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在我国,201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把我国文化产业限定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其特性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作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供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一)实行全面调查

对规模以上重点文化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由此可以了解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大致真实情况。包括江西省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产业分布的结构特点,资源利用情况等。以此作为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不断改进并完善我省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并为相关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起指导作用。

(二)重点调查与推断统计相结合

由于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极其宽泛,结合的产业结构,对于模糊不明确的“边界”类型的企业应使用判断抽样与推算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各类别产业中的重点单位或典型代表进行调查统计,以此推断此类行业的大致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基于经济普查的数据,合理有效地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实现数据推算和预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检验分析,以确保其正确性与合理性。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对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单位数量、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运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此反映江西省文化产业的整体架构。另一方面依靠多元统计分析的评估方法,进行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横向对比以及行业内部不同指标之间纵向比较分析,得出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使用,通过对相关文化产业的实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合理地提出相关建议和假设,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并进行相关统计学上的修正,得到客观真实的统计结果并分析总结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三、实证分析———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根据经济普查数据的可获得和定量分析的原则,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基于2012年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首先整合相关产业,将国民经济的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整合成5×5部门投入产出表。然后运用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进行解释分析。本文将这5个部门分别定义为:第一产业、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

(一)五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

整理数据可得,2012年总产出为398565923万元,其中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占63.14%,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占12.49%,文化制造业占10.02%,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占8.33%,第一产业占6.02%。总增加值为129488783万元,其中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占45.17%,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占21.46%,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占13.19%,第一产业占11.74%,文化制造业占8.44%。以上数据反映,从总量方面分析可得文化制造业比文化流通及服务业总产出略高一点,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在增加值上较高于文化制造业,但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

(二)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按照直接消耗系数定义进行求解得到系数值。表一数据表明,江西省其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比较小,与产业内部的消耗相比,不同产业之间的消耗更低。这说明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相关作用不大,因此应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联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模式方面贡献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基于表一数据求解获得完全消耗系数表。观察表二可得,与其他的产业相比,文化品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对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较高,分别为1.4716和1.1053。表明第二产业对我省文化产业的作用很大,文化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互相作用,共同提升。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消耗作用均不显著。这反映出其他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之间相关程度不显著。表明经济发展速度较缓慢,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四)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分析

通过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求解可得里昂惕夫矩阵,进而获得五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表。分析可得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和文化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与影响力系数都大于社会平均值1,表明第二产业和文化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影响力系数的角度判断,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高于社会平均值,并且文化产业两部门影响力系数和为2.3042,这反映出文化产业对于其他产业部门的促进作用大于社会平均水平,以及文化产业能对其他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感应力系数进行比较分析,文化制造业大于1,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小于1,只略高于第一产业。这两个产业感应度系数总和为1.6026,仅小于第二产业。由此表明文化产业影响力系数较大,对其他行业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知,江西省文化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文化制造业,文化产业与其它行业的联系并不紧密,文化产业在全省的经济总量中占比率不高,表明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其绿色环保和高附加值的特点。这就要求江西省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地统计分析,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将江西省的文化产业统计结果与其他省份做横向对比,发现优点与不足,相互学习,努力推动文化产业从制造业向流通业及服务业的转变,最大程度地挖掘其附加值,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我省文化强省的长远目标。

作者:黄珊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

一、 那达慕起源、发展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那达慕是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祀、竞技、娱乐、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族的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民向天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祭祀结束后就会举行那达慕盛会,主要进行赛马、射箭以及摔跤等“男儿三艺”比赛。据研究,“男儿三艺”早在匈奴时代,就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娱乐和习武的手段。在金代那达慕有了对三项比赛的优胜者给予奖励的制度。到了十三世纪,蒙古族首领们每年都会举行较大规模的那达慕,奖赏十分丰厚。在清代,那达慕更是成为了官方定期举办的有组织、有目的游艺活动,它的规模、形式和内容比以前有了较大发展。

自1947年成立后,那达慕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了蒙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欢乐盛会,是以民族体育比赛为主,兼有文化娱乐、艺术欣赏、信息交流、经济贸易等内容的多功能的盛会。在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的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达慕的举办形式分为政府举办、民间举办、家庭举办等,举办时间一般为每年7、8月的水草丰美、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有些地方也开始在冬季举办冬季那达慕。

