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交叉原因合并协调区别联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的交叉重复已成为普遍。笔者以四所高校中的会计专业正在使用的会计系列相关教材为样本对此进行比较,这四所院校分别是厦门大学、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比较的结果如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从总体来看,三门课程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也产生了不利。本文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原因
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的原因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末,随着英国革命的完成,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导致了经营者对生产成本的重视。会计人员将成本计算与财务会计逐步结合起来,形成了记录型的成本会计。
二十世纪初,受泰罗管理思想的影响,在会计领域出现了标准成本制度,再加之预算编制的出现,使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由核算转为控制,成本会计成为独立的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标准成本与预算的实施,这标志着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明显国际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成本会计不断吸取运筹学、系统工程、行为科学和管等的最新成就,使其内容不断完善,出现了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责任成本的核算等,从而形成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成本会计发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与科学管理的最新成就相融合,成为一门以预测为基础、以决策为重心、注重内部控制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近一、二十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成果引入企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概念和(如适时生产系统、作业成本法、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和战略成本会计等)应运而生,这些方法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系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领域与内容更趋同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管理会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成本会计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其发展的过程也标志着成本会计的发展,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管理,而成本会计侧重于内部控制,但管理会计要进行内部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由此造成了当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界限的模糊,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
2.相同的研究对象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其具体范畴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并且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方法,由此导致的交叉重复无法避免。
3.工作者不断使本研究领域扩展,导致三门学科内容交叉
在学科建设中,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从而使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科职能不断扩大。目前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单为财务会计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目标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成本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也在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重叠。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规划,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分析及考评。显然三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的教材内容重复在所难免。
二、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交叉的解决对策
1.出台教材编写大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材重复交叉的,笔者认为必须成立由会计学会或财政部或部或三家联合牵头组织的会计系列教材编写大纲小组,并对大纲内容进行商议。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1)各院校教材的基本结构不规范,内容不统一,而且稳定性差。(2)各院校均拥有德高望重的会计先驱者,他们对本校系列教材的内容、结构很大,这种影响应避免。(3)要求各院校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保持每个学校的特色。(4)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各院校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深入,而且也利于对学生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
组织教材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应由不同院校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构成。大纲应明确界定各科范围,总的编写原则应为:(l)力求保持各门学科的体系完整;(2)避免交叉重复;(3)反映会计各学科中稳定、共性和未来方向的内容。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
为避免交叉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应合并,将其称为成本管理会计。二者的合并有其必然性:(1)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从其发展来看,两者密不可分,骨肉相连,不能割裂。(2)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设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3)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
3.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的协调
《管理会计》的教学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将管理会计工作所涵盖的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和经营成果分析等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进行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的相关工作的基本知识,了解工作环节中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进行管理会计工作奠定知识基础,并引导学生为做好实践操作做好理论准备。其中,变动成本法主要解决产品成本构成、存货成本的估计问题;本量利分析研究产品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决策是在现实的客观条件下,根据确定的目标,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和方法等作出决定的过程;全面预算是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财务等方面的总体预算,是一种执行预算,数据要尽量具体化,以便各职能部门落实执行;经营成果分析介绍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分析和企业经营成果的价值分析两部分的基本内容。
