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勘探学

地质勘探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勘探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勘探学

地质勘探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地质人才得到广泛重视。但传统的工程地质勘探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工程设计与高效施工的要求,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地质工程领域中。

在目前的地质工程专业中,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教学产生了一些问题。首先,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包含内容多,涉及物理知识面广,是一门数理基础要求很高并与计算机技术等紧密联系的课程,但课时设置相对较少。其次,地质工程专业物探课程的实验环节仪器数量有限,造成许多学生对实践环节认识不深刻。另外,作为当代大学课堂教学的通病,大量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使得部分学生有效课堂学习时间少,而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内容难度大,会加重这种现象的发生。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提高课程质量,需要根据地质工程专业特点对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进行改进,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环节以及考核四个方面分别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内容的优选

地球物理学涉及大量的数学物理方程,比较抽象,逻辑性也强。但是,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很多并不具备地球物理专业的数理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避免把重点放在烦琐的公式推导上。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当体现地质工程专业物探学的特点,即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教学应突出地质工程专业的特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广,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行业的实际需要,突出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的特色教育。

对于中国矿业大学的地质专业来讲,很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服务矿山为主,因此在课程授课过程中要突出资源和矿产方面的物探知识,兼顾工程物探方法的介绍。授课内容偏重于矿井物探中的最常用的技术与方法――地震勘探、电法勘探以及测井技术。在教材的选取和课程讲授中,大量吸收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信息,特别注重介绍满足现代矿井地质工作需求的矿井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及时引入国内知名矿井物探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手段的优化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地球物理勘探教学中有很多感性认识的内容,应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地将教案搬到计算机上,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提高教学生动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所利用的各种物理场的变化规律都可以利用各种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很多研究生都对这类问题展开了研究,所获取的各种模拟成果都可以拿到课堂给学生展示,增加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加强理解。例如:讲述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时,利用时距曲线公式来描述,讲起来很空洞,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候就可以借助数值模拟的动画进行演示,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再如,讲地震勘探野外施工的时候,播放一段野外施工过程的录像,学生印象很深,很容易就记住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程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应用,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案例教学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不进行引导,直接将案例内容讲给学生,学生当时听个热闹,课后在理解消化上就存在滞后的问题。因此可以在讲述案例前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当堂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或者利用分组的形式来对案例进行讨论,然后可根据学生的解决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目前,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及校园网络的便捷,给学生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听课效果。对待这个问题,部分学校的做法是上课前收通信工具,下课后返还,这种方式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学+考核的方式,每次课堂拿出10分钟用来进行课堂测验,考核结果纳入课程最终总评,从而改善听课的效果,同时这样做也使教师最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充分利用微信等带来的便捷,开设课程微信群,既方便为学生答疑,又能方便学生相互学习讨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起话题,师生互动讨论,并利用微信的点评和积分功能给予学生激励,这样做促进了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

三、实践教学的改进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就要把加强教学实验环节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实验室中各种实验的锻炼,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提高动手能力。但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众多,而实验室仪器数量有限,为了避免学生扎堆实验、走马观花,解决学生多、仪器少的矛盾,采用分批、分小组的实验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仿真软件在实验之前先给学生演示,并要求学生实验前提交实验方案,使学生对实验内容预先熟悉。

纯粹的实验室教学与实际的工程环境是千差万别的,没到过工地去体验,学生还只是仪器操作员。野外实习能够提升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然而野外实习需要很大的成本,而且学生的安全也是最让人担心的一个问题。建设固定的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能够较好地解决野外实习学生的安全问题,而且成本也较低。校内场地实验受实验环境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有局限。例如,地震勘探只能采用锤击震源的方法,勘探深度有限,这样很多时候无法获得满意的典型记录信号,缺乏说服力,因此可在校内实验场地预先设计一些典型地质结构埋置于地下,实验数据可以和已知地质模型对照分析,以便更好地实现实验的预期效果。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三年级的学生,很多学生开始对课程的投入精力不如低年级基础课多,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考前突击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快餐式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的长久掌握和理解非常不利。为了提高课程学习的长期效果,我们将随堂考核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使学生带着压力听课,可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能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而且网络让师生在信息获取上趋于同步,这时教师在教学信息资源的掌握上不再具有绝对优势。教师要想更好地利用这些海量信息,就要更多地担任教学内容引导者的角色。除了随堂测试以外,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探索更具时效性的新技术方法。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所讲授的内容相对独立,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每个不同的勘探方法分别布置课外专题阅读任务,并以学生讲学的方式纳入考核体系。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

五、结语

教育既要遵循既有的教育规律,又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法。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地质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这对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风会在各年级间传递,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勤.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在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4(4):111-112.

