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科学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是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十九世纪初,英国政府逐步干预教育。[1]当时的英国社会传统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思想界以及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尤其是法国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广泛影响了当时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孔德认为哲学应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一切以感觉经验为契机,以“实证”的可靠事实为依据;只有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得的并为实证科学方法所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有益于实践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实证,指真实、有用、确实、严谨,指否定的反面”[2]。
(二)科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学校背景
当时,英国学校教育的落后与其先进的科学及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之间形成极尖锐的矛盾,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在知识的价值问题上,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拥护者认为,拉丁文、希腊文等古典知识最有价值,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首先应学会这种语言知识,科学知识对他们是无关紧要的,应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这种保守的习惯势力长期统治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学校课程几乎完全与科学无缘,课程内容的安排很少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但是,科学的迅速发展,必然要影响到英国的学校教育,使之不能不随着时代潮流而进行一些改革。因此,当时英国的教育界围绕是否应实施科学教育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这场争论波及到大学、中学乃至小学教育。其实质是关系到科学知识与古典文化知识的价值及其重要性问题,就其渊源来说,自弗兰西斯・培根的时代就已开端。[3]在这场持久而激烈的争论中,对传统的古典教育抨击最为激烈,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回答得最明确的和对以前及当时的教育改革的合理思想表达得最清楚的是斯宾塞。即他认为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
二、 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内容
十九世纪前半期,古典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统治地位,人文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科学被排斥。斯宾塞为将科学引入学校课程并建立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不仅影响了各国的教育改革,而且对整个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斯宾塞的课程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在学校教育及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斯宾塞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学的中心内容是课程,因此,必须“针对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具有最大的价值,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也正是体现在这种知识价值的指导意义和训练意义上,即指导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活动及行为关系,训练人们的智力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能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坚毅和诚实的品质。
从地位上看,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进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2]。现实已证明了科学的这种最高价值地位,比如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和与之相联系的航海技术的巨大成就、生物学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等等。
从作用上看,斯宾塞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或科学具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使人们获得实现美满生活所必须的有用的知识;二是发展智力。他主张科学应居于“统治一切”的主导地位,应当立即进入学校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
19世纪中叶前,古典文学和古代语言是英国学校课程的唯一内容。这远远脱离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不能适应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斯宾塞痛切地指出“学校科目中几乎完全忽视的东西,却是同人生事业最有密切关系的知识”。[2]因此,斯宾塞从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实际需要出发,吸取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各类教育应该设置的有价值的学科做了精心选择,从而构成了一个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的、门类详尽的课程体系:
1、为实施“准备保全自己的教育”,斯宾塞提出开设生理学、解剖学。他认为这类学科是阐明生理和生命规律的,是维护个人的安全和健康的,而饱满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是从事各项活动的先决条件;它又是生活幸福和愉快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它被作为“合理教育的最重要部分”而列人学校课程之首。
2、为实施“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除了学习读、写、算以外,还必须开设逻辑学、数学(几何原理),力学、物理学等学科,这些科目都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提高生产效率,赚取最大利润。
3、为实施“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开设心理学(包括一部分生理学原理)和教育学。这是履行父母的职责,更好地教养子女所必不可少的知识,斯宾塞曾郑重指出:“子女的生与死,善与恶都在于父母怎样教养他们”[2]。
4、为实施“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开设历史。这是参加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国家生活,以便更好的履行社会义务。
5、为实施“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开设绘画、现象所遵循的根本规律,雕刻、音乐、诗歌及建筑艺术等课程,输送建立一个“有健全文化生活”所需的知识。
[关键词]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哲学上对问题的探究总是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维。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论述也依照此法,首先,阐明为什么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具有当代价值;其次,论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是什么;最后,对实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可能路径作一简要探讨。
一、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命运之追问
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在经历了一段蛰伏期后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意义。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如下:
(一)当代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于科学教育的“视域”之中
理论的产生总是扎根于一定的问题,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也不例外。斯宾塞所处的时代,英国率先实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生产力较之先前有了质的飞跃。生产力的进步,一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英国当时学校的情况却是另一番场面,学校中传授的是以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为代表的古典文化,缺乏实用自然科学的传授,这样就造成了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正是在此背景下,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应运而生。21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科技决定,是由掌握科技的人才决定的,这就要求学校培养能够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人才。而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大多数人的科学素养远没有达到基本标准,我国科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此外,在教育与社会密切联系的今天,教育与课程改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如何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斯宾塞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现如今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可以说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并没有过时。
