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禁忌 餐桌 礼仪 中西方
一、引 言
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较为深,有不少课题对此进行过探究,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的概述与总结并探析背后的原因。我们调查后发现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使大家能够加深了解。本文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入席离席这一方面对比并进行分析研究。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但除此之外,大家对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径较多:有从课堂、书籍、社交等途径获得的,但是大家从网络和娱乐生活获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访者多数认为我们的课题对平时的影响比较大,在某些场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这一方面使得大家对其了解能够加深,另一方面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入席与离席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
三、正 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而在“食”中又以“坐”为先,中西方座次安排存在着很大不同,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座次禁忌也不同。
(1)入席
在中国,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观景为佳。”[1]
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以主人的座位为中心,如果女主人参加时,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基准,近高远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2]。其次,通常要把主宾安排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宾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尽可能与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谈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宾,翻译一般都安排在主宾右侧。家宴的席次相对简单,主人与女主人一般相对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对厅壁。
因此,中西餐的座次安排一旦和上面所述有很大差距,那么就餐者就会触犯禁忌。而这禁忌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第一,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荀子《修身篇》言:“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而西方国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宣扬个人的力量,看重个人的价值,注重个人主义。第二,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国的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影响最大、渗透面最广的文化是基督文化。基督教认为基督耶稣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玛丽亚(Mary)作为唯一生育、养育上帝之子耶稣(Jesus)的人,有着高贵、贞节的形象和慈爱、谦卑的品格,理应受到极大尊敬,被称为圣母。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便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行为准则。“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平等、博爱思想也使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发扬光大。”[3]第三,中国长期以来以农为本,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人越老经验越丰富,因而认为年长者是家与国稳定与繁荣的关键,很早便形成了“尚齿(年长)尊老”的社会风尚。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逐渐形成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的传统。但由于西方许多国家的畜牧业、工业较发达,更需强壮、易动和勇于冒险特点,而人越老越丧失这些特点,于是难以形成尊老社会风尚。
(2)离席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4]西餐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然而在中餐过程中,离席不是非常讲究。一般可以选择给主人说一声,也可以选择给身边的人说一声,让他或她给主人说一下情况。造成这种离席禁忌很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思考方式不同。
参考文献:
[1]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N].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N].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关键词:婚礼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09-02
“死生挈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c子偕老。”婚姻,是人伦之首,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婚姻几乎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件人生大事。婚姻习俗也就衍生出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作为一种男女双方在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几乎存在于每一种社会文化中。
一、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1.中西方婚礼服饰对比
中国礼服较为喜庆,西方的则更浪漫庄重。中西方的传统婚礼服饰都很好地展示出了独具特色的东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以示喜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冀,预示着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从诗句中不难看出新娘礼服上通常都绣有图案,新郎衣服上的暗花和刺绣要与新娘的服装相搭配。中国神话中占重要地位的龙凤图案在传统婚服上当然也必不可少,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龙象征男性,凤象征女性,都预示着富贵吉祥。中国服装文化在穿着上强调统一,习惯于不突出个性,不强调用服饰体现人体曲线,所以无论是女士婚服还是男士婚服都十分宽松。并且在婚礼当天,新娘还要以红色盖头遮面,象征着小两口从此鸿运当头。婚礼结束后盖头由新郎用秤杆挑去,取意“称心如意”。
