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哲学的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CY)和环孢素A(CsA)对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以10例重度活动的SLE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的PBMC为研究对象, 将细胞悬液分为空白组、 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组、 PHA+CY组、 PHA+CsA组、 CY组和CsA组分别给药, 体外细胞培养24 h后, 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IL10+T细胞、 CD4+IFNγ+T细胞比例和CD8+ IL10+ T细胞、 CD8+IFNγ+T细胞等比例, 同时记录相应细胞的荧光强度。结果: CsA促进静息和活化状态下PBMC培养中表达CD4+IL10+T细胞比例增加, 同时CD4+T细胞表达IL10荧光强度增强。CY虽然促进SLE PBMC培养中表达CD4+IL10+T细胞比例增加, 但对CD4+T细胞表达IL10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增强。CsA抑制PBMC培养中表达CD8+IL10+T细胞的比例, 同时CD8+T细胞表达IL10的荧光强度减弱。而CY虽然抑制SLE PBMC培养中表达CD8+IL10+T细胞的比例, 但CD8+T细胞表达IL10的荧光强度却是减弱的。CsA对活化状态下正常对照和SLE PBMC培养中表达CD4+IFNγ+T细胞比例的抑制作用优于CY, 且CY对SLE患者PBMC培养中CD4+T细胞表达IFNγ荧光强度抑制作用也是减弱的。CsA和CY均可抑制活化状态下, 正常对照PBMC和静息状态下SLE PBMC培养中表达CD8+IFNγ+T亚群细胞的比例, 且CY的抑制作用优于CsA。但CY对SLE PBMC培养中CD8+T细胞表达IFNγ荧光强度的增强作用不如CsA。结论: CsA和CY均能使CD4+T细胞受抑, CD8+T细胞上升。但CsA对T细胞活化, 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启动的反应更为敏感, 免疫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 环磷酰胺 环孢素A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流式细胞术
SLE是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致病机制不仅涉及B细胞、 各种亚群T细胞(Th1, Th2)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 还涉及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1, 2]。目前SLE的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及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等为主, 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及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等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SLE及相关疾病亦偶见报导[3]。但对CsA、 MMF和CY等免疫抑制剂治疗SLE的药理作用具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国内外罕见报导[4]。因此, 本研究中以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为研究对象, 探讨CsA、 CY两种免疫抑制剂对CD4+和CD8+细胞亚群的作用, 探讨CsA、 CY对SLE各个重要免疫病理环节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0例活动性SLE患者来源于本院风湿科、 肾内科和血液科, 为本院2003-10/2004-08确诊患者,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推荐的SLE分类标准。6例正常对照来源于健康献血员。除1 例SLE患者为男性、 年龄为28岁外, 其余9例均为女性, 年龄13~55(28±6)岁。健康对照者6例, 均为女性, 年龄22~37(30±3)岁。
1.2 试剂 Ficoll分离液购自上海华精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CY(1.0 g/支)购自Sigma公司(批号091K1176), 临用前用RPMI1640溶解。CsA(5 mg/支)购自Sigma公司(批号093K4020), 临用前用无水乙醇溶解。PHA购自广州生物制品公司, 用RPMI1640配成浓度为1 g/L的工作液。藻红蛋白(PE)Cy5标记的抗CD4单克隆抗体(mAb)(鼠抗人IgG1, κ, RPAT4克隆); PE标记的抗IL10 mAb(兔抗人IgG1, κ, JES39D7克隆); 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IFNγ(鼠抗人IgG1, κ, 4S.B3克隆); PE标记的小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MOPC21克隆); FITC标记的小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MOPC21克隆); 蛋白质转运抑制剂、 破膜剂及固定剂均购自еBioscience公司。
1.3 方法
