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无疑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它较传统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物”的直观感悟,通过大量具体形象的展品,真实有趣地体验环境,激起青少年的求知欲,向青少年形象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的观点肯定了每个人从小就具有探索未知和求知的本能。就教育模式来讲,博物馆的教育更加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更有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帮助青少年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科技知识,是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事情。笔者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近四年的科普工作,谈一谈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孩子是学与玩的主体
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孩子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科普教育活动都是为孩子服务,不仅绝对尊重孩子学习的意愿,而且以孩子活动的兴趣度和强度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组织者进行方案调整的指挥棒。
(二)多向互动
青少年、博物馆之间按照活动方案内容进行积极的多向互动,在活动中,博物馆以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为宗旨;必须尊重孩子和爱护孩子,积极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普教育活动中去。
(三)寓教于乐
科普教育设计活动需以“爱”作为活动原则。活动环节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让孩子的学习激情具有生命力――让教育和生命一起成长。在教、学与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并且促进孩子间的合作与关怀,互动和交流,以及博物馆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提升。
(四)活动具有连贯性,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延伸性
青少年通过博物馆举行的科普教育活动,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给了他们,而且能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博物馆要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而且在活动互动过程中还能促进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
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结构的青少年踊跃参加。根据活动形式的内在相似性,可以把科普活动分成五大类:一是会议类(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二是传授类(专题报告、讲座、游艺等);三是实践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实验等);四是竞技类(竞赛、评比、操作等);五是宣传类(演讲、展示、辩论、传播等)。
下面,笔者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举例论述博物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教育团队以“铁路、火车”为主线,成功开展了周边社区、学校等各类青少年参与互动式的系列科普教学活动。
(一)“今天我来当动车组司机”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今天我来当火车司机”属于会议类科普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他们亲自参与操作演示活动,亲身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主动地了解现代化铁路的科技知识。
活动规则是: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可以充当一次“和谐号”动车组司机,体验模拟驾驶的乐趣,车速都可以通过模拟器来控制,这样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游戏中真切了解司机作业流程、线路信号特点、司机操作设施等许多铁路科普的相关知识。从驾驶舱出来后,再给每个孩子一张“动车司机你来问我来答”问答卷,这张问答卷上包含了不少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动车组有多快?”、“动车司机操纵台上的电话是干什么用的?”、“动车组有几节车厢?”孩子可以根据填写好的问答卷交到“司机测评通过站”。如果“小司机”们通过测评,博物馆会为他们每个人制作一张贴有孩子自己照片的,属于他们独有的“动车组小司机”的胸章。孩子们通过充当“动车组司机”这种实在的全身感官体验接触,自己操作、探索,让青少年体会到现代化铁路科技的乐趣和魅力。
(二)“铁路藏宝图”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藏宝图”属于传授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会领取到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铁路藏宝图”。目前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会设计印刷展览的手册、折页,引导、方便观众参观学习。而“铁路藏宝图”则与成人的不同,它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这张“铁路藏宝图”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展情况,选择重点文物和展品制作的寻宝游戏,通俗讲就是一张博物馆的“藏宝图”,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拿着这张“藏宝图”参观博物馆,每找到一件铁路藏品就在图中标注一次,了解每件藏品的相关知识,直到他们参观结束时,可以数一数在博物馆一共找到了多少“宝贝”。这样的寻宝游戏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找寻文物、破解问题的同时,通过讲解员专业的解说掌握每件“宝贝”所涵盖的科技知识。找到全部藏品后,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这张“铁路藏宝图”标注的文物数量,到博物馆设立的“鉴宝处”领取一份火车纪念品。通过这种科普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想,让他们在边看边玩边学的轻松愉快环境下获得趣味盎然的铁路科普知识。
(三)“动手拼装小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动手拼装小火车”是属于竞技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领取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在这张纸板上分布了有火车的各种零部件,比如车轮、连杆、气缸、轨道、座椅等,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单独拆下来,并和其它的零部件拼装在一起,这份“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不仅有古老的蒸汽机车,还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最新型的动车组。孩子们可以剪下“火车的家庭聚会”上的部件,涂上喜欢的颜色图案,再将它们组合成火车的立体模型,并且可以在每列拼装好的火车上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变成“某某号”机车,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火车。孩子们通过组装、拆卸这些结构简单的东西可以了解很多火车相关知识,这样的“动手拼装小火车”动手体验活动富有趣味性,让青少年们既能收获知识,又能玩得开心。
