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会计的本质

管理会计的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会计的本质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第1篇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管理和会计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对企业成本的预算、核算、控制,得出科学合理的数据,作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有益参考,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管理会计用于企业成本控制的会计方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价格进行定位,在去除产品的目标利润后,确定产品目标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在具体的成本控制过程中,先减去产品的周期成本,再不断细化和创新产品工艺,以降低产品成本,达到对产品目标成本的有效控制。

例如:某企业生产的A产品的市场价格为30000元/件,企业事先设定的产品利润为每件5000元,则,A产品的目标成本为:30000元-5000元=25000元。在运用目标成本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会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和市场调查,详细了解客户的有关需求,确定产品的特征属性,对产品进行准确的价格定位,充分占据市场优势。

二是根据企业的年初预算,对企业的目标利润进行准确计算,然后去除产品目标利润,计算出产品的目标成本。

三是对产品进行设计,同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照,如果产品成本较高,则利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努力将产品的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内。

四是投产之后,对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有效分解,将目标落实到人,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产品工艺,尽可能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品价值。

(二)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指以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为目标,将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和核算出成本之间的差异,并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控制产品成本。标准成本法包括人工成本差异分析、直接材料差异分析、固定制造费用分析、变动制造费用分析等。

例如,A企业生产某产品时,消耗材料的标准价格为4元,标准数量为4个,而该企业在生产500件产品时,实际发生的材料采购价格为4.5元,每件产品消耗的材料数量为5个。则: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4×(500×5-500 ×4)=2000元;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500×5×(4.5-4) =1250元;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企业材料购置价格偏高、材料消耗量较大,需要通过一定措施来加以控制。

标准成本法在早期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通常企业在年初制定出产品成本,并以此为标尺对实际成本的节约和超支情况进行衡量,该种方法适用于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少且数量较大的企业。

(三)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指通过边际分析的方法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生产成本的最低化。即企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生产中的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对企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进行最佳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以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会计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重视

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在应用管理会计控制企业成本时,要从整体上加强对管理成本工具的运用,使成本管理覆盖到原材料的生产、采购、销售以及资金回笼等各个环节。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将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成本控制有机结合,实行绩效激励、考核等制度,形成责任、权利、利益相结合的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制定相关制度,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成本。此外,还要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提高企业信息化利用程度,完善企业会计工作机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二)管理支持

企业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财务管理一体化工作,不断优化企业财务队伍,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团队管理力度,强化岗位设置管理,实现对各部门工作的有效跟踪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加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梯队建设,强化企业组织机制和制度管理,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提升财务管理队伍水平,避免财务人员流动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基本指引; 战略导向原则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5-0034-03

2016年6月,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以下简称《指引》),为广大企事业单位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提供了权威的参照,是管理会计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对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引》中明确提出,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战略导向、融合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四项原则[1]。

笔者认为,这四项原则的核心是战略导向原则,它是另外三项原则的统领和基础。在《指引》中,关于战略导向原则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即管理会计的应用应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持续创造价值为核心,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对其进行准确、全面的把握是正确坚持该原则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管理会计中战略导向原则的内涵进行深入讨论与思考,为各界学习和应用《指引》抛砖引玉,愿对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所裨益。

一、战略性是管理会计的关键特性

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竞争力与价值创造越来越依赖于财务会计不能提供的非财务信息,以记账、算账、报账为工作重点的财务会计也就难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管理会计应运而生。管理会计并不关注短期的财务绩效,而是侧重于组织长远的发展潜力。它面向组织的未来,为了更好地主动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2],为组织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更完备的知识、更科学的方法,根本目的是要选择一个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发展战略,并为战略的运行提供更加全面的绩效评价,以更好地支撑战略的执行与调整,从而更好地提升竞争力和创造价值。

自1952年在世界会计师联合会上正式提出管理会计以来,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等组织及学者们给管理会计下过多种不同的定义,形成多种不同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但这些不同的定义还是对管理会计的本质形成了共识,即管理会计是为管理者制定与执行决策服务的,它的核心价值是推动组织制定正确的决策并正确执行决策。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甚至直接指出,管理会计是一种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的职业[3]。财政部2014年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管理会计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4]。可见,战略性是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最重要的特性,《指引》中提出战略导向并不是主观捏造,更不是凭空想象。

管理会计对提高组织经营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虽已被广泛认识,但在我国起步较迟,理论基础、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体系建设等各方面还比较薄弱,对管理会计的四要素(即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中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如内外部环境、M织机构、工作边界、财务与业务关系、信息构成、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关系等,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财务会计。我国要推进管理会计工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需要政府、学界、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努力,需要大胆探索和实践,但只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工作的本质,坚持《指引》提出的战略导向原则,就有利于各方面的探索沿着同一个方向,最终形成合力,促进管理会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战略导向原则的内涵

