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护常识与急救

医护常识与急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护常识与急救

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护士长 医疗纠纷 作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84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发生分歧,当事人要求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的。目前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病人及家属在就医过程中应用法律武器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也逐渐提高。近年来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赔偿的额度也越来越大[1],已成为困扰医院发展的难题之一,也是影响临床医生和护士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现将医疗纠纷的原因和护士长处理纠纷的技巧报告如下。

常见医疗纠纷的原因

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尤其是查对制度落实不严格,造成打错针、发错药、漏输液体、执行时间针、药不准时或遗漏,甚至把过期的液体给病人输等。另外有的责任心不强,在监护设备使用时,而无人观察,对于报警提示漠视,也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抢救器材失灵,如吸引器无负压、电源插座没电等。还有的设备使用不当,如输液泵或注射泵只要不报警,也不注意输注情况,甚至很长时间药液都没滴而没有发现。同时抢救药品不到位,使用特殊药品未尽到注意责任,导致病人心率忽快忽慢、血压忽高忽低或液体外渗等。

技术水平不高: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低,留置尿管或胃管疼痛创伤大,护理设备使用不熟练,尤其是抢救病人时不能正确使用急救器材和实施护理操作,而延误病人的抢救。

医护、医患、护患沟通不到位:如医生告诉病人需做某项检查或操作,但未通知护士,所以当病人问到护士时,护士只能说不知道,往往就造成了误会或导致纠纷。有些特殊病人应用的特殊药物,医生未交待护士,但护士也不主动询问医生,该维持的液体没维持,从而造成了不良结果。护士执行侵入性医嘱时,未向病人或家属尽到告知义务,未得到理解和支持,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当病人或家属提出要求而得不到满足时,护士又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或解释的方式与方法不易被接受,尤其当节假日和夜班时段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时,护士最易出现不耐烦的态度,极易导致纠纷的发生。另外病房设施陈旧、损坏修理不及时、室内温度达不到病人的满意、饮食不合口味等也都可引发纠纷。

住院计费出现失误:在病人住院期间,护理、医疗及诊查等部门,无论哪个环节计费出现失误,患者都会找到护士询问,但如果护士解释不到位,就会激化矛盾,尤其在病人病情加重、抢救或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往往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而引起矛盾或纠纷。

护士长处理医疗纠纷时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巧

护士长的基本素质:护士长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法律知识和综合业务素质,要有人文科学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洞察分析能力以及语言沟通的技巧。处理医疗纠纷的核心是控制和解决纠纷[2];处理纠纷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处理纠纷的手段是强化沟通、换位思考;处理纠纷的技巧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态度要热情,立场要坚定;处理纠纷的方法是先聆听后表态、先科室后机关。

护士长处理纠纷的技巧:①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发现病人或家属对医院科室不满意而提出投诉或发现病人及家属在病区吵闹时,护士长要主动站出来表明身份,使用安慰性语言把他们的情绪先稳定下来,认真倾听病人或家属对科室工作的意见。若是对医疗、辅诊等其他部门的意见,也要表明自己愿意代他们转达,目的是控制局面不要让事态扩大。当病人或家属诉说时,要边听边记,耐心听完整个过程;当他们叙述完毕后,要表明态度,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公平处理。如属于护士长管辖范围的事情,要立即帮助解决;若超出护士长管辖的事情,要承诺帮助反映。对由于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并且给病人造成伤害的医疗纠纷,要积极面对,反复协商,力争在科室范围内解决。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或医护、医患、护患沟通不到位而引起的纠纷,护士长首先要向患者作自我批评,然后携当事人一起向患方赔礼道歉,力求双方消除隔阂,达成谅解。对住院计费出现失误的,要立即更正或联系相关部门给予及时更改。对由于病房设施老化、损坏修理不及时、温度达不到病人满意、饮食不合口味等,护士长要立即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一定要站在病人的角度为病人争取最大利益,切忌搪塞和敷衍。②态度要热情,立场要坚定:有些医疗纠纷是由于病人或家属对医学未知性不理解,特别是在病人或家属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患者单方面认为是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为此对于此类纠纷,护士长一定要耐心给予解释,但是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护士长是临床一线的领导,在病人和家属中享有尊严和威信,平时护士长与病人家属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遇事护士长出面对解决纠纷有益无害。但对于无理取闹的恶意医疗纠纷,往往超出了护士长的能力范围,所以在护士长耐心解释而无法解决时,一定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积极配合,使纠纷公平、公正的得到解决。

