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范文第1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市三乡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

1.2 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由一人使用平面口镜和5号探针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登记,龋病诊断标准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最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儿童491人,患病率80.24%,龋均4.40,充填率几乎为0,刷牙及漱口习惯不良。主要情况见下表

表 1   患龋率和充填率

表 2   刷牙和漱口习惯

3 讨论

3.1 从结果分析看,我市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普遍,远高于农村乳牙58.48%的患病率[1],与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差距很大 [2],且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6岁的儿童明显高于3-4岁的儿童,与李向东[3]等人的调查分析结果一致,符合儿童牙病发展规律。

3.2  农村儿童龋病高发及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

3.2.1  龋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通常乳牙患龋率高于恒牙[4],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以后患病率逐渐增高,在三岁后患病率上升较快,至5-6岁乳牙患病率达到高峰;乳牙较恒牙易患龋与乳牙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极其环境等因素有关[5]。

3.2.2 有研究表明, 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与龋病密切相关【6】,所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细、松软、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成了家庭和孩子们唾手可得的食物,此类食物易导致儿童偏食,进食蔬菜等含纤维素类的食物减少,牙齿的自洁作用降低,加上儿童家长没有很好的帮助和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及漱口的习惯,尤其没有晚上刷牙的习惯,易导致龋齿的发生。

3.2.3  由于龋齿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不宜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上幼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比较忽视,保健意识不强,认为乳牙坏了不要紧,它迟早要换,没有必要充填,再加上由于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一旦一颗牙齿龋患又不及时充填就会对口内其它牙齿造成危害,致使农村儿童牙病举高不下。

3.2.4  儿童年龄小对家长依赖性强,治疗中易产生紧张和恐惧,不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治疗次数多、家长对治疗费用的承受力低等都对农村儿童龋病治疗率底有很大的影响。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范文第2篇

《十万个为什么》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等好多好多方面的内容,是一本让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 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有问有答会让你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令人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比如:“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古时候,聪明的人类发明了多种利用测量影子来计时的方法,这就是各种各样的“日晷”。就是把一根木棍直立在地面上,周围按一定的距离再摆放些石头,无论太阳在天空中什么位置,直立的木棍都会在石头上留下影子,看了影子的位置,就知道当时的时间了。可是,这种方法在夜晚和阴雨天气就不管用了。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水计时的“滴漏”的方法。直到1657年,荷兰数学家惠更斯根据伽利略1583年发现的摆动定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摆的时钟。到今天,这种钟颇受人们的欢迎。

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明白了,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神秘未知的事物等待我们去观察、思考、探究,也只有有心人才会发现身边奇异的现象。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小小的科普知识,也少不了许许多多的生活常识,如为什么苹果既能通便又可以止泻?原因是苹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特别多的果蔬胶;为什么晚上要刷牙?因为口腔里的细菌会使食物碎屑腐败发酵;一年中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海底下是什么颜色?海水为什么发蓝?等等。……这套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无论你问些什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风土人情、锦绣河山、科学疑案等很多使你疑惑不解的问题,都可以在这套经典的书中找到答案。

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当你翻开书卷,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你扑朔迷离,这套丛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十万个为什么》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命周刊》 年轻化 专家团 互动性

医学科普读物越来越受到欢迎,这对报纸医学科普专版的编辑记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为读者架起“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之间的桥梁”,并从大思维、大健康的思想角度去干预人们的行为?怎么样将专家的高深理论转化为普通读者“一看就懂、一读就会、一用就灵”的科普知识,让广大读者受惠?笔者立足于自己工作的新安晚报《生命周刊》,尝试性的以实践做出回答。

一、“内容为王”争取年轻读者

新安晚报《生命周刊》于2004年初创刊,笔者从2006年起在《生命周刊》从事采编工作。在2007年创刊4周年之时,笔者曾专门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阅读《生命周刊》的读者55%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30岁以下的读者仅占15%左右。在获取信息多样化的年代,传统媒介的健康周刊如何抓住年轻读者的眼球,成为笔者一直努力尝试的方向。

