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范文第1篇

一、作业的设计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课程需要数学的作业设计及策略。只有与数学课程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作业,才能促进课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一,选题要“精”。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精心挑选和适当地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这样的练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教师批阅量大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选题要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课外作业设计的根本是让学生能品尝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教师“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第三,选题要有“趣”。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二、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性、科学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将课堂教学内容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爱听、爱看、爱学,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妙趣横生。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心智技能的教学活动,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努力营造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会学”、“善学”,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第一,把握最优教学时间。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充分。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就要想方设法制作一些精美的图片,比如各种图案、头饰。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概念,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这样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选择最优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要方案之一。优选教学手段,要以能否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为依据。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材提供的是冰箱、饼干盒、玩具盒等图片,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实物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并进一步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目前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形状。此外,还应因地制宜的选择教学手段。

三、教师需有“一桶水”

师者,无才、无德、无信不立也。教师应时刻谨记慎独律己,言行一致,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时刻保持乐观态度,临危不乱,处事泰然。业余时间,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考核,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和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42-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专业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施教材的审美因素,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 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更重视按美学原理、艺术原则从事语文教学,因此比传统语文教学更加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和情趣性。为了更好地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语文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教师应用课堂导入艺术,可以形成巧妙衔接、切入主题、激起兴趣的导语,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很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主要的有:

1、故事引入激趣

这种导入艺术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验表明,讲好一节课的导语,设计好一节课的开讲,对于上好一节课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2、提问引入设悬

在教学当中,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温旧面而知新

这种导入方法是从回顾旧知识开始,将旧课中某些知识与新课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可起到相互对照、相互呼应的作用。

除此之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妙语导入、练习导入、演示导入等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三、注重课堂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 ,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语言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教学语言要“顺”,顺则通,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语言要“精”,“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当中语言要“悬”,通常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的美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所以,构成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就能把每节课的教学,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就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艺术性

地理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科,有其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这为教师创造和谐愉悦的地理课堂气氛提供了条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使地理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关系协调统一,形成一堂有机的、完美的地理课,是一件很值得追求和探索的事。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值得探讨的。

一、师生一体化

在教学中,课有活跃、舒缓气氛之异,而课堂气氛是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主要条件之一,它是由教师独有的教学风格决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性,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其感染力是潜移默化、息息相关的,并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气氛。不同教师拥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有激昂演讲型的,有温文讲授型的,有幽默型的,有逻辑型的……不管何种风格、何种类型,能使师生一体化才是成功的,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教师对自己的课题不仅要有激情,还要急切地将自己的激情传递给学生。在言辞、神态上要表现出热切的期望,让学生同自己产生共鸣。这种热切之情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为教师自信、热情会强烈感染每位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题内容,将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真挚之情,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关注,对人类面临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等情感,贯注到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爱憎观的感染,使学生明白孰是孰非,并喜爱地理课和地理教师,期望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使师生融为一体,从而造就理想的地理课堂教学气氛。

二、语言图像化

课堂教学主要有三大构成要素,即教师、语言(或信息)、学生。其中语言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和实现教学活动的桥梁。地理课堂教学语言作为专业性语言有其两重性,即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在语言上要求教师一方面做到明晰、准确和符合语法,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要做到形象、生动、具体,适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地理事像,因此语言的趣味化、具体化、戏剧化、视觉化是很重要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能使人眼前浮现出各种形象,是使学生提高兴趣、增强理解的关键,同时会使学生感到轻松些。

三、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它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正确传授给学生的最佳途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之不同,因人施导,因材施教。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力求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效地完成各种教学活动,特别是在处理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更值得探讨和重视;同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应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现以处理课题为例:课题的处理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其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两方面:一是课前备课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各部分难易特点和对学生估计的情况,精心设计、确定的主要方法;二是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调整,灵活运用的方法。地理教学方法必须遵循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再到实践。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是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群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的关系,正确处理地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践、巩固与提高的循序渐进的关系。

四、过程节奏化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提问艺术性 提问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一、提问要讲究艺术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