二、 那达慕文化产业经济效益

随着那达慕的规模逐渐变大,它成为了一个民族品牌,被国内外人所熟知。

那达慕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传统的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丰富草原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还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一是那达慕作为一个大型的体育文化活动,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改善周围环境,完善和建设比赛场地、配套基础设施等。这些投资扩大了那达慕举办地区的投资需求,拉动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二是那达慕能够拉动消费需求。那达慕将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消费倾向,同时,随着那达慕参赛者和旅游者的到来,产生了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大量需求。三是提高就业率。那达慕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就业率,它可以提供短期和长期就业机会,短期来看由于那达慕大会的“峰聚效应”,会出现如旅游接待、引座员、检票员等;长期就业机会是由于那达慕大会举办所产生的如那达慕大会场地维护、管理和运营等长期的就业机会。四是推动民族产品传播推广。随着那达慕大会的举办,外来游客必然购买一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商品和服务,从而扩大了本地民族特色产品的传播。同时,由于国内外对那达慕大会一些相关权利的购买,如电视直播权、赞助商权利等;还有一些外地新资金的注入,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效应更加明显,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三、“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那达慕是一个体育竞技、文化旅游贸等多种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文化大宴,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前景良好,但是那达慕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体育项目

那达慕最主要的体育赛事为“男儿三艺”。其中,摔跤一直以来广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那达慕的必备项目,同时也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2004年7月28日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举行的2048名跤手参加的搏克比赛被记载于世界吉尼斯记录。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赛马项目也是那达慕传统竞技比赛中的一大亮点,比赛项目也有了多元化发展,增设了马术、马球等赛事。相较于摔跤和赛马,射箭比赛却一度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不过在自治区政府和民族工作者有意识的保护下也在逐渐恢复中。除了“男儿三艺”,现代那达慕还增设有拔河、武术等其他体育项目。那达慕体育竞技项目大多是观看型项目,缺乏互动型体育赛事,群众参与度不高,而多数游客又不是十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吸引力不足,多是参观游览,没有切实参与到其中,了解文化底蕴。

2、文化旅游

传统蒙古族歌舞在那达慕主要表现形式为表演。通常召开大型那达慕时会举行开幕式或者晚会,以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为例,在2010年首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开幕式上,我国著名歌手德德玛、腾格尔等众多民族艺人进行了精彩演出,向全世界展示了蒙古族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参加那达慕时,许多蒙古族人民都会穿着民族的传统服装来参加,同时也常设有民族服饰展厅,并有时会举行蒙古袍服装服饰展演,展现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华美。那达慕也通常设有手工艺品、民族饮食展厅来展示民族手工艺品、蒙古族特色饮食制作过程并销售民族特色商品,游客可以参与制作、品尝并购买相关产品。虽然那达慕上有销售一些民族特色文化产品,但许多周边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不高,还没有形成文化精品。同时,民族音乐舞蹈、手工艺品、民族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旅游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那达慕音乐舞蹈表演多是当地乌兰牧骑和一些民间艺人和团体组成,而这些民间艺人和团体都是自发性参与到那达慕文化活动中,缺乏专业的训练和资金支持,表演相对不够成熟,后续的发展也很难保证。

四、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发展那达慕文化产业首先要挖掘那达慕的文化内涵,利用国内外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将那达慕“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传播出去,让人们更加了解那达慕文化底蕴,增加那达慕的文化吸引力,并对那达慕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将那达慕打造成大型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2、增加投资,打造民族文化产业精品

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存在文化价值更高,经济利益较低的现象,所以在起步阶段必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是政府需要进行大量投资完善那达慕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打造好那达慕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开发,强调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那达慕形成国有、集体、外资、个人共同开发的旅游项目新格局;三是以那达慕文化节为题材,结合蒙古族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那达慕主题旅游项目,或者开发那达慕体验园区,推出各种类型的那达慕文化旅游纪念品、玩具和体育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链,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

