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工程的特点

国际工程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工程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工程的特点

国际工程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工程师代表;项目管理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合同结构

孟加拉吉大港多功能泊泣a&b辅助设施工程位于孟加拉国吉大港市。业主为孟加拉吉大港港务局,承包商为总公司,该工程由国际开发联合组织贷款,由英国goodn&partner公司设计并控制管理施工。实行以工程师为主的施工管理。业主与英国goodn&partner公司签署的协议是fidic《业主/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与承包商总公司签署的协议是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合同承包价格为2400万美元,工期36个月。项目合同关系图如下:

1.2工程概况

该工程占地面积20万㎡,建筑面积21720㎡,由基础设施和房建设施两部分组成。基础设施工程包括20万㎡码头后方堆场软土地基加固、后方堆场铺设20×10×8cm小方块面包砖1000万块、门基轨道、开挖各种沟渠管线13680m、码头护岸、沥青混凝土路面等;房建设施工程包括行政办公楼、维修车间、集装箱办公室及车间、加油站、发电机房、变电站,、高架水箱、地下水箱、警卫室、公用卫生间、围墙等。项目结构分解图如下:

房建设施工程中集装箱车间和维修车间是钢结构。其它全部为钢筋砼框架结构,行政办公楼,维修车间和集装箱车间采用预制桩基础其它为钢筋砼独立或条型或板基础。

4、咨询工程师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特点

受业主委托对该工程项目施工实施管理与控制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被称为咨询工程师,由咨询工程师单位派往现场的代表称为咨询工程师代表。本项目实行以咨询工程师为主的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它与国内监理工程师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有重大区别。

4.1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组织与设施

4.1.1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团队组成

本项目咨询工程师代表是英国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咨询工程师。本项目咨询工程师团队中还设有两名副代表协助咨询工程师,副代表分别负责施工项目管理和团队内部后勤财务等管理。其它雇员分别为驻施工现场结构设计师一名,办公室职只三名,咨询工程师助理六名,驾驶员一名。详细情况见下表。

4.1.2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组织结构

本项目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组织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组织结构中设有结构工程师专门负责处理设计变更,结构工程师直接接受咨询工程师代表的领导。第二个是组织结构中设有直接归咨询工程师副代表领导的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室。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组织结构属于直线制,结构简单,效率高,详见下图。

咨询工程师助理被分成两组,一组专门监督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另一组专门监督房建工程施工。

4.1.3 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的设施设备及辅助人员

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在本项目使用的设施设备名括:1、在施工现场临时搭设的一幢独立的办公楼及全套办公设备。2、临时设置在施工现场的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室及全套办公设备。3、在吉大港市区内租货的一套生活设施齐全的住房。4、一辆越野吉普车。

为施工现场咨询工程师在本项目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包括一名驾驶中和六名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室的检测人员。设施设备均由本项目承包商提供,费用由承包商承担。同时为咨询工程师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也是由承包商雇用的,费用也由承包商承担。

4.2 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特点

4.2.1以咨询工程师为主的施工现场项目管理

本项目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以咨询工程师为主实现项目的控制与管理。这一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孟加拉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对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不介入不监督;对承包商施工安全管理也是不介入不监督。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全部由咨询工程师负责管理与控制。这一点同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完全不同,在国内,除了监理工程师按照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要求对项目施工质量实行监督管理外,政府的建设质量管理部门也要依法对项目的施工质量实行监督;同样,除了监理工程师对项目施工安全实行监督与管理外,政府的建设安全管理部门也要依法对项目施工安全进行监督。二是项目业主不直接管理承包商而是实行以咨询工程师为主对承包商的管理。孟加拉吉大港港务局在施工现场项目管理上自觉遵守合同,本次项目设有业主代表,但仅仅是一种象征,从不对承包商下达任何指令,也不谋求所谓的甲供材与甲供设备的权力。三是咨询工程师受业主委托拥有几乎所有重要的施工现场项目管理权限,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等。四是工程结算由咨询工程师负责,这一点同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不同,国内工程结算通常由业主委托给工程造价公司负责。五是竣工验收是由咨询工程师负责,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不参与、不监督。而我国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必须有业主牵头组织,监理工程师等参加,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监督下进行。下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本项目施工现场以咨询工程师为主的项目管理特点。

4.2.2 咨询工程师施工现场项目管理重点

本项目咨询工程师管理重点是施工质量控制与施工成本控制,核心是质量控制。而安全管理与进度控制则处于管理的次要位置。

4.3 咨询工程师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4.3.1 质量控制标准

4.3.1.1 bs规范

该工程是由英国公司设计,因此bs规范是本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依据的一个重要文件。

4.3.1.2spectification

它是由招标人根据本项目特点编制的一个文件。在招标阶段,它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中标签订协议书后,它是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除了在投标报价时把它作为重要报价参考文件外,在施工阶段还是本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依据的重要文件。

1999版中文fidic《施工合同文件》中,将spectification翻译成“规范要求”。其实spectification并不等同规范。我国2007版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第七章内容的设置与spectification相似。第七章的标题是“技术标准与要求”。相对而言,将spectification翻译或“技术标准与要求”更接近fidic合同条款的原意。

本项目spectification与bs规范是有很大区别的。spectification是针对该工程对施工材料,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以及与施工相关的有关方面所作的详细、具体的规定。是对施工图纸、工程量清单以及合同条款的一种详细补充说明。因此spectification具有针对性。而bs规范却不具有这一特性。比如,bs规范规定了木材的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合格品、不合格品,而spectification则详细规定该工程哪些部位使用优等品木材,哪些部位可以使用合格品木材。

