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方式方法

审计方式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方式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方式方法

审计方式方法范文第1篇

一、审计方法的演进

从历史上看,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从顺查法向逆查法、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从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再向风险导向审计等演进的几种不同阶段或层面。

(一)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演进

详细审计就是对全部资产进行清查,对全部账目进行检查。早期的审计普遍采用这种形式,这是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的。早期的经济组织,其经济规模小,经济活动的单一,业务量较少,从而审计对象的数量较少,种类单一,这为详细审计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早期的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经济组织内部存在许多管理缺陷,加之会计体系本身尚不完善,如平行登记、试算平衡等会计数据的保真控制功能较弱,财产的流失和会计数据失真发生的机率较高。因此,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审计人员在做出有把握的审计结论之前,必须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验证。

详细审计实际上是重复会计人员的全部工作,即审计人员按照会计人员做账的程序和方法重新独立复核。因此该阶段的审计程序基本上等同于会计记账程序,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收益的确定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逐一进行全面检查。详细审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随着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会计业务也越来越多,详细审计的适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受到限制,抽样审计随之产生。

抽样审计是将客户的全部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总体,从中抽取一部分,依会计凭证、账簿到报表进行逐一核对,并依据样本审核的结果推断总体的情况,对客户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本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组织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会计记录的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日趋复杂,不仅审计人员无法承受对会计记录进行全面验证的巨额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无法接受全面审计的低下效率。同时,随着管理的化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日趋完善,能够起到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作用。因此,不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验证,而是进行抽样审计,在实践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抽样审计的程序基本上仍然遵循会计的记账程序,同样要运用复核、核对、盘点、询问等基本的审计方法,只是审核的范围相对缩小。抽样审计方法有经历了从任意抽样法到判断抽样法再到统计抽样法发展过程。

任意抽样法是审计人员在确定抽取样本规模、取样方式和处理样本过程上没有可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皆体现出任意性,故其审查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也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因此,该方法不久就被判断抽样法所替代。

判断抽样法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有目的地从特定审计对象总体中抽查部分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结果。同任意抽样法相比,判断抽样法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该方法是审计人员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其成效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即判断得正确,就会有成效;判断不准,缺乏客观性,就会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统计抽样法便产生了。

统计抽样法是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原理,遵循随机原则,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然后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统计抽样法的科学理论依据有:一是充分的数学依据。统计抽样法要利用高等数学方法。抽查时,如选择样本适当,那么根据审查样本的结果,运用概率论的原理,可以通过抽取的样本推断总体。二是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依据。企业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减少发生错误和弊端的可能性,或迅速地发现错误和弊端。三是统计抽样允许审计人员计算样本的可靠性及其风险(这是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主要区别);允许审计人员在他们可接受的风险程度下用数学的方法确定最优的样本容量,以避免夸大或缩小审计。

统计抽样法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判断抽样法的消亡。因为在运用统计抽样法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要凭审计人员的正确判断加以解决。如审计人员必须确定总体,知道其大小、主要特征及什么情况下会构成误差。审计人员必须决定要使用的抽样方式即采用变量抽样方式或属性抽样方式,决定使用的抽样技术是随机数表或是系统选择等等。因此,在审计实践中,往往把统计抽样法和判断抽样法结合使用。具体讲,可用判断抽样法解决应该抽取哪些方面的样本项目的,而用统计抽样法解决到底应该抽取多少样本,以及如何从整体中抽取这些样本的问题。或者先用判断抽样法剔除重要的或危险的项目,然后再运用统计抽样法进行审查。

(二)从顺查法向逆查法演进

顺查法是审计人员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审查的方法。这种方法按照业务处理的顺序逐一核对、依次审查、操作简单、审查结果能够做到全面、系统、准确,但机械的审查核对费时费力,不易抓住重点,同时也不便于按照业务类别进行审查,不便于审计人员分工。由于早期的被审计单位规模较小、业务较少,被审单位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较差,存在的违纪事项需要逐一查实。所以,这种方法的运用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审计对象的不断复杂,对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更高要求,顺查法逐渐演进为逆查法。

逆查法是按照与会计核算相反的处理程序,依次对报表、账簿、凭证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从全局出发,大处着手,只审查有问题的内容,抓住实质,主攻方向明确,能够节约一定的人力、物力,提高审计效率。

