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经大数据管理

财经大数据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经大数据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经大数据管理

财经大数据管理范文第1篇

从管理过程来看,财政管理能力包括财政决策能力、财政计划能力、财政执行能力、财政协调能力、财政控制能力和财政监督能力等。财政管理能力关系到整个政府的执政水平、政府理财水平、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深远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我国财政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我国财政管理能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在理论界已经得到了非常深入的探讨:

1.在提升财政决策能力方面

①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成本效益分析不足;②决策程序规范性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不高;③长官意志决定决策结果;④决策机制不健全且过于封闭等问题的阻碍。

2.财政计划能力方面

①财政计划科学性、严格性不够;②计划本身的准确性太差;计划缺乏科学的预测和计算;③没有中长期的滚动计划;④财政计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规划和财政政策关系不紧密等问题的阻碍。

3.财政执行能力方面

一是依法及时、足额地筹集到财政收入的能力;二是依法高效率、有效地、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第一,在税收征收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①有法不依、执法不力、违法执行;②随意减免、随意调整税收计划、按地方或部门需要来征税;③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偷税、漏税、骗税、税收的恶性竞争问题比较严重。第二,在非税收入方面:①各级政府、部门收费法律依据较缺乏;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第三,在财政支出安排方面:①随意突破预算,唯领导意志而支出的问题仍然严重;②财政支出浪费严重、效益低下;③随意挪用、滥用问题到处可见;④财政支出行为的规范化、透明化和责任问题还没解决;⑤政府采购的管理水平较低、集中腐败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4.财政协调能力方面

①与中央在财权、事权划分上尚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彼此间互相博弈、互相讨价还价;②省内地方财政之间苦乐不均;③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社会财富分配关系不和谐,财政无法通过财政收支手段来有效调节与缓和彼此间的矛盾。财政监督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①财政监督法制建设滞后,财政监督缺乏权威性;②财政监督的形式和手段相对滞后,导致监督效率不高;③财政监督与具体的财政管理制度相互脱离;④财政监督缺乏连续性;⑤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问题较严重;⑥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⑦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

二、问题解决思路对于以上影响

我国财政能力提升的若干障碍一般的解决思路有如下几个:①改革和健全财政决策机制,推进财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健全提高财政管理能力的基础;③要把法治化、规范化和公开化贯穿于整个财政管理工作中;④以现代技术手段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扩大信息公开,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从以上解决思路中笔者提炼出四个财政管理能力提升的原则即科学原则、法制原则、透明原则、体现公民意志原则。在财政决策能力、财政计划能力、财政执行能力、财政协调能力、财政控制能力和财政监督能力等若干财政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中科学、法制、透明、公民意志这四个原则始终贯穿其中:科学的决策、计划是财政管理的前提条件;依法执行、协调、控制和监督是财政管理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增加财政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是新时期对财政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大多数的理论文章将问题分析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财政管理能力提升的四原则如何落实理论界鲜有研究,落实的难度主要在于定量分析的不足。由于缺少有力的数据支持使得财政管理的科学与否、透明程度的高低、法规制定的是否合理和公民意志的代表程度这些问题变得很难回答。这样也很难证明由定性分析所制定的财政管理能力提升方案的好与坏。对于定量分析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定量分析的方法;二是定量分析的原料—数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来源于数学、统计学、信息学、财政学等多个学科,而作为定量分析的原料的数据特别是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其来源更为广泛复杂。

财经大数据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信息管理;信息素养;体系

1.引言

在新的时展背景下,财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随着“大数据”提出到今天,已经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合理利用,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以便企业管理层作出有效的决策,使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得以优化。现代管理追求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并注重加强财务信息整合,以促进经济利益的提升,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而言,对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显着的差异,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及管理工具应用促进了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依据,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加强重视。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急需创新管理模式,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求,推进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概述

