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与环保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西石油合作开发项目经理部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管理范围191.84平方公里,自合作开发以来克服了外部环境恶劣、区域面积小、地层复杂多变、储量不落实、建产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等重重困难,立足小区域,产能建设连年突破,原油产量一年一大步持续攀升,成为长庆油田公司第二战线原油增长新亮点,为 “西部大庆”建设做出了贡献。 项目部自2000年成立以来,相继探明含油面积40.13平方公里,原油产量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产量持续攀升,已具备了年产油3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
一、发挥新机制的特点
在项目管理中充分利用长西新体制、新机制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修订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工程管理推行全面预算,公开招投标、事前签定施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施工过程管理,委托专业监督、监理,全过程现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物资采购管理,坚持“货比三家,质比三家,价比三家,网上选优”,与厂家直接签订买卖合同,网上审批,直达供货到施工现场,全面验收;日常用料管理,严格入、出库制度,规范运行,杜绝隐性问题出现;各项结算,分级确认,严格把关,全面履行合同等,确保了资金的安全运行,有效控制产建投资成本、操作成本等各项费用支出,连年项目部内部利润等效益类指标超额完成。
二、生产组织管理的优化
1.生产运行组织凸现科学管理思想。以创建高效有序的生产指挥中心为目标、以原油生产为核心、以考核约束为手段、以横向协调纵向沟通为重点,安排部署、过程协调、进度监控、总体评价,在日常生产建设工作中做到令行禁止,生产建设有条不紊。
2.加强日常生产组织协调。坚持以计划为龙头,加强盘库和统计基础工作,及时分析生产动态,查找生产组织问题,拟定对应措施并严格按照计划监督落实,充分发挥生产运行科的牵引作用,有效平衡、调用生产资源服务于生产建设,确保了整体工作的平稳运行。
3.注重井下作业管理,确保修井质量和安全。健全“厂工艺所-作业区-井区-井站”四级监督体系,明确各级监督职责和权限。加强综合考评,打造高质量的作业队伍。首先严格执行引入和退出管理制度,以作业区的季度考核、厂工艺所年度考核为手段,对考评不合格的作业队伍进行清退,提高竞争意识,从而达到缩短修井占井时间,全年油井躺井作业占井时率≤2%。
4.强化技术分析、实现精细管理。针对区块特点,强化技术分析。根据各区块地层的特点和动态开发数据,加强地质分析,增强区块认识,确保油田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对策、及时落实措施,掌控油田开发的主动权。围绕老井稳产、措施增产、新井上产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生产建设,继续统筹做好提高单井产量、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效益,降低递减、降低投资、降低操作成本的“三提高三降低”工作,加强生产管理和措施落实。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优化建设模式
1.控制节奏、点面并重。为了保证各投资方利益,把握节奏,组织产建项目组,地质、工艺研究所等相关部门编制了《长西石油合作开发项目经理部油田开发优化调整方案》。本着用地质条件好的区块搭配地质条件差的区块,确保整体有效开发的原则,寻找富集区为合作项目今后发展提供可建储量。紧扣“36911”目标,以提高单井产量为主线,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为合作区稳定原油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提高油田开发管理水平。全面规划数字化建设,落实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为合作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按照数字化建设安排部署,制定下发了《杨井联合站数字化改造方案》、《合作开发项目A8区块数字化管理建设方案》等实施方案,实现了油水井生产数据采集、抽油机电机参数监测、抽油机远程启停、井场自动投球、井场视频实时监控、闯入智能分析、井场语音警示等功能,为合作区在数字化管理上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四、加大安全环保管理力度,持续提供良好上产环境
1.抓管理,持续改进, HSE系统执行力不断提高。一是结合我项目部实际情况,完善HSE责任体系,健全四级HSE管理制度,规范了基层HSE基础资料。二是组织开展了HSE体系内审评价,对各基层单位、部门HSE工作情况全面评价,查出各类不符合项目19个,为2011年HSE体系持续改进奠定了基础。
2.抓培训,突出实效,全员HSE素质快速提升。一是抓管理队伍培训。充分利用检查、作业监护、现场交流的机会,帮促指导安全环保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全年共下发HSE管理相关标准、业务书籍30册,外聘相关专家对合作区管理人员集中进行法律法规、HSE体系等相关内容培训三次。二是抓岗位员工标准作业程序培训。成立岗位标准作业程序推进领导小组,完成2个新建站点的程序文件的编制工作以及64份程序文件的修订和换版,确保了程序文件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全年培训覆盖率达到100%,考核合格率为95%。
3.抓环保,综合治理,清洁文明生产持续推进。一是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对新建的13个井场进行了“两池一沟”配套建设,合格率达到100%。二是解决环保“瓶颈”问题。完成3个站点的污水系统治理、1000余方污油泥的清理工作,提高了污水回注率,解决了困扰合作区多年的污油泥处置问题。三是构建“三防”体系。完成了2个站点2条输油管线,6台输油泵等输油系统监控,16台可燃气体报警等泄漏预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工程,降低原油泄漏风险。
4.抓节能,减排降耗,绿色油田建设成效显著。围绕创建节能示范区的目标,以提高合作区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找准突破点、抓住关键点、寻找节能点、探索创新点,把创新节能管理新思维、建立完善节能新机制、推广使用节能新产品、吸收引进节能新技术、开展伴生气综合利用等措施作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举措。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
5.抓消防,注重演练,应急反应能力快速提升。超前组织、精心策划、多方协调,每年组织合作区应急演练及安全消防技术比武活动,规范了启动程序,检验了应急预案,锻炼应急队伍,提升了合作区应急反应能力。同时,加强生产要害部位三防措施落实,完善健全防火防爆制度,会同榆林市避雷检测中心对合作区大站大库进行细致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了重点要害部位的防范能力。
