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亚健康的原因

亚健康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亚健康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亚健康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亚健康;防治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22-01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它介乎于疾病与健康之间,是一种临界状态,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出现精力、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故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1]。实际上是身心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被认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新杀手。[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护士职业是世界上公认的压力性职业。[3]本文通过分析手术室护士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原因,探讨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主要措施,以至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如下:

1 亚健康现状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目前大约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65%,[2]我院手术室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70%。

2 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

2.1 环境因素 手术室是一个与外界封闭的科室,外来人员很少出入,但室内使用电刀产生的废气,电刀、吸引器、心电监护仪、空气消毒机等仪器产生的噪音及空调、全麻机等排出的废气得不到及时更换、净化,很容易使室内缺氧,长时间停留使机体易感性增加,导致人体机能失调处于亚健康状态。

2.2 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社会竞争形成的危机感、风险感、失落感等对护士及家庭造成一定的侵袭,小心谨慎的工作得不到理解,卫生事业补贴不到位满足不了医院的发展,护理工作得不到重视,职称晋升护士靠边站,护士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迫使护士心理压力加大,影响睡眠,以至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处于亚健康状态。

2.3 工作压力 手术室护士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工作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较一般职业高,来自工作的压力就大,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手术室护士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标准,知识的更新、高超医疗设备的应用、复杂疑难手术的配合等,无疑增加了手术室护士的负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造成亚健康状态。

2.4 自身状态与心理素质 手术室护士人员少、夜班勤、急症多、速度快,手术时间长短不一,护士起居无常,饮食无节,劳逸失衡,生物钟节律被打乱,加上体力消耗、神经紧张,常常处于身心疲惫状态。久而久之,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导致心理健康不佳,极易造成疾病。

3 防治措施

3.1 面对现实 接受现实 手术室护士应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并主动适应现实,进而去改造现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满腹埋怨。而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发展兴趣和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理事处事能力。热爱本职工作,怀着满腔热情,接受工作的挑战。

3.2 完善管理制度 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和补偿应落实到位,采取机制,满足护理人员的需要,保障其社会地位,使护士角色期望恰当,行为准确;使护士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和风险价值充分得到体现,努力发展自身潜能。

3.3 增加人员 减轻负荷 由于手术室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风险度高,其正确性和准确率要百分之百,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所以尽量减少值夜班的次数,适当的减少紧张工作时间,减轻负荷,有一定的时间用来休闲和自我调整。因此医院要增加手术室护理人员,适时培训,保证质量。

3.4 调整心态 控制情绪 能适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多种制度和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调整好心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通过心理科普教育,了解心理症状,进行自我调节,合理膳食,合理搭配,保障睡眠,适时参加各种锻炼,以减轻人的应激反应和降低紧张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4 讨论

亚健康作为一个当代医学的新概念,在21世纪必将对医学尤其是保健医学产生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4]所以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手术室护士,她们的身份、职业、地位、环境与众不同,肩负着人类生命健康这一重大使命!牵扯到千家万户每一位手术患者的心!影响到成千上万家家庭的幸福!所以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亚健康这一现象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体魄,才能对工作满腔热情,对病人无微不至;才能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手术安全,确保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郭阳阳.护士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24):94-96.

[2] 贾秀琴.临床医生亚健康状态成因与预防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120-122.

亚健康的原因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几年关于亚健康的一些文献资料,提出对亚健康概念、症状、根源、严重性的一些认识,以及当代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必要性。

关键词:亚健康;大学生;体育锻炼;改善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亚健康”像钟摆,是摆向“健康”还是摆向“疾病”,就看你怎么摆了;还有的说“亚健康”有点像“比萨斜塔”,看上去是斜的,虽然没有倒塌,但随时会有倒塌的危险。

1.亚健康

1.1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有一支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也没有更好地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指的是人体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次健康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亚健康状态虽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但功能性已改变,有可能发展为病症。为区别于“第一状态”――健康和“第二状态”――疾病,人们把“亚健康”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

1.2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心慌气短、心烦意乱、夜里多梦、睡眠质量不高;面色憔悴,双目无光泽,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指甲卷曲、月痕不齐、甲面白点;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经常自汗、盗汗;突然感到视力下降,伴有目涨、头疼、头晕;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易怒,情绪低落,犹豫不决;记忆力减退、焦虑,精神不振;注意力难集中,耐力下降,衰退等等。