众所周知,在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剧和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许多“老年病”逐渐年轻化,同时,由于有的年轻人生活不规律,作息时间颠倒黑白,滋生了许多“时代病”。但是作为社会顶梁柱的年轻人群,由于受工作和生活所迫,并不把早已“潜伏”在身边的健康危机放在心上。笔者以为,这群“顶梁柱”应该成为《生命周刊》争取的阅读对象。如何吸引这群潜在读者,是《生命周刊》的编辑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高血脂、糖尿病、痛风,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骨质疏松、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年龄都是60几岁。然而,随着现代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等的改变,近年来这些疾病正悄悄逼近年轻人,降临到了20岁至45岁的年轻人身上。”2008年,笔者通过采访省内众多三甲医院专家,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在《生命周刊》连续刊登《聚焦越来越年轻的“老年病”》,分别从疾病的形成、预防、治疗等方面加以阐述,让广大年轻人关注自身健康。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从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但他们往往分不清众多不同,甚至是观点截然相反的信息,帮助他们提高分析能力是争取他们的重要手段。因此,周刊的选题以及选择的对象就显得尤其重要。时下,很多年轻女性热衷从网络上获取美白嫩肌的知识,有的甚至照搬网友的经验,带来了很多严重的不良后果。笔者在2011年7月份的《生命周刊》上,连续撰文“时尚美白误区”、“美容大王的歪理”等,并配合大量临床中出现的事件,以科学的数据和医学权威专家的客观分析,让年轻读者走出误区。

另外,由于现代性观念的开放,不孕不育患者增多。为此笔者在《生命周刊》开辟“医生论坛”,邀请从事生殖健康的专家从医生的角度分析门诊中的案例,并教读者如何避免同类事故。文章除了科学性、趣味性之外,在措辞上还尽量有亲和力,使人觉得有个关心你的医学博士在指导你的私生活。此类科普版受到了赞赏。

减肥是时下十分热门的话题,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热捧各种减肥新方法,甚至盲目追求骨感美,一些人因方法不当或者被误导,导致很多不健康的事件发生。如何引导正确减肥成为笔者关注的内容。为此,每周四出版的《生命周刊》整形美容板块,编辑从多方面搜集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减肥信息加以分析:物理、化学、药物手术等各种方法,然后有倾向性的让营养专家去引导科学减肥,读者反映较好。

二、广邀专家构筑健康新理念

笔者虽涉足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但由于并非医学专业出身,对一些疑难问题并不能做出科学的解析。在遇到此类问题特别是面对几种不同观点该如何取舍时,笔者均请专家核实后再发表,并虚心听取专家意见,与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得到专家的认可和信任,这一无形资产使笔者获益颇多。

2004年《生命周刊》创刊以来,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专门开辟“安医生问答”栏目,广邀省内知名三甲公立医院专家作为《生命周刊》的专家团成员,其中包括省卫生厅原厅长、著名保健专家戴光强,省立医院妇产科专家赵卫东、安医大一附院皮肤科专家刘盛秀、省中医院专家王宗殿、合肥市一院急诊科专家程立顺、合肥市二院心血管病专家徐明安、省立儿童医院专家冷志勤等,专家团成员均来自省内各大公立医院,设计专业包括妇科、产科、心脏内科、急诊科、儿科、营养科等多个学科。2006年以后,每期《生命周刊》均开通热线和邮件形式接受读者咨询,并邀请专家进行权威解读,最后以“安医生问答”的形式刊登。此栏目成为健康领域的无形资产和品牌,由于专家们的参与,凸显了稿件的权威性,版面很受欢迎,自然也得到了读者喜爱。

全国爱眼日、世界睡眠日、世界哮喘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一年之中多达60个以上的健康节日,成为笔者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抓住健康节日这个关键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成为《生命周刊》的一大亮点。

2009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记者通过采访安医大二附院口腔科专家夏荣,从口腔疾病为何多发、口腔疾病带来的危害、口腔疾病预防等三个方面对口腔疾病进行解读,为读者提供最权威的口腔健康知识;2009年10月20日为“世界骨质疏松日”,笔者采访了合肥市二院骨科专家郑曙翘,通从骨质疏松的现状、病理、危害和防治等四个方面,为读者解读骨质疏松这个“默默的流行病”,提醒广大市民对骨质疏松早发现早治疗;2009年三八妇女节之际,《生命周刊》推出特刊,以“女性健康新生活”为主题,分别从女性疾病、妇科检查、女性整形、女性营养、女性心理等多方面,以8个版的形式推出,受到广大女性读者的关注……初步统计,一年之中《生命周刊》以头版形式推出关注健康节日达到20期以上。

