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经济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浅议
一个企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的增加、企业成本的降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以及企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笔者就知识经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进行浅议。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一词一经提出,就在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以光的速度传播开来。然而,它所反映的变迁,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知识经济的到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的理解不尽一致,在定义上也出现过“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智力经济”等等概念。可以肯定的是,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的特征表现在:
知识经济使“速度”的概念被更新。知识经济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的经济,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决定的模式,以创新优势来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劣势。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加强创新,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经济含量”的概念被改写。所谓经济含量,是指各种要素的比例。未来,“无重量”经济现象越来越明显,生产包含的物质生产要素越来越少,所包含的知识生产要素越来越多。“资源”的概念被突破。在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打破了只将人、财、物作为生产要素的传统。知识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份额不断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的智能性要素本身也正在成为可供推销的产品,而且知识的积累和扩散会改变其他商品与服务,开创新的市场和需求。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用于经济发展的知识积累在不断扩大,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知识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易得性的提高也增强了经济主体发展的活力。
二、知识经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1 更新观念,构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人才成为竞争中争夺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领导和人事工作者必须转换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中心,由消极被动地视人力为成本转为积极主动视人力为资本,视人力为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可以增值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由单一的维持和辅的事务型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有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以此提高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战略价值,构建完善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发展;影响
[DOI]10.13939/ki.zgsc.2015.02.097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智力成本的重要性凸显,并成为推动时展的主要力量。在新时展背景下,会计工作必须做出有效的变革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主体、社会价值创造和分配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的会计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限制了会计行业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对会计遭遇到的挑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来提出能够有效推动会计行业发展的策略,促使相关研究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 知识经济下会计的影响分析
1.1 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储备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会计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由于经济、教育科学、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缺少优秀的会计人才,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各种准确有用的会计信息。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传媒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电子技术和英语,熟悉国际会计知识,会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有文化、有知识、专业技能强的会计人员,更需要遵纪守法、有职业道德的优秀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与素质也是会计工作者的重要培训内容。
1.2 会计原则的影响
(1)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历史成本原则作为现代财务制度的重要参照原则之一,对会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历史成本的计算受到了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的工作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其主要问题表现为:①无形资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历史成本计算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纰漏。②期货合约的出现导致了历史成本计算日益复杂。由于期货合约签订中权利与义务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但是交易行为尚未开始,造成了历史成本原则无从计算,导致最终结果不具有科学合理性。
(2)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影响。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已经获取的经济收益所承担的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短期企业的存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的净利润收益出现了不稳定现象,主体经常发生倒闭破产现象;另一方面则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后的无形资产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导致企业所需承担的权责没有明确落到实处,影响了会计对企业的监督能力以及财务情况的掌握。
1.3 会计工作内容的影响
(1)工作质量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各种金融工具的衍生进一步增加了会计工作难度系数,导致会计工作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的发展,继而对社会经济生产生活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目前工作质量的影响主要源于自身的工作理念以及企业实际发展速度,在双方共同作用下造成会计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工作内容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内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繁杂性特征。具体的工作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还需要有效的针对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对未来预测性价值以及无形资产的评估将会成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我国会计在面对工作内容的更新以及相应的调整方面暴露的问题比较尖锐,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相关问题产生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对会计以及企业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作用。
1.4 会计基础假设的影响
