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普教育研究

科普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普教育研究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教育;现状;对策

0 引言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1]。在我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启动,科普工作的地位已从法律高度得到确立[2]。在此情势下,科普教育的开展就是普及科学知识与技术,扩大科学知识传播范围,提高公众科学认知力,提升社会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大学生作为受众,是新时期社会高等教育事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多年的受教育经历促使其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就现阶段情况看来,大学生科普教育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1 大学生科普教育现状

1.1 科普教育发展有限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大量科技教育人才实施项目攻关,多年来科学研究与教育探索获得了长足进步。由于科教事业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短期之内难以确保综合的全面的政策落实。以科普教育为例,其推行与普及工作当前多集中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受众多为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高中学生因为学习科目较多、高考压力较大等因素,科普教育在高中阶段难以有效落实,多停留于科目教材的学习层面。进入大学后,专业教育的深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普教育的推广。

1.2 科普教育缺乏重视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的专业分化与课程设置方面,充分突出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力求发挥教学师资特长,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希望培养出“学有所长”的毕业生。在强调专业性教育的同时,对于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设置以专业教材教学为主,缺乏科普教育的课程保障。高校图书馆以专业性读物为主,综合性的科普类图书资料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同时,由于科普教育方面不存在相关的考核机制与措施,学生希望了解与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不足,学校在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的客观难题阻碍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科学素质。

1.3 科普教育保障不足

当前,为了确保科普教育的推广和切实惠及于民,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一方面鼓励社会大众前往教育基地接受学习教育;另一方面,联系各类学校组织广大学生不定期参观学习。纵观当前科普教育工作,多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维护工作欠缺、工作人员科学素质有限等短板。以科普基地建设为例,其问题可概括为:一是政策措施配套跟不上;二是政府财政经费投入跟不上;三是科普基地人才队伍配置跟不上;四是科普基地对自身蕴含科普内涵的认识跟不上;五是管理和运行机制跟不上[3]。此类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大学生科普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使其自身全面发展失去保障。

2 大学生科普教育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教育方面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覆盖辐射范围逐步扩大,国民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普教育仍处于亟待加强的阶段[4]。

2.1 提升重视程度,增加各项投入

国家和政府应就科普教育工作做出新的规范与规定,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范围和实施领域,将科普教育贯穿国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全社会范围内鼓励、支持、营造一种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科普教育方面,常规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开设科普教育相关课程,并纳入学生考试考核体系,借助于以教带学、以考促学的形式提高大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科学人文素质,增强甄别科学信息真伪、理性应对科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中,增加科普教育一项的专项专用资金,拨付各高校、科研单位、科普基地等科学企事业单位用于开展科普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科普教育,并积极创造机会,让有所学、有所知的大学生参与科普教育宣传实践,举办“科普教育进社区”、“科普教育进校园”等活动,让有意愿的大学生将科学知识送到社区、中小学校园,从而传播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认知,巩固学习成果。

2.2 丰富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参与

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图书馆内购置科普类图书资料,为大学生科普阅读提供资料保障;引导并支持大学生成立科学知识学习社团与协会,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更大程度上发掘兴趣,增强学习的动机与驱动性。相关科研单位要紧密结合时代热点,捕捉科技前沿信息,根据自身科学研究擅长领域的实际情况,就近与各地高校相联合采用“以讲促学”的形式开办“科普教育进高校”的系列活动,例如大学生科学常识竞赛、大学生科学学术论文比赛、科学知识讲座、自然科学实验演示等活动。

利用科普类网站开展科普教育是实施科普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网络传播形式的共享性、即时性将提高科普教育的效率和效益[5]。各省市科技厅局单位组织建立科普教育网站,通过网站中的视频、论文等资料帮助青年大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科学类、教育类媒体单位可借助于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以及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时就社会热点科学问题作出科学解释,以此提高大学生及大众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官坤祥,林涵.我国大学生的科普教育[J].科技资讯,2011(14):175.

[2]李成芳.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普教育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3(2):119-120.

[3]陆朝光,郑德胜.广东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对策[J].科普纵横,2014(2):35-37.