2.1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内涵

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收集、加工、报告信息的各种活动称为财务信息管理,在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及手段,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简单而言,企业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技术,提供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提高财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便是财务信息管理。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管理实践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与基础,企业财务信息管理首先要建设完善的制度保证体系,建设完善的财务报送体系,对企业运营中的各项财务指标、信息报送期限及指标统计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说明。财务信息管理要设计完善的财务信息指标汇总表,实现传统财务会计向现代化管理会计的转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财务信息管理要注重信息环境的建设,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采用现代化的办公软件。企业要加强内部制度体系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控制的能力及水平。

2.2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功能

首先,其具有价值管理的功能,财务信息化管理明确了内部管理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明确了实施管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创造各种价值。同时,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具有实现内部治理的功能,企业借助不完全契约管理的实践及问题管理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企业优化内外部管理,在提高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资金的优化配置。

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措施

3.1管理层要树立科学的认识

企业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及工具,实现了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的整合、企业内部业务的优化及内部员工管理的有机结合,提高内部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科学化发展。企业要加强高层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及学习,帮助管理层树立科学的认识,引导其逐步了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方法。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及理念要求内部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因此,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促使高层管理者及基层员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进行财务业务处理,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操作系统,那么就要求企业不断加强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将财务信息系统与其他办公系统建立连接,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促进信息共享,使企业各部门实现有效沟通,便于财务活动监管实施。通过建设财务信息系统,应当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企业也能从海量信息中筛选相关信息,以便做出更好地决策。

3.3注重财务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将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财务等板块有效结合起来,对于企业而言,财务信息管理人才是其生产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要注重财务信息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企业要促进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采用内部提拔及外部招聘的方式,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结构,重点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财务信息管理人才。公司要加强内部财务信息管理人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强化相关人才信息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增强财务信息管理人才的技术能力及知识储备。公司内部要建設完善的交流沟通机制,通过内部财务人员的交流,实现内部经验的共享,促进整体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同时为财务信息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企业要提高内部财务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及水平,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积极向同行学习,在交流与借鉴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企业要建设完善的财务部门员工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将员工考核与绩效挂钩。企业内部新老员工之前要积极合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信息的量化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应的提高,这就要求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3.4建设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

企业要建设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整合、分析并输出企业内部信息,同时,企业要制定财务信息管理监督机制,企业要集中采用行业统一的财务信息处理软件,提高财务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处理及整合能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并利用财务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及思维,企业要通过建设财务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利用先进的技术软件及硬件设备,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奠定基础,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企业要利用现代网络防护技术、电子加密技术及信息隔离技术,提高财务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及信息依据,提高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效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基础。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同时要注重成本管理,通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及管理费用,通过内外部信息的共享,降低信息收集的人工成本,提高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的科学性。

3.5注重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创新

财务信息时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反馈机制及预测价值,传统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主要是在企业具体业务活动发生以后,经过相关人员会计成本核算及财务管理加工而得到相关的信息。大数据背景下,现代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主要实施统一化的管理,企业信息获取的渠道逐步拓展,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运行模式下,企业的财务信息生成效率更高,财务信息在企业财务预警及预算控制等方面的作用显着,实现了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及防范。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本及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采取信息在预测行业发展及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要摆脱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限制,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及手段,以图表、文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式,优化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创新还要注重信息表达方式的创新,采取人性化的信表达方式,我企业发展提供简便的财务信息数据。

财经大数据管理范文第3篇

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的挑战    

大数据对企业的挑战与它的发展趋势密不可分[3]。大数据科学理论的突破,改变了原有的数据世界的很多算法和基础理论,实现了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对企业财务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发展要求;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加上云设备为大数据提供了弹性可拓展的基础性设备,为大数据提供了双重技术保障,为企业财务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定义、数据的来源管理、数据的特征提取和分类、数据的加工融通等。数据管理能力不仅仅作为实时财务分析改善财务结果的一个手段,更提供了与商业相关的洞察力,给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更大力量。数据管理能力要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作为数据收集和处理枢纽地位的财务部承受着重大的挑战,要从原来的事务性财务管理、事后核算变革为经营管控型财务管理、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结合,提升财务管理对企业决策的支持力量。    