(1)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也被称作会计实体,是现行会计系统的范围空间界定。而作为会计的主体――企业的存在至关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形势更加严峻,经营风险系数呈现出了较高的增长态势,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出现了倒闭现象。作为会计的主体,企业经常变动所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较为剧烈,也是目前会计受到时代冲击较为严重的部分,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将会计主体进行多元化发展,以推动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会计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企业不会出现倒闭、清算、破产等现象直至会计主体的计划得到充分实施,会计委托工作结束为止。持续经营假说是会计系统建立的时间范围界定,对权责以及历史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知识经济下企业永存发展明显不符合实际,因此企业持续经营状况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变动必然会影响会计分期假设。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并且由于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的普遍运用,大量数据处理瞬间完成,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就可以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不需要进行会计分期假设,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没有意义,甚至滞后于经济行为的发生。网络企业的生存期不确定,可能长期存在也可能完成业务后立刻解散,所以对于生命周期较短的企业没有划分期间的必要。
2 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
2.1 会计假设的创新
会计假设从理论上就必须要有突破,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概念。对于会计主体假设应当拓宽会计的主体范围,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不局限于只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而是记录、反映相关联合整体集团的业务。会计主体的界限需要合理划分,哪些信息可以进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可以由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决定。对于持续经营假设,针对目前有许多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可以以会计报表的出具来界定经营期。经营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的已经可以出月度报表、季度报表、年度报表,可以假设是短期经营;对于经营一年以上的则可以仍然维持原假设(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必然导致会计分期的创新,一般会计分期以年为准,在现在的环境下可以把会计期间细分,按旬(上旬、中旬、下旬)、月、季、半年、年来分类,对临时组织可以不进行会计分期假设,交易结束后编制会计报表即可。货币计量假设需要发展为货币计量假设与非货币假设共存的状态。
2.2 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
要积极吸引国外的先进理念,大胆地进行理论的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推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他们参与理论创新创造条件,会计理论的创新主要包括:①会计目标的创新。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②会计假设的创新。它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客观实在性、普遍性、一致性、相互独立性、明显性和弹性等特点,而网络化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电子商务是企业商业活动的基本方式,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将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式;③会计内容的创新。它是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会计事项,具体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而现在则应增加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④会计职能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改变了会计的传统核算和监督职能,进而延伸为将信息生成为管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集成经济信息系统;⑤会计报告的创新。与传统会计报告相比,至少应当有以下突破和创新:会计报告内容创新;会计报告形式创新。
2.3 加强会计教育工作,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是精通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经济,也是创新经济和人才经济,由于知识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而我们必须:①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及时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②会计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育手段和方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基本手段,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是衡量教育创新的标志。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距离 知识溢出 区域发展
引言
知识经济是已经成为现代的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最大的特征是知识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组织的关键性生产资源。因此知识管理成为当前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焦点,目的是使知识更好地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
在区域经济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区域间的知识与技术积累程度及其吸收能力的差异成为了各地区间经济出现不同增长轨迹的原因。知识溢出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与空间聚集关联紧密,重新受到关注。知识溢出是知识流出原有知识主体并被其他组织团体吸收利用的过程。它是知识扩散的一种方式,是知识的再造。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其影响作用表现为:先进技术知识一旦获得应用,就会带动本行业甚至相关行业的技术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当地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知识溢出的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马歇尔是较早关注到外部性这一经济现象的学者,知识溢出效应带来了整个社会新知识的扩散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现有的对知识溢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区域集群中的溢出而言的。特别是在解释集聚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方面,这些因素包括人力资源的流动、吸收能力、知识存量、地理距离等。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对区域经济中的知识溢出研究中,空间距离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朱美光通过对区域知识存量侧度、技术差距以及空间知识方面的研究,对空间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了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朱美光,2007)。梁琦也认为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限性,知识溢出的地域性特征并不受产业之间研发差异的影响(梁琦,2004)。叶剑亮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企业聚集的重要原因(叶建亮,2003)。
但仅对溢出的空间距离进行研究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区域内知识溢出对于经济的影响。由于知识经济及其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其它一些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比重日益增加,这些影响因素都可以归结为距离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溢出距离的概念进行扩展,解释这些距离是如何作用于区域内的知识溢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知识溢出距离的构成