二、《管理会计》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1.课堂授课部分。由于《管理会计》本身具有知识量大、难度较高的特征,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的方式将课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对课程内容的难点进行讲解,对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完整的掌握有关的知识理论。在口头讲述过程中应当进行合理的板书,对重难点进行合理罗列,梳理知识结构和重要的逻辑关系。
2.课后作业部分。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布置作业,使学生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发现问题。教师还应当适当的安排预习任务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一定的熟悉,便于教师进行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3.教学成果测试。在整个教学周期中,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提问也可以是书面测试,在测试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掌握方面的考核之外也应当进行应用能力和理解程度的考察,督促学生进行深化学习,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提升实际能力的锻炼。
4.实践操作。《管理会计》是实际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应当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完善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升认识的水平,丰富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动态前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理会计》基本教学过程的分节设计
管理会计的首要教学过程需要完成本量利分析的教学工作。本量利分析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问题包括成本的不同性态问题、本量利三者各自的财务管理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综合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计算方式。基本知识要点包括:1.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定义、图形表达和三者的区别。该部分的难点是混合成本部分,需要学生理解包含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和非直线连续成本的含义、图形表达、适用范围和分解处理过程。在动态过程中应当进行成本的可能值的估计,学生应当掌握根据历史成本资料进行成本分析,学会使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预测成本可能的走势;学会运用工业工程所涉及的投入产出分析估算成本;学生也应当了解使用合同和对账面分析的办法进行成本计算。学生应当明确各种成本计算方式各自的缺点和适用范围。2.学生应当掌握变动成本的计算方式。明确变动成本计算的意义、特点和计算过程。3.应用各种数据进行本量利分析。首先学生应当明确产量、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损益方程进行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应该重点掌握边际贡献方程式和边际贡献率的概念,明确相关数学工具和使用方法。学生应当明确使用本量利分析图进行相关数据的图形表达,主要包括基本的本量利基本式盈亏临界图、贡献毛益盈亏临界图、量利式盈亏临界图的分析。学生应当了解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内容,学会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和安全边际分析。学生还应当明确进行影响交易数量、产品成本和营业利润的因素的分析,掌握相关因素、目标利润和敏感性分析等分析手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大部分教学内容是进行制定全面预算。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全面预算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制定流程,并了解全面预算的作用对全面预算有整体性的把握和了解。其次要求学生掌握预算的制定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调整预算制定法、零基预算制定法、静态预算制定法和动态弹性预算制定法的基本内涵重点掌握动态弹性预算制定方法,了解定期预算制定方法和滚动预算制定方法的含义、特征、基本原理和处理方式。最后,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营业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制定方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材料、人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和管理费用等预算的制定过程、涉及的会计科目的使用;现金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的制定程序、会计表达并能够进行针对有关项目的分析工作。《管理会计》的第三项主要内容是经营成果分析,经营成果分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分析和企业经营成果的价值分析两部分的基本内容。其教学内容包括:
1.会计分析部分会计分析部分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投资报酬率这一基本概念,明确投资报酬率的基本含义,明确投资报酬率的基本计算方式和总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两种核算办法,明确总资产报酬率的各种计算方式,主要包括总资产息税前报酬率、总资产税后经营利润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熟练掌握有关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公式的基本含义,并且能够根据公式基本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当了解权益净利率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也应当明确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使学生明确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会计分析还应当包含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在成本中心部分,学生应当了解成本中心的基本含义、成本中心和投资回报率指标的相互关系和成本中心的基本类型,学生应当重点掌握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以及责任成本的的有关概念,明确判断成本费用责任归属的基本原则、制造费用和分摊方法,明确分摊方法的基本步骤;在利润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当中,学生应当了解利润中心的含义、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差别和联系以及利润中心的基本分类,重点掌握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理解利润中心的选择过程,重点掌握内部转移价格的计算,掌握市场价格、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混合成本转移价格和全部成本转移价格的计算过程和会计处理;最后,学生应当把握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主要包含投资中心的基本含义、考核指标两部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投资贡献率和剩余收益两者的基本含义和评价方法,明确投资贡献率的缺陷,理解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投资中心的分析方式和应用方法。