讨 论

医疗纠纷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医方的原因,也有患方的原因,而且还有社会、伦理、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病人对医院服务不满意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解决,对社会、对医患双方都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为此护士长作为医院的基层管理人员,在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只有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才能使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护士长应具有的预见能力、依法维权能力、处事不惊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对避免事态扩大和妥善解决医疗纠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3]。总之,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把护理质量关,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精湛的技术,为病人提供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正.防范与处理医疗纠纷的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7,4(4):208-209.

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主要问题;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157-02

作为一种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的迅速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拯救患者生命及减少治疗前期患者的伤残率与死亡率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能力与公共福利的重要指标[1]。它居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特别当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改革完善,院前急救工作有较大改进,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 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层面

1.1.1 急诊体系不健全,规范性有待加强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往往流动性大、随机性强、患者病情危急、病种病因复杂、学科交叉性强,加之急救环境相对较差,对救护人员业务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给急救管理工作给来很大难度,造成急诊工作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其中出诊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有独立型、联动型、指挥型、依托型及综合型等5种院前急救模式,但均有急诊时间反应过长的问题,难以在抢救黄金时间内抵达现场,贻误重症、猝死患者的抢救时机[2]。

1.1.2 急救指挥中心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急救反应速度延迟部分程度上与急救指挥中心运转不力有关。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1)调度不佳,导致出诊不及时。一方面,120热线占线、忙线现象时有发生,浪费居民呼救时间。另一方面拨入调度中心后,有些接线员经验不足,未能详细询问呼救具体地址、联系方式、发病时间、病情病况,导致错派、救护车路向不清。(2)指挥中心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晚班时间过长,无形中增加了调度员的心理压力。

1.1.3 急救医疗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力不足 院前急救工作业务范围广、工作环境复杂、待遇与成就感相对较低、从业医护人员面临压力大,临床医护人员多不愿意待在院前,造成急救医护人员资源紧张,急救全科医生缺乏,这也是制约急诊医疗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急救人力资源不足,在配置上也有所欠妥,造成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比如:将受过专业训练的急救人员和设备集中在医院,不能满足现场救护工作的需要;约有20%~30%的出诊并不真正需要进行现场救护;救护车放空率过高,造成医护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紧张,影响其他急诊救护工作。

1.2 社会层面

1.2.1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急救意识不强 院前急救对象的病情一般较为危急,需要尽快得到救治,但由于交通堵塞、出行困难等影响,救护车可能无法在黄金救护时间内到达,此时如果公众了解一定的自救知识,那么无疑能为急诊患者争取更多救护时间[3]。急救知识宣传薄弱、公众急救知识匮乏,导致急救前期护理工作不当,是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一大因素。

1.2.2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较少,医院急救风险增大 急救中心一般隶属于医院,进行前院救治要收取一定费用,经费不足、欠费问题屡见不鲜,影响救护工作正常进行。尤其,近年来虽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普及,医疗保险比例不断扩大,但目前并未实现完全覆盖,加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三无人员增多,病史不清,医疗风险增加,给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1.3 医护层面

1.3.1 急救技术不熟练,没有形成一批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一般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壮的体魄以及丰富的急救知识,以便迅速诊断病情,适应各种突发危急情况。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人员整体不足,专业急救人员尤为紧缺,一些急诊随车医护并不专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而是从各科临时抽调过来的,对某些跨科病情并不能合理处置,延误患者病情。还有一部分医生护士未受过专业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术不熟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4]。

1.3.2 急救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 “时间就是生命”正是院前急救的写照,然而有些急救人员思想麻木、漠视生命、未能恪尽职守,出现急诊不主动、抢救药品和设备准备不充分、与中心信息联系不通畅等问题。

