的利益,激励创新,促进传播。2、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面临被侵犯的危险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无法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必须具有显著性、新颖性、独特性、实用性的特点,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注定不具备新颖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被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被侵犯的不仅包括少数民族原生境人的权益,也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丧失了原汁原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剽窃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行为变得较为简单,有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被剽窃后,剽窃者对此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侵犯了原拥有人的权益。甚至有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被人在国外抢先注册和申请专利,反而限制我们正常使用。3、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面临人为消亡的挑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沉淀而成的,在历史上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人为消亡的挑战。较为典型的情形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某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另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垃圾也在腐蚀他们的思想,很多人热衷于西方的洋节,导致的结果是慢慢丢弃了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4、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缺失尽管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国际、国家、地方并行的法律格局,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不足。第一,从法律效力来看,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草案)》对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办法或制度,但现有的文化遗产法律制度还停留在较低的“办法”“意见”等层面,并未上升到具体细节实施的实施管理方面,还需要在操作性和细节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3]第二,有关少数文化遗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强化。如我国的《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是已经完成的作品,而少数民族的口头传颂、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民族文化遗产并不在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范围内。在实体法上,涉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法律制度缺失,尤其是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无法对其进行全面保护,以至于在司法实践中,许多侵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利的事项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在程序法上,由于我国的法律规定,案件的当事人必须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无法确定,致使许多侵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利的案件由于缺乏诉讼主体没有被立案,加之行政公益诉讼的缺失,使得这类案件处于法律保护之外。5、过度开发导致民族性特色保存困难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一方面导致社会大众对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神秘感消失;另一方面,会导致少数民族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评价的降低,同时也容易造成年轻一代对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产生质疑,并且为了经济利益,改变祖传的民俗、民情等,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失去了原真性,丧失了民族特色。因此,人们一般主张“显在文化”可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而“隐性文化”则不能轻易或过度地开发,以免造成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的流失。[4]

三、湖南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对策

1、加强宣传和保障传承人的权利首先,从法律上明确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保障他们的权利不受侵犯;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必须对他们进行救济。同时政府要建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的文化机制,从政策上、经济上保障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其次,可以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公布在当地的报刊、电台和电视上,或者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列入当地的乡土教材,从而加深人们对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2、建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的权利救济制度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形成了多层次、多部门的分散型法律保护模式。一是通过追究各类法定义务主体消极履行行为的行政及刑事责任实现救济。也就是对各类负有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义务主体因不履行法定义务或履行法定义务不完全导致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损害的,适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追究制度。二是通过追究侵权行为人侵权行为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实现救济。三是针对侵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权的行为不同,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下列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3、建立问责、追责制度,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遭到人为的破坏,正在快速消失。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消失,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且应当参照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办法,以失职、渎职等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和终身追责。4、注重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协调,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立法,走的是一条先地方后中央的模式,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范上,要注意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相结合,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的法律规范。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上,结合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制定更加详细的实施细则,以便更加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5、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第一,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起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机制。第二,从法律层面上加大保护力度,凡涉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则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未构成犯罪的,则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通过严格执法,建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舆论环境,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预防犯罪、减少侵权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云霞.论文化遗产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

[2]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3]李依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文化艺术与策划范文第2篇

一、确定接话的角度

王崧舟老师曾这样导入《长相思》一课的教学:“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藉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寥寥几句,开宗定调,就像为一幅风景画选定了幽雅柔和的色调,为一首曲子定好了缠绵委婉的曲调,又似琵琶女随手轻抚琴弦奏出的一串琶音,清脆悦耳,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针对学生的朗读,可以从多个角度接话。比如:朗读质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等等。如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学生朗读完,王老师评价:“好一个故园无此声!”“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既明确称赞了孩子朗读得最好的是哪几个字眼,又增强了诗句在全诗中不可忽视的分量感。哪一个孩子不爱受到称赞呢?这样不经意间地评价、指导,真是匠心独具,激励孩子巧妙不着痕迹;也似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听课者平静的心湖,激起阵阵涟漪。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指导《九色鹿》一课朗读时,这样接话:“听了你的朗读,我怎么看不到刀枪剑斧呀?”学生恍然大悟,再次朗读那一句话,就关注到了关键词“刀枪剑斧”。这里的接话,就从朗读的内容着眼,大道无形,大教无痕呀!

二、接话要着眼于训练语言

不管课程改革如何风云迭起,语言文字的训练仍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特级教师于永正这样真切地与孩子对话:

师:(看手表)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35分钟的书。还记得我开始提的问题吗?