在西方传统的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色。除婚纱外,新娘的服装配饰还包括头纱、手套和捧花。白色婚纱强调浪漫纯洁而有个性。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后来亦成为了财富地位的象征。直到上世纪初,白色婚纱又演绎成圣洁、忠贞、高雅的象征。以致再婚的女士不可以再穿白婚纱,需穿其他颜色的婚纱以示与初婚的区别,从而奠定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传统的西式婚礼上新娘还需准备一些“旧、新、借、蓝”的东西。“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与新娘的婚纱相配的则是新郎笔挺的西装。同时,西方的婚礼服饰以展现人的形体为美,在服装造型上通常贴身修形,彰显个性。
2.中西方婚礼色调和氛围对比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代表着吉祥喜气。过年过节要张贴大红对联,送贺礼要用红纸包裹,婚礼上红色也是无处不在,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帔,红色的绣鞋,红色的盖头,到处张贴着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显得热闹红火。虽说现在有些婚礼形式逐渐西式化,但中式婚礼热闹的气氛并没有因此改变。结婚越热闹越好,通常都是从浩浩荡荡的迎亲开始就已经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象征着纯洁,神圣。白色的婚纱,头纱,手套,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对白色的正面理解主要来自对很多美好白色事物的直观认知,如新出生的小羊羔,新飘下的白雪等。通常来说西方婚礼的氛围较为安静低调,所有宾客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注视着在神父面前完成结婚步骤的新人,整个婚礼过程安静而简单却有着让人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严。
3.中西方婚礼地点和婚宴对比
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婚礼地点通常选在能热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空间开阔的自家场院里,而现代人们逐渐将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作为首选。在中国,婚礼地点一般与婚宴场所在一处,在举行完“三跪九拜”的礼节后,宾客们围桌进餐,畅饮热聊,热闹非凡,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人前婚礼”。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分别向每个酒桌上的每位来宾敬酒以表感谢和欢迎。中国人讲究“排场”,因此婚宴显得有些铺张浪费。至于婚宴的费用,一般由男方出钱,但宾客所给的礼金也足以支付男方的婚宴,并略有盈余。
西式婚礼讲究神圣、简单,是“神前婚礼”。他们认为在神的见证下的婚姻才是最完美和有效的,因而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进行发誓: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till death do us part.” 从今往后,不论境遇好坏,家境贫富,生病与否,誓言相亲相爱,至死不分离。誓词后新娘新郎将放在《圣经》上的两枚婚戒互为对方戴上。整场婚礼简单安静且浪漫。少有中式婚礼的热闹。婚礼仪式过后, 经常会举行招待酒会,采用自助餐形式, 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吃多少取多少, 不会造成浪费。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 因为在西方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婚宴费用。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春秋战国起,儒家思想就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它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仁孝”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孝经》中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作为诸德之本要求:听从父母安排教诲;心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承担血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古代人在结婚时一直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在今天中国,“父母之命”仍然在年轻人的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婚姻择偶上往往会有父母、长辈的参与,这种思想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礼记》中便有直接体现。在《礼记・昏义》中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及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中国人的传统婚姻观中,结婚不单单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两个家庭,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婚礼过程中的三拜九叩,“拜天地”“拜高堂”“拜家祠”等婚礼习俗都体现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怀。儒家思想中一直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所以在传统婚姻观中子嗣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成为中国传统婚姻选择的重要目的。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确立了父权、夫权的牢固性,实际也规定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从的地位。
在西方,人们的很明确,浓厚的宗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他们的婚礼是按照信仰的宗教来举办。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至深的宗教,在基督教中,婚姻是神赐予人类的礼物,同时,婚姻象征着神的爱护和祝福,是人们感受神的恩赐的重要方式,是神圣而又美好的。正因如此,人们通常会选择教堂作为婚礼地点,希望在上帝的见证下完成婚礼。在《创世纪》的第二章十八至二十四节有着这样的启示语:“耶和华神说:那人单独不好,我要给他创造一个相称的助手……因此人应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在基督教的思想里,男女双方的婚姻应该独立于其原有的家庭而存在。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才产生了新娘由父亲引导,交给新郎这样的婚礼习俗。而白色在西方是一种极具宗教色彩的颜色,白色的天使代表正义,白色的百合代表纯洁与高贵,而很多白色的动物也常被选作献给神的祭品。因此在西方传统婚礼上人们会选择白色作为主色调,象征着虔诚圣洁,新娘也会身穿白色的婚纱。并且与中国传统婚姻观相比,西方的传统婚姻观更加开放、自由。它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意志。因此对于西方人来说,婚姻中没有父母、家庭过多的干涉与参与,父母对儿女的婚姻也没有决定权。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的文化思想也在不断地碰撞融合,现在大部分中国年轻人在结婚时以西式婚纱替代了凤冠霞帔。在现代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学习到更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J].科教文汇,2008(8).