五、完善内部管理,突出经营工作重心
1.完善计划管理,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根据全年原油生产任务指标,通过对合作项目产建规模、老油田开发形势、老井挖潜、油水井措施等方面的调研,加强合作项目产量计划和执行力度。每月召开一次计划协调讨论会,确保生产运行组织基本在同一计划引导下进行。针对合作区生产和经营控制的实际需要,完善并修订原油生产月度计划,将老油田调整改造费用等纳入月度考核中,大大增强了各类费用的控制力度。
2、完善合同管理,物资供应保障有力。 按照“业绩导向、过程控制、充分授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合同管理流程,建立“职责明确、权限清晰、标准规范、运行顺畅、防范风险、便捷高效”的合同运行机制,严格供应商资质审查,严格合同条款审查,严格预算审查,使合同管理精细规范,全程受控。 以原油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保障生产建设物资及时供给为目标,严格遵循油田公司各项物资采供管理制度,从计划申报、审批招标、合同签订、物资到位、物资发放、核销结算等环节逐级把关审核。加大对供应商的考核力度,通过对供货能力、售后服务、质量稳定、急用料供货能力等考核项目,执行一票否决制,全面综合的考评供应商,逐渐培植一批产品质量可靠、信誉良好、反应迅速,能与合作项目发展相适应的优秀供应商队伍,实现双赢。
3.发挥财务核心功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公司和各投资方做出贡献。以“全面计划、全面预算、全面执行”为原则,结合“ABC”分类管理法,以四级成本责任中心逐级分解预算,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推广标准成本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切实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通过成本项目的对比分析,及时了解合作区成本运行情况,查找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加强成本过程控制,确保经济运行安全,健全完善内部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自2003年英国首度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环保的经营发展理念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利用更少的能源,减轻污染,实现绿色经济发展路径,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在低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金融需求进行集中处理,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
一、金融低碳经济发展项目运行现状分析
(一)政府支持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
1.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领导水平地方政府在建立相关管理条款的过程中,针对节能降耗专门设置相应的指挥部,深度贯落实协调机制,确保节能项目在领导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实现有效的传递。例如,山东省菏泽地方政府还针对低碳经济结构下发了相应文件,为《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书》。
2.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考核力度地区在处理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也能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评比机制,确保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能建立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模型,实现节能考核项目的有序运行,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相关政府以及企业节能考核体系的完整度,切实维护节能减排项目的有序运行,从而积极推进各种低碳项目的落实情况。
3.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完善结构要求地方政府在运行低碳环保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对于低碳经济结构的认知程度,也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规划,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的有效性,进一步升级管控模型的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体改造项目的有效性,也要集中完善技改项目,投资结构以及新产品开发项目都要有序推进,从而确保整体运维操作结构贴合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经济条件。
(二)金融机构支持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
在金融机构建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其进行集中探讨。一方面,要集中强化低碳金融管理制度,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能发挥其实际作用,并且进一步践行环保要求,将环境保护项目落实在信贷资金机制的全过程,建构动态化的管控层级结构以及监测机制,保证分析项目能贴合实际需求,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低碳带框的绿色通道,确保经济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综合维护。
(三)人民银行支持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
人民银行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切实有效的项目管控层级结构,进一步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并且要针对具体问题集中强化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协作关系,确保利用不同组织形式和金融结构的有效融合,集中搭建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发展结构滞后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低碳市场和经济结构的监理水平,要从管控要求和管理层级模型进行集中处理,而在2008年到2015年,我国一些一线城市都已经和能源交易机构建立相应的合作,并且和国际一些大型交易机构建立了互动平台。但是,多数交易平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实际运行项目的维护和监督管控力度,碳交易项目缺乏实质性效果,截至2010年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仅为2300个,加之交易市场内部节能减排项目的运作结构和服务项目较为分散。
