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部门团建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走访调查,建立健全团员青年信息库
为了做实做细天一商圈团建工作,团区委摸底调查区域内140多家企业,通过发放调查表、宣传单,摸清天一商圈各企业35周岁以下青年人数、团员总数、团支部成立情况,了解商圈内青年兴趣团队情况及活动需求,建立楼宇团员青年信息库;走访相关街道、管理部门、天一商会以及企业代表,征求商圈建团意见。以此为基础,邀请15家企业(商家)和管理部门负责人,召开了天一商圈团建工作座谈会,运用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理念,阐明了天一商圈团建工作宗旨,提出了“组织一支队伍、开展一次活动、投放一张卡名、构筑一个平台、举行一次招募、建立一个信息库”的“六个一”工作启动方案,为加快推进商圈团组织建设创造外部环境、奠定有效基础。
二、分类指导,优化商圈团组织设置
天一商圈经过几年来的集聚、优化、整合,企业规模和组织建设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大中型企业,团组织比较健全,团员相对集中;二是非公企业,团员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上,虽设有团组织但组织活动几乎空白;三是个体私营企业,团员数量少,组织不健全,而且大部分员工为外来务工青年,流动性大。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该区域的市场特点和企业实际,团区委采用四种不同组织形式,分类指导团建工作。一是建立团建工作联席会制度。集聚商圈内已建团企事业单位中比较活跃的青年、兴趣团队负责人及团支部负责人,加强沟通,争取得到青年精英的支持。二是依次组建企业团组织。选择某一片区,在条件较为成熟的企业开展团组织筹建工作,陆续扩大组织有效覆盖。三是谋求吸引青年自组织。加强宣传,吸引商圈内的各种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等社会团体联合开展公益活动、兴趣联盟。四是成立天一商圈团委。以直选的方式推选团委负责人,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制订天一商圈团组织阶段性工作计划,开展日常工作。
以团建促党建,保证团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xxx乡“党建带团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xxx乡党委副书记 x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好!首先,我代表xxx乡党委、人民政府对莅临我乡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及兄弟乡镇场领导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将本乡“党建带团建”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同志们做一简要汇报,并与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把团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xxx乡位于xxx县西南部,耕地面积4.5万亩,4826户,2.5万人,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所辖18个村,79个生产小组,全乡共有中小学校15所。现有党员820名,34个党支部,党总支1个,乡机关支部1个,村党支部18个,学校党支部7个,站所支部6个,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189元。现有团员 名,
近几年以来,乡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把团建工作纳入全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按照组织保证、典型引路、科学规范、强化考核的“党建带团建”新思路,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开创了团建工作新局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不懈抓领导,健全完善党建带团建运行机制
按照党的十六大对团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乡党委从“抓领导、领导抓”入手,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三个到位,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真正把团的工作纳入到党建目标管理体系。
1、组织领导到位。乡党委把党建带团建发展纳入《xxx乡2003——2007年基层组织建设长远规划》,进行长期规划,分步部署,还专门指定一名党委副书记负责团建工作,并定期分析团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位乡党委每半年研究一次团建工作,并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团建工作的意见》,采取召开全乡团建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团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探索加强团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同时注重团建工作人员的选配,乡团委配备两名团干部,并加强对他们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保证了全乡团建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
2、责任落实到位。按照党建带团建、“五带六同步”原则,全乡建立了党建带团建工作目标体系。除了签订包括团建工作任务的党建目标责任书外,乡党委与各党支部专门签订了党建带团建目标责任书,每年年终考核一次,把是否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内容,奖优罚劣。二是建立领导包片、站所包村责任制,把团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包村责任制,定期考核,激发了抓党建带团建积极性。三是把团建工作纳入党建、精神文明工作考核范围,按照全年目标管理考核任务,将党建带团建任务下达各村,各村明确责任人,各团支部明确职责,年终乡党委、乡团委依据下达目标任务分别对村党支部、团支部工作考核,团建工作不合格的党支部如何做到不评优、不申报、不推荐。
3、督促检查到位。乡党建办、乡团委等部门,经常组织力量对全乡的党建带团建工作进行检查,检查情况每季度量化打分排名、通报,推动了党建带团建迈上规范化轨道。
二、突出重点抓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员队伍
乡党委高度重视对广大团员队伍素质的提高,按照团员队伍要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要求,把团员青年的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同安排、同部署。重点是抓好了“四个认同”教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并在如何做到:
1、教育内容上求“精”。按照“学起来、用的好”的要求,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的学习。广大团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不断增强。现在全乡70%的团员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名团员成为了致富带头人。
