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艺术概论

文学艺术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艺术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艺术概论

文学艺术概论范文第1篇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有这样的特点:医学理工相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性;实践性较强。在现代化的治疗方式中,医学成像设备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起来,这就为现代化的医学成像人才有了大量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多医学高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但是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这门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于该项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起来。

二、现代医学成像技术专业要求分析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医学成像有了巨大的突破和近战,现如今,随着各种医学成像系统和设备的出现,这些装置都成了现代医生进行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所在。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知名企业像是西门子、飞利浦、GE等大型企业都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成像设备研发部门,再加上医疗机构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巨大的高端人才缺口所在。笔者要着重指出的现代设备需求的都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要有极强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具体要求所在。

三、现阶段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第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课时量相对较少因而对于某些成像技术和一些基本算法实现的过程讲解不深入,甚至一略而过,致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于医学成像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很难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第二,教学方法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多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使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第三,现有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融合了当今诸多高新技术,不仅注重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对仪器设备的实际动手操作。传统教学体系,已然不适用于现代医学教学了。

四、新时期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笔者认为要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在具体选择合适教材,主要教材是《医学成像系统》,辅教材可以选择《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医学成像技术》。同时,笔者将为学生准备自编的讲义和其他辅助参考资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来综合利用其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将复杂的额理论荣辱到实际动手当中,主要体现的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高校应当开设必要的相关医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以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进行系统性的改进。

(三)考核体系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考评体系中,仍采取的是笔试考试为主,实践考试为辅。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真实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会逐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试并将这些成绩融入到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当中。

五、结束语

文学艺术概论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人群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设计不再仅仅是要求设计师提供能愉悦视觉的东西,而是能带来非凡视觉体验,推动设计观念革新的高质量艺术作品,它要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科学知识;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敏锐的判断力、观察力、感受力以及较高的创造力,这样的设计师才能在悠久的人类文化现象中发现美、创造美,创作出能开创生活,延续文明的设计作品。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过于侧重技能的培养模式是不适应社会人需求的。

二、优化专业基础课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注意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按照改革目标结合专业教育特点,总结过去的教学上的不足,调整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强调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的补充与结合。基础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艺术设计市场需求大,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应体现在培育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正确的学习意识,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创意思维的培养。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侧重有目标地加强其在某一方面的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专长,让学生意识到“不做全才,要成专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宽范围厚基础的台阶上实现“一专多能”。

三、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是培养创造性和发展性的重要途径。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专业方向多,更新快的特点,为适应社会需求,自学能力就显得更加的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专业知识,还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将知识与能力授于学生,学生则以学到的知识与能力为基础,通过自学,继续扩大知识面,自学的本质特点,是“举一反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自学能力后,也就具有了进行专业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基于现代教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获得更多、更高的知识量和能力度。学生运用“举一反三”所得来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比教师现成的知识更具有适应性。培养大学生产生自学习惯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各种手法让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有趣味。让他们看到本专业中精彩的未知世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对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的自学的心理机制也就形成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带入入自学的美妙世界,可惜的是许多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是进行着现成的结论性的知识传递。

四、引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文学艺术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对公众具有影响和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环境价值、环境形成等方面。环境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能够突显出某一时期的科技水平。同纯艺术教育相比,环境艺术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环境设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特点,因此,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工作人员在某一工作领域所具备的思维、素质、知识、应变以及创新能力等,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来讲,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分别为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1]。其中专业基础能力包括以下内容: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环境这一主体,因此环境质量对人类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应对“环境”产生深刻的认知,明确环境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实物写生、色彩、手绘表达物体结构等基本技能,在图纸设计中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绘制方案,同时可以应用敏锐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来分析和再造物体空间造型接班形式与要素;另外,还应能够对各种设计软件进行灵活的应用,包括Lightscape、Photoshop、3DMAX和CAD等,从而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要想在实际展开设计的过程中对装饰材料进行灵活、合理的应用,还必须对装饰材料的工艺、性能、种类以及用途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室内设计的技术方法、构思途径、不同设计方案表现技巧等产生充分的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可以对装饰设计工程进行全面分析,还能够对组织施工进行有效指导;可以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科学的计算工程量、植物材料价格等;对园林中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绿化功能进行全面把握[2]。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展开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能够与规划、设备工程、建筑工程施工等各个部门进行全面沟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合作意识等都是至关重要的[3]。