(二)市场参与积极性滞后
一些企业在参与低碳经济项目时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积极性不符合实际需求,且金融机构不能对相关项目进行集中处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中,中介机构发展机制并不健全,相应的中介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并不能有效消化大规模的项目运行结构,金融项目分析机制和交易风险也较为明显。
(三)市场服务结构发展滞后
市场对于低碳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以及项目运作模式的认知较为落后,整体风险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也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在经验借鉴方面也相对滞后,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集中升级管控项目的研发和推行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金融的快速发展进程。
(四)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滞后
在对低碳经济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相关法规体系较为落后,体系发展模型和审理管理机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体政策约束和激励作用实际效果也并不大,整体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模型相对滞后。
三、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一)集中完善低碳化市场体系
在建构市场化低碳运行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需求,建构更加完整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管控运行模型,确保交易平台行之有效,且整体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能贴合实际需求。第一,要结合市场需求建构国内统一的项目交易平台,制定统筹管控的交易标准,结合标准建构有效的交易行为,并且集中整合地方易机构的运行功能,切实维护机制和运行机构的整体功能,确保从根本上建构更加多元化、更加多层次的项目处理机制和管控平台,切实维护整体运行模型之间的完整度。第二,要结合实际交易市场,集中完善市场内部的交易市场,建构更加积极的运行模型,充分贴合国际碳交易项目和定价规律,确保能从综合发展的角度对交易机制进行集中审定,只有积极探索交易制度,才能在建立合理化交易价格的同时,切实维护价格杠杆的配置环境,保证资源结构的有序推进。第三,要和国际接轨,建构更加贴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项目运行交易原则,集中培养能与国际市场交易的项目能力,确保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践行国际货币篮子的发展要求。
(二)集中优化社会大众的低碳认知
要想提升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就要从思想意识和理念层面提升管控效,利用座谈会、电视讲座以及银行信贷财经人员的专题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要提升全社会对于低碳产业的认知水平,积极转变发展思维,集中强化不同管控结构和管理项目对于低碳项目处理能力。另外,在实际管理结构建立过程中,要借助人民银行,将其作为基本的信托基础,建构更加贴合于市场需求的企业碳排放以及环境违法数据库,确保管理明细能被大众认知,且整体管理目标和管理层级结构能贴合实际需求,保证能进一步敦促企业建立环保认知,从外延发展逐渐转变为内涵发展,实现GDP的优化增长,集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三)集中创新低碳服务模式
相关部门在建构低碳管控模型的过程中,要对服务模式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实际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金融机构要集中把握信贷项目的运行方向,确保对低碳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切实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整体经济结构贴合实际需求,也要对相关运行层级进行进一步引导,从而有效运行管控要求和管理目标性。另外,在碳排放项目处理层级结构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探索,利用多元化项目发展措施推广整体管控要求[6]。例如,相关金融机构能利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形式推进整体项目良性运行,并且保证资金运行结构相对稳定,整体运行模型能在服务领域内发挥其本身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升国内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交易能力,从本质上优化低碳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水平。
(四)集中完善相关法规条款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和发展进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贴合实际市场发展诉求,也要建构更加有效的法规条款,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符合发展需求,保证各项操作措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建立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确保基金结构能有效推广民间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促进清洁能源以及消费技术契合市场实际需求。总之,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积极落实法规项目和配套系统,提升措施管控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落实节能降耗项目的发展目标。
作者:石磊 郑妍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娟.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8(01):57-61.