关键词:企业团建;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国有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有企业中搞好团建工作,不仅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党、团组织的需要,而且还是确保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增长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导致国有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国有企业团建工作存在着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努力探索和研究企业团建模式,积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团的活动方式与组织形式,保持企业团组织在新形势下的旺盛生命力,对促进我国企业的改革,推进新时期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企业团建工作的特点
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改革,青壮年逐渐成为企业各条战线的主力军,这使得企业团建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情况。
1、空间大,人员少
近几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这给企业团组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工作空间,使得其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另外,随着以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创新活动的全面推进,企业团组织以更为密切的方式融入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然而在企业减员增效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专职团干部在人员编制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这对企业团组织更好地了解基层、深入基层,更好地做好团建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任务多,时间少
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已是大势所趋,但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企业内部又在鼓励下岗分流。为了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企业培养一专多能、一职多岗的职工已显得日益重要。企业团组织的基层干部绝大部分都是兼职团干,但同时他们又是企业各条生产线上的主力军,本职工作已经占去了他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根本难以保证在企业团建工作中的时间和效率。
3、职能多,手段少
在企业的经济建设中需要一批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和革命化的“四化”人才。而企业团组织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主要摇篮。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青年员工中发掘、培养、推荐和教育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才,如何建立一套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团建工作创新的迫切需要。但从目前来看,企业团组织的工作模式仍然停留于原来的活动基础上,与新形势相匹配的手段并不多,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团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如何创新企业团建模式
创新企业团建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上实现的新的转变,才能开辟出一条国有企业团建工作的新路子。要明确团建创新工作的性质。一是范围的广泛性, 即在关注现有职工团员的同时还要关注广大的非团员青年, 不断为共青团吸收新鲜血液。二是内容的层次性, 即对于不同类型的团员和非团员青年, 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和特点, 我们的工作也要有层次性, 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设计, 注重工作的细化。三是要注意工作中的灵活变通性, 由于公司青年的分布散, 工作强度和时间不一, 专业特性不同, 所以在进行工作时必须注意不断调整组织设置、人员组织、活动形式、工作方法, 不能一概而论, 才能更好的吸引团员和群众, 进而开展后续工作。
1、因地制宜,扩大企业团建工作的覆盖面
企业各级团组织可以根据个别指导的原则,坚持建团与团建相结合,效果与质量并行,集中精力做到扩面工作。首先,企业团组织可以采取竞争上岗、合理兼职和民主推荐等方式,解决团组织的带头人问题。其次,企业要独自设立团组织,如果团组织附属于党委等工作部门,团组织负责人就要身兼数职,其团委工作就得被其他工作挤掉。因此,企业要进一步明确团组织的责任,调整好隶属关系,合理设置团的基层组织,逐步扩大团建工作的覆盖面。
2、做到内外联合,加强资源共享
企业团组织要充分协调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开展一项活动就要力求达到既能丰富员工生活又能满足青年需求的双重目的。目前,企业的青年员工逐渐增多,因此,企业要突破以往那种以单位为核心的小范围活动,不断拓宽工作领域,与其他企业单位进行横向联合,整合资源,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青年员工的参与度,丰富活动内容,从而提高团组织的工作水平。
3、将团的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
作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在工作重点上,企业团组织必须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各种活动。团建工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是团组织保持强大生命力和向心力的先决条件。若团组织能够主动为企业分忧解难,就会引导广大青年员工培养起与企业荣辱与共的价值观,愿意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这样一来,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团建工作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增强企业团组织的服务能力
企业团组织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它的服务能力。要想进一步加强团建工作,就必须不断增强它的服务能力。要通过创新带动团建工作的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机制。这就要求我们以创新工作为前提促进领导制度,基层组织负责人的职能设计和各项创新工作的考评计划等机制上的改革, 为创新工作打好基础。首先,作为团组织负责人,必须深入一线,摸索员工工作的规律,坚持以青年员工为中心,做好青年工作,全心全意为他们办实事;其次,团组织在与青年员工互动时,要注重服务过程,尊重他们的利益需求,为他们化解矛盾、排忧解难。