(三)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演进

由于早期审计内容和对象的单一化,决定了此时审计方式方法的单一与片面,如对收支业务很少且简单的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只需“听其会计”就可以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内容也在不断复杂化,会计核算方法和过程越来越完善和科学,此时,“听”且不说在时间上已受限制,要听清听懂也有了相当难度,甚至根本无法听出所以然了;另外,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听者也不象起初那样的单一构成了,需要维护自身权益、监督经济业务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乃致大众化和分散化,此时,“听”这一检查方式便演进为对科学的会计核算过程和内容进行全面审查。这需要运用审阅、核对、复核、、比较、询证等方式方法。

从单一听审发展为运用各种方式审查会计资料,还不能说已形成系统的审查方式。系统审查除了需要运用上述几种方式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查以确认资产的账存数以外,还需要运用监盘、观察、鉴定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进行清查以核实存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账实是否相符。

(四)从账项导向审计思路向制度导向审计思路演进再向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发展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从整体思路上分析,经过了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

账项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为了查错防弊,以审查被审计单位会计事项为主要审计内容和过程的审计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审计基本没有重点或重点环节。显然,审计工作的早期,这种思路是行得通的。与上述道理一样,随着审计对象和内容的不断复杂化,这种思路便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取而代之的是系统导向审计。

系统导向审计通过确定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明财产保全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在现代经济环境中,技术与科学管理方法的融合,使得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机制更趋完善,内容控制制度与财产和会计记录错弊发生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内部控制健全并有效运行的相关财产变动业务和会计记录所发生错弊的可能性极小,反之亦然。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审计职业界进入了所谓的“诉讼爆炸”,针对注册会计师的频繁诉讼,不仅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审计职业界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审计风险成为审计人员关注的核心。抽样审计方法的随机性与主观性的缺点,使审计风险难以控制。这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审计方法,既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又能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实行,做为发现财产和会计记录存在错弊的基础,恰好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系统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一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确定审计的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三是对改善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常的做法是向管理当局提交管理建议书。

系统导向审计固然有其先进性,但是作为审计思路还未从风险角度进行规范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以规避、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为出发点,确定审计性质、范围和时间的一种审计思路。它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还要对形成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界对审计风险进行了系统。但人们对其作为审计人手进行探讨,还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风险导向审计能更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与责任。

审计方法还经历了从手工审计向机审计演进的阶段或层面。这一演进同样是一个渐进的反映审计方法和完善的过程。

综上分析,审计方法经历了不同阶段和层面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综合反映出审计对象和不断复杂,反映出整个对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审计方法演进的内在动因便存于其中了。

二、审计方法演进的动因

上已述及,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有其内在动因。概括讲,这就是基于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满足所有权监督的需要及其所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审计人员要在审计效率、质量、风险、责任之间不断进行权衡,选择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又能规避审计风险与责任,进而满足所有权监督需要的的审计方法,从而实现审计目标。正是这种综合,才促动了审计方法不断从简单向科学、从随意向规范、从单一向系统等方向发展和演进。

(一)基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基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需要是审计方法演进的基本动因。社会的进步,的发展导致了庞杂的审计业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被审计业务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已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这样,审计方法由简单向科学、由单一向系统等发展与演进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运用科学、规范的审计方法,以有限的审计资源担当社会所赋予审计的历史使命,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就成为促进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审计方法不断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演进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审计发展的和趋势。

审计方法逐渐演进体现出审计实质性测试工作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选择与转移的动态过程。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审计质量观正在为新的相对质量观所替代。所谓相对质量观,即依据一定的参照物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和水平高低,而不是以审计结论的百分之百地可靠和精确来作为判定审计质量高低的标准。审计人员为了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取得较好的审计结果,就不能实施全面细致的审查,而应代之以抽样审计;不能实施顺查法,而应运用逆查法;不应遵循账项导向审计思路,而应按照系统导向审计以至风险导向审计思路等。于是,审计方法便不断演进与发展。

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改善对另一方面可能形成正面影响,也可能形成负面影响。两方面影响需要求得一种最佳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又反过来进一步促动审计方法的演进和发展。

(二)基于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的需要

审计风险是审计组织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致使审计意见和结论与客观实际不符的可能性,其中主体因素主要是审计主体不当或过失行为,客体因素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决策失误和造假违规行为,环境因素主要是经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因素等。审计风险随着审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不断变化着,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潜在性等特点,其基本规律是风险逐步增加和复杂化,但又是可以加以控制和规避的。审计人员只有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才能使得出的审计结论、表述的审计意见有较大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所运用的审计方法能够满足审计人员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需要,审计方法必然通过不断演进而逐步科学与可行。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从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演变而来的审计思路,其精髓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制定审计战略,以实现审计目标。