在区域经济学领域,空间相互作用是一个经典的主题,是区域之间的主要相互作用形式(陆大道,1988)。Helpman提出的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溢出是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形式,与传统的空间相互作用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地理学的新问题,近年来区域间知识溢出成为经济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知识溢出是指知识和技术的自然外漏和输出现象,知识溢出中的知识传播是非自愿的被动的无意识的,这是由知识自身的属性决定的,知识溢出也是一种知识的再造(等,2010)。知识溢出一般不会给知识的创造者以补偿,或给予的补偿小于研发成果的价值。结果,研发成果被越来越多的区域资本所利用。前人的研究只是单纯的从空间地理距离的角度来研究距离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
本文在此基础上将赋予距离新的含义,除了空间地理距离外,还包括社会距离和知识距离。三种距离对于溢出的影响效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和作用,其三者是相互作用共同起到影响知识溢出作用的。我们可以用公式将距离对溢出的影响形象的表示为:
d=d1×d2×d3
其中,d表示知识从新知识源到达知识的接受者或需求者所要克服的总的距离;d1指新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实际空间地理距离;d2指新知识源和接受者之间包括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之间的社会距离;d3指新知识源和知识接受者之间知识储量和技术方面差距的知识距离。
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受地理空间的限制,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的强化作用恰恰是表现在它的地方性特征上的(段会娟等,2009),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与知识接受方同新知识源位置的邻近程度有关。知识溢出存在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王铮等,2003),知识溢出中心到的距离越大,受到的中间阻力越大,速度较距离近的地区也就越慢。当然由于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得知识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理距离的障碍,但地理距离对于溢出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
相比之下,社会文化与心理的障碍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就变得突出很多。社会距离指得是知识溢出过程中人们是否能够把共享的理解目标内在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联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中成员所得到的能力和习惯(张雄林,2010)。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系统使得主体能采取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是非标准,双方的社会距离小,有利于双方工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需要过多的交流便可以向其他成员解释他们的观点,也有利于对溢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知识溢出很大程度上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存在知识溢出的前提是拥有较高的知识吸收能力。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背景,才能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域中的新知识。对组织学习而言,知识溢出双方之间的知识距离或差距不能太大,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知识的结构和层次不同,掌握同一新知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的差距悬殊,也就构成了所谓的知识距离。知识接受方或需求方与领先方的知识距离相差越大,学习和模仿的难度越大,反之亦然。
各距离因素对溢出的影响
(一)地理距离对知识溢出的影响
知识管理理论根据知识能否清晰的表达和转移将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能被编码化的知识,可以用符号或语言来沟通,它的扩散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在空间交流。而隐性知识则是那些存在于个人的经验与行动中的知识,无法用明确的符号语言表述,它的扩散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产业集群的地理接近特征有利于技术知识的生产、获取和利用。原因是显性知识的传播应用距离短而效率高。韦伯早在1929年就提出过地方化区域内的知识、信息的流动比远距离的流动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首先信息传递的时间性是包含空间性的,距离越短传播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越快;另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有扭曲和失真现象,传送路径越长,扭曲和失真越多。
在知识溢出过程中除了书面交流外,面对面的学习交流也就是隐性知识的扩散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有些知识是以人力资源为载体流动的,这些隐性知识的扩散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所得的经验的扩散,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传播和学习,具有高度的情境性和历史依赖性。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并吸收这些隐性知识。因此,人们只有通过在相同的情境下反复揣摩、练习,或采用传统的“师父带徒弟”方式模仿学习。脱离亲身经历的学习成功难度要大得多,而距离则是影响经济主体亲身经历的一个重要因素。举个例子,一个远离知识溢出中心的地区受时间、经费等因素影响,学者前去直接学习、交流的可能性相对要小一些。新概念需要从中心地区传入这些地方,由于距离远受到的中间阻力大,速度也就较距离近的地区慢一些。地理上的近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溢出的程度,因为面对面的接触能加快隐性知识的扩散,而对距离较远的合作伙伴来说,隐性知识溢出的可能性则较小。
因此区域内的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使得这些群体在进行非正式渠道的知识交流就变得容易的多,获取溢出知识的成本也就相对较低, 从而降低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成本与创新的不确定性, 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
另外从空间来讲,面对面的接触对郊区是重要的,对城市也是重要的;在区域层面是重要的,在国家层面也是重要的。面对面的交流是一项有效的交流技术,不仅有利于解决激励问题,还有利于社会化和学习进程,是城市化和区域化的主要推动力量。OECD的国际经验证据也表明:技术的扩散和研发的溢出具有很强的空间局限性,外国研发对本国生产率的影响随着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地理距离而衰减。这说明地理距离在决定技术知识的跨国传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距离对于知识溢出的影响
虽然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得知识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理距离的障碍,相比之下,社会文化与心理的障碍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们存在于无形,我们将这种无形的障碍称为社会距离。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溢出的主要载体,知识溢出的社会距离包括很多因素,它们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各种功能之间、各种对事物不同理解的文化约束之间,这种无形的障碍往往比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要大。知识溢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地方制度以及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知识溢出过程中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能够把共享的理解目标内在化,或者基于他们自身的隐性的非编码化的理解方式进行翻译的特殊行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联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中成员所得到的能力和习惯。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系统使得主体能采取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是非标准,有利于双方工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需要过多的交流便可以向其他成员解释他们的观点,也有利于对溢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知识溢出需要跨越社会文化和心理障碍,学习则是经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之本,主体知识的增长需要单个成员的学习,更需要组织内成员知识的相互启发、对接、碰撞、深化。组织学习的文化会影响到组织成员对知识的态度,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成员间知识共享的意愿不一样,认为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的组织,更愿意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容易尝试知识的碰撞和对接。
