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实验基本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器具的用途
例1现有器具如图1所示。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___;洗涤试管应使用_____。(填器具名称)
(2)若利用图1中的器具进行实验:溶解氯化钠时还需要添加的器具是_________;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需要的铁制器具是_________。
分析: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滴管、铁架台、烧杯、量筒、集气瓶是化学实验中的常用器具,同学们应熟练掌握这些器具的用途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量筒,而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则用胶头滴管。烧杯可用作较大量试剂反应或配制溶液的容器。试管刷用来刷洗玻璃器具,如试管。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器具。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器具,常用在加热、过滤等实验中。玻璃棒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答案:(1)胶头滴管;试管刷(2)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夹)]
二、药品的取用
例2学习化学,要经常做实验。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将鼻子凑近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
B.将试管中用剩的药品倒回试剂瓶中
C.用手抓取固体药品
D.用药匙取用固体粉末药品
分析:取用药品时要遵循“三不”原则,即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容器内,不能倒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答案:D)
例3刚接触化学实验,张琳同学对基本操作还不很熟悉。图2分别表示她完成的实验操作,正确的一项是( )。
分析:取用细口瓶中的药液时,瓶塞要倒放在桌上,标签朝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量筒用来度量液体药品的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与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用滴管,且滴管应悬空放在试管上方,不要接触试管壁,也不要伸入试管中。托盘天平用于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使用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即“左物右码”。
(答案:B)
三、给物质加热
例4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图3中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分析: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三个“禁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给液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等,但用烧杯或烧瓶给液体加热时,应将烧杯或烧瓶放置在石棉网上。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倾斜一定角度,试管口不可朝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除掌握以上几点外,加热时还要注意玻璃器具外壁不能有水,玻璃容器的底部不能跟灯芯接触,先预热再集中加热等问题。
(答案:B)
四、器具的连接
例5王鹏同学是某校科技兴趣小组的积极分子,喜欢动手做各种化学实验。但在他的下列操作中有一项是不正确的,该项是( )。
A.把试管放在实验台上再使劲塞进橡皮塞
B.先用水把玻璃管口润湿,再稍稍用力将其插入胶皮管
C.按由下向上、从左往右的顺序连接各种器具
D.实验结束后拆下装置,将要洗涤的器具洗涤干净
分析:连接器具应遵循由下向上、从左往右的顺序.往试管口塞橡皮塞时,左手拿试管,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实验台上再使劲塞进橡皮塞,因为这样做容易压破试管。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的孔或胶皮管中时,都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且要用手抓住插入端的玻璃管,以免玻璃管折断。
(答案:A)
五、器具的洗涤
例6请指出李雯同学在一次实验考核中出现的错误操作( )。
A.用试管刷刷洗试管内壁不易洗掉的物质
B.将洗净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
C.滴瓶上的滴管用过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D.玻璃器具洗净后,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分析:每次实验完成后,将玻璃器具洗涤干净是良好的实验习惯,但,一要注意用正确的方法洗涤;二要注意该洗则洗,该洗时才能洗。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就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但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属于“专管专用”,使用后就没有必要再用水冲洗。
(答案:C)
六、操作的顺序
例7初中化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先”与“后”的问题,如果把“先”与“后”顺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的发生。试写出下列几种情况的“先”与“后”。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是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给物质加热时,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过滤时,要先静置后过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托盘天平用于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在称量前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天平未达到平衡,则应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天平平衡后,在左盘中放称量物,右盘中放砝码,然后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记录数值。凡是制取气体的实验,都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只有在确认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才能装入药品进行实验。
[答案:(1)先调平,再称量 (2)先检查气密性,再装药品]
[练习]
1.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其中不需要使用的器具是( )。
A.量筒 B.漏斗
C.烧杯 D.玻璃棒
2.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用镊子夹取块状的药品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加小砝码,再加大砝码
C.将盛有液体药品的试管固定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
D.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取1~2 mL,固体取1~2g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A.为安全起见,将用剩的药品丢弃到水池中
B.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C.喝少量的某无色液体,看是酸味还是无味
关键词:初中化学;绿色化;实践
绿色化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观念,在化学实验课堂上,明确哪些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气体,使学生具备毒、害、污的基本常识,在实验中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有毒有害的实验应该用现代仿真教学模式代替,使学生树立化学绿色学习和实验的意识,让我们的环境生活起来越好,而不是在破坏的前提下来学习化学知识,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改善我们的地球环境,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具备绿色化学理念。
一、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将专业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培养具有社会意识的学生,让学生做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一个学生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那么即使他文化成绩再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是危害社会安定的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化学学习中如果学生不能培养对环境有帮助作用的意识,那么学生未来创造出来的东西,也会是危害地球生态平衡的物品,所以绿色意识的化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素质。