审计责任是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其行为主体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审计委托者及其他各方应承担的责任,这是狭义概念;从广义上讲,审计责任则是审计者、审计委托者、被审计者及有联系的各方在审计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责任关系,也就是说,承担审计责任的不单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还包括审计委托者、被审计者以及与审计活动相关的利益者。审计责任通常是狭义上的。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有着内在联系。审计责任决定于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风险越大,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大。从普遍意义上讲,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对其审计活动中相关行为及其结果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一种无形的、持续的、发挥着规范审计行为的积极作用;但是,就某一具体审计责任的承担和落实,需要以审计活动中发生质量与责任纠纷为前提,以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确实存在失误或舞弊行为为事实依据,且要有真实、充分的证据予以证实。这样,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责任则有一个规避,即对于具体审计质量纠纷,若有责任需要也必须承担,但若没有责任则不应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方法就通过逐步演进以满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规避审计责任的需要。

与效率和质量的关系一样,风险与责任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二者通过这种关系求得一种动态平衡,并形成促使审计方法不断演进的一种动因。

(三)基于满足所有权监督的需要

审计方式方法范文第2篇

1、避光保存:保存威士忌时,都要避开阳光的直射,再进行保存,否则光会分解威士忌酒其中的物质,导致威士忌变质。

2、小瓶保存:如果你买的威士忌酒是一大瓶酒的话,那也可以将其中的酒分装到数个小瓶中。这样,威士忌更加不容易被氧化,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

3、葡萄酒柜保存:葡萄酒同样怕光照、高温和震动,甚至比威士忌更为敏感,所以用于保存葡萄酒的葡萄酒储藏柜也同样适合保存威士忌。有条件的话最好的选择是葡萄酒储藏柜。

(来源:文章屋网 )

审计方式方法范文第3篇

2、拒绝你不需要的,减少消费,垃圾产生量自然会减少;

3、循环使用不可避免的东西,买菜或是超市购物时记得带上额外的篮子或是环保袋;

4、另外纸张和铝罐、透明塑料和玻璃瓶等,可回收的废物循环利用;

5、寻找一次性用品的代替品,减少化妆品,考虑用自制代替品;

审计方式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渗技术;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TV5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关乎民生,其安全性能否保证是施工企业能否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更是能否确保水工建筑安全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而影响水工建筑安全性能高低的主要因素就是其防渗技术的好坏,因而作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企业,必须注重其防渗技术的提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在水利工程防渗施工过程中要始终谨记:防堵结合,刚柔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同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选择相对应的施工方法以及合适的材料,最终达到治漏与防水的目的。下面本文就对该技术做具体的分析:

1 渗漏形成及原因

渗漏是常见的水利工程的缺陷。渗漏给水利工程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危及工程中各类建筑物的安全运行,会使建筑物产生溶出蚀,即外渗将水泥中的物质溶化析出,变成氢氧化钙,在出水口处形成碳酸钙结晶等溶蚀状态,从而使混凝土强度下降。 导致渗漏的主要原因:一是结构体中有裂缝和架空,形成渗水通道,二是结构体的止水设施质量差或浇空、浇翻、漏埋,使止水失去效果。如果库水具有较强的化学侵蚀性,也会在长期的化学侵蚀下,使坝体结或构筑物形成渗漏。因为渗漏和溶蚀的共同作用,将加速坝体或构筑物渗漏破坏。尤其是当库水中含有硫酸盐时与混凝土中的Ca(oH)2反应生成CaSO4,会产生体积膨胀,而CaSO4与混凝土中的C3A反应生成硫铝酸钙,会产生第二次体积膨胀,膨胀应力使混凝土胀裂变酥,极大降低混凝土强度,使混凝土遭到破坏,甚至成粉末状。

2 水利工程中防渗施工技术分析

2.1 灌浆处理方法

2.1.1灌浆孔钻孔施工

(a)孔斜率要求。 灌浆孔一般要求为直孔,孔壁须直且均匀。 而当各孔间孔距较小时应特别注意测斜工作。

(b)钻孔顺序。 无论是固结灌浆孔还是帷幕灌浆孔都应采取逐步加密的施工顺序,即先进行第一序施工,再第二、 第三按顺序进行施工。 这样前一序孔可以用后序孔作为检查孔。 最后对灌注孔进行压水测试,若吸水率达到有关规定要求的则可将后序孔的灌注工作省去。