(四)“铁路趣味乐园”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趣味乐园”属于实践类科普教育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来到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区,这里是孩子们的铁路趣味乐园。火车头拼图互动设备,可以让孩子们在竞技游戏中了解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外貌和特点;火车调车演示屏幕能让孩子们充当一回车站列车调度员,体验调车、编组列车的乐趣,这种游戏可以自己设立货车到达不同地方的车站、自己编组列车、自己调车到站场的不同股道,有趣之中了解了铁路运输基础知识。博物馆里的百事通、电子翻书、火车头拼图等寓教于乐的互动设施也深受孩子们欢迎,百事通让孩子们可以查阅铁路各行业相关的知识及图片,他们只需用手在书上轻轻晃动,电子翻书器像书一样翻开每一页。通过这样的科学互动展览、丰富的游戏体验装置,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探索.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探索.火车”属于宣传类科普教育活动,针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我心中的蒸汽机车”、“我的火车情结”、“如果我是火车司机”等主题演讲科普活动。活动规则:根据有关“探索.火车”的主题,针对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某件藏品或某项铁路科技创新内容进行5分钟的演讲比赛。活动包括事先的准备和现场的表达两个阶段。演讲有四种方式:即席发言、凭记忆讲、有准备的脱稿讲、照稿宣讲。如果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最好选择有准备的脱稿讲。在这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需要收集资料、查找文献、确定标题等一系列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这对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极好锻炼,同时,对铁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整合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走出博物馆,举办校外儿童课堂、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在2011年举行的“科普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以“弘扬铁路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根据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展览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配合专业有趣的讲解,在中小学巡回讲解。同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北京科技周”和学生寒暑假期,有针对性地举办主题参观、知识讲座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做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火车模型”,这些生动逼真的机车模型设备齐全,灯光设备完善,有的模型通电后随着道岔转动,还能前后不停的走到各条轨道线路上,使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实现与火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让孩子感到非常新奇。在游戏的互动和欢笑中,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铁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科技知识。
三、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一)活动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发展特点,让教育活动具有游戏特点,激发他们的发现、探索、创造的激情,最大限度的挖掘青少年的学习潜能。比如:针对低年级孩子需要激发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中年级的孩子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博物馆科普知识的结合和拓展,要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潜力,培养对科普活动持久的关注;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孩子需要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在科普活动中要注重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博物馆科普团队的建设,促进活动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博物馆是科普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求科普教育团队成员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且要仔细研究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和设计,让“寓教于乐”成为青少年喜欢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把握
在活动中,要把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目的、规则等提前告知孩子们,让大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指导下开展活动。每个活动环节时间的长短要把握好,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生长点。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激情,把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促进大家在活动中的互相了解、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关键词】青少年宫 青少年 科普活动 现状 分析
一、最大程度发挥青少年宫科普基地指导中心的作用
(一)健全管理体制,抓好科普教育的落实工作。认真抓好管理队伍的建设,健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好、热爱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建立了两个管理体制。
1.基地自身队伍的建设,有青少年宫的主管领导主抓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由青少年宫科技中心负责全体科技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科研活动,并制定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定期检查、评估总结。
2.由学校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技总辅导员、科技教师组成的各学校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校科技工作计划的制定,通过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操作落实、检查评估。两个管理体制的建立,统筹了全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力量,形成了科普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紧密协调的格局、强化了科普教育的整合力。