总之,企业的共青团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深入基层,准确把握青年员工的工作特点和规律,才能有的放矢,进一步创新团建工作,促进青年员工为企业的发展错出更大的贡献!创新工作, 是事关团组织工作大局的重要事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单位发展相适应的机制, 分类指导, 主动工作, 逐步推进,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组织的自身建设, 使各级团组织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最终实现团组织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辽宁省;大学生;社团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社团现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
在新时期积极探索辽宁省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模式、经验以及不足,不仅在于能让同学们开阔视野、拓展阵地,更重要的是将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融入到社团建设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
二、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次调研采用分类取样的方法,选取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沈阳医学院、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17所辽宁省普通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在高校地域性、专业方向性(理、工、农、医等)、院校层次(部属、省属)等方面尽力做到均衡,保证了取样的代表性。
调查主要采取了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方式行进,数据全部来源于各高校团委老师或社团负责人提供,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课题组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到辽宁省高校社团建设现状。
三、研究的相关数据和分析模型建立
首先,通过基础数据从大学生社团的外部管理状况、内部管理状况、社团开展活动状况、社团的影响和作用四个方面展示辽宁省内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特征。其次,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几个分类学生社团在某些问题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而对四大类别社团的特点和组织形式进行具体讨论。最后,根据实地调研分析,综合所掌握资料的研究成果,从高校管理层、大学生社团层、大学生社团社会化进程三个方面论述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分析与讨论
(一)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分析
1. 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类型及人员分布
从调查结果来看,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大致分为:理论学术、志愿公益、文体艺术、科技实践及其他,共五大类。所调查的17所高校当中,共有74453名学生参加了社团活动,其中因受年龄段影响,学生日常的兴趣爱好多为文体类活动,且此类活动入门难度较低,群体性强,故参加文体艺术类社团的学生数量最多,共有27617人,占总人数的37%;由于理论学术类活动入门难度高,兴奋点较少且枯燥,故参加理论学术类社团的学生数量最少,共有7544人,占总人数的10%。
其他三类社团学生参与人数总体持平:志愿公益类社团共12741人,占总人数的17%;科技实践类社团共14703人,占总人数的20%;其他类社团共11848人,占总人数的16%。(具体见图一)
图一 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社团种类及参与人数比例图
2. 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数量分布及规模分析
经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发现,所调查的17所高校当中,各类社团共有1277个,其中因文体类社团入门难度较低,且受广大青年接受,故文体艺术类社团最多,共572个,占社团总数的44.8%;由于志愿公益类活动多为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学生能够发挥主观意识的空间较小,故志愿公益类社团最少,共139个,占社团总数的10.9%。
其他三类社团数量总体分布持平:理论学术类社团共182个,占社团总数的14.3%;科技实践类社团共226个,占社团总数的17.7%;其他类社团共158个,占社团总数的12.4%。
此时结合图一所显示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到各类型社团大致规模:理论学术类平均每个社团参与人数41人;志愿公益类平均每个社团参与人数92人;文体艺术类平均每个社团参与人数48人;科技实践类平均每个社团参与人数65人;其他类平均每个社团参与人数75人。
图二 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各类社团数量及平均人数比例图
由此可见,志愿公益类社团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因其具备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且活动自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入门难度小,故该类社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文体艺术类社团为各高校的主要社团类型,担负着参加省市及其他部门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但若高校对该类社团日常训练及节目编排缺乏足够的积累,加之该类社团在数量及人数上过于庞大,将造成校内社团发展比重产生倾斜,难以管理的情况发生,以至于文体艺术类社团虽具备极高的人气,但因其大众化、普遍化等特性,在缺乏校方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很难做大作强。同时理论学术类社团因其自身调研难度高、研究成果体现形式单一等诸多的特殊性,造成其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成为各高校的主要社团类型,正在不断的被边缘化。故理论学术类社团还需要校方给予重点关注并正确加以引导,才能逐步走上良好的发展路线。
3. 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及管理