从区域层面讲,地方政府如果重视当地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鼓励研发,并通过立法等方式保护研发成果。那么被政府资助或支持的研发项目就会增强其知识共享的意愿,知识溢出的主体得到扩充,距离就得到缩短。企业通过贸易往来,能够吸收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新的发展点,通过交流合作减小文化差异,也可以拉近溢出距离,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还会促进本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生产率。
另外在对社会距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社会网络、分散决策的机制和高流动性也是影响知识溢出的重要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组织或企业的结构、文化价值、和外部沟通等软层面来影响溢出。企业与各种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知识和技术信息会通过科研机构在行业内溢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消化各种外部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整合,依此模式,各企业都大幅度提高了自身知识存量。如果企业是与同行业企业间结成知识联盟进行研发,那么不仅共同研发的知识和技术会被双方吸收,提高各自的生产能力,而且会形成联盟间两个企业快速的知识溢出(慕继丰,2002)。因为有着相似的结构文化以及价值观,这些企业或组织之间的社会距离被拉近,溢出速度相应变快,促使区域间的合作加强,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三)知识距离对溢出的影响
知识溢出很大程度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存在知识溢出的前提是拥有较高的知识吸收能力。因为如果知识溢出度很高,但知识接受方或需求方没有能力通过学习和模仿进行技术的吸收和转化,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创新和经济的增长。而吸收能力则依赖于主体的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基于区域内知识存量和知识吸收能力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空间知识溢出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主体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自身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基础的完善可以通过研发活动和学习等自主知识创新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吸收外部知识实现。引进外部知识的时候要考虑自身具备的知识条件和学习能力及组织内外知识存量的差异。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背景,才能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域中的新知识。给小学生讲授“相对论”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给历史学家传授超导技术也会遇到难题。严格地说,并不是小学生和历史学家就一定掌握不了“相对论”和超导技术,而是知识存量不够的问题。
一般来说,具有相关特定知识基础的人,学习效率高,所需克服的困难就少,所花费的时间也短;相反,不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学习者,其学习的难度及其花费的学习时间则难以估量。因此,人力资本层次越低,吸收溢出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小。Saxenian在研究欧洲电子工业时发现,参与者彼此之间的知识平台越相似,知识接受企业吸收对方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人力资源流动尤其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影响知识溢出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肯定的。很明显,优秀人力资源流动性的大小对传播、交流知识,对其他区域知识存量增加和总体知识吸收能力都起到推动作用。归根结底,企业的知识差距主要是体现在企业所拥有人力资本及其所体现的知识存量上的。
建议与对策
随着地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区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促进区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结合上文的分析,鉴于距离对知识溢出的三方面的影响,本文给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引导对外开放,缩短所谓的地理距离
当然,随着现代通信与运输技术发展,地理距离对显性知识溢出的影响程度变小,而对于隐性知识,仍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来实现。因此要鼓励企业走出去,亲身感受高新知识技术,同时也鼓励引进新技术。企业应该主动实地考察先进企业或发达地区的经济运作状况;了解更准确、先进的信息,并建立更通畅、更快捷的传播渠道;注重组织成员的经历经验的培训。政府也可以考虑在当地建立科技园,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进入本地,来带动本地企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培育有利于知识溢出和提高吸收能力的企业文化,缩小区域社会差距
企业文化是企业知识管理成功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本身就具有不可模仿性,有利于企业知识溢出和创造的文化本身就构成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培育有利于知识溢出和提高企业吸收能力的企业文化,就是要企业树立将知识作为最重要资源的观念,对新知识持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持续的学习环境中,创造一种相互信任和知识共享的氛围,重视与外部的知识交流,构建获取外部知识的网络关系。同时应建立起有效激励机制来激励员工在各种平台上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加快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由于技术和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的许多工作既需要团队成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又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彼此协调、沟通和交流,将各自所获取的专业性知识贡献出来,为企业创造价值。构建合适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学习,加速企业成员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缩小区域间的社会文化差距。
(三)提倡终生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
知识的增长,必定有与它相对应的知识根源,组织既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后续的知识增长及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速度。在单薄的知识存量基础之上,绝对构建不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对于知识存量低的区域,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鼓励知识经验丰富的员工多分享心得,充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缩小知识差距。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知识的匮乏,并迅速补充知识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鼓励自身对外界知识的学习外,也要提倡通过引进人才来实现自身知识存量的增长。优秀人力资源的流动对传播、交流知识,对区域知识存量增加和主体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es (eighth)[M]. UK: Macmillan, 1925
2.朱美光.基于区域知识能力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7.21(2)
3.梁琦.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J].科学学研究,2004(1)
4.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3(3)
5.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科学出版社,1988
6.Grossman G.M, Helpman E. Trad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1,35:517-526.
