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将相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范文第1篇

――题记

教学需要冒险吗?我问同事。同事愕然:冒什么险?教学可以冒险吗?我问同行。同行笑笑:有什么险可以冒?教学能不能冒险?我问台下正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声音稀稀拉拉:当然可以,但……

我总觉得,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太平稳、太规范、太程式化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似乎不用动什么脑筋,也不用冒什么险――大纲是统一的。教材是同一的,哪个精读、哪个略读,也是一一注明了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进度是“千班一律”的,考试往往也是统一的……只有教法,可以是自己的。

这样的教育。我想用厨师办酒席来譬如――菜是别人早已买好的、新鲜不新鲜用不着你去管的,几荤几素已经定下了的,菜的多少也量化了的,什么菜要炖、什么菜要煎、什么莱要溜……都一一规定了,厨师的任务就是按要求站到灶旁掌勺,他唯一能自己做主的,就是掌握火候、控制咸淡、盛盘样式,这样的厨师还有多少主动权呢?既发挥不了多少才艺,也用不着承担什么风险。如今的中小学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厨师?

共性化程度越来越高。个性化程度越来越低,教师成了关棚鸡。不是说现在的老师没有走出去,也不是说他接受的信息少,而是说教师吃的都是精加工饲料、复合饲料、成品饲料。他们不用自己找食,也用不着怎么咀嚼。要教案有教案,要实录有实录,要资料有资料,要课件有课件,要试卷有试卷,吃起来方便是方便了,可自己的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正在快速退化,鸡胗越来越小。脚梗是粗的,可松脆极了。至于生出来的蛋,也几乎一样大小,营养价值也大体相当。教辅材料充足与细化,生产出大量的精饲料――也许是出于好心,为一线的老师方便着想,然而,这正像勤劳的母亲,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什么事也不用做。时间一长,孩子什么事也不会做了。

我们的教学也在搞改革。但是一点风险也没有,因为这往往只是螺蛳壳内的改革,空间和力度极其有限。类似于蒸鱼时,别人都用生姜片,而改革后用生姜丝。大胆的改革有没有呢?偶尔也有一些,但这通常是已经闻名遐迩的大牌教师敢干的,比如王崧舟,他可以用亲情测试教学生写作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悲痛欲绝,泪流满面,而一般的平民教师是断不敢这样做的。否则,必然招致骂声一片。自然,大师试过以后,平民老师是可以跟着试的――冒险也成了名家的专利。

教学是由许多环节联结起来的系统工程,好像一个产品的制作,它是有无数道工序联合的结果。在制作过程中。参与的环节越多,就越有主动权。比如生产汽车。如果从设计到各个配件的制造到组装都由自己完成,那就说明汽车生产商的自主生产能力强。如果只会生产其中的轮胎。其他都得靠别人,那就只是配件生产者。我们现在的许多教师就像一个纯粹的配件工,只会上课。其他许多环节。诸如教材的选择、文本的理解、目标的确立、资料的搜索、结果的检测等等都用不着费心。缺乏全程管理的教学,其自势必大大打折,其创新的空间就严重缩减,其冒险的可能性也渐渐失去。久而久之……教师成了关棚鸡,成了一只只关在大型机械化养鸡场的产蛋鸡。

一旦成了关棚鸡,其视野越来越窄,气量越来越小。作为一个经常出试题的语文教研员,我经常萌生这样一个念头:在试题中出一些有点另类的题目。有一次。在小学语文六年级的期末试题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将相和》这个故事出白哪一部史书?遭到了不少教师的非议,原因是,《将相和》这篇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没有写明出自《史记》,《教学参考用书》中也没有讲要了解或要明白,这样的要求是超范围的。语文教材中《将相和》的故事是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而改写的,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但因为教材中没有写明,教师就不用讲,考试就不能考。你要考,他就同你较真。真让人哭笑不得。语文教材中有两类字,一类是“二会”字。只要求会认、会读,另一类是“四会”字,要求会认、会读、会写、会理解。教材这样编排,旨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这两类生字的确立,并没有严密科学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多学一些也未尝不可。可是,有些一线的老师极为讲究,是“二会”的字,如果某考试中要求“四会”了,那他肯定会大叫:超纲了!