[2]贾豫葛.地质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2011(134):14.

[3]潘纪顺.地质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课的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中旬), 2010(8):63.

[4]刘向红,张平松,等.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实践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123-125.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2015YB15),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地质勘探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球化学;地质找矿勘察;作用

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巨大的国家,而且我国的资源在不断的减少,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地球化学作为一种矿产勘查的原理,被广泛的应用于探矿工作中。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传统的化探方法,这种化探方法主要是对的地表的淀积层的样品进行分析,从而圈定次生晕异常的区域,进行地质矿产的勘查。本文就是对地球化学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且对勘察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贡献。

1 地球化学在地质矿产勘察中的作用

1.1 提高找矿的效率

地球化学方法在地址矿产勘查中被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性的方法,现阶段我国的资源正在逐渐的减少,在45种主要的地质矿产中,有20多种矿产的消耗速度已经超过了储备的增长速度,在国家对于矿产的要求逐渐的增加的情况下,必须要提高地质矿产勘查的速度,而地球化学方法能够提高地址,矿产勘查的效率,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证明,地球化学方法能够快速的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对于找矿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地球化学方法经过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寻找隐伏矿床的新技术、新方法,经过研究发现地球化学方法有着明显的找矿效果和实验效果。

1.2 是寻找矿产的有效途径

我国地球化学地质勘察工作的开端主要是来源于我国地质部门所提出的一项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这一计划的推出加快了我国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这项计划提高了人们对地球化学物探的认识,提出了一项寻找矿产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对大面积覆盖区域的勘察,增加了勘察的准确率,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分析和取样量个方面来进行找矿,有着实用性和稳定性的优点,因此地球化学方法成为了我国地质矿产勘查中十分重要的找矿方法。

2 地球化学在地质矿产勘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造成环境污染

地球化学方法在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周围的水体、土壤、生物、大气和矿区,在勘察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污染,这种环境污染会长期的存在,一些重金属元素会通过矿产空隙或者是废石进入倒地表径流或者是土壤中,之后渗入到地下水或者是下游,这时就会出现矿区水体污染的现象,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生命威胁,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地球模型异常

地球化学异常模型是一种对地球化学方法完善的模型,这种方法是一种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的优点就是在对地球化学找矿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直观而简单的对异常情况进行观察,这样就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了找矿的速度,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资料数量多的缺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产生混乱,不利于后期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开展地球化学地质矿产勘察的主要方法

3.1 基础准备

一般的情况下,地球化探工作是有着固定的模式的,也就是f要对地质样本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对矿区的异常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对分析资料进行总结,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检验是否存在着异常的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就要及时的进行改进,并且要对发生的异常进行鉴定,如果存在着严重异常的情况,那么就必须要认真的对待,这些都是基础的准备工作,只有将准备工作做好,才能够保证后期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将基础工作做好,就能够对整个矿区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地球化学方法使用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原理掌握透彻,为地球化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

3.2 电地球化学法

该方法用于寻找隐伏矿体的基本原理是深部盲矿或隐伏矿经过电化学溶解,在矿体周围形成离子晕,与成矿物质有关的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在电化学电场、地气、地下水运动等各种自然营力作用下迁移至近地表,并以多种形式赋存下来。在人工电场作用下,与矿有关的金属离子平衡发生了变化,其中的金属阳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并形成电解物,收集并分析电极上吸附的电解物,即可发现与矿有关的金属离子异常,从而达到找矿和评价的目的。

