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CT;检查技术

0引言

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检查,主要包括常规胸片、CT、超声、MRI、PET等。循证医学诊断试验的原则就是对某种疾病的诊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在众多检查方法中,首选为平片,其次为CT,再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其他方法。由于CT的高密度分辨力,相较于胸片,可判断包括脂肪、液体和钙化在内的组织特性。由于其无前后重叠现象,能够清晰地显示纵隔内结构,因此可用于诊断纵隔内的病变。碘造影剂增强扫描可帮助明确病变的血供状况。同时可检查纵隔、血管病变或帮助区分良、恶性病变。

1资料与方法

CT检查方式较多,有平扫、增强检查、螺旋CT扫描等[1]。选取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5例,其中肺弥漫性病变患者13例,肺内孤立性病变患者15例,肺微小结节病灶患者17例。再次进行CT检查,观察确诊效果。

平扫: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

增强检查: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再进行一次螺旋CT扫描[2]:扫描的时候使用螺旋技术。

2结果

以上数字表明,CT增强扫描机螺旋CT扫描的诊断率较高,对于一些小结节病灶诊断效果较好。

3讨论

3.1注意事项

胸部的组织复杂,组织的密度差异很大,其CT值的范围宽广,所以在观察胸部CT时,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分别观察肺野与纵隔,有时还需采用骨窗,以观察胸部骨骼的改变。胸部CT图像是胸部不同层面的断层图像,普通CT只能进行胸部横断面成像,多层螺旋CT除横断面成像外。可行冠状面及矢状面的成像。心脏各房室之间有少量脂肪组织,所以CT上可大致区分各房室。左、右心膈角区可见三角形脂肪密度影,常呈对称性出现,右侧多大于左侧,为心包外脂肪垫,注意不要误为病变。CT图像上不能显示肺段间的界限,只能根据肺段支气管及血管的走行定位。发生肺段范围内的病变时,则可显示肺段的形态。需要及时去除造成伪影的因素,以保证CT图像的质量。

3.2胸部CT检查的优点

CT所具有的密度分辨率高以及断面成像,无重叠干扰等优点,对普通X线检查有一定诊断难度的纵隔病变、肺内微小病变以及对胸内淋巴结增大的诊断有着特殊价值。因此,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中,CT检查的优势是一次性完成多种损伤的综合诊断。CT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对症治疗。胸部低剂量CT扫描对胸部病变的检出敏感性和显示病变的准确性均优于常规X线胸片。低剂量CT扫描显示胸部结构的清晰度明显优于常规X线胸片。低剂量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肺血管-支气管束至胸膜下1~2cm处,清晰显示肺小叶结构,常规X线胸片仅能隐约显示主支气管及中、内带肺野的肺血管影。低剂量CT对纵隔器官的形态、轮廓、结构及其周围间隙均可清楚显示,常规X线胸片仅能隐约显示纵隔结构。胸部低剂量CT检查辐射当量比常规胸部CT大幅度降低,与胸部X线摄片的有效辐射当量相当。与常规X线胸片比较,胸部低剂量CT扫描有利于检出轻微病变和隐蔽部位病变,显示病变特征,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检查质量有保障。胸部低剂量CT在胸部健康查体中的价值明显优于X线胸片。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支气管镜;呼吸系统疾病;儿童

近年来随着支气管镜技术在儿科临床应用的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病因诊断及治疗有了新的途径。本文对行电子支气管镜术的220例不明原因或难治性呼吸道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在儿童呼吸道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我科呼吸系统疾病患儿220例,经过常规检查及治疗病因尚不明确或治疗效果不理想者。男155例,女65例;年龄22天至14岁,其中6岁60例;病程5天~10年;临床上反复咳喘56例,迁延性肺炎9例,弥漫性肺部病变21例,肺不张84例,咯血或咳血丝痰13例。

1.2方法

1.2.1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获得家属同意并签署同意书,应用“边麻边进”的利多卡因气管内局部粘膜表面麻醉的方法进行麻醉[1]。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选择富士能EB-470P(外径3.8mm)、EB-470S(外径4.9mm)电子支气管镜经鼻插入,依次观察会厌、声门、气管、隆突、叶支气管、段及亚段支气管,结合胸部影像学,观察病变部位,根据病情进行局部灌洗、刷检或活检,收集灌洗液行培养及涂片检查。