4.3.1.3 工程施工质量必须让咨询工程师满意

这也是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一个标准。

4.3.2 质量控制特点

4.3.2.1 质量控制特别严格

本项目主体结构砼施工过程中出现过以下几件事件,从中可以看出咨询工程师对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严格性。第一个事件是行政办公楼二层楼板砼浇注前隐蔽验收的严格程度超出了项目部管理人员的预料。该楼层在申请咨询工程师隐蔽验收前已经进行了自验,确认模板及支撑系统以及钢筋绑扎质量很好甚至可以与国内精品工程相媲美,即使如此,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该隐蔽工程验收前后总共进行了十四次重复验收都未能通过,几乎是每天抱着希望申请验收,每次都以失望告终,此事不仅使承包商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坐立不安,还震动了承包商公司总部,直至第十五天后的第十五次验收才最终通过。整整耗时半个月,在此期间后续工程全部处于窝工状态,不仅造成工程延误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此事还未结束前,承包商公司总部就预见性地指示项目部要通过此事对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进行教育,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要把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中心任务,要提高对fidic的质量标准与fidic的质量管理的认识。第二个事件是进口水泥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格程度始料不及。由于本项目需要使用大量水泥,承包商决定从国际市场进口水泥,但历时一年的时间,才最终找到符合bs规范的水泥品种。第三个事件是对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远远超出国内的正常要求。行政办公楼框架柱砼浇筑过程中模板有少量漏浆的情况发生,咨询工程师发现后立即下令停止浇筑,拆除模板,清走已浇筑的混凝土,打扫干净后重新立模,重新办理申清浇筑砼手续。

4.3.2.2 质量控制不徇私情。本项目工期长达36个月,承包商工程师与咨询工程师在长期工作中,逐步建立了私人友情。但咨询工程师对质量标准的原则要求却自始至终未放公过,甚至出现了施工质量越好,咨询工程师与承包商工程师之间的个人友情基础越牢固的现象。

5结语

fidic合同条件下的国际工程承包实行以工程师为主的项目管理。通过与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对比可以看出国际工程承包实行以工程师为主的项目管理的特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不介入不参与项目管理,也不直接实行监督管理;业主方也不直接面对承包商参与项目管理,所有对承包商的的项目管理中包括,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等全部是以工程师为主直接负责完成的。通常以工程师为主的项目管理的重心是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 1 ]fidic.施工合同条件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26-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国际工程的特点范文第2篇

摘要: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典范参借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为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输送了大批适应现展需要的人才。本文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经验,在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等方面为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工程技术教育;德国

一、引言

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已更加突出,需要工程技术教育培养出大量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工程技术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证明:工业化进程与工程技术教育有相互促进作用。德国教育制度在欧洲以及美国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实科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大都起源于德国。近年来,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也是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之一。德国各层次工程技术教育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形式灵活,主动适应工业发展要求,使工程技术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成为工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源泉,同时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我国加入WTO后,工业化进程加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精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善于交流、懂得市场经济规律,具有高层次、高技能,同时兼具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但由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教育投入的不足和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我国培养的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偏向理论知识,动手实战能力比较薄弱,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意识。这种只见数量不见质量的人才培养方式所造成的局面是,业界缺乏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大量的研究成果没有形成产品;现有产品开发、工艺创新能力薄弱,管理水平较低,部分关键技术需要依赖国外发达国家,这与我国走创新型大国之路背道而驰。

二、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模式与特点分析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最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4世纪。19世纪,按照洪堡精神成立的德国大学,更是以其教学与科研统一及学术自由等特点被奉为欧美各国高等学校发展的楷模。德国高等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能够从事某些职业活动,并向学生传授必备知识、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具有科学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德国的高等学校有权实行自我管理,高等学校的所有成员均有权利和义务按照各自的资格和职位等级参与学校的管理。同时,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督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综合能力、关键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其中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会思考、敢创新、懂经济、善管理,能够适应现代工程的复杂要求,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是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懂得如果处理各种关系。

2.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出发点,与生产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遵循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和广泛适应原则。也就是说,专业设置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满足行业领域内各企业的普遍要求。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工程实践活动,注重课程的整体性,有利于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均衡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形成了基于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阶梯形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实施则以学校与企业的双元合作为基础,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4.考试与考核

考试与考核客观而严格。德国高校考试形式多样,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环节,尤其注重考查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及平时的表现等。对于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则由行业专家主持。

5.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民主、科学。学校主要的决策组织机构有教职工全体大会和评议会。教职工全体大会决定学校基本章程及其修改,选举校长和校务委员会成员,听取校领导年度报告。评议会是应用技术大学最重要的决议机关,负责学校建制、人员任命以及决定学校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包括资金分配、专业设置和科研事务等。评议会成员包括校长、副校长、教授代表、其他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应用技术大学的基层组织是系,系的最高机构是系务委员会,由教授、专职教学人员、学生及其他雇员代表组成,它决定系的全部教学和科研工作。

6.教育评估

工程技术教育评估依据的是信息多元化,方法多样化。评估既参考客观数据,又兼顾企业家、学生的主观判断,同时还参照教授对此提供的评判。评估综合应用的调查方法,既有对企业界人事的书面调查,也有对教授、学生的书面调查及对部分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还有对图书馆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工程学科专门进行专利分析。

7.教育管理

德国各州在教育管理方面权限很大。各州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政策有所差异,从而使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有特色。但在实践性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各州工程技术教育具有共性特点。

8.企业对工程技术教育的参与

通过立法形式,使企业承担参与工程技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由于企业的要求能够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获得了高素质的人才和发展动力,因此,工程技术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企业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学校帮助企业进行研究开发,两者总体上说是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

三、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

我国是工程技术教育大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及工程硕士教育等。但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一份调查,依据“人才市场上是否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我国的世界排名徘徊在20~40 位之间,这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数排名世界第一形成很大的反差。此外,有些企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引进的新生产线几个中国工程师不能掌控,而一个外方的工程师就可以将问题解决。这些都反映了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工程技术教育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第一,工程技术教育面向工程实际不足,毕业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知识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较差。由于知识、能力和技能培养不均衡,使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体上处于数量多、质量低的状态。

第二,工程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未在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出来,国内的一流院校和二、三流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技能方面缺乏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教育之间衔接不密切,缺乏互补性,人才结构不合理。

第三,创新教育不足,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企业在研发发面投入不足,造成工程技术领域的有效专利比例低。

第四,高等学校的教师选聘未体现工程技术背景,许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特别是本校培养的留校教师达到一个很高的比例。相应出现的问题是教育立法尚不完备,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多,但难以保证持续有效地运行第五,工程技术继续教育比较薄弱,仍停留在学历教育的层面上。尚未形成有效的在岗职业培训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问题未受到企业的关注。