1.3.3 医患沟通不畅,纠纷频发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没有医学背景,易出现失控、急躁、猜疑等负面情绪,影响救护顺利进行。此时如果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不畅,就可能影响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可能会出现医患纠纷问题。

1.4 病患层面

1.4.1 医学常识有限,病情描述不清 在拨打120急救热线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医学常识匮乏,在描述病情时含混不清,这给急救中心合理派送医护人员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出诊医生心理负担,使其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1.4.2 自救能力不足,影响急救成功率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安全,120急救热线广泛深入人心,但由于急救知识不足,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往往只是被动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耽误了诊治时机,致使病情加重。

2 优化对策

2.1 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规范120急救工作管理

作为当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院前急救工作的改进对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影响重大。推动院前急救向规范性发展,形成良好的院前急救体系是固本之举。为此,首先要构建科学的院前急救模式,简化中间环节,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和出诊效率。具体是建立健全院前急救调度中心,通过提高120接线员双向沟通能力以及升级相关硬件设施,确保120急救热线能够及时接通,并能准确及时的传送给最近的急救中心。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按就近原则进行院前急救[5]。其次要加强120急救电话管理,严肃处理各类骚扰电话,使民众认识到120急救热线的重要性,勿事不要随便乱播,以免造成占线,甚至医护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再者要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关怀120急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2.2 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加快院前急救事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是院前急救事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并给予其必要帮助,尤其对三无人员群体,更要给予其一定的医疗补贴,减轻该弱势群体的就医压力以及救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医院、社会与政府三方要适当增加投资力度,重视院前急救事业的建设,为后者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加入院前急救事业。

2.3 强化急救人员培训工作,组建专业急救队伍

院前急救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救人员执业能力,做好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可谓重中之重,其心理素质、职业技能、新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都应纳入岗位培训的范畴。其一要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心理督导,提高其抗压能力;加强对急救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敦促其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加强对急救人员的法律指导,强化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其二要优化急救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端正服务态度,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形成团结配合的工作作风、和谐有序的急救氛围,为救护工作创造良好的人为环境。其三要强化急救知识与技术训练,打造一支专业性强、效率高、质量过硬的急救队伍体系,整体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在理论学习上,要熟练掌握急救急诊制度、急救流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能够积极学习最新急救知识,娴熟应用现代急救设备;在技术训练上,要熟练操作徒手心肺复苏、电击除颤、静脉穿刺等常见急救技术;在实践上,要系统回顾抢救过程,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急救能力。此外,医院在组织急救人员培训时,可选派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负责培训工作。

2.4 加强急救知识宣传,全民普及急救知识

尽管医院可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但仍有一些不可消除的客观因素,比如距离、时间等等不可抗力,这就需要民众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避免发生一些能够避免的悲剧。为此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急救知识宣传策略,在民众间最大程度上普及急救知识。一般,对普通民众,可过举办公益讲座、印制急救手册等途径开展常见急救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增强一般民众的自救及互救能力,提高日常防范意识。比如某些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属应该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清楚可能并发症状,在拨打求救热线的同时适当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为急救争取更多时间。对社区门诊或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应当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较高层次的急救培训,形成社区门诊、乡镇医院与120急救系统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加急救成功概率[6]。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广泛关注。改进当前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加强院前急救质量管理,提高院前急救事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高效的急救急救队伍对促进整体急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丽华,曲俊杰.浅谈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3,10(9):77-78.

[2]郑进.建立我国院前急救新模式的构想与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3):369-371.

[3]周毕军,张岳.面向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课程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139-140.

[4]马艳艳.浅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152.

[5]杨丽娟,鲁玲玲,糜庆.珠海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服务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36-137.

[6]谢萍.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32.

[7]陈海华,毛观赐,陈子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08-109.

[8]鲍俊霞.院前急救工作中造成空车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2405-2407.