3、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保留好作为那达慕核心文化的“男儿三艺”等传统习俗的同时与世界体育接轨,借鉴和学习世界主流体育项目的成功经验,使蒙古体育文化项目发扬光大,增设一些游客可以互动的体育项目,让游客们可以亲自体验和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增加那达慕旅游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加那达慕。民族服饰、手工艺等民族传统文化也要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但也并不是一味守旧,而是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高新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将这些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开发,推进那达慕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4、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优秀的、专业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发展那达慕文化产业首先要在各大院校设置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和专业,使知识青年更加了解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推进那达慕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引进人才,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留住专业人才;最后,扶持蒙古族一些民间艺人和团体,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和培训,培养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艺人进行文化创作,使他们的文化创作产品更加成熟完善。

结束语

那达慕,是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中一簇灿烂的花丛。那达慕文化产业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点。那达慕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保证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开发,作为一个民族节庆文化产业也有着它自己的独特性和困难之处,但是凭借着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那达慕文化产业的崛起指日可待。(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阿拉藤敖其尔.传统那达慕[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

[2]嘎林迪布、乌苏呼巴雅尔.草原三艺[M].内蒙古教育出版 1984.

[3]高娃.蒙古族传统体育现代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9.

[4]徐坤. 旅游那达慕大会开发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09.

[5]贾瑞光. 蒙古族传统体育――那达慕文化变迁研究[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02:107-109.

[6]姚海霞. “那达慕”大会市场开发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7]浩布尔. 那达慕的发展及其创新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8]阿拉腾巴特尔. 蒙古族那达慕文化发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2-15.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46(2016)01-0080-04

新世纪新阶段,伴随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成为中国当前文化建设的主题。国家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地方的积极配合。就地方层面来说,如何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强地方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课题。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实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宝库,河北省作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实现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河北省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1河北省具有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优势

河北省地处京畿地区,春秋战国时代起为燕国和赵国之地,因此又被称为燕赵大地。可以说,河北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河北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三项五处:分别为长城(山海关、金山岭)、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有3780处。除了这些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外,还有132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遗存3万余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处。除了以上的文化遗产之外,河北省还有大量民间手工艺品:曲阳石雕、易水砚、磁州陶瓷、武强年画、蔚县剪纸、张北面塑等。河北省还有河北梆子、评剧等地方传统戏剧26种,地秧歌、拉花等地方舞蹈146种[1]。由此可见,河北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2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

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推进省内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河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河北省在文化产业上不断进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等一系列文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各级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北省经济发展增速,GDP排位居全国第六,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容忽视[2]。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依赖结构性的转型升级,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增长是大势所趋,文化消费将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曾提出:到“十二五”末,也就是2015年末,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5%[3]。政府的重视使河北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较快,日益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2河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2.1传统文化资源亟待传承发展

河北省虽为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1978年中国社会开始改革开放,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河北省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河北省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正在因为不能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而消失。我们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有着它落后、封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但同样,剔除这些落后因素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可以与时展相契合的。因此如何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保护好、发展好河北省的传统优秀文化,使之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传承,能够推陈出新,彰显时代魅力,尤为重要。

2.2文化产业观念落后

河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面临的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文化产业观念转变的问题。长久以来,观念的滞后阻碍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也使河北省文化产业多次错失发展机遇。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缺少主动性、没有明确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过于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能做到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这就经常出现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瓶颈,产业后续发展无力。文化产业有规模而无质量,长期以粗放式经营为主,漠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小农意识过重,对新型文化产业没有探索的欲望,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总认为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陪衬,忽视了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省际竞争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2.3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自十四大提出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全国各地纷纷进行改革。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文化产业各部门间存在保护主义倾向,导致文化产业行业的竞争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平等。文化产业布局也就无法做到合理有序。在文化产业结构上,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以表演艺术团体、公共图书馆、广播电视传媒、图书期刊报纸出版为主,在新兴的文化产业方面,电影传媒、文化旅游、网络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地方、行业保护主义的存在使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相互衔接的文化产业链条,因此不能形成良性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循环。

2.4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要想做到快速跨越式的发展,除了需要资金的支持外,还需要科技的支撑。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都在为后续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文化产业同样如此。河北省文化产业中,科技水平较低,新科技开发运用能力不足,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科技含量低,经济利润回报低。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在此背景下谋求转型升级,科技支撑的发展遂成为重中之重。

