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统计;专业建设

当前,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众多领域。大数据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挑战。显然,对高等教育来讲也同样如此。相应的,对直接服务于经济统计人才培养的经济统计学专业建设来讲,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新形势下,专业建设遇到新的挑战又将是怎样的呢?进一步的,为了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又需要对旧的培养模式进行怎样的修正和改进呢?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虽然学术界已经积累了大量与(经济)统计学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成果(如庞皓,1991;曾五一,1999;曾五一和尚卫平,1999;曾五一等,2010;朱宇兵,2009等),但基于大数据背景对这些问题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则可以视为是对此进行弥补的一个努力尝试。

1经济统计学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统计学是一个新的专业。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新专业目录中,除保留统计学为理学类一级学科(包括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两个二级学科)之外,在经济学类的经济学一级学科下增设经济统计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开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专业目录颁布后新设立的,如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以及中南民族大学等;一种则是由原来的统计学专业更名而来的,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等。从发展历史过程看,经济统计学并非是一个全新的专业,而是由以前的统计学专业发展而来。在1998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统计学被列为理学类一级学科,但可选择授予经济学或理学学位。在这种背景下,根据具体的办学条件和偏好,各高校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模式,一类是强调各类统计学所具有的共性。它肯定统计学的“理学性质”,按照理学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另一类则是强调各类统计学的个性,如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曾五一等,2010)。前者的数量较少,它是将统计学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来看待,所开设课程主要是数学和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后者数量占有绝大的比重,其专业方向包括国民经济统计、经济统计、管理统计、金融证券统计等(李宝瑜,2004)。从我国统计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过程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转变,即从起初的侧重理论培养向当前的强调实际应用转变以及从起初的主要服务政府部门向当前的主要服务社会企业组织转变。由于新专业目录颁布时间还很短,经济统计学专业还没有建立起新的培养模式,主要还是其前身———(经济学方向的)统计学——培养模式的一种延续。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目前各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还主要是参照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制定的,其培养目标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既懂数理统计方法、又懂经济统计方法,并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经济统计人才(曾五一等,2010)。这种人才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能胜任基层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日常统计业务,而且能从事市场调查、经济预测、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相应的,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安排上,各高校大都贯彻了“大统计”的学科观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向书坚和平卫英,2010),即在强调较为完整系统地介绍统计学主要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同时,还强调其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按照经济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也就是说,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显著的二元性特征。从各高校的具体设置看,统计学方面的课程一般有数学基础课、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随机过程、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等;而经济学方面的课程一般则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以及与专业方向(如国民经济统计、财务会计统计、金融证券统计等)有关的课程。此外,和其他专业一样,经济统计学也重视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熟练地采集数据和应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因此,Excel、SAS、SPSS等常用软件的学习和训练也通常以实验课的形式被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但是,要注意的是,我国各高校在制定或修订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当前随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大数据海量涌现。而由于大数据和传统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各高校现有的经济统计培养模式可能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2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之所以在众多领域里引起关注,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相对于传统的标准化数据,大数据不仅体量庞大、产生速率极快,而且也更为全面(甚至是整体数据)。因此,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也更接近真实。换句话说,大数据分析往往意味着人们能够从这些全面的数据中获取新的洞察力,从而更有可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进而带来更大的发展。大数据蕴含的巨大潜在价值,势必将打破现有的数据边界,使大数据逐渐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对象。由于大数据与传统的标准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对未来的经济统计工作而言,大数据势必将带来新的问题或挑战。简要地说,大数据带来新的问题或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

(1)数据来源问题。与传统数据主要来源于抽样调查或组织内部不同,大数据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环境的巨变———个人电脑的全球普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盛行,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爆炸式发展,以及数以千万计的联网传感器节点在交通、汽车、工业、公用事业和零售部门等的广泛分布,这些都让数据的生产和收集的途径更为多元、更为广泛。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其蕴含的巨大潜在价值,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可以与物质和人力资本相提并论的重要生产要素和组织资产。相应的,对各类逐利组织(尤其是企业)来说,不仅需要考虑如何收集到大量的有效信息,同时也希望这些信息为其独自所占有,如最近阿里巴巴封杀微信、京东,断绝与社交网络新浪微博的账号合作。这种电商行业“封杀”现象的出现,其理由看似是如这些企业所宣称的那样为了保护公司的信息安全,但背后的根源其实是担心自身的内部商业信息通过互联网泄漏,担心用户流量的命脉被他人掌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解决数据的封闭性问题将是经济统计工作数据收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此外,对经济统计人才来讲,由于数据不再仅仅是标准结构的,资料收集新技术的开发和掌握也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2)数据分析问题。由于数据更多的是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传统的经济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可能不再有效。就大数据分析而言,经济统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体量庞大且杂乱无章的各类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以创造新的知识和新的价值。在以前,数据很大程度上是指“数字”,如业务量、营业收入额、利润额、工业企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GDP等,都是一个个数字或者是可以进行编码的简单文本。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不再是隐藏在终端和网络后面的隐形者,购物、社交、游戏、阅读、出行等信息都变成数据被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储存设备中。而数据也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还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其涵括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如博客、微博、通话录音、位置信息、交易信息、点评信息、互动信息等。也就是说,数据不再只是结构化的,更多是广泛存在于社交网络、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之中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随着数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增长越来越快,要想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有效的分析。而由于数据更多的是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形式出现,过去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可能无法实现实时监测和分析。