[4]万超凡.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科技视界,2015(3):162.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瑜伽 普拉提 要素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09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状况的高度关注以及对于体型体态的高标准、严要求,推动了瑜伽与普拉提的普及,给二者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市场后盾”。整合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提炼瑜伽、普拉提课程的资源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重新组合与排列,从而形成新的课程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单个课程中的内容冗余,形成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以发挥二者的综合优势。

1 瑜伽与普拉提课程资源要素提炼

1.1 瑜伽课程要素提炼

瑜伽主要是通过协调呼吸、意识、姿势三者间的关系来达到身心双修的目的。在具体练习上,瑜伽更加讲究气息与动作的自然而富有节奏的“融合”。具体表现在意念集中、动息配合与丹田调息方面。瑜伽中的意念集中指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所产生的感觉上,“身动意动、身静意静”、“意随身走、身随意停”。在自己身体的能力范围内缓慢地进行推、拉、扭、前弯、后仰、扭动、斜腹、挤压、伸展,并配以呼吸,尽可能的使意念游走于肢体、动作之间。动息配合强调的是气息与动作的协调统一,“吸气配合肌肉发紧、呼气配以身体放松”。 瑜伽动作中的山式、树式、雷电式、猫式、虎式、蛇式、云雀式等均模仿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及自然现象,练习的重点不在于动作的变换频率,而在舒适而稳定的位置上保持较长的时间,并配合均匀而稳定的呼吸。身体在肌肉、韧带等产生张力的同时,调节神经、腺体、按摩脏器,达到“以气养人”的目的。丹田调息是瑜伽区别于其他形体训练方法最主要的特征,强调“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古印度教修行者们即通过掌控心灵、调息人定等手段达到自我精神与神的神秘合一,最终使精神得以解脱。

1.2 普拉提课程要素提炼

普拉提以中立位为中心,以“意识控制”为手段,实现身体动作的流畅与呼吸的均匀、精确,达到增强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的目的。因此,普拉提中最“精彩”的要素在于意识控制、躯干中心、“力量库”。意识控制可以理解为“意识控制”与“控制”。前一部分要求在训练的时候将精力集中于动作上,通过意识的控制协调肌肉的力度,应用提示性语言与大脑想象纠正动作的位置,做到身心统一、神形合一。后一部分要求在训练的静止过程中控制身体力度,达到“增力度而不增体积”的修身塑形目的。普拉提认为身体躯干是运动的起点、动作的中心、力量的源泉。只有在身体躯干保持强壮而稳定的时候,整个身体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里的躯干中心一般指的是腰腹周围的深层肌群或者是整个躯干部位的深层稳定肌群。“力量库”为普拉提独创名词,意指身体核心部位发出的稳定而持续的力量。训练时各肢体的运动需借助“力量库”的动能来排列骨盆、胸廓、肩胛骨、颈部等的位置。因此,普拉提训练的首要目的就是加强人体的“力量库”,这也是其训练的基础与难点。

2 瑜伽与普拉提课程整合分析

瑜伽与普拉提整合的本质在于提炼二者课程内容资源要素,并将其最“精彩”之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训练方式。

2.1 训练要领整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瑜伽重气,普拉提重力。它们的着力点虽然不同,但却都统一于“意识”、“呼吸”与“力量”,重视这三者的独特作用。因此,二者动作要领、训练方式的整合基础就存在于三者之中。首先是意识整合,瑜伽在训练时应兼具“集中与控制”,即在将意念集中于动作的同时适时的控制动作的力度,做到“跟踪与指挥”并举,而普拉提在强化控制的同时不应降低对动作的跟踪,尽可能做到“神形合一”。其次是呼吸整合,相对于瑜伽来说,普拉提对于“呼吸”的要求较低,动作的拉伸与持续主要依靠躯体核心部位的力量,这种“无氧”状态下的训练阻碍了身心的放松。与此相对应,瑜伽应强化来自躯体核心部分的力量支撑,做到吐纳之间对应着肌肉的收紧与放松。第三是力量的整合,瑜伽的前弯、后仰、扭动、斜腹挤压等动作,虽以“身体自由舒展”为标准,要求尽力而为即可。但在训练时应适当加入力量,做到刚柔相济、修身健体。

2.2 课程内容整合框架

瑜伽和普拉提本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健身体系,但为充分发挥二者的综合效应,我们在以上找到了二者整合的“共通要素”,这为课程内容的整合设置提供了可能性,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体系中,基本功与常规动作的整合是主要内容。在基本功整合中,普拉提可以将瑜伽中的“八支行法”整合进来,以练习专注、控制、呼吸、放松、持久等项目。常规动作中的整合更为形式多样,英国人朱迪・史密斯就将二者整合成了“瑜伽一普拉提”式,动作包括轴心力量、站式、转体式、平衡式、坐式等,这种全新的运动形式值得借鉴与推广。

2.3 外部条件整合

瑜伽与普拉提在训练要素上有共通之处,这使得二者在外部条件的要求上也趋于类似。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外部条件整合在一起,不仅可以降低练习的成本,而且更有利于瑜伽与普拉提的普及推广。首先是地点的选择。瑜伽与普拉提练习一般都会选择在较为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场所,以露天的自然环境为宜。例如瑜伽的法练习与普拉提的基本动作练习同属于静态修复性训练,都要求较为安静的练习环境。因此,二者的整合就解决了场所不足的问题。其次是练习服装的选择上,瑜伽与普拉提一般都要求以简单、舒适为要,中国传统的短裤、宽筒裤、练功裤、弹力裤等是不错的选择。这种整合主要是从经济成本上来考虑的。第三是练习前沐浴,这样可以使人增加人体洁净和轻松的感觉,利于精神的高度集中,有助于练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其恭.现代整合教学:理念与构建[J].教育学刊,2005,(10).

