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欧美发达国家产业向亚太转移的趋势愈发加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导致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必然要求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事务、同时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然而,目前人才市场上高层次会计人才严重缺乏。自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至今,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由54所增至189所,并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意愿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意愿更加强烈。在这一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CIMA在企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21世纪最完善的商业培训体系。多年来,世界上的知名跨国公司都将其列入商业资格的首位,CIMA以其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财务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为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较宽泛的外延,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必须要善于吸取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沟通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关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各国存在自身特色。
(一)国外研究 美国大学教育以学术研究、人才训练及社会服务为宗旨,实施专业训练,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以接受教育与训练者为中心,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训练,根据职业结构来提供训练方案。日本高等专科学校重在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宗旨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在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使职业教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发展,目前在国际上最被普遍接受的职业教育是CIMA(管理会计师公会)、ACCA(特许会计师公会)。这类职业教育目前逐步为我国高等教育所引入,如CIMA、ACCA成建制班的设立,使我国财务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二)国内研究 与国外相比,由于社会对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我国高等学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社会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方面的问题;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则,结构不合理,专业课过多过细,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财务管理课程理论研究与企业理财实践脱节严重。刘淑莲(2005)从财务管理学科的目标定位界定入手,根据目标定位、价值定位和市场定位的要求,提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构建模式的原则构建成四个层次: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实现基于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陆正飞、辛宇(1999)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差异入手,分析了各自的侧重点以及服务方向,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的差异,并提出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既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又考虑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抽象与具体程度等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孙小梅(2007)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入手,指出人才培养应在更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优化的能力结构外,还应具有全面的优良素质。
尽管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但这些措施和建议主要从课程体系、业务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非实质意义上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本身较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理念(如新《财务通则》中首次提出的社会责任、民主理财等理念)无法实施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制约着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我国目前财务人员知识水平结构参差不齐,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中逐渐显露出其弊端。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不尽人意,大都将其作为会计学或财政学等专业下的一个方向,教育转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因而存在专业方向口径狭窄,培养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缺陷,使得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择业能力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这都不利于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并严重限制着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总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一)培养目标不明晰 由于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学非常接近,而且与这些专业相比较,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自身特点不明显。除此之外,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二)对国际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与本质特征认识不够 许多设有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主要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虽然取得成果和特色,但总体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应用性本科教育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整体的教学改革效果还不明显。
(三)国际化应用型师资队伍缺乏 教师是落实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队伍整体上还缺少国际化应用性教育的理念,对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缺少感性体验,易在教学实践中回到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四)培养模式单一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质量需求不相适应,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单一化、形式化问题。学校与实践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沟通,对现实经济前沿问题研究较少,实践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弱化,案例教学方法缺乏等问题极为严重,所培养的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此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品质、素质要求也渐渐成为各公司极为看重的一项用人标准。尽管我国各高校在如何提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个人品质和素质方面做了一系列尝试,但尚未找到有效方法。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系统性不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实践课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专业特色不明显,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四、引入CIMA的可行性分析
CIMA 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同时也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创始成员之一。目前大多数国际财务资格均面向财务会计,偏重审计,而CIMA的认证群体则以企业会计和经理为主,在培养扎实财务技能的同时,重点提高其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能力,实现“财务支持战略决策,战略融于财务管理”。CIMA与其他会计专业团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专注于管理会计师的培养和发展,适合并不满足于掌握传统财会技能的人。完成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各个级别的资格认证后,将能综合和利用各类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和商业策略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信息和切实方案。CIMA一直以来紧密结合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商界需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极具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