3应对措施及建议

从个人服务到商业运营,从医疗卫生到公共教育,从城市交通到公共管理,大数据已开始撼动世界的方方面面。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大数据时代也向包括经济统计在内的众多领域提出了众多挑战,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及应对。具体到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经济统计学专业建设,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必要的变革:

(1)树立市场意识,避免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高校经济统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用”脱节,还没有全面实现学以致用。一方面,以企业为主的各类组织对经济统计人才需求非常急迫,如最近一份针对近千家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97.9%的企业认为数据分析对电商运营很重要,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数据分析能力欠缺,同时有近60%的企业希望专业数据分析人才加入,并愿意为此支付更高薪资;①另一方面,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现有模式基本上是以传统数据为对象的。换句话说,在现有培养方式下,学生掌握的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大数据的分析需要,如传统的统计分组、频数分布等数据整理方法显然难以完全适用于图片、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因此,要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则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教学计划、更新落后的教育内容、采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需要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融合,跟上当代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发展的步伐。

(2)经济、统计与IT相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在大数据的洪流中,数据分析是否能够带来新的洞察力、创造新的知识和价值,取决于从业人员是否掌握大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和开发的相关特定工具。从我国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经济类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两大基本模块。虽然各高校都强调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复合型经济统计人才培养原则,也主张将理论方法的教学与计算机软件紧密结合起来(如“统计学导论”选用Excel,“应用多元统计分析”选用SPSS,“计量经济学”选用Eviews等软件作为计算工具),但在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日益成为新潮流、新趋势的背景下,仍然很少看到有高校在经济统计学专业中开设独立的、专门涉及大数据技术的相关课程。因此,根据现实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我们应该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即根据大数据分析的内在需要,在经济学和统计学相关课程之外把大数据技术相关的课程纳入到现有体系之中,实现“经济、统计与IT”三方面内容的平衡和融合。在大数据时代,虽然经济统计所包括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但是其内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收集数据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而是需要利用多个数据库来接收发自客户端的数据,并导入到一个集中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相应的,数据存储和预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和分析也都是以分布式数据库为工作对象的。考虑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技术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通用性等,在Hadoop、NoSQL、HDFS等目前较为常用的大型数据分析软件和工具中,我们建议至少增设Hadoop方面相关的课程。

(3)与时俱进,加强师资队伍培养。能否把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随着大数据及其应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经济统计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从教师队伍的结构看,由于经济统计学专业发展的过程使然,目前我国各高校该专业的专业教师以具有经济学或统计学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为主,而具有信息技术教育背景的教师还非常稀少。由于大数据及其应用需要融合经济、统计以及IT等多个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因此对经济统计专业建设而言,当前最为迫切的是,需要建设一支教育背景涵盖上述三个领域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而实现的途径无非是两种:一方面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挖潜,重新组合和配置教师资源以优化经济统计专业教师团队;另一方面则是实施“请进来”战略,加大力度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在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的同时,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还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鼓励教师积极“走出去”,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和学习,鼓励教师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提高自己,以此来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教师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宝瑜.统计学一级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统计研究,2004(8).

[2]庞皓.经济统计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J].统计研究,1991(1).

[3]向书坚,平卫英.30年来我国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2010(1).

[4]曾五一.关于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意见[J].统计教育,1999(8).

[5]曾五一,尚卫平.关于经济统计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统计研究,1999(11).