第六,工程技术教育与企业合作较少,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与产业结合,供需脱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常常滞后于工业进步的速度,使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技术知识脱离生产实际,再加上综合能力较低,人文素养不高,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造成人才市场上大学生求职难,企业急需的人才又找不到的局面。同时,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四、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转向第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课外活动、学校管理及学生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校园环境文化熏陶和教职工言行影响等全方位的教育来实现。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自身实践外,还应该通过自学、参加课外活动和同学间互相影响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三,指导学生建构工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通过工程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工程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基础知识、经济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环境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知识以及策划设计、实验和制作等工程技能。

第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教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行领悟形成工程思维能力。

第五,指导学生建立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这是运用哲学方法对各种价值理念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这种判断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及在参与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持续加强。

第六,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力,包括人际的表达、交往、协调、组织、管理和应变能力的训练。

2.鼓励创新思维,为兴趣而学习“世界上没有蠢的问题,只可能有蠢答案。”这是德国教师提问的宗旨。而不能与教师沟通是中国学生的通病。与好奇心一样,创新思维通常被教师们列为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努力论证自己的观点,其思考和答案就会被肯定。而课堂上师生们的热烈讨论通常会引导大家通向合理的思考方向,同学们得以不断丰富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德国有其独特的义务教育系统,其职业培训的“双元制”更保证了原则上不该有一个青年人未经培训就开始职业生涯。简单来说,经过了6年的基础教育,学生们选择参加不同侧重点的3-4年的初中教育,然后决定是参加职业培训,或是专科学校,还是为考大学而准备文理中学,青年人可以按个人兴趣来择业。

3.专业设置转向

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仅要用系统的观念来筹划教育系统与职业系统的分工合作,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工合作,还应加强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争取企业界参与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各个方面,给学校带来务实创新的真实需求、资源和动力。学校要从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企业分布特点和产业发展前景出发,利用自身优势,设置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新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特色鲜明,不能照搬或浓缩其他学校的模式,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与国内外相关专业对比,汲取教育界、企业界和工程技术教育领域专家、骨干的意见和建议。专业设置还要考虑国际交流合作的可行性,合作教育是工程技术教育的一种大趋势。

4.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施转向

在课程实施方面,应从教育思想、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的方法上进行变革,明确21世纪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伦理标准、社会视野和学习能力。新生应尽早参加工程设计、小组研究;让学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在现代化的实验室、实训中心、图书馆和企业里学习。来自工程实践的、在书本和课堂里无法获得的大量经验形态的东西,不仅是学习专业理论的感性基础和进行毕业设计的必要准备,而且也是形成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的载体,所以工程实践活动应与理论教学交替进行;教师应从说教者变为引导者,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和人文精神。学校要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利用网络技术,对照课程目标,由学生、教师、高年级学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分别作出独立评价,评估结果既是教学质量评价依据,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

5.教师队伍建设转向

教师聘任不能仅看学历层次,要考查工程实践能力,岗前培训不仅要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训练,还要进行工程锻炼,至少应进行半年到一年,其间可担任辅导教师,协助教授或进行课程辅导工作,以掌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岗前培训期满,应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考核,由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指导教授及被辅导的学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者,参加学院组织的公开试讲,试讲合格取得任职资格。鼓励教师走出去,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的研发项目,要求专业教师取得国家相关注册工程师资格,每隔4年为教师安排一个进修和锻炼的机会,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引进、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把新技术、新经验带到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成为学生的校外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锻炼创造条件。

6.完善教育评估和督导机制

应成立独立的专门性教育评估机构,由工程专家、企业界代表、教育专家、校长代表、教育行政管理官员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独立的、非营利的教育质量评估专门机构。建立教育评估的管理队伍,管理队伍要短小精干,熟悉评估理论,兼顾理论和实践。教育评估专家队伍建设要相对稳定,注意政府、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三者之间的比例,吸收社会各行业参与评估,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逐步形成专家库。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改进方法和技术,形成多层次的评估指标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评估工作成本,提高评估工作效率。

国际工程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克孜尔石窟;供养人;壁画;技法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

关于克孜尔石窟总体壁画的制作技术,已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以论文的形式予以了探讨。如苏伯民等人发表的《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研究》和王征发表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等文章,专门分析了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的特点,及壁画的一般制作过程和技法。本文试图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克孜尔石窟供养人壁画的技法和特点展开进一步分析,以加深对克孜尔石窟壁画造型技法的研究。