生: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谁来回答?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

真妙!于老师的这一番话,既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幕学生是很难忘记的,甚至会激励她一生。什么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讲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

三、接话时保护孩子的天真

关注名家课堂,来反思我们的家常课:是否精心预设接话?这样一来,课堂将呈现迥异的教学效果。(以一位教师上《三打白骨精》的情景为例)

师:文中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①:唐僧是个是非不分的人,孙悟空火眼金睛认出村姑是妖精变化的,妖精被悟空打死,唐僧责怪他行凶杀人。

师:唐僧他求经路上不怕山高水远,一路险象环生,这样一个矢志不渝的取经人,你说他是个“是非不分”的人?(板书“是非不分?”)

生②:我觉得唐僧肉眼凡胎,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他分辨不出是妖石人,误以为孙悟空打死了人,他是一时糊涂。

师:那就是难得糊涂呀!

文化艺术与策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府购买 公共文化艺术服务 路径

政府作为我国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的责任主体,虽然为社会供应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但政府却不是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第一生产者和唯一供给者。政府应当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促进文艺市场充分发挥力量,加强与社会文艺组织的配合,促进多元化协同公共文艺供给服务,全面提升公共文艺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就是以社会供给和市场供给为纽带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合作关系,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保障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权利的公共行为。可以说,政府要想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政府购买不仅是行之有效的模式而且势在必行。

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理论阐释

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是一种区别于盈利性文化艺术服务的特殊文化艺术产业,主要把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全社会公民。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在于向公民普及文化艺术知识,传播先进的文化艺术,满足公民的文化艺术需求,保障公民享有文化艺术的权利。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着由来已久的西方公共管理学根源,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倡导“政府再造”运动以回应全球化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的必然结果。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改革深水期的到来,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也逐步转向“有效型服务政府”。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供给模式也由政府的直接供给慢慢转向对市场和社会购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已成为政府自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加速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诉求。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模式应具备以下实践价值。首先,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相对于政府自身生产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改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供给效率。原因在于,政府是通过营利文艺组织和非营利文艺组织两个渠道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二者都是文化艺术服务的专业生产者及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又身处于市场之中,还有着对社会公民需求的文化艺术信息渠道。其次,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能够激发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文艺组织蓬勃发展。政府购买模式给社会文艺组织提供优越的平台,为社会文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给予其更好的发展机会向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最后,政府购买模式可以满足公众多层次的文艺需求。例如,南通市举办的“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活动,政府向文艺团体购买演出,卖场演出政府补贴3000元,文艺团体免费为农村的老百姓演出。

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现实困境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还有不适应的因素,存在诸多困境,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若没有制度、法律保障,则无法实现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还没有完全正式被列入政府采购的范围,缺乏与之相对的法律制度保障。虽然在一些地方文件中已有对此的制度创新,但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制度化还有待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政制度的完善。

(二)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购买规模较小

相比发达国家模式,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在规模范围上远远不足。大多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是经过直接委托下级部门或自身承接,从而导致开放、公平的竞争性购买较少。

(三)缺乏规范的购买流程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程序上欠缺一定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预算资金不透明。购买公共艺术服务程序上尚未形成公开竞争的原则。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监督管理不规范。

三、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职能定位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要求政府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唯一供给者向购买者与监管者转变。本质上,便是要求政府转变观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观念。政府职责是监督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由谁提供、为谁提供、做到何种水平等。从而提高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竞争力,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全面、多层次、优质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

(二)建立规范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基金机制

成立由文化艺术界专家与文艺工作者组织的非行政独立性组织机构,例如,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基金会,拓展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资金筹集方式、制定相关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行业标准。避免行政潜力对文艺创作的过度干涉,搭建公平、公开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组织能全面参与的竞争平台,避免权利寻租、资金挪用的现象。

(三)壮大社会文艺组织,发展多元艺术服务模式

通过推进社会资本的开放,鼓励民营的文化艺术企业,打造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市场化格局。重点培养社会性文化艺术组织,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壮大。同时变革社会性文化艺术组织的管理体制,在适度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强监管,促使文化艺术组织依法登记注册。

(四)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后,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由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参照合同,按照相应的评估标准对购买的服务进行评价。对于完成合同要求的支付全额费用,未完成合同的扣除相应资费。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73072;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b006;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GB201005;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4010841;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yg2011-13)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牛华.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价值探析[J].管理观察,2014(05).

[3]黄丽娟.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析――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行政论坛,2014(04).

[4]王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李海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5):93-97.

[6]李茹,吕维霞.我国政府向NPO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1(02):84-89.