(二)财务管理系统的创新    

财务管理经历从了从人工核算、电算化会计软件、ERP系统、商业智能((BI)等演进过程,财务管理系统面临着如何解决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如何融合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数据,如何与业务状况实时交互地监督管理,如何多样化呈现财务信息和风险预警等问题。大数据时代为财务管理系统的创新开启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二、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意义    

大数据技术会使财务管理工作突破以往结构化的关系型内部数据的案臼,会更多采用外部的、非结构化的多维数据,提供多种如Hadoop,  MapReduce或Storm计算架构作为数据整理的工具,运用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甚至战略方向提供有用的建议支持,全面发挥财务部数据中心的作用。    

从企业前瞻性管理来说,预算管理机制在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大数据对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时动态接收海量数据,科学分类、深订整合并为挖掘出有价值信息提供了可能性。

三、财务管理的变革    

(一)企业价值内涵的延展    

按波特价值链理论,企业价值链分为三层,分别是:日常采购、仓储、生产、质检、分销、配送和售后的运营层,提供支撑如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企业信息管理等的管理层,以及包括诸如品牌、创新、企业文化、战略等的极具增值性的决策层。传统的财务管理大都停留在运营层面,像人员结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品牌、企业文化等与企业价值潜力相关的数据因为都属于非结构性数据或半结构性数据不能体现在传统的财务结果中,这些方面的大数据拓展了企业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对这些数据的收集、重新定义、加工分析,会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真实价值和发展力量。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用理性的数据了解员工的工作完成量给出合理的评价。在新的数据环境下企业文化由对人的要求转移到了对数据的要求,重新对团队精神进行定义,更多的体现在了数据操作过程中的相互配合,给予彼此信任,真实有效地反映客观实在的东西[[5]    

(二)决策信息丰富化    

大数据具有来源广、结构多样化、信息量大的特点,财务管理者可以突破原有的小信息量的限制,动态了解到企业的外部市场、客户、竞争对手、运营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状况,增强了企业预测的数据基础,及时提供更多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这样便于从多方面看问题,宏观把握运行趋势,有利于促进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三)投资利用途径多样化    

财经大数据管理范文第4篇

一、财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一)行业发展的推动

目前中国林产化工行业展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并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林化产品生产国之一,而青松股份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也必将促使财务管理转型。

(1)资源优势。林产化工行业发展的基础是森林资源,该行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林木资源进行利用及可持续开发。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21.63%,人工林面积名列世界第一,森林面积名列世界第五,森林蓄积名列世界第六,该行业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及较大的发展空间。

(2)产品应用广泛,发展前景良好。当前林产化工产品已遍及日化、化妆品、涂料、医药、香精香料等行业,随着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的不断改善及产品升级,还具有向石油化工产品市场延伸的发展空间。《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以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对石化能源的部分替代为目标及《福建省林业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的实施均对行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

青松股份是集松节油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合成樟脑、合成樟脑中间产品和副产品、冰片3大系列的精细化工产品。公司秉承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经营理念,根据国内外市场成熟度及市场需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及全球化经营的销售布局,形成一套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销售模式,产品远销亚洲、欧洲、东南亚等全球50多个国家。公司发展战略和2016年经营计划公司将继续专注于松节油深加工领域,通过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扩大樟脑、冰片等现有产品市场份额。在巩固松节油深加工行业领头地位的基础上,利用资本市场,计划通过并购重组园林企业来拓展和做大青松产业。公司发展战略及国际化市场的经营布局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亦必将推动财务管理转型。

(三)大数据推动财务管理转型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快速变化,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以及促进相关企业经营模式及业务的转型,亦推动财务管理随之转型。新形势下,青松股份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较大变化,原有的数据已不能满足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需求,需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发展。而强大的数据系统支持是确保企业对产品周期的全过程进行有效风险管控的基础,由此财务管理随之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管理方向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二、财务管理现状

青松股份是松节油深加工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工序繁杂,导致产品全周期管理复杂,需对产品全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虽然公司的财务管理规范,但与多数林产化工企业一样,财务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企业管理中重业务轻财务,将财务部看作成本中心,在财务人才配备和技术支持方面较为欠缺,达不到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要求;目前仍是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未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管理缺乏数据支持、数据整合及数据分析能力较弱,预算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成本管控欠缺等。