1.2.2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 对炎症性肺不张患儿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将电子支气管镜伸至病变部位支气管开口处,用37℃生理盐水进行灌洗,每次注入0.5~1ml/kg,若镜下示分泌物较多,可反复灌洗。术后随访2周。

2 结果

2.1 支气管镜检查结果 镜下结果见表1。本组病例多数镜下表现为支气管内膜炎症改变,142例/220例,占64.5%,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病程较长的患儿表现为粘膜肥厚、纵膈皱襞形成。其次为气道狭窄,包括先天性及后天获得性狭窄病例47例,占21.4%,以及气道异物23例,占10.5%。220例患儿中4例镜下未见异常。

2.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104例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培养,有病原菌生长14例,阳性率13.5%,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鲍曼氏不动杆菌2例、大肠埃希氏菌2例、马尼尔菲青霉菌1例。通过细胞学分类计数及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嗜酸性粒细胞肺炎2例,肺泡蛋白沉着症1例,肺含铁血黄素细胞沉着症30例,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2例。

2.3 治疗 对痰液阻塞所致的52例肺不张患儿进行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2周后复张率在86.5%。

2.4 电子支气管镜检的安全性 见表2。

3 讨论

3.1电子支气管镜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作用

支气管镜因其能直接窥视病变部位,清楚看到病变在成人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广。近年来随着电子支气管镜设备的引入及适用于儿科的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在儿童难治性肺炎、反复喘息、弥漫性肺部病变、肺不张等疾病病因诊断上有了较大帮助。

本组病例多数镜下表现为支气管内膜炎症改变,其次为气道狭窄及气道异物。通过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不仅可以直接看到病变,并可以通过灌洗液培养及涂片检查明确病原菌。104例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培养,有病原菌生长14例,阳性率13.5%,其中1例培养出马尼尔菲青霉菌,而该患儿痰培养阴性。对于难治性肺炎,通过电子支气管镜检及灌洗液检查可以提高病因诊断率。

喘息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反复喘息的原因主要为气道腔内阻塞、管壁疾病及腔外压迫[2]。本研究中56例反复咳喘患儿其原因有气道狭窄、气道异物、气管支气管软化、气管支气管发育异常及会厌囊肿等。

既往对肺部弥漫性改变病例认识不足,检查手段较局限,病因难以确定,确诊需要开胸肺活检,创伤较大。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留取灌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及培养,结合临床资料及高分辨肺CT检查,结果发现部分患儿为感染所致,其它诊断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肺泡蛋白沉着症,肺含铁血黄素细胞沉着症及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肺不张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胸部影像学方法对肺不张病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焦安夏等人报道儿童肺不张的原因以炎症、异物和结核最常见[3]。肿瘤是儿童时期少见病,但本组病例中引起肺不张的1例患儿为气管内肿瘤。

3.2电子支气管镜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电子支气管镜不仅可以明确肺不张病因,同时还可以针对肺不张的病因进行治疗。本组52例感染后痰液阻塞所致的肺不张,通过支气管镜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灌洗、清除分泌物,灌洗后复张率86.5%。支气管异物是慢性肺疾患的病因之一。异物的长期滞留可引起肉芽组织增生、异物远端支气管扩张等多种表现,通过电子支气管镜可进行异物钳取或套取,尤其适用于三级以下的支气管异物[4]。近年来随着介入肺脏病学的发展,儿童介入治疗亦不断开展,包括对支原体肺炎所致的气道炎性狭窄并肺不张患儿通过支气管镜进行球囊扩张术,肉芽及瘢痕组织致下气道阻塞和狭窄儿童在支气管镜下进行冷冻治疗以及儿童支架的应用[5-7]。

3.3电子支气管镜诊治呼吸道疾病的安全性

电子支气管镜常见并发症有一过性低氧血症、鼻粘膜出血、喉头水肿等。在本组患儿中一过性低氧血症最常见,其次为鼻粘膜出血。发生一过性低氧血症的患儿多为肺部病变弥漫或病程较长,肺功能较差的患儿,经过加大氧流量吸氧处理,大多可以缓解。5例咯血的患儿为行支气管粘膜活检者,1例因术后大咯血转PICU治疗,该患儿为气管内肿瘤。无1例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电子支气管镜具有较安全、快捷、能直接查看病变等优点,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科支气管镜协作组.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0):740-744.