3.3 热释汞找矿方法

热释汞测量方法是在传统土壤汞气测量的基础上改进的新技术。它是将原来在野外直接抽取土壤中的汞蒸汽发展成为在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将样品阴干、加工后,用热释炉按一定的温度对土壤进行加热,使其中呈吸附态和某些化合态的汞气释放出来,然后用原子吸收型测汞仪测定汞浓度,通过已知剖面与未知剖面的汞异常比较来确定和寻找盲矿。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排除了野外直接从土壤中抽取汞气过程中的许多干扰因素,如季节性温度差异干扰、土壤湿度差异干扰等,因此具有更好的找矿效果。该方法操作简便,功效高,测量重现性好,在各类厚层覆盖区和不同成因类型的有色、贵金属矿床均能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3.4 酶提取法

其基本原理是非晶质二氧化锰由于具有较大的表面以及在表面上正负电荷的随机分布,从而成为一种极强有力的吸附剂,能吸附各种从深部矿体向上迁移的阳离子及阴离子。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生成的痕量过氧化氢能够选择性的溶解土壤中的非晶质二氧化锰,当所有非晶质二氧化锰都已反应,酶的作用也就停止,不会进一步去溶解晶质铁锰氧化物,从而提高了异常的可靠程度。至于元素向上迁移的机制,Clarke等认为最主要的是深循环的地下水将金属离子直接带到地表或被带到近地表潜水面处,又被植物根系吸收,在植物腐烂后,堆积于地表,最终被矿物颗粒表面的铁锰氧化物膜所捕获。

4 结论

矿产勘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种单纯或单一的化探方法都很难对发现的化探异常做出圆满的解释。随着各种勘查地球化学方法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相信它们在矿产勘查的应用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地热、地震预报、环境和其他一些研究领域的应用中也有望得到突破。

参考文献

[1]宋晓伟.浅谈如何加强有色金属矿山地质找矿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1).

[2]巩超,高志友,吕涛,刘鹏磊.探讨地质矿产勘探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9).

地质勘探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勘查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办法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64-02

绪论

地质勘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使地质专业的学生成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野外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确实可行的。在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野外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野外实践性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甚至关系着学生就业的情况。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教学体会,简要阐述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和探讨了高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优化野外实践教学、促进野外实践性教学效果考核制度的完善。

一、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登封地区为例,登封地区作为全国地质教学基地,一直是地质类及相关专业的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课堂”。然而,近十年来,受高校大量扩招以及资源、能源行业走俏的影响,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院校数量以及同一所院校地质类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以登封地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为例,近十年间,实习院校的数量以及实习的学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地质专业、采矿专业、煤矿安全专业的班级从几个班(30人标准班)到几十个班。在实习院校、实习人数的增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地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也存在着一系列弊端。

(一)实习经费紧张

地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一般时间较长,路途较远,住宿时间较长,故此实习的成本较高。由于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数量的激增,加上新专业的增加对地质类专业实习的经费都一定的压缩,这就造成了实习经费和学生数量增加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这种矛盾的情况势必影响实习天数的减少、观测点数量的减少,那么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着实习的效果。

(二)实习地点的削减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迥异于课堂教学,需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直接观察与描述,因此,实习路线的选取非常重要。例如,登封地区实习基地已经比较成熟,离河南工程学院距离较近,故此,一直是我校地质野外实习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登封市景区的开发、嵩山也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很多景点需要收取门票进入。例如嵩山老母洞景区,学生可以很好地观测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少林寺内沿着景区一些构造行迹更是齐全,例如,景区内的“X节理”、波痕、断层、尖楞褶皱、复式背斜、断层等,以及一些地貌现象等。那么这些地质线路受景区的限制势必也影响实习线路的选取和变更,从而使地质实习线路的选取达不到最优化,进而也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年轻化的实习指导教师经验欠缺

对于一些合并重组升本的高校来说,地质专业教师普遍年轻化、高学历化。以河南工程学院来说,由于中间几年地质专业停止办学,升本以后大量引进了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大量高级人才虽充实了教师力量,但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野外实践教学经验普遍有所欠缺,甚至对实习线路、地质观测点比较陌生。

(四)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不健全

每次去进行地质实习的学生较多,线路比较拥挤,实习的对象是一些自然界的宏观地质记录,实习地点不容集中学生等情况,造成了实习过后学生很快就忘了实习的内容,实习时思想不集中,没能认真听实习指导老师的讲解,甚至没去观察实习点。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大实习的考核办法,防止学生抱着“浑水摸鱼”的思想,从根本督促学生认真参加实习。