经调研,省内15所高校的1-3年级社团成员数共有64129人,占全体学生总数的86.1%;2、3年级的社团干部数为3915人,占全体干部数的75.8%,由此可见社团活动的主体为2、3年级的学生。该断学生正处于大学生活的积累上升阶段,需要自我肯定并实现大学期间的自我价值,因其已经对大学生活具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不存在考试、就业等压力,就体现出了对各项活动积极向上的热情。校方应对这种热情加以积极引导,同时注重在制度及体系上的制定管理,使他们成为推动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力军。
在省内参与调研的17所高校中,共有12所高校的大学生社团管理采用组成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进行管理,占到了所有管理模式的70%。社联会与学生会仍遵循“两翼式”的组织结构,由团委统一安排活动开展。这种管理模式在重大演出活动期间,学生会与社联会的配合在团委高度统一的领导下会体现出较高的执行能力,但在日常活动开展、社团建设方面,尤其是对于小型边缘类社团来讲,两会缺乏及时的沟通交流,学生会对社联会的日常工作介入过少,使管理逐渐陷入混乱。
4. 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延续性
在省内参与调研的17所高校中,最早的社团于1971年成立于辽宁大学。根据数据显示,在近三年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15所高校中注销的社团数量在3-58个不等,其注销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社团活动能力偏弱、社团参与人员过少、社团职能相似合并、社团缺乏组织纪律性、社团缺乏有效指导、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等。这充分说明了一个好的社团要延续下去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
5. 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作用
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参与有着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17所参与调研的高校中,仅有5所高校的大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比例达到了100%,最低社团指导教师比例仅为14%,而其中外聘指导教师的比例仍旧偏低,仅为0%—60%且多为文体艺术类及科技实践创新类,学校专业方向的差异性也会对外聘指导教师的比例产生重要影响。
(二)改进省内高校社团建设的建议
1. 加强对高校社团活动引导
各高校首先应在制度上给予大学生社团支持,建立起专门负责的组织管理机构,形成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树立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并分阶段对大学生社团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不断针对短期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各项活动。这样就能够使大学生社团构成牢固体系,形成良性的发展。
2. 合理增加经费投入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将难以保证正常运行,很难有长足的发展,因此,足够的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使之进入良性的发展环境。各高校应当支持大学生社团为筹措经费主动扩展的各种渠道,同时规范大学生社团寻求社会赞助的行为,有能力的高校应考虑建立规范的大学生社团经费管理制度和机构,作为广开门路,提升本校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但经费的投入并不是无止境的,应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此外还应注意对各类大学生社团经费投入、活动引领及建设的平衡与侧重,避免内部矛盾情况的出现,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 充发挥社团骨干成员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各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广大学生们的社团。高校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充分发挥社团骨干成员在活动中的纽带作用,将大学生社团作为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改造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除专业能力外各项能力的提高。同时应重视社团骨干成员的巨大作用,以该部分学生为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倾听各类社团成员代表的诉求,不断修正大学生社团前进的大方向。
4. 切实推进大学生社团社会化进程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社团应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社会化成长的关键性作用。高校不应将大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的各项活动仅仅局限于校内,这样将严重限制学生的社会化成长进程。各高校应注重社团与各类社会活动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以社团为载体,逐步接触社会,不断锻炼各项社会实践基础能力,切实推进大学生社团及学生社会化成长进程。
关键词:贵州省;学术型社团;重要性;调查分析;对策
0 引言
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志向自愿组成并共同遵守社团规定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学生社团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以及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平台,而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更能够有力的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以及学风建设。因此各高校争相进行社团建设,条件较好的高校有上百个社团,条件较的差的也有几十个,使社团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然而这其中主要是以娱乐、公益型社团为主,而学术型社团则偏少。如贵州师范学院共有社团48个,而学术型社团仅电子设计与人工智能学会1个,占社团总量的2%。