2.5文化创新人才缺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生产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拥有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国际国内竞争能够胜出的关键。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恰恰缺少足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河北省虽然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创新人才的缺失导致资源优势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经济和社会效益。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急需拥有创新能力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3以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3.1传承民族精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凝练升华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独特的民族精神也是文化产品能够行销世界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美国的影视娱乐产品风靡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好莱坞大片,这些场景华丽、特效炫目的美式大片中,无论情节如何,总会让观众从中体会到美国精神的内核———勇于冒险、开拓进取。这种具有美式民族精神文化的产品,吸引着全世界青少年,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全世界输出美式价值观,使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体现其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而河北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省,如何把彰显河北特色的中国民族精神融入我省的文化产品中并实现市场化,这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河北省的文化产业要想进一步壮大发展,还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的各类文化资源,优化组合,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提高其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除此之外,特色文化品牌,还可以更有效利用文化建设中的无形资产,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壮大自身力量。在信息化时代,消费者能够接触各类文化产品的信息。如何吸引消费者最终选择我们的产品与服务,靠的是品牌。对消费者来说,优秀的品牌可以使他们更易识别产品特点,再根据自身需要作出选择。优秀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不仅仅是个名字,优秀的品牌还意味着产品高质量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因此,在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中要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在旅游产品上,河北省有独具北方特色的古城如正定古城、永年广府古城、定州古城、滦州古城、鸡鸣驿古城、蔚县古城等,可以尝试开辟古城系列旅游,开发各类独具特色且与之相匹配的旅游文化周边产品,打造特色燕赵古城品牌。

3.2丰富传统文化内容,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经世致用”的时间概念、“和而不同”的文化胸怀等传统文化精髓无一不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同时我们应该明确,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也是可以随着时展,在保持内核的同时,对自身进行修正。因此,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重构的同时,进行创新,注入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和形式。文化创新有赖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充实与丰富。首先,主流文化应从生活实践中获取文化的养分,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通过实践丰富发展自身。其次,主流文化要从其他种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养分。主流文化虽然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主导,但是社会还会存在其他类型的文化,对待这些文化,我们应汲取一切可利用的优秀文化成果,与它们在竞争、交流中发展自己。再次,主流文化还应该改变自身的文化形象,适当地增添人文关怀,在高唱主旋律的同时,要掌握民间话语权,多些平民化的风格,使得民众乐意接受。文化创新同意要求精英文化勇于追求文化的原创力。首先,摆脱对西方文化的简单移植,我们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目的是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实现这些西方优秀文化的中国化。其次,尊重自身文化传统,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发掘和获取原创的动力,在批判继承中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发展中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再次,精英文化的创新发展要超越世俗,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3.3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缺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是紧密相连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学习交流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发展空间和创业平台。改进各项人才管理使用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这些人才除了具有创新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要有针对性的培养选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能力、且创意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的高端文化人才。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链条是环环相扣的,我们要根据产业链条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育选拔人才。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河北省的文化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应从国内外引进大批文化产业人才,带动本土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超,刘晓春,杜福光,等.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选择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3):53.

[2]网址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文化和科技融合强调技术进步对文化经济运行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融合的表征有:一是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形态,二是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是创新创意的重要载体,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战略方向,文化和科技融合既是重大实践问题,又是理论创新问题,亟待探讨和研究。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内涵和动力机制