[2]倪思贵.健身瑜伽与普拉提的比较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

[3]陈娟.普拉提与瑜伽之比较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9,(2).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院系 武术普修教学 问题 对策

1.前言

武术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滋润和培育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经过千锤百炼凝聚而成的独具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技击性和观赏性等特点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武术在其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而且成为了当今人们健身、防身与修身养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良好手段。1999年武术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武术被列为奥运会的机会越来越大。武术正逐步冲出国门,走向奥运,走向世界。据不完全统计,武术已经远播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方兴未艾”“形势大好”来形容武术事业的发展也许并不为过,武术的发展前景似乎光明无限。

然而,在繁华似锦的背后,武术的发展却存在潜在的危机。尽管近几年来各体育院系武术教学的改革在广大武术爱好者、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是现今体育院系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研究对象及方法

对湖南、河南等全国部分省市10所体育院校100名讲师职称以上的武术教师和随机抽查的湖南师范大学、邵阳学院等10所大学的一、二年级200名学生用访谈、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查找了相关的武术教学方面的论文20余篇,进行了比较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武术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目前全国各体育院校通用的武术教材,大抵是从1985年的体育通用武术教材修改移稿而来的,经过1988年和1995年两次修改,但变化不大,其内容含初级长拳(第三路)、简化太极拳、初级剑和少量的攻防技术等。

从表一可以看出,由于上述原因,有近62%的学生对教材不太满意。从调查表二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实用性强的攻防格斗技能的喜爱程度占48.5%,自由组合占35%,两项合计83.5%。针对这2个调查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兴趣多集中在实用性较强的攻防格斗和自由组合方面,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的武术教学内容是以套路为主,实用性差,利用率低。

3.2对武术及其价值的认识不够深,武术理论教学未引起重视,并且教学理念老化,教学手段滞后。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人对武术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极其肤浅的表面层次上,有一半的学生把武术简单地看成是拳术、舞枪弄棒等套路技术的学习,有三分之一人认为武术也包括技击性强的散打格斗练习。在调查的10所体育院校中,仅个别几所严格完成了大纲所要求的武术理论课时,大多数院校仅仅是在考前做一次理论总结,而且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反映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注重以“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制约了学生的爱好、特长和潜力的发挥。

3.3武术师资过于薄弱,武术场地、器材缺乏制约着武术的发展。

对我省10所体育院校100名从事武术教学教师调查发现,其中获得硕士学历以上的教师(含博士)仅占17%,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仅占12%。调查中还发现,不少担任武术教学的教师虽然能熟练掌握器械教学内容,但缺乏对武术的内涵、理论方面知识的传授,技术、技能传授方法的掌握仍显不足,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见表3)。在教学硬件方面,相当一部分体育院校没有专门的武术馆、套路练习示范镜,缺少必要的套路器械,如刀、枪、剑、棍,在跆拳道、散打方面没有标准的沙袋、护具,这势必影响练习效果;天气、场地等外部条件也会影响武术课的进行。

4.提高武术普修教学质量的对策

4.1集思广益,创编新型、特色教材,加强武术教材内容的改革。

编制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武术教材,不仅是武术教师的必备工具,而且是学生能更好掌握武术技术、技能的向导。武术教材不仅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要体现可读性、实用性和创造性及时代性,使学生看得懂、读得懂。如把基本功,基本动作中带有共同性的、稳定性和普遍规律的内容编成层次不同的核心动作组合。同时还可以增加武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4.2武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以上的分析,武术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1)优化教育模式,并且从“教师中心型”向“学生中心型”转变。(2)教师转变教育观点,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转变,重视个性的充分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激发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3)教学中可以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在武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快速摄像拍照、刻录、多媒体制作等技术手段结合武术教学全过程,把学生的过程及新练习的CAI动作以影像的形式展示在他们面前,通过与规范动作的比较,使学生自己寻找问题。(4)武术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习武观念,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向学生展示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5)强化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武德修养。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在武术教学中要结合这一点,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自律,这有利于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