1.3.1 PBMC分离培养 采集患者肝素抗凝血10 mL, 轻轻铺于Ficoll分离液上(抗凝血与分离液体积比为2∶1), 2300 r/min离心20 min, 吸出中间细胞层(即PBMC), 用RPMI1640培养液(含100 mL/L胎牛血清, 青霉素100 U/mL, 链霉素100 U/mL)调整细胞密度为1×109/L, 加于24孔培养板中, 每孔1 mL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分为空白组、 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组、 PHA+CY组、 PHA+CsA组、 CY组和CsA组共6组, 在不同组中加入相应试剂, 其中CY至终浓度为160 μmol/L, CsA至终浓度为120 μmol/L, PHA至终浓度为10 mg/L, 空白组加入相应量的RPMI1640培养液。将细胞置于37℃、 50 mL/L 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 1500 r/min离心5 min, 收集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
1.3.2 IFNγ阳性和IL10阳性细胞亚群检测 应用三色流式细胞仪(EPICS XL Beckmancoulter公司), 根据前向散射光(FS)和侧向散射光(SS)以淋巴细胞群设门, 并对FL1、 FL2和FL3通道设置荧光补偿后, 对CD4+T细胞和CD8+T细胞释放IL10和IFNγ的情况进行检测, 同时记录荧光强度。每一样本淋巴细胞门内检测10000个细胞。
1.3.3 统计学分析 SLE组与正常对照的不同药物刺激组间差异比较用SPSS11.5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同一药物处理组内与静息状态比较行配对t检验分析, 同一组内与未用药比较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CsA及CY对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表达IL10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相比, SLE PBMC培养中表达CD4+ IL10+T细胞比例均增高, 在PHA刺激(即活化状态)下, 其比例进一步增加(表1)。CsA和CY均可抑制正常对照和SLE患者活化状态下PBMC培养中表达CD4+ IL10+T细胞比例增多(P
表1 CsA及CY对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表达IL10的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略)
aP
(CD4+ IL10+T细胞为CD4+ IL10+IFNγ+与CD4+ IL10+ IFNγ-之和, CD8+IL10+T类推).
2.2 CsA及CY对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CD4+和CD8+T细胞亚群表达IL10荧光强度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相比, SLE PBMC培养中CD4+T细胞表达IL10的荧光强度均增高, PHA刺激可使其进一步增加(表2)。CsA可促进活化状态下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CD4+T细胞表达IL10的荧光强度的增加(P
表2 CsA及CY对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T细胞亚群表达IL10荧光强度的影响(略)
aP
(CD4+ IL10+T细胞为CD4+ IL10+IFNγ+与CD4+ IL10+ IFNγ-之和, CD8+IL10+T类推).
2.3 CsA及CY对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表达IFNγ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相比, SLE PBMC培养中表达CD4+IFNγ+T细胞比例有所增高(表3), PHA刺激可使其进一步增高(P
表3 CsA及CY对SLE PBMC培养中表达IFNγ不同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略)
aP
(CD4+ IL10+T细胞为CD4+ IL10+IFNγ+与CD4+ IL10+ IFNγ-之和, CD8+IL10+T类推).
2.4 CsA及CY对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IFNγ荧光强度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相比, SLE PBMC培养中CD4+T细胞表达IFNγ的荧光强度变化不一致(表4)。但PHA刺激可使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CD4+T细胞表达IFNγ的荧光强度进一步增加。CsA可促进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CD4+T细胞表达IFNγ的荧光强度的增加, 而CY则对SLE PBMC培养中CD4+T细胞表达IFNγ的荧光强度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相比, 静息状态下, SLE自发分泌项PBMC培养中CD8+T细胞表达IFNγ荧光强度增高, 而PHA刺激项SLE PBMC的CD8+T细胞表达IFNγ的荧光强度反而下降。但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CD8+T细胞表达IFNγ的荧光强度下降无统计学意义。
表4 CsA及 CY对SLE和正常对照PBMC培养中CD8+T细胞表达IFNγ荧光强度的影响(略)
aP
(CD4+ IL10+T细胞为CD4+ IL10+IFNγ+与CD4+ IL10+ IFNγ-之和, CD8+IL10+T类推).