一、一般制作过程

关于克孜尔石窟壁画制作过程,王征将其分为泥层制作、制稿、着基本色、壁画细致绘制和最后完成阶段五个总体阶段。苏伯民等人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泥层分为三层:“即在开凿好的洞窟墙壁上,先抹上一层胶泥,为泥地仗层;在泥地仗层上涂一层白粉层;然后在白粉层上作画,为颜料层。也有一些壁画直接将颜料层绘于泥地仗上,泥地仗分为细泥层和粗泥层。”[注:参见苏伯民、李最雄《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研究》一文,《敦煌研究》,2000年第1期,第73页。]壁画底子的过程基本如下:“在开凿好的洞窟岩体壁面上将壁面凿平,并留下密集的凿迹,这样有利于泥层与岩体结合的牢固。壁面掩体处理后,将加有麦草的泥和好上墙。从洞窟的实际情况来看,克孜尔石窟泥层中未加入动物毛。泥层所用的是本地的土,其中红土含胶较多。泥层的厚度在1至2厘米左右,待这一层泥和好后,再上一层细泥。有些窟中用与底层泥不一样的泥,如第81、114、171等窟,这层泥用偏绿的土制作。这层泥较薄,一般在05厘米左右,并且麦草较少,上墙后处理的较平实光滑,以便利于绘画。待泥层做好后,再在上面着白色底料,白色底料一般为石膏。”[注:参见王征《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一文,《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第35页。]需要指出的是,在石窟墙壁上凿平后留下的凿迹,应当是专门凿出为“挂”泥层而做的处理。从形状来看,凿迹都为长条状并呈基本一致方向分布。而王征认为有些窟中使用的偏绿较薄的(细)泥层,和随后加上的白色底料的这种壁画制底方法,与欧洲传统湿壁画使用泥灰(plaster)制底的手法相一致。在《艺术词典》中,泥灰是:“一种塑性材料,干燥后变硬,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其主要成分包括石灰石、沙和水并在其中添入毛发以增加强度。它被用来涂布室外或室内的墙壁(有时用来作为湿壁画的画基[ground])。”[注:参见[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著,殷企平等译《艺术词典》,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8页。]而细泥灰(stucco)词条解释为:“快速凝结会变硬的韧性材料,它与泥灰不同。细泥灰是由石膏或熟石灰和沙、水强化混合而成(有时也加葡萄酒等慢干剂,以减慢凝固时间,以便一次能铺较大面积)。这种技术早在古代已为人知,在16世纪被重新发现,此后从意大利传入奥地利及欧洲的其它地区和北美洲。”[注:参见[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著,殷企平等译《艺术词典》,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5页。]在壁画的制稿阶段,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轮廓是以制好的粉本为基础,通过色包拓稿将形象转移到墙体上。关于粉本的拷贝方式,王征认为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是将粉本:“放置在结实的纸上或布上面,然后用点燃的香等,在纸或布上按着图稿的线点扎细密的孔制成粉本稿,这样就将稿子放到墙上了。”[注:参见王征《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一文,《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第35页。]这种方法,在中国传统壁画制作中被称为“漏稿”。其中,放稿的粉本材料可能为纸质,中原地区纸的出现保守时间也在东汉时期(东汉蔡伦发明纸在公元105年),况且《辞源》第四册中有:“伦(指蔡伦)曾总结前人经验,始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造纸,世称‘蔡侯纸’。”[注: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四),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710页。]也就是说在蔡伦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造纸技术,克孜尔石窟的开凿时间也是在蔡伦造纸技术出现以后,况且布在起形和壁面上平展的效果不会比纸理想。因此,本文认为克孜尔石窟用布做为粉本材料的可能性不大。克孜尔石窟用粉本转移图像轮廓的方法,基本经过这样的过程:首先,是将在纸上完成的画稿,用针或针状工具按形象轮廓扎出连续紧密的小孔;其次,在将纸用水润湿后平整地贴在做好底的壁面,并趁湿用有色的粉包扑粉在纸面上;最后,依照留在墙壁上的色点,用笔勾线定出造型的轮廓。理由之一,是润湿的纸能够较平整地展开于壁面,不会出现移动或者纸面凸凹现象;其二,壁面干扑上去的粉稿易落,而在湿底上扑的干粉保持的效果好且时间长。但是必须指出,上述技法的使用并不等于克孜尔石窟的肖像壁画,就是单一的湿壁画或干壁画画法绘制成的。克孜尔石窟干燥的气候,虽然对湿壁画的绘制不利,但却有着较好的条件保持壁画不受潮湿的影响。所以,不能排除在壁画设色的开始阶段,部分采用了湿壁画技术绘制的可能性。至少,在刻线取形这一特点上,能够看出这是在趁底层墙泥未干时所完成的。

二、勾形、刻线和设色的特点

在勾形的颜色方面,克孜尔石窟供养人肖像早期勾形的用色与佛像较一致,总体以偏暖的土红色或赭色为主。如第118窟(约公元3世纪)券顶北侧壁所绘的比丘像。这一点,基本符合了瓦尔德施密特等人关于第一种画风用色特点的论断。从克孜尔石窟早期开凿的洞窟第4窟(约公元270±90)西甬道券顶壁画中,可以发现原壁画制作者起稿后,为了便于设色时区分不同色块在底层所做的系列标记,由于后来覆盖的颜料脱落而露来,出常见的几种字母符号代表了几种主要不同的颜色。在第4窟主室西壁肖像造型上也有土红色的上述标注字母,并且同为白色可以分为不同几种标记符,比如标为“[XC;%50%50]的总是出现在肤色为白色的肖像面部内,可能代表着面部的白色;面部颜色为土红色的则常以“[XC;%50%50]为记号,而头光色环内反复出现的另一种符号则表示不同的白色。说明在将粉本上墙以后,壁画的制作者随后用土红等暖色进行了第一遍的勾色和刻线,并在形象的不同颜色处做了必要的标记,以确定下一步的上色工作顺利进行。克孜尔石窟第175窟西甬道内侧壁上的一列供养比丘肖像,在袈裟的轮廓和衣纹处理上显然运用了勾形与刻形相结合的技术。所以,能够基本肯定的是,在勾线定稿的这一阶段,克孜尔石窟供养人肖像的轮廓加工大致采用了两种方式:以线为主要手段的勾形方式和局部(如衣纹等处)使用刻凹线取形的方式。刻凹线取形的造型方式,出现在克孜尔石窟早期的部分洞窟内,该技法不会是克孜尔石窟特有的造型技术。因为克孜尔石窟的佛像造型(泥塑)受犍陀罗造型风格的影响在先,以雕刻和塑像为主的犍陀罗式的造型技术,不可能对克孜尔石窟壁画在制作工艺的方法上没有影响。而且,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制作过程里,同样也存在刻凹线取形的方法:“将画稿放在位置上,然后用一只尖头木杆,轻轻依人物的边线画一遍,画稿取下后灰壁上就留下了一道沟状轮廓。”[注:参见叶心适《欧洲古代壁画材料和技法的发展》一文,《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6期,第54页。]这种刻线的方法,需要在墙壁没有干透之前才能刻出凹线。显然这种刻线造型的方式,最初不是来自克孜尔地区或犍陀罗地区,而是来源于没有纸张作粉本,但有明暗传统的古希腊和罗马湿壁画技术。湿壁画,英文名:fresco(又名buon fresco或fresco buono),以区别fresco secco(干壁画,也称secco),该词在意大利语中有“新鲜的”之含意。《牛津艺术与艺术家词典》一书中,湿壁画词条里提到:“这项技术(指湿壁画)非常的古老,可以追溯到希腊时代。并且在欧洲之外的中国和印度也可以发现这种技术。”[注:Lan Chilvers,ed: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s,(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87]由此来看,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中的刻线取形技术,不排除共同来自古希腊和罗马的湿壁画技术,只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是间接地从犍陀罗造型中吸收了上述技术。在湿壁画的保存效果和适应气候方面,该书还提到:“湿壁画在干燥的气候中,能够保存的很长久,但如果有潮气渗入墙壁,带有画面的泥灰层(石膏)会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起裂破坏。”[注:同上。]从克孜尔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历史上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来推断,克孜尔地区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造型渊源,克孜尔石窟都是湿壁画存在和发展的理想场所。该石窟壁画中凹刻线造型的方式,不但可能来自于古希腊时期的湿壁画艺术技法,而且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不排除有湿壁画和干壁画相结合的方式。因此,不难理解克孜尔石窟第175窟壁画中的供养比丘像上凹刻出的轮廓线,是在底层泥层未干时刻出的,而这又恰巧证明了本文对粉本趁湿上墙便于扑粉的推断。完成粉本勾色和刻线,并在各个不同部位做出了色块标记后,下一步就是设色(铺大体色调)阶段。克孜尔石窟的供养人肖像设色特点是以涂(平涂)、绘(画)、染(晕染)和点(装饰)四种设色方式为主。而王征认为克孜尔石窟的设色主要为:“平涂和晕染两大形式。平涂一般多用于画面的基础大色块及背景等,用色的主观性色彩意念很强烈,并非完全按物体的固有色上色,而是依据画面需求上色。在此基础上对形象再进行晕染,晕染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薄染法,这种晕染较细致,一般晕染中多不见笔触,晕染时能产生透明的感觉,如第118窟、76等窟。另一种厚染法,则用色较厚,多见笔触,用晕染概括提炼出形体结构,具有浓郁的装饰性表现效果,如第17、47、48、80、198等窟。” [注:参见王征《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一文,《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第38页。]和本文对供养人肖像设色的四种设色方式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在于,王征文中把“厚染法”归入“染”的技术理解之中,并且没有提及或关注克孜尔石窟中期本地风格中装饰很强的“点”的效果,而本文将供养人肖像设色的方式分为画、染、涂和点这四个特点,是依据画面中所采取的不同设色手法和效果划分的。如“涂”的特点在第早期的供养人肖像中并不比“画”和“染”的特点突出,画面用笔的特点同传入的凹凸法的明暗绘画有一定影响。