1.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2.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3.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

4.适度性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二、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2)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非常的简单,如几何题“连接某一条线段”,知道了就非常的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我们认为:问题的难易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理解的就是难的,能理解的就是简单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笔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57-1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有时,文本中的一些内容,仅凭语言文字的注释说明,学生对其理解往往模糊不清或一知半解,即使唇焦舌燥,仍感力不从心。有时,语言表达虽然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可惜学生由于缺乏有关的感性材料,依然觉得空洞无物。有时,教师呈现出图文并茂,并且动感十足的课件,而一些学生已对课件图片日益泛滥的教学形式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 

这时,不妨将简笔画融入语文教学,把那些抽象的表述、概括的说明,都通过图像进行思考,虽然寥寥几笔,但胜似千言万语。简笔画是使语言活起来的一种好方法,其简洁易懂的画面能令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有趣的画面中,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与效果,提升了语文课堂的艺术性。 

在很多次的课堂教学中我都采用了简笔画辅助教学,并从中尝到了不少甜头。 

一、运用简笔画理解词语,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荷花》一文,文中有几个词语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挨挨挤挤、莲蓬、饱胀,我巧妙地运用简笔画进行辅助教学。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两片间隔开来的荷叶,学生一下子就指出这不叫“挨挨挤挤”,而应该是一片接着一片的荷叶,挤在一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荷叶非常多,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接着,我请学生读出描写不同姿态的荷花的语句,学生一边读,我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来: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在画到全开的荷花时,问学生莲蓬是什么颜色的,并用黄色粉笔给其上色,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就知道了莲蓬指的是什么。而“饱胀”一词,我先在黑板上画一朵细小的花苞,然后在学生的质疑和提示下再添上几笔,让这朵花苞变得鼓鼓的。我借助简笔画板书,边讲边画,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启发了学生形象记忆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既开动了脑筋,也理解了词语。还有很多词语都可以利用简笔画表示,例如《燕子》一课中的“圆晕”和《二泉映月》中的“静影沉璧”。 

二、运用简笔画理解句子,再现情境 

阅读教学中,某些句子意思比较含蓄,或离学生的实际很远,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语感不强。恰当使用简笔画教学,则能很快领会,印象深刻。 

《燕子》中最后一段写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的情形:“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段话中,作者匠心独具,用词精妙传神,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难以体会的。教学时,我手拿粉笔,先提醒学生:注意看,高远处的电线给你什么感觉?接着用粉笔勾出几条模糊的电线,学生立即直观地感觉到电线隐约可见的特点,从而体会到“痕”字的运用准确、贴切。随后点出电线上停歇的小燕子,设疑而问:“课文把燕子比作什么?把燕子和电线比作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是把燕子比作音符,把燕子落在电线上比喻成五线谱。最后让学生体会到“音符”与“五线谱”珠联璧合的朦胧美,从而感受到比喻句的贴切和生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抽象思维和三维空间知觉的水平低,对一些抽象和方位性较强参观、游记等一类的课文,仅凭文字叙述,学生难以分辨方位,难以再现课文描绘的情景,而简笔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难。借助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在形象的欣赏中展开活跃的思维,进行充分的想象,了解作者游览的路线和观察的方位,从而使学生进入画面意境,见景生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早》一文的简笔画设计,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者的参观路线和三味书屋的布局特点,比如所描写的匾、画、八仙桌之间的方位,简洁明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运用简笔画复述课文,指导背诵 

据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对图像的记忆要比对文的记忆深刻、容易。在课堂上,我巧妙地依靠简笔画指导学生背诵的思路。如上述《荷花》一课,我边讲边画,一方面有助于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另一方面为指导学生背诵铺好了路。学生结合之前师生共同完成的简笔画,如同亲临荷花池,亲眼看着那一朵朵荷花,印象特别深刻,图文并茂,背诵起来也琅琅上口。当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图背出课文后,再要求学生脱离图像来背诵课文。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把课文背下来了。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保持了学生持久的注意力,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和背书的厌烦情绪,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乐积善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