3 讨论
目前SLE的治疗仍以CG为主, 对重症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如CY、 CsA或MMF)。CY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 主要作用于有大量DNA复制的增殖期细胞。CsA为钙调磷酸酶拮抗剂, 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T细胞活化核调控因子(NFAT)的活化和核转位。因而与CY不同, CsA能在T细胞早期活化阶段发挥作用, 抑制T细胞的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本研究中, 在静息和活化状态下, SLE PBMC培养表达CD4+IL10+T细胞比例增加, 同时CD4+T细胞表达IL10的荧光强度增强。CsA刺激静息和活化状态下PBMC培养表达CD4+IL10+T细胞比例增加, 同时CD4+T细胞表达IL10荧光强度增强。CY虽然促进CD4+IL10+T细胞比例增加, 但对CD4+T细胞表达IL10的荧光强度增加作用不明显。CsA抑制表达CD8+IL10+T细胞比例, 同时CD8+T细胞表达IL10的荧光强度增强。而CY虽抑制表达CD8+IL10+T细胞比例, 但CD8+T细胞表达IL10的荧光强度减弱。CsA和CY可显著抑制活化状态下PBMC培养中表达的CD4+IFNγ+T细胞比例, 同时CD4+T细胞表达IFNγ荧光强度也增高。CsA对活化状态下正常对照和SLE PBMC培养中表达的CD4+IFNγ+T细胞比例的抑制作用优于CY, 且CY对CD4+T细胞表达IFNγ荧光强度也是减弱的。与之相反, CsA和CY可抑制活化状态下, 正常对照PBMC和静息状态下PBMC培养中表达CD8+IFNγ+T亚群细胞比例, 且CY的抑制作用优于CsA。但CY对SLE PBMC培养中CD8+T细胞表达IFNγ荧光强度的增强作用不如CsA。
由此可见, 两药均能干扰SLE的免疫紊乱环节, 对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异常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1], 但CsA能在T细胞早期活化阶段发挥作用, 抑制T细胞的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这可能是CsA表现优于CY的原因之一; 另依Su等[4]研究报道MMF同样可使SLE 患者IL10、 IFNγ及IL12异常增高的表达水平降低, 并抑制表达IL10和表达IFNγ的CD4+T细胞比例, 而地塞米松却使IL10表达水平增高, 对IFNγ、 IL12无明显影响, 因此推测, CsA具有MMF的部分优势, 这是CG及CY所不具备的。
另本研究还观察到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现象, 即CsA及CY的应用可使PHA刺激下活化的T细胞中表达IL10或IFNγ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这可能与CD4+T细胞亚群受到抑制有关。Wang等[5]发现SLE患者应用CG治疗病情好转, 但其CD8+T细胞增高, 或CD4+T细胞明显下降而CD8+T细胞减少不明显, 甚至出现CD4+/CD8+比例倒置, 这可能与CD8+T细胞的抑制性调节作用有关。即免疫抑制治疗, 有助于抑制CD4+T细胞过度活化引起的异常自身免疫反应, 帮助CD8+T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控制CD4+T细胞, 实现病理状态下的免疫稳定。
参考文献
[1] 姜玉章, 季晓辉, 李玉峰, 等. 体外环磷酰胺和环孢素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研究[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6, 10(3): 161-165.
[2] Chae BS, Shin TY. Immunoregulatory abnormalities of T cells and hyperreactivity of B cells in the in vitro immune response in pristaneinduced lupus mice[J]. Arch Pharm Res, 2007, 30(2): 191-198.
[3] 曹建平, 张晓晨, 孟璐露, 等. 骁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1, 17(3): 259-260.