[2]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等.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一般机理与多维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3,29(12):39-43.
[3]郭福春,潘锡泉.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4,15(10):12-19,127.
[4]赵蕾,马丽斌.河北省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30(03):30-34.
[5]郭福春,潘锡泉.金融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分析[J].浙江学刊,2014,15(05):189-195.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色施工、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施工概念: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
二、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1、临时用地指标
(1)根据本项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项目部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项目部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
2、临时用地保护
(1)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宜设在道路慢车道外1米与红线内,并且生活区与作业区应分开,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
(2)道路清表的30cm耕种土应堆弃在道路两边的人行道与红线内,作为后期绿化带的种植填土。
(3)道路便道应尽可能采用原有生产路或设在道路红线内,避免占用农田和耕地。
(4)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提高用水效率
(1)对于地下水位较浅,管道埋深较大,采用降水井降水法施工时,宜优先考虑使用地下水;对于多余的地下水应尽可能与当地的灌溉渠相连,用于当地的灌溉使用;其次考虑排入河道。
(2)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3)使用地下降水消解生石灰。
(4)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5)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6)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7)施工中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8)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
(9)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宜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10)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分传统水源,精良不适用市政自来水。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材料措施
(1)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6)优化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7)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五、节能与能源利用:
1、机械设备与机具
(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是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荷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料。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2、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型、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南方地区可根据需要在其外墙窗设遮阳设施。
(2)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合理配置采暖、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3、施工用电及照明
(1)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2)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3)项目办公采用节能灯具,做到人走灯灭,空调关闭。
六、环境保护:
1、扬尘控制
(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
(2)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3)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尘的要求。对现场易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挡、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七、绿色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1、组织管理
(1)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目标。
(2)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制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2、规划管理
(1)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该方案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2)绿色施工方案应该扩以下内容:
①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②节材措施,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③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④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⑤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不是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3、实施管理
(1)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时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施工管理和监督。