1.3 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用脑过度,心理压力增大,现代人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都是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城市人口生存空间随着人口、车辆的增多而相对狭小,噪音的增加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很多影响,使人心情郁闷烦躁;另外人体的自然老化,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都是导致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1.4 亚健康的严重性

亚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3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大多在20-45岁之间。亚健康人群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老人、孩子、高校学生……

城市老人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高校学生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无精打采、两目干涩、食欲不振、抑郁寡欢、睡眠障碍、人际关系紧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发呆、沉默、周末不想出去活动。

2 亚健康现状

2.1 高校学生亚健康的类型

根据《中国身心健康量表》和教育部、WHO联合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分为四大类:躯体性亚健康(腰酸背痛、体力不支、食欲不振等),心理性亚健康(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等),思想亚健康(无责任感、情绪对立等),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空虚无助、孤独冷漠等)。

2.2 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

经调查发现,各地的高校学生亚健康发生率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均有65%左右的发生率。造成差距的原因可能与诊断标准、地区差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关。

2.3 体育锻炼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有数据显示,随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的增加,其亚健康状态越不明显。同时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都对减少亚健康状态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各个因素均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通过比较不同运动量的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发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减少。

3 体育锻炼对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3.1 亚健康的治疗手段

亚健康的治疗不能仅仅依赖医疗手段,可以从矫正生活方式和提高心理调节水平方面入手。体育锻炼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器官、系统一种良性的刺激,可以促进身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适应性反应和变化,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亚健康的运动疗法指的是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来防止和治疗人们的亚健康状态。

3.2 体育锻炼与亚健康

有学者认为,锻炼可以控制体质量,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减低紧张和抑郁,获得精神享受,建立自尊心,增加社会交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恢复动物天性,抵御各种异化机能,消除文明力量对自己的摧残。从生理学角度提高身体素质;流行病学角度提高抵抗力;生态学角度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心理上克服紧张、焦躁和不安;社会学角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哲学角度做到返璞归真。

3.3 体育锻炼与高校学生亚健康

体育锻炼在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锻炼,首先,可以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避免机体发育不良以及智力、情感、个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健康状况。其次,可以培养高校学生乐观、积极开朗的心态。在各种体育项目中,在于同伴默契配合的过程或是与对手斗智斗勇拼搏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利于锻炼个人坚持实现目标、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战胜自我的品质。第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运动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二极体荣誉感,还能磨练学生的个人品质。最后,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恢复正常功能,加强神经系统对全身各部分的调节,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良药。

4 结论与建议

4.1 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手段

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器官的生理机能,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有可能向第二状态-生病发展,也可以通过治疗发展成为第一状态-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重视体育课堂,同时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2 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健康的意义。

4.3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平时多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4.4 培养学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学生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吴洁,梁磊 . 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

[2]张路星,朱耀平 . 解读亚健康[J] .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

[3]高玉霞 . 城市运动与不运动老人亚健康状况[J] .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

[4]孟军堂 . “亚健康”与体育锻炼[J] . 太原科技,2004,2

亚健康的原因范文第3篇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和生命质量(即生活质量)甚至比长寿更重要。但是,如果向您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健康?恐怕答案就不同了。

有人说:没病,就是健康。当然,他们在这里指的病是躯体上的疾病,比如感冒、肺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等。仅仅无躯体上的疾病算不算健康?

可以反问一句作为回答:“精神病病人属于健康人吗?”即使患有忧郁症、恐惧症等疾病,也算不上健康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有的人终日惶惶无措,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采取逃避现实或极端的方法,如自杀弃世,这样的人同样不能属于健康人。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对健康做出了全面、完整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可见,健康既包括了躯体完好、心理平衡,也包括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是圆满的健康。

亚健康,有没有找上你

长期以来,人们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只分为健康与疾病状态。亚健康的理论是前不久在国际精神病学术会议上提出的,并越来越引起重视。