学术型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学术爱好而自发成立的具有学术性的自治组织。该组织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研究性等特点。其是高校建设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提升学术文化氛围,同时更有利于打造社团品牌。学生通过参与学术型社团的学习、论辩和科技竞赛等活动,既有利于弥补第一课堂因教学时间限制而导致知识不足,又有利于促进课内知识的应用。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增强学术的凝聚力、大学生的归属感,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1999年随着各高校开始施行扩招政策,这使得全国各地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来到贵州高校学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单位等用人部门门槛的提高,使的贵州高校学生探求知识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今互联网技术更新日新月益,网络资源日益S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开拓,加之目前“双创”政策的背景下,贵州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依据自身意愿组建或参与能够提升个人创新、管理、科研等能力的综合性社团。此时对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故探索贵州本科院校学术型社团建设现状及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极为重要,这对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贵州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学生求职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迫切的渴望。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往往在团队活动中得到培养,活动过程中各成员分工明确,除了培养成员的责任心,还由于成员院系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更能够锻炼成员之间协作和创新能力。以贵州师范学院电子设计与人工智能学会为例,社团相关成员通力合作,在2016微软“创新杯”全球大学生科技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该校的育人成果,也表明学术型社团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1.2 强化高校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学术型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消除课堂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由于学术型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这有助于社团成员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本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同样由于学术型社团具有专业性与严肃性这就要求社团成员对待学术科研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社团建设来看,高校精品社团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在社团建设发展上,都注重打造精品社团,而娱乐性社团虽有数量大的优势,但这些社团却大同小异,因而很难体现独特性,而学术型社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内涵,也能够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因而更容易打造特色的品牌。从社团开展的活动看,学术型社团更能起到传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如贵州大学学术性社团“国学社”,每周一至周五早上进行晨读国学经典,每周日下午举办国学社读书会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国学,热爱国学,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
2 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现状与分析
本文结合发放问卷和走访的方式,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发放1000份问卷,整理获有效问卷948份,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表1为贵州大学学术型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及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统计。由表1中BQ变量统计可知,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影响力中,各项所获得均值均大于3。其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发展空间这一项均值为3.92,近似于4;而关于学术型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这三方面的均值均大于4。由此可以看出贵州大学进行学术性社团建设很有必要性且在该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此类社团对该校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表1中CQ变量关于学术型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到,在涉及的9个问题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经费支持力度方面均值为2.96,均值偏低,其余各项均值均大于3,而其中关于社团的数量和指导教师力量方面均值也相对偏低。这说明贵州大学在学术型社团建设中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建设。
表2为贵州师范学院学术型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及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统计,由表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影响力的BQ项目变量统计可以看出经过分析后关于该项目中的8个问题各项均值都大于3。其中在关于学术性社团在学校的发展空间这一方面均值为3.960,近似于4.000。而在关于学术性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三方面均值都大于4.000。由此可见,贵州师范学院学术性社团建设与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由表中关于学术型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的CQ统计变量可知,贵州师范学院以及下属学院都比较重视学术性社团的建设,但在学术型社团的数量、指导教师力量以及经费的支持方面比较欠缺;同时在学术性社团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以及在对社团管理制度健全和凝聚力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