在克孜尔石窟早期的第118窟和库木吐拉石窟早期的第46窟里的供养比丘像造型中,“画”的痕迹尤其比后期的克孜尔石窟第175窟,以及库木吐拉石窟第75窟中的供养人形象明显。其次,“染”的设色特点与趁湿接色后的明暗过渡效果紧密相关。正是如此,才有“晕染”或“罩染”等名称,和“画”的特点相比更带有湿壁画技术的特点。在库木吐拉石窟受中原风格影响的洞窟壁画中,“染”的设色特点最为明显[注:由于这种“染”的上色方式,必须要趁湿衔接才能较好地将过渡颜色,所以不排除在未干的墙壁或先将墙壁湿润后,然后再染色的可能。],如第13窟前壁入口北侧的礼佛图就采用了色泽饱满、明暗过渡柔和细腻的“染”的设色方法。

在供养人造型中,“染”的特点典型的有库木吐拉第79窟主室方坛正壁上的供养人列像。而出现“涂”的设色特点最明显的时期,主要集中在克孜尔石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这段时期克孜尔本地民族装饰特点的造型风格已逐渐成熟,即开始出现平面装饰化的“本地风格”。在克孜尔石窟第199窟甬道内侧壁的供养人列像以及库木吐拉石窟第75窟主室南壁下部的供养人列像中,追求装饰的平面效果较为典型,其设色方式就运用了平涂的方式。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点”设色方式。在克孜尔石窟中期后的供养人造型中,“点”的设色方式较多地伴随着“涂”的方式,虽然这种设色的方式决定了该手法不如前述几种方式所绘的面积大,但是却往往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点”的设色主要是在平涂的肖像衣冠、服饰和背景等处点缀上花纹、图案及其它装饰等,以起到丰富画面形象的装饰作用。采用“点”的设色方式,其技术来源离不开克孜尔本地民族艺术的造型方式,这也是供养人的肖像要忠实于供养人的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和年代的现实要求。因此,出现在供养人肖像中的大量装饰性图案和饰物能够传达出佛像造型中所没有的民族造型艺术的特点,这也是本课题对供养人造型和绘画技法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上述四种设色方式,基本概括了克孜尔石窟中供养人壁画的绘画方式和用笔特点。在这些特点中,克孜尔本地风格的造型显然以“涂”和“点”为主。

三、“凹凸花”与“凹凸画法”间的技法及特点

在克孜尔石窟供养人肖像中使用的技法,虽然按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凹凸式、克孜尔本地和中原汉地等几种不同风格的技法。但是在每种风格的运用中,又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上的变化。这些特点的变化,往往和克孜尔地区所处地域关系密切密不可分,也间接地反映了克孜尔本地风格的形成原因。从较早传入克孜尔地区的“凹凸画法”来看,这个绘画技术虽然后来在隋、唐时期经吐火罗国画师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等人传入长安,并被称为受到“天竺画法”影响的于阗画派技法。(图1)可见这种“凹凸画法”最早却并不是来源于唐代的于阗国,而是来源于更早的天竺国的绘画技法。在《后汉书》第118卷中有:“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于月氏同。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佛图,道不杀伐,随以成俗。” [注:参见[南朝]范晔著《后汉书》第118卷。]说明天竺和月氏处于同一时期,并且是“俗与月氏同”。克孜尔石窟供养人造型所体现出的技法特点,基本如下面三点:

图1尉迟乙僧所画的(临摹品)

[注:图片来源:许建英,何汉民《中亚佛教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版,版图部分,第27图。]