(一)CIMA理念的特色 CIMA资格不局限于会计内容,而是涵盖了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方面面的商业知识和技能。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受到全世界的一致认可,许多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如联合利华、壳牌、福特、艾森哲等,都对CIMA资格推崇备至。CIMA一直以来紧密结合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商界需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极具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CIMA资格认证不仅为企业衡量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依据,也为各行各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和管理精英创造展示实力的平台和个人发展的通途。
(二)CIMA与其他财务会计证书的区别 (1)目标明确,注重管理技能的培养。传统的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履行反映和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而管理会计则重在面向未来,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在成为“管理会计师”之后,将决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记账先生的会计形象,而成为一位深谙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并贯彻执行的企业成员。CIMA专注于管理会计师的培养和发展,在企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21世纪最完善的商业培训体系。(2)提供一种国际化的职业资格。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的总体业务重点在99%的从事商业工作的会员及学员身上,而不是仅限会计人员。这使其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职业资格,它既能够聚焦企业管理上的竞争,同时也立足于战略管理会计。整体来说,CIMA比任何其他会计机构提供更多的管理,加大管理会计,更多的项目管理和更多的策略。其国际化程度也有目共睹,CIMA学员及雇主遍布全球,是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会计资格认证之一,其教学推广有现成的专业师资资源。(3)教学大纲既实用又创新。独一无二的学术培训和实践经验可以持续满足雇主所需――特许管理会计师具有推动业务发展的领导能力。这样的人才完全符合现有企业的要求。不像其他的会计资格,管理会计职业能力考试(案例研究并最终测试的专业能力)考核的是商业思维和更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如分析、综合和评估。这就要求学生要顾及到所有课程讲授的商业、金融、道德和人力资源战略等问题。
五、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下,步入了国际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方法,与国外高校在互换留学生、专家学者互访、学术研究、合作办学等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培养国际型、实务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创新亟待完善。可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加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创新的探索已经成为一个当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我国现有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显现出的弊端正好可以由CIMA理念的优势所弥补,若能借助其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国际师资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必将对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颠覆性地影响,极大地推进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基于CIMA理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2]陆正飞、辛宇:《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3期。
[3]孙小梅:《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建设
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应着眼于时代需要,着眼于高等院校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树立以人才为本的观念,努力开创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建设新局面。
一、完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训体系
一是改革院校教育,从源头上提高人才质量。院校教育应以提高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起符合高等院校财务保障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改进教学结构,着力培养生长干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构建全新的知识能力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员的保障能力和身心素质;要优化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高科技含量,努力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学科数据库、信息资源库、网络化教学等手段,使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从更广阔的空间获取信息和知识。
二是依托地方高校资源优势,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应充分利用各类院校通用专业学科资源优势,一方面可通过选拔后备役财务干部的方式,为高等院校培养专业财务人才,待毕业后充实到高等院校财务系统;另一方面可从地方高校选拔财经类优秀大学毕业生,直接补充到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另外,还可有计划地选送高等院校在职财务干部到地方院校深造,或聘请地方优秀的教研人员到部队办班讲座,为部队培养人才。
三是强化在职人才继续教育,增强人才发展后劲。根据高等院校在职财务人才学历教育情况,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制定继续教育规划,确定阶段性培养目标,逐步实现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继续教育经常化、等级培训制度化。也可根据高等院校在职财务人才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服役年限等,制定入校学习培养计划,保证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财务人才储备在院校,形成财务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提升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整体素质
一是把好“三个关口”。把好优秀人才选拔关,在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的选拔上,主要应围绕政治理论水平高不高,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思想品德好不好,自我要求严不严等内容进行全面考察,确保人才选得准;把好人才能力培训关,突出高等院校财务保障专业知识与运用高科技手段的结合,注重综合运用能力培养,适应财务保障与管理发展需要,突出适应能力培养。把好人才素质考评关,完善财务人才素质考评指标体系,做到择优选拔――按需培养――专业对口――使用管理“一条龙”,形成优秀人才培养深造、高学历毕业生充实到财务岗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是确立“一个观念”。目前,由于受培训体制、办学条件、生源环境、教育内容与手段等限制,决定了在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院校财务人力资源少、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为了逐步改变高等院校财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尽快适应高科技和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改革发展需要,应牢固树立“资源共享、开放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逐步拓宽高等院校财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渠道,从根本上解决高学历财务干部少、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应加大在职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抓好高等院校在职财务人才的自学考试,拓宽财务人才队伍的知识面,解决部分财务人才先天不足的问题。
三、优化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配置结构
一是优化编制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针对当前财务业务范围不断拓展、财务部门人少事多矛盾日渐突出的状况,建议总部组织调研组对部队财务工作强度进行调研,科学合理地确定编制级别和员额。
二是优化人才结构,拓宽人才的来源渠道。大力加强高等院校高层次财务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继续拓宽院校招收地方生的生源,并适当加大本科生的招收数量,同时增加地方高学历应届毕业生充实到高等院校财务部门的人才数量,以优化高等院校财务专业人才结构。
三是优化学历结构,扩大人才的所占比例。应积极从地方高等学校接收本科、硕士、博士等专门人才。一方面,要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相关制度,要通过立法形式,统一认识,规范行为,把借助国民教育优势培养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另一方面,要创造吸收地方人才到高等院校工作的环境。在生活待遇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高等院校财务部门,都要积极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干部部门要为地方大学生提供专业对口、层次对路的岗位,不断吸引地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到高等院校财务部门工作。
四、健全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管理机制
一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要结合形势任务需要,把高等院校年纪轻、素质好、能力强、学历高、创新意识强的财务人才选配到重要岗位,让他们发挥“辐射”效应。注重以强带弱,实行重点帮带,加强岗位锻炼,多给年轻优秀的财务人才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加强战时财务保障培训,参与重大演习演练活动,培养财务人才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提高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筹划和组织作战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