(二)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高校为平台和媒介,因此新时期,高校在实际展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树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4]。例如,在透视基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以透视规律教学为主,新时期,在全面生学生职业能力的背景下,应将成角透视、平行透视和物体透视作为室内陈设、建筑物构建的规律讲解的重点,确保学生通过透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在素描课程教学中,不仅应引导学生进行石膏、人物头像和静物的勾画,还应确保学生通过学生掌握良好的形体速写能力;而在写生课教学中,应以城市建筑群、居民建筑以及集贸市场等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速写和淡彩的练习,在实际展开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通过合理安排各门学科的开课顺序、开课时间,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一)利用多媒体展开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是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新时期要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从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5]。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从市场需求入手,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确保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掌握大量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得到培养。例如,在“现代环境艺术内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博物馆建筑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该博物馆三面为湖,建筑外形呈贝壳状,同蔚蓝色的湖水之间呈现出了较强的和谐性。结合这一实际,学生会意识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环境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综合考虑植被、水系、地貌以及地形等多种元素,确保所构建的建筑能够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网络,将显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环境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6]。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绿色设计、节能设计、环境设计以及科技等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流水别墅内景与香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大厅内景进行对比,通过构建模拟图形,引导学生分别从功能设计、基本规划以及艺术装饰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对个性化空间构造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环境艺术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突显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各种社会职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更有助于开展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以创新为灵魂,学生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能够从新空间、新设计理念、新造型符号以及全新的生活环境等角度出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形式表达等都是现代设计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教学领域中,应给予理论原理教学以及技术原理教学以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为学生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学习提供便利与保障[7]。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吸收多元的地域文化,还可以开拓自身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学术能力和良好的理性思维。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保障

(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艺术属于交叉学科,设计到室内装潢、园林以及建筑学等多学科内容,同时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卫生保健学等知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及模式,并对国内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进行分析,为自主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

现阶段,我国多数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都是毕业大学生或研究生,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专业知识教学,海岸应从学生未来就业以及设计趋势等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含量,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与规划,才能够提升环境艺术教学设计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极大的转变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也应当顺应时展潮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与实践,从根本上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9):164-166.

[2]张志颖.艺术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影响———从环艺作品的艺术性与适用性浅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57-160.

[3]张超,倪蕾,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榕泉.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31-35.

[4]朱晓光.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17,(15):87-88.

[5]孔庆君.如何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兼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6,(07):111-112.

文学艺术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 ,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 ,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 ,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

文学艺术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理论教学重要地位制约问题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37-02自人类有艺术以来,艺术理论[1]一直与艺术作品相伴相生,是艺术重要的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艺术学科的不断快速发展,艺术理论在艺术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在艺术教育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后果。有鉴于此,笔者针对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多个环节探讨解决的方法,以期改变现状,使艺术理论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彰显和实现。

一、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容乐观。

第一,部分院校的艺术教师因对艺术理论课程中艺术概论课的认识不够,抱有偏见,以音乐概论、美术概论等课程替代艺术概论。这种观念纯粹从艺术技术出发,以技术为评判一切的杠杆,忽视了艺术理论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而且破坏了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同时也间接地对学生造成了误导,使学生也陷入艺术概论无足轻重的观念误区。