(一)管理会计要为战略规划的执行保驾护航

战略最终能否转化为支撑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关键在执行。战略规划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同时科学评价战略规划的执行效果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管理会计是超越数据的会计,要全面记录组织运行中各方面的信息、客观评价战略绩效,以帮助管理者全面掌握战略运行的实际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或调整战略,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的任务是非常的繁重和复杂。它不仅要关注组织的财务信息,还要关注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收集定量数据,还要收集定性信息;不仅要关注短期绩效,还要关注长期潜力;不仅要关注内部运行,还要关注外部环境;不仅要关注有形要素,还要关注无形要素;不仅要评价战略的执行,还要评价战略的本身;不仅要分析存在的问题,也要总结成功的经验等等。

管理会计的工作几乎涉及组织运行的方方面面,需要收集的信息面广量大,与组织的许多部门和岗位存在职能接触与交叉,是一项跨职能的工作,这决定了难以清晰界定其与其他职能的边界,也较难协调其与其他职能的关系,这也是管理会计实际开展状况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紧紧围绕战略规划有助于突破目前的困境,关键要根据战略规划明确组织管理会计的定位,明确如何设置管理会计部门,在此基础上明确工作职能、工作重点、工作边界。有了这项原则,就有利于在复杂的工作中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尤其能在应用环境与管理会计活动这两个要素方面形成突破。否则,面对几乎包罗万象职能的管理会计,确实很难实实在在推进。

(二)管理会计要为组织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提供支撑

组织能否取得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往往取决于能否制定合适的战略,战略事关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生死存亡。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再怎么强大的组织也可能因一次错误的战略决策而衰败,而弱小的组织也可能通过恰当的战略选择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组织进行战略决策是一项需要智慧、充满挑战的选择,它需要建立在对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深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全面了解经济、技术、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宏观外部环境,又要深刻洞察现有竞争者、市场需求、替代品、潜在进入者、供应商等产业环境,更要深入把握组织自身的资源与能力状况。说到底,就是要对组织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深刻分析,最终在外部环境与自身资源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定位,并确定战略规划,以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判断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充满了挑战,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的界线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说不清楚。威胁往往可能是重大机会的来临,劣势也完全可能转化为优势。过去所谓成功的经验反而可能是未来失败的原因,而过去失败的教训反而可能成为真正的财富。在新的环境下,企业价值创造、竞争优势构建的逻辑都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要发展管理会计的重要原因,我们已越来越难从财务报告中读出未来的信息,因为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人力、组织、文化、管理、精神等都是财务报表里没有的,但这些要素才是未来竞争力的真正来源,而这些要素本身很难衡量,也特别需要挖掘。

管理会计应担负起这方面的重任,《指引》在管理会计活动部分明确指出,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做好相关信息支持,参与战略规划拟定,为单位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管理会计要帮助管理人员回答组织的核心资源与关键能力、谁是我们重要的顾客、市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真正发展成战略决策的得力助手。可喜的是,学术研究已为管理会计开发出了许多适用的工具方法,如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工具,不仅可以全面分析组织的战略绩效,更可以为组织的战略调整与决策提供科学全面的信息。

(三)管理会计要有战略视野和全局观念

除了前面讨论的相对显性的支撑战略决策与执行之外,管理会计还要具有战略视野与全局观念[5],这是隐性存在于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之中的,但它的作用更重要。管理会计还处于起步与发展之中,还没有建起一个完整且公认的框架,理论还比较薄弱,许多问题还需要探索与探讨。这种情况下,具有战略视野与全局观念才更能适应环境要求做出创造性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从而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优秀的实践案例。

尤其在新经济条件下,全球价值分工体系、组织结构、商业模式、价值创造逻辑、绩效与竞争力的衡量标准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给组织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也提出严峻挑战。在新经济环境下,价值在价值链上的分布已越来越不均衡,要从组织战略及竞争力的全局来思考与认识组织内部价值链的布局以及组织参与外部价值链的分工,决不能简单根据不同环节的利润来判断对整个价值链乃至战略的作用与价值。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成本与收益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时间上看,成本与收益的分离越来越明显,组织越来越忽视短期的财务收益而重视长期的战略收益,组织的投入往往要多个会计周期后才有利润的回报。从空间上看,组织为服务对象服务而付出的成本却往往不从直接服务对象处获得回报,如网站为广大网民提供视频资料,付出了成本,网民使用却是免费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逻辑被打破,免费也成为了网络经济的新常态。如果没有战略视野和全局观念,很难理解这些现象,更不可能主动创造出这些模式了。

