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变动成本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79-03
当前,关于管理会计的各类译著和著作品种繁多,其中很多教材都具有比较强的系统性、完备性和前瞻性,但缺点是实用性不足,有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切合我国企业实际需要。下面就管理会计教材改革问题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个人见解。
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以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采用变动成本法编制的内部报告对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成本费用的分析,加强成本费用的预算与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介绍和研究变动成本法时,有必要根据理论研究的需要,将其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即财务报表中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成本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对期末存货成本和利润的影响。
1.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美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完全成本又称为商品成本,是工厂成本加上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耗费的总和。完全成本法(Full Absorption Costing 缩写为FAC)也称“吸收成本法”或“全部成本法”, 是把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全部生产经营费用均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沿用至今的传统成本计算模式。《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GAAP)规定,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完全成本法。美国企业在提供给股东和税务机构的财务报告中都使用这种方法。美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项目构成方面的比较如右表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对固定制造费用的会计处理上的不同是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根本区别所在。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计入产品成本。美国管理会计专著在介绍变动成本法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这样做符合美国企业内部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的美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编制内部报告时使用变动成本法。虽然依据用途按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在数据处理时比较麻烦,但是现在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以及设计优良的会计软件系统使成本信息在会计核算上十分快捷,可以为企业同时提供编制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的所有数据。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境内应用完全成本法的企业包括:美资企业(包括独资、合资等)、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等。由于中美会计准则的不同,这些企业首先应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和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并报送有关职能部门,然后根据完全成本法调整营业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和利润等相关项目后,编制出符合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或合并财务报告。
2.将变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进行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1)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回顾。完全成本法在我国也有很长的应用历史。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成本计算都采用完全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成本项目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完全成本法下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附加费废品损失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
我国在进行会计改革之前,生产车间(或分厂)发生的间接费用都在“车间经费”科目核算,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采购、技术、质检、产品设计、会计、人事等)发生的费用,都归集在“企业管理费”科目。月末,“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都分配计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另外,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及相关手续费等作为企业管理费的明细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部分企业不单独设立销售机构或部门,而是将销售职能隶属于采购部门(称之为“供应科”或“供销科”),相关费用也一并计入企业管理费。相对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来讲,我国所采用的完全成本法的“完全”程度更高,更符合“完全成本”的理念。1992年我国进行会计改革,开始修改会计制度以便于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由“完全成本法”变为“制造成本法”(为了区别旧的成本核算模式,财政部将新的成本核算模式称为“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Manufacturing Costing)是将企业直接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不再包括行政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此外,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以及相关手续费等也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1993年7月以来,制造成本法成为了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的成本计算方法,而制造成本法与从西方引进的变动成本法在产品成本项目的构成上又有所不同。鉴于此,在管理会计教材中应结合我国会计实践,将变动成本法与现行的制造成本法进行比较才符合我国国情。变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在产品成本项目构成方面的比较如下所示:
(2)制造成本法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从表面上看,制造成本法与美国的完全成本法在成本项目构成内容上似乎没有差异,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制造费用(间接费用)核算的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企业完全成本法下的“制造费用”核算内容更加宽泛。我国企业作为期间费用核算的“管理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在美国企业是计入制造费用的,然后分摊计入产品成本,这其中包括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劳动保险、存货差异、保险费用、工厂管理层人员的工资等。完全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建议国内学者在编著管理会计教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在介绍变动成本法时,将变动成本法与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制造成本法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符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二、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应纳入成本会计体系范畴,不应包括在管理会计范畴内
标准成本法(Standard Costing),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企业以预先制定出的直接材料标准成本(标准价格和标准用量)、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基础,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然后用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现在西方国家普遍使用标准成本法来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以实现企业对产品成本的控制。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仍然沿用的计划成本法(Planning Costing)实际上就是一种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企业原材料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同时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月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将耗用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此来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相对于实际成本法,采用计划成本法对于原材料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来讲可以大大减轻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2.燃料和动力的核算。企业根据实际耗用数量或者合理的分配标准对燃料和动力费用进行归集分配。生产部门直接用于生产的燃料和动力,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生产部门间接用于生产(如照明、取暖)的燃料和动力,计入制造费用。