(二)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对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教育论》一书中,该书一出版就受到了人们的大加赞赏。此外,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家所吸收,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可为我们今天实现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提供某些借鉴和启示。如斯宾塞认为在教育中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这是一条教育实践的真理,他还认为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任何形式的超越或是压抑都不会有预期的结果。斯宾塞在几百年前就能看到教育教学的真谛,可谓是有“先见之明”。此外,在具体的科学教育中,斯宾塞提出了实物教学,这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教育是一个重要启发。这表明,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是有其生命力的。
二、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之审视
(一)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思想源泉
我国科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1.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2.培养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3.了解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2从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这些目标并没有达成。大多数中小学校认为,科学教育就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这就造成了科学教育目标的其他方面,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教育被忽略,影响了科学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到了应该比较知识的使用价值,选择最有利于人们的知识学习,以此引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很明显,斯宾塞主张学习科学知识的使用价值,必然是要发挥其在完满生活中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地“为科学知识而教”。所以,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诸如科学符号、科学概念之类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如探究精神、实证方法等。因此,科学教育不但要根据国家的需要传授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教育功能,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二)为我们践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目前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法,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科学教育的目标难以达成。斯宾塞曾经说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两个最重要而最被忽视的一般原则。一个是:在青年期同在儿童早期与成年期一样,整个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连带的原则是: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应该一直是内心乐意接受的”[2]80。此外他还讲道:“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2]63其意思显而易见,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把引起学生的兴趣为目标,而这也是探究性教学的本质。故此,科学教育也应该把探究性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求知。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采用一些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方法,往往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的兴趣需要发生冲突。理想的做法是把科学教育教学直观化、实验化、生活化,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目标。
(三)为我们开展“文理沟通”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资源
新世纪,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于是,人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这在客观上成为“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日趋结合的理性力量”[3]。而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依靠科技方面的力量远远不能解决,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尽管相关的环保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但如果人们的环保意识依然薄弱,环保工作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就呼吁我们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然而,我国在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使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和片面。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写道:“我们要注意还有一门与生产成就直接有关的科学,社会科学。那些每天看金融市场情况,了解当时行情……估计战争的可能性,而从这些材料决定他们经商措施的人们都是社会科学的学生。”[2]22斯宾塞还讲道:“让我们从父母的职责转到公民的职责。这儿我们要问,一个人要尽这些职责需要什么知识?我们不能说,尽这些职责所需的知识完全都被忽视;因为我们学校某些科目至少在名义上是同政治社会责任有关。此中唯一占重要地位的是历史。”[2]29从此可以看到,斯宾塞在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比较价值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把它们看作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教育中不应该对自然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扬此抑彼,而应该兼顾两者。故此,我们应该尝试采用综合化的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文理学科的教学。例如美国在1989年推出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报告强调,精选课程内容,而每门课程要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及必要的技能训练,打破以往人为的学科界限,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尝试既考虑到了学生全面发展,又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对我们沟通文理方面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的参考与借鉴。
(四)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提供了指导原则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中有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265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评价是判断科学教育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贯穿始终,在对科学教育的态度上,也更看重科学教育功利性的一面,“使得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长期徘徊在工具理性的阴影之下”[3]。这势必会造成科学教育的评价以分数定优劣,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结果导致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只局限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养成,致使科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偏离了科学教育的目标。斯宾塞认为:“作为评价任何培养计划的最后考验,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它是否在学生中间造成一种愉快的兴奋……尽管从理论上看,某个做法似乎最好,但如果它不引起兴趣或比其他方法引起较少的兴趣,我们就应该放弃它。”[2]64对于科学教育来说,一方面应该努力促成学生在科学知识方面的进步,另一方面应该像斯宾塞所说的那样,看科学教学是否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兴趣倾向,这是衡量科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人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媒介,“人既是掌握理论的主体而成为理论的载体,又是实践的主体。理论与实践便统一在这个中介‘人’身上”[4]。没有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沟通其中,理论和实践只能是“两张皮”。所以,在实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方法上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亓殿强.科学教育原理与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克文.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7(6).