(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成功的关键。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对所教的专业知识必须非常熟谙,精通,才能保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且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中所限定的内容,要避免照本宣科,真正把知识讲“活”,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教师必须掌握牢靠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所教学科的内容应非常精通,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地讲解,教师的学问,要像金字塔一样,既博大,又精深。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以外,还必须掌握好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激发学生去追求美的价值,美的知识,从而自觉主动得去揭示科学知识领域的奥妙,知识如同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教师如能拥有这株大树,即博学多才、多才多艺,在教学活动中,思维就灵活,联想就越广泛,表达就越富有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才多艺的教师,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又可信,亲其师信其道,方能激其行。
二、青少年宫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分析
“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足以体现我国政府对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视。可是如今很多青少宫对青少年教育只重视各项技能的培养,没有对科普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青少年宫的领导者、老师和家长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注重学习成绩,忽略科普思想教育为目前的主要状况。
(一)认识不足,导致青少年科普知识匮乏。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老师和家长只重视文化课的成绩,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已经成为阻碍科技教育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平时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另外学校的教育方法也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青少年的个性难以充分发挥。学校虽然也一直在强调重视青少年科普素质,但却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使得科普教育目标仍旧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中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缺乏详细的方法,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科技时间活动未列入学校的常规教学计划中。忽视文化课以外的科普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是青少年科普知识可烦的原因之一。
2.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资金上,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教育经费,导致科技教育经费来源少,学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科技教育的项目因为资金的匮乏而无法展开。其三,青少年宫的师资力量缺失,目前很多青少年宫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培训教师,一般都是由老师兼职担任科普辅导员,因没受过专门的训练,兼职科普技辅导员水平不足,自身缺乏创新意识,根本达不到应有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恶性循环。
3.青少年宫的校外科普教育在科普教育中作用没有得以发挥。虽然科普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的重视和引导,但学校也需要一个理想的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单靠学校一己之力也达不到最终的目标。目前整体社会环境还显得科普氛围不足,现在孩子们获取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闻媒体,如电视、报刊等,而缺乏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科普读物。现在许多城市都举办全国性的读书展览会,展出书目百万种,但优秀科普读物少,普遍存在价高、质差问题;另外,个人购买书刊毕竟有限,而可供学生借阅的图书馆、阅览室很少,所以应该在青少年宫的图书阅览室里多购置科普类的图书。
(二)改进措施。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青少年宫应该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1.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青少年宫的科普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深受青少年欢迎的,科普教育活动以专题形式贯穿于一年的活动之中,有主题、有特色。充分利用各种特定的宣传日,开展全区性大型科普活动,科技周前夕,策划科普周开幕式和系列活动等。
2.奖励在科普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将学校、家长和青少年宫这三种力量形成合力,并且尽可能给青少年宫科普教师创造进修机会提高业务水平,调动科技教师的积极性,挖掘了科技活动的潜能,提升了科技教育的质量和内涵。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完善了激励机制,对在科普教育中取得成绩,做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3.充分发挥青少年宫科普基地培训中心的作用。在青少年宫科普基设置:无线电工程、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航模、舰摸、车模、机器人、TTS 科技制作、计算机程序设计、环保与生化实验室、天文台等科普内容。将青少年宫的培训课程与学校相关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科普教育渗透到学校课程体系,把提高青少年的科普素质。将科普知识放在课程结构中,做到科普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
总之, 重视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少年宫科普教育的特点,在少年宫科普教育中,小组活动中的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群众活动中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给每个同学以展示才能机会的原则和方法都体现了个性教育的特征,注重少年儿童的个性教育是少年宫科普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群众活动中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普教育 阵地 有效 青少年
活动是青少年科技素养形成的必要途径,因此,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技素养,必须创设专门的教育活动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地尝试、探究,使之获得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探究态度、动手能力以及相应的知识技能等。基于上述思考,我们以学校“科技生态园”为阵地,将“创建优质科普教育阵地,有效激发青少年探索创造潜能”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创建科技生态园,有效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与探究愿望
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用“沉睡在儿童大脑里的狮子”形象地描述了青少年潜在的观察需要和创造力,教育就是创造条件把这种潜在的创造力调动起来,让它苏醒过来、成长起来、活跃起来。我们通过创建科技生态园,让学生完全的与自然接触,自发的形成创造动机,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激发青少年的探究欲望和观察的兴趣。