4.3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在知识爆炸时代的今天,人才是强国之本,教师是强校之源,没有一支事业心强、专业素质高的武术教师队伍要想搞好武术教学,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根据实际状况,我们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武术师资数量补充,二是武术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国家应在高等院校加大武术师资队伍培育的投入,甚至可以创办专门的武术高等学府,并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教学、科研活动,对那些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结合武术自身的特点提高武术技术技能,又可以促使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4.4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改善武术教学条件。

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保障,也是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反映。因此,购置高质量的器材设备,使教学的物质条件更加完善,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越的习武新环境是必要的,同时,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调动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促进课余训练工作的开展,为高校培养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做准备,进而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5.结语

目前,我国武术教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也较全面,表明我国武术教学正处在积极发展和完善阶段。但是在关于武术教学问题的研究中以教学内容、师资、教法等突出问题为主,对其它方面问题的研究还显薄弱。如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使武术教学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是目前体育院系面临的首要问题,需要更多的武术工作者共同努力奋斗,才能使传统武术项目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和未来。

参考文献:

[1]姚士硕.运动生理学[M].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文龙.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函授通讯,2002,(6):83-84.

[3]程建圣.大学武术教育必须改善[J].中华武术,1993,(1).

[4]杨贵仁.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体育科学,2000,(3).

[5]曾于久等.我国武术馆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42-45.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防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82-03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使得国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真正实现“国防”和“育人”的双重目标,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初步构建了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先后多次调整和修改了《普通高等院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的教学大纲,确立了以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2. 形成了符合实际的集中训练模式。采取了基地集训、部队帮训、学校自训等多种军事技能训练形式,有利于学校自主进行军事课教学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3. 大部分高校把军事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为大学生成才创造了一个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特殊锻炼环境。培养了学生顽强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要求相比,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国防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高校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我国《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再进行短期集中训练,考核合格的,经军事机关批准服军官预备役”。这就是说,把学生军训作为“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与《兵役法》相应的《预备役军官法》也明确规定了军训在“育人”功能之外,还有“储兵”的功能。然而,在高校国防教育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并没有从上述两个目的加以引导,而主要是从便于大学生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国防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组织纪律性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上,对于学生掌握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情况重视不够。在军训日常管理中,高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而不是国防意识的提高,致使高校国防教育存在“重学校目标,轻国防需求”的问题,影响了高校国防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重集中军训轻理论教学

高校国防教育包括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育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教育,又包括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科技、国防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既包括以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又包括以《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训练。如此丰富深厚的教育内涵不是对新生入学的短期军训所能覆盖和实现的,必须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来统领和支撑。但现实情况是,虽然大部分高校把国防教育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并没有把国防教育课程提升到学科的高度来管理。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重集中军训轻理论课教学,厚此薄彼现象突出。各高校将人力、物力、财力仍然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军事理论课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力量

基于教学资源的限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上大课的形式进行授课,内容枯燥无味,满堂灌的现象严重。部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热情不高,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这种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参与性和互动性差,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大部分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摆脱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路子,但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媒介的力量拓宽教学新途径。

(四)缺乏科学的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

目前许多省市开展了对国防教育课程的评估,但在评估体系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评估照搬其他学课的教学评估体系,尽管看似合理,但没有考虑到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自身特点与规律,影响了高校军事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其次,对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考虑,采取应付的态度,为评估而评估。第三,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依靠运动式、突击式的评估,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存在较多弊端。第四,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五)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军事教师队伍不稳定,军事教师短缺,有的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甚至完全依赖于从外单位聘请兼职教师或派遣教官。而不少高校虽有专职或兼职教师,但其成员构成较为复杂,有军事素质无教学经验,达不到规定学历的复转退军人;有较高学历、未经过军事素质训练或培训的教师;而真正具有高学历、高军事素质、称职的高校军事教学人员很少,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

三、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方向

为了使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和“储兵”功能,针对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国防教育势必需要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估机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明确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并举

教育目标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即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规格。普通高校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防教育目标体系,才能有效指导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保障教学质量。在确定国防教育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家利益,也要兼顾大学生的个性,坚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并举。

1. 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增强国防意识,提升公民素质;培养国防精神,提升政治素质;影响行为规范,培育品德素质;增进体质,促进全面发展;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康心理。

2.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需要高技术人才的参与和指挥。而对人才的培养,单靠军队院校在数量上和层次上是无法满足的,还必须依托普通高校来培养。实践证明,挑选接受过国防教育的大学生入伍,能够带动基层部队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装备,增加部队战斗力;能有效改变兵员结构,提高军队素质,对加快我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向高素质兵员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后备力量建设的必由之路。