2.价值分析部分首先教师应当向学生阐述会计分析的缺点和局限并且揭示价值分析产生的原因,使学生理解价值分析的经济学背景,明确财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紧密关系。学生应当掌握经济收入和会计收入、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的联系与差别,为价值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学生应当掌握市场增加值的相关内容,明确市场增加值的基本概念,了解市场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和经济含义,了解市场增加值的优点和局限性。再次,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向学生讲解经济增加值的基本含义、分类和计算公式,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学生应当重点掌握的部分还包括会计数据的调整方法,涉及到的主要调整项目,经济增加值指标使用过程的优点和缺陷,明确经济增加值指标使用的重大意义。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管理会计的诞生为会计管理、控制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主要职能是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重:如果企业仅仅将眼光局限在企业内部,满足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怎能立于不败之地?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如何实现统一?显然企业只有熟悉外部市场,了解竞争对手,知己知彼,尽可能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一管理理念体现在管理会计的变革上,便摧生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1981年,英国学者Simmonds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最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以下简称SMA)概念。他认为:SMA“提供并分析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以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他将SMA定义为:“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之后,他又在一系列的论文中,强调了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结合的重要性,特别是企业相对竞争者的竞争地位。他认为管理会计应多注重外部环境,并协助企业衡量其竞争地位。
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应用方法不同,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等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出判断,这不仅避免了管理会计中大量的复杂计算,而且将着眼点放在企业的长远利益上。当企业的产品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时,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追求长远的发展利益,便代替了追求当期利益最大化而成为企业发展的焦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将企业置于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中,研究企业与市场竞争者的关系位置。这就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只致力于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部化倾向,真正将企业置于市场信息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1. 战略规划。战略规划阶段通过对企业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分析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及其所在行业的特点对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等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做出迅速反应,充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准确判断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核心潜力、增值能力、迅速反应能力及持久耐力,确定竞争对手的实力,根据竞争对手的战略差异做出战略规划,确定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战略规划可以分为公司战略规划、竞争战略规划和职能战略规划3个层次。
2. 战略决策。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高度提供有关企业全局性和长远性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以企业的产品成本、收入与销售量呈非线性关系,固定成本变动及产销量不平衡等客观条件为基础,来研究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应用高等数学和逻辑学等建立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数学模型与关系图,从而确定保本点、安全边际等相关指标,进行利润敏感性分析。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用信息,使决策方案更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3. 战略成本。在传统制造环境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成本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为主,间接成本比重较小。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的使用和日趋普及,迅速提高了企业自动化程度,这使企业成本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直接材料,特别是直接人工的比重不断降低,间接成本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多数企业间接成本已占到产品成本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随着成本中制造费用比例的剧增,传统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受到挑战,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成为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计算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并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对企业自身及有关成本资料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信息。其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属性成本、产品寿命周期成本、质量成本、目标成本。
一、管理会计的内涵
(一)管理会计定义
管理会计主要利用一系列专业的方法,整理财务会计及其他相关资料,计算、对比和分析,企业管理者在各级别的过程中策划了日常的发生和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控制企业的干部和控制企业的干部各方面的信息处理系统。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要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首先应明确企业管理循环与管理会计循环的关系,由于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因而企业管理一切步骤都是会计处理应相应的措施和合作,形成会计循环。财务管理没有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企业管理将成为一句空话。
正因为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服务的,管理当局是怎样的信息,管理会计及时提供,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分析分析,论证,故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和专门方法就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不需要一刀切。
对企业管理进行企业管理的预测的将来,决策和计划的未来服务的未来服务的预测和。它主要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以及责任会计中将全面预算分解为责任预算的部分。
以上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的各项资源能得到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使用,以便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会计的目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好决定的信息,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财务会计内,对外都是企业的最基本的财务、成本信息,为企业提供了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的服务。