2.1.2 灌浆方法

目前,我国采用较多的灌注方法主要有卵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 高压喷射灌浆、坝体劈裂灌浆及控制性灌浆。

(a)坝基卵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随着防渗墙技术的日益成熟,目前很多水利工程防渗施工中较少采用坝基卵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的方法。 其灌注浆液主要是粘土,另外再加少量水泥混合搅拌。因卵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存在较难形成自立的钻孔及受地址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将浆液的填充范围有效地控制起来,因此,其通常需要采用打管灌浆、 循环钻灌阀跟管灌浆、套阀式灌浆等方法,且经常需要采用3排以上的灌浆孔以达到相对较高的防渗标准。

(b)高压喷射灌浆。

高压喷射灌浆是借助高压水或高压浆液形成的高速喷射流束,将被灌地层结构切割及破碎掉同时水泥浆液顺势冲填其中,与被灌地层土颗粒掺混并形成壁状固结体,从而实现防渗目的,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高压喷射灌浆根据被灌地层结构和防渗要求可分为旋喷、 摆喷和定喷三种。 高压喷射灌浆具有设备简单、 造价低、 料源广、功效高及搭接防渗效果好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使用设备较多、 对被灌地质条件要求相对较高及较难控制,易形成漏喷现象等缺点。

(c)坝体劈裂灌浆。

坝体劈裂灌注主要是指运用坝体应力分布规律的特点,使用一定的灌浆压力,将坝体沿坝轴线方向劈裂,同时将泥浆适量地灌进劈裂处,使之形成铅直连续的防渗泥墙,从而达到堵塞漏洞、 裂缝的目的,提高坝体的防渗能力。 另外,坝体劈裂灌注后可通过浆与坝之间的互压和湿陷作用,使坝体内部应力重分布,同时提高坝体的变形稳定性。 高压喷射灌浆主要用于均质土坝及宽心墙坝中。 在使用高压喷射灌浆方法时应根据坝体渗漏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渗施工措施,如当坝体施工质量较差,甚至上下游之间出现贯通横缝现象时,应做全线的劈裂灌浆;而当坝体只是局部出现裂缝时,只需在可能有裂缝处均匀布置类似固结灌浆的灌浆孔群即可。

(d)控制性灌浆。

这种方法是对传统工艺的调整,是一种改进型的工艺,主要是指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浆液压力和流量的控制措施,将灌浆范围有效地控制住。 其具有节约时间和投资成本的优点。

2.2 防渗墙处理法

防渗墙是指使用专用机具钻凿圆孔或开挖槽孔,然后在孔内浇灌混防渗材料(凝土、 黏土等)或安装预制混凝土构件形成连续的地下墙体 。也可用板桩 、定喷桩、 旋喷桩、灌注桩等各类桩体形成防渗墙 。防渗墙要求柔性强、 墙体厚度小 、耐久性好 、渗透系数低,同时要求单位面积造价低 。防渗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土 、链斗法 、锯槽法、 射水法、 薄型抓斗和倒挂井法等成墙工艺。

2.2.1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土成墙。 多头深层搅拌桩机一次多头钻进,将水泥浆喷人土体同时进行搅拌,使土体和水泥浆液混合固结成多个水泥土桩,桩与桩连接形成水泥土防渗墙,目前水泥土防渗墙最大成墙为深度22m,抗压强度>0.3MPa,渗透系数为

2.2.2锯槽法成墙。 锯槽机的刀杆以一定的倾角在先导孔中一边作上下往复的切割运动,一边以一定的速度(根据地层状况一般为0.8-1.5m/h)向前移动开槽,被锯切割下来的土体可以采用反循环或正循环的方式通过排渣系统排出槽外,同时采用泥浆护壁 。浇筑塑性混凝土,形成宽度为0.2-0.3m 的防渗墙体。 锯槽机由动力及传动系统 、刀杆及支架加压系统 、行走底盘 、电气控制系统及排渣系统、起重设施组成 。锯槽机有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传动方式 ,两种分别以不同规格的刀杆进行组合,开槽深度可达到 40m,宽度可达20cm-50cm。 有施工效率高、 连续成槽 、质量好、 墙体连续的优点,并且具有成墙深的特点,锯槽法成墙适应于砂土、 粘土和卵石粒径小于100mm 的砂砾石地层。

