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未成年人科普教育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曾指出:“教育不仅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蕴藏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是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二课堂”,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优化阅览环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美观大方、富有想象力、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图书馆建筑,能使读者愉悦身心,产生美的享受;宽敞明亮、宁静温雅的阅览室环境,能为读者创造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这是图书馆吸引未成年人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图书馆举办各种未成年人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吉林市图书馆新馆舍1.5万多平方米,少儿阅览室设在三楼采光最好的房间,带有书库,全部书刊报实行开架阅览,阅览区分少儿阅览区和低幼阅览区,整个环境优雅、洁净,深受小读者的喜爱。
二、调整藏书结构,建立多元化的少儿馆藏资源
公共图书馆在采购未成年人图书时,应注意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读者的需要。从不断增长的读者需求看,公共图书馆少儿读物种类和数量需要大幅度的增加。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贯彻《意见》,近几年来,我馆在少儿图书购置方面积极配合中小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侧重购买了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图书,为开展各种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小、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因此,作为公共图书馆少儿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善于使用电脑,懂得网络基本知识,熟悉中小学文化教材,还必须拥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掌握未成年人心理,要比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具耐心和爱心。少儿阅览室工作人员既要耐心地解答他们的咨询问题,满足他们少小读书的心愿,有时还要承担起阿姨的责任,保护他们的安全,在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为他们健康成长服务。
四、开展优秀图书推荐工作,做未成年人的良师益友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许多小读者,特别是年龄小、第一次来馆的小读者常常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对此,少儿阅览室工作人员在简单介绍阅览室使用规则之后,对年龄小、阅读能力差的小读者,要主动向他们推荐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用图文并茂的图示吸引他们;对年龄大一些的读者,则推荐他们看中外名著、科普读物、名人名言、英雄人物的童年生活等提升精神世界的图书。
五、发挥教育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意见》中提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要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和讨论的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没有任何机构能像图书馆这样如此完备地储存有关未成年人发育、成长、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赋予图书馆必须担负起未成年人学校、家庭以外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
我馆积极探索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思路,注意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积极主动地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紧密配合校园教育,开展了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
1.开展读书系列活动,以书育人
公共图书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献资源在传统的借阅方式外,还应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书画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小读者参加图书馆活动的热情,增强了图书馆的吸引力,活跃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2.开展科普教育,普及科学知识
通过举办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普知识讲座和科普教育展览,扩大未成年人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3.走进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未成年人从未走进过图书馆,亦或是来过图书馆也仅限于到少儿阅览室借还阅览图书或看看报纸杂志,对图书馆了解的甚少,对此,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有必要向未成年人宣传图书馆,普及图书馆知识,使未成年人从小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使他们对图书馆有了初步认识。
4.加强馆校合作,建立图书流动站
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全社会愈来愈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积极配合社会需要,在离图书馆比较远的学校、社区、甚至边远乡村,设立图书流动站,以满足不方便到馆的未成年人读书的需要。
5.与社会团体联合,扩大社会影响力
一、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品牌化是学校教育正在迎来的发展主题。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是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面”同质化发展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举。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视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品牌化的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超的生活智慧。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了四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目的在于提高并增强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把未成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建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路径整合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小学科学(自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而科学技术教育相对缺失。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要,国家多个部门都非常重视,都想为中小学科技素养的培养作贡献。多种力量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问题是带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层学校无法统筹兼顾。归纳起来,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堂和课外问题、多头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中小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应该进行如下路径整合。
1. 管理路径整合。科技教育通常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各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很少有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学校也少有专职科技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开展。依现有经验得知,凡有专职教研员的区县、有专职科技辅导员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都开展得好,都各有特色。所以区县设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落实各种力量、各种渠道组织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
2. 课程路径整合。科技教育全称应是科学技术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现状是,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般在职校技校开展,这是一种脱节现象,现在的高中虽然设有通用技术课程,但课程执行力较弱,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而科技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实践中学,模拟中学。所以要把课堂文化课与课外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整合起来。