一、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陶行知在普及幼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问题,而且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针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科学的探索。
1.培养健康的生活,实施健康的教育。
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国民体质的实际状况,十分重视儿童的体质教育,把保障儿童健康看作是幼儿园的一项首要工作,一再强调“儿童的健康比什么事都要紧”。[1]他曾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要把儿童健康当作幼儿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因此,他提出:“培养健康的生活,以实施健康的教育。”[2]他认为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生活,向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卫生常识教育,如饮食卫生、睡眠卫生、活动卫生等,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另外,教师还应组织好室内外活动,使幼儿的体格得到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
2.道德乃做人之根本,不可不立。
陶行知一贯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3]在他看来,“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4]而“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5]所以,陶行知对幼儿德育尤为重视,强调“真人”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
3.加强科学教育,培养人才幼苗。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强弱、盛衰的大事,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他指出:“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在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6]为此,他还进一步强调:“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夫培植。”[7]在他看来,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科学的奥妙,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4.倡导幼儿美育,陶冶健全人格。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而教人化人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通过环境、艺术和校容、校貌来陶冶儿童的思想、品德。早在1923年,陶行知就提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治,很有密切关系。”[8]他在创办晓庄幼稚园和育才学校时,就特别注意校址的选择,不仅环境优美、雄阔,而且社会风气优良、淳朴。他认为幼儿教师要带领儿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创造优雅的园内环境开始,建设一个“布置适宜,错落有致,清雅幽静,几净窗明”的幼稚园,使幼稚园成为“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9]可见,重视幼儿园环境的改善、建设和美化,是一件关系到幼儿人格陶冶的大事,马虎不得。
5.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
陶行知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在他创设的乡村幼稚园里,还有因地制宜办的儿童小农场,让幼儿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不仅从小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品德,而且对开发幼儿智力,提高他们接触和认识环境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在他看来,真正的劳动是以实践为基础,以思想为指导,以创造为目的的。这就告诉我们,幼儿的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擦擦桌椅、扫扫地上,而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劳动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劳动的价值,养成劳动既快乐又光荣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新审视:内容生活化和动手“做”科学
关键词:独立学院 思想道德教育 科学教育
一、高校独立学院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中涉及到了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各方面的工作都围绕着“育人”这一主题协调开展,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产物,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乏前瞻性与规划性;教学理论知识不深,实践性不强,从而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对学生个性特点缺乏了解,教学模式传统单一;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等等,这些方面也衍生了独立学院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脱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确立以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任务。这就要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多渠道地开发教学阵地等途径,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把两者融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独立学院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两者的融合,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历史必然。独立学院应立足自身的特点,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释放出来,在教学理念中增加创新意识,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为一体,从而达到真正的“教人育人”的目的。当今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望日益活跃,但其道德意识却并不强烈。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下,大学生也面临着诚信与道德的沦陷问题,它也是制约国民素质提高的一个绊脚石。对于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科学教育是不够的,更需要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内涵中,思想道德教育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见,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人才培养的呼吁,更是时代的呼吁,这两者的融合存在着不可阻挡的必然性。
三、高校独立学院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具体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实践素质教育要以探索两者融合的途径为重点,即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将“教人育人”的基本教学理念细化到教学机制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去,多渠道地开发教学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的推广,这对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具有实质性的作用。由人格培养到人才的塑造、由理论的传授到综台素质的提高等具体途径的有效实施,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协调发展。