(2)应结合工程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做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使用的氛围。
(3)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4、评价管理
(1)对照本导则的指标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使用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
(2)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美] 凯文・林奇 著 《城市意象》项秉仁 译 刘光华 校 原书系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于1960年联合出版,本文译自 1962年第二次重印本。
[2]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2007.9.10
关键词:交通运输节能;新能源技术;节能降耗监测制度;道路系统节能意识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118-03
一、概述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行业,近年来,在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大量占有和消耗能源的行业大户,为有效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2008年,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目标:同2005年相比,到2010年,全国营运货车单位运输量能耗下降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下降10%;到2020年,营运货车单位运输量能耗下降16%,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下降20%。这一目标的提出与实现,对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仔细分析一下中国道路运输领域能源消耗的现状,交通能源消耗与总能源消耗的比例在逐渐提高,现已超过30%。从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平均每千人消费汽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韩国和日本的水平。同时,主要交通工具燃料能耗较大。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中,80%的能耗用于汽车的使用阶段,但在当今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加,而能源紧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分析城市交通各种替代燃料的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潜力,已不能仅仅考虑汽车运行的能效,而必须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考虑各种交通工具使用燃料的效率。
二、我国道路运输领域能源消耗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能源节能思想意识淡薄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矿产丰富的资源大国,这种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以高度消耗能源为牺牲代价的,对科学、合理的使用资源,节约能源没有根本性的思想认识,节能意识十分淡薄。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世界发达国家的石油危机现象已经初步显现,但这一警示并没有引起我国政府的注意和重视,进入90年代以来,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机动车日益剧增,国民经济各行业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进口国。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对能源问题才开始高度关注起来,但是,在普通百姓心中,能源节能问题仍然没有引足够的重视,尤其在道路运输行业,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节约能源,提高节能降耗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依然陈旧淡化。
(二)政策规范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能源节能方面相对西方其它国家起步较晚,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国情虽然已制定、颁布、实施了《节能法》,但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体制漏洞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内交通领域各有关部门之间在资源节能上没有相对应的文件实施办法,或者有的部门制定有关办法但只是宏观管理上的,没具体执行措施。因此,相关执行机构的在具体执法时力度不够,实施困难;或由于没有明确法规要求,交通口内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监管真空,导致在具体执法时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是缺乏标准化的工作体系。目前,形成完整的道路运输节能体系工作在我国国内是一项空白,在道路运输能源消耗的源头上做好政策和法规标准,健全和完善车辆运用方面节能标准体系,可以有效规范道路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针对道路运输测量的相关办法及评测评定标准非常多,但是在具体的车辆运输、装备评价及管理方面的标准却很少,许多方面目前甚至处在空白状态。快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我国目前日益增长的道路运输节能降耗和相关运输装备技术标准需求同现有的道路运输节能降耗标准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亟待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标准化节能工作体系。此外,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近年来,政府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有的节能管理机构重组合并,能源节能能力在减弱而新的管理服务机制还没有建立,直接影响交通节能工作的开展。道路运输节能和环保的体系不完善、没有权威的统计渠道、有关的道路节能信息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的道路运输行业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国家统计部门在的能源统计中只有一项“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系统能源消耗”类统计指标,缺少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道路运输节能管理、监控、服务体系。