1、基本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文化和科技融合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产业视角展开。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文化内容信息的技术转化。哈佛大学的Anltaony Oettinger关注到信息的数字转化和传输产生的融合,提出“数字融合”。美国学者Yoffie(1997)认为融合即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1996年欧盟提出“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 Industry)”。二是文化信息产品传播的技术应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用“新媒体”概念(1998)泛指以现代技术促成的新的信息媒体。三是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麻省理工学院的Nicholas Negroponte(1978)认为,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业的技术融合,三者的交叉处将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欧洲委员会“绿皮书”(1997)认为,数字技术导致“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总体上,都将文化和科技融合视为由科技突破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变革。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实质是一种技术诱发的产业创新模式,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融合的核心是价值的创造与分配,引致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建立新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价值链是为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的竞争优势,实质上是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所具有的优势。从横向来看,文化和科技融合表现为线性整合。市场主体倾向于在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中被授权,在保持原有线性价值链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的导入,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创制过程的迂回度,延长最终产品的价值链,进而巩固原有的市场或是获得新的市场。从纵向来看,文化和科技融合表现为网状整合。通过技术的整合实现产业间延伸或产业内部重组,吸纳新的参与者,形成一个可将不同产业部门容纳于其中的新业务框架,建立产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网状价值链结构。例如传媒业、信息服务业和通信产业之间的融合,引发交互式文化科技创新,建立以内容、渠道、终端为框架的新型竞争协同关系,产生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这一过程很可能引起价值链的转移,导致新进入者有机会把原有的业务扩展到较高的价值区域。

2、动力机制

文化产业在与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协同,形成了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文化产业链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动力。因此,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社会三方功能,形成三者之间良好有序的联动机制,进而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供重要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顺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要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供切实有效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社会组织和中介要切实发挥作为连接市场和政府纽带的功能和作用,进而有效缓解文化产业发展中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所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

二、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美国:市场主导型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属于典型的市场型发展模式,市场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和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消费导向,强调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除了利用行政力量如宏观政策、法律、税收、公共财政等工具对文化产业产生影响、调节和少量公共资助外,基本不介入文化产业领域的运作过程,文化市场中的生产商、销售商、运营商等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与科技创新互动的结果。从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到“乔布斯现象”,无不说明美国注重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合,注重创意产业的转化。在美国,“大科学”体系的形成,使科技与经济、政治、社会,特别是文化潮流变化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此外,美国社会运行机制上的特点也催生了美国的创新文化。美国致力于用科技手段表现文化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力,其技术支撑下的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达到14%,占GDP的30%以上,其年产值在国内GDP中达1/4,其中版权产业产值达1.25万亿美元,占GDP的12%,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占绝对优势。

2、日韩:政府主导型

韩国和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属于典型的国家战略推动型的发展模式,这与韩国、日本两国的文化传统相关。两国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要素中,国家战略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是最为重要的。在国家战略的主导下,国家文化产业领域实现了要素的汇聚和力量的裂变。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全面介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市场机制尽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税收、公共财政等强有力的手段来推动的。

韩国一方面,通过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口号,并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局、文化产业振兴院、文化产业基金、游戏产业振兴中心,颁布《文化产业促进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依托IT产业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明确了将数字游戏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的文化数字产业成为最活跃、成长最快、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韩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已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而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业。文化产业在韩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已占GDP的15%以上,是世界公认的以技术力量保障文化创新和产品创造的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和文化创意产业强国。

日本是一个民族意识特别浓厚的国家,具有深厚的政府主导国家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传统。日本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和发达的电子科技产业基础,将两大产业紧密融合,诞生了全球知名的索尼、任天堂等超大型科技文化跨国企业。日本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包括《著作权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在内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挖掘日本传统文化,积极提升数字技术和载体创新,日本在游戏软件领域已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作为文化与技术集成的典范,动漫业已成为其重要支柱产业,日本已从一个传统的技术产品制造大国转向一个文化产业生产和输出大国。2010年日本政府出台的《新增长战略》,制定了在海外拓展相关创意文化和技术产业业务的政策后,预计到2020年,它在亚洲的文化创意产业收益将实现超万亿日元的目标。

3、法国:混合型

法国文化产业属于典型的混合型发展模式,政府与市场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虽然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细分产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是绝对均等的,但对于整体的国家文化产业而言,两者的影响是难分伯仲的。法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科技化发展路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挖掘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在法国,政府对文化事业以及相关产业给予不同形式的财政支持,主要分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资助、地方财政的支持以及政府通过制定减税等措施鼓励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各类帮助。由于政府的积极鼓励和政策的支持,以及产业技术、创意文化的导入应用,法国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世界图书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大国,市场占有率高达15%。以传统文化为内涵、技术手段为支撑、先进设施为配套的法国旅游产业为例,仅有6500多万人口的法国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在8000万人次以上,收入高达350亿欧元,占GDP比重超过6%。