7.,陈芳芳.知识溢出的途径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10(1)
8.段会娟,梁琦.地方化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09(20)
9.王铮,马翠芳,王莹等.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J].地理学报,2003.55(5)
10.张雄林.知识集聚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1.Cohen W.M, Levinthal D.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
12.Weber A.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9
13.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
14.Caniels M.C.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 [J].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2000
15.慕继丰.企业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2(9)
16.Saxenian A,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e Valley and Route 128[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17.Lane P.J, Lubatkin 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 Organization Learning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5)
18.Romer P. 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学生经济人;经济传统主义;职业责任;自我持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090-05
作为世界历史分水岭的现代文明,以经验方法和怀疑精神将空洞哀婉的世俗文化悬搁起来,开始了一个科学技术和资本赢利的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以“自利”和“理性”为特征的人性彰显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自身的文明,这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现象。此现象影响到高校校园,因此在高校校园中形成了以自利为圆心,以知识、自尊、平等、责任、义务、利他等为半径的“学生经济人”主体,他们本能地服从着社会理性的价值目标,通过追求知识来获得控制世界的物质力量,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智力需求。
一、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现状的理性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化规定在今天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它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意义来说,满足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知识与技术的要求,为中国社会跻入世界强国提供可能的智力条件。另一方面从教育的个体来说,教育的理性化促成了“学生经济人”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经济人”是当代高校本科生的职业规定,也成为我们对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现状进行理性分析的工具。
1.“学生经济人”概念的引入
学校在历史的传承中,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鼓舞下,发展出种类繁多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背后耸立着资本的力量。这就让我们面临着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相伴生的高校本科生意识就是“学生经济人”,“学生经济人”是中国大学生的一个主导意识之一。“学生经济人”概念是建立在“经济人”概念的基础之上。
所谓“经济人”,它有两个基本规定:一为自利,二为理性,而在自利和理性两个规定中,理性的规定更为根本。在通常含义上,理性包括3层含义:一是知识的全面性,个人把握其所处职业领域的各方面知识;二是个人偏好体系的稳定和有序性,理性排序是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三是个人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计算理性获得合理地位。在理性的3层含义中表面看来是理性在不断地为自利筹划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把“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落脚点,“自利”是基本规定。但我认为,在“自利和理陛”两个基本规定中,“理性”内容的规定更为根本。因为它更强调知识、职业和社会的有序需求。而这样的“理性”需求恰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现代化就是实现社会的理性化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国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法律制度和民主政治的过程,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内容,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社会主体的积极变革与改变。“自利”是伴随社会变迁引起的中国社会主体的积极变革,它是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自尊等观念的确立,而自由、民主、平等、公正、自尊又是社会理性化的内容。因此,从广义上来说,自利与理性的内容是同一的,理性的社会内容和自利的个人品格是同一的。因此中国现代化视域中的“学生经济人”概念的表述一定要反映当今大学生符合社会理性需求的内容,中国社会转型的道德内容必然化作为社会对学生的内在需求。
