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法,途径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职业和全面发展的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及其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了解社会,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理性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确定适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之路;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为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实现人生职业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上走得理性、从容、顺利,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或作为必修课,或作为选修课,这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深入研究。本文拟就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再探讨,以使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更加显著,更强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及其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推动学校就业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构建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大学生涯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完善知识结构,积累能力资本,明确职业定向,提升全面素质的基础阶段。”⑴因此,高校应转变职业发展教育等于就业指导的观念,改革只在中、高年级才开始设置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模式,进一步完善、构建规范、合理、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职业教育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即在大学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树立职业意识,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大学二、三年级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加强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在高年级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培训就业知识技巧和职场规则,使其顺利完成向职业人的转换。合理、规范、科学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进而使其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而且也更有利于提高职业发展教育效果,有利于发挥职业发展教育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努力营造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氛围

高校在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拓展新途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教育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有力地促进职业发展教育进一步开展。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主题沙龙、素质拓展、角色体验、模拟招聘、主题征文、演讲辩论等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尽情展现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想法、思考和问题。同时,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劣势,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利用校内各种渠道。可通过如校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专题讲座、影视作品及“走向西部”、“走进基层”系列教育片等等渠道,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及大学生择业新风尚,拓展大学生的视野眼界,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解决他们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或偏激看法,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的职业和就业方向,构建自我职业之路。

三、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操作性极强。因此,高校除了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校内的多种渠道向大学生传授职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外,还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实地参观学习,开展社会调查,让他们真实地去感受企业、市场的运作机制,近距离地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另外,也可以邀请政府机关、企业、职业培训以及就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来校指导学生获取职场知识,制订恰切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就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应用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竞争力。

四、注重个性化咨询、测评和辅导

高校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其家庭和生活背景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差别很大,这就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念、知识能力、性格心理、职业取向、就业观念等等方面的表现不尽一致;再者,从踏入校门到毕业的几年间,随着知识、能力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周边人际关系环境的不断改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取向也会处在不断变动、调整之中,而并非一成不变。所以,高校应注重个性化的咨询、测评和辅导工作,把职业发展教育同大学生个体的家庭、生活背景、性格心理、价值观念等等联系起来,启发、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职业生涯,形成合理的合乎社会发展和自己实际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就业、立业。

五、构建全员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协力,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因此,高校应逐步构建起由学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学生工作者和院系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者和教学管理人员,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全员化。尤其要注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这对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第2篇

Discuss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as a Starting Point of College Teachers' Morality

LI Wenjua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o raise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is the?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The morality level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lates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mployment, in some cases may even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employment psychology and view. College teachers with noble morality can effectively help student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career development; employment guidance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变化,回顾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历程: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就业过程指导―职业选择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职业发展教育,实际各高校也先后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及“创业教育”等课程,以便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研究工作,现已初步形成了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体系。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教师师德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师德与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就业工作的成败,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表现、就业心理和择业观。

1 教师师德的内涵及重要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可见师德的重要性。

2 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观的影响

教师要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要求作为自身的目标,德才兼修,落到实处。目前,高校教师师德总体情况还是很好的,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然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奢靡之风、享乐之风、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之气已开始侵蚀着高校这座文化圣殿,也不乏一些教师已经被这些浊气所污染,凡事都斤斤计较、吵吵闹闹,表面上是维护个人权益,实际是不从大局出发、只顾个人眼前利益,更有一些教师将这些挂在嘴边、表现在行表之上,甚至有的教师将其带到了课堂之上,比如,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教育学生找工作单纯看的是薪酬、公司的气派,未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这种拜金主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择业观。笔者及周围同事就多次遇到大学毕业生前来办理工作毁约事宜,理由就是某某老师说这家公司不好,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较差,还经常加班出差。

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其观念支配的,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只有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需要与想要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进行职业观、成才观和就业观教育,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特长、职业愿景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制定可行性较高的就业路径,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实现职业发展。

3 高校教师在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应具备的职业品质

3.1 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大学生的就业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为这既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成才和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高校教师应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肩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发展规划竞赛、就业创业讲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在日常课程和课堂上,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好专业基础上能够积极主动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孜孜不倦地指导学生做学问,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生活,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就业,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师德目标,既培养学生,同时也能提升自己。

3.2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生为本

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作为教师负责精神的表现。教师要切切实实将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视为己任,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优缺点、职业兴趣与职业愿景、职业目标等,通过坚持群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地进行职业指导。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对未来就业方向不明确的同学、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的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出国考研深造的同学,更要进行细心、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指导。

4 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还应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

4.1 教育心理学是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基础课

高校教师要做好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便能够更好地、更及时地、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性格特征,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信息咨询、心理辅导、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做出更加适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可以通过后续观察、学生不断反馈,协助学生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期望值。另外,帮助学生维持身心健康,也要求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通过自学或参加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自己心理辅导技能。尤其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问题之一。就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求职择业和顺利毕业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保持良好的端正的择业态度,在面试过程中能够调试好心理,克服种种困难、矛盾和冲突,即使失败了,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认知不足,重振精神,以健康的心理继续参与就业活动,不自暴自弃,不一蹶不振,不气馁。