什么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由于生理/心理/社会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因素,引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它是一个既非健康又非疾病的状态,故有人将亚健康状态又称为“机体的第三状态”。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人群总数的15%;已被确诊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人数占15%;其他70%左右的人群,则属于第三状态的亚健康人群。

如此庞大的亚健康人群队伍,为什么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注意并得到重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到生活、学习、工作及社会方面压力逐渐增大,由此在众多人群中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不良的感觉和表现,而这样的感觉和表现,在既往平常生活条件下没有或者不突出,从而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促成的。原先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纯生物因素造成的,一个人的健康状态,不患疾病就属健康,对心理、社会适应对机体的影响没有涉及。因此,有些人临床上出现一些不适,主诉很多,但反复检查又查不出什么病变,按照生物学模式查不出有问题的,就归结到健康人范畴。而这些所谓健康人,他们虽然有功能减退,生活质量也受影响,但一部分人因反复检查得不出结论,感到十分苦恼;而另一部分人则因没有查出有病,思想上、行动上放松了警惕,仍坚持原有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没有采取干预措施,任其发展而最终演变成疾病。

什么原因造成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有如下常见原因:

一是生理方面的因素。如长期高强度和无休止地工作,使机体各脏器处于长期超负荷状态;先天不足;更年期以及老年期出现的衰老、虚弱等。

二是心理、社会因素。机体长期处于高压力(含各种重大生活事件)。人的一生中各年龄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的大小、性质不同,加之每个人对压力的耐受性不一样,所以久而久之,这些心理的压力就会对机体有关脏器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对神经、免疫、胃肠、心血管及内分泌等系统影响较大,因而亚健康表现出上述相应系统的症状也比较多见。

三是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造成的。多系吸烟、酗酒、频繁过度交际、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及长期生活无规律、大量饮用兴奋性饮料等原因引起。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由于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每个人感受性不一样,因此,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常见的表现:自感全身乏力,体力下降,精力不支,容易疲劳;头昏头痛、目眩、耳鸣、心烦意乱、胸闷气短,面红、怕冷、出虚汗、手足麻木、腰酸背痛、腹胀、食欲下降、小便频下、大便稀溏或便秘,月经不调、减退、情绪不稳、脾气急躁、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生活兴趣降低、社交能力降低。

为什么要提出并重视亚健康问题

首先,提出“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使健康的定义更科学、更完善。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谈健康时,要想到是否存在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要尽力排除疾病的存在,并采取措施防止向疾病转化。

其次,由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五花八门,有些人的某些症状还很突出,此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将这类人的亚健康状态误认为疾病而治疗。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将已患病的人,当成亚健康状态而贻误治疗。

要重视亚健康的宣传教育,积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尽量使亚健康状态的人不发展成为疾病;另外,通过宣传“亚健康状态”的知识,让群众了解造成亚健康的常见原因,从而减少或避免亚健康状态发生。

我国人群中有60%~70%处于亚健康状态,重视这一人群健康状态的研究,对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卫生费用都有重要意义。

祖国传统医药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和处理有着明显优势。《黄帝内经》在阐明“上工(即高明的医生)治未病”的理论时,形象地比喻见病才治病的医生为“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兵器),不亦晚乎”。当今,人们提出并重视亚健康的研究,将有力促进传统医药学、养生学、自我保健学的发展,对保健品的开发、利用也都有积极意义。

由于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主要为前述三大类,因而措施上也主要是从这些原因着手。

对于由于生理因素所致,应着重学会在工作、生活、学习上妥善安排,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对于因先天不足、更年期和老年期出现亚健康状态者,主要是保持积极的自我形象,积极参加全民健身运动,定期健康检查,处理好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保持家庭和睦,科学搭建膳食结构,重视合理营养,必要时有针对性地服用保健食品等。

对于主要由于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则着重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境,相信自己、善待自我、增强信心,适当增加社交活动,多与朋友谈心,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必要时向心理医师咨询。

最后就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造成的亚健康状态者,首要的办法就是要纠正和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戒烟、少酒,合理安排劳逸结合,遵守常人生活规律,适当减少社交活动,少吃刺激性食物等。