2.“学生经济人”生存状态的历史理性分析
“学生经济人”与中国现代化“人观”的契合是属于历史的偶合,还是属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问题是在对“学生经济人”探讨中不可绕过的问题。因为“学生经济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它反映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和时代风貌,但由于人们对时代认识的困惑也必然反映到对“学生经济人’’生存状态的不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经济人”中的自利和理性的确定性内涵进行探讨。
首先,强调“学生经济人”的自利本性,并以“自利”来表达中国当下的时代特征,这是由于混淆了中国现代化精神品格与霍布斯《利维坦》所强调的人类“有机时代”。在人类有机时代,它缺少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体独立自利的存在。严格说来,此“自利”是“丛林经济法则”的要求,有如霍布斯《利维坦》所强调的,在自然权利状态下,每个人都凭自己的喜好做任何事情,人们就永远在战争状态。“律师们的艺术是在人们之间制造纠纷,他们对待法律,就像贼行窃前那样审视店铺,为的是找到可利用的漏洞,为他们罪恶的目的辩护,医生们轻视病人的生命,只是盯着荣誉和财富。商人们在市场上卖掉掺假的货物。”人们为了利益而违背了老祖宗的道德训诫,贪婪攫取固然可以被看成是由市场社会所撩动起来的个人的雄心壮志,但欺诈、虚伪却也由此像摆脱了牢笼的偷儿,在人们生活世界的天地里奔跑撒欢。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揭示的“专门家没有灵魂,者没有肝肠”似乎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所强调的“学生经济人”中的自利不是霍布斯自然权利状态下“自利”,它首先是满足社会理性要求,是符合中国现代化目标的一种自觉自利需求,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如何来理解理性经济人自利的历史必然性,有必要让我们对“理性”做合理解释与说明。
其次,“学生经济人”的理性是呼唤“普遍性”原则的确立的前提。中国现代化就是中国走向理性化,确立“普遍性”原则的历史过程。所以,要学会对中国现代化的自我反思,必须对“历史理性”予以合理说明,因为“历史理性”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理论先决条件,是对“普遍性”原则合理存在的说明,也是对与“经济人”理性相伴生的人的自利性的合理说明。我借用康德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思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给予说明。“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对抗性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在这句话中,我们首先明确由于人类自利导致的社会对抗是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这只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化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自然推动力居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人类还处于自然法状态,是虚荣心、权力欲、贪婪心唤起人类的全部能力。此状态就是人类的有机时代,在人类有机时代,自然理性居于主导地位。人类如何由自然理性走向历史理性,“学生经济人”是人类历史理性状态的敞开。
人类历史生成之实践是由自然理性进入到历史理性,因为人类只有在历史理性中找到自足的养料,并且学会自我反思。因此有必要对历史理性存在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因为它是理解“学生经济人”的重点所在。由于大自然以最大的简约创造了人,人不具备老鹰的眼睛和爪子,也没有老虎的力气和公牛的角,人自然天生的不完备就先天地注定人必须使用理性因身发智,因此理性是人自然秉赋发展所采用的必然手段。在自然法状态中理性是人的生存手段的内在规定,是自然对人类的先天设定。然而人的需要的无止境与人的根本欲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的无法克服,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以感觉、感官性、冲动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必然性或意识的自然是以意愿的形态,作为而出现的感性,是意志的不稳定的内容,有着个别的目的性即个人的幸福与美满。个别目的性在现实行为的运动中不能被确立为一种对象,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社会是不完善的社会。因此不能与我们的行为产生普遍联系,而与我们行为产生必然联系的是一个普遍性的东西。“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人的需要“通过个人的劳动以及其他一切人的劳动与需要的满足,使需要得到中介,个人也从中得到满足”。通过劳动创造的现代文明所建立起来的市场、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等社会元素,已形成人们普遍性的东西。“普遍性”原则的确立既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体“公民’’成熟的标志。当代大学生把平等、责任、正义等普遍价值性原则的认识作为对象性的存在来确立自身的职业意识。形成了以自利为圆心,以知识、自尊、平等、责任、义务、利他等为半径的社会职业实体。
通过以上康德的解释和我们针对时代的理性说明,更加明确了“学生经济人”中的自利和理性是符合历史理性发展原则的存在状态,中国现代化所唤起的理性与中国社会“普遍性”原则的确立是相一致的,“学生经济人”模型一定是符合历史理性原则的出场,它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二、经济传统主义对高校本科生“学生经济人”职业意识的影响