对实习指导老师更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在最大化利用实习经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安排实习线路。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地点是否熟悉、实践教学经验是否丰富、实践教学中讲解是否清楚明了、对学生是否有责任心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一个健全的评价制度。

二、野外实践教学的改进与效果评价

野外实习中的教学方式一般为启发式,这就要求带队教师在野外讲授地质现象时,由理论联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循序渐地的引导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注意与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就观察的地质现象,由地质成因、地质运动,地质行迹等角度作出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并最终由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1]。但是,由于上述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存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针对上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一)加大对地质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

在实习经费充足的前提下才能丰富实习内容。随着实习学生的增加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是首要任务。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地质队、地质研究院所、地质公司等建立合作实习基地。合作实习基地既有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又有合作单位工程师们现场实践指导,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大有裨益。在实习基地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合作单位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对合作单位也是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合作单位理应负担一部分住宿或者伙食费用,这样既能节约实习成本又能提高实习效果。同时,高校也可利用本校的后勤集团优势,利用校车送学生去实习目的地,校车可以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

(二)选择最优实习线路

地质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路线的选择恰当与否。对于初次涉及地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这就要求选择一些地质现象典型、内容简单且地质现象齐全的实习线路。就基础地质实习而言,地质实习的基本内容大同小异,即通过对地球内外引力作用及其产物的观察,使学生了解各种地质作用成因、演化过程、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特征,能识别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类型,初步掌握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野外鉴别基本方法以及地层、构造的野外基本描述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侧重方向不同的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实习内容。

例如,地质勘查专业的野外填图地质实习是在学完“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工程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固体矿产勘查学”等课程以后的地质填图实习,学生在系统学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以后[2],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登封地区地区进行为期七周的地质填图地质实习。而工程地质、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等专业是在学完“普通地质学”或“基础地质学”以后的唯一一次地质实习,学生以后没有专门的地质课程。这样,地质工程专业的基础地质实习应该是地球科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即要注意扩大学生的地质知识面,尤其是在完成基本实习内容后,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在能源、资源、环境、自然灾害、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他们热爱地质专业,奉献地质专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地质实习就应该侧重于常见造岩矿物以及常见的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的野外识别方法、物理特征等内容。地层接触关系、断层、褶皱、节理等地质构造现象也是侧重点之一。

基于不同专业侧重专业方向的考虑,在安排不同的地质实习时,对不同专业的实习路线应进行精选。然而有些实习地点已成为地质公园,且受景区收费的限制,可在充分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宝贵财富的基础上,在景区的周边开辟最大包含实习内容的路线。这样既节约了实习成本,又不影响实习的效果。

(三)逐步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如果在野外实习中还采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多年实践表明,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基础地质实习中具有良好的效果[2]。

1.为了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学生最大程度掌握所学知识,可采取分组式教学。在每次实习之前,将所实习学生分为5人~6人的实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组成可在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态度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而成,并选取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在实习期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元开展的,如野外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等。尤其是在每一个点或每一条路线的总结时,由每个小组轮流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反驳。上述教学方法年轻教师可以借鉴。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教师应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作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启发式讲授。那么,就要求以学生观测地质现象和讨论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因此,在每一次地质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先介绍本次实习的线路的基本情况,包括实习内容的侧重点、实习目的和要求。具体到一个观测点时,首先是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观察,之后老师提问,并启发性地提示重点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次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和讨论。再是实习队集体讨论和总结,先是每个小组总结,最后是老师提问、评价、总结和出思考题。在每条路线的观察内容完成以后,再对本条路线的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和出思考题,并针对以后相关专业课的知识学习进行引导以及部署明天实习的安排和要求。回到实习基地以后,每天晚上检查和批改学生野外记录情况。