2.2.3链斗法成墙。 通过链斗式开槽机排桩的旋转链斗装置取土,将斜放的排桩下放到成墙深度,开槽机前进开挖沟槽,同时并采用泥浆护壁,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和锯槽法类似。 这种开槽机的开槽,宽度为16-50cm,深度可以达到 10-15m 。链斗法成墙适应于粘土砂土和粒径小于槽厚的、 含量小于 30%的砂砾石地层。

2.2.4薄型抓斗成墙。 采用斗宽是 0.3m 的薄型抓斗开挖沟槽,同时采用泥浆护壁,浇筑塑性混凝土或者采用自凝灰浆形成薄壁防渗墙薄型抓斗成墙最大深度能够达到 40m 。薄型抓斗成墙适用于砂土、 粘土及砂砾和卵石的含量与粒径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层。

2.2.5射水法成墙。 射水法成墙是利用造孔机成型器内的喷嘴,射出高速水流用于切割土层,成型器上下运动切割并修整孔壁,同时采用泥浆护壁,类似锯槽法正循环或反循环出渣。 槽孔形成以后,浇筑塑性混凝土或水下混凝土,形成薄壁防渗墙。 射水法成墙厚度为22-45cm,深度可以达到 30m,适应于粘土、 砂土和粒径小于 100mm的砂砾石地层。

综上所述, 水利工程堵漏防水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和相关技术进行综合的治理, 具有施工难度大和技术要求高的特点。 在水利工程防渗施工过程中要始终谨记:防堵结合,刚柔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同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选择相对应的施工方法以及合适的材料,在确保安全、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黄谋,岑耀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探讨[J].科技传播,2011(13)

审计方式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灌区改造;渠道防渗技术;管理方法

灌区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灌溉设施,由于很多渠道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技术标准与管理水平的限制,加上经年失修,大都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渗漏问题尤为突出,这不但不符合当今节水灌溉的要求,而且浪费了水资源,又会造成渠道周围土地盐碱化,所以对于渗漏渠道必须加以改造。为了保证灌区渠道改造防渗工程的施工效果,本文对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1 灌区改造防渗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1.1 防渗材料与结构类型

渠道防渗经过多年实践,材料品种与结构类型都很丰富,大致可分为土料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衬砌防渗、塑膜防渗、沥青护面防渗、复合材料防渗等多种材料,其中每一种又可再细分为若干子类,如土料防渗可再分为素土防渗、三合土防渗、灰土防渗等几种。渠道防渗结构,按其断面型式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明渠型式有梯形断面、U型断面、矩形断面、复合形断面等;其二暗渠型式有城门洞形断面、箱型断面、圆形断面、正反拱形断面等。其中梯形断面又包括普通梯形断面、弧形底梯形断面、弧形坡脚梯形断面等。每一种防渗材料和结构类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应根据防渗标准、运行条件、气候特点、施工水平、维护管理等进行选择,若是渠道改造,还应考虑现有的渠道材料与结构型式,总之应在综合考虑渠道防渗性能与经济适用性的前提下,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质量效果等方面的需求。

1.2 防渗施工技术

如前述,渠道防渗材料与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其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限于篇幅,难以一一尽述,下面仅以梯形断面预制混凝土板渠道改造为例阐述其施工技术。

旧渠道防渗效果较差,要进行改造先要对现有渠道进行测量查勘,确定渗漏点和估算渗漏量,然后设计渠道改造方案。

对于结构尚完整而裂缝较小的渠道可采用PVC胶泥进行修补,较宽的裂缝可利用水泥砂浆进行维修[1]。当采用PVC胶泥修补时,先将裂缝内的杂物清除干净,同时保持裂缝界面和周围干燥,然后将PVC胶泥嵌入裂缝内,并填压密实,修光表面。采用水泥砂浆修补时,必须将松动、损坏部分全部凿除,并对将与砂浆接触的表面凿毛处理。再用水冲洗干净,然后塞入水泥砂浆,用木抹子压实后,以铁抹子收光。水泥砂浆初凝后,即可覆盖或保湿养护,时间应不少于14d。