[2]刘丽萍.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
[3]廉庄妍.――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源[J].科教文汇,2009(3):223-223.
[4]潘晓梅.婚俗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汉英语言比较
I.引言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禁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个人到整个社会生活,禁忌现象无处不在。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也有着自己的民族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分析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正确、更自由地使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掌握这些差异,不仅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的做法,使跨文化交际更成功。
本文拟对中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写禁忌语的定义,并从饮食,颜色,数字等方面来分析中英禁忌语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主要是讨论了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如何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禁忌语,使读者能对英语和汉语禁忌语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Ⅱ.禁忌语的定义与分类
在以前的时代,由于人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有限,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会产生偏差和错误,这也可以解释某些程度的禁忌的起源。在古代,人们不明白火山、地震、闪电风暴、月全食发生等其他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而这些逐渐成为一些迷信的人恐惧但却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了缓解和避免这种恐惧,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想象创造神。人们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像上帝祷告,因此人们无限尊重上帝,人们需要定时的崇拜和敬仰。而那些与神的关系越来越少的人,就被列为禁忌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禁忌一词源于汤加语。汤加语是位于南太平洋汤加群岛上的居民使用的语言。禁忌指的是神圣的、被禁止的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人、事物或者活动。禁忌现象不止存在于汤加群岛,而是广泛地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被禁忌的人、事物或者活动不允许被提到,或者只能以委婉的方式提及。与社会禁忌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被称为禁忌语。禁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反映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的文化现象。
如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的很多不同,跨文化交际变得极具挑战性。禁忌语是这些不同之处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可能对于特定语境中什么应该禁忌什么不该禁忌有着不同的看法。对禁忌的认识不足或误用,会导致误解甚至冲突,结果是交际失败。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禁忌种类有些是共同的,有些则是有差异的,有关禁忌的分类方法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在这里,根据禁忌的不同性质,禁忌语分为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两类。其中根据不同的对象,语言禁忌分类为生活语言禁忌、禁忌语、禁忌话题和社会语言禁忌。文化禁忌分类为宗教禁忌、色彩禁忌、饮食禁忌、动植物禁忌、礼仪禁忌与禁忌。在西方交流的过程中,一个人很大一部分的交际失败是由语言和文化中的禁忌文化差异造成的。本论文从饮食禁忌,颜色禁忌,数字禁忌,日常交际禁忌方面的比较,深化对禁忌文化的理解,双方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误解的沟通和互动,从而提高文化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
2.1 饮食禁忌
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但饮食禁忌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括饮食的内容或饮食行为或方式。我们都知道,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佛教徒不吃各种肉类。此外,我们也知道有各种规则。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并且西方人吃饭避免刀和叉碰撞发出声音,而东方人用筷子也有各种各样的禁忌,如中国也避免使用筷子打板或碗。在饮食方式上,西方人在餐馆吃东西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吃饭时,他们也要注意吃的慢,不要狼吞虎咽。在自助餐厅,不要留下太多的食物在自己的盘子里,这样是对其他人不礼貌。而在中国,晚餐座位的安排是非常讲究的,只能是长辈或身份尊贵人坐在主位,在吃饭的时候,筷子不能直接插在米饭碗里,因为死者的祭品是这样放置的,这在中国是极其不吉利的表现。
2.2 颜色禁忌