[6]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2篇

 笔者分析了在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特点。高职统计学课程是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一般开设在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之后。由于该课程主要是与数据、信息打交道,课程教学内容显得繁琐而枯燥,高职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欠佳,一开始往往便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

2.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理论、原理为主,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课时分配上,在统计定理,统计方法及数学证明上花大量的笔墨。在数据处理环节的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方法,如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结果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沉埋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甚至导致学生对数据产生厌烦心理。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中,统计工作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据的热爱。高职教育,应该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强调和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地减少对数理统计定理和方法的证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为引擎,引入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具备正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因此,统计学课程应引入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介绍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的软件,如spss、excel等软件,并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得到规律,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增加统计软件的介绍和运用,代替了以往繁琐的计算过程,切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软件的操作中获得了技能与成就感,甚至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据的热爱。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①丰富案例教学。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随时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自身积极地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统计调查活动,积累统计案例资料,将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甚至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如某公司不同地区销售额的统计分析及销售策略抉择问题呈现给学生,增强课程的情景性。②增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统计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统计原理方法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讨论式学习融入其中。③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统计学中较多概念和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擅于利用各个知识点的关系,采取环环相扣,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

3.教学资源的配套及优化。一是学校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大力配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缺乏统计学教学所需的实验室,教学软件以及统计软件,这成为统计课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二是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统计学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深入广泛的统计知识,还要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对大部分年轻老师而言,统计实践经验缺乏,对统计原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和锻炼。而部分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操作技能上还比较欠缺。学校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知识结构、素质、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22-02

在我国,《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方法论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统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解决实践问题提供重要途径。在现今的大数据时代,对统计思想深入理解,对基本的统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并懂得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是目前经济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西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其办学过程中始终以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各种应用型人才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主要有金融学、经济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统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平台必修课而开设的。鉴于笔者多年从事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主要问题

1.授课课时不够。一直以来,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中,统计学课程的课时并不多,大多为54学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统计调查与整理、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等,同时还增加了统计数据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统计决策等。统计推断内容的增加丰富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发展的需要。但在有限的课时容纳这些内容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课时不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有限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更谈不上经济管理实践中去应用。

2.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不衔接。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微积分、概率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多元回归分析等。由于在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这些课程内容的讲授主要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分别承担,使得各课程教学活动缺乏统一的组织,各门课程老师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在统计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其中的统计推断与概率论中课程存在着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时的大量浪费;而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内容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合理。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是单一的以传统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课堂上师生缺少一定的互动环节,以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某种程度上对许多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在讲授过程中各章内容增加了一定的案例分析,但由于课时有限,案例分析大多只能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很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堂信息,但相关软件(EVIEWS,SPSS,STATA等)并没有跟进,使得学生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一定的提升。

4.实践环节缺失。统计教学除了课堂讲授外,统计实践教学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统计实践教学一般通过实验课和实践课来实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通过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统计学相关软件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的情况是,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时教学时间较短,每周仅为三课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学教师往往由于受限于课时少等原因,把统计学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而对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同时,学生在课后主动结合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也是比较少见,致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

二、改革探索的举措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统计教学组的教师通过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大胆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推进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措施,重点解决了以下方面的问题。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统计学 经管类专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26-02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在数据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性科学。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经管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为解决各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大大简化了统计的运算和分析,更大大拓展了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从市场调查到企业管理再到银行、保险和证券,各类经营管理活动无不渗透着统计的思想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因此,如何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扎实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帮助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就成为当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了对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为进一步推行统计学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和提供参考依据,提高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学期刚学完统计学的国贸、会计、公管、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及物流等6个专业的学生随机抽取10个班,共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95.67%。其中,男生123人,占42.9%;女生164人,占57.1%。分别是国贸60人,会计85人,公管50人,市营29人,农林28人,物流35人。

2.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课堂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法以及校园网问卷上传两种方式进行信息收集。调查项目包括:统计学考试成绩、对统计学方法掌握情况的自我认知、课堂授课方式评价、授课内容建议以及考核方式建议等。

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份录入、核查,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 果

1.教学效果

样本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见图1),平均成绩为77.65±8.65分。

在有效样本数据中,认为自己能够独立进行数据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占87.1%,能够独立进行列联分析的占68.8%,能够独立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占64.6%,能够独立进行方差分析的占58.2%,尚有15.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数据处理。

2.课堂教学

课堂讲授是影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为此,我们针对课堂讲授的学时设置、选用教材、教学内容、进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管理等进行了专项调查。

学时设置。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的学时数均为72学时,均为理论课。调查结果显示87.3%的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增加实验设计的教学环节。

选用教材及教学内容。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选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贾俊平教授编写、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第四版)》,教学内容包括:统计学基本概念、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指数等。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大部分方法。调查结果显示,85.2%的学生对所选教材感到满意,43.2%的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较多,36.4%的学生感觉内容适中,2.3%的学生认为还可适度增加一些有关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调查显示,90.3%的学生更喜欢体验式教学方法。建议教师的授课方案由“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问题,应用统计方法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统计思维的训练和统计方法的掌握。9.7%的学生表示传统的授课方式更易于被接受。95.7%以上的学生都表示授课过程应多联系实际,从应用或今后工作需要的角度来介绍统计知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深刻了解“统计是一门方法,一种工具”这一重要思想,并拥有掌握数据处理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热情和迫切希望。有关进度安排,54.3%的学生认为授课进度合理,32%学生认为应该适度缩减描述统计部分的授课时间,而适度增加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授课学时。13.7%的学生认为有关统计软件的操作速度偏快,讲解速度也偏快。