在选择有效的科普教育阵地时,我们考虑到作为在城市生长的青少年,对于都市文化已是司空见惯,他们缺少的恰恰是来自乡间的种植体验和收获乐趣,植物生长的奥秘和实践积累更是成为许多城市孩子难以弥补的课程空白。这里面蕴含的科普内容正是“沉睡在儿童大脑里的狮子”。为此,学校为学生开辟了二百余平方米的科技探索生态园区,以此作为科普教育实验课题的阵地,作为“唤醒沉睡中狮子”的刺激物,为学生提供观察探索与创造实践的机会,充分挖掘兴趣的源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能动性。在这个生态园区中,各种蔬菜、花卉依着时令顺次生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亲手种下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和草莓、甜瓜、西瓜等水果以及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每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学生们还自制蘑菇包,定期观察菌类植物的生长变化。学校特别印制了图文并茂的“植物的一生”观察记录手册,将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评选与展示。在这里,学生奇特的灵感、巧妙的构思、创造的臆想、动手的欲望得到有效的融合,最大限度的培养了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二、依托科技生态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主体在感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以科技生态园为依托,引导学生积极、认真、仔细观察身边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坚持动手、实践体验、调查研究、养成科学的问题意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创建科技生态园并不仅仅是为青少年提供开拓眼界的空间,而是以高质量的观察并结合听觉、触觉、嗅觉乃至手感等其他手段为进一步的创新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还要领悟蕴涵其中的科学精神, “求实、探索、理性、合作、民主”这些精神理念都可以有效依托科技生态园来实现。
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引领下,学生们在生态园里以求实的态度解决了探索中的诸多疑问。同学们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有土和无土栽培试验、根毛试验等活动,并将“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为研究课题,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理性的思考积累收集了大量的鲜活资料。在此过程中,他们每天记观察日记、写心得体会、制作标本、制作美术作品、办手抄报、电子报、拍照片资料、拍摄DV,而后将所有这些资料整理起来建立一个生态网站,供全校师生共同关注讨论。 “植物之家” “观察日记”“生物论坛” “经验交流”等几个专栏展现了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这正是学生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后所形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就为日后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三、优化科技生态园。形成浓厚的科技探索氛围
为使学校科技生态园真正发挥“小阵地、大天地”的教育辐射功能,形成全校浓厚的科技探索氛围,学校实施了“名师带动走出去、专家传授请进来”的多方参与制度。学校的科技辅导员每学年都要接受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参与科技课题的研究,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进展与动向。辅导教师除接受必要的生物学、种植科技知识培训以外,还经常赴农科院、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进行实践方面的提升,同时学校还在“山东省科技馆校外活动基地”、“济南园林苗圃活动基地”等校外科普活动基地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还大力开发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聘请家长队伍中从事农学、植物学研究的专家和拥有直接经验的务农工作者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参与学生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小手拉大手”的参与合作形式,形成浓厚的科技探索氛围,弥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空白。
最近,位于上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获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殊荣。另外,烟草博物馆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对此,公众纷纷提出质疑:烟草博物馆是怎样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的?
众所周知,所谓博物馆是通过文化展览,使公众获得对展馆文化主题的辩证、积极、理性认知的场所。那么中国烟草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到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
说到烟草博物馆,当然应该通过对烟草文化的介绍,让公众对烟草有更科学、准确的认识,让公众认识到吸烟的害处,将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落到实处,从而保护当代和后代免受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社会、环境和经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但是,我们回过头看看这所由烟草公司花费4亿巨资,于2004年开馆的号称亚洲最大,并冠以“中国”头衔的烟草博物馆里展示的内容。
凡是对控烟有利的信息,博物馆都进行了回避。比如在 “吸烟与控烟”专题展馆的导言称:“烟草传播以来,吸烟利害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这种说法恐怕欠妥,“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共识,并且被要求印刷在卷烟的外包装上,但是,在烟草博物馆里却说成是“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此外,在这个专题展览中,甚至还有吸烟有益的结论,并且援引1948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道:从心理学角度看,烟草可以缓解精神紧张”等等。更有甚者,“名人与烟”的展览主题,将吸烟和文化发展、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吸烟似乎成为一种艺术享受、文化灵感。这无疑是通过宣传烟草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伟人与香烟的故事等,无形之中给吸烟行为戴上了一顶浪漫的 “光环”。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烟草博物馆已经将主要参观人群定位为青少年,通过申请“科普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等招牌,吸引青少年参观。笔者认为,这种误导,甚至可能让青少年对烟草少了份戒备之心,多了份亲近之意。而这份被烟草诱捕的亲近之意,在不久的将来又会带动多少青少年走上吸烟之路呢?
当然,这符合烟草公司的营销重点人群——还未成年的青少年。复旦大学教授郑频频对此进行深入调查,调查显示“参观烟草博物馆后,参观者认为吸烟非常有害的比例从83.1%降到49.2%;未来肯定不吸烟的比例从82.1%下降到75%”。这不得不让人发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对青少年的“创新”教育?
