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礼仪的异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童 疫苗 护理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8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66-02
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儿童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的成长。因注射疫苗而导致死亡者,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儿童接种疫苗安全的关注。从护理角度出发,广大医护工作人员应该做些什么,是每一位从事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 正确认识疫苗
疫苗是将人工培养的微生物(细菌或病毒)本身,或其组成物及其产物,接种到人身上,以预防该种微生物所致传染病的生物制品。疫苗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组分疫苗和类毒素4类。活疫苗是用减弱了致病力的微生物制成的,接种后在体内繁殖,但不引起疾病;灭活疫苗是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的微生物制成的,故又称死疫苗;组分疫苗是由所提取微生物的蛋白质或多糖组分制成的;类毒素则是将微生物的毒素性产物经甲醛解毒而制成的。不论哪一种疫苗,它所含有的免疫有效成分被称做抗原,接种疫苗后,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
主要供儿童用的疫苗有乙型脑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疫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幼儿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并与相应的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结合,使其失去致病能力。抗体在体内维持的时间越长,预防传染病的时间也越长。由于一种疫苗只能与一种细菌或病毒产生结合作用,所以一种疫苗只对一种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尽管疫苗已经过杀灭或减毒处理,但是仍保存着一定的毒性,且疫苗在制作过程中难免会混有一些杂质,尤其是异体蛋白质(细菌、病毒和毒素也是异体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过敏反应。
2 儿童免疫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
2.1 局部红、肿、热、痛。儿童接种注射类疫苗后,注射部位出现短暂的红、肿、热、痛的局部炎性反应是很常见的,几乎每种经注射接种的疫苗都可能引起这种局部反应。比较明显的如破伤风疫苗等,还可能同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注射部位有瘙痒感等反应。这些局部反应一般都比较轻微,大多在两三天后消退,属于接种疫苗的正常反应。还有一点必须注意,注射处红肿越严重,产生的抗体并不一定越多,抗体在体内维持的时间也不一定越长;而局部无红肿反应也不一定等于不产生抗体。所以,不能根据注射处有无红肿来判定预防接种的效果。
2.2 发热。接种疫苗后最常见的全身反应是发热。比较容易引起发热的疫苗有百白破、麻疹、流感、脑膜炎、甲肝等疫苗,其中,以婴儿3个月时首次接种的百白破三联疫苗所引起的发热较为明显。这种发热一般在接种疫苗后24h内出现,发热的同时还常常伴有乏力、嗜睡、烦躁和周身不适等全身反应,少数婴儿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婴儿的体温都在38.5℃以下,持续时间1~2d,很少超过3d。
2.3 皮疹。皮疹也是常见的接种疫苗后的全身反应之一。如接种麻疹活疫苗后会出现类似麻疹样的皮疹,接种水痘疫苗后也可能在接种后的1个月内出现类似水痘的皮疹。这是因为这些疫苗本身是减毒的活疫苗,接种以后可以引起类似相应疾病的轻度感染。
3 原因分析
3.1 疫苗保管和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
3.1.1 体质过敏。对注射的疫苗本身或其中的添加物所含成分不适应,所以局部有反应,通常在注射后1d内即会有红肿及发热的现象,2~3d消退。
3.1.2 细菌性发炎。因针头或皮肤消毒不完全,或是疫苗本身储存过程被细菌污染,会在注射的部位引起发炎现象,局部化脓、蜂窝组织炎甚至引起全身化脓感染等。
3.1.3 如果注射后过度搓揉注射部位,则药剂在皮下或肌肉内会扩散开,造成疫苗接触面增加而引起强烈的局部反应。
3.1.4 疫苗储存、运输存在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冰箱温度记录不及时、不准确,难以保证疫苗的质量。
3.2 技术操作过程中存在误差。
3.2.1 接种现场混乱、卫生条件差、接种人员技术不熟练、免疫程序不正规、注射器具被污染等,易造成误差和发生异常反应,引起医疗纠纷。
3.2.2 接种对象选择不当,如慢性肾炎,会因注射白百破混合制剂引起复发。
3.2.3 接种部位的错误,如三角肌外下缘皮下注射部位过低,近肘关节处可使局部反应加重,甚至个别会引起桡神经损伤等。
3.2.4 疫苗剂量掌握不准确,疫苗接种途径出现错误,如皮内注射的卡介苗误注皮下而引起不良反应;将伤寒三联疫苗注入皮下过深达肌层,可引起发热。
4 儿童免疫接种的护理方法
①在接种疫苗后的24h内,有些儿童的体温会轻度上升,这时应让儿童多喝白开水,以促进其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和体温的降低,通常不需要做其他处理,一般在第2天就可以恢复正常。②让儿童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或者过度劳累,并且要注意保暖。因为接种疫苗会引起人体生理状态的暂时改变,可促使某些已经潜在的疾病发作,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③给儿童穿衣服或者脱衣服时,要注意保护其注射部位,避免磨破、擦伤,造成该部位的继发性感染。④儿童在接种卡介苗后,2~3周内局部会出现红肿硬结,随后逐渐软化成白色小脓疱。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儿童注射部位周围皮肤的清洁,给其穿干净、松软的衣服,避免抓挠注射部位,必要时可将注射部位用纱布包上,1~2周后该部位即可结痂,愈合后会留下永久性的圆形瘢痕。如注射部位反应严重形成脓肿,也不要切开排脓,否则会使切口难以愈合。⑤给小儿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时,可用凉开水将其溶解成糊状后服下,或者用凉开水直接吞服。在儿童服药后1h内不要给其吃过热的东西或喝热水,以免降低疫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5,3(24)