这些健康稿件地推出,与《生命周刊》专家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以为,作为健康周刊的编辑记者,一定要牢牢把握专家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健康新闻的可读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可达到提高专家知名度的目的,从而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加强读者互动提高传播效果

如何使健康宣传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得到较好的宣传效益?笔者认为,谁能以最吸引人眼球的手段开展宣传教育,传授读者最新的健康理念和技能,使其对健康的渴望不断变成现实,谁就能收到更大的宣传效益。

为了提高健康宣传的传播效果,笔者在《生命周刊》加强与读者互动性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收效较好。首先,根据季节的变化和不同的社会需求,采写关于四季保健的知识,并多次面向读者开展有关肿瘤、高血压、心脏病、失眠等方面题材的征文活动,以此来响应读者需求,与读者增强互动。这与选题的准确性有很大关系,比如在父亲节之际,面向读者征集“我与父亲的故事”征文并进行刊登,文章故事多娓娓道来,以真情来触动读者的心灵。2010年,笔者在生命周刊开辟“生活小窍门”、“民间偏方”等栏目向读者征集稿件,一时间收到众多读者的投稿,不仅吸引了健康人群的关注,更受到其他行业读者的喜爱。这样的征文形式很受读者欢迎,有商业敏感的商家立即与本刊开展类似合作,比如黄金搭档、减肥产品等,与本报开展“母亲节征文”和“我的减肥故事”等征文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周刊的知名度,另外也收到了颇好的经济效益。

除了报纸上静态的征文活动外,我们还开展动态的户外活动。比如,在2006年10月本报的读者节上,笔者邀请著名中医针灸专家王振琴出席,现场接受患者咨询并给予治疗,一天共给200多人进行义诊,成为当天读者节上的亮点。每年本刊都会与多家医院合作,开展多场大型义诊活动,邀请著名的医学专家根据读者的需求讲授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误区等,现场通过有奖问答、专家问答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互动,并派发由本刊与医院共同编写的小册子,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健康宣传形式。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范文第4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为,符合WHO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门诊患者650人次及和陪诊家属450人次。

1.2健康教育采取的方式:门诊糖尿病患者具有个体差异大、集散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要实施健康教育,难以用系统的、连续的、集中的方式来进行。所以我们护士要运用所有可以运用的机会,把糖尿病的相关健康教育贯穿于糖尿病患者的候诊、等待治疗、进行治疗中、离院后进行主动返回咨询等的整个治疗过程当中,健康教育的方式要因人而异。

1.2.1等待治疗教育:护士们要有目的地把糖尿病患者安排在一起来接受治疗与教育,充分的运用患者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交流,来得到健康教育后患者的信、知、行所反馈的信息,从所得的信息中发现病人真正所需和其中存在不足。

1.2.2随诊教育:获得反馈信息和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展开随诊教育,包括药疗方案、运动方案以及饮食方案,依据血糖控制情况,并注意综合疗法的有效性。

1.2.3治疗教育:在替患者在治疗的时候护士要对其实施口授教育,经过交谈,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运动、饮食、心理、自我监控、用药及生活卫生等多方面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糖尿病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消除患者患病的烦躁情绪,以及过重的心理负担或者长时间患病所产生麻痹思想所导致的听天由命的处事态度。让糖尿病患者自己参与自己的护理计划,使护理措施得到落实,使患者知道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导者。

1.2.4候诊教育:面对门诊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职业、年龄,采用图文并茂的墙报、宣传栏,还可以采用免费的糖尿病科普知识宣传资料,这是也一种对患者及其陪诊人员进行有效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

1.3健康教育的内容

1.3.1生活运动卫生:病人要注重劳逸结合,适当的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文娱活动,根据自身的爱好,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运动方案。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保持皮肤、口腔的清洁,改变不良习惯,能有效的提高病人的身体素质。