[2] 陈志敏.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喘息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5-8.

[3] 焦安夏,刘玺诚,江沁波等.儿童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下的病因诊断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1):656-658.

[4] 江沁波,刘玺诚,江载芳等.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诊治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2):734-737.

[5] 孟晨,于华凤,倪彩云等.应用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肺不张的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4):301-304.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X线诊断;呼吸系统病变;体会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38-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今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也是越来越加的关心。为了提高对于疾病的诊断率,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被发明出来。X线的出现,使得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更加的容易。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偶然发现的,它能够穿透一切可见光不能穿透的事物,并且能够通过激发荧光物质从而产生荧光的射线,因为当时人们对于这种射线并不了解,因此命名为X线。一些医学专家们发现了这种射线的特点,于是在第二年,X线就被应用在了医疗领域。

一、X线的特点

X线是一种可以穿透所有的不透光的物质的,同时可以使荧光物质产生荧光的射线,在诊断一些人身体内部的疾病时,应用X线可以有效的诊断,提高对于疾病的诊断率。X线具备的特点是:

1、穿透性:X线是一种穿透性很强的射线,一般情况下,它可以穿透所有的可见光不可穿透的物质,同时,在X线穿透不同的物质时,它们对于X线的吸收能力不同,影像可以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衰减。

2、荧光效应:在使用X线这种射线照射一些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时,可以通过激发这种物质而使得它产生荧光。

3、感光效应:X线具有感光效应,在X线照射一些感光材料时,可以产生光化学反应,这种反应使得感光材料感光,并且潜影。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之后,可以在X线胶片上形成黑白的影像。

4、电离效应:在X线穿透一些其他物质时,是可以被吸收的,而被吸收之后,X线可以使组成这种物质的分子电离,分为正负离子。X线在通过体内产生电离效应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方面的改变,医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效应。

在应用X线诊断呼吸系统病变时,主要是应用X线的前三个特点。由于在呼吸系统中,气管、支气管和肺内存在着气体,这些气体和周围的组织对于X线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应用X线检查,可以明确的气体与周围的组织区分开。呼吸系统的许多的病变都可以通过X线诊断出来。

二、应用X线检查呼吸系统病变的技术

(一)胸部透视

在应用X线检查呼吸系统疾病时,可以选用胸部透视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应用胸部透视检查时,常常采用站立的。然后多方位的观察患者肺部的结构、有无病变等。通过这种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到患者的肺野、肺门、纵膈、心脏、大血管、横隔等,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患者的呼吸运动,膈肌的活动以及心脏的跳动。但是应用这种检查方法,对于一些细小的结构济南发现,而且患者在检查时常常会受到大量的辐射,因此不可多用。

(二)胸部摄影

由于X线检查,辐射过大,患者不宜多次采用,但是在诊断疾病中常常会需要到X线的检查结果,因此,人们选用胸部摄影的方式,可以永久的将当时观察到的影像保存下来。一般情况下,选用胸部摄影多是采用正位或是侧位,有时,为了能够更好的病变部位的情况保留下来,还可采用一些其他的,如斜位,前弓位等等。不宜站立的病人还可采用卧位照射。

三、确定患者的病变部位

在对患者应用X线诊断呼吸系统病变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病灶的部位,只有明确了明早的部位,才能够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指导,在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确定时,常常选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多摄片,而另一种是透视下深呼吸。正常情况下,由于人体是一个立体的,在对于人身体内的病变部位的确定过程中,单单是选用正位的摄像确定是十分困难的,常常还会需要侧位片。如对于胸腔积液的诊断过程中,仅仅是选用正位篇,常常会出现误诊的可能性,因为肺门渗出性病变有时会与这一疾病的正位摄影是类似的。为了更加明确的诊断这种疾病,常常要求在摄影时,选用多种。而在对肺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有时对于肺内部的病变和胸壁的病变是不容易区分的。这是让患者深呼吸,如果该处的病变是随着肋骨移动的,那么就是胸壁部的病变,而如果病变随着肺纹理移动,则表明此处的病变是,肺内部的病变。

四、确定病变的大小、形态以及病变的数目

在应用X线诊断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时,一般情况下,X线可以观察到患者病变的大小、形态以及数目。病变的大小一般表明病变的时间,如果病变大的话,那么久多是晚期,而如果病变小的话,则很有可能是结合瘤。而在对于病变形态的观察过程中,病变的形态往往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变类型其所具有的形态是不同的。像周围型肺癌多是深分叶、细短毛刺。对于病变数目的了解,有助于之后对于疾病的名曲治疗。