三、构建实施财务管理转型的思路

大数据时代,构建良好的数据库是发挥数据资源价值的重要保障。笔者构建财务转型的思路如下:公司可通过加强网络建设及信息化管理,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高度集成,通过财务数据共享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并为管理者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一)建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立基于财务管理、销、业务往来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可实现财务、业务系统与办公系统协同管理,可实现企业信息全面化、程序制度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操作标准化。该系统可依据企业自身管理需求优化流程设计,将人力、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管理制度嵌入系统并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并达成以下目标:(1)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一是解决公司配料保密问题,即技术中心依据各订单产品的工艺要求,将完整的配方拆分成几部分并分别授权给不同的人。二是解决精细化的生产成本计算、制造费用分配问题。计算成本时,系统后台可将同一产品(产品批号)的不同部分配方自动组合进行材料分配及细分计算;亦可按不同产品的生产工艺、加工程序、产品占比等设置分配权数,通过系统后台实现自动取数。三是解决车间作业控制的问题。生产流程与系统高度关联后,系统可根据订单和实际生产能力要求按工序精确排产。(2)采购过程精细化管理。企业可通过软件管理平台,由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市场行情、资金状况、安全库存等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经过网上联合审批后安排采购,可通过信息系统及时订货,亦可实时进行过程追踪。(3)销售过程精细化管理。企业可通过信息化系统规范流程和标准,按产品分别制定区域销售计划,各区域明细至省级二级销售机构进行管理。对销售活动全过程的客户信息、订发货、价格政策、销售分析查询、财务核算等进行管理,协助国内销售部和国际贸易部挖掘市场潜力及深度营销。(4)库存管理精细化。将仓库分为原材料库、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库存商品、待检库进行规范管理,对库存出、入库进行动态管理,提升仓储环节的高效管理。

(二)构建全成本管理体系

(1)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设立部门(管理、销售、生产)为单位的成本管理中心,按国家财税规定及公司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成本费用归集与核算。管理体系成本中心包括行政部、人力资源部、采购部、财务部、内审部、证券部、项目投资部、信息管理部、技术研发部、基建部计10个核算单元;销售体系成本中心包括客户服务部、国内销售部、国际贸易部、物流运输部计4个核算单元;生产体系成本中心包括生产车间(第1至3车间及中试车间)、质量部、仪电部部、设备动力部、仓储部、安环部计6个核算单元。

(三)构建财务预算体系

(1)建立部门责任心的预算管理体系,依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编制销售、采购、库存、生产、项目、支出预算等经营预算;依据经营预算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公司预算由各部门依据年度经营计划编制后,经财务部门审核后录入系统,按相关流程审核、批准。(2)加强预算动态分析及反馈,提出纠偏建议,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四)构建财务管理分析体系

首先是满足上市公司管理需要的财务状况报表,其次是设立对比分析、重大变动等分析方法,对采购、生产、库存、成本、利润等经营动态进行分析及管理,从而提升公司的财务分析、成本管控水平。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支持,提升公司经营决策水平。

(五)建设大数据财务管理团队

大数据时代,构建符合新形势的数据分析模型,为公司的最佳财务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亦对财务人员在数据应用及分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财务人员需与时俱进,加强专业提升及数据管理方面的学习。公司亦需适时建立和培养财务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团队,方能为公司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财经大数据管理范文第5篇

1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脉络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的所有论文进行整理,发现有关"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多以运用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例及经验总结等理论性研究。

1.1关于信息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1998年,魏晓敏提到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种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情报事业的发展,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人才是关键。赵立军强调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等。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双重专业和多元知识结构的新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展的要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提出挑战,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m赵静杰等谈到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三个模块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杨善林提出〃一宽一厚两注重〃模式“两注重〃一是注重实践,二是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范围;"一厚"则是增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大对教学计划的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增强专业发展后劲。此外,这些研究还大致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模式,模式的弊端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改进等。