何谓经济传统主义?我把它界定为: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以权力为主导模式的诸多因素的复合体。诸多因素的复合体我进一步把它表述为:在官本位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关系社会,它影响个体的交往行为和精神品格。尤其形成对“学生经济人”品格的阻碍。经济传统主义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消极影响表现为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的抗衡,遮蔽了学术灵光,贬抑了“学生经济人”所维护的历史理性原则,“学而优则仕”的中国文化生命的吊诡加剧了经济传统主义与“学生经济人”品格的对峙。
1.经济传统主义对“学生经济人”产生的消极影响
经济传统主义在中国现代社会表现为缺少对职业的坚守与呵护,也就是说对职业的“敬笃”不够,缺少对职业的规范要求,更重要缺少对职业独立发展的社会机制要求,行政对职业的过多干预不是扶正职业的发展方向,而是使职业的发展受损。在这方面表现最强烈的是在学术界,高校首当其冲。高校本来是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圣地,以教育部推行的“本科教学评估”为例,本科教育评估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其目的是把本科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吻合,这是一件合国情、民生的好事,但在“本科教育评估”实践中“官官相护,校校相连”是教学评估遇到的最大阻碍。“本科教育评估”运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证实了经济传统主义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中的深远影响同样是令人振聋发聩的,而这一结论的得出应该说找到高校发展的出路,就是高校如何“去行政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把教育回归本位,教育的主体应是发展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人。
我们可看到“官本位”和与其相关联的权力增长所连带的关系是阻碍中国社会现代化职业合理发展的致命因素。随着中国现代化内容的深入,市场和法制的规范要求在克服经济传统主义带来的弊端,但过强的成本和代价消耗确实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有必要健全职业文化,培养高校“学生经济人”职业文化意识以逐步抵消经济传统主义的腐蚀与冲击。
2.“学而优则仕”的中国文化生命的吊诡加剧了经济传统主义与“学生经济人”品格的对峙。
在今天,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仍然是有识之士的奋斗目标。为什么在价值多元的今天人们仍把理想抱负付诸于“仕”?“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今古联系的座右铭的呈现不得不令我们沉思。当然老百姓的一句话也会击中要害:“当官好处多。”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有当官才享有“衣锦还乡”的荣耀感,恰是这种虚荣与实际才有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情节。“官本位”经济传统主义价值观是对“学生经济人”理念的摧毁。经济传统主义的“官本位”理念对高校理念形成冲击与对峙,高校“学生经济人”理念表现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同一代表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积极力量。而经济传统主义强烈的官本位、论资排辈、缺少活力等是与“学生经济人”相对峙的理念,既不符合大学生理念,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所必然淘汰的。
三、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的成熟与深化
高校本科生“学生经济人”的职业意识是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相契合的存在,它的成熟与深化一方面推动中国社会的职业精神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对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传统主义的有效抵制。因此,高校本科生职业意识的完善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是相关联的历史主题,尤如中国现代化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的敞开状态一样,高校本科生的职业意识一定也是在不断吸取西方职业文化的营养中更加成熟。
从“普遍性”原则出发,我们发现,西方学者对与“职业精神”发展相一致的人性关注是对中国经济传统主义“人观”诟病诊治的一剂良方。在此有必要对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天职”观念和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中的“自我持存”观念进行探讨,通过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对话,给“学生经济人”理论提供启蒙和加注能源。
1.“学生经济人”的职业意识
“学生经济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新生事物。在本文的第一本部分对“学生经济人”模型做了历史理性分析,了解到中国现代化需要的“学生经济人”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战略也纳入到自身理念之中,“学生经济人”中除了政治人角色外,还有职业责任、职业意识的内容要求,这也是高校对学生的信仰要有一份要求。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经济传统主义障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恰恰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研读,一方面诊治中国经济传统主义,另一方面完善“学生经济人”理论,为中国现代化“人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职业责任作为资本主义文化重要伦理特征,一定意义上构成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基础。职业作为一种专门性的社会事务,它需要熟练和技巧,是一项人们为收取报酬而必须履行的一种生计,一种生存手段。资本主义职业与传统社会职业不同,职业个人完全介入市场关系体系并服从资本主义的行动规则,按照资本原则所需培养和选择它所需要的经济主体,即资本主义“经济人”。