管理会计的重点,反映过去,反映这些信息可以根据未来和控制的事和未来控制。而财务会计则主要是反映过去,单纯地提供和解释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
管理会计学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与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广泛应用现代的数学和计算机技术、收集各种相关的会计及其他相关信息,根据加工、分析的说明,根据企业的管理者,各级的规划和控制系统的经济活动,充分地增强了x的管理功能,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欧美管理会计发展沿革
记录交易信息的会计报告系统,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产生汇总和报告组织内部交易信息从而满足管理者的需求,源自近代大工业的发展。由于19世纪以前的交易交换活动大多发生在单业主企业与个人之间,而单业主企业不存在管理的层次问题,企业主只是关心更多地交易中取得现金,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直接交易来进行,当然就不存在长期决策问题。生产产品转换过程的内部化,要求企业在缺乏市场的条件下组织“定价”,从而产生了近代的管理会计。
最初的管理会计很满足的企业管理的需求,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全世界的市场扩大,管理会计也逐渐加入一些成本计算和管理以外的内容,比如导入ROE(净资产收益率),ROI(投资收益率)等衡量指标体系,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的效益。这一点在总体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不仅可以提供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在发展的一种双向交流系统,企业内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等方面的作用。但是20世纪的30世纪,几乎所有管理会计关系的技术的方法都会出现,管理会计的发展的发展就停了下来。管理会计系统的大型企业公司的成功,小型企业范例,追求创新和改善不说这样的事。而实际的情况是,产品的多样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在企业内部已经形成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新的需求。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对管理会计产生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学者杨时展教授、余绪缨教授、李天民教授等先后编写管理会计教材,比较系统地引进和介绍了当时西方国家流行的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才算正式登陆中国,并逐渐为中国会计界所了解、接受、认识和重视。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轨初期,无论从认识和实践上,给予管理会计的还基本只是停留在借鉴意义层面上。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并未在整个国内会计界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管理会计在引入的过程中,由于企业体制的原因――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的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外部关系”,并没有根本动力促使企业管理者去真正关心内部管理问题,所以引入管理会计只能局限在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方面,尤其是与计划成本貌合神离的冲突,可以说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并无意义。这种引进上先天的局限性,使得管理会计对当时的企业而言并无显著价值,自然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十针灸十年代以后,到21世纪的今天,是改革开放企业脱离了以前的限制的状态,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重视的变化、企业内的会计的局限,尽管吗成本管理,出现了一些学术上的新动向,例如大力推广国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国家的实践中的成功的做法推广,体现出一种会计研究与会计实务密切结合、互通有无的特点。
总体上,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中,以下的特征:一是管理会计应用的最多的方法是财务分析,车次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方法等。企业的信息系统仍然是财务会计的设计,真正的企业管理的需求的分析的严重不足。二是管理会计理论的方法完美的部分,例如成本差异分析等。在理论的模型的设计上(例如单一产品,单一工资),实际,适用,不适用。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晚、发展慢。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环境来看,企业机制的改变又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这主要是因为有关企业产权改革的推进,使得我国传统的企业体制必将被打破,形成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法人治理体制。在面向市场的经营条件下,企业管理者一定会更加关心企业内部事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企业的内部激励机制一旦被日益加剧的外部市场竞争激活,管理会计就必然为企业所重视。从而提高管理会计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三、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一)管理会计的创新
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企业,从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的原企业出发,以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的原动力,目前,立足到了我国的国情,从根本突破管理会计请求信息系统,关注管理会计管理本质,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信息管理,管理会计的立场处理信息,访问提高的品质管理会计信息。。中国经营会计系统的管理会计系统改善和改善准则和管理制度等,案例加强了研究和企业的紧密联系推进有利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且管理计划的运用和发展。实现管理会计软件开发、规范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提高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转换意识,提高认识。企业主要包括领域的人的管理会计负责人、财务会计的人,企业主要对领域管理会计意识和素质的培养是重要的,著名的管理会计学者,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chow联谊会教授博士说:“中国是现在最需要的是其实管理会计非财务会计”。会计管理会计,市场经济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重要。企业管理者的协议也在。执行证,一个企业的指导者决定管理会计的重视的程度直接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的前途,决定了企业兴衰成败与生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管理会计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经过漫长的会计目标研究,会计学界最终产生两个主导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以及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普遍存在社会生活中,财产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导致受托责任的产生。受托责任是受托人对委托人所付有的义务,也就是说当受托责任关系建立之后,政府作为受托方,应谨慎地遵从委托方的意愿达成其所交付的任务。当政府完成公众所托付的任务以后,还应该向公众通过会计报告总结性地报告受托责任的实施情况,以确保受托人通过有效地管理决策来达成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是指政府受托管理、使用公共财政资源并让社会公众了解其全部运营执行情况及受托责任运行情况,其要求政府务必将财政资源管理情况真实的反映给公众,为了确保对外提供报告的可靠性,通常还像企业会计那样应该存在独立于政府和公众的第三方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综上所述,公共受托责任的概念应该界定为:政府机构对公共财政资源负有受托管理责任,履行管理职能并定期向受托方报告其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依据受托责任内容的特征,可将其划分成管理受托责任和财务受托责任,鉴于此,公共受托责任可划分为公共管理受托责任和公共财务受托责任,公共管理受托责任要求非营利组织要有效地、透明地使用公共资金,以使社会公共福利增加的责任,公共财务受托责任要求公共部门遵循公认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并供外部使用者使用。笔者觉得,应该将管理受托责任的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公平方面的受托责任和效率方面的受托责任,即公平责任和效率责任。受托人在管理委托人托付的财产时,在管理和使用上要有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对公共部门来说,尤其要注意平衡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二、基于公共受托责任构建政府管理会计框架的合理性