当然,在提出“亚健康”理论的同时,还必须表述一种观点:强壮≠健康。

亚健康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亚健康;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Abstract:To explore the human sub-health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risk factor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Sub healt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physical, mental, emotional, thinking, behavior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the risk factors of sub-health ar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dietary factors, life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Put forwar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 correctly face pressure, balanced nutrition, exercise,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sub-health, out of the sub health, safeguard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Sub-health;Risk factors;Nursing intervention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1]。亚健康又叫"第三状态",即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及其体验[2],以中年群体居多。医学界对亚健康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人们也高度重视亚健康,为亚健康人群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亚健康的分型和表现

1.1身体亚健康 自觉身体不舒服、乏力困倦、活力减退、肌肉酸痛、失眠憔悴、功能紊乱等。

1.2心理亚健康 不明原因的疲劳、思维紊乱、焦虑、恐慌、孤独、神经质、有自杀倾向。

1.3情感亚健康 情感冷漠、无望、溺爱、疲惫、早恋及婚外情。

1.4思想亚健康 指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偏差。

1.5行为亚健康 指在行为上失常、无序、不当[3]。

1.6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表现对工作、学习、生活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角色错位,适应能力差。

2 亚健康的危险因素

2.1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空气污浊,气候恶劣,对人类生活造成持续性危害,社会又竞争激烈,高新技术飞跃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人际关系淡漠,由此导致负面情绪不能得到控制和疏导,影响人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造成机体各功能失常。

2.2饮食因素 近年来,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疾病受到广泛关注,重金属,有毒产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食物链中,不断威胁人类的饮食健康。营养不良或过剩也可导致疾病发生。

2.3生活方式

2.3.1吸烟和酗酒是影响健康的重要杀手,吸烟也是各种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少量饮酒可以保健身体,大量饮酒可导致共济失调,酒精中毒昏迷,还可影响肝肾功能,导致动脉硬化。

2.3.2睡眠不足 睡眠是缓解疲劳的主要方式,睡眠不足可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睡眠时间被学习、上网、加班占有,睡眠时间减少,造成工作效率低,身体疲劳,使得心理压抑,消极被动。

2.3.3缺乏运动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工作效率高体质强健,现代生活人们运动减少,缺乏运动可导致衰老和疾病。

3 亚健康的护理干预

3.1调控心理和情绪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我适应社会变化,正确面对竞争和各种压力,学会自我放松,善于调整情绪,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学会理解和宽容,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自我发泄转移烦恼。

3.2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注意食物搭配,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选择无农药,无激素的蔬菜水果,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不挑食,不盲目进补,不吃油炸食物,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防治心脑血管病,多喝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3.3戒烟限酒 对长期大量吸烟者,可劝其逐渐减量,最终戒烟,戒烟可使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25%~40%。少量饮酒,不超过15g/d为宜。

3.4保证睡眠,适当娱乐 保持6~8h/d睡眠,音乐和艺术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工作之余听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或去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释放压力、舒缓神经、有助于消除亚健康状态[4]。

3.5坚持运动,定期体检 运动可提高免疫力,防止骨质疏松,锻炼应强度适中,长期坚持,不少于3d/w。体检是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应牢固"健康第一,健康为本"的理念,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及早发现亚健康,及早预防亚健康。

4 小结

亚健康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护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亚健康,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亚健康,学习和应用各种策略减少亚健康的发生,及早走出亚健康状态,维护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本荣,邢曼丽,等.亚健康的诊断,分型及干预措施[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65-67.

[2]郭美香.机关公务员亚健康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715-1716.

亚健康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82-2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医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对疾病的策略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保健,当今医学的主题是预防疾病,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正如分子医学家海瑟汀(william Haseltine)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未病先知的新纪元,医药将从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

理想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1]。前苏联学着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2]。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广义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较多的主诉症状,但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类似于前病未病态;另一种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有潜在病理信息[4],类似于潜病未病态。心理社会因素[5-6]、不良个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环境因素均与亚健康息息相关[7];过度紧张、过强压力、反复挫折、过分疲劳、环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亚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法国把它视之为“人类的新传染病”[10]。据有关研究资料提示:CFS发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45岁;在儿童最普遍的发病年龄为13~15岁,但也有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发病;CFS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响着所有种族的人群[11]。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警察、学生、少年、知识分子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多发人群[12-13]。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1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15]“治未病”学术思想既有广义的内涵又有狭义的内涵,其广义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方面的内容。“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其狭义的概念则仅仅指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16-17]。中医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即属于“未病”的狭义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养生防病方法。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张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体育运动、精神情志、药物调理等方面全面调节,亦是对人体养生之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十分重要的环节[18],亚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亚健康不仅要重视精神休养和提高心理素质,还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稳定思想情绪[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现今,“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影响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都具有某种倾向性。匡氏认为体质要素具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可变性、转化性、相关复合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等特性[20]。