关键词:哲学思维 掌握 创新
哲学是人类最高层次理论学问的哲学,超凡脱俗地反映人生、社会、现实世界,是社会意识的理论形态,统一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具有哲学思维的个体往往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将各种杂乱无章、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可以说,个人的哲学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起来的。但对哲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何掌握,还必须回到文本当中,掌握其精神实质。尤其是对哲学的学习,要做到理解经典作家的原意,更需要回到经典作家的著作中,结合经典作家的实践活动,掌握其精神实质。
一、关于哲学的掌握
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了解什么是哲学,而在于通过运用哲学思维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实际上是智慧之学,学习哲学能够使人聪颖,使人富有理性思维。作为一个学习者,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哲学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要掌握哲学的精髓,尤其是作为时代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的精髓。因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到:
首先,从以往的哲学中学习和掌握哲学。哲学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人类知识的历程。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人类社会历史的过程。这种以爱智慧为面目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不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得淡漠,反而人类的发展还要不断从中吸取智慧的养分,才能够对哲学基本问题有不断的认识,进而理解哲学的创新发展历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是阶级社会走向衰落而向着无产阶级转变这一历史时代的产物和武器,是这一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就目前而言,它既概括了时代精华,又未尽时代精华,它既推动了当代文明,又未充分发挥出重大的促进作用。学习者学习哲学,目的是为了推动哲学的发展。而学习以往人类哲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西方哲学和我们民族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而且还要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基础,任何哲学的创新都是以以往的哲学为基础的。否则,没有了以往的哲学为基础,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现代的学者无论怎么样对对哲学的进行创新,其基础都是源于对哲学发展的深刻理解之上,尤其是对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的理解,如《费尔巴哈提纲》、《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的理解。
其次,立足于实践进行思考和反思。学习哲学的目的绝对不是面对文本本身,而是面对时代、关注现实,研究新的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开拓新的领域,得出新的结论,乃是哲学发展的根本。我们学习哲学不是为了解释而是创新,回答当代社会生活对哲学提出的问题。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不断的给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问题进行解答。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就必须为人类的实践提供新的方法,进而为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绝不是传统意义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的那种观点,而是哲学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的观点。
二、关于哲学的创新
哲学要不断发展,就必须有发展就有创新,创新是哲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是哲学方法的创新。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在哲学研究中,方法问题相当重要。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的哲学学派都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基础,但是他们的方法论确没有牢固的基础,因为他们的方法论要么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要么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没有建立在唯物辩证法之上,只有建立在唯物辩证法之上的方法才有牢靠的基石。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对每个哲学社会工作者都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方法论的创新,能够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及其层面,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转化与系统运动等,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哲学的全景画卷,使我们看到了哲学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们从方法的角度,去探求哲学的发展。
其次,哲学思维的创新。一个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将很难改变。如何对传统思维进行创新,如何使一个人的思维保持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适应的思维方式,这是每个人都面临的事。一个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在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不接受新的事物。因为他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评价模式,习惯于将事物按照自己即有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评价,可以说这种思维模式是危险的,因为它会被时代抛弃。可以说不能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创新思维,就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无不伴随着思维创新的过程。在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中,在以牛顿命名的牛顿定律中,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无不伴随着思维创新的历程。他们正是以他们的思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说哲学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哲学思维的创新:第一,思维创新可以优化、改变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鼓舞激发创新热情。第二,思维创新不但影响哲学的发明创造,也影响着哲学进一步发展壮大,进而促进哲学的繁荣。所以创新是现代哲学不断进步的决定因素。第三,思维创新是直接推动哲学变革的智慧先导。要想实现思维创新,推动哲学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打破思维结构中既有的模式,从问题意识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进哲学的发展。
其三,哲学模式的创新。在我们学习哲学的时候,更多接触的还是传统的模式。即几十年如一日的那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哲学让人感觉哲学就是那么几大版块,如辩证法、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几大块,彼此间不存在联系,久而久之就对哲学产生了思维定势,在传统的教材中我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即使有的教师在上课时,穿插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中的观点,但是他们的步子是很慢的,仍然跳不出传统的步子。他们开始的时候很可能是哲学是基于实践的、历史的、辨证的唯物主义,到后来就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两大块。而能将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这两大块,进行颠覆式的组合,在体例上重新安排,则能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与传统不同的体系模式,感觉到内在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