(三)节能降耗监测制度执行不彻底
车辆是道路运输的主体,尤其是公路运输,车辆能源消耗水平的高低对道路运输能源节能降耗指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公路营运类车辆绝大多数为我国国内自行研制、生产,车辆的节能降耗水准较西方国家普遍落后,一百公里油耗比西方发达国家高达20.4%左右。在车辆维护方面上,国内相关部门在对现行营运车辆使用监管上并没有严格地执行车辆维护标准要求,使得很多车辆能跑就跑,只要不影响正常车辆运行,都可以上路行驶,所统计,有车辆隐患的其油耗要比正常技术状况的车辆高出5.3%~30.6%左右。多年以来,我国的营运运输类车辆制造企业生产的车辆产品较少,技术发展缓慢,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只能是企业生产什么样的车辆,公路上就让跑什么样的车辆,这也是我国的道路运输节能指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道路路况、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受交通的运输组织管理、交通管理、交通物流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影响,我国的道路运输效率较低。在普通公路上,混合交通现象非常普遍,车辆平均行驶速度一般在40~50km/h,单公里油耗很高;营运车辆运输市场内缺少全国性、跨区域性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多以个体经营为主,在车辆运输生产、车况调测、线路配置、车辆优化、营运管理等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如:有的个体营运车辆由于里程利用率不高,燃料价格上涨的因素,从业者多靠多拉超载来实现自身的赢利,节能意识非常淡薄,这种车辆超载现象不仅影响自身的车辆节油,而且对公路破坏非常严重,带来的公路路况恶化直接导致车辆油耗幅度上升。
三、针对道路运输节能问题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道系统节能意识
道路运输节能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到行业内人员、车辆、公路路况以及环境氛围等诸多因素。但首先应从最基本的人员意识上抓起,“人是行为的主体”,道路运输行业内全体从业人员只有从思想上能够认真对待,转变观念,提高节能意识,才能使得如:优化运输营运车辆结构和组织,集约化运输的管理,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建立绿色道路运输系统等各项工作得以确切落实。
(二)改善车辆结构,降低能耗
大力倡导小车柴油化,加大对柴油汽车、重型车、特种专用车、大型厢式车和拖挂车的运行比例,重点发展适合行驶在高速、国家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汽车或者短途行驶的小型货运汽车,以合理改善车辆构成。确定将货车载重平均吨位提高1吨,单公司油耗降低7%,拖挂比单车运输降油耗30.5%的目标。为遏制超载现象,应提高营运车辆的里程利用率,如果运输利用率能够提至1%、3%、5%,那么汽车油耗将分别降低到3.6%、7.5%、15.3%。通过以上方式,科学引导车辆运输企业朝大型、规模化方向发展,为能提高运输效率,达到节能目标,应建立道路货运信息查询系统,建立完善的以主货运为中心的货运节点物流体系,最大程度上减少道路上的车辆空驶率,提高实载率。
(三)提高交通工具的节能技术含量
有效提高道路车辆节能技术是道路运输节能的最直接措施,结合国家提出的“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管理要求,可以提高车辆发动机的热工作效率,减轻发动机重量,使车体轻量化。降低交通运输工具附属设备的能源消耗,提高匹配技术;注重车辆的保养,使得车辆始终处理同驾驶环境相适应的最佳技术状态;应大力重视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利用,大力促进机动车辆燃料的清洁化、去燃油化。同时应倡导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为主导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
(四)推广新能源技术,降低车辆能耗
一是加强汽车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汽车新燃料的开发应用,最大程度上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如:建议在市内使用利用天然气技术当燃料的压缩天然气;以乙醇、碱性植物油等生物质液体清洁燃料直接代替汽油、柴油等新型动力燃料。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推广代替石油的新型燃料汽车,如:可在天然气资源丰富省市重点推广使用天然气汽车;大力倡导制取醇类燃料,推广醇类燃料汽车。二是提高汽车驾驶员的节能降耗操作技术。据相关数据统计,车辆驾驶员的正确操作与否可以节能车辆油耗在13%左右,可见,驾驶员的操作对降低汽车使用能耗非常重要。在汽车驾驶的培训和驾照考核应加大对节能驾驶操作的培训力度,在日常的车辆保养维护中,驾驶员或车辆保管员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汽车技术状况检查方法和管理制度,保持车辆技术状况的完好,延缓汽车性能衰退,以达降低车辆使用能耗的目地。
(五)加强道路建设与管理
在已取得的成果下,继续加大对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公路等级,提高道路网质量。道路状况的好坏对行驶车辆油耗的高低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强对道路节能开的技术研究,持续改善现有的公路路况,加大对公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公路路面的技术等级,按公路车辆交通流量的多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路面铺装率。同时建立长效的治理超载超限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坚决杜绝车辆超载现象的发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研究公路网布局、路面等级等车辆油耗的关系,已制定相应的公路工程节能设计及公路节能评价等规范标准。
(六)建立符合节能标准的车辆审核机制
在建立健全车辆运输的油耗值执行标准的前提下,将含有车辆油耗指标作为运输车辆准入与退出的否决项指标。同时,建立道路运输行业的有关资源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机制。
四、结论
总之,只要深刻认清我国道路运输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道路交通意识,改善车辆结构,推广新能源技术,提高交通工具的节能技术含量,同时健全机制,强化落实,加强道路建设与管理,就一定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我国道路运输节能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凤田,刘莉,韩立波.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及其节能降耗对策[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6,(3).
[2] 高有景.影响公路运输能耗的因素和节能途径[J].平原大学学报,2007,(8).