一、节奏及绘画节奏的介绍
究竟什么是节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词都有着与“节奏”相连或相近的意思,比如:“韵律”“势”“气韵”等;而在英语的词义中,“节奏”就叫做“rhythm”“melody”等。节奏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宇宙万物从诞生到毁灭的运转、能量的转换、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钟摆的摆动以及波涛汹涌的海浪等都存在着节奏变化。
从本质上来讲,节奏也就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其变化的核心基础在于事物自身的对比,这些对比的次序选择安排就形成了节奏。因此,绘画节奏也就是指在画面中通过造型、明暗、色彩和肌理等画面构成要素,进行变化、对比和次序选择安排而构成的节奏关系。一直以来,人们把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节奏自然存在规律运用到绘画中就构成了绘画的节奏。因此,绘画中的节奏也可以说是人的主观内心世界与客观外物运行相互协调的产物。绘画节奏的产生基础有两个:一是大自然,二是人自身。一幅绘画作品中节奏的真正形成,是由画面中出现的对比、矛盾造成的,而这些对比、矛盾的出现则是由多种造型要素同时或反复的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造成的。
二、中国绘画中肌理节奏的运用
绘画肌理一般指在绘画过程中由使用的绘画表现材料及其对应的绘画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画面中的特殊组织纹理,一般分为笔绘的肌理与非笔绘的肌理两类。绘画肌理与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一样,也能够通过自身的节奏变化而塑造形体,并且它还具有其他造型要素无可比拟的美学特质,所以其自身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目前,我们依据绘画作品的画面分析,总结出绘画肌理的节奏更多地表现为描绘笔法细腻与豪放的对比及画面上凸凹不平、薄厚不均的对比两种。
中国传统绘画在画面中运用肌理效果的历史悠久。宋代著名画家米芾为了达到自己理想的画面意境效果,选择摆脱传统毛笔工具的限制,利用其他工具创造新的肌理语言,这是对自身绘画工具要求主动改变的方式。此外,古人也曾尝试洗涤画面,对绘画手段进行改变。不论是对绘画工具还是对绘画手段的改变,都表明,寻找非笔绘营造肌理效果的途径在中国古代早已开始,并且其中的画家也已然掌握到了一些非笔绘肌理节奏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笔绘肌理节奏主要表现出描绘笔法细腻与豪放的对比效果。豪放的笔道节奏强调力度、气势,如曲铁盘丝般的“铁线描”;细腻的笔道节奏讲究火候、精细入微,如“春蚕吐丝”般的“游丝描”。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痕迹其实就是笔绘肌理节奏的表现形式。在南宋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中,随处可见画家对于斧劈皴的使用。画家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墨色渲染处的温润浑厚与苍劲的斧劈皴形成强烈的节奏对比。齐白石作为中国近代的大画家,他的许多大写意花鸟画都采用豪放、苍劲的大笔道背景与小巧精致的小动物形成大反差的节奏对比方法来增添画面的生动性。
中国的传统绘画,对笔绘肌理节奏与非笔绘肌理节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笔绘肌理节奏,多表现出描绘笔法细腻与豪放的对比效果。而非笔绘肌理节奏则受中国传统绘画重“写”轻“制”的观念影响,没有得到更多的运用和重视。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对笔绘肌理节奏的运用,其笔墨痕迹就是笔绘肌理节奏的表现方式。
三、西方绘画中对肌理节奏的运用
扬・凡・爱克作为油画技法的发明者、北欧尼德兰绘画的奠基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对笔绘肌理节奏的运用。我们今天熟知的在丹培拉素底子上进行油画颜料罩染的技法就是由凡・爱克创造的。画面上每一层的颜色都透明且稀薄,所以下层的颜色就能够隐约的透露出来,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微妙的色调变化。凡・爱克的这种薄画法使画面的肌理精致平整,节奏对比也就相对较弱。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作品几乎都与此相同,画面多呈现出一种精致平整的肌理节奏,有着光亮平整的画面外层。无论是画面的笔法肌理还是颜色层间的厚薄肌理在这一时期都含蓄而微妙。鲁本斯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画家,其风格融合了南北欧油画技法,形成暗部透明薄染、亮部厚涂的折中画法。他在画面的暗部用透明的颜色进行薄染,能使画面的暗部更为稳定,并且能产生更好的体积感和空间感;而在画面暗部以外的部分,则采用不透明的颜料进行厚涂来塑造形体,以样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性。画面暗部与亮部厚薄不一的表现方式,就造成了画面肌理节奏的起伏变化。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为了让画面形成独特的厚重画风,采用笔杆、手指等一切手段在画布上涂抹颜料,使画面上厚薄不一的颜色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厚重的肌理节奏变化。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莫奈等大师们以灵动跳跃的笔触、生机勃勃的色彩,把大自然中的光影色彩变化都忠实地记录在画布上,以致由此形成的画面肌理节奏变化万千、妙趣横生,给人一种仍旧在生长的未完成感。