总支,哲学的掌握与创新,是时代对广大哲学社会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必须树立起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宜的哲学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然后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哲学的意义。
[参考书目]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理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79-02
一
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比解说中、西方哲学,例如有些人认为西方哲学重自然,中国哲学重精神;西方哲学重理论,中国哲学重伦理;西方哲学讲“天人两分”,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等等,还可以列举出许多类似的区别。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人类的文明史,哲学的发展之路就是人类的思想之路。在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多条的思想之路,西方哲学和古代中国哲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两条。学习哲学不能仅仅学习一家一派的思想理论,而是必须将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路都走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思想过的东西都思想一遍,然后我们才有资格选择或者开拓自己的路。所以,学习哲学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与前人在思想上“对话”的过程,进而也可以看作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思。当两种思想之路走到现今社会,如果能够在我们的兼收并用下达到遇合,那么,先哲的精神必然会更加熠熠生辉。
毫无疑问,哲学作为文明的灵魂,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与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仅与其他所有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而且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哲学不仅是时代精神的概括和总结,实际上也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因此,学习哲学必须深入了解形成于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或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广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背景。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广泛涉猎方式文化、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的有关文献,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哲学思想。
二
西方哲学发端于古代的小亚细亚和雅典,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扩散,西方哲学延伸到古代和近代的欧洲和北美并在不同时期获得了发展,出现了多种学说,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绚丽多彩、历久弥新的思想之路。这是一条理性主义的思想之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逻辑论证型的,总体上看,西方哲学的主流是理性主义的。理性主义的前提是承认对象的可理解性,其核心是对人的理性能力的确信,即认为人的理性有能力认识研究的对象――这种对象也许是自然界,也许是人类社会秩序或许是人的本性,也许是科学知识和语言,诸如此类。并能够把自己的认识和思想有逻辑地表达出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之路崎岖不平、曲折多变,它经历了古希腊时期的繁荣,中世纪的“奴婢”阶段,近现代的多种学说的兴起、繁荣以及后现代时期逐渐地衰微,在此进程中理性主义一直是它的主导。在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理性主义哲学表现形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中又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另外还出现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理论的认识论等,这些哲学流派均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使哲学产生了伟大的变革。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造就了中国哲学的辉煌。先秦时期中国哲学就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其中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体系中体现的哲学理念有的至今仍对中华民族产生着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领地,在中国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发出了耀眼的光芒。随后,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魏晋、隋唐以来的佛教以及宋明之际的心理学和心学都富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古代中国哲学是一条直觉主义的路,因为这些思想家的思维方式是直觉或体悟。在尤其是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明显增多,这就有了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相遇、碰撞和整合,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现代中国哲学的出现。
中国古代文明和古希腊文明都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形式,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明并在之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哲学体系。由于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原因,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这些古文明的中断是世界文明和世界哲学的损失;有的虽然没有中断,但是迄今尚未开发出完整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系统,如印度哲学,它和西方的相遇几乎与中国同时,目前也和中国一样处在探索和形成新哲学的时期,还没有成熟到成为范例的程度。与印度不同,犹太人的宗教传统在与西方哲学相遇和碰撞后,进行了对话和整合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后来东西方哲学汇通的成功案例。与犹太哲学的发展背景类似,现代的中国也是在和西方哲学相遇、碰撞和对话的大背景下发展自己的哲学的。现代犹太哲学的发生与发展启示着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相互对话”、“相互结合”之路是可行的,而现代犹太哲学也证明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须以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基石,从而形成符合本民族特点的新文化,这些对于正在建设的中国哲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人们有共同生存、安全等共性需求也有宗教意识、精神追求等个性,由于所处历史环境、自身所接受教育等不同,处于不同历史环境、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阶层的人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式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哲学思想的多元化。这样在对待中西哲学相遇时,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形成的历史,了解其具体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共性与个性,从中学找出两者的契合点,要全面地理解西方哲学的精神及其发展趋势。我们要知道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要具有现代问题意识,都是能够运用于现代社会具有适应功能的思想体系,充分发挥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本质特性,才能真正做到与西方哲学的相互对话、相互理解与吸收、融合,从而在更高境界和更深层次上诠释中国哲学和发展中国新哲学。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西哲学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形成了各有的特点。中国哲学注重思想的传播,注重方法,具有知识学传统,其哲学体系富含人生智慧和对生命的诠释,注重人性、心理、和情感,但过于知性化。中国古代语言简洁但富有寓意,每一种哲学思想都有其核心精神,每一种哲学体系的论证严密,逻辑清晰、思维性强,但相对于西方哲学而言概念的定义相对不明确。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强,概念清楚,但对于某些体系或学说来讲,自身的论述逻辑又不是很严密。在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兴起的某种哲学思想更多的是因为注重解决某一问题而出现的。虽然中西哲学的特点不同,但是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好”与“坏”来评价。我们之所以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尤其是现当代西方哲学,是为了更好地发掘其精髓并对中国哲学反思,从而促进中国新哲学的发展。