4.2 掌握国家、省、地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及时传达给学生

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是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高校教师要自己切实掌握政策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状况,适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面临就业迷茫,盲目跟风的同学,更要进行细致的就业辅导。

4.3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应意识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目的,并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能力测试,以及初步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跟踪、访谈、反馈,引导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并鼓励其为达到规划中的目标,需要炼成一定的技能活能力或取得的证书。一份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激发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增强他们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4.4 了解和掌握所在院系开设专业的相关知识及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师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提高课堂讲授技能、强化个人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应了解和掌握所在院系或所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前景、往年专业就业情况、考研出国情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

4.5 大学生创业知识和相关政策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

在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课程。基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高校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构建理想课堂,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2007 年12月13日,教育部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从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党的十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近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如果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就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盲目从众心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影响着整个社会,特别是严重挫伤和打击了来自广大农村学生的信心,导致近年出现大批的高考“弃考族”,这要归咎于高等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以大学生个体的人生目标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实质上演化为职业生涯的设计理念,而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则是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折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前者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外在需求,后者是个体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缩小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距离,有利于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方法,构建理想课堂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和大学生普遍对该课程重视不够。高校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就业率,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多数高校将它开设为选修课且采用大班授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教育引导缺乏前瞻性。另外,在实践层面我国长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关注毕业生“就业指导”而不是“生涯规划”,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就是职业,甚至所学专业就决定了所从事的职业,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文凭越高就业越有优势。

2.师资队伍薄弱。该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礼仪学、管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等知识,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需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不够,主要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两课”教师和少数专家,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偏多,并且教师多数没有经过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系统理论学习和培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3.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主渠道。但目前很多高校 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仍停留在 “说教式”或“灌输式”等单一的传统的讲授法上。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管理不规范,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大。

4.社会化程度不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高校应统筹考虑职业界、科学技术和经济部门的发展趋势,加强校企合作,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让更多的成功人士用他们奋斗的经历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想课堂的路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师资薄弱,缺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教师资源。促使校内部分教师转为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如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理应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重要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其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起步较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就业指导教育专业化。再次,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

2.开展创业就业讲座,全方位引导就业理念。高校应加强与职业界合作,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搞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要健全与职业界、人才市场的信息通报制度,让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走进高校,为大学生举办就业和创业讲座,创新“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实践,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将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服务为纽带,增进与企业的关系,拓展大学生的实习渠道。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信息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只有在客观地认知自我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

3.坚持转变教育理念,确保全程化跟踪教学。坚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遵循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该课程只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将职业发展教育重心前移,从学生迈进校门开始并贯穿大学始终,做到全程化,覆盖所有学生,覆盖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坚持四年不断线。比如,大学一年级,开展国内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培养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制定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职业观教育,使之正确处理好学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大学三年级,进行实践教育,进行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角色扮演、职业模拟招聘,调查择业方向、职业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并适当调整择业目标;大学四年级,侧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

4.以小班讨论为纽带,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过程,教和学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前唱独角戏,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观念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已成为现代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必须构建双向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获取知识的互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教育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小班授课,必须把小班讨论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尝试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通过小班讨论,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民主型理想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学生在讨论中各展才华,在交流中见贤思齐,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5.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统领理论与实践教学。总理曾说:“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缺乏。”该课程侧重经验教学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原则,以理论教学的主题统领实践教学诸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增强了教学实效性,给大学生求职择业以有效的指导,切实解决大学生择业中的实际问题。2009 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其次,要紧密结合案例分析。将专业知识教育、著名案例分析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与择业实践训练,提高择业竞争力。再次,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角色扮演、职业心理测评、模拟招聘等多种活动,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确保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促进自我效能的全面发展。

总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就业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与科学规划人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大学生就业工作从充分就业走向满意就业,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玉斌,朱立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0.

[2]刘键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

[3]高明生,李丽霞.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 当下,各高校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在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就实际效果而言并不十分理想,只有构建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原则,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随着全国高校招生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毕业生就业面临竞争与挑战。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求职择业指导,提高他们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就业,走好职场之路,逐渐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是“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以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一是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计划性,“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情况和社会环境,早日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早做规划”[1]。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二是有助于高校的发展,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与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建设现状

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有很大的改善。然而,在某些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当前部分高校对课程仍未足够重视,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等方面缺少支持,就业工作的人员配置不足,尤其是经费方面,用于就业课的经费较少,使得配套的基础教学条件不足,制约就业指导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师资问题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不足,明显低于其他公共课的师生比例;二是课程师资结构不太合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师资以o导员、行政人员兼职授课为主,无专职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兼职教师忙于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三是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加上各高校不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培训,缺少专业交流,影响就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程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是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课时安排的随意性较强,学校的课程未能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体验与实践、求职技巧等自身实际能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二是缺少各专业特色的教材。某些院校不具有各专业特色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授课时缺少各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内容,如专业的行业背景、各专业的就业案例分析等,缺乏专业的针对性。