3.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企业通过制定定额工时计划进行直接人工的分配。
4.制造费用的分配。通常采用直接人工工资或直接人工工时作为分配制造费用的标准。
标准成本法与计划成本法在成本核算方面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相对于计划成本法而言,标准成本法不仅含括了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等环节,而且与ERP系统更加匹配,对于简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进行成本分析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结合我国会计实际情况,将计划成本法逐步升级为标准成本法并在我国企业进行推广,从理论和实际运用来讲,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调查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大中型企业中有77%的受访企业认为标准成本法很重要,有近18%的企业正在使用标准成本法。
目前我国的会计学科理论将标准成本法放在管理会计中介绍,但从其实际应用方面看应将标准成本法纳入成本会计教程。
三、针对不同的授众,编著和使用不同层次的管理会计教材
管理会计是我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中,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或者是从众心理按传统思路编著出版,内容取舍、深浅程度各有千秋。授课过程中受学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会有选择地讲授。我个人认为,高校管理会计教材应针对不同的教育群体,出版适合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递进式”特色教材,将其划分为初级管理会计教程、中级管理会计教程和高级管理会计教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适用初级管理会计教程,主要讲授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相对比较简单的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可在不同学期分别设置初级管理会计教程和中级管理会计教程,逐步加深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深层呈现比较复杂的管理会计方法。研究生教育适用高级管理会计教程,作为科研课题和项目研究,重点应选择管理会计新领域、新问题以及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等等。不同层次管理会计教程内容的设置如下表:
中国会计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现实财务或会计问题,而管理会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比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有用有效信息资料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应该深入企业并真正融入企业,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现、提炼和证明理论,探索“国产化”的管理会计工具,将其充实到教科书中,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查尔斯・亨格瑞(Charles T.Horngren),等.管理会计教程[M].潘飞,沈红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瑞夫・劳森(Raef Lawson).管理会计在中国[M].杨继良,姚,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赵书和.成本与管理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计算法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的两个分支,各有特点,充分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利于明确学习的重点,更深入地掌握它们的理论思想,以便在实际工作中综合、灵活地运用。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也被称为“外部会计”,其作用是对外发挥提供会计信息的职能,它定期地将财务报表提供给企业外部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如股票持有人、债权人、政府机构、潜在投资者,为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以供这些外部使用者做决策;管理会计则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各种管理信息,帮助组织内部的管理者更好地做出有关人力、物力、资金、产品、服务、消费者、业绩考评等各方面的决策,因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对内,包括经理、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被称为“内部会计”。
2、信息时效不同。财务会计基于历史信息定期编制,关注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信息,其时效性是滞后的。管理会计可以根据需要决定编制时间,关注的是当前的甚至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具有未来导向性。
3、报告遵守的原则不同。财务会计受公认的、法定的会计准则的制约,报告必须遵守国家政府规定的会计制度。管理会计的报告只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需要,不受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限制,为了满足内部人员使用需求、满足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管理需要,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编制,会计、统计、数理统计等方法皆可。
4、报告责任不同。财务会计报告是正式报告,具有法律责任。管理会计提供的报告不是正式报告,不具有法律责任。
5、所需信息种类不同。财务会计需要的是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所需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有关经营过程、技术、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方面的评估信息,以便管理者做出决策。
6、对报告及其所需信息的要求不同。财务会计要求信息是客观的、准确的、可查的、经常性的,要求数据可靠、相关。管理会计的报告侧重规划未来,不要求绝对客观,可以是相对主观的、估计的、相对准确的,只要相关、有效即可。
7、核算范围不同。财务会计着重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核算范围必须是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而管理会计的核算范围既可以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是以车间、部门、小组为单位,核算关于局部决策的信息。
8、对人员素质要求不同。在学习财务会计时,学生需要按照会计准则学习科目设置、账务处理、做出分录、编制规范的财务报表,牢记会计准则、账户名称,掌握严格、规范的会计知识体系。实务中,财会人员也有严格、标准、统一的准则要求,每月、每年的工作流程也基本不变,侧重要求从业人员的谨慎、认真、仔细。而在学习管理会计时,学生不仅要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对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理财等多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及。实务中,管理会计工作复杂多变,要求管理者灵活、变通地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更需要创新实践的能力、探索学习的精神,要懂得如何将管理理论、方法与会计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的具体表现举例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上述区别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下面以变动成本计算法与完全成本计算法为例进行比较。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基本方法之一,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将企业全部成本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完全成本计算法也称吸收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财务会计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将全部成本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即所有发生的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等。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编制对外财务会计报告时必须使用完全成本计算法。