1.2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较为冗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丁进提到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p]周红等认为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一个地理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概念。国际化教育内容应力求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工作和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衔接或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赵波强调企业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体现开放性,培养规格应该是组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模块化。纵观前人研究,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知识和技能;另_类是态度和意识。所以国际化人才可以这样定义:坚持本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掌握国际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会、勇于创新的高级人才。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培养信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探索和研究较多,但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国际化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培养信息人才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两者的基础上协调统_、有机组合,信息人才国际化,既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的渴求,也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国内信息人才培养主要领域涉及高等学校,而且大多是采用以本科为主的学科本位模式培养,再加上信息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具有严重缺陷,造成了信息人才的浪费。比如我国高校信息人才的培养,从重点院校到普通院校,再到一般的专科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区别不大,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层次性,直接导致我国信息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功能、方式、目标等不断拓展或转变,大学国际化的概念具有新的诠释维度和更广的涉及面[11—12]。面对新时代信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国外图书情报学科,在培养信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国际上有许多大学将图书馆学院易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院或信息研究学院。2003年,美国7所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的院长齐聚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共同提出〃信息学院运动"(iSchoo丨运动),后来组建iSchool联盟,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信息人才。所以,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对国内外著名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对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国当前信息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着眼于采集国内外5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有益借鉴,提出国内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2国内外信息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

   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特定需要在培养活动中的具体化,它将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落实并体现于培养客体,是整个培养活动的指向性规定。

表1国外大学信管专业培养目标

如表1所示,在国外3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要掌握信息相关的技能或能力,尤其是雪城大学强调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掌握随时代变化的技能,基本符合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的需求,其他2所大学则在这方面内容上有所欠缺。

在表2中,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提到培养"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工作”可见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很重视。

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差异不大,但是根据其呈现的特点,存在某些局限性的认识:首先,过于重视培养的结果和目标,缺乏对培养过程的设定。对于培养目标的说明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前一个部分表示的是信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的是培养结果;后一个部分表示的是具体的对信息人才规格要求,是表现性的特征体现,此二元表述格局包括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与原来灌输式教育是存在显著不同的。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没有在培养目标或课程目标中展现"过程性"或者"体验性"目标,这对培养学生国际化水平来说缺乏应有的空间。其次,更多地从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全面培养不够重视。国内2所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方便找工作,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知识领域等大面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过于强调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而关于学生的人格、品格、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不能满足信息人才的需要。所以对国内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需要对培

养目标进行研究,并对其更加明晰、准确和合理的表达。

   2.2课程设置

    2.2.1课程结构

表3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结构

在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划分类型和每类的学分各不一样,如表3所示。不过其课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版块: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选修课、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校通识教育课或公共课,学校规定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此类课程通常按全校统一要求进行考核;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则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程范围内选修的课程,需要在毕业前修满足够的学分;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高校对其毕业生质量的最后把关。

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20学分,其中要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内修满15个学分,包括文学,音乐和艺术,交流,社会学,历史和文化,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雪城大学信息研究院则是要求学生必须修满120学分,包括32学分的核心课程,24学分的序列课程,13学分的数学基础,9学分的沟通技能,39学分的艺术科学,3学分的自由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修读第二专业。比如学生可以选修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的专业,修满128-141学分,或选修Whitman管理学院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修满135-139学分,毕业学位由两个学院授予。

    2.2.2课程内容

(1)国内大学。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处理问题时能够使学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以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从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使其接受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

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有着一定的相同,包括数据库原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课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信息检索课程、数据结构课程、信息组织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学科基础课程。

表4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

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并且自由安排学习进程。国内外各大学都设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文学、艺术等大类选修课,还有专业选修课。

(2)国外大学。雪城大学[13]在课程设置方面,核心课程由信息组织导论、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信息管理核心课组成和计算机入门、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设计原理、软欠件规格和设计、软欠件实现等计算核心课组成。序列课程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网络设计和管理。数学基础,包括微积分基础、逻辑导论、离散数学、统计推理与实践。沟通技巧,包括学术写作的实践;研究和书评写作,包括撰写信息报告和简报。艺术与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自由选修课程,任何课程都可满足这一要求。