1.环境的需求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增长,环境安全问题随着凸现出来,一系列的化工产业、生物产业,使我们的地球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出行安全,教育部要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开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绿色概念,并将所学化学知识运用到环境保护中,不断地探究和创新良好的方法,改善我们的地球环境。在初中的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环保课题进行研究,利用化学知识手段来净化废水、废气等,使化学学习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强调绿色的概念。
2.化学教学本身的环保需求
初中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入门阶段。初中化学教材中,对绿色化的思想涉及比较多,教师从教与学抓起,培养有绿色意识的知识型学生。在初中化学考点中关于环保的问题也在逐年增多,需要学生重视起来,将绿色环保的化学知识学好并运用好。
二、绿色实验
1.以减少污染为目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绿色的概念,那么我们生存的环境、学生的健康更加得不到保障。教学中化学实验非常多,如果不转变思想观念,日积月累,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差。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以不排放污染为前提开展实验教
学,在教学中当遇到必须排放的实验,教师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再进行二次处理,比如废气处理,教师对碱性有害的气体可以用酸性的溶液去吸收,相反,酸性有害的气体可以用碱性的溶液来吸收,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做好安全处理。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把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后,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把化学知识运用得更好,使他们善于研究和发现,掌握污水、有害气体的解决办法,使我们的环境得到保护,h境质量因我们的善行而得到提高。
2.仿真模拟教学
对于一些危险系数高、对学生身体健康不利的实验,我们可以采用仿真实验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实现模拟教学,这样不仅能保障学生的安全,还能节约大量的实验药品,减少材料的消耗。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运用模拟仿真代替人力操作的实验有“氧气的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电解水”等,
运用科学技术方法来代替学生实际操作,从学生的身体健康方面着想,把化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学习化学知识,不仅能掌握这部分知识,思维能力也不断地提高。而一些无污染、较安全的实验还是要让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完成,确保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
3.改进实验环节
对现有的实验进行绿色化改造,在原来的设备基础上增加设施,使实验中产生的气体进一步的分解为有利的气体。如用改进后的器具进行燃烧实验,从而排放出无污染的气体,这样不断地创造新型实验器材,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创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和创造力,使初中化学的实验室更加具有科学化、技
术化。
参考文献:
1.精选实验项目,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在选择实验时,确保内容上与理论相呼应,除了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科学的正确态度与思维外,更有利于验证理论。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的需求安排教学项目,例如针对生物工程和化工工程的学生,对学生进行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掌握玻璃管的简单加工,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干燥,常用玻璃仪器的装配和拆卸,加热和冷却,回流、蒸馏、萃取和洗涤、重结晶和过滤、液体和固体有机物的干燥,沸点和熔点测定和温度计的校正,同时还开设了环己烯的制备以及环己酮的制备两个合成实验;而对于应用化学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学生,增加了乙酸乙酯的制备、甲基橙的制备以及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的制备这三个合成实验项目。另外,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提供了一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例如电化学还原马来酐合成丁二酸、微波法合成二苯甲酮、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相转移催化法制备苯甲醇以及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催化氧化降解苯胺,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装配反应装置,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类实验非常有兴趣,看着自己制备出的产品,很有成就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实验教学内容、微型化实验、连续性实验、合理处置“三废”等方面,有效促进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传统的萃取实验是用乙醚萃取醋酸溶液中的醋酸,乙醚沸点为35℃,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此外乙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实验中易出现渗液和漏液现象大;而且利用乙醚作为萃取剂用量大,成本高,还会污染环境。以水为萃取剂,从醋酸与乙酸乙酯混合溶液中的醋酸萃取出来,乙酸乙酯毒性低,分液后上层溶液中的乙酸乙酯可以用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回收利用,整个实验操作简单,分层速度快,对环境友好,而且萃取效率高。在环己烯的制备中,传统方法是采用浓硫酸或者浓磷酸液相脱水环己醇,收率一般只有46~56%,同时硫酸的腐蚀性强,炭化严重,而磷酸的成本较高。而且用浓硫酸或者浓磷酸作为催化剂制备环己烯,副产物多,对实验造成较大影响。采用环己醇气相脱水制备环己烯,六水合三氯化铁代替浓硫酸或者浓磷酸作为催化剂,后续处理工艺简单,并且产率较高,同时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有效减低实验成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措施,从源头和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原料的用量,节约了成本,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与传统实验教学一样,能达到锻炼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致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传统的教学手段(挂图、模型、幻灯等)无法生动表现神奇的化学微观世界。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其集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机化学实验的第一个内容是有机化学实验单元操作录像,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使枯燥的教学活动以形象灵活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或娱乐课堂气氛,缩短了教学时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向学生展示回流、蒸馏和分馏、水蒸气蒸馏、干燥、洗涤、重结晶以及熔点的测定等过程中的仪器安装以及操作演示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对基本操作的了解更加直观,为后续的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向学生介绍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基本常识与技巧以及常用仪器与设备的维护,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实验室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力图在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师生互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认真做好预习,写好预习报告,为使预习具有针对性,教师先提些思考题,这样学生才能认真思考,通过理论课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做出解释。