二要健全人才竞争机制。为了便于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才的公平竞争,应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标准,加大法治因素,减少人治因素;按照严密的考核程序,真实评价财务人才的工作业绩,做到奖惩分明;严格落实各类考评结果,赢得广大财务人才的信任和支持。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99-03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相继,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着手往应用型本科转型。在这样的形势下,地方普通高校原有的传统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求新的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性强、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校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减少了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培养时间和成本,实现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无疑是一条很好的人才培养路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难点。这既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碰撞,也有寻找合作企业的困境等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不适应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既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许多传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财务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的“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来制定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目标不应该定位在“科研”方向,因为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的财务管理学生很少到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而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内容、实践学时达不到应用型本科的要求。传统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占课时少。有些院校开设的课程门数多,每门的课时少,有些教师为了上完相应的理论内容不得不将实践课时用来上理论知识。还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有交叉,比如财务管理课程和管理会计课程的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在一些章节上也有交叉重复,所以应该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减少课程的开设。受“通识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仍然没有体现以理论够用为度,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弱化,教学重心没有向实践技能方面转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的困难
工学结合讲究的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也体现了地方性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以实践学习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应以职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但是在探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道路上遇到许多困难。
(一)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将学生的职业教育放到企业当中进行培养,无疑是符合工学结合理念的。有不少院校也在积极地加强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由于财务部门是每个企业的核心部门,掌握着企业的商业秘密,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到企业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等经济事项。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并不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而是希望学校和学生能够马上帮助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取得更多的收益。或者只希望学生到一线岗位做非技术性工作,满足企业季节性用工需要。
另外,企业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般只能接纳2-3个学生,而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有限,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中得到的实战经验也是有限的。所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设计有待改进。有的高校把财务管理专业偏向于会计岗位,所以在校内实训环节的设计上与会计专业的区别不大,授课教师也一再地强调会计基础操作的重要性,实训环节还是只有会计基础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没有体现财务管理的岗位特征。而有的高校又把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倾向于金融业的岗位,开设模拟证券操作等实训。没有按照财务管理岗位要求进行校内实训设计,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没有购买相应的财务管理实训软件。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每一个院校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院校的专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没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工作过,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实践工作经验的匮乏,也使得这部分老师在授课方面还是注重理论的讲授,实践授课学时不足,满足不了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另外,在社会上从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收入上远比在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要高,多数高层次的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人员,不会轻易离开财务管理岗位选择教师岗位。因此,学校想要招聘到具有丰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非常困?y。这就意味着在当前的环境下要培养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契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是十分困难的。
三、“工学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设计
根据建立应用型本科的需要,结合目前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面临的困难,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更新观念,强调创新能力培养,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增加实训环节和课时,选择符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的培养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符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召集企业中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加入到学校的专业委员会,参与制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明确应用型本科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素养,见表1。在课程的课时分配上,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广西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按照构建应用型本科的要求来调整和修改,2013级财务管理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21.2%,2015级实践学时占比提高到了24 %。
(二)以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为主线,开展工作项目与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第一,对核心课进行课程改革。摈弃原有的以知识讲授为主、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一条以项目为支撑、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核心课程改革之路。邀请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课程理论知识应与企业岗位技能需要相对接,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比如财务管理课程,可以将筹资、投资、股利分配、营运、预算、财务分析等项目分成不同的任务,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职业能力。
第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理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计算机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课程内容。这几门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都有一些内容相重叠,比如财务管理课程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都有“财务分析”这部分,而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就是注重“财务分析”的,所以,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分析”应略讲,把余出的理论学时放到实践学时。加大核心课程的实践学时部分,注重让学生多练习、多分析、多思考、多实践。