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诊 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工作环境存在许多威胁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的潜在职业危险,医护人员常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中。这些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给医护人员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尤其在医患矛盾突出的今天,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较高,如果事先没有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一旦治疗效果较差,就会引发矛盾,甚至发生过激行为造成意外伤害。

1、急诊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

接触感染:急诊工作环境下,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犹如家常便饭,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急诊急救过程中病人突然大出血、病人的唾沫、痰液等都很容易引起感染。特别是携带乙肝、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病人,这些病人的病毒是通过血液来传播的,很容易感染,极具威胁性[1]。乙肝、丙肝在医务人员中的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2]。其它传染性疾病,如水痘、结核、流感、麻诊等,对医护人员具有极大的威胁。

1.2 物理因素

1.2.1锐器伤:急诊急救过程中,特别在救护现场,如果遇到严重的伤病患者,很多情况下都需要马上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缝合,而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手术器械,比如手术刀、手术剪、手术镊、血管钳、缝线针等等,很容易损伤到自己。有数据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针刺伤而受感染的高达80%。更有资料显示,注射0.4μl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感染率超过50%。

1.2.2电离辐射

CT、核磁共振仪、放疗设备、X光:急诊急救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到CT、核磁共振、X光等为病人检查身体,这些医疗设备辐射特别强。其他的则具有电磁辐射,还有微波、激光、超声等也有一定的辐射。这些具有辐射性的医疗器械无疑对医护人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3 燃爆因素

急诊室若有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而且医疗设备如果质量不过关,还容易发生漏电、电击事件。这些都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隐患。

1.2.4 噪音

急诊工作环境下,病人会由于伤病疼痛而,而医护人员在实施急救时使用的一些医疗器械也大多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已有证据证明,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会使人出现头痛、失眠症状[3],同时也会对人的听力造成影响。

1.3 化学因素

升汞、甲醛、氧化乙烯、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制剂是急诊急救手术过程中常用的消毒药剂,挥发性极强,毒性较大,而且有的还易燃易爆。容易对医护人员造成不适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像戊二醛、甲醛、含氯消毒剂,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咽喉干痛、咳嗽等。

1.4疲劳工作:急诊科的伤病患者较之其它科室、诊室的伤病患者要多些,这就意味着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增加。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下,精神疲累,吃饭时间也不定点,睡眠时间也不规律,使得医护人员普遍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反映,同时易患有胃下垂、胆囊炎、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1.5 病人因素

急诊科室会经常接诊一些酒醉病人、头部受到重创的病人、精神病患者等,这类病人情绪极不稳定,有时候还不愿意配合甚至反抗医护人员的治疗。因此,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另外,由于在急诊急救、手术过程中,病人很有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比如:心脏病突发、脑溢血、抽筋等),有的也因为医生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而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的期望值又过高,导致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不少外在因素的影响。

2.分析

既然在急诊工作环境下存在这么多有可能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那么医护人员就应该增强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患于未然。

2.1定期组织培训

要使医护人员增强防护意识,医院可以轮流组织各个科室进行增强自身安全防护意识的讲座、培训,请专家、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到访,给他们讲解在急诊急救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以及巩固医学医疗常识、知识,给他们讲解应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2.2进行模拟训练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模拟训练,模拟有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让导师从一旁亲自指导处理办法。这样就能使医护人员印象深刻,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他们的应变能力就能得到增强。

除此之外,在急诊急救的过程中,必须的防护措施必须做到位。比如面带口罩,手带手套,穿防护服,每年注射一次防乙肝病毒的疫苗等。

2.3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

急诊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不仅受到工作环境中的潜在因素的威胁,也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急诊情况紧急,如果医护人员不能及时的与患者和病人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很容易发生纠纷,不仅有可能惹上医疗官司,而且一些不够理智的病人家属还有可能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对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所以,医护人员不仅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还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结论:

医护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既崇高又面临着不少危险突发状况,作为医疗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切不可马虎,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理论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娴熟的掌握一些必须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防护措施,既尊重伤病患者的生命也珍惜自己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春红.妇科门诊手术室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3)

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家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00例院前急救中的患者家属在院前急救现场根据患者心理及病情对家属进行急救技能指导及心理安慰。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家属院前急救常识提高,减少护患纠纷,可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到达前的抢救水平。结论院前对急救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干预是保证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的一项措施,应推广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关键词】患者家属;院前急救;护理干预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care in family members

LU Ren-y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pplication valu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care in family members. Methods: In scene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total 2500 family members were received guidance about emergency skills and psychological comforting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 and psychologyl. Results: The emergency knowledge were improved and awareness between of nurses and patients were reduc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amily members, and it also improved the success in rescuesbefore theemergency care system arrival. Conclusion: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amily members in pre-hosptial emergency will hlep to carry out emergency measures smoothly.