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生产成本的处理,变动成本法将其作为期间费用,而完全成本法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两者的存货计价内容、销售成本、利润均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固定生产成本由当期生产的全部产品负担,期末存货中也有部分固定生产成本,期末存货变化影响了利润的高低,这对于管理人员的业绩考评十分不利,有时销售量增加,利润仍会下降。相比之下,变动成本法避免了存货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只把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期末存货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销售数量是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显然,变动成本法能更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帮助企业客观地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如此,变动成本法仍有一些不足,比如在实际中难以确认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方便编制对外报告、无法满足长期决策需要等。因此,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最好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使用。目前,电算化的普及使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兼用,以满足企业不同的需求。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销售量
[DOI]10.13939/ki.zgsc.2017.10.303
1 动成本法的理论概念
成本按照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混合成本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差异在于是否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前者认为固定制造费用一旦形成后,就与企业产品产量没有直接联系,而其数额同企业的存在和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故其应作为本期边际贡献的减除项目,使得期末存货不负担固定制造费用。因此,变动成本法只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变动成本,即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从当期边际贡献中直接扣除。
2 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差异的理论解析
基于上述关于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在处理固定制造费用上的自身特点,应对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息税前利润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式。
(1)全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
全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销售毛利-销售及管理费用,其中:销售毛利=销售收入总额-销售成本,销售成本=可供销售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2)变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
变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其中:边际贡献=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额,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即单位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推销及管理费用
(3)两种方法息税前利润的差异:
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全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量-全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量,因此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利润不仅取决于存货量的变更,还取决于全部成本法下期初、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是否相等。
3 变动成本法下企业运营的启示
3.1 边际贡献分析法下亏损产品停产问题的决策
在微观经济学的经典观点中,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但是,即使当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时,厂商也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当厂商处于亏损状态时,只要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仍应继续生产,以使得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后的剩余能够弥补在短期内的一部分固定成本。
结合管理会计中变动成本法,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类似企业某种产品的销售单价,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可变成本类似企业某种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则我们在变动成本法下,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停产后剩余能力无法利用。当亏损产品停产后剩余生产能力无法利用或转移时,亏损产品是否停产完全取决于该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是否大于零,即该产品的销售单价是否能弥补单位变动成本。若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大于零,即企业的销售单价大于单位变动成本,则应继续生产。此时销售收入总额弥补变动成本总额后的剩余,能够补偿一部分固定生产,生产优于不生产。若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小于零,即企业的销售单价小于单位变动成本,则应停止生产。此时销售收入总额连变动成本总额尚且不能弥补,更谈不上补偿固定成本,不生产优于生产。
(2)停产后剩余能力可以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固定成本数额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当亏损产品停产后其生产能力能利用或转移时,则应将转移得到的边际贡献与亏损产品的边际贡献相比,当转移得到的边际贡献大于亏损产品的边际贡献时,则应将亏损产品停产,将其能力转移,否则应该继续生产。
3.2 启示管理者注重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1)由于变动成本法在计算息税前利润时,只与销售量有关,而同生产量无关。因此在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相同的销售量得到相同的利润。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销售量直接决定了利润额。
(2)按照成本性态,在相关范围内,如果假设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均不变,业务量增加一般不改变固定成本总额。因而在经营杠杆的作用下,销售量增加,利润会增加,且增长幅度会超过销售量增长幅度,即利润变动率大于销售量变动率。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拉动销售额增长对促进利润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4 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结合运用的设想
(1)变动成本法全面取代全部成本法。虽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管理会计中变动成本法因其独特的优势越发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就变动成本法本身存在的局限以及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使变动成本法完全取代全部成本法是不可取的。第一,变动成本法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和一定时间内才能成立,因而其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第二,运用变动成本法进行工作的前提是把成本按照成本总额与业务量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进行分类,但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成本的因素并不唯一,除了数量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因此,如果单以数量因素来核算产品成本,就会造成信息失真。因此,变动成本法不是非常精确的成本计算方法。第三,鉴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我国财政部、税务机关等并没有将变动成本法核算合法化,因而变动成本法目前还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无法使用变动成本法编制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