1)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立足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题,也是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出发点。塑造人才应从最基本的人格健全培养起,“人才的核心是素质,素质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品质,而人格正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格素质的价值追求。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应鼓励大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细微之事做起,提高大学生对道德意识的重视程度,达到自身道德认知与行为相一致。高校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即要立足现实,更要展望未来,使人才的培养具有前瞻性和规划性。定位于独立学院的教育模式,应该以塑造未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归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育的实践性,逐渐从锻炼中塑造大学生自身的品德和修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社会输送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科学教育的前提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明确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必须统一认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学,更重要的在于育人;课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将思想道德理念渗透到课堂的教学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实现科学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论是在文科教学或是理科教学中,教师都应灵活运用本学科的授课特点,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地从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
要使课堂教学收到预期的实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修养,起到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教师必先完善其身,方能起到表率作用。否则,思想道德的传授便形同说教,难以令学生信服。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尤其突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师生间的沟通,达到更好的传授效果。
3)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开凿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渠道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了人们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高校的教育通过各种多媒体设备,实现了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在探索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含的途径中,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渠道。首先,建立校园思想道德教育特色网站,形成新型的教育阵地,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运用网络的多样性、共享性、快捷性,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广域性,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完善独立学院网络思想教育机制。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素质,精心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实现时效性与长效性的结合,达到与时俱进的同步教育。
(一)注重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其思想状态,予以其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为其排忧解难,尤其是在完全学分制下,必须要加大高校收费方面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还应该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舒适且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其搭建一个和谐且友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以此帮助其克服自卑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使其成为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强者。
(二)加强资助培训与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点,高校在开展资助项目培训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并促进发展创新,将资助培训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将理想信念的强化作为核心内容,以此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政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育观。由于在资助培训过程中,大学生受心理以及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将资助培训与其思政教育联系起来,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育:第一,增强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利用这种教育,引导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规律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其能够对自身所出现的问题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第二,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使大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和思想,增强其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使其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还应将学生成才目标与民族复兴以及国家振兴的伟大目标相结合,强化其责任意识与爱国情怀。第三,基于思政教育和经济资助原则,在经济资助工作中始终贯穿思政教育,不断深化工作的理念,增强经济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以及鼓舞功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作风,强化报国意识,树立诚信观念,增强劳动意识、团结互助、奉献精神。第四,将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作为其教育的要求,大力开展奋斗精神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自力更生的观念,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作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学生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上,均以节俭作为前提,使其能够更加自觉地抵制一些不良生活作风的影响与干扰,发扬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继而提高其思政素质。
(三)坚持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调节到很高的程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驱动效应。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情感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愉悦的情绪。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将推动主体设立的目标与实践活动的需要,及时按照目标的理解,以反映客体。兴趣可以对大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直接导向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把真正的、良好的美作为行动指针,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体验,激发其追求的高贵之美的激情,并朝着其正确的行为方向前进。情感教育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愉快的情绪和情感的和谐,会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责任感和热情会使在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自觉维护集体利益,这也将促使现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以及陶冶学生情绪,打开大学生情感的心灵过程。情感与理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感情是一种手段,以理服人是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情味,充满亲切感和温暖感,产生亲和力。只有这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否则会显得苍白无力。
(四)加强网络媒介的开发与利用近些年来,高校已经更多地加强了对外交流的力度,高校已经从校际、省际之间的交流发展到了与国外高校间的国际交流。通过交流,及时发现和总结出了职业人才发展的经验和问题,并加以探讨和更正,让全社会关注与转变对职业教学的认识,同时也为各高校带去科学合理的培养思路。结合于我们自己的现实情况和社会需求,两大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并且品格教育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