首先,是外来明暗造型技术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用明暗体现凹凸效果的造型技术,在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就已经从西域传入中原汉地,并与有“凹凸花”之称的“天竺遗法”有用色上的区别。晚唐诗人杜牧在题为《江甫春》的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说明了南朝时期的佛教已经达到了盛期。伴随佛教发展的佛教绘画同样也得到了传播,而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公元502―549)就是这一造型技术的传播者。在许嵩(唐)所著的《建康实录》第十七卷中记载:“(一乘寺)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记。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 [注:参见[唐]许嵩著《建康实录》第17卷。]这里记载的天竺,是唐代时对古印度的称呼。而这个“天竺遗法”的设色成分,应当是由朱(红色)和青(群青)、绿(绿色)三种颜色所组成。事实上,也有学者对“朱及青绿所成”这一句进行过分析。如有人认为:“所谓‘凹凸花’,是一种远来自古印度的遗法,其花有朱、青、绿三色组成,是佛教画敷彩技术之一。” [注:参见顾震岩《“凹凸花”与宋人“没骨花”札记》一文,《新美术》,2000年第1期,第17页。]就把文献中对“凹凸花”的用色理解为三种颜色,确切地说是把“青绿”认为是“青”和“绿”两种不同的颜色。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解释,是由于“青绿”在古人的记载中,也不排除指的是一种颜色,而不是两种不同的颜色。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一些记载中找到依据。例如三国时期吴人陆玑在其《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上卷中提到:“竹也绿竹,一草名,其茎叶似竹,青绿色,高数尺,今淇澳傍生此,人谓此为绿竹。”[注:参见[吴]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上卷。]从“其茎叶似竹,青绿色。”的描述中,前人所说的青绿色因该可能是指深绿色。退一步讲,至少可以认为,张僧繇的“凹凸花”画法,主要使用了暖色和冷色这两种色调。张僧繇是南朝时期的画家,因其在一乘寺绘有“凹凸花”,所以该寺后来被称为凹凸寺。而那一时期,正是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早期向中期发展的阶段,即传入克孜尔地区的“凹凸画法”开始逐渐用笔轻快和形成带有本地特点的阶段。从时间上看,克孜尔石窟尤其是克孜尔石窟早期“凹凸画法”的出现,要比张僧繇在中原地区绘制“凹凸花”绘画技法的时间要早,但是在克孜尔石窟中并未见有用运“朱及青绿”颜色绘制的“凹凸花”式的人物肖像。而尉迟跋质那及尉迟乙僧父子二人到中原的时间在隋末、唐初,这个时间比张僧繇在吴地从事“凹凸花”创作的时间要晚,加之于阗佛教的传播和寺窟壁画的时代并不晚于克孜尔石窟,于阗佛寺绘画(包括供养人)中,同样也没有发现有采用“朱及青绿”绘制出的“凹凸花”技法的壁画。因此,可以认为从古印度传入西域的“凹凸画法”和“凹凸花”所采用的明暗手法是一致的。但是在用色方面,“凹凸花”和最先在克孜尔石窟的壁画肖像中体现出来的“凹凸画法”却并不相同。这一点,也能够证明格伦威德尔等人认为的克孜尔石窟第一种画风特点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推断,所谓的“凹凸花”并不是指的一种普遍使用的绘画技法,而是指运用明暗立体的效果绘制装饰花卉的特称。以此推断,这种建筑体上特定部位的装饰画法,与中国传统的彩画艺术同属一类。所以,本文提出一个推断,张僧繇在一乘寺门上所绘的“凹凸花”应当是绘制在门楣等处,有立体效果和用红、群青和绿三色画成的装饰画(花),属于后来建筑彩画的范畴。这一形式是将明暗画法和红、群青和绿色结合使用的结果。

“凹凸画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颜色的深浅、浓淡变化使形象产生立体效果的画法。“凹凸画法”采用的设色技术也称晕染法,又称:“色晕、晕染、叠润、退晕和润色。是指色彩用不同深浅来表现。或从深到浅;或由浅到深。有的运用深浅层次表现,称层晕;有的深浅之间不露痕迹的渲染称烘晕”。[注:参见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9页。]“凹凸画法”传入克孜尔地区,在克孜尔等石窟壁画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供养人肖像的刻画方面,受程式化的影响小于佛像制作的模式化束缚。

在克孜尔石窟中,早期的石窟供养人造型技术与佛像和本生故事等并不明显区别,但是到了中期带有平面装饰特点的克孜尔本地绘画特点,首先出现在供养人的造型技术中。究其原因,这是主要是因为供养人世俗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与佛教系列中肖像的固定模式存在较大的可调整性。在克孜尔石窟中期采用“凹凸画法”的供养人造型中,早期严谨且谨慎的造型方式和设色特点,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逐渐放松,并且将凹凸画法中明暗过渡的衔接部分舍弃掉,成为了亮、暗面直接对比的造型形式(这就是被称作第二种风格旁系的画法)。其次,本地平面装饰化造型的出现。克孜尔本地绘画的风格,一般认为是在肖像造型的一些特征上发生了变化。如在佛像以及供养人的肖像画中,佛陀及人物一般有面部造型扁圆,肖像装饰性强和平面造型等特点。而克孜尔石窟“本地风格”的出现,即是外来绘画艺术本地化倾向的表现,也是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种走向成熟的“本地风格”在技法上的体现,表现在吸收了本地区民族的浓郁的装饰化特点,并在供养人肖像中绘制出来。

这一特点,一方面大胆地简化了“凹凸画法”对于明暗体积的追求,另一方面却加强了符合本地审美习俗的传统装饰,形成了具有凹凸和平面双重效果结合的“凹凸平面式”造型方式。这种造型的方式一方面在佛像造型中也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在供养人造型趋于平面造型的过程中,反映了向本地化造型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改变,从而使克孜尔石窟壁画,走上了对外来造型形式从审美到技术的民族化演变的道路。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供养人造型,具有明显克孜尔本地装饰风格的肖像,有第199窟甬道内侧壁的供养人列像(也被称为武士像)。这组供养人列像的造型较为相似,色彩至今仍然鲜艳如故。尽管这些身着装饰华丽服装的供养人中个别肖像带有头光,但是在肖像的大小和位置上整齐划一,轮廓线条清晰简练且粗细一致,但未带有“屈铁盘丝”的特点;同时,凹凸晕染的体力效果在这一时期“本地风格”的供养人造型中已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线条清晰、色泽鲜艳和装饰性强的造型风格。通过这幅供养人造型可以看出,克孜尔本地风格的绘画在克孜尔石窟供养人肖像中体现的较为明显,而库木吐拉石窟后期更多地体现出了以线为主的中原汉地绘画的表现方式。