【Key words】 Family member; Pre-hosptial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80-01

在院前急救中家属90%都在患者身边,掌握患者发病时的第一时间资料,因此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较患者更多、更直接。患者家属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医护人员的救护效率,是影响患者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使患者家属接受急救教育,使急救技能从医护人员的专业领域扩大为广大公民的共同责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1]。为此,总结我科2010年1月~8月间对院前急救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干预并取得满意效果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院前急救中的患者家属2500例。有以下情况之一者除外:无家属陪同的;不合作的患者及家属;无名氏。

1.2 方法:在院前急救现场根据患者心理及病情对家属进行急救技能指导及心理安慰,回院后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法进行问答式填调查表,并进行回访。

2 培训内容及院前急救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

2.1 培训内容怎样拨打120;针对100%患者家属对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有着强烈的需求,根据具体患者病情针对性培训,如:脑出血、肺部疾病、创伤、心梗疾病的急救等。心跳呼吸骤停时如何实施心肺复苏术,气道梗阻的自救互救,小儿高热的现场急救。

2.2院前急救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

2.2.1 不信任的心理:在现场急救时,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或者是含糊不清等,使患者家属没有安全感[2]。未能与之有效沟通,造成信息差,这是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 患者家属求助要求盲目:患者发病急,患者家属要求出诊迅速,抢救效率高,收费低,希望已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花费达到治疗效果。自费项目导致争议增加,急救车车费不属于医保范围,需市民个人承担,无法报销,成为患者和家属格外关注的问题,因为无法实现转投诉医护人员。很显然,这样的承诺我们有时是不能完全予以保证的[3]。

2.2.3 逆反心理 120出诊到达出诊地点时,患者已死亡,医护人员只对患者做出死亡诊断,直接收取出诊费用,使患者家属产生逆反心理,忽略了患者家属希望尽一切力量抢救患者的心理感受,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3 结果

依据调查表分析院前急救中2500例患者家属护理干预前后的结果,具体见表1。

表1 2500例护理干预前后结果比较表

5 讨论

院前急救工作繁忙而紧张,护患关系建立的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在救治患者的同时针对院前急救中不同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进护理干预,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主动配合抢救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在院前急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危重患者,实行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分夺秒。先治疗后拿药,先住院后交款,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使护理工作从只重视抢救工作的完成转变为更重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有效地促进了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提升了患者家属对院前急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应对家属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由于患者突然死亡,患者家属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护士应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对家属表示巨大的同情,安慰、帮助死者家属尽早接受亲人已死的事实[4]使其认识到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观规律[5]。避免患者家属由于悲伤过度而诱发原有的疾病,如:心脏病等,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患者家属情绪过激而激化矛盾。

患者家属自救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患者家属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应适应患者家属这一群体的特点有: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无医学知识基础;针对其特点,培训重点是简明易懂、容易操作、实用有效为原则,最重要的是掌握操作技能。为专业院前急救医护抢救赢得宝贵时间。针对性对患者家属做好急救健康教育,病情较重的患者报120急救后住院期间能得到系统的健康宣教,而非重症患者或由于经济问题,只在门诊输液治疗,因此未能得到很好的健康指导。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病情,学会应用沟通技巧对患者家属及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急救健康教育,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疾病并帮助患者监测病情、饮食、锻炼等,以便患者病情变化而120未到前对患者采取及时、正确的现场急救措施,可以为进一步的医院救治争取时间,创造条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急救患者生命、减轻伤残和降低医疗费用,明显提高病人远期生活质量[6]。

总之,由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矛盾,可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家属不配合救治,使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影响患者疾病的转归。所以协调、处理好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积极的社会支持是对患者必不可少的心理治疗手段,被认为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外部资源,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无疑是一副良药[7]。护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功能,让患者家属主动支持,配合医院做好患者心理治疗工作,使患者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下解脱出来,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敏生.生命救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1-2.