[3] 蔡凤田,何光里.我国汽车维修标准化的现状与需求[J].汽车维护与修理,2004,(8).
关键词:绿色施工;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推行绿色施工的主要依据是建设部2007年9月份的《绿色施工导则》。根据《绿色施工导则》的定义,“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环境保护、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简称“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还包括了其它大量的内容,它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把绿色施工技术作为重点,应用到施工现场的每个环节中。
建筑施工期间,各项施工活动,建筑原材料装卸、运输等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影响因素主要为废气、粉尘、噪声、固体废物和污水等,其中以粉尘和施工噪声的影响较为突出。
1施工中的各项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1.1大气污染因素
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大气环境影响的主要为建筑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筑施工过程中粉尘污染主要来源于:
(1)土方的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和场地平整等过程产生的粉尘。
(2)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砂子以及土方等在其装卸、运输、堆放等过程中,因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扬尘污染。
(3)搅拌车辆及运输车辆往来造成地面扬尘。
(4)施工垃圾堆放及清运过程中产生扬尘。
1.2 水污染因素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和生活废水两部分。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及洗涤用水和施工现场清洗、建材清洗、混凝土养护、设备水压试验等产生的废水,这部分废水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生活废水包括食堂用水、洗涤废水和冲厕水。
1.3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筑施工垃圾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比如在施工过程中要产生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如砂石、石灰、混凝土、废砖、土石方等。
1.4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
建筑施工过程中一些化学产品的使用增加了施工中的化学伤害和对现场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2 绿色施工措施及方法
面对施工现场环境中的各项污染,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或降低污染,达到绿色施工的要求。
2.1环境保护
2.1.1场地环境保护
1)工程开工前,应对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土壤情况提出对策,采取科学的保护或恢复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退化,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施工总平面布置首先应考虑利用荒地、劣地、废地或已被污染的土地。施工现场物料堆放占用场地应紧凑,尽量节约施工用地,如果现场场地狭小,应选择第二场地堆放材料。材料堆放、加工以及工人宿舍等临时用地应尽量利用废地、荒地。
3)施工中开挖的弃土,有场地堆放的应提前进行挖填平衡计算,尽量利用原土回填,做到土方量挖填平衡。挖出的弃土暂时无法回填利用的,应堆放在安全的、专的用的场地上,同时进行覆盖保护。
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地表径流或风化引起的场地内水土流失(如保护表层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和围墙边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绿化或摆放盆花,美化环境,防止土体流失。
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雨水管道、地表径流和空气带来的杂质、颗粒所产生的沉淀物污染环境。
6)对不可再生利用的施工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 、法规要求,防止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
7)危险品、化学品存放处和危险性废物堆放场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工程,防止土壤被污染。
8)对施工期间破坏植被,造成裸土的地块,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施工结束后,再恢复其原有植被或进行合理的绿化。
2.1.2大气环境保护
1)施工现场扬尘管理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降尘等保护措施。
2)规划市区的施工现场,混凝土累计用量超过100立方米的工程,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施工现场设置砂浆搅拌机,机棚必须封闭,并配备有效降尘防尘装置。
3)水泥和其它易产生扬尘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保管,使用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
4)施工现场地面要派专人负责洒水降尘。对大面积的地面、坡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用覆盖或固化的降尘措施。
5)施工现场设立垃圾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及时分拣、回收和清运现场垃圾。垃圾清运应按照批准路线和时间到指定的消纳场所倾倒。高层或者多层建筑清理施工垃圾,应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或者采用容器吊运。
6)遇有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施工。
7)在采用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或采取水淋等防护措施。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
2.1.3噪声控制