对于中国烟草博物馆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原因,上海市科委负责人告诉笔者,当时,中国烟草博物馆在申请科普教育基地的时候,里面没有一点关于烟草危害和控烟的内容,社会上的反对声音非常大,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质疑。在象征性地“整改”后,相关内容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还被放置在非常隐蔽的地方。由于来自烟草行业的强力推荐,再加上上海市科委对于烟草博物馆没有出一分钱,中国烟草博物馆才得以挂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金字招牌。但是,上海市科委拒绝了其要成为全国性的科普教育基地的申请。
《中国科技教育》:相对于学校科学教育,您认为科技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对于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应发挥哪些作用?
程东红:这些机构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对学校科学教育方式的扩展。学校的科学教育是以课程为中心,但不意味着要完全以教室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学校的科学教育为了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一定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而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中一些校外科技场馆的活动方式,是可以扩展学校传统的科学教育教法的。
另外,科技场馆强调的是一种丰富的学习体验,启迪创新思维。以体验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获取科学研究的过程经验,培养探索精神,这与一般的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并不完全相同。青少年科学教育,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资源去支持科学教育,不仅需要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社会资源还要能够真正做到为教育服务才成。科技场馆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这种做法使得社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系统的藩篱,搭建支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网络和平台,不仅仅对于科技场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一旦一些创新的实践探索出了校内外内容衔接机制和活动模式,这将对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非常支持这件事。
《中国科技教育》:您认为校外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应该开展什么样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程东红:从内容上说,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设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一是基于自身展教资源以及场馆的优势来设计活动内容,把青少年引入科技场馆。二是要围绕社会关注的、有重要意义的主题与问题来设计活动。这里的“问题”,不是指question,而是issue,如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应该让学生借助科技场馆这个平台,从小参与与社会和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的思考、讨论和行动,了解那些未来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所应该了解的重要问题。科技场馆的优势就在于此,因为这些问题在学校课程中,往往是分散在不同的学科课程和课本中,但这些问题又是综合性的,例如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科技场馆组织这样主题的活动时,具有更大自由度和灵活性,能够不受45分钟的课时限制,不受学科限制。科技场馆应该把精力放在策划和实施这样的活动,而且要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活动上。此外,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应该是独特的,不是学校的科学课程学习的重复,而是补充、扩大和发展。
《中国科技教育》:我们很多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是新建的,投资都较大,规模也相当可观,您认为我们的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在针对中小学生教育方面与国外的科技中心、博物馆相关方面的工作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差距?
程东红: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后,已建成的科技馆在科技教育活动开展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说到与国外科技场馆的差距,主要是在展陈布置时,对科技教育活动考虑不多。相当多科技馆在设计阶段,对教育考虑不多,造成展厅的场地设置上,预留给科技教育活动的设施和空间不足。另外,因为对科普教育功能考虑不足,造成在科技馆人员配备上,其知识和能力构成方面对于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就显得不足。在中国科技馆新馆筹建阶段,邓楠书记在听取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的教育大纲汇报时曾指出:“展览是基础,教育是灵魂”。中国科技馆新馆在设计时,就强调了未来教育功能的实现,在展厅和公共空间留出了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空间,因此开馆后在展厅内开展教育活动非常自如。虽然科技馆二期留出了独立的青少年动手实验的空间,但最主要的科技教育活动,都是在主展厅开展。希望在建的科技馆和科技馆改造过程中,在设计展项时,能够将教育活动、教育功能提前进行统筹考虑。
《中国科技教育》:国内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较薄弱,在国外这个领域是一个新兴的热点领域。您认为应如何提高这个领域国内的研究水平?
程东红:提高研究水平,要寄希望于新加入科技场馆队伍的年轻人。他们高校毕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他们喜爱这个行业,致力于科技场馆展教事业。他们在实践当中,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曾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先生与青年学生见面活动。吴阶平说起这样一个故事。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从外科的阑尾炎手术做起,多年下来,有的人只能割阑尾,有的人则能够进行复杂的腹部外科手术。这说明,仅有实践是不够的,“实践加思考,将使你如虎添翼”。他的话当年对我特别有启发,我也希望新进入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年轻人,不能满足于只是进行日常实践工作,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推动整个行业的专业性和研究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