除此之外,新教伦理给职业加注了这样一种意识,即从事某项工作的内心冲动或神灵的感召[s-。它是个人对其职业的内容应当感觉的而且确实感觉着的义务,无论这个内容包含着什么,特别不管它在表面上是利用个人的力量,还仅仅是利用个人的物质财产(作为资本),我们通过职业责任可以透视个人与其存在的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对社会、个人、以及“主体间”规则的了解。职业不仅是个人获取感性幸福的手段,人们仅仅靠工作而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人道德理想和成就自由我也即人们“为工作而工作”,由“靠工作而生活”到“为工作而生活”,把意志的道德动机通过新教伦理融入到资本主义职业之中。
2.“学生经济人”自我持存的理性秉赋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中用“自我持存”概念表达理性普遍性和经验现实性统一中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它包含有“学生经济人”的精神气质。“浮士德”式的自我无限扩展精神的人性展开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何谓“自我持存”?“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普遍性,它始终对抗着不可摆脱的命运。然而正因为在奥德修斯那里,普遍性与不可摆脱的命运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除此之外,他的理性必定是一种有限形式的理性,是一种例外形式的理性。”霍克海默在这段话中告诉我们“自我持存”是理性普遍性与个体经验的特殊性之间对立与统一,由于每个人特定的历史境遇即每个人命运的特殊性,自我持存必然表现为一种有限的理性,每个个体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理性的普遍性表现世界历史发展的向度,经验的现实性反映个体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以理性的普遍性与经验的现实性构筑历史的坐标,其中心轴正方向的历史朝向就应该是个人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占有的普遍理性越多,其对现实经验的占有也就越多。现实的经验占有表现为由对身体的占有到智力因素的占有,占有的内容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表达了理性化是人的必然本质的历史趋向,最终表现了理性与经验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自我持存坚守的方向,也是历史理性原则发展的方向。
《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把“自我持存”视为是一种强制进步,是对自我的征服,反映个人作为人力资源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家长按照作为“社会主人”的自我持存的标准或者说社会强制进步的原则教育孩子,比如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所反映的强制进步的社会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都处于一种紧张的职业状态中。自我持存的“理性最大化”原则把知识作为控制世界的积极力量,知识经济主导社会生活。通过水手作主人——这是家长与社会达成的“默契”,以资本的要求迫使孩子掌握做好一个水手相应的航海知识,这就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教育模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知识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知识经济引领中国生活,也必然改变中国社会人的命运。对中国现代化情节的“文化”能量注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为现代化奋斗的个人提供合理存在的正当性,必然敦促学人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找到中国现代化的增长点。
注释:
①有机时代的概念获得,得益于霍布斯《利维坦》,霍布斯把“自保、维持‘夫妻情感’和获得舒适生活所需的手段视为每个人的根本利益”,我把这种建立在此自然状态中霍布斯的世俗道德主义称为人类有机时代。
②我把霍布斯《利维坦》中强调的自然法状态称为人类自然理性阶段,它是与历史理性不同的历史阶段。
③中国知识分子把“仕”作为生命的最终落实,因此有“学而优则仕”的流行,但通过学理考察,我们发觉“仕途”是对知识分子灵光的折损,为什么以损耗自身价值意义的所谓“理想”来确立自身价值呢?这是中国文化生命的吊诡,学与仕是理与事的关系,“理”理应为“事”的超验根据,但事实相反,“事”却发展成为控制“理”的存在。它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内圣”与“外王”之间在“仕”的通孔出现紧张,“外王”的显现在“仕”的道路上是不畅通的,在中国社会有这样的话流传:“仕途是迷途,迷途是不归路,待到觉悟时,人已近黄泉。”因此,在“仕途”演绎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一曲悲歌。因此我们得出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是“歧出”,是“吊诡”。“学而优则仕”是在歧出中生长的错误判断,它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本务。
参考文献:
[1][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年月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亲笔签名)
年月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