1)施工现场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的要求,将噪声大的机具合理布局,闹静分开。合理安排噪声作业时间,减轻噪声扰民。
2)对搅拌机、空气压缩机、木工机具等噪声大的机械,尽可能安排远离周围居民区一侧,从空间布置上减少噪声影响。
3)施工现场应选用能耗低、性能好、技术含量高、噪声小的电动工具。
4)打桩施工时不得随意敲打钻杆,施工噪音控制在85db以下,且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
5)机械剔凿作业使用低噪音的破碎炮和风镐等剔凿机械。夜间(22:00~6:00)、午休(12:00~14:00)不得进行剔凿作业。
6)对混凝土输送泵、振捣棒、木工棚、,包锯、钢筋加工场等强噪音设备,要采取降噪防护措施:施工中混凝土振动棒、手动电锤、锯等机具,通过时间安排上减少噪声影响;现场混凝土输送泵应设置隔音棚遮挡,实行封闭式隔音处理;现场混凝土振捣采用低噪音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振钢筋和模板,并做到快插慢拔,减少噪音的排放;模板加工的木工棚采用全封闭房间,门口挂降噪屏(工作时放下,起到隔音的作用),窗户用降噪屏封闭;现场进行钢筋加工及成型时,将钢筋加工机械安放在平整度较高的平台上,下垫木板,并定期检查各种零部件,如发现零部件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模板、脚手架支搭、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根据噪音防治需要,将外脚手架满挂密目安全网,并在结构施工楼层设置降噪围档;施工现场界内应设置噪音监控点,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噪声值不应超过国家或地方噪声排放标准。施工噪音一旦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7)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保噪音标准(分贝)日夜施工要求的不同,应合理协调安排分项施工的作业时间。
2.1.4水污染防治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对暴雨径流、生活污水、工程污水等不同来源的工地污水,采取去除泥沙、去除油污、分解有机物、沉淀过滤、酸碱中和等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
2.2施工现场材料与水资源
2.2.1材料节约
1)制定材料进场、保管、出库计划和管理制度。
2)材料合理使用,减少废料率,建立可再生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
3)对废料进行二次选用,达到使用条件的要充分利用。
4)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加强施工过程材料可利用率。
5)周转材料注意维护,延长自有周转材料使用寿命。对租赁的周转材料依据施工周期,精确计算使用天数,不需用时及时退回租赁单位。
6)要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可再利用的材料。
7)比较实际施工材料消耗量与计算材料消耗量,提高节材率。
2.2.2水资源节约
1)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加强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做到回收重复利用。
2)制订计划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比较实际施工用水量与定额计算用水量,按预算用水量下调10%为施工阶段总用水量。
3)水消耗量较大的工艺制定专项节水措施,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节水率。
4) 生产、生活要推广节水型水龙头和使用变频泵节水器具,实施有效的节水措施,降低用水量。
2.3施工场地文明,人员安全与健康
2.3.1场地文明
1)施工现场的环境必须保证员工生理、心理健康,保持文明洁净、整齐有序。
2)工地大门、围墙、密目式安全网及建筑物外立面悬挂物规范、清洁、美观。
3)材料、构件、料具、机械按审批方案中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堆放。现场材料堆放按种类、规格堆放整齐,并挂标牌、危险品分类存放,有保护措施。
4)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因地制宜设置绿化。
2.3.2人员安全
1)工程项目施工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应按照地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完善各项安全防护设施,达到文明安全施工条件。
2)施工现场应按照《项目安全管理手册》要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3)制订严格的防护措施。
2.3.3卫生防疫
1)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管理规定,建立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并制定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灾发疾病应急预案。
2)生活区应配备保健药箱、常用药及绷带、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急救器材。
3)办公室、食堂、宿舍、浴室等整洁干净,无污染、无异味,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
4)施工现场制定卫生急救、卫生防疫措施,若施工人员发生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所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应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进行调查处理。
3结语
我国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绿色建筑必然要求绿色施工,不仅要在节能方面达到相关标准,而且要在污染方面严格控制。应用“节约能源、节省土地、节约水源、节约原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新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住建部.绿色施工导则.2007-09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天津市环境监测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06
[3]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01
[4]金礼学.浅谈绿色建筑和绿色节能,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0)
[5]张燕林.绿色施工常见问题研究,山西建筑,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