(一)公共受托责任与政府管理会计之间关系密切
首先,政府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是评价公共受托管理责任的实施状况,所以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是政府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对政府是否履行受托责任的行为以及为运行此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行为的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是政府管理会计的本质。公共受托管理责任要求政府部门务必对其决策和预测的执行结果承担责任,评价时,需要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具体划分成多个部分,并选择相关的管理会计技术来核,同时将运用这些管理会计技术及其实施结果联合起来,对公共受托责任形成系统的评价。其次,政府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公共受托责任,一是政府管理会计的兴起是新公共管理引发的公共受托责任内涵转变的内在动力。二是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和发展与政府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受托责任有关。三是构建的政府管理会计具体框架和方法,与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容、范围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再次,政府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推行起催化作用。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以及检验公共受托责任的运行状况是政府管理会计的工作,对政府形成有效管制,是督促政府更有效的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手段。政府管理会计可以财务信息汇报给内部财务信息使用者,有助于他们核实政府作为受托者是否依照委托者的预期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有助于政府管理层了解由过去决策导致的结果,帮助管理层分析和指导以及强化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有助于政府部门依据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最优利益来制定决策;有助于达成政府的长远发展和整体目标。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下构建政府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从财政学观点来讲,公共财政资金由公众提供委托政府部门进行管理,从而形成委托关系,公共资源是政府部门必须要履行的公共受托责任。构建政府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以公共受托责任为基础,构建政府管理会计对象、目标、要素、功能、报告等。通过政府管理会计评价体系,能更好地提升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从公共管理学观点看,按照公共管理相关内容,政府应该运用有效的方式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积极地反馈给社会大众。所以需要更有效率的进行公共资金管理,越发重视公共资源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从会计视角看,会计本质是为了使相关的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更有效的判断和决策,这就要求政府以公共受托责任导向,在发展完善政府财务会计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管理会计。因此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下构建政府管理会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政府管理会计框架设计
(一)政府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
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体系所构成的框架,现如今基于目标起点论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要素构成主要有两个。全美会计师协会附属的管理会计常委会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给出论述,管理会计目标处于其理论框架的研究起点,政府管理会计的其他内容受其约束和影响,其框架的构建离不开国外政府管理会计重视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受以上主张启发,笔者对本文的政府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提出了个人建议。起点从政府管理会计目标入手,尔后一边分析政府管理会计的假设和原则,另一边阐明政府管理会计的职能、对象和要素,最后阐述政府管理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本文从政府管理会计目标出发,向财务信息使用者报告决策有用的信息,确保政府受托的有限财政资源得到最有效和最大使用效益,从而使社会闲置资源得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符合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逻辑出发点的条件:它具备联结管理会计系统本身与影响管理会计外部因素的功能,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只有以政府管理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才能把其他理论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具有条理性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
(二)政府管理会计对象、要素与功能
1政府管理会计对象
关于管理会计的对象,国内会计学界主要有以下观点:资金运动论,随着无形货币转化为资金,会计追求的是价值保值和风险与收益相权衡。会计核算对象是资金收支,它也是维系组织内外的枢纽;现金流动论,这种观点把现金收支当作管理会计对象,经过对政府部门的现金流动分析,可以为组织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和效益并提供重要的信息;价值运动论,该学派认为价值差量在部分领域作为管理会计的技术处理对象,事实上作为管理会计对象的是价值运动;信息运动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大体上是相同的,是当代会计系统的两大分支,即对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更好的进行控制。综上,虽然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相关内容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其看法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管理会计对象是资金收支核算;管理会计对象是组织的运营活动,是组织运营活动中的价值增值运动。
2政府管理会计要素