纵观西方传统绘画对肌理运用的历史可以看出,西方传统绘画由于自身具有更多的客观制作性,所以其无论是笔绘肌理节奏还是非笔绘肌理节奏都得到了较好的重视与发展。把西方传统绘画的肌理节奏变化与中国做对比,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西方传统绘画表现出厚薄不同、凹凸不平的效果。
四、中西方魍郴婊中肌理节奏的异同
论文关键词综合监控 模型数据 管理
论文摘要阐述了rt21- iscs综合监控系统模型数据“模板一设备”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以模板为基础,通过对通用属性值的控制,实现对大量类似数据的管理。工程实践表明,这种管理方式方便、高效,为工程实施与调试节省了大量时间。
rt21-iscs是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特点,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研制开发的一套监控系统软件。rt21-1scs采用“平台+应用”的设计模式,在一套软件平台基础上,通过配置不同的应用模块,能够实现从变电站监控、综合监控到tcc(交通指挥控制中心)的多种应用。
在综合监控系统工程实施的前期,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录人工作;同时,在工程调试与维护阶段及扩改建,都存在着对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对安全、可靠、高效地管理和维护这些模型数据的方法进行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1 rt21-iscs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
rt21-iscs综合监控系统中的模型数据,主要分为di,do,ai,ao,pi点以及设备信息数据。针对不同的工程的实际情况,数据库中的模型数据一般在几十万点甚至更多的级别。数据量的巨大,对系统模型数据的录人工作和管理方式提出了要求。为了方便、高效地对模型数据进行录人和管理,rt21-iscs综合监控系统采用了设备模板、点模板的方式,统一对模型数据来进行管理。
1.1 rt21-iscs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方式
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量虽然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没备以及di点、do点、ai点、ao点、pi点这些数据,数据种类有限。因此,将这几类数据的通用属性归类形成模板,这将会为模型数据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性。
rt21-iscs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框图如图1所示。
首先,对模型数据的管理,规定应遵守以下两条基本规则:①所有设备都必须派生自某个设备模板;②所有点都必须依属于某个设备。
如图7所示,设备模板提取了设备的通用属性值,点模板提取了点的通用属性值。一个设备模板包含了对应需要定义的点模板,而一个设备则包含了设备对应的点。设备模板和点模板需要预先根据希望派生设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义。在派生设备的时候,根据设备模板所预先定义的属性值来生成设备数据;而设备所包含的点,则根据对应的点模板所定义的属性值来生成点数据。
对于设备的非特殊点,其属性根据可配置的规则,受点模板的控制:如果点模板改动,则检查配置规则;如果配置规则允许,则更新满足配置规则条件的所有设备,从而达到批量修改设备点属性值的目的。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某一子系统下同一类设备及设备下点的属性是类似的,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在工程前期系统生成、数据录人阶段及对数据进行修改,具有很大的优势。
对于设备的特殊点,由于其特殊性,因此其数据不受点模板控制,由工程人员来自行指定属性。例如在工程中,某设备较同类其它设备多出一个(或几个)点,这种情况下,可根据最通用的设备来进行模板定义,在派生设备之后,仅需要在此设备中增加一个(或几个)特殊点,就能解决特殊情况设备的模型生成问题。
特别地,如果工程实际需求中存在孤立的、并不依属于具体设备的点,那么受规则②的限制,孤立的点在建模时必须依属于某个设备。这时,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空模板,派生出一个虚设备,让孤立的点依属于这个虚设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点的属性配置在点模板上,因此生成了设备和点的数据之后,仍然以具体点为监控对象进行访问,而设备间联锁关系仍然采用对具体点进行脚本配置的方式实现。
1.2 rt21-iscs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针对“模板一设备”的数据管理方式,对模型数据的管理功能进行了设计,以更方便地服务于工程。图2为开发出的数据管理工具“增加模板”和“批量派生设备”功能界面的截图。
通过需求分析,为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设计了如下功能:①模型数据的基本管理功能(包括模板、点模板、点、设备的增加、删除与编辑功能);②模板复制功能;③设备批量派生功能;④场站数据复制功能;⑤数据导入导出功能。
这些功能的提供,配合rt21-iscs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方式,解决了对模型数据的管理问题。
2“模板一设备”管理方式的优点
针对“模板一设备”的管理方式,国电南瑞开发了相应的模型数据管理工具,给工程实施、调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① 管理工具处理了数据库表之间的复杂逻辑,工程人员只需关注工程应用需求,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处理数据库表之间的复杂逻辑,减少了出错的概率,为工程实施和调试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程实施的效率;