四
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哲学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其哲学思想与哲学思维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当今的中国已不是闭关锁国的中国,当今的世界也已经是多方位交流和互通的世界。中国的思维方式需要接纳西方思维方式,而西方思维方式也需要中国思维方式的参与。这样作为思维方式的哲学,如何处理好与西方哲学的关系则是当今中国哲学需要面对的问题。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枷锁的解开,人们加强了对中西哲学关系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三种观点,即“两极对立”、“西体中用”和“综合创新”。在这三种观点中,最早被人所否定的是“两极对立”,两极对立也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最终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其后,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西体中用”,但是这种“西体中用”存在的问题也较明显,世界哲学不仅是西方哲学一种,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要面对的是多种的传统和新型的文化与哲学思潮,而且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各自成体系,每一种哲学都以自己的特有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经验为基础,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指导当代中国的思维与行为,不仅是与人们传统观念的严重冲突而且与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也不相容;这样“综合创新”即“相互对话”、“相互结合”成为人们的新选择,而这种中西哲学的“综合创新”模式不仅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且是世界哲学的发展趋势。“综合创新”就是“洋为中用”,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环境和趋势,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综合评价西方哲学的观点和思维模式,吸收其精华摈弃其糟粕,将其精华部分作为中国哲学的缺陷部分和不足部分的补充,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哲学。
在中国新哲学的形成进程中要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并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传统哲学已经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风俗习惯等全部社会基础融合在一起,已经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观念,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哲学还是对时代精神的浓缩与总结,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不是简单地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与时展向适应性和前瞻性,这就要求中国哲学创新的脚步时刻不能停止。
在中华名民族向现代化的历史时期,要发展中国哲学,就必须要提倡理性精神。我们要敞开胸怀,积极吸收西方哲学中的有益成果,这样,我们更能发扬先哲的精神。从现代视野的角度,发扬时代精神,进一步审视中西哲学的精神内蕴及其内在价值的同时,挖掘中西哲学的精髓,进行中西“对话”,使中国哲学在“综合创新”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陆思贤.神话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5.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第一部由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写成的哲学著作。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宗教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哲学交互作用的。罗素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他真不愧为数学家出身的哲学家,对于哲学的研究也像对待科学一样认真,数学家的逻辑性和理性在《西方哲学史》这部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常人的位置,从不忘记用常识去批判他们,对于哲学本身的理解,他永远站在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立场,不偏不倚。但由于罗素本人就是一个著名的现代哲学家,所以他的哲学史就会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在他的哲学史里,几乎否定了一切的情感派哲学家,如卢梭、康德、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他只欣赏理智派、经验派的哲学家,如休谟。他是一位永远批判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但却几乎对所有通往理想的路径都提出了怀疑,因此梁启超称赞他具有“真正学者独立不惧的态度”,是“真正为人类自由而战的豪杰”!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各个哲学家的生平和哲学观点,而且注重对于历史和社会性格及其与哲学家个人之间关系的分析,其叙述年代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到中世纪的教会哲学一直到他本人的逻辑分析哲学,几乎涵盖了西方所有的重要哲学思想家与历史沿革。在书中,罗素复述了沉落于历史中的众多大智者的精彩对话,不仅是对历史上各种盛行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的一般表达,而且具备明畅的犀利文风。罗素说:“严格的说来,全部的西方哲学就是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但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而近代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继古希腊哲学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洛克、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以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不断争夺着真理的话语权。而卢梭、叔本华和尼采则把主观主义的哲学思潮推向了政治学、伦理学与美学。如果说笛卡尔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话,那么培根就是“近代哲学之母”,他开创了与唯理论相颉颃的经验论思潮。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改变了认识论的路线。黑格尔则是典型的甚至可以说哲学史上最大的建构者,他“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但罗素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态度是相对贬低的。
二、选材视角独辟蹊径
罗素《西方哲学史》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视野来审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从公元前6世纪人类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开端,直到近代哲学的兴起,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是一部智慧的史诗!既具艺术的美感,又有悲剧的震撼。