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21-22]。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强弱及心理素质等机体反应性与亚健康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体质学的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医学观及人体观,对于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这一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辨证认为亚健康状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23],亚健康的症状表现,几乎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有涉及,其主要表现为疲劳,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而脏腑气机失调是关键,所以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24]。根据体质的辨证分型来研究亚健康的防治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课题。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可分为9种基本类型[25]。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体征、常见表现、心理体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贺氏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2268例观察对象进行调研,归纳不同职业、嗜好、年龄群体的体质差异[26]。王氏通过调查,观察到男女体质有不同特点[27]。何氏等对2267例观察对象的调研表明,人群的体质构成与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季节时令有明显关系,从体质调研角度分析阐发了中医因时因地制宜的合理性[28]。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29-30]。体质学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阐发而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辨别易感人群,调整改善体质状态,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这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要达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从有病求“医”变成“预防为主”。医学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31]。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改善病理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选择,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转化。“治未病”理论的精髓: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32]。其思想理论的建立与普及,将使医学从长期以来只“治已病”的消极局面中解放出来,象战争的上策是“不战而胜”那样,把疾病消灭在未病阶段,最终实现“不医而治”的境界。所以“治未病”理论及体质学说是对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Porth CM.Pathophysiology Concepts of Altered Heath States[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5th ed,2002:3-16.

[2] 王德坤.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2,18(5):47-49.

[3]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4] 郑秋浦,段留法.亚健康研究现状[J].保健医学杂志,2003,5(2):67-70.

[5] Buchwald D,Herrell R,Ashton S,et a1.A twin study of chronic fatigue[J].Psychosom Med,2001,63 (3):936―943.

[6] Hashimoto N,Kuraishi Y,Yokose T,et a1.Chronic fatigue sydrome――51 cases in the Jike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Nippon Rinsho,1992,5O(11):2653―2664.

[7] 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

2003,34(2):43.

[8] 何以蓓,寿芳,张秀峰.亚健康的中医认识及防治措施[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13-14.

[9] 孙宪民,任平.关于亚健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2(8):1255-1256.

[10] 靳丽.亚健康目前研究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16.

[11] Working Group of the Royal Australasian College of Physician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linical practive guidelines-2002[J].Med J Aust,2002,176(1):23―561.

[12] 布明德,刘秀芬.谈亚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养生,2001,(10):9-10.

[13] 杨振中,张军丽.浅谈“亚健康”及其辨证施膳[J].中国社会医学,2003,

9(1):1.

[14] 赵瑞芹,宋振峰,王硕.中国居民亚健康水平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2001,(1):48-49.

[15] 袁嘉丽,李庆生,王焕校.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3,21(1);60,76.

[16] 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8.

[17] 王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137.

[18] 张丽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思路探讨[J].陕西中医,2003,24(6):530-531.

[19] 许军,王庆等.亚健康的评价[J].中华临床医药,2003,4(8):1-2.

[20]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6.

[21] 何裕民.关于亚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商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6):47-48.

[22] 何裕民.次(亚)健康状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5―8.

[23] 姚亚南.中医学与“亚健康”状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4(1):56.

[24] 武维屏,边永军.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2000,41(4):

56.

[25]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28):1-8.

[26] 贺明,严清,吴亦樵.体质差异的社会学调查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6,(9):48-50.

[27] 王莉,何裕民.男女体质特点及其异同的研究――附2967例流调资料的模糊识别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7-9.

[28] 何裕民,高钦颖.从体质调研结果探讨因时因地治宜治则[J].中医杂志,1986,27(5):47-50.

[29]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30] 靳琦.王琦“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41―45.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湖北造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轻工业管理办公室

小雪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黑龙江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