3.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实习方式[3]。每次实习之前指导教师须先对与本次实习相关的课本知识进行回顾,包括常见矿物、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与野外鉴定方法,地层、构造的野外观察与描述方法,野外记录与素描图件的格式和要求,罗盘的使用,地形地质图阅读等,为学生地质实习作好知理论知识的储备。然后,讲解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及成绩评定等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介绍实习区的交通、地形、地物和地质概况、实习路线的位置等,使学生对实习有了一个总体上的了解。最后,在具体到每个观测线路和观察点,让学生用罗盘和MAPGIS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由面(实习路线)到点(观察点),按要求完成实习内容。期间,指导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针对重点内容的思考主题,加深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思考、分析。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按照某一主线,如构造运动的分期性,对实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写一个题目自拟的专题小论文,如总结实习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等。这样做,不仅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对实际地质问题的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地质思维能力,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球科学专业的兴趣。

(四)健全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制度

健全实习效果的考核制度既能使地质实习规范化、高效化,也能更加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

1.学生必须按照《实纲》的要求和规定,认真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经考试或者考查合格者,记录成绩获得学分。实习期间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相关规章制度。

2.实习考核、成绩评定。按《实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实习任务,在提交实习报告的前提后,方可参加实习考核。考核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口试、笔试或两者的结合均可。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表现、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实习记录情况以及实习报告等。

3.实习经费学校于年初应下拨到各个院系、部专用账户,各系部每学期第18周前应作好本单位下学期“实习预算”使用范围和开支情况,按学校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确保实习正常有序运转。

4.学校或者系部领导不定时去实习地点抽查指导教师带学生实习情况,检查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态度和完成情况。

5.每次实习完毕,指导老师可以书写工作总结。在总结中提出指导学生实习的体会、实习经验、实习经费运用情况和在实习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处理方式,以提出对地质实习的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1]栾光衷,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2):48―49,57.

地质勘探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坎地沙坦酯

资料与方法

对象: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断,依照1999年WHO(世界卫生组织)/ISH(国际高血压联盟)联合的第4版高血压诊疗最新指南,规定高血压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患者连续3天清晨在安静平卧状态下应用标准袖带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取其平均值。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所有患者均经心脏彩色多普勒确诊合并有程度不同的左心室肥厚,无肾、肝功能异常。男51例,女29例;年龄45~68岁,平均49.3岁。

方法:根据血压情况,患者服用坎地沙坦酯8~16mg,1次/日(迪沙药业提供,商品名迪之雅),并停用其他降压药物,持续服用2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应用ASPENTN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仪,对患者进行二维、M型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探头频率2~4MHz。并行心脏彩超测量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PWT)、左房内径(LAD)。

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TX-]±s),采用t检验,P

结果

治疗后血压有明显降低,疗效确切,经统计学分析P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5例,头晕2例,味觉异常1例,但无1例影响治疗,无中途退出。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

讨论

地质勘探学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临床确诊为轻中度高血压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 服用坎地沙坦酯4-8mg/D,对照组 40例 服用卡托普利37.5-75mg/D。治疗前后进行血压观察 如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 )。则治疗量加倍,2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 2个月后,2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率为90% 对照组为71% 2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坎地沙坦酯能安全,平稳,有效的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

【关键词】 坎地沙坦酯 高血压 血管转换酶受体拮抗剂 卡托普利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合理使用药物可降低血压,减少因高血压所致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平稳降压,减少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危险是人们的追求目标。坎地沙坦酯是一非肽类,口服有效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临床应用新一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笔者对坎地沙坦酯和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病的疗效进行比较。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男 48例 女 32例 ,年龄39岁-66岁。诊断标准按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即坐位收缩压140-179mmhg,舒张压90-109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电解质紊乱,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患者。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停用抗高血压药物1周,经1周药物冲洗期,以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患者坐位 右上肢血压测2次的平均值为治疗前血压。治疗组口服坎地沙坦酯4mg/d ,服用2周效果不佳时,增加到8mg/d . 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37.5mg/d ,2周疗效不显著,增加到75mg/d .期间祝愿患者每日2次监测血压,门诊患者2天监测一次血压,观察不良反应。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检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尿酸,心电图。

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 舒张压下降≥10mmhg并将至正常或舒张压≥20mmhg或收缩压下降≥40mmhg。有效 舒张压下降10-20mmhg ,如为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

4 结果

4.14.2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对照组 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4.3良反应

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头疼,头晕,乏力,嗜睡,咳嗽,多48-72小时缓解或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