4、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评析

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产业的培育发展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较显著。在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既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产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扶持,又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通过对发达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模式的剖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市场型、国家战略推动型还是混合型的融合发展模式,这些国家都能够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本国国情的方式,来配置政府与市场的力量以发挥其各自优势。政府从科学的制定规划、完善国内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应的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搭建融合的载体平台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而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环境逐步建设和完善的同时,市场主体也随之被激活,市场潜力逐步被释放,市场力量将逐渐成为配置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资源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便水到渠成。

三、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截止到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3479亿元,占GDP比重达2.8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1.94%增至2011年的2.85%,年平均增长23.35%。然而,与国外先进城市相比,国内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相对滞后,产业发展还面临较大的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战略还有待落实

虽然国家、省、市都明确将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但在城市层面还缺乏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具体的发展目标、创新方向、重点布局和项目支撑不明确。按照现有的政府部门设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主要由宣传文化系统承担,推动科技创新的职能由科技管理部门承担,在体制机制上还不能适应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2、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较弱

一方面,文化产业关键环节的技术集成能力不强。基础研发对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有限,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缺乏衔接,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形成。文化科技创新重大产业项目偏少,缺乏文化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研究、行业规范标准研究,缺少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融合,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兼具的产品形态较少。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识整体上还比较薄弱,新兴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大多数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创意设计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不强;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优势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相对滞后。

3、文化科技创新缺乏产业主体

企业文化科技创新活力不强。文化企业、科技企业主动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传媒等新兴文化业态,大多数为小微型企业,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影响力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少,文化装备的技术水平偏低;文化科技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能力较弱,自主核心技术、前沿引导技术和集成传播技术等研发投入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文化科技融合政策保障缺失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缺乏衔接和协同,鼓励企业开展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有待完善。虽然国家、省、市都出台了一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涉及到大力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内容,但是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仍不够系统和完善。在城市层面,还缺少支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同时,现行政策的条块分割特点较为突出,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扶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文化企业都难以获得与高新技术产业同等的政策待遇。

5、文化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紧缺

文化科技专业人才十分紧缺,是制约国内城市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和文化艺术人才资源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既通晓高新技术又熟悉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紧缺,高层次的文化科技创意人才匮乏,文化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础性研究人才少,高校信息技术、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偏向于按照传统方向培养人才,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薄弱;二是专业化高端创意人才少,游戏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数字传媒、数字出版等领域一般性内容加工制作人才众多,但长于内容创意、集成传播、终端创新的高端创意人才匮乏;三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少,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应用水平滞后,导致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印刷复制等领域的产业效率不高。

四、文化科技融合视域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1、制定科学规划,促进文化科技互动创新

科学制定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更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感染力。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建立功能定位合理、特色明显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区,使之成为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地,文化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平台和窗口。重点围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机理、产业转型、产品创新、社会影响、政策环境、战略路径等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密切关注与跟踪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前沿,关注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和引领作用。

2、完善政策扶持,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

文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动、左右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要从原来单纯的要素供给促进政策转向要素融合的促进政策,围绕产业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建立和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打造创新型的产业集群。要鼓励各类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产业。应尽可能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服务,对文化科技企业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此外,应完善文化科技管理制度,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优化财政投入模式,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

3、完善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配套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一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是要推进现代科技与文艺创作特别是演艺创作、生产相结合,提升演艺产品的表现力并扩大其影响力;三是要推动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交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完善经纪、等文化中介机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4、创建智库载体,建设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

创建国家级和区域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凝聚整合国内外研究人才和力量,建设人才智库载体,使之在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国际交流、项目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敏锐地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重点关注文化科技创新,在若干优势领域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研究、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文化产业政策及知识产权研究为重点研究领域,持续增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5、培育创新人才,加强文化产业创新人才保障

人才是创意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新兴产业,必须建立起有活力的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管理与激励机制,发挥院校、科研机构较多和人才相对集聚的优势,鼓励各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加强产、学、研的协调与合作,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同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和引进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构筑文化科技新兴产业人才高地。

(注:本文是成都市科技局2012年软科学课题《成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沈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科技与经济,2006(5).

[2] 郑庆伟:论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J].文化学刊,2010(7).