此外,还要求学生查阅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对不同合成路线的利弊进行分析,该模式扭转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的现象。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演示仪器的正确操作后,对于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随机问题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再次强调。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仪器的装备、实验操作条件的控制,对于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并且要求如实记载实验现象和数据,培养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增加了几项设计性实验等方法,供有余力或者是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等手段,贯穿绿色化学的理念,通过采用绿色催化剂、溶剂、氧化剂、减少原料用量等方法来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4.学习成绩的评价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主要通过考查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来判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再作为平时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总成绩,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忽视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标准进行改革。将“有机化学实验”课作为单独的一门必修课,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计入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资料查阅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与同学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衡量学生的能力。在全部实验项目结束后,将有机化学实验课进行闭卷考核,内容涉及所开设实验项目的原理,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事故的处理方法,有效督促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同时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了全方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成绩,改变了以往实验考核体系中仅依靠单一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来评价实验成绩的弊端,有效提高了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束语
【关键词】化学学习;环境保护;化学污染;有效开展
全球性环境污染时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我国的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困扰着我们。最近几年,见诸报端的相关事件更是连续不断。例如:2005 北江镉污染事故、2006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2007太湖水污染事件、2008年奶制品污染事件、2009年8月湖南武冈上千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以及雾霾天气等,其中多是由化工生产污染引起的,后果已是触目惊心。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1 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2 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意义
“环保”是21世纪的首要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地球环境与人类的生存问题密切相关,如今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 化学教育中学生环境意识的有效开展
3.1 加强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基础知识。
课堂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化学教师要在课堂中逐点渗透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涉及环境问题的知识。
3.2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贯彻环保理念。
在化学实验中,同样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机会,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的教师示范、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就开始落实环境保护意识。
3.2.1 合适方法、药品的选用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环保的实验方法,并且选用一些无毒无危害的材料。比如自燃实验,在之前的课堂上,教师都采用的是白磷来给大家做实验,但是白磷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物质,而且白磷在燃烧的过程中发挥的有毒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可以用其他一些无毒的物质或者材料来代替白磷,比如碳粉等。
3.2.2 控制药品用量
在化学实验中渗透’减量、减费“的环保意识,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改进实验设备时一个可行的办法,例如在铜和稀硝酸的反应中,可用注射器来代替试管进行试验。注射器装置属于封闭体系,更易于对比观察,而且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NO生成NO2的泄漏而污染空气。
3.2.3 循环回收利用
在做实验时,尽量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有毒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也要尽可能回收利用。对实验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如金属、纸、塑料等均可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放在规定的地方,统一清理存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4 无害化处理
在化学实验中,有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为防止污染要对这些有害的实验产物做无害化处理。 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又如在做硫粉和氧气燃烧的实验时,可在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碱溶液,让二氧化硫气体大部分被碱溶液吸收,尽量减少二氧化硫气体对空气的污染。这样不仅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实际应用,而且强化了环保意识。
3.2.5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对“减量、减废”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或者改造,。除此之外,也要给学生灌输节省资源的观念,带领或者指导学生对化学教材中的实验、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或者重新设计一条生产工艺流程,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辅助设计,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也让学生对环保有了更多的认识。
3.3 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
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好要将环境保护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和兴趣等,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
3.3.1 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检测大气污染物的体积分数或者质量分数,测定附近河水的酸碱度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化工厂,实地考察周边水质环境。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
3.3.2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一方面,教师在可以学校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查找有关环保法规。如《大气污染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处理办法》,《水污染法》等,学生通过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增进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3.3 及时向学生传播环境科学的动态。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知识落实