文化艺术与策划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根据海姆斯(Hymes)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了解该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在交际时就很难说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即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语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然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大量例证说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是决定交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为了使英语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跨文化交流变得和谐而富有成效,交际者就必须具备双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要广采博览,厚积薄发,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即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所学文化因素去增强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至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更新教学观念

英语作为~门学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的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能力,即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其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师过分地重视其基础的问题,许多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而且,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随着现代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更加频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会很多英语单词、能翻译很多英语文章的“翻译机器”,而是能够进行实际谈判、实时交流、传播文化的实用性人才。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摒弃传统的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文化教学为基点,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桥梁,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文化教学的主动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显得至关重要。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其一是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一方面,高师院校要单独开设英语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使师范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各教育机构要强化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举办文化培训班或文化讲座,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

其二是教师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文化修养。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尽可能多地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阅读大量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等。

其三是要重视文化教学。所谓教学相长,学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教同样也是促进教师文化素养提高的途径。假如一个英语教师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却不愿意花时间或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而不能称之为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育者。也许有很多英语教师会抱怨说自己的工作量大,压力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文化教学的理由。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元谓的重复练习和作业批改上,还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试着变通一下。例如组织学生能亲自参与的英语主题文化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这既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了特定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虽然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但是只要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如此之多,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讲解和介绍目的语文化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该语言的真实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讲解、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的、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

讲解介绍文化知识的方法又可以一分为二,一种是综合讲解法,一种是系统介绍法。很多学者将综合讲解法称为“文化旁白”(culturalaside),指在语言课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到英国报纸的时候,可以介绍几种大报和小报以及他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综合讲解策略能够创设文化语境、有助于联想,这种文化教学的方法用途最广、使用时间最长,但难度较大,它需要教师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与艺术。

系统介绍法需要以文化课程为基础,专门讲授英语文化。目前,不少学校在高中阶段已经尝试开设有关英语文化的选修课,如“英语语言国家概况”、“英美文化简介”等课程,并定期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等。系统介绍法能比较集中、系统地呈现某个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多维透视该民族的文化,认识该民族的文化思想。但是仅仅提供文化信息、讲解文化特征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某一文化问题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差异,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2.对比与分析文化异同

对比分析的方法既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又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唯有对比才能发现文化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教学。对比不能仅限于表层的形式对比,还应该有深层的内涵对比;不仅要进行语言的对比,还要进行非语言的对比;不仅要作语言、非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对比,还要作言语交际行为的形式和意义的对比,等等。对比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正确区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以便能让教师在文化渗透时“对症下药”,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理解意识的养成。当然,在进行文化对比的时候,教师本身应该保持客观性,不能偏好于某一种文化而贬低另一种。因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也就是说,教师本身应该具有文化平等意识,才能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对比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

通过对比设计,相对而言,能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两种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异同点。学生也能一目了然地发现两种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当然,做这样的工作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和心思,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类似的表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意识。

3.选用原材料进行教学

外语教材的内容既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又是对某种特定文化意义的阐释。在选择英语学习材料时,要特别注重其语言背景之后的文化含量,因为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把一些原版外文资料作为阅读和听力辅导材料,即使用真实语言材料。所谓真实语言材料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说和写出的语言材料。本族语使用者用这些材料来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真实材料不会根据一定的语法结构进行有意识的编排,也不会为了突出某一种语法规则或句型而有意识地组织语言材料,更不会使用学生熟悉的单词取代一些不熟悉的单词]。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纯正的英语文化氛围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可以选择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和短文进行阅读和训练,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具有文化内涵的短文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在较短的时问内大致了解异国文化知识,为进一步的文化学习打下基础j。

4.加强课堂语言实践学习

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是文化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教师的中介作用下,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并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1)听说训练有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单词、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观念。课堂内听说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侧重对语言的理解,后者侧重对语言的运用。要使学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能力,则在听说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课堂听说训练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原版课文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纯正的欧美英语语音;也可以设置某一特定的场景,如在商店购物,让学生自己组织对话,训练他们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将英语学习同自身所处环境和经验结合起来,并为后面的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2)阅读训练英语阅读训练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开口说”、“动笔写”。学生花更多时间阅读,读更多的英语读物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词汇储备,而且能在不知不觉中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特殊的语言习惯,更容易学会用英语思考、交流、写作。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常用大量的时间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然而浏览、精读、跳读、猜词等技巧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文化背景的理解之上。只有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阅读训练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将文化意识渗透到阅读中去时就能够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体会文字中的乐趣,课堂英语教学手段必须多样化。不仅要加强师生间、同学问的互动,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3)写作训练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与听、说、读的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既有遣词造句的问题,又有语篇结构的问题;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

对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文章的优劣与他对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这里说的文化差异不仅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还包括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反映操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和价值心理倾向,不同的文化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方面看待事物的视角。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从跨文化意识这~窗口来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更高层面上拓展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引起学生对文化价值的思考。

(4)角色表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时地进行说解,指明其文化意义及使用中的文化规范。并可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或模拟表演,鼓励学生尽量以目的语文化的成员的身份表演,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英语的主要场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得体应用语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训练学生的口语,又能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当然,教师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解释与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角色和表演的效果。

三、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师应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努力营造一个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第二课堂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舞台。