五、确定病变的的新旧

在应用X线诊断呼吸系统疾病时,可以通过对于影像的观察了解疾病的新旧。一般情况下,刚刚出现的较新的病变多是渗出性的,病变是处于发展的过程中的。而一些存在时间相对较长的病变,多是该处组织增值、纤维、钙化,是病变缓慢发展的过程。

六、总结

对应用X线观察呼吸系统病变时,可以观察到许多有利于疾病诊断的东西,所以在进行摄片时,一定要认真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摄片。但是有的时候,在应用X线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同样的影像,或是相同的疾病的影像不同,医者在诊断时,不能简单的就下诊断,应该多方面的考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应用X线检查,减少误诊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患者可以尽早的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苏丁绪,周崇安,李明波.浅析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2):12 -13.

[2]祁吉, 高野正雄.计算机 X线摄影[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

[3]于凤珍, 陈静, 刘卫东, 等.CR摄影在骨骼肌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J]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9, 9(3):195.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羌族;儿童;疾病谱;变化趋势

了解一个地区住院儿童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分析儿童病种结构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当地儿童疾病的区域特点和时间趋势,对于评价社会医疗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以及为政府决策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但目前相关数据更多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缺乏县级基层医疗单位儿童病历分析,更缺少对少数民族儿童疾病谱的系统报道。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现有人口30多万,主要聚居在四川省的茂县、汶川、北川县等地。北川县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羌族8万多人。北川县人民医院在5.12特大地震后遭受毁灭性破坏,于2010年9月迁入北川县新县城。本文就5.12地震后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3159例羌族住院儿童病历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源于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川县人民医院的羌族住院儿童。

1.2 方法 疾病诊断参考诸福堂《实用儿科学》及有关专业会议的统一规定,疾病分类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标准,采用第一诊断进行分类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构成比及疾病顺位统计方法,P

2结果

2.1总体情况 2011~2014年共收集羌族住院儿童病历3159份,其中男性儿童1755例,女性1404例,男:女=1.25,无统计学差异(χ2=0.65,P>0.05)。儿童住院数逐年增加,到2014年已突破上千例,见表1。

2.2年龄分布 年龄2 h~16岁,平均年龄32.71月。各年龄段以1~3岁儿童最多,共1221例,占全部病例的38.65%;0~1岁婴儿其次,901例占28.52%;其它依次为3~7岁803例占25.42%,7~12岁199例占6.30%,12~16岁35例占1.11%。

2.3 羌族住院儿童疾病系统构成 各个系统疾病中,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为主,始终占居各年度发病的前3位,所占比例超过90%。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高达近80%,且近两年有上升趋势。新生儿疾病所占比例为2.82%,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病、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意外伤害等各个系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都没超过1%,见表2。

2.4羌族住院儿童疾病病种构成 每年度住院儿童前10疾病病种构成不尽相同,但支气管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基本上一直占居各年度发病的第1、2、3位,特别是支气管肺炎和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例数远远高于其它病种,见表3。手足口病在2012年和2014年都上升到第4位,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也从前2年第10位上升到后2年第7位,高热惊厥在2014年进入前10位,提示这三种病发病都有上升趋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从2011年后没再进入前10位,发病数呈现逐年降低。4年中未见白喉、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病例;流行性腮腺炎每年散发,符合当年流行趋势。

2.5疗效和住院时间 治愈1278例,治愈率为40.46%,好转1843例,好转率为58.34%,治疗有效率为98.80%。未愈34例,死亡1例,其它3例。平均住院时间为6.18d,住院时间≤3d的病例为342例,占10.83%。

3讨论

随着5.12特大地震后灾后重建的顺利完成,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事业取得了长远发展,儿童保健意识显著增强,就诊率不断提高,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羌族男性住院儿童比女童多,可能与我国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及某些疾病发病存在性别差异有关。发病年龄集中在0~7岁,占92.59%,其中1~3岁儿童占全部病例的38.65%,主要原因是婴儿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抗体滴度下降,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渐增多,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免疫力相对较弱,易受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细菌感染[2]。

本文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一直占据着疾病谱的首位,与国内多地文献报道一致[1-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婴幼儿本身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②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多,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得不到很好控制。WHO提出儿科今后重点是加强呼吸道管理,努力降低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的根本措施一方面要增强环保意识,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儿童保健,做好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1,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种疫苗的广泛接种,许多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一些新发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不断出现,特别是手足口病近年上升明显,保持高发趋势,这与手足口病病原体多样,传播途径广泛,传染性及致病性都较强,又无疫苗免疫等有效预防手段有关,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和管理者高度重视[5]。

参考文献:

[1]马丽霞,王广新,李楠,等.1998~2009年山东省住院儿童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5):4445-4448.