(2)平行使用两种成本法。这种方法即在全部成本法核算之外,另行一套变动成本法核算系统,以满足企业的不同层次需要。在这种方法下,使用全部成本法对产品和存货计价、计算息税前利润以及编制财务报表等;在如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则采用变动成本法。这样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迅速地为企业内部提供所需资料。但是这种方法的推行会增加企业日常营运成本和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工作量巨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结合使用两种成本法。由于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均是为了考核和评价企业生产耗费水平,并且两种成本核算内容在除固定制造费用外的其余项目上都相同,因此两种方法的结合具有一定可行性。两种成本法都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列入产品成本中,都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列作期间费用处理。故而,尽管两种成本法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编制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两者在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上却高度相似。企业可以以其中一种成本法为主,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这样既可以符合目前会计准则的要求,又能极大利用变动成本法的优势。
最终如何将两种成本法结合决定权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因此,结合方法应能对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有利,对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实际帮助。为了保证实施效果,企业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工作。并且,随着工作的深入,企业应该对管理方法不断进行改进。例如,一些简单易行、便于接受的方法适用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初级阶段,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管理人员需要探讨更精确、更高效的方法。第二,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相互融合,汲取管理会计中如弹性预算、标准成本控制等先进思想。
[关键词] 变动成本法 产品生产成本 期间成本
现代管理会计将企业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就是成本按照性态进行分析,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应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必须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确定损益的方法,而完全成本法是传统的财务会计确定损益的方法。两种方法在成本和损益确定上均有较大的差异。
由于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处理为期间成本,所以单位产品成本较之完全成本法下为低。当然,变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较之完全成本法下就高了。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上的区别,是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其他方面的区别均由此而生。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没有转化为销货成本或存货成本的可能。
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要在本期销货和期末存货之间分配,因此,被销货吸收的那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销货成本计入本期利润表,被期末存货吸收的另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则随期末存货成本递延到下期。显然,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计价。
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销货成本全部是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当期初存货量为零时,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单位销货成本这三个指标相等,或者前后期成本水平不变,这时单位期初存货成本、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单位销货成本可以用统一的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来表示,可以用下面的公式直接计算: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完全成本法下,如果期初存货等于零,则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单位销货成本这三个指标等于单位生产成本指标,可以用以下公式直接计算销货成本:本期销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但在前后期成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除非产量也不变,否则应当按照各期的产量来分摊所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的总额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减成等比例的增减,产量增加一定比例,变动成本也增加一定比例,产品停止生产,变动成本从理论上说也就等于零。变动成本同时间长短不发生关系,它是以工作量为单位计算的,也称为工作成本。所以,从单位产品来说,变动成本是等量的,不论产品产量多大,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变动成本总是不变的。因此,销售量不同,所承担的变动成本绝对不相等。按照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可能不一致。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
根据这两种成本核算方法,本文通过下面具体实例的计算得出如下结论:厂家扩大销售,可以回笼资金,占领市场,具有合理性。某企业2005年开始投产,只生产经营一种产品,其市场销售单价是15元/件。当年投产完工6000件,销售4500件,期末产成品为1500件。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搜集的当期发生的有关成本费用资料如下表所示:
在完全成本法下:
本期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变动生产成本合计+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24000+14000+10000=48000(元)
单位产品成本=48000÷6000=8(元/件)
期间成本=非生产成本合计=销售费用总额+管理费用总额+财务费用总额=2000+3000+2000=7000(元)
本期产量大于期末存货量,
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8(元/件)
期末存货成本=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量=8×1500=12000(元)
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0+48000-12000=36000(元)
或=单位销货成本× 本期销货量=8×4500=36000(元)
变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变动生产成本合计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
=24000+14000+4000=42000(元)
单位产品成本=42000÷6000=7(元/件)
期间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
=6000+500+1500+1000+2000+0+3000=14000(元)
单位期末存货成本=单位销货成本=7(元)
期末存货成本=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量
=7×1500=10500(元)
假如最近三年的销售量分别为4500件,5000件,4000件。我们来计算这三年的营业利润。
上表是采用变动成本法编制的,可以看出,在变动成本法下,企业的营业利润和销售量成正比例变化,其斜率可能不是一条直线,但是,销售量大的年份其利润大,销售量小的年份其利润小,销售量居中的年份其利润也居中,第二年与第一年相比,随着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贡献边际也增加了,另外,又由于固定性制造费用保持不变,所以,第二年比第一年的营业利润大,第三年的销售量比第二年小,也不大于第一年,所以,营业利润是最低的。
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重视市场销售,认真研究市场,增加销售来提高其效益,防止盲目生产带来的大量积压。变动成本法将产品的制造成本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认为只有变动性制造费用才构成产品成本,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应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强调不同的制造成本在补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变动成本法认为产品的成本应该在其销售的收入中获得补偿,而固定性制造费用由于只与企业的经营有关,与经营的“状况”无关,所以应该在其发生的同期收入中获得补偿,与特定产品的销售行为无关。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由于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列作期间成本,所以在一定产量条件下,损益对销量的变化更为敏感,这在客观上有刺激销售的作用。产品销售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量为贡献毛益,而以贡献毛益减去期间成本就是利润。