②数据录人方便。工程初期,有大量的设备模型数据需要录人。使用管理工具进行模型数据的录人,将使这项工作变得方便、快捷、高效;
③数据索引方便。工程人员可以按照子系统、模板、设备为过滤条件进行数据查询与编辑工作,所有数据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预防措施,处理措施
1 当前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管理系统本身的漏洞
其实计算机管理系统本身就是存在有漏洞的。这些漏洞的存在给了病毒可趁之机。不少病毒能够进入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系统本身的漏洞给病毒打开“安全大门”。这一问题的存在给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病毒的预防措施的制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
1.2 外来人员使用计算机可能造成的危害
图书馆的计算机并不是单纯给馆内人员使用的,有时候外来人员也可以使用图书馆的计算机。但是外来人员带来的移动存储设备上可能隐藏有病毒,一旦这些设备接触计算机就可能对计算机产生极大的危害,让病毒进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内。
1.3 病毒的快速更新
和计算机系统更新的速度相比,病毒的更新速度十分的惊人。一般来说,计算机的更新速度都赶不上病毒的更新速度,而且新型病毒出现的速度比较快,破坏方式更加多样,破坏性更强。以此在病毒面前,计算机只能够采用被动防御的方式来自保,这种方式十分的被动。
1.4 部分人员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不科学
除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本身的漏洞以外,部分人员对计算机的使用习惯也可能使病毒进入到计算机。比如说有的人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喜欢关闭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有的人在上网的时候喜欢点击一些可能隐藏有巨大风险的小广告或者浏览一些隐患比较大的网页。这些都可能使得病毒对计算机管理系统产生巨大的危害。
2 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如何防御病毒
2.1 利用好杀毒软件做好杀毒工作
杀毒软件是帮助计算机抵御病毒威胁的重要工具。利用好杀毒软件可以比较好的降低计算机遭受病毒侵害的几率。所以为了保障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全,图书馆管理方面必要给计算机配备高质量的杀毒软件,以此来提升计算机的安全性。有必要的话图书馆应该分拨专门的资金用来购买正版、高质量的杀毒软件。此外,在配备了杀毒软件以后,图书馆应该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计算机杀毒和软件升级等相关工作。如果工作量比较大的话,图书馆方面甚至可以配备更多的人员来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果操作得当的话,图书馆可以利用杀毒软件给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令人满意的保护。初中数学论文
2.2 保证服务器的安全
其实大部分病毒危害计算机都需要经过服务器。服务器的安全保障可以说是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全保障。保护好服务器的安全同样能够对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所以图书馆在选择服务器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同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保障服务器的安全。必要的话要经常的对服务器进行安全检查。在制定检查制度的时候要重点考虑服务器可能遇到的攻击并制定专门的预案,力求将病毒的危害降到最低。
2.3 发挥好防火墙的价值
防火墙在保障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全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计算机遭遇病毒攻击的时候,防火墙能够比较好的将病毒和计算机隔离开来,这为计算机的安全提供了巨大的保障。此外,防火墙可以辨别进入到计算机的信息是否安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病毒进入到计算机的几率。
2.4 明确计算机的使用权限
为了保障计算机的安全,图书馆方面可以为每一台计算机设置不同的密码,这些密码可以保证非有关人员不能够擅自使用这台计算机。这样不仅能够保护本台计算机的安全,对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全同样能够提供巨大的帮助。
2.5 将重要信息进行备份
为了保证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全,图书馆应该将重要的信息进行备份,这样即便病毒真正对计算机管理系统产生了毁灭性的伤害我们也能够保证相关信息的安全性。
2.6 提高使用人员的素质
为了防止不恰当的操作可能对计算机产生的伤害,图书馆也应该重点提高计算机使用人员的素质。在一些比较醒目的地方,我们可以张贴一些有关注意事项,以此来避免不恰当的问题可能带来的系一列问题。
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其安全性我们应该积极的调动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御措施,保证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免于病毒的危害。虽然要做好这一工作难度比较大,但是相信只要努力还是能够做好的。
参考文献
[1] 高大海,靳红香.图书馆管理系统维护与安全研究[J].科技资讯,2011(16).