[2]张姝,黄志,宋萍.我院10年来住院儿童疾病谱构成及变化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2):132-134.

[3]金克微,李昌崇,蒋永贺.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流行趋势6987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1):898-900.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范文第5篇

大概是8年前的事情吧,我们科内先后遇到了不少肝硬化患者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那时,顺理成章地认为,肝硬化患者要表现,出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必然考虑为呼吸系统疾病,以感染为最常见。记得当时几乎都按照一般炎症来处理,奏效甚微。虽然如此,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习以为常。

不久前,在图书馆浏览新书时见到由孟庆义等编写的一本《急诊科典型病例分析》,书中介绍了4例“肝肺综合征”,现抄录1例如下。

患者,男,56岁。因胸闷、憋气、右上腹胀痛20年。咳嗽、咳痰伴发绀3年入院。

20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并逐年加重,同时伴有双侧季肋部持续性胀痛,以右侧为重,严重时不能弯腰;有时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当地医院就诊,行B超及肝穿刺活检,诊断“弥漫性肝病”,未做特殊治疗。13年前发现脾大、脾功能亢进,此后经常有鼻衄及牙龈出血。近3年来出现咳嗽、咳痰,有时痰中带血丝,偶尔出现暗红色血块,伴口唇、指端发绀明显,活动后胸闷、憋气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T36.7℃,P 60次/分,R24次/分,BP 90/60 mm Hg。慢性病容,面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口唇、甲床发绀,杵状指、趾。双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啰音。肝脏可触及肋下3 cm,剑突下5 cm,脾脏肋下4 cm。

实验室检查:RBC 4.26×1012/L,WBC 8×109/L,PLT 302×1010/L,Hb 147 g/L;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均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正常,γ-谷氨酰转肽酶58 U/L,总胆红素23μmol/L,直接胆红素10.3μmol/L,白球蛋白比值(A/G)1.33。

血气分析显示:吸氧前pH值7.41。动脉血氧分压(PaO2)38.6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7.8mm Hg,血氧饱和度(SaO2)73.0%;吸氧后:pH7.42,PaO2 68.5mm Hg,PaCO2 35.4mmHg,SaO291.0%。

胸片显示双肺纹理较粗;胃镜见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肺功能检查示通气功能减退,小气道功能障碍。对比超声心动图心脏无畸形,二氧化碳气泡造影显示二氧化碳小泡先在右房右室内出现,二氧化碳小泡离开右房室经4-6个心动周期后,左房室内见明显小泡回声,提示肺血管扩张。胸部CT未见异常,上腹部CT示下腔静脉狭窄,奇静脉、半奇静脉扩张;肺部核素检查未见典型肺栓塞改变。肺血管造影检查示心脏各腔室未见异常,未见肺动脉栓塞及肺动脉畸形引流。

读完上述病历,不能不引起深思,回忆起来既往对“肝肺综合征”的诊治之失误,深感惭愧。

【思维方法】

“一元论”是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我想对此大家不会再有异议了。

问题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是想用“一元论”思维,但是难以实现。换句话说,就是将全部临床症状都用一个疾病来解释,又解释不通。无奈,只能另外考虑其他疾病。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激发点,一是对临床征象观察的是否到位;二是对相关医学知识是否了解。如果缺乏这两点,必然会干扰或遮蔽你的思维路径,以致实施困难。

诊治过程提示

怀着沉痛而自责的复杂心情,寻找过去导致对该病诊治的失误,其主要原因有如下。

临床水平低下现代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拓宽了我们的耳目,提高了我们临床实践能力。

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当年临床医生的知识狭隘与诊治条件的简陋,对肝肺综合征的认识十分肤浅,几乎很少做进一步检查,后来,由于血氧分析检查项目的日益普及,对此病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