第二,艺术理论教师的师资队伍极为匮乏。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是知识内容的传授者,是审美体验的引领者。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成败与师资队伍建设休戚相关。但是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艺术师资队伍中很少有专门的理论教师,多为音乐、舞蹈等门类的技巧教师,他们的兴趣点和理论储备都与理论教学不相吻合。这种现状就使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缺少相应的和足够的专职教师,导致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三,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教材一旦出版后就固定化、停滞化,这样就不利于将艺术学科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及时、快速地转化到教材中。另外,在教材上还存在教材内容以部门艺术等为界限的割裂局面。徐子方先生曾就此问题指出,“艺术论和艺术史的教材建设大多仍沿用西方传统,分处在哲学和视觉艺术的范畴而不自知”,不对这些问题进行革新,“艺术学在中国的学科错位命运就不得到根本性改变” 。[2]时至今日,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弊端,对艺术理论教育已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急需引起重视,进行改变。

第四,艺术理论教学方式方法传统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某些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基本以书面性知识内容为主,照本宣科地讲述理论知识,造成讲授方法过于理论化。学生对纯理论性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中大量的理论知识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其次,有的艺术理论教学的课堂上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一堂课的时间教师从头讲到尾,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内容为规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五,艺术理论教学手段传统刻板,未能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统教学一般多采用板书式教学,通过板书来辅助讲解。学生长时间地听教师讲授理论内容,容易产生枯燥感。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有的艺术理论教学课堂采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多媒体教学的精髓,只是把以前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多媒体课件上。这种教学刻板僵化,并没有实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依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鉴于目前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与其重要地位相脱节的种种现象,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探讨,深入研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对部门艺术院校重门类艺术理论轻艺术概论的现象,学界已经做出评判并提出意见。周星教授曾谈到,当前在艺术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单个艺术形式中强大的技巧意识造成的学科建设之间的壁垒。[3]对此问题,艺术学界的专家在2010年的艺术学学科设置论证会上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应该加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惯纵性规律的研究,克服艺术学以门类为界,拘于一隅、不相往来的倾向。同时学界也提出在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理论教育和技巧教育相结合,既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又强化技巧的学习,确保两大类课程之间的平衡关系。

第二,艺术理论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极为紧迫的事情。只有加强理论教师的培养,组建有规模的理论教师队伍,才能为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最基础的师资保障。具体来说,首先要使艺术理论教师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能够满足各门理论课程教学所需;其次,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建立艺术理论教研室或理论系等个体单位,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切磋探、讨如何改进教学,也可以针对理论问题举办讲座、召开研讨会等,提高师生的理论兴趣。

第三,艺术理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材料、新观点、新成果、新动态,并加以总结归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综合性讲授,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固定的教材内容之外了解、关注艺术理论的前沿知识和现象,把握艺术发展动向,激发其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联系、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身艺术实践活动的方向。

第四,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师讲授为主转换为讲授、提问、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且将纯理论讲授转换为理论和实例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适当引入精美经典的艺术实例,通过实例分析、讲解理论知识,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方便学生的接受和掌握。此外,援引艺术实例还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捷径。余秋雨先生曾讲道:“正因为任何艺术原理的讲授只有与学生的审美经验连接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所以艺术理论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审美过程,激发审美经验。”[4]生动的艺术实例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审美体悟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理论归纳、概括,将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变为感性审美与抽象理论水融的教学。

第五,艺术理论课程在教学手段上施行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在教学手段上,除传统的方式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辅以播放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艺术展览、观看艺术演出等活动。这些教学手段一方面图、文、声并茂,另一方面生动有趣,更加吸引学生求知的欲望,带给学生更强的艺术震撼。通过这些现代、多样的教学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艺术理论课程既是技能课程的基础,又对技能课程进行了理论总结与提升,是艺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万物必有其内在规律和表现态势,科学技术研究就是通过现象的深窥察照寓涵的本质,观念无法脱离载体,技法也无从凭空产生” 。[5]我们有必要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明确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推动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威廉姆斯.艺术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子方.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错位及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出路 [J] .艺术百家,2010(3).

[3]郭晓.面向未来 献计献策-2010年艺术学学科设置论证会侧记[J].艺术教育,2010(7).

[4]余秋雨.《艺术概论》课教学一得[J].文艺理论研究,1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