(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普遍以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为主,缺少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无法全面开展模拟教学、个别教学、素质拓展训练,使得课程指导效果受到限制。在教学方法方面,某些授课教师不够专业,教学方法欠佳,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度降低。此外,缺乏就业指导辅助技术及手段,影响教学效果。“大多数高校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方法也仅仅局限在网络及相关的招聘会等,这样的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指导作用”[2]。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实效

(一)构建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的原则

1.教师讲授和学生展示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或记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相关命题,设计、规划和完成某项指定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或任务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作品,老师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信心。

2.集中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集中教育辅导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养积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求职就业方面的能力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全盘考虑,顾及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又要注重个体差别,进行个别指导,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学生期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大学被人们称为象牙塔,喻为充满梦想与希望之意。曾经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只要进入大学校门就等于捧到铁饭碗,不用为将来就业发愁。现在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来临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将学生就业问题推向市场,实行大学生和招聘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这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选择的灵活性,又给招聘单位更广阔的选择空间。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环境、认识自我,将期望值的设定与现实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4.能力培养与技巧提升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能力的人才。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比如简历制作、自荐信的设计等,又要注重求职面试技巧的教育和引导。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出生率不断下降,使得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多。许多独生子女被家里人惯着、宠着,致使某些学生缺乏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尤其是社交礼仪方面的常识。教师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礼仪常识,比如着装礼仪、握手礼仪、电话礼仪、座次礼仪等,将这些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有可能需要用到的技巧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在求职面试中的成功率。

5.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已经走入课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黑板、粉笔和教鞭,教师讲,学生听,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适应的,而在当代仅靠这些传统的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技术,比如运用多媒体、网络、电视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时效性。

(二)加强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建设的措施

1.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作用,对毕业生就I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课程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全面推动课程顺利开展。如加大购置学生心理测试平台、购买网络教学课程、师资培训、教学调研等方面的支出,还有加大教学的硬件配置等资金的投入力度等,同时要增加课程教师的奖励经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只有保障充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教学的经费,才能全面推动课程顺利开展。

2.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只有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强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一要加强引进专业人才。引进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背景的教师,充实课程师资队伍。二要设立专职教师岗位。改变就业指导课仅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兼职授课的现状,设立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对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职称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除了专职教师外,还应施行兼职外聘制度,兼职教师包含校内有经验的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也包含企业老总、成功人士、校友等。三要加强教师培训。支持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举办校内外教学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师交流研讨会,有效地促进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同时应鼓励教师加强业务学习,“那些从未体验过企业生活的老师,也应该到企业中实习,把自己锻炼成‘双师型’教师”[3]。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

3.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了增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对职业规划的内容,采取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规划辅导相结合的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等。二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的教学实际需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顺利实施。三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从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重点应是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社会兼职和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4],也可以辅以校友讲座和求职模拟等实践技巧有关的活动。为了保证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性,“不同的教师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5],如课堂提问互动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同时,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系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网络服务平台,创新网络教学内容,加强新媒体技术运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很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振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9(7):59-62.

[2]徐晓影,冷岩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6).

[3]廖任文.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0).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性质虽然不同,但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本文在探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对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

1.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1]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重视实证性研究的课程。[2]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与就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西方国家开始并发展,上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又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做了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1.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已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三个层面的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力求实现既定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空泛刻板。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存有大而空、偏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学生未真正体会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深入参与其中。

其次是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受不同因素影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目前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所主要运用的教学形式,未能采用以丰富学生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知识运用能力的锻炼。

2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

组织文化的知识对我们将要制定的教育和生涯决策的类型有很重要的影响。除了探索职业和工作描述,就业决策肯定受到我们对组织文化知觉的影响。[3]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有重要意义。

2.1 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人为了实现生涯目标而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社会资源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自身客观认识和评价的行为过程。[4]未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之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己性格、兴趣、技能、理想和价值观等的认知。课程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生会尽可能清晰、准确、丰富地思考自身,系统地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真实自我。

2.2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多种多样,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不同的自我诉求。学生将学到得理论知识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职业素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仅需要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既是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现实的需要。

2.3 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培养能力的实践平台,学生多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深入理解所学理论观点、消除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而验证教学阐述的观点。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所学的理想化内容逐步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3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策略

3.1 支持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虽然性质不同,但其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要减少理论性教学内容的比例,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2 以专业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拓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及对应的职业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体验方式获得职业技能、职业素质。

3 转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理念,使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相配合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就业实践平台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消化、巩固课堂教学中已掌握的就业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事就业活动所需的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促进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相结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鸿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9):111

[2] 陆志荣,邓云晓.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学的发展构想[J].理论纵横中国成人教育.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