通过对以上两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术型社团相比于其他社团的吸引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社团对学生吸引力不足以及学生缺乏兴趣两方面。在社团的吸引力方面,以上两所高校学术型社团存在因日常宣传力度不大而导致学生对该校学术型社团了解不够的情况,在活动开展中,往往表现出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现象。以贵州师范学院数学协会为例,该社团在日常的宣传上只有每年在高考期间开展“挑战高考”的活动以及社团招新中才被学生所了解,而活动的开展方式近三年来一直采取“考试”+发放证书的方式。从学生兴趣度来看,一方面是在校大学生对学术科研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老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研学术兴趣的培养还存在不足。如省教育厅及各高校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经费鼓励大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然而由于学生自身对科研学术兴趣不高加之缺少申报项目的意识,使得最后申报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
其次,学生对学术型社团数量满意度不高。这主要反映出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数量存在不足,以贵州大学为例,该校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将所属的90个社团分为实践公益、学术科创、文娱艺术、体育健身和其它五个类型。其中学术科创类共22个,而其中以苗学青年研究小组为代表的学术型社团只有7个,比例为31.8%,在全部社团的比例则为7.8%。
最后,社团指导教师力量不足。这主要反映出贵州高校在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在质量上存在一定不足。在目前各高校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数量不足的情况,如果以职称在副教授及上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足以满足其需要,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这些高职称的教师往往在平时需要上课甚至要申请科研项目,为此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面对社团日常建设发展的指导管理却表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削弱了指导教师的力量。
3 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发展对策
3.1 重视学术型社团软硬件条件的建设
近年来贵州各大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学术型社团建设发展应注重软硬条件的投入。在硬性条件上,学校应根据社团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如设立社团学术研究室;在活动的场所的布置上要体现社团的特点,如设立专门的期刊杂志摆放点。在软性条件上,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校院系可以根据实际为学生选择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授课教师,以便在日常的授课中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的,则是学校院系应抓住每年申请校级和省级学生项目的机会,提前为学生培训,对其中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如贵州师范学院在每年度的优秀评比中都设有“优秀科研活动分子”这一奖项,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研究。
3.2 提高学术型社团建设比例
高校学术型社团是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平台。在调查中了解到,贵州高校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有学术型社团。这说明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数量存在不足,一方面高校主要领导要认识到学术型社团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支持学术型社团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社团管理部门领导,应在充分了解该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学术型社团数量,优化不同类型社团的发展比例。同时学校应为学术型社团的建设提供更大的扶持力度,在社F的成立审批上应放宽条件,优化简化相关程序;在社团运营中,允许并鼓励学术型社团根据该社团的研究方向与相关的企业达成合作,引入赞助机制,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SPE学生分会,根据其学术背景,得到相应企业的青睐与资金支持,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3 重视社团活动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
学术型社团是学生学习长的第二课堂,因而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如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有意愿甚至渴望申请立项校级省级大学生项目,因而社团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向学生讲解申请项目的流程、材料撰写规范和注意事项等;社团指导教师往往在学术上具有比较敏感的学术思维,因而能够为社团成员提供新颖的思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在引导学生开展相学术研究时也要尽量结合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申请项目的实际,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也能提高学生的归属以及社团的凝聚力。
3.4 注重学术型社团师资力量的投入
学术型社团指导老师,既是社团的管理者,也是参与者,高校在进行学术型社团建设发展时要注重师资力量的投入。在社团指导老师的选择上有三种方式,一是校内选派,这要求社团管理部门在选派指导老师时,要尽量选派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有获得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经历或者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要优先考虑;二是教师返聘,退休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科研学术能力和充裕的时间,可以对社团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指导;三是教师外聘,这种方式是让外校或科研部门的优秀老师定期为社团成员做指导,这更有利于开拓成员的学术思维。高校也要重视建立针对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对于优秀得指导教师,要向其发放荣誉证书以及一定的奖金,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缺乏责任心的指导老师则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来规范约束老师的行为。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