不难看出,变动成本法强调的是变动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所以得出如下结论:利用销售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厂家扩大销售,不要盲目生产,提高其效益,具有合理性。变动成本法,主要用于企业短期的经营预测,采用变动成本法,对于进行成本控制也有一定的好处。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贡献边际等资料,有助于揭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能反映出生产,销售和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为正确进行经济预测,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列入期间成本,大大简化了成本分配工作,从而减少了由于分配标准的多样性而带来的主观随意性。但是,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按传统成本观念的理解,生产成本是产品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费,既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也应该包括不变生产成本,这种观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很显然,变动成本法不符合这一传统观念的要求。另外,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以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固定不变为前提条件,这在短期内是成立的。但成本性态受许多因素影响,不可能长期不变。而成其决策要解决的是生产能力的增减和经营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的问题,涉及的时间长,必然要突破相关范围的限制。因此,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所以,我认为用变动成本法组织日常核算,对产品成本,存货成本,贡献边际和税前利润,都按照变动成本法计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对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其间成本进行调整,计算符合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兼顾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需要。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学中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产品成本,确实起到完全成本法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辨析其利弊,使之被企业管理者利用。
参考文献:
[1]刘翼生编著:《企业经营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
[2]孔祥祯主编:《会计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可行性 措施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行性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相互联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进而通过加工处理相关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内外部信息决策依据,而且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资源共享,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也相互渗透,两者核算的内容又交叉重叠,例如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管理会计用来制定标准成本,进而控制和考评成本水平,而财务会计则是为了计算当期损益。而且,管理会计的预算标准是财务会计进行核算的重要依据,财务会计中的利润、成本及费用等指标又是管理会计进行计划、控制的基础。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具备会计理论基础
在现金流动会计法方面,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能够直接反应现金流量以及为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信息,从而促进企业投资决策和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并将投资效益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奠定基础;而且增值会计模式的推行,实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服务目标和服务对象的有机统一。同时,资本成本会计又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成本口径统一起来,促进了投资项目使用效益与配置效益的协调,进一步促进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会贯通。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存在技术基础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分析及反映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是统一的,都建立在企业会计经济活动及资金流动的基础上,并且以会计信息为载体,监督并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各种会计信息系统及会计软件的推广使用,会计信息处理的信息化流程,又可以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资源共享共用,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信息技术基础。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人才基础保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各行业继续教育的大力开展,培养了大批的会计学、管理学专业人才,而且我国推行的会计职称及注册会计师考核评审制度,又吸引了会计行业大批人才参与考试、培训,加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强化,促进了我国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提供了人才基础保障。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合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信息源
管理会计基础数据的采集实质上就是对管理会计业务循环过程中的相关原始数据信息进行挑选的过程,并通过核算、综合对比及差异分析生产相应的数据报告。而财务会计基础数据采集则是从会计确认、计量到填制会计凭证的过程,并通过合理地编制会计分录,制定财务会计总账、分类账,最终生产会计报表。尽管两者的基础数据采集过程不同,作用也不同,但是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合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信息源来实现二者的兼容。
(二)运用变动成本法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衔接
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变动成本相关资料,是管理会计进行量本利分析及盈亏临界分析的重要依据,而且还可以作为企业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通过将变动成本与企业责任会计、标准成本及弹性预算相结合,还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计划控制提供指导和依据。因此,在财务会计中适当引入变动成本法,能够促进其与管理会计的有效衔接。进而共同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融合的技术保障
通常情况下,管理会计的数据信息需要依托于财务会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两者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构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通用的信息目录,并将两者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分类,确保信息目录涵盖两者共同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以信息目录作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并与企业内部的ERP系统进行有效对接,促进企业会计业务处理其会计信息整合分析、传递的智能化发展,进而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在技术层面的有效融合。
(四)促进相关业务处理科室的协调配合
受不同数据来源及不同标准要求的影响,同一会计凭证不仅涉及到财务部门的数据输入,还包括基础部门的数据录入。因此,为了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融合,需要及时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作业流程图,并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任用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各环节数据采集录入的及时性和真实完整性,而且要促进相关业务处理科室的协调配合,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高效有序运转。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会计制度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人才保障基础,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形成体系化的会计管理模式,节约企业的会计资源,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适应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玉丰,王爱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N].长春大学学报,2012,05:522-525
[2]唐亮.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应用研究[J].会计师,2011,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