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基础,以国防为本位,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重目标。

(二)完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确立其学科地位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是现有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仍存在不足,根据国防教育目标,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和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

首先,需要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学科理论研究。通过学科教育,创建学科理论队伍, 通过科研活动锻炼师资队伍,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学科理论研究,创立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其次,在原有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必修课基础上,增设国防教育选修课。比如开设“高技术与现代战争”课程,介绍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国防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开设“孙子兵法导读”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我国深邃灿烂的军事思想。此外,有必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确立国防教育学科地位,使国防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能找到学科依托。

(三)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打造网络教学平台

在国防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以外,辅之以案例教学法和研究型教学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提升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途径。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国防教育网站,将课程内容全部上网,使学生课后仍然可以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国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此外,高校可以以国防教育网站为依托,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宣传国防教育法规、国防历史知识、国防动态等内容,实施全方位的国防教育;再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辐射力、互动性和参与性,针对国防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和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及时为学生进行释疑解惑。

(四)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国防教育质量提升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紧紧围绕“育人”与“储兵”两个目标来建立。

其次,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是一个全过程的评价考核机制,包括教师备课、讲课、训练,学生听课、考试等各环节。确保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才能保障最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有必要把国防教育质量列入高校素质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由专家、教授组成的评估小组,深入检查和科学评估高校国防教育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消除过去那种依靠运动式、突击式的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为高校国防教育开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高校有必要引进具有博硕士学历的高端专业人才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能力。其次,高校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既可以派遣专业教师去军事院校深造,也可以聘请军事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师资培训,同时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水平。第三,在现阶段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走“专、兼、聘”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更新和交流,尤其是聘请的部队院校的教师会带来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使专职军事教师从中受益。“专、兼、聘”三者相互融合,对军事课教学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双重目标,我们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也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给予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怡华,叶欣. 高校“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的建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5):19-20.

[2]陆华.构建立体化军事课课程体系,实现国防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1,15(4):91-93.

[3]龚彦忠.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4(11):19-20.

[4]问鸿滨.立足课程建设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发展[J].社科纵横,2011,26(4):156-157.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31-01

“选项与分层”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实践是体育教学跟进时展潮流的具体表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实施“选项与分层”教学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选项与分层”教学模式简述

“选项与分层”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体育课程,这就是所谓的“选项”教学。同时,在同一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根据学生技能水平、身体素质等的不同进行分组教学,这就是所谓的“分层”教学。

“选项与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所进行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它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与塑造;另一方面,它可以扩大素质教育的对象,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它便于体育教师专业化特长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项与分层”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更具体、更明确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可以说,“选项与分层”体育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授课主动性,更加调动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动选择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是适应新课改及时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二、普通高中“选项与分层”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

“选项与分层”教学模式基本由以下5个步骤组成:

1.综合各方面因素,实现体育课程的“选项”教学。普通高中可以采取网络选课的模式,实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选择学习。在此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体育设施(器材、场地等)、师资力量以及学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和完好配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水平和时间安排等,选择自己有意愿、有时间、有能力学习的体育课程;而体育教师则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时间安排等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体育课程进行教授。

2.根据学生技能水平,进行“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课程基础等存在差异,体育课程的教学很难实现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而“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体育课程的发展更加完善。目前,“分层”教学主要用于乒乓球、篮球、排球、跆拳道等项目的教学中。该模式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乒乓球项目,可以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水平进行教学。

3.“分层”小组间相互竞赛,彼此促进。分层完成后,可以定期组织竞赛活动,实现同层小组间的竞争,以促进彼此的进步。同时,也可以采取高级组带动中级组、中级组带动初级组共同进步的方式来实现彼此促进。比如,在乒乓球学习中,可以定期在初级班之间举行比赛,另外,也可以安排中级班的学生对初级班学生进行辅导训练,实现共同进步。

4.分层小组内部制定目标,成员间相互激励。分层小组内部也要制定目标,定期实现目标。在实践练习的过程中,小组各成员间要彼此鼓舞、相互勉励、共同进步。比如,在乒乓球初级组教学中,可以先制定在一周内学会并熟练掌握正手攻球的技能目标,然后通过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互交叉练习,相互带动,彼此激励,共同进步。

5.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激发学习动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情况、进步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各方面因素考虑在内,更具公平性、科学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课堂学习参与度,进而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三、普通高中“选项与分层”体育教学实践的若干思考

“选项与分层”体育教学的实践时间较短,理论并不成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将体育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和训练。

2.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并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兴趣和自我特色,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实施“选项与分层”教学是比较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