1.3.2饮食指导:在本病的治疗过程当中,饮食治疗是不可缺少的,其他的一些治疗方法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进餐的不合理是诱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严格的控制患者的日常饮食,以此来有效的控制病情、降低血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需要终身的坚持。

1.3.3用药的健康教育:教育病人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用药,不可以擅自使用药物,要让患者学会观察低血糖的症状以及进行自我护理方式,指导患者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和保管方法,使患者树立起无菌的观念,尽量降低各种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

2结果

经过全门诊健康教育,对曾经接受过健康教育治疗的650人发放了问卷进行调查,回收的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好,数据整理见表1和表2。

3讨论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麻疹;成人;护理

对2000年1月~2008年1月67例成人麻疹病例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7例均为2000年1月~2008年1月成人麻疹住院患者,男38例,女29例,年龄18~44岁,平均24.9岁。67例患者均有发热,皮疹,体温38.7~40.5℃,平均39.2℃,热型为稽留热,其中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2例。所有病例均有麻疹抗体IgM阳性,诊断符合《传染病学》中的麻疹诊断标准[1]。

1.2  护理方法

1.2.1 消毒隔离:清洁、安静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病房内要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日间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无屑。出疹期禁止易感人群探视。

1.2.2 一般护理:成人麻疹按照呼吸道护理常规护理。因成人麻疹病例并发症较多,临床中毒症状重,一般入院前3 d给予一级护理,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转为二、三级护理。要根据医嘱情况,密切观察、记录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嘱患者多饮水,避免生冷、干硬、油腻、含刺激性调料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晨起给予0.5%碘伏液含漱餐后30 min含漱4次。

1.2.3 对症护理:高热:对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给予温水擦浴,忌用乙醇擦浴或冷敷,防止毒素内敛;慎重使用退热剂;皮疹:严密观察皮疹新发和消退情况,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涂擦皮肤,避免局部皮肤搔抓,防止感染。

1.2.4 心理护理:成人麻疹病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心理异常:①恐惧心理:部分患者对传染病知识缺乏,对传染病异常恐惧,害怕传染给家人,担心留下后遗症等;②不信任心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麻疹是儿童疾病,不相信医生诊断,怀疑被误诊,以致不配合治疗,尤其是重症病例,随着病情进展,容易引起医疗纠纷;③不在乎心理:认为麻疹是人生的必然经过,不用特殊治疗,可以自愈。临床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主动与患者沟通,积极进行传染病科普知识宣教,增强患者对麻疹的正确认识,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尽量避免和化解医患、护患矛盾。

1.2.5 并发症护理:成人麻疹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处置不当可危及生命。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是及时发现和辅助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手段:①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注意观察并记录咳嗽的性质,痰的色、量及气味,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及时按照医嘱送检痰标本,配合医生开展床上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②急性喉炎:尽量保持病室湿度,患者取半卧位或高枕位。用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湿润、通畅,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药品和器械准备;③肝功能损伤:严密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尿液颜色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恢复情况,嘱患者卧床休息,禁烟酒;④脑炎:成人麻疹合并脑炎病例较少见,但因其临床表现严重,易遗留后遗症,故应加强临床护理观察,对嗜睡、烦躁、头痛病例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早诊断治疗。 

2 结果

本组67例成人麻疹入院后经予抗病毒,补液支持治疗,积极进行临床、心理护理,防治并发症等综合处置,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7~25 d,平均11.35 d。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发病率高。近年来,由于麻疹病毒基因的变异和体内抗体滴度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免疫空白点也随之增多,导致成人麻疹病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

由于麻疹病毒致病机理的特殊性,使多数抗病毒药物不能奏效,因此临床护理在麻疹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麻疹病毒对紫外线敏感,保持病房通风和阳光照射可自然杀灭麻疹病毒。对症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是成人麻疹临床护理的主要任务,护理效果直接影响病情恢复。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细致,考虑要全面,要从疾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实施护理计划,既要有所侧重,又不能遗漏环节。

临床护理发现,心理护理在成人麻疹病例护理中具有关键作用。应加强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向患者普及麻疹等传染病防治知识,让患者懂得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和转归结果,使患者安心治疗、放心治疗、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3]。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成人麻疹病例病情恢复,减少和消除并发症,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应不断总结护理经验,并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