通过佛教的传播路线,克孜尔石窟中绘制佛像及供养人壁画的技术和方法,对敦煌石窟乃至中原地区佛教壁画的技法有显著的影响。如克孜尔石窟在壁画的粉本转形、土红色勾线和在壁画不同部位标出对应的色标的工序上,与中原佛教壁画的步骤基本相似。如在内地:“世代相传的画工成法中,也有师傅起样,标明色号,再由弟子成色的传统。” [注:参见金维诺《克孜尔艺术的成就与风格》一文,《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第8页。]说明克孜尔石窟中壁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已经流传并影响到了中原壁画的绘制,这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技术传播到中原的各地的直接证据。

克孜尔石窟后期的部分石窟的供养人壁画风格,却深受中原汉地画风的影响,或直接就是采用了中原绘画的技法。这也说明了汉地佛教绘画技术存在“回传”的现象。在这一时期,早先的“凹凸画法”,中期的“本地风格”以及后期“汉地风格”的绘画技法,几乎同时并存地出现在克孜尔地区不同的石窟供养人壁画中。因此,克孜尔石窟这一时期的几种绘画风格,在供养人的肖像壁画中出现了相互影响、借鉴和技法混合的特点。尤其是后期库木吐拉石窟的一些供养人壁画中,出现了用笔均匀流畅且设色效果“润染细腻”的近似于湿壁画的绘画效果。关于这一点,今后可以进行专门的研究。

国际工程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用词特点;行文特点

如今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入发展,国外承包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工程承包合同翻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工程承包是具有施工资质的承包者通过与工程项目法人(业主)签订承包合同,负责承建工程项目的过程。工程承包书是保证工程项目成功完成的最重要文件。招标成交的国际工程承包书不是采用单一合同方式,而是采用合同文件方式。合同文件一般包括:招标通知书、投标须知、合同条件、投标书、中标通知书和协议书等。

区别于一般性文体,如日常英语、文学英语、商务语体等,工程承包合同由于其内容、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形成了工程承包合同独特的语言特点和风格。翻译人员在承担工程承包合同翻译时,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双语技巧,较强的专业工程知识,也需要掌握工程承包合同文体特点,力求能通顺流畅地用工程专业术语和句式准确无误地将工程英语翻译成汉语。

1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用词特点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属于正式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多用正式的书面词汇,少用或不用口头词汇。同时,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常常运用一些特定的词汇来表述合同和应遵守的法律条款。这样,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就形成了其特定的用词特点,了解这些用词特点对于翻译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有很大的帮助。

1.1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用词最大特点是词汇的专业化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某些专业术语是在赋予普通词汇以特定新意后产生的,翻译注意 不能望文生义。必须准确的理解该词汇在具体领域和上下文中的意思,比如power在某些上下文中分别有力、电源、动率等意思;stirup可以分别为镫索、镫型吊架、钢筋箍等。再如:

例1:Plant Risk Assessment shall be carried out and satisfactorily closed out prior to commencement.

词句中的“plant”是指工厂、植物还是其它呢?工程施工,特别是需要大型机械设备进行的施工,设备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这样的专业理解,不难确定此处“plant”是指设备。此句应译为:必须进行设备风险评估,并在开工前令人满意地完成。

1.2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多用正式或法律上的词汇

国际承包工程合同属于法律性的正式书面文件,通常使用正式的、法律词汇,很少或几乎不用口头词汇。如:

例2:The Employer may object to and require the Contractor to replace forthwith any of its representatives who is incompetent.

译文:雇主认为承包人委派的授权代表不合格时,可以及时并要求立即撤换。

本例中require较ask更正式,公文体forthwith较at once更正式。Require和forthwith用于书面语,而ask和at once常用在口头语中。

1.3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多用“shall”代替“will”或“should”等来加强语气和强制力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shall并非单纯表示将来时,而常用来表示强制性责任、义务,与中文中“应该”“必须”的意义相同;它表示的力度要比will要强;should通常只用来表示语气较强的假设,含有“万一”、“要是”等译。如:

例3: The contractor shall not sublet any part of the works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owner.

译文:没有业主的同意,承包商不得将工程的任何部分分包出去。

1.4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多用here-,there-,where-等前缀构成的复合词汇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经常出现here-,there-,where-等前缀构成的复合词汇,这是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有的词语。掌握这些词汇的准确含义,对于翻译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说,前缀here代表this, there代表that, where代表what/which。如hereafter意为after this time,表示“今后”, thereafter意为afterwards,表示“此后”;hereby意为be means of this,表示“特此”, thereby意为by that means,表示“由此,在那方面”;whereby意为by what, by which,表示“由是,凭”。wherein意为in what, in which在哪里;在哪点上。再如:

例4:The data,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and drawings listed herein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ntract.

译文:这里所列的作为附件的数据、要求、技术规范和图纸是合同的有机部分。

本句中herein相当于英语的in this,中文含义是 “此中、于此”。在国际承包工程合同中表示上文已提及的“本合同的,本文件的…”的意思时,使用该词。

2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行文特点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属于正式文件,因此多用正式和法律英语的语句。因此,应全面把握国际承包工程合同的语句特点。一般来说,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主要有以下行文特点:

2.1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行文严谨,简洁明了

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一般采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合同内容,较少使用类似双否定、委婉等迂回、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相关内容。

例5:this article does not apply to Party B who has not the right to cease the construction.

译文:本条款不适用于无权停止建设工程项目的乙方。

例6:This article applies only to Party A who has the right to cease the construction.

本条款只适用于有权停止建设工程项目的甲方。

其中较例6而言,例5由于其间接的表达方式,在实际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并不多见。

另外,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常常使用一个动词来表达一个意思,很少使用“动词+名词+介词”等结构来表达相同意思,其目的在于使行文严谨、流畅,避免可能产生歧义现象。例如:

例7:Party A shall appoint its representative within 15 days after signing the Contract.

译文:甲方应于签约15天内指派其授权代表。

本句中,则不宜用make an appointment of代替appoint以避免行文累赘。

2.2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往往有甲乙双方,因此甲乙就成了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行为的执行者,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阐明实际行为执行者,因此,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常多使用主动语态,少使用被动语态。

例8:Party B is hereby appointed by Party A as its executive sales agent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 Canada.