匹兹堡大学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与社会导论,面向对象编程信息科学、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和网络导论、信息系统和分析等核心课程。英语写作,包括书评写作、研究写作。数学,包括商务微积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离散数学结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合作项目,如与匹兹堡大学格林斯堡校区合作,使其学生主修信息科学,并授予信息科学学位;在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艺术和科学或其他的学院修读双学位或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的学位课程。

伦敦大学学院为研究院,但为本科生提供有关信息和计算主题的选修课程,包括编程、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用户与管理、数据库系统、语义网等。这些课程也是商务信息管理的核心课程,由计算机系、管理科学与创新系和信息科学系共同开设。此外,其还提供三年的跨学科学习选择计划,整合人文、艺术、社会和工程科学。

    2.3国内外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国内外5所大学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在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推动下,欧美拥有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尤其是美国的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实施正规学院教育、公共学院教育、私立学院教育、商业机构认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除了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并紧贴社会的现实问题,比如信息污染、信息犯罪,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法律与信息道德的教育。ns]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跨学科培养、联合培养,使其成为懂技术、通实践的信息人才。

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特点在于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学生通过前两年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是否选择信息科学来继续学习和研究。一旦有学生被信息科学项目所接纳,他们就可以选择导师来帮助完成项目,通常学生和导师之间要进行学术讨论和互动,导师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应选修一些课程来协助完成项目。学院也支持双学位学生的培养。

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在英国范围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学科教育,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电子通讯和出版学。主要针对研究生进行授课,但同时开设了本科生教育课程,如与计算机科学系、管理科学系联合培养商学士,讲授商业信息管理等。该系的本科生教育没有开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只涉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但其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的编程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课程,为以后深入开展研究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雪城大学信息学院以"信息扩展人类能力"为使命,它提供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课程及相关项目教学科研的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帮助用户整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偏重技术并拥有技术优势的课程体系。

武汉大学在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沿自1978年创建的科技情报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教学研究项目组结合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广泛调研和比较,提出〃专业素质链"和〃专业课程链"的理念及结构模式和基于〃专业素质链"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由9门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构建》、《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组成的完整的具有紧密逻辑结构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体系。可见武汉大学的培养模式遵循"认知一理解一应用一创新"这一路径。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2年设立,其前身是情报学。该专业在通识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专业的思维模式。核心课程方面从信息处理加工的流程出发,将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从信息的生产、流通,到信息的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最后到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将信息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吸收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图象处理、元数据、语义网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均列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iSchool,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诸如德国洪堡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

    3国内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面向社会需求,强化通识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培养信息人才,首先必须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当今社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分工密集和职业细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则是学科的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社会需求驯化专业学习,专业学习已经不能起到塑造自由人格的作用。[17]正是针对专业教育工具化、市场化与教条化的这些弊端,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通识教育延续古典时期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保证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专家的同时,仍然不失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品性,并且有能力应对复杂社会在专业领域之外提出的各种挑战。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拯救专业分工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日益多元复杂和全球化的时代,主动承担起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使命。

3.2开放互动教学,培养数据素养

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比如案例课程和研讨课程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为主,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意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其创新素质,提高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3.3校企合作,注重信息应用

信息行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市场竞争激烈,高校培养信息人才,应该与信息产业发展产生的实际需求同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课程内容重理论,却轻实践;重视系统性,却缺乏针对性,这样导致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不同步。因此,信息人才的培养途径应该灵活多样。比如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教育发展模式。其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进行交换和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是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掘双方的共同需求,从具体项目入手,以实质性的互利共赢成果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深化产学教学内容。校企共建教育平台,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培养质量。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培养面向信息行业的人才为目标,把信息企业作为教学场所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从事信息系统领域内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未来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信息人才。

3.4面向国际,推动交流与合作

培养信息人才,国际合作办学也必不可少。国际合作办学在引进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 合作项目建设。在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义“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不设立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往往和高校中原有的教育项目并存,更多地集中在课程和师资的引进。到2012年4月20日为止,通过教育部更新并公布的经审批与复核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1499个,其中包括本科和硕士。我国现已与众多国家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与我国建立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有18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