将相和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良好习惯 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更应大力承担这一任务,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的。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培养的结合点,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

一、培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识字教学中,教“纸”一字时,我首先让同桌互相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同学们讨论后,怎样在学生容易疏忽的细节上做“点”文章呢?我首先拿来一张白纸,接着故意在白纸上用钢笔洒上黑黑的一点墨水,使它成了一张废纸,非常可惜!我只好把它揉成纸团扔到纸篓里去。最后,我说: “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白纸,不能有点;有了点儿,就成了废纸。”并让学生跟着念一遍。由于教学手段具体形象,激发了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揣摩人物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小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会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大家知道,健康稳定的情绪是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小语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大多通过刻画人物,来展现他们健康稳定的情绪。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深入引导学生剖析、挖掘其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懂得今后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持稳定心理的训练。

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容国团在1959年世乒赛单打决赛前承受的巨大压力。然而,“面对强手,容国团信心百倍,沉着应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1.“沉着”是什么意思?2.在什么情况下,他仍能做到“沉着应战”?3.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过硬的本领外,还靠什么?经过点拨,学生认识到,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为国争光的信念、努力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外,还因为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这样的心理素质呢?我指导学生仔细揣摩容国团的心理活动,继而指出:面对压力时,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实现理想;其次要有一个稳定的心境,要以平静的心情、顽强的意志面对现实正确地评估自己,敢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三、学会体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确认,教育学生学会交往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的核心问题。且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生际(生与生之间)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较多地生活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主动的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人际相容性差。同学之间的不和谐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地理解、关心、帮助别人是当务之急。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自选说、写、读、演等形式进入蔺相如与廉颇的角色,理解他们当时的不同心态。学完“负荆请罪”这一内容后,我重点指导学生讨论 “将相和”的基础是什么?在学生激烈地讨论发言后,我进一步点拨,使他们认识到:在一个集体里,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获得更大的成功。

再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有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四、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意识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

将相和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成性教学;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36-01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教师的固化预设,提倡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生成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关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对人的关注,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呢?

1.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1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性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由于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1.2为生成而迷失教案。"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1.3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老师被"生成"牵着鼻子在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于立足文本,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性教学也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了。

2.小学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2.1增大预设教案的弹性进行生成性教学。教师在依据教材对教学教案进行预设时,不应把教案安排的太过紧凑,应刻意留出一定空间,增大教学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留心学生的学习反应,尽量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对学生们对于课堂内容的反馈的把握,了解学习障碍,对其进行反复强调与练习,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增大预设教案的弹性,进行生成性教学。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古诗两首》一课时,首先应考虑到小学课堂一般为四十分钟,如果在预设时设置环节过多,那么预设环节就进行不完,同时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再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应留出一定空间,在课堂中交由教师与学生自由发挥。

2.2活用争论资源,快乐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我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争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的争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

课堂争论应是情境使然,情到而发,环境促之。要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披露灵性,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还真得要下一番功夫。

2.3捕捉错误资源,因势利导。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往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给学生"识错"、"思错"、"纠错"的机会,才能化"错"为"对",因势利导。

在一次温州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当学生读到"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这句话,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相差甚远,几次出现了笑声。这位教师没有批评斥责,而是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笑声",引导点拨,观看描写恶劣环境的3个场景,"烈日炙烤着普罗米修斯"、"冰雪狂打着普罗米修斯"、"鹫鹰啄食着普罗米修斯",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面,读写结合,"生1:强烈的阳光把捆绑普罗米修斯的铁链烤得滚烫,灼伤了他全身每一寸皮肤,可普罗米修斯仍然默默地忍受着。生2:狂风把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吹得左右摇晃,可普罗米修斯仍然紧紧地抓着铁链,不屈服,不求饶。生3:凶狠的鹫鹰残忍地啄食着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啄得他鲜血淋淋,可普罗米修斯紧抿着嘴唇,不叫一声疼。"这样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将相和教案范文第4篇

一、 什么是冲突

小学语文中的冲突不同于字典上的解释,它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更多是就语文课堂中的“文本内容”而言的;第二层意思,语文教学中的“冲突”,重在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重在引领学生领悟、习得文本冲突后的情感;第三层意思,在语文课堂里,没有冲突,就激不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扬不起学生情感的波涛,就点燃不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热情。因而,没有“冲突”,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就没有语文结果的精彩。

二、 为何设置冲突

1. 为了情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更具有集中性、思考性、层次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设计适当的冲突来带动教学情节,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这样设计:随着一声声枪响,一只只狼倒下了,你此刻是什么心情?生纷纷举手,都说很开心,可恶的狼死有余辜,可爱的鹿终于可以快乐地生活了。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兴奋之中时,我话锋一转,但是多年以后,人见人恶的狼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功臣”,而人见人爱的鹿却成了凯巴森林的“大坏蛋”,一语激起千层浪,顿时孩子们讨论开了……