(三)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训练。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1.开展财务管理专业认知实训。(1)专业介绍。广西外国语学院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第三周就以班级为单位,以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为主,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岗位要求、需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需要掌握的法律体系以及本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等等。(2)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可以将实践锻炼贯穿到大学的四年当中,甚至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学生完成。比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规定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完成3个学分的“创新实践”课程,学生通过提交在企业的实践证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证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等方式来修完该课程。
2.加强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对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等课程,实施案例教学,通过一些热点案例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案例讨论,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财务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
3.参加第二课堂学习。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专业比赛,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全国高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区域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用友杯财务会计比赛以及财税知识大赛等赛事,也能充分地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4.多证合一。为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将相应考证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国际财务管理师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初级等级证书、证券职业资格证书等,开设的课程基本可以满足学生考取上述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使得学生一毕业除了持有毕业证书外,还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广西外国语学院鼓励学生在校内参加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以学生专业社团为龙头,开展与这些职业资格证有关的知识竞赛、公益考证培训等,在校内营造一种复习考证的氛围。同时,目前正积极筹备将国际财务管理师证的考证活动引入广西,方便学生考取该证。
(四)建立“双师型”的教学队伍。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建设,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精通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优秀教师,还需要有在企业有多年管理经验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因此,亟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和实践管理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通过对内培养、外派学习、对外引进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缺乏企业实践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或者是“以老带新”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带年轻的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聘请企业高级财务管理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参与学校财务管理有关的研究课题或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老师,同时,在校开展主题演讲。长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到校指导实践教学工作或者上实训课程。
(五)转变校企合作的思路。现在许多应用型院校都注重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外建立了校企合作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更多的实训方式是在假期将学生输送到企业开展1-2个月的实训,然而往往只能开展“认知”实训,专业实训往往很难实现。其实,专业实训为了凸显工学结合,不一定要将学生拉到企业,可以在校内进行开展,只是带学生进行实训的指导老师应该选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或者是从企业引进的有丰富财务管理的专任教师。实训场景与内容与企业实际发生的财务管理工作和问题相一致,一样可以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 财务信息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的产生是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信息技术为会计工作的功能和方法带来新的变革的同时,会计工作的工作性质与服务的具体对象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许多原来需要会计人员手工操作的会计业务转而由信息技术手段所代替,从而使得部分传统会计业务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即将退出会计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综合运用会计信息化手段、会计内部控制规则与新会计准则来加强会计业务的信息化、安全化、整合与集成化建设,正是财务信息管理专业设置的定位。因此可以说,财务信息管理专业是自会计专业而来、却又高于且宽于会计业务范围的新专业。在2011年高等学校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申报中,徽商学院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要将这一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首先要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在专业内涵的确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走既有特色又专业鲜明的专业化道路。
一、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依据
(一)财务信息管理行业发展情况
财务信息管理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平稳增长、企业发展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的人才需求情况将促使包括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内的多种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情况来看,普通会计人员多、而精通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少,这种状况一方面使企业的财务制度发展滞后于财政部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无法适应市场信息化的需求。因此发展财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是适应财务信息管理行业巨大市场需求的正确方向。
(二)财务信息管理人才岗位情况
从企业目前财务岗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对具体操作型的会计人员需求已经大大下降,企业财务工作更多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复合管理型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型财务岗位的巨大缺口下,真正具备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培养背景的人才却十分稀缺。高校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与良好的职业技能,能够适应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管理岗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岗位与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等具体的岗位工作,是能够满足企业对于即懂管理、又熟悉财务工作的岗位需求,具有就业针对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区别