自然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颜色在不同民族的心灵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中西方在一些颜色的意义上区别还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红色是中国最善于使用的颜色,也是中国国旗的主要颜色。所以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特别的依恋。当婚礼等重大事件,几乎总是红色,红色的背景、红色的衣服,中国也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了国家尊重红色文化心理。但红色不仅仅只代表这些,在某些场合也是一种禁忌,比如说中国人在葬礼上穿红色衣服是禁忌,表示不尊重死者,是不礼貌的。还有在日常考试中不能用红色书写答题。有时,红色是用来标记不能或被禁止的东西,这些都是红色的禁忌表现。在西方,红色代表幸福,但也有许多西方国家不尊重中国人如此红。他们认为,红色是危险的象征。西方人对红有轻微的反感,因为红色会让人联想起脸上的愤怒,或是新鲜的颜色,它代表的是生命的威胁、不祥的含义。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在婚礼上用白色的婚礼。在英语“白”的意思是“干净”、“纯”,婚礼选择白色代表纯洁的爱,这些含义都是赞美的。中西方在葬礼上的色彩选择,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是白色的,而西方是最常用的黑色。这主要是由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和不同的决定。
2.3 数字禁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更喜欢特定的数字和日期中的数字,虽然这是一种迷信,但对一些数字和日期的信任和禁忌仍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4”这个数字谐音类似于“死”,被认为是不幸的数字。所以在一些医院为了满足病人的心理禁忌,一般没有第四号楼或第四号房间;一些地方的公交也没有4路。在西方最神秘和迷信忌讳的数字是“13”,据说它源于宗教典故:出卖耶稣的犹大是耶稣的第十三个弟子,于是人们对“13”心生厌恶。又由于耶稣受难在星期五,因此西方人在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那一天一般不举行活动。甚至门牌号、旅馆房号、层号、宴会桌号都要避开“13”这个数字。英国剧院中找不到13排13号的座位,美国的剧院即使有13号也以半价出售。人们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愿意满足十三,有些航空公司则没有第十三航班,酒店没有第十三号房间。然而,非基督教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并不特别忌讳十三。
Ⅲ.文化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
在日常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对象对文化禁忌知识掌握不足造成交际失误的现象十分普遍。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文化间所存在的极大差异必然表现在交际对象对文化禁忌的理解不足上。如果交际双方对交际对象所在国家或民族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甚至是一无所知时,就很容易造成交际失误,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不满。例如在日常交往过程中拜访就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禁忌文化。在中国,拜访之前是不需要告知对方,可以直接登门拜访。但在西方这一点是十分需要注意的。西方文化中对家和隐私的定义就意味着在登门拜访或做客之前一定要事先预约,将拜访的行程提前告知对方以征得同意,在时间上也应根据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适当控制。
Ⅳ.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
无论在什么场合触犯别人的忌讳,都会让人觉得缺乏素养、令人讨厌,影响人际关系。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它与民族、历史文化等关系密切。我们在与外国人交谈时,通常对于他们在语法、语音等方面的错误不甚在意,但是如果出现了禁忌语,我们则认为是对我们的不尊重。通过深入学习、认真分析汉英禁忌语的差异,以适当的表达方式来解决交际中的困难,才能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委婉语是运用委婉曲折的方法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委婉语主要指将新的字词使用在原本有负面意涵、无法大声张扬、具有攻击性或在社会脉络中有禁忌的地方。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总是希望人们的语言交际语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思,了解自己的意图,进行沟通并建立起交际双方的良好人际关系。
委婉语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我们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我们在说上厕所这一事件时,中国人一般使用“去洗手间”,英语中经常用 “powder her nose 、wash one’s hand”等委婉语来代替。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怀孕这一现象,通常不会太直白地表达出来,一般会说“我妻子有喜了”、“她快要当妈妈了”等等;英语中表达怀孕的委婉语更为丰富,如 to be in the family way,to be mother 等等。
V.结论
本文通过饮食禁忌、颜色禁忌、数字禁忌等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使读者能够对汉英两种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有更深的了解,明白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想避免使用禁忌语,你应该尽量使用委婉语来避免尴尬。而对于其他语言和文化现象,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包容的态度,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错误。总之,禁忌是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化,我们还应分析禁忌语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发展。
【Bibliography】
[1] Elizabeth,Gage. Taboo[M]. London: Corgi Books, 1993.