罗素的这部著作颇具特色。他把哲学家既看作果,也视为因,认为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对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也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为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的大小来决定详略取舍。他只提到与他们的生平以及社会背景有关的东西,对于那些他认为似乎不值得详尽处理的人物他就完全掠过不提。比如在此书中他专门分章讨论了雅典和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人的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意大利文艺复兴,罗素选的人物,也包括了政治家和诗人,还有科学家,以及一些通常被认为与哲学并无太大关联的人物如拜伦等,将公元6世纪至20世纪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作了详尽的阐述。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罗素在书的开头的“美国版序言”的开始就这么写道:目前已经有不少部哲学史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仅仅在它们之中再加上一部。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句话可以说是他整部书的提纲和写这本书的目的。作为一个文化的大家而非纯粹的哲学家在哲学学问上肯定没有那些科班出身的哲学家来的深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哲学功用的理解深度。
三、哲学史是思想性的历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带有浓厚思想史色彩的哲学史,罗素主张在哲学史中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不这样做就很难理解某一时期的哲学思潮,因而书中对一般历史的叙述也比同类著作做得要多。只有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内在关联。
罗素认为,如果要想对一个哲学家有深入而同情的理解,也有必要叙述一般的历史。这样,比起标准哲学史来,罗素用较大的篇幅来叙述一般的历史。他在《西方哲学史》序言中写道“今天正象在已往任何时候是同样地真确。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这里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罗素在本书中,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为了把哲学家放进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该书用大量文字叙述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
正如孙正聿教授指出的“: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与史学是密不可分的”。哲学史虽然定义了其“哲学”的领域,但它终究还是“史”,所以哲学史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历史学的方法。把哲学史还原为历史而加以考究是必要的。
四、总结
关键词:形而上学;哲学;研究;运用
1 形而上学与哲学之缘
形而上学在西方的哲学中非常重要,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书名,但是从诞生之日起,形而上学就和哲学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西方哲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之中哲学在不断的演变,很多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都进行了自己的解说。
“康德说,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2]。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理性的东西,人生如果没有形而上学,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这里的形而上学我认为康德的理解就是人类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精神支柱,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信仰,这样人们根据这自己心中的信仰而在不断的向前一代一代的发展和壮大。如中国的五千年的信仰就是儒家文化,也成为了很多人们在生活的时期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如在中国的古代,很多知识分子没有丰厚的家业,没有当官的背景,因此如果想当官,就要进行科举考试,因此,科举考试成为了他们的目标。而科举考试的儒家伦理道德,也成为了每一个当时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信仰。因此,我举例想要说明的就是,康德人为了形而上学是存在的,他认为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就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只有这个支柱存在,人类才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向前。
2 康德对形而上学认识突破
在康德之前的很多哲学家,他们也认同形而上学的存在,但是在他们认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单凭自己的理性就可以认识对象。其实这种理论是不正确的,是片面的。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开始着重研究认识论的问题时,就暴露出来了很多唯理论的存在弊端。在这个时刻形而上学的存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康德挽救了形而上学在哲学的地位。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有认识论部分和道德的部分,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一种现象,他认为道德论的部分才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部分。康德认为形而上学讨论的一些问题,如情感、理智、理性等等都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并且这些也都是属于人类特有的情感和意志。所以应该以人为对象对其进行研究。[3]
因此,从康德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哲学中,形而上学应该是合理存在的,是人类哲学中不可缺少的。因为形而上学是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人类所拥有的一些情感和一些意志,都是人类的一些终极的追求。是伴随着人类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中的“道”是“存在”的。这种存在其实就是指人的“存在”。因为,只有人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3 结论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康德认为的“形而上学”是在哲学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人是世界上实在存在的,人存在的感情,所谓的七情六欲都是人的情感,因此,人的这种情感康德就认为是道德的一部分,而道德的部分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就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论述得知,形而上学在哲学中是占有着自己的位置,是存在的。从形而上学的角度上还可以更好的让普通的人们了解哲学,这右哺容易的对哲学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认知,从而也可以更好的得心应手的去悟哲学。
所以我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其存在也是有着自己的合理性。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哲学是非常深刻和难懂的,但是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形而上学,就可以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情感,从而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哲学。
参考文献
1.秦龙,“形而上学”及其在文化重建过程中的意义考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陆杰荣,西方哲学研究重心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命运(概要)[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moonye出版社;2014年3月20日出版 (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