课堂管理。调查显示,57.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23.8%的学生认为课堂纪律主要靠学生自律,授课教师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18.4%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该严格课堂教学秩序,课堂管理的松散化也是导致部分学生缺勤或思想开小差的一个主要诱因。

3.考核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考试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分析题等6类。调查结果显示,76.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闭卷考试方式可以部分或全部反映其真实的学习情况,23.3%的学生则认为不能反映。关于考试题型, 34.2%的学生认为可以去除简答题,而56.4%的学生则认为可以减少简答题的数量或分值,但不能去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客观题容易考查学生对统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死板掌握,而无法测试和体现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7.5%的学生建议考试采用开卷方式,给出几则案例,写明分析要求,由学生自由选择测试题目,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完成测试。87.9%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更能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水平。

三、讨 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和社会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深度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统计学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建议:

1.改革考试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就是指挥棒,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决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的角度看,应用是根本。就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统计学的第一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用其去解决经济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而我们的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应该着重测试和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水平。

改革构想如下:将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第一,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与老师互动、思考回答问题的得10分。课堂表现分成五档,每档之间的差距为2分。分值档级按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和发言次数评定。第二,期中考试占40%。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一般以客观题为主。第三,期末考试占50%,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设定为2~3个小时。由任课教师出4~5个分析案例,要求学生自由抽题并对选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撰写,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2.改革教学内容

本次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整个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不自信。我们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没有开设实验课程,72个学时均为理论讲授,虽有多媒体的协助,但学生缺少亲身实践的机会,加上大学教育的松散化,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不足。第二,目前统计学的整体教学内容较基础,应用的空间有限。在我们讲授的内容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列联分析的应用面最广,然而我们的讲授也仅限于一个总体参数(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个变量之间的列联分析。这些内容基础,但在实际场合,往往变量较多,问题较复杂,所以很难直接应用。第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统计分析的结果往往要用统计分析报告的方式来呈现,而在我们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缺少这部分内容。

为此我们建议:减少理论讲授的时长,增加实验上机的学时;减少描述统计等简单内容的讲授时间,增加统计分析报告撰写的教学内容;适度介绍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和简单的教学方法是遵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介绍每一种方法。该种模式内容完整、逻辑性强,但会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与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由实际需要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得出结论,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理应遵循这样的程序,从实践中寻找问题,整理形成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讲解应用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让学生在探求与摸索中体会统计方法的“威力”,自觉地对统计方法进行理解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类似的社会实践中。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对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实际处理数据的能力,达到经管类专业学生学统计用统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施红英、闫洪涛、杨新军.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2009(6):1164~1166

经济学统计学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01-03

一、研究背景

自2002年桂林理工大学在广西开办了第一个统计学本科专业以来,针对当时理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数理基础相对扎实,但普遍统计思想不够,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的现状和特点,对统计学专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研究,确立了"数学与统计学相融,从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和极强的统计分析应用能力有机相结合的理念出发,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9年研究成果开创“应用性、实验性、案例性”一体化的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并在其后分别把统计学学科建成广西重点学科和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以及把应用统计实验室建成广西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虽然我校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近几年,我们也逐渐感觉到在大数据新形势下,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学体系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且某些问题还有日益凸显的趋势,我们原来的某些研究成果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继续进行改革研究,探讨在大数据背景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统计学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如何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相关课程和课程内容,以培养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学专业人才。

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数据在大数据时代重要作用,我国也不例外,2012年9月,国家统计局第7次局务会提出,尽快开展在政府统计中应用大数据的研究。2013年可以看作是我国政府统计之大数据元年。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2]颁布,标志着我国正逐步进入大数据建设的新时代,为此,国家统计局积极推动大数据在各方面的应用与实践。而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应用统计学学科是与数据分析处理联系最为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应顺应大数据发展的趋势。在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在继承传统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对所需的数据处理技能提出的需求更高了。这就是说,大数据对应用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的冲击无疑是最大且不可避免的,这给应用统计学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应用统计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数据逼迫人们改变分析、处理数据的手段、思维和理念,这就逼迫应用统计学专业改革必须引入新手段、新思维和新理念。培养应用统计学人才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大数据新时代的要求,这关系到应用统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这一研究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二、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