如果渠道结构损坏严重或者渠道断面已不符合要求,就需要拆除旧混凝土板,并对渠道进行修整,然后铺设塑料防渗膜、混凝土板衬砌及制作伸缩缝等工序[2]。具体工序如下:(1)拆除渠道旧混凝土板。先清除渠内淤泥,然后由上至下逐层拆下旧混凝土板,若旧板可再利用,应将旧板清理干净后码放在合适的地方备用。(2)清理渠道内的杂物,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削坡修整。对凹陷、滑坡部分渠段应填补碎石,再分层夯实处理。夯填高度应超过设计开挖线,以便人工削坡,再以潮湿细砂罩面至开挖线。(3)经检查断面尺寸、中心线、渠底高程等均符合设计要求后,铺设复合土工膜等防渗膜料。应沿渠线方向顺流铺设,断面方向则由渠顶向渠底铺设,膜料应贴紧渠内壁,至闸室等构筑物时应预留6cm~8cm,以便嵌入截水墙后一起浇筑。相邻膜料的搭接宽度应不少于10cm,搭接处下垫木板,然后使用专用焊机进行焊接。焊接时应控制好行走速度和焊接温度,以复合土工膜为例,行走速度宜为1.5~2.0m/s,施焊温度宜为180~220℃。每道接缝宜焊2道,并间隔10cm。检查焊缝合格后,缝合面层土工布。(4)衬砌预制混凝土板。先在膜料上均匀铺设一层厚度约3cm的水泥砂浆,然后按照先渠底、后渠坡及由下至上的次序砌筑预制混凝土板。砌筑应与铺膜同步进行,并采用特制溜槽放板,不允许沿膜料或已砌混凝土板面入板。为保证砌筑整齐,必须拉线控制;为美观应控制板缝,可采用厚度适宜的木片临时垫缝,填筑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后再取掉。嵌缝后必须压实,及至硬化后勾缝。(5)设置伸缩缝。按照设计要求沿渠线方向每隔一定长度(一般10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一般2~4cm,并采用沥青砂浆填塞止水。沥青砂浆可按沥青:水泥:砂浆=1:1:4(质量比)的比例配制,将沥青加热至80℃待用,在另一锅内加入水泥、砂,边搅边加热至160℃;然后把沥青舀入水泥与砂的锅内,要求边舀边搅,至颜色均匀的糊状物,灌入伸缩缝内,并填压密实。渠道施工情况如图1所示。

2 灌区改造防渗工程管理方法

2.1 工程前期管理

灌区改造前期管理的任务是确立项目法人制、开展招投标、成立监理机构等[3]。项目法人制是灌区改造项目的关键一环,是规范项目建设方的法人行为并明确其责权利的重要举措。确立项目法人制的内容包括成立项目管理机构、制定项目实施细则、开展项目管理活动等。招投标制是灌区改造项目选择优秀施工队伍的必要程序,业主应自行编制招标文件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代为编制,投标单位应不少于3个,通过专家评标组评选出资质合格、信誉良好、报价适宜的施工单位,然后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承包合同。合同应以国家公布的标准合同范本为依据,明确施工标准、质量要求、承包价格、工期进度、结算方法等细节。根据国家建设工程的相关规定,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按照合同履行对工程进度、投资、质量和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理的责任。

2.2 工程施工期管理

渠道改造施工应要求承包商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以确保施工工序合理、设备配套、材料供应及时。应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将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尽量在开工前解决。施工质量控制应以《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 50600-2010)为准,要求施工承包商建立并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工程材料、构件等必须由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进场原材料必须抽样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土方施工必须控制土的含水率与干密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并随时抽样检查。每一道工序完工必须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施工。工程验收应先进行分部工程的验收,然后是单位工程验收和整体竣工验收。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验收应由项目法人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应由竣工验收主持单位负责组织或是委托验收。

2.3 工程运行期管理

渠道运行期应重点抓好用水、维护和档案三项管理工作。用水应编制计划,掌握水源、供水量、渠道状况、灌溉面积等资料,有计划地调配用水。控制渠道水位平缓变化,及时清理污物、杂草,避免渠道阻塞或溢水。关注天气变化,台风暴雨来临以及渠道放水前后,都应进行全面细致的巡查,发现隐患及早维修处理。对防渗结构出现裂缝必须查明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补或改造。建立渠道运行档案,以方便维护管理。

3 结语

灌区改造渠道防渗工程的实施,可以减少输水损失,缩短灌溉周期,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于国于民皆大有益处。随着防渗漏技术的发展,对施工工艺、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好工程管理成为施工成败的关键,因此灌区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灌区防渗工程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国虎.黄羊灌区渠道防渗工程中的技术措施[J].甘肃农业,2013(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