关键词 投射理论 权势关系 意识形态 模糊语言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语言现象,而模糊限制语则是其中最普遍和最典型的。在当今传媒日益发达和广泛影响的今天,模糊限制语在新闻体裁中同样屡见不鲜。Halliday认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受讲话者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的支配(Halliday 1994)。
模糊语言中的间接型模糊限制语可被视作系统功能投射理论的语言手段,即被话语参与者用来显性地或隐性地表达对其所说话语的“态度”(J. Martin 2000),并建立与对方的权势关系。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尤其是J. Martin的介入理论及方法(projection)(2000)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和分析方法,采集了10篇英美政治家访谈节目的英文文本,分析其中出现的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attribution shields),力图从投射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这两个不同侧面对这些模糊语言现象进行解读,以期解析访谈者所使用的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对访谈双方构建权势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2 语料与方法
本文以投射理论为指导,采集了50篇英美政界人物的英文访谈文本作为语料,从上述角度对比分析采访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使用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情况。本研究首先参考投射理论(Halliday,1994 ; Martin, 2000),将间缓划分为“间接缓和语―投射”类:直接投射(direct projection)、间接投射(indirect projection)和自由投射(free projection)。其次,对每篇采访文本中的间缓进行分类探讨,并选出其中最典型的进行实例分析。再次,通过AntConc对间缓与其它类型的模糊限制语进行统计。最后,对其中三种类型的间缓进行定性对比分析,并且通过卡方计算来验证由采访双方使用的间缓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50篇文本的平均长度为4867.9字,总字数为237095(running words),每篇的平均话轮为16个。
结合本文所选语料的题材和英文访谈对话文本的实际需要,笔者将语料中出现的间接缓和语分为两大类:(1)间接缓和语―投射类;(2)间接缓和语―转述引语类。
按照间接缓和语“投射”外来声音的来源, “投射”可分为直接投射(direct projection)、间接投射(indirect projection)以及自由投射(free projection)三种借言介入方式(Martin 2000)。本研究按这种分类方法,将访谈节目中的间接缓和语为“投射类”间接缓和语。(表1)
表1:间接缓和语―投射类
语料选取完毕后,按照上述两种分类方法统计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首先统计间接缓和语在整个语料的模糊语言中所占比例。
3投射理论下间接缓和语的分类与讨论
直接投射的投射来源比较明确,传递的客观性较强,话语者的介入较少。也就是说,直接投射就是访谈节目话语者直接拿别人的话来为自己服务,以达到质询对方、影响对方或说服对方的目的。表2表明,相对与被采访者,采访者在访谈节目中较多地使用这种方法。
4总结语
本研究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意义。实践上,使用间接缓和语可以帮助话语者表现其立场,表达意识形态,以及直接或间接地确立其在对话中的权势地位。在大众传媒日益主宰受众观点及看法的今天,本研究可提醒受众在观看或收听新闻采访时,应注意其中间缓的使用。对一些政治新闻采访提高识别以及评判能力,并透视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势关系。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展示了结合投射理论对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进行的讨论,这将为解读特定社科类语篇中的模糊语言提供全新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 Prince, E.et al.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A].in R.D.Pietro(ed.). Linguistics and Professions [C], Hillsdale, NJ:Albex,1982.8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