[2] Freud, Sigmund. Totem and Taboo[M ] Routledge, 2001.
[3]Macdonald, James. Dictionary of Obscenity, Taboo and Euphemism[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Philip, Thody. D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M]. London: The Athlon
Press, 1997.
[5] Thomas, J.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Macmillan, 1983.
[6]李玮.中西方禁忌语比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141-143.
[7]吴亚曼.从中英禁忌语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14-115.
[8]许爱兵.从英汉禁忌语透视中西文化的异同[J].今日南国, 2009,(11):106-108.
服务外包正在成为世界商业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语言交流的障碍。外包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懂得如何用外语进行交流与沟通,而外语教学的滞后已成了制约优秀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瓶颈。“能力为本”是英语教学的一大特色。本研究针对商务洽谈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改革,利用职场化模拟,突出高职学生技能培养。
【关键词】
服务外包英语;商务洽谈过程;教学改革;微课程
服务外包产业是适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的黄金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既与我国发展政策相关,同时,也取决于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逐步展开,高职英语教育也在深入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英语在中国是外语,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并非易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面就提到了要进行教育改革,把就业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标杆,努力提高人才的质量。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方法作为指导,以商务的基本洽谈过程为主线,利用“微课程”,采用虚拟项目驱动型教学法进行高职的服务外包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的现状
服务外包英语按工作流程主要分为ITO英语和BPO英语,它包括商业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在广东泛珠三角经济圈,对高职服务外包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在中偏低的层次,学生只需要在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后,在专业英语的教学阶段,侧重点放在商务语境下英语的基本运用能力,包括掌握专业的相关重要词汇和短语,运用英语与不同国家的客户进行日常交流,处理普通的业务范围所涉及的技术文字材料,例如:项目计划的起草和相关细节的具体实施等。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背景,主要针对的是前两种。需求分析,最初用于外语教学中的“专门用途英语”。但现在它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由于目前的外包市场上,欧美业务是我国外包服务业务的主要来源,因此,服务外包业务对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需求非常大,要求从业者能实现“零障碍”的日常交流。尽管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在口头表达上还是参差不齐。教学中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解,忽略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所以在面对语言交流的服务业时,能力欠佳。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的教学紧贴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技能。服务外包英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于商务洽谈过程的高职服务外包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1教学内容的筛选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高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性人才,英语教学应贯彻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传统的服务外包英语教材侧重于专业术语和句式,学习难度大,缺乏交际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口语的流利性和交流性的能力会下降。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简称:NSO)外语类考试也强调学生具备在服务外包行业中较熟练地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应试总结出的一套答题的技巧,虽然在应试上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显得太过于薄弱。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际商务工作环境中实用英语,需要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模块化整合!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误解。语用失误,它包括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文化背景差异了解不多。学生的常识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太少,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文化是商务活动的纽带和剂,各个国家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不理解对方的文化,按照自己的文化来进行活动,就会引起文化冲突,从而导致商业活动的失败。当然,学生还是了解一点点背景知识,但仅仅是对于英美文化表面特征的认识,认识不全面。同时,公共课程的增多,专业课时缩减,由于课时有限,就算有意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也不能实现,也阻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之前,多次下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英语技能需求,同时,尽可能的考虑到跨文化交际内容。按商务洽谈的具体工作流程把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以商务洽谈的过程为主线,按工作分为前期准备,洽谈磋商和后期工作为三个模块,兼顾内容完整性和模块的协调性。教学设计以16个教学周为一个周期,每周4课时,6-8个课时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一个周期完成十个主题的训练。从“接触海量材料-走入特定场景-分析筛选材料-编织情景对话-模拟角色演练”这一核心程序来实现“以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重点解决三个模块的合理衔接问题,让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来处理洽谈中的实际问题。