1.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也在不断产生,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了解、探讨、研究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和互联网络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优势,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且,了解掌握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开设校园英语广播,让学生自己整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并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向全校播送。通过全方面的接触,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文化内容本身即广又杂,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又不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必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课外阅读既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是扩大知识面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指导阅读时需要注意文章体裁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突出实用性与时代性、趣味性。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富含英美文化的报刊新闻、网上下载的英语文章、各类文化小故事等。而让学生读一些简易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做好笔记并交流心得,效果更好。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文化以及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气质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当然在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时,教师要切忌包办代替,搞“一刀切”,把教师自己选择的材料强加给学生阅读。课外阅读之所以区别于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要知道,如果不能吸引所有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课外阅读就不可能长久地开展下去。另外,在平时报刊杂志的阅读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主动发掘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加强课外跨文化交际训练

文化艺术与策划范文第5篇

1 艺术生文化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应试教育导向,形成艺术生基础知识短板

在高考中,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比其他专业大约低35%左右,专业课临时突击学习半年到一年即可上录取分数线。因此,很多普通中学纷纷引导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的课程,为这些学生创造上大学的“条件”,以此来提高本校的升学率。文化基础考试的内容是学生升入高校学习所应具备的基础,能衡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程度。这种“先天不足”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在艺术院校期间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重专业轻基础,形成学业偏科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往往更关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学生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和技能训练上,在课程上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课,轻文化基础课的现象,这使得本就“先天不足”的艺术生又出现了“后天营养不良”。这种“只用学好专业知识”的错误思想使学生缺乏学习文化基础课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分析我院近五年的中高职成绩单不难看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缺考、不及格率明显高于专业技能课、文化课的缺考、不及格率又明显高于专业课,有的课程有超过50%的学生不及格。

1.3 价值取向影响艺术生健康成才

艺术生与普通学生相比,更注重自我,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而艺术类教学多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师生关系较其他专业更为密切,反之,学生之间的联系就相对淡泊,集体观念薄弱,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差,影响其健康成才。

1.4 校园文化氛围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文化素质教育不应止步于课堂,而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却缺乏针对艺术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学院也开展实践大舞台、艺术讲坛等活动,但实践大舞台只限于专业,艺术讲坛与专业的联系也并不十分紧密,因此,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专业学习与文化素质培养无法相互促进。

1.5 缺乏自我意识的挖掘

在对几个中职班级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没有目标意识,没有归属感,对于为什么要学艺术几乎没有概念,主动学习的个体较少。这一年龄段正应该是学生认识自我、选定人生方向的时期,我们在文化素质培养的时候,缺乏对学生自我挖掘的引导。

2 艺术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意义及目标

2.1 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之相关的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社会也对文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所有深厚人文历史背景的艺术高等院校,我们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人文素质教育,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作为我们今后一个阶段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

重视和加强艺术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内驱动力。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因为艺考较低的文化课要求,一直被很多普通考生当作考取理想大学的捷径。随着艺考人数的不断增加,随之面临的毕业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教育部出台的艺考新规提高了艺术生的文化门槛,极大促进了未来艺术招考更加合理规范的发展。

2.2 目标

本次研究拟从学院日常人文课教学入手,以固定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反馈为主体,以研究分析艺术生文化课教学中所存在和面临的困难,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切实转变学风、教风,在艺考新规的大环境下,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开展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文化、专业两不误。

3 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①综合来看,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大背景下,本就文化基础底子薄的学生普遍轻视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这类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由于知识承接性强,很多学生表示数学课“一节听不懂、节节听不懂”,来上课的学生都寥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仅限于课堂上,?n外时间基本以专业课为主。

②在同专业不同年级比对中,低年级学生文化课接受状态明显好于高年级;在同年级不同专业比对中,基本没有发现较大差别;在同班级不同课程比对中,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效果明显好于英语、数学、地理;在同课程不同教学层次比对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主动性较中职学生强,课堂跟随性好。

③学生信任感缺失。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不信任,对待文化课采取消极态度;二是对老师不信任,大多数人认为老师讲得千好万好没有培训补习机构的效果好,高三学生在这点上尤为突出。高三的学生在校外培训结构花大价钱来补习文化课,效果却不尽然。在器乐综合班,一名高二的学生,近1/3的时间不能到课,原因是学院上课时间与培训结构的相冲突。而从随堂测试及期末考试结果来看,该生的补习效果并不比同班同学好。

④文综学科教学分散,不系统,未统筹。艺术生高考一般参加文综卷考试,由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组成。近几年高考文综卷越来越重视学科的交叉和有机融合,但是横向比较后发现,学院文综学科教学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而这显然是跟不上文综大学科化发展的。

4 结论及解决对策

①关注艺术生的群体特征,从个性特征到群体行为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学院是否能寻找适合艺术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以无形的影响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②充分利用校史校训,改革人文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并用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艺术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