2. 为了中心的凸显。课文中的冲突,不仅仅为教学过程服务,也不仅仅起一个跳板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引领学生感受、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从而深层次理解文本,凸显文本所需表达的中心。例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的眼里,大黑骡子不再是一头牲口,而是一名战士。我通过读文批注、评议交流、品读深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与大黑骡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随后我趁热打铁,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如此爱大黑骡子,为什么今天却要下命令杀死它?这样,学生很快就投入到研读下面的语段中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水到渠成地找到了原因:在司令员的眼里,让战士有力气走出草地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杀,而且一定要杀大黑骡子是解决当前困难的唯一选择,司令员非常清楚这一点。学生通过读文、辨析、归纳,最后明白之所以这样做,完全出于对战士们的爱,人物的高大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得到深化,人物的高贵品质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体现。

3. 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想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离开了学生再精妙的设计、再伟大的构想都是纸上谈兵,不值一提。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预设矛盾冲突,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经验、价值取向等。如果背离它,那么,你所设计的冲突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到头来只会收获一脸的无奈。其次,教师设计的冲突,是为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文本、明辨是非、提升感悟服务,千万不要为了冲突而设计冲突。

三、 “冲突”的类型及操作策略

文本中的冲突并不是同一种类型,它们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直接就能从文本中看出来,有的需要教师对文本稍加概括之后呈现,有的则要教师深思熟虑后提炼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冲突,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操作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1. 文本中言语上的冲突。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两句话:“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文本中人物语言的鲜明“冲突” 展示在学生面前:船长既然要救乘客,又为何要杀他们?这激发了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重新认识,从而让人物形象清晰化,文本中心在思辨中更加明朗。

操作策略:原文对照,形成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读文感悟、全班辩论达成共识。

2. 文本中行为上的冲突。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文本中有这样的描写:“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廉将军没有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下跪请罪。”这“一挡”和“一跪”的行为冲突,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本,找理由,很快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刻在学生的心里,而廉颇的悬崖勒马、知错就改的品质也印在学生脑里。

操作策略:画句子,找理由,谈看法,促共识。

3. 提炼后形成的冲突。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康桥教学《九色鹿》时不断地提炼“冲突”,反复地让学生处在“冲突”中。例如: “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话过吗?”已然有一个“冲突”隐隐存于孩子心中。张老师又用名言导之,进而追问:“现在我来问问你,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张老师又引进了两篇文章:《农夫与蛇》与《东郭先生和狼》。这下孩子们愣住了,判断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孩子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对照自己,观察别人,进而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操作策略:尽情表达自己的思考。

将相和教案范文第5篇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课堂有效性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解读教材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要灵活处理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师必须先下足工夫研究教材,深挖教材,归纳和总结教材内容。只有对教材内容反复推敲和总结,才能理解教材编辑者的良苦用心和安排意图。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会成为一个强烈的信号,直接就可以做出判断,表现在语文课堂上是指语文教师在掌握了教学设计、板书、提问、常用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使用等多种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地恰当运用,和学生交流对话正常和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比较顺利。我在研读文本时力求做到:(1)站在文本的角度,彰显学科本体特征;(2)站在作者的角度,把握文本价值取向;(3)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4)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如人教版第九册《落花生》一文,作者旨在教育下一代要像花生一样谦虚,无私奉献。过去,许多老师遵循作者意图教育学生的,使学生备受打击。而今,时代在进步,理念在改变,竞争意识增强。所以,必须重新解读该文本,在融合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跳出教材,在适当情况下,树立敢于展现自我、毛遂自荐的精神。

二、用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的颁布如一缕缕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气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材观。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好老师加工教材,坏老师照本宣科”。一个好的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和学生状况等对教材所提供的核心文本加以增减调整,通过调查、访问、阅读、上网等有效途径进行比较恰当的整合,从而活用教材,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时效性、班级特点、思想教育及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实际需要,有效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增长学生见识,深化理解,拓展学用渠道。

例如执教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学生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很生疏,对总理生平事迹了解甚少。仅凭课文中朴实的话语,如何能激起对总理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书籍,或者向学生介绍生平一些感人的事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学习课文时,学生的情感之帆已扬起,无需老师更多的讲解,理解课文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坚定、执著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短短的40分钟里,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紧抓“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条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哪一部分内容、哪些词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让你感动呢?”这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组织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交流来深入。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较为显著。

三、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应该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传统的滞后的模式,跳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入手,可以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文眼、题眼、表达方式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大胆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比如,《开国大典》可采取文题切入法。从课题入手,“典就是典礼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是怎样的典礼”?进而,围绕“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重点研读,感受“大典”;课堂总结,铭记“大典”。再如,《将相和》可采取语言切入法,《飞向蓝天的恐龙》可采取文意切入法……总之,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培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具体做法:(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3)多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引导。”赏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强心针,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

五、课堂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关注教学任务,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情感体验,只有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期刊更多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文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报刊荟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