2.2教学方式的改变(a)虚拟项目驱动型教学法。虚拟项目驱动型教学法起源于建构主义理论,更看重学习者自身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过程。虚拟项目驱动型教学法是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的延伸,以虚拟项目代替真实项目,即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教学的“引导者”,设置场景以及虚拟项目的情景要素,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集中关注文化差异的注意力;通过种类繁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进行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达到建构的目的。具体实施:(1)教师层面:教师担任“总设计师”。在项目设计时,除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程度,还要考虑到对不同国家的商务交际礼仪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文化休克”。忽略学生的个体的表现差异性,重视学习态度,鼓励人人参与,让每一位同学都动起来。同时,采用一种避免对话定型的技巧。比如:仿照《初级剑桥商务英语(第三版)》的P83的训练方式,两人一组,就给出的信息创新对话。由于未知性,更能练就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课堂上的随机提问,学生无法预先看到,通过这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应变性。(2)学生的层面:自由组合进行分组,4-6个人为一个小组,选好组长,分配各组员在小组里的角色和任务。教师在布置项目后,学生自行准备项目的各种资料,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各司其职,没有人吃“大锅饭”。比如:设计内容,每人不少于5个句子的表达,接着小组内进行反复演练对话,最后教师给予指导。听说能力是成功进行洽谈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培养学生擅于思考,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倾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主动,取得商务洽谈的成功。交际策略,是交际者在对第二语言或外语掌握有限的情况下,为达到交际目的,弥补其语法或词汇知识的不足而采用的方法。由于学生对外国文化了解相对比较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显得很弱,因此,只能通过在教学中讲述一些策略,并加以模拟实践,以期能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洽谈的成功率。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确保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成功。(b)微课程教学所谓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方便学习为目的且重视实际教学内容的教学。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优点在于学生利用手机拷贝,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内容少,效果立竿见影。本次我们主要采取的PPT式微课程和讲课式微课程。前者比较简单,PPT由一些文字描述、图片等资料转换成视频,时间在5分钟左右。后者由讲师按主题进行项目化教学,经过拍摄、剪辑、转化为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微课程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室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促进自主学习,同时,能促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拓展视野,营造教学相长的氛围。
2.3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式只能对学习的最终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能满足基于商务洽谈过程而进行改革的课程,后者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的过程。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尝试通过展示"测试"竞赛、口头作业、情境表达、小组研讨、观摩总结等方法进行考核。把口语表达和沟通技巧作为必备的两项技能纳入到期末成绩的评定,借鉴了BEC口语考试中评分标准,划分等级,对发音、准确性、流利程度以及交流能力四个部分进行考核。发音(包括声音大小、重音、语调、语气)、准确性(包括语法、用词及说话方式)、流利程度(包括语速、长短句搭配)、交流能力(包括灵活性以及对谈话方式的把握)。同时,由教师、学生小组和学生组成三方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占50%,小组占20%,自评占30%。
3.结语
实现服务外包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在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上以服务外包所对应的具体的业务洽谈能力培养为目标,学生熟悉并了解基本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具体快速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语言应用是外语教学的最终关怀。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最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抓住它的职业特点和实用性;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突出实际技能的培养。同时,在洽谈中运用策略和技巧,注重各种礼节,跨越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由于本人水平和研究经验有限,整个教学过程还存在很多不完善。同时16个教学周的实践周期较短,因此对于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尚需进一步论证。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继续修正和完善英语课堂改革,以期在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整体培养水平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姜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改革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5(4).
[2]纪述.基于能力本位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4.
[3]黎健慧.虚拟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应用[J].2011(09).
[4]蔡文君.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商务英语口语CBI教学与评测设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6).
[5]陶涛.浅谈提高商务英语口语对话的应变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5).
[6]曲歌.商务英语口语能力现状及培养方法[J].学理论,2015(5).
[7]刘晓燕.基于E-learning的高职英语职场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轻工科技,2014,11.
[8]江先琼.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口语建设探究[J].中国商贸,2014,2.
[9]赵燕宁,万麟.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