译文:乙方被甲方委托为在加拿大的独家销售建筑材料的商。

例9:Party A hereby appoints Party A as its executive sales agent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 Canada.

译文:甲方委托乙方为在加拿大的独家销售建筑材料的商。

其中,相较例9句中的主动语态的用法,例8中的被动语态的用法不宜使用。

2.3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多用现在时态,少用将来时态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尽管很多条款规定的是合同签订以后的事项,但是却多使用一般现在时,少使用一般将来时,这也是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一个主要语言特点。例如:

例10:The contract price is fixed for complete Works including water treatment,sewerage treatment, power house, process&non process building etc. on a turkey basis and is not subject to any escalation of any kind.

译文:合同价是交钥匙价格,涵盖水处理,污水处理,发电厂房,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建筑等,其涵盖范围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增加。

因为合同中的一切条款都是始终不能变更的,是永远有效的。因此一般使用现在时。这也是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用语特点之一。

2.4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句式来表达合同的特定含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定句式的确切含义和使用方法对于全面领会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内容有很大的裨益。例如witness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的意思是“证明”, 常常可见短语in witness whereof,意思是“作为所协议事项的证据”,常用在合同结尾处。例如:

例11:In Witness whereof, the parties hereto, have signed the present contract on the data first above written

译文:作为所协议事项的证据, 双方在此签署本合同,合同日期已在合同第一页写明。

本句中witness则不能翻译成“见证…”,否则将造成合同条款难以理解。

3 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工程承包书的英语语体更为正式,词汇和结构更为复杂,范式更为严格。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规范性对翻译人员的语言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译员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因为任何疏忽的背后都有可能是经济上的高昂代价。

【参考文献】

[1]史澎海.工程英语翻译:技巧与实践[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2]段红鹰,何三凤.水利水电翻译实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3]钱永梅,庞平.新编土木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国际工程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 EPC模式 财务风险管理

一、国际EPC项目概述

(一)国际EPC项目的概念及特点

1、国际EPC项目的概念

EPC即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英文简称,即由业主与总承包商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工程整体的设计、采购、施工,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移交业主。国际EPC项目发包方通常为国外投资方。

2、国际EPC项目的特点

国际EPC项目强调设计在整个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国际EPC项目承包模式不仅保证了工程施工工序的有效衔接,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工程进度、工程成本以及工程质量的实时监督和控制;国际EPC项目的对责任主体的认定非常明确。

(二)财务工作在国际EPC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财务工作做为国际EPC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为企业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加强财务成本核算,可以有效控制国际EPC项目的成本投入,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实力;财务工作是控制国际EPC项目整体风险的重要环节。

二、国际EPC项目的财务风险剖析

(一)国际EPC项目的主要财务风险

1、业主的履约能力风险

一般而言,国际EPC项目多是投资额巨大的重大项目,业主履约能力的强弱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决定了项目资金风险的大小。

2、国际工程结算风险可能造成的项目亏损

国际EPC项目往往投资大、周期长,工程结算容易受汇率和价格等相关因素变动的影响,风险非常显著,而且合同范围以外的工程量结算往往不顺利,造成项目亏损的几率较大。如上述中铁建海外巨亏的原因主要就是项目工程量结算出现了问题。

3、汇率变动风险

在国际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外汇汇率千变万化,从而引起的财务风险问题同样普遍存在于国际项目中。

4、工期、质量等可能出现的罚款造成的项目损失

由于国际项目承包合同签订的条件一般较苛刻,可能出现实际工期较合同工期延后或者施工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合同要求,这势必会导致工期及质量罚款的出现,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5、涉外税务带来的财务风险

国内承包商在短期内很难对项目所在国的的税收制度及实际操作了如指掌,税务经验的缺乏必然会使企业面临一系列税务问题,如处理不恰当将造成重大财务风险。

6、国际保函潜在的财务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中银行保函的应用非常普遍,业主要求的保函条款异常苛刻且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保函索赔会对承包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及国际信誉损失,由此可见国际保函中潜在的重大财务风险。

(二)国际EPC项目财务风险的特点

与国内项目相比,国际EPC项目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国际EPC项目投资额大、工程规模大及施工周期长及涉外因素等特点,决定了国际项目财务风险的频繁性、多发性及风险表现形式的错综复杂。

(2)国际EPC项目中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而且预测防范难度大。主要因素包括:变化多端的自然环境、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对国际工程管理标准的要求提高、所在国政策法律的变化及项目资金筹集方法等。

(3)风险的危害性较大,与国内项目相比,国际EPC项目所涉及的金额巨大,一旦财务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引发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的危害极有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

三、国际EPC项目中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举措

针对上述国际EPC项目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可采取如下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1)项目投标时要对项目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切实了解业主的资金实力、融资渠道、信誉度等对业主履约能力做出综合评价。

(2)高度重视项目结算,结算资料要完整详实,对争议问题要尽快与业主协商解决,尤其是合同外的额外工程量,必须得到业主正式认可。

(3)对汇率波动风险,一是要及时关注汇率变化,适时以适当汇率结汇;二是使用合适的外汇理财产品,如远期结汇、外币期权等业务锁定结汇成本,规避风险。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随时收集各种有用的信息,以备后期进行项目索赔。随着国际项目的不断发展,项目索赔已对规避财务风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项目实施的一个必要的经营手段。

(5)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要尽量约定项目的当地税收由业主承担,以降低项目承包方的税务风险,此外要聘请当地经验丰富的税务咨询协助进行涉税工作。

(6)在开具的国际保函中尽量争取有利于我方的条款,另外在达到解除保函的条件时要立刻通知业主予以释放。

(7)密切关注所在国的宏观政治及经济环境,发现可能有不利于我方的政策或制度变化时,提前准备,尽早通过外交或经济手段予以化解,以免因贻误重要时机带来损失。

四、结束语

EPC作为近年来广泛的应用于国际工程承包中的一种项目管理模式,效果非常显著。然而EPC承包模式优势的发挥应以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为前提。采取有效举措,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对国际EPC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l]张爽.浅谈国际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J].科技信息,2011

[2]胡晓莉.国际工程EPC承包方式中财务风险管理初探[J].甘肃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