[2] 何丽亚。少数民族手术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7,13(30):2885-2886。

[3] 韩扬扬,严谨。护患关系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2)26。

[4] 施永兴,庞连智。让生命享受最后一缕阳光――临终关怀百题[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66-69。

[5] 何平,苟小华。ICU临终病人及家属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1,9(6):304。

医护常识与急救范文第5篇

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预后,因此在急诊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急救水平。急救一般由急救通讯、急救运输工具和现场急救人员的组成和物资供应三大部分组成。而急救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患者生命保障和预后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优秀的急诊科医生不仅要有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过硬扎实的业务能力,更应该有一个应对突发危急事件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审慎严谨。

处变不惊:当急诊科医生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或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时,一些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会迅速调整自己的思维、分清轻重、缓急。首先从保障病人生命体征上着手,迅速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进而为下一步的诊治提供基础保障。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许多年青的急诊医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惊慌、分不清主次,大脑出现空白、惊慌,甚至不知所措,宁可放弃最佳抢救时间,去打电话,去找上级大夫求救。往往看似短暂的几分钟,却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存亡。急诊病人病情复杂性、多样性、突然性、高风险性,抢救成功率低,成就感少也造成了许多年轻医生不愿意在急诊科工作或害怕在急诊科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急诊科的医生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的医生,我想从以下几点论谈谈青年急诊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心理。一名有经验的急诊科医生,不应在等到病人抬到抢救床上时才开始抢救,在病人抬往抢救室的途中就应该观察病人的呼吸、脉搏强弱、快慢,精神状态、认知反应、有无缺氧、紫绀、失血或休克面容,肢体有无骨折及部位,呼吸的气味。一问二看三摸初步判断病情,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自己抢救主攻方向。抢救往往争分夺秒,通过先前判断加上简明扼要的病史询问,一个大体抢救方案和治疗就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要学会病情预见性和病情评估,善于总结以往类似或抢救成功病例。急诊科医生不同于住院部医生的重要一点就是在第一时间内有一颗冷静的心,最短时间内判断病情,保障生命,控制病情,最大程度上抢救生命。其次,急诊医生应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知抢救器械,要会使用和熟知抢救器械的性能,正确操作方法和储放位置,应当熟知基本护理抢救常识。在抢救场面相对混乱时,有些医护人员往往会因紧张会找不到抢救工具或按错抢救仪器。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有时医生护士会比家属更紧张,家属的情绪激动会加剧这一现象。

有条不紊:在急诊科工作中,要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当代医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团队合作,它是贯穿急诊医生职业生涯由始至终的基本素质,缺少它,医护人员会出现配合不当,相互指责,刚愎自用,差错纰漏,医疗纠纷和隐患。抢救时手忙脚乱,医生的口头医嘱杂乱,变更频繁,抢救时往往这一医嘱尚未完全执行,再一次医嘱或变更,弄得护士不知先干哪一个,哪一项记清楚了,而一个经过培训,熟知抢救程序、原则、医护配合默契,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急救队伍,面对复杂混乱的场面,情绪激动的家属,该干什么,先干什么,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其抢救成功率明显增高。急诊医生不但要注重内部团结协作,配合默契,还应该注重其他科室医生的相互协作,一个缺乏团队协作医生,即时他的医术再高也不能成一名好医师,单靠一个医生单枪匹马解决全部患者问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医院更讲究集体协作,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要学会与全体医疗护理、医技、药剂等不同科室协同工作,才能更多更好地抢救病人,减少医疗差错。

急诊科医生面对的往往是处于生死边缘、濒危待救的生命;面对的是复杂多样,高危突发的病情变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技术,时刻冷静、从容、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审慎严谨的心理素质,造就了急诊医生在生命面前的伟大,造就了生命的无限生机,愿急诊医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