管理会计要素是管理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和明确化,由于管理会计的对象是政府运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主要研究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协调其内部及外部环境,尽可能的发挥各相关人员的最大潜能,使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向内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而增强政府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孟焰(2004)提出,因为管理会计对象主要核算政府内部运营情况,管理会计要素是对管理会计对象的详尽化和明晰化,以控制、预算、决策与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所以,政府管理会计要素的计量应该建立在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会计要素具体可划分如下:收入与支出要素、资产以及负债要素、预算要素、人力资源要素、成本与作业要素、绩效要素、责任会计与项目管理要素。综上所述,以上管理会计要素的衡量,大体上以管理会计应考虑的衡量标准为起点来确定的。会计对象、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三者同时影响会计要素的确定,会计对象则需要会计主体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需考虑会计的完整性、有效性和持久性兼顾。而会计要素受会计假设的制约,需要规范财务信息提供方式的同时考虑会计目标的条件,其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的呈现同时从客观上反映会计目标的需求。
(三)政府管理会计确认与计量
1政府管理会计确认
管理会计确认是为达成管理会计目标而对会计对象按一定标准进行辨识的过程,可分为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政府会计受托责任报告编制基于以下四种编制基础:有现金制、修正现金制、应计制以及修正应计制,政府管理会计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会遭遇难办的现实问题:一是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应该考察决策的效率与效果,当会计信息表明决策目标实施情况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别时,则应该遵循必要程序,修正政策或决策,采取有效行动。二是在决策过程中,怎样能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实现和谐公共财政;我们知道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收付实现制做为会计的确认基础,我们不能否认收付实现制的作用,充分让国家预算管理成为重心,及时有效地了解执行情况,保证财政的供应。但是笔者认为在各种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政府管理会计的需要,首先收付实现制无法客观表达实际财政活动的成果,会造成各种信息的假象,因而致使会计信息不能完全制定决策和显示绩效。另外不能准确的在会计期间进行合理计算,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利用率和检验绩效等等,因此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我过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完善和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政府在目前的情况下并没有成熟的使用权责发生制,所以,政府管理会计应当主要运用应计制,辅之以现金制的会计基础,或使用修正现金制或修正应计制,才可进行客观的预算和落实计划控制,从根源上确保决策有效。政府管理会计的确认标准大体包含:(1)财务会计确认需要以业务发生凭据标准,也就是即将确认的会计事项已经发生并有足够的证据以验证。对于管理会计而言,由于其更倾向于对未来事项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财务会计确认准则对管理会计并不适用。(2)要素定义特征标准,即对已经发生的会计业务的确认,务必与某一会计要素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相吻合,不然没有办法将其划分为某一会计要素予以入账和报告。(3)财务会计确认采取可靠货币金额计量基准,也就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会计业务应该以精确的货币金额予以计量,同样这一确认标准对于管理会计不适用,因管理会计是以预测和决策导向,主要针对现在和未来事项。但无论如何管理会计确认仍然要通过应用先进的管理会计技术,尽可能使预测的金额接近实际。
2政府管理会计的计量
政府管理会计的计量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必经环节,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对目前全方位计量,政府管理会计需要对政府进行全面计量,因此在管理会计计量方面应适当引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计量是建立在确定计量标准上,计算业务实际发生的量化金额,例如资产与负债、费用支出、绩效、预算、收入等计量方式。
(1)成本的计量。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发生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股东分配股利不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政府日常工作中常涉及到的费用主要有:外购材料、燃料和动力,设施的运转与维护费用,工资及社会保障费,其他公务费用,具体包括所有运营活动(包括折旧)的完全成本,人工成本(包括养老金负债),利息和其他融资成本,资本资产的使用,财务资产应计利息的变动,汇率变动的损失等。在应计制制度下应确认的是费用不是支出,将费用按照各项分类就是成本,政府成本又分为人工成本、固定资产运行成本、公务成本三类。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国家开始重视成本计量,把它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工具。
(2)预算计量。
预算计量是政府会计中至关重要的计量手段,对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均适用。预算计量是以预算(企业预算和政府部门预算)管理为核心,以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为宗旨,以预算分配管理为核心,用来核算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范畴中的政府行政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企业预算资金的计量方法。政府行政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更多要考虑社会效益,而不单考虑其营利性,一般是通过其对外提供的服务,为社会建设、上层建筑和人民生活质量更好的进行服务。
(3)收入计量。
新《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指出:“收入应该当遵循事先约定好的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条约协定的价款进行计量,但不包括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条约协定的款项不公允的事项。若事先约定的款项的收取采用递延形式,事实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理应遵循应收的合同或条约协定价款的公允价值决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由于政府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在收入计量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除了一部分有经营性业务的单位,其他都采用现金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现金制都显示了巨大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进行收入计量的改革,向应计制转变。应计制的计入不仅有利于真实披露政府会计信息,政府部门有效的业绩考核,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而且有利于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4)绩效计量。
政府要有效及时的达成目标,务必构建一套可以付诸行动的绩效计量系统。绩效计量系统总体上来说有两个主要任务:收集和使用绩效信息,完善政府管理,政府通用的简单的绩效计量模型在此不适用;通过绩效信息的披露,让财务信息使用者增进对政府运营活动的理解,使政府能报告并能解除各种受托责任。即绩效计量是可以使政府工作人员改变不良行为的,能够对他们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排除人为在绩效计量上的影响,很可能会使绩效考核“形同虚设”。因此要有效使用绩效考核,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素质,并且秉承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将政府管理与绩效评价有效连接起来。
(四)政府管理会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