高校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与高校原有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甚至金融学、工商管理等专业都有一定的重合与交叉,因此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角度来看,需要明确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区别。应当说各个专业有所交叉是正常的,这是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但各个专业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会计专业可以说是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的原生专业,但会计专业更侧重于会计实务人员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财工具和技术的运用能力;金融学主要培养学生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能力;工商管理的知识面更广泛,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多面手。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综合了上述专业的特点,但培养的重点是对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一)财务信息管理人才的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财务信息管理专业设立、变更与创新的依据,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十分重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中,大体上包括着层次定位、知识层次与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定位来看,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化,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逐步从精英教育向着大众教育的层次发展,因此目前高校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为了中学教育的延伸,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也主要定位于一般专业人才,即人才的层次定位脱离原来的精英人才定位。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应当遵循高校人才培养层次的转变,即由培养高级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转向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二)财务信息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财务信息管理人才所从事的业务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要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因此对于财务信息管理人才来说,其知识结构应当满足在企业复杂财务管理环境中建立和实施信息化财务管理活动的要求。从具体的课程设置来看,应当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实训课程与特色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其中关于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来看,应当重在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进行培养,即对财务信息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并对人才在职业岗位中的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社会行为能力有所培养。
(三)财务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
财务信息管理人才作为复合型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的内涵中对于能力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在企业财务信息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财务信息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业务需要。具体包括:思想素质,即坚持基本方针和法律原则;身体素质,即具有良好的身体与心理条件,尤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智力素质,即要求培养出的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系统的分析思考能力、出色的业务能力、清晰的分辨能力、明确的表达能力、科学的决策能力和自主的创新能力;公关素质,即要求专业人才有良好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是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知识与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一核心内涵,徽商学院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明确了该专业主要服务于企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 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在职业技能上,要求熟悉会计核算理论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和业务处理,懂得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数据库原理,懂得财务软件的设计原理和基本操作,培养既懂财务管理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 “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条件配备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撑。
三、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遵照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的岗位任职要求,以工作需要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从公共基础、专业实训和特色选修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具体课程的设置。徽商学院财务信息管理特色专业在课程实施计划中设置了通用文化课、职业技能课、职业选修课三大平台、其中职业技能课由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集中实践课三个模块组成,共计39门课程,需在三年的学制时间内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并取得对应的职业证书。这种体系设计将原有的三大模块进一步细化,并对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进行了具体的归纳,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财务信息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部分)
职业基础课
----->
职业核心课
------>
集中实践课
1.基础会计
1.财务会计
1.会计职业基本技能实训
2.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2.经济法
2.会计职业专业业务技能阶段实训
3、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3.财务管理
3.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训
4. 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
4. 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
4.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
5.珠算与点钞
5. ERP沙盘管理
5.毕业综合实训
6.计算机网络
6.财务报表分析
6.顶岗实习
7.办公自动化
7.管理会计
8.财经应用文 等
8.管理信息系统 等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
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师资力量。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失调,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差距。其中,教师的素质问题尤为突出。财务信息管理专业是实操性极强的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来看,对于教师从事实际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经验有相当的要求,而目前在高校的专业建设中,教师普遍缺乏相关工作经历、尤其是既具有专业学历、又具有职业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偏少,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近年来,徽商学院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制订了严格要求,通过支持教师考证、下企业锻炼、引进“双高型”人才等方式来加强“双师型”队伍,目前全部专任教师都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8%以上,成为了专业建设的强大师资支持力量。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
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更愿意听课、学到更多技能,毕业后更能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要使课堂教学符合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使课堂环境更贴近真实的职业环境,教学环境可设在课堂,可在实训室,也可直接到企业一线,逐步实现情景教学;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将教学内容蕴于案例、任务等新型教学法当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学习到的知识直接转化为工作经验,更好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
(四)实训模式的拓展
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的实操性使得专业设置必须以实训模式为主要教学方法,而实训模式的开展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基地作为后盾。在进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时要严格按照财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来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标准,并严格规定实训教学的具体课程规范,以保证实训效果。目前,学院财务信息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除了原有的财务信息管理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企业综合模拟实训室外,与北京某一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的多功能企业岗位综合实训室已在项目建设实施中。此外,学院通过多种渠道,设有校外实训基地12个,其中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多个行业企业,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语
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作为培养企业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需要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通过大力推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建设和教学方法建设来推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只有按照这一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才是符合企业需求的真正受欢迎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君.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8).