[3] 曹京明、王国华:论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22).

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GDP总量目标值将达到55万亿元,文化产业生产增加值在全国GDP中占比将达到5%,也就是说,到2015年文化产业生产增加值应该接近3万亿元。根据最新统计,2010年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在2011-2015年期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增量部分每年要超过4000亿元。而整个2004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102亿元。换言之,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要增加超过2004年全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压力无疑是非常大的。

要有新的战略思路

显然,再用过去的常规思路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远远不够,文化产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新的战略思路。而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的确定必须立足于“四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条件)、市场化(体制)、国际化(未来发展方向)。以此为前提,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这是当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相对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与迅速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据专家推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的总量实际超过了3万亿元,而现在我们能够提供的仅为1万亿元;我国演艺市场的规模可达800亿元,而整个2010年该领域的产出却只有108亿元。所以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最主要问题。现在的电视台、电视频道很多,北京现在能看到六十多套节目,但是大家却感觉现在看电视,一个台就足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内容太贫乏。现在我们的电视频道,基本上是电视剧一统天下,除了电视剧还是电视剧。现在的电视节目贫乏到简直令老百姓难以忍受的地步。这个问题所反映的正是现在整个广电节目生产、供给能力的严重不足。再比如去年全国电影生产是526部,但是真正能够进电影院的只有150部,真正能够票房过亿的大概不超过十部,大量电影生产是亏本的。现在有一个新词“影院一日游”,意思就是一部电影放了一天,第二天就不放了,原因是根本卖不出票房。有的电影耗资上千万,最后的票房却只有几十万。这是什么问题?结构问题。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把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作为战略思路的首要问题。

优化文化产业战略布局。文化产业的发展跟文化建设一样,同样存在布局问题。比如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应该怎么布局、内部生产和渠道建立应该如何安排以及各地区之间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等等。当前,文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非常突出。比如说动漫产业,现在很多地区都在做。全国有七十多个动漫产业园,但真正能够在动漫产业上赚钱的没有几个,投入很大,但基本上没有盈利模式。所以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有特色,不能人云亦云。比如贵阳、贵州做文化产业,那么就一定要突出本地的特色。做企业也是一样,他有我也有,肯定不行,他有我得优才行。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从去年开始,中央已经明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一条主线。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但是文化产业的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个方式转变的问题。当前,最迫切需要转变的就是如何让我们的文化生产从过去作坊式小生产方式转变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如果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提供的文化服务,只是满足于圈内的少部分人去欣赏,去互相吹捧,那么,这样的发展方式绝对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走出小生产,决不能停留在原始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生产方式之上。惟其如此,文化产业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

把握两个关键问题

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优化文化产业战略布局、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文化战略性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切入点。然而,在如何有效落实这个战略思路上,仍存在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把握。

文化产业的布局。文化产业的布局首先是指文化产业组织方式的布局,而所谓文化产业组织方式的布局,又主要是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组成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方针就是,一方面需要培育骨干企业,另一方面又要扶持中小企业。

为什么要搞大企业,首先,如果没有大企业的迅速扩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是实现不了的。要想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必须把培育大企业、骨干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其次,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应用、采用高新技术,需要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大企业。此外,中国本身就是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方面,我们的对手异常强大,如德国的贝塔斯曼、美国的迪斯尼等公司,他们一年的产值是我国所有文化产业加在一起的集合;再如,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年的收入几乎是我国同行业所有企业一年收入的总和。面对这样的竞争力量,我们靠“小舢板”行吗?肯定不行。中国的大企业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我们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经过十年、二十年,打造一些市值过千亿的文化企业,真正变成文化产业的航母。

除了扶持大企业,也要扶持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有活力,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有它个性化强的特点。这种个性化发展,中小企业最具优势。

文化产业的布局当然还涉及功能布局、地域布局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在“十二五”时期,相关部门要一起来做全国文化产业的示范区,必须鼓励特色化、差异化。从海外来讲,要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起来,除了产品的对外交流,还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文化产品的出口;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在海外建设文化传播渠道,包括购买或者是并购,甚至是控股、参股海外的书店、影院、剧场、电视、互联网等。

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另一方面是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产业。而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最关键的就是加快实现科技和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