培训。
这次课题征集工作历经近半年时间,在前期申报工作中,广西科技馆馆(中心)各部室及个人积极参与,围绕科技馆科学发展等方向,上报课题总计45项。科技馆领导及专家经过对这些选题多次研究论证、整合完善,最终选定了7个应用研究类课题,内容涉及场馆文化建设、科普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创新、科普教育服务理念研究、展品更新方向与趋势研究等方面。
签订课题任务书(韦国凯/摄)
在讲话中梁春花指出,目前广西科技馆人员的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课题研究将促使大家不断地加强学习,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竞争实力。她说,此次课题立项启动是广西科技馆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又一值得纪念的重要进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自治区科协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广西科技馆开馆至今已3年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及好评。特别是常设科普展厅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把科技馆的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如展品老化速度加快,维修维护水平难以跟上;管理理念及方式方法难以适应新时期科技场馆发展特点;科普活动内容及形式不够多元化,参观人流量与预期还有差距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通过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地实践积累经验,还需要理论研究的有效支撑。科技馆的理论创新能够推动科普活动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和更新,能够为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建设性意见及建议。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蒙绍荣作专题培训(韦国凯/摄)
梁春花强调,全馆员工要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研究,应以此次首批课题立项为契机,切实加强课题研究的纽带作用,为我馆专业技术人才搭建起气氛和谐的科研平台,力争把广西科技馆打造成为优秀的科普教育基地及优秀的科普理论研究阵地。
[关键词] 第二课堂 科学素养教育中心 科技馆
为加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落实力度,贯彻“十二五”规划中指明的“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等要求,福建省科技馆依托自身科普优势,结合市内教育资源,除常设的科普展厅外,还成立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中心,积极打造中小学校外的第二课堂。
近期,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方针。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中心正是福建省科技馆扩充科普教育功能而新建的跨学科、多功能科学工作室,拟打造成为全市青少年人群培养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科学素养的校外科普教育平台。本中心将结合学校科学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兴趣和家长关注,开设富有针对性的中小学社会实践课,采取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并不断充分开发,整合资源,完善体验,优化内容,积极打造一个“以探究为中心”的校外互动科学第二课堂。
1 打造品牌,开展特色科学兴趣班
1.1 打造以任务驱动自主解决问题的科学课堂
我馆于2008年引进清华大学开发的“清华少年科学家”课程体系,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5~16岁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丰富、从生活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能够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它依托国际先进的乐高拼插教具,将知识学习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学员的心理特点及科学教育培养目标,以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指导,独创了以“主题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模式。“主题课程”就是指按照某一主题设置一定的故事情境,围绕故事情境以任务为驱动展开教学的课程。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解决任务所需要的数学、物理、逻辑和科学常识等知识,从而培养其在机械结构设计、功能设计、造型设计、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书面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解决主题情境中的预设任务。
1.2 成立探究式科学实验第二课堂
为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素养教育中心于2011年又引进探索实验系列“小牛顿”课程。 “小牛顿班”是一项探究式的科学实践教育课程。该课程从丰富、趣味的科学小实验入手,涵盖多个科学领域,让孩子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提高,真正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热爱,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数理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让孩子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该课程将传统的知识教育拓展到实践与创新教育的层面。内容多元、形式新颖,符合儿童喜好动手及探究的天性,创造性地推出了“科学知识+动手实验+拓展表达”三位一体的科学实践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学习,能够使学生逐步形成慎密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1.3 大力开展机器人教育课堂
为搭建参与机器人竞赛活动的平台,我馆投入师资力量、机器人器材和场地,面向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招收队员,组建机器人竞赛队伍,为中小学生提供参与机器人竞赛活动的良好条件,推动了青少年机器人活动的普及,促进了机器人竞赛活动水平的提高。
2011年,由我馆组建的机器人VEX和机器人综合技能竞赛队伍,先后参加了第七届福州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和第九届福建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取得了可喜成绩。
2 成立少年科学家俱乐部
少年科学家俱乐部是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专家和青少年沟通的一道桥梁。自2008年以来,少年科学家俱乐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先后举办了冬季观测“火星冲地球”天文活动、湿地观鸟活动、“碳”险之旅、雪花飞舞、火烧赤壁、“喷”然心动、乒乓畅想曲科学活动等,至今共达24场,几乎是每月一场,参与的学生约达1500人左右。涉及声、光、电、磁、天文、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知识,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冬夏令营活动
冬夏令营作为一种实践教育活动,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福建省科技馆近年来开展了飞天火箭营、太阳能工程营、动力机械营、空气动力营、无线电装甲兵团、科技馆探秘营、电子工程营、车模营、航模营、海模营、生物探秘营、疯狂实验之物理营、魔法化学营、天文观测营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冬夏令营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4 整合社会资源,更加生动地上好第二课堂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
在准备生物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针对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讲究德育渗透的方法
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也有采取渗透的方式。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以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
三、走出课堂,加强德育渗透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
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进行德育教学时,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外出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德育得到有效延伸。
四、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是教师都关心的事。我在讲授的班级中把这件事作为环保的内容要求。首先在课堂中讨论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做它的意义。再和班主任协商,叫学生写出看法。在此基础上,指派学生每天在教室监督执行。一学期下来,顺理成章,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较理想结果。
五、利用“生态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基础。要让孩子们与环境建立情感基础,就需要他们走出去体验,在体验中了解感受自然。找到人与自然的情感基础和动力。这正是“生态体验”。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