[2]朱崇明.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3]黄新荣.高校财务信息管理专业ERP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1,(9).
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就如何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
各大高校要在深入理解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去优化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综合性。财务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多门学科(会计、金融、数学等)有着众多的交叉点,同时也是多项技术技能在管理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因此,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求广泛学习知识,才能达到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二是借鉴性。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尚不成熟。基于此,高校在学科建设和教学设计方面要大胆而又有所鉴别地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三是前沿性。财务管理理论是动态发展的,要不断更新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以发展眼光看问题,注重对新问题新事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高校与相关单位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以共同培养出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与此同时,新型的模式使学生不再对企业实务操作无从不手,能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大大缩短了学生们与社会的距离,在大学毕业后较轻松地实现与企业对接。
(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寻求财务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作出正确决策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变性。那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学生真正体验到这种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据专业部门数据统计,到目前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本专业正在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输送着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起的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陈旧
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设定在专业知识的灌输方面,并不是真正重视学生能力水平的培养。各大高校在通才与专才的权衡过程中,大部分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这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才的个性发展和特色,课程体系设置更多注重的是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如何提高专业素养以及面临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水平。
(二)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模糊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这三个专业所列出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财务管理专业和其他两个专业均有10门以上一致。如果算上公共基础课程,这三个专业之间的课程共享度就更高了。排除这些共享课程以外,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只有:高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课程。从中可见,各大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大体相同,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过于抽象化。
(三)课程内容设置交叉重复
鉴于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金融专业的共享度颇高,难免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这种情况虽然保证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但同时会浪费大量的教学课堂资源,降低了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与些同时,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不能够突出体现。
(四)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财务管理专业本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纵观当前各大高校情况不容乐观。还是停留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实践环节极其欠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外实践环节流于形式。高校联系到对口企业实习单位数量非常有限(源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这样就使得学生实习的内容只能局限在已有的凭证和账簿上;二是校内实践环节缺乏。首先,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太大,实践课时太少。其次,尽管高校大多设置了实践课程,但主要还是依赖于模拟实验室操作。再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树立专业教育的新理念
高校要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具体的课程设置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为基准,体现出专业知识结构需求,即广博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由单纯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转变成重视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结合。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课程体系是支撑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人才的素质,还会影响到专业的素质。基于教育系统化的思想,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结构最优化原则,即强调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该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即通过科学完整的高校财务管理学位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从而训练出高水平的理财技术。其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优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财务管理理论教学不断深化、拓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强化校内实验、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保证上述环节的效果,不能随意降低标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进行的工作是设计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课程实验与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会计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地实现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校外社会实践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要求,向学生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尽量要学生自己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在确定单位以后,结合专业特点与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和实习目标,用于指导实习整个过程。此外,要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方案,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2、选好校企合作单位
校企合作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合作单位的选取最好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企业运行组织;规范齐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饱满的员工工作量;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高素质高水平的财会队伍。
(四)培养“双师型”的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