一、重视高中化学知识落实的意义
高中化学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究教学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方案设计、材料准备、资料查找、实验操作等环节,深入实验的每个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亲力亲为可以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知识从学习接触到掌握运用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其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知识本身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地安排运用这些因素,促进化学知识的落实,可以加快学生知识的接收,同时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知识的落实是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考和应用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以知识落实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知识的落实是课堂学习的科学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和向实践能力转化的一个过程,因此知识的落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对事物的理解,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对事物的理解不断上升由量变到质变。在化学知识的落实过程中要设置一定的梯度,综合考虑到知识的深度和所教学生理解能力的层次,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根据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把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对物质化学变化本质的理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学生在接触新事物时还比较陌生,如果在知识的落实上出现问题,就会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出现空洞,很难对经过提炼总结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需要经过科学的引导才能真正接收。表现在课堂上,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开发做得不到位。因此,需要改革教学资料和方法,把知识的讲解与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把理论知识作为能力提升的工具,提升化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例如,硝酸性质检验实验。硝酸是高中化学中常见的强酸,在高中化学教纲中,硝酸的性质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在教材中硝酸性质检验实验一般分为:①硝酸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②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铜片反应。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否则,课堂上就会出现缺乏深度的教学方法设置。一般的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硝酸是常见强酸,有酸的一般性质,验证酸的强酸性有哪些方法。学生简单的考虑做出答案后,老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实验进行演示,验证答案,完成学习要点的教学过程。但是,硝酸的性质检验实验是酸性实验中的一种,其实验目的不仅是演示硝酸的酸性,还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以硝酸为代表,让学生了解酸性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要点,给学生启发提供一个思考方式,全面的理解酸性实验的各种组织方式,对化学物质的酸性有整体上的概念,抓住知识本身的规律。
要想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改进实验过程设计。提出问题:硝酸是一种强酸,根据酸性的基本常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硝酸的强酸性。讨论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交流思考结果。老师综合整体意见:找出可操作的方案:①将紫色石蕊试液加入稀硝酸溶液中。②用PH值试纸测试酸性。③在稀硝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钙。④在稀硝酸溶液中加入其他金属(学生提出加入其他金属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可以使用铝、锌、铁、汞等金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严密性和深刻性)。⑤向稀硝酸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这种方案的提出应该属于个别现象,可能遭到多数学生的反对,教师可以引导:可以运用此反应原理证明硝酸的性质,你能否改进实验,使实验变得更安全和更有可操作性。)。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进行设计操作,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感受实验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这样设置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具有综合性的,在化学知识落实上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要点
从科学角度观察记录学生接触知识的过程和心理变化,加强发挥新方法的导向作用,是知识落实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实验设计和讨论的过程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自身在思考与行动过程中的感受,丰富经验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本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在对学习的知识在理解和总结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对规律的把握上还有很多不足,而把学习的知识落实需要一个过程,老师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观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点,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知识的规律,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四、加强发展知识运用
以习题为基础,巩固知识,保证知识落实。习题式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习题教学的作用往往遭到忽视,因为很多观点认为习题会束缚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能力的拓展。但是,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本身的作用,不能够完全舍弃。在知识的学习中,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继续使用。另外,在学校的环境中,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对知识要点的理解,通过习题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完全放弃用习题巩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巩固,影响知识落实的程度。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必须更好的发挥习题课的作用,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对习题的作用重新认识,在习题的选择上进行研究,通过习题与实验的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当前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下,高中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知识的落实,化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更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取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深入到规律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中,这样的学生有更好的化学素养,在综合能力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顺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三维课程目标[J].考试周刊,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