但如果从更大的视野来分析,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背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本质没有变,追求长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没有变,变的只是手段、方式、途径。管理会计只有树立战略视野和全局观念,才能深入把握这种变与不变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价值链局部利益c组织整体利益的关系,才能创造出一套超越短期的财务数据的绩效衡量标准,才能更好地挖掘组织的潜力与价值。不仅更好地理解环境的变化,而且更好地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和挑战,从而更好地落实《指引》在应用环境部分提出的准确分析、把握、实施价值创造模式,以更好地为价值创造服务。

三、战略导向原则内涵的延伸

除了战略导向原则之外,《指引》还提出了融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这三项原则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但究其根源,这三项原则实际上都是战略导向原则在某个方向的拓展,或者是战略导向原则内涵的延伸,甚至可以看成是组成部分。坚持战略导向原则是坚持这三项原则的基础。

(一)融合性原则

《指引》指出,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前面分析表明,管理会计涉及到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组织的各个层次,还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职能、环节。管理会计必须嵌入到这些方面,或者与之相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但正是由于管理会计与其他职能的嵌入点、融合点、交叉点过多,导致很多边界难以划分和协调,如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管理会计职能与其他职能、管理会计人员与财会人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和处理。也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有战略导向,从战略规划、战略定位的角度,从全局的高度来思考管理会计的定位及其与各方面的关系问题,否则融合与嵌入很难落到实处。

(二)适应性原则

《指引》指出,管理会计的应用应与单位的应用环境和自身特征相适应,单位自身特征包括单位性质、规模、发展阶段、管理模式、治理水平等。组织自身这些不同的特征对管理会计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经营“诀窍”,需要不同的关键资源与能力,对战略绩效评价会关注不同的核心指标;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经营规律,会关注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治理水平会有不同的委托关系,不同的管理层监督激励机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等等,所以,组织的管理会计定位、机构、模式等都要与组织的具体特征相适应,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需要有动态的系统思维。一方面,要从全局的高度,根据组织特性与外部环境,从整体上规划管理会计工作;另一方面,组织的发展阶段、规模、管理模式等特性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从战略上认识这种变化,对管理会计进行动态的调整。

(三)成本效益原则

《指引》指出,管理会计的应用应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合理、有效地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组织的任何决策都要在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管理会计的应用当然也不例外。但权衡成本与效益关系更要有战略视野和全局观念。管理会计应用的成本相对比较好衡量,但它的收益较难客观衡量,同时收益与成本之间可能有比较大的时间跨度。那么,组织到底该如何决策管理会计的应用呢?用多大的力度推动管理会计应用呢?这就要求从战略的高度,从长远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管理会计的价值回报问题,否则往往会做出目光短浅的决策。

四、结语

管理会计对提升组织内部管理水平、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的重要价值在于透过短期财务数据的表象,全面评价组织的绩效、资源、能力,深刻洞察组织长远发展的潜力,帮助组织制定并执行科学的战略决策。管理会计的使命决定了它本身就是一个工作面广、内容繁多、内涵外延丰富的复杂体系,加之管理会计在我国起步较迟,理论研究薄弱,决定了要全面推进管理会计难度较大。《指引》为推进管理会计提供了一个较全面的框架,会有力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但由于管理会计的复杂性与创造性,还有大量问题有待探索。管理会计研究者有责任在《指引》的框架下,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6]。《指引》中提出的四项原则,尤其是战略导向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只要我们很好地坚持战略导向原则,树立全局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动态思维,就不会在探索的路上跑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A].2016.

[2] 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14(9):21-28.

[3] 张继德,姜鹏.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3):123-12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A].2014.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第3篇

摘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利润是总产值和成本的差,要使企业的利润最大,不仅需要增加企业的营收,还需要控制企业的成本。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是企业重要的内控内容,定额管理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和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发展方向相符。本文分析了定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定额管理的组成,并具体说明了定额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会计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理解,更好地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控制;定额管理;内涵;组成;意义

定额管理是为了增加成本的可控水平,充分调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开源节流,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以往的会计成本控制大多是根据预算来进行,成本超支的部分再进行补足,这样实际上就存在制度、人员上的妥协,难以进行有效地控制。定额管理采取定额的方式,确定一定的成本标准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工作,这样就使得成本控制的目标更加明确,对于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效果更佳显著。

1.定额管理的内涵分析

定额,是指企业依据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规定人力、财力、物力等来完成目标产品的生产的标准额度。其客观地反映了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材料的数量,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从节流的角度来对企业的会计成本进行控制,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各个方面的消耗,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定额管理就是利用定额指标来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中,定额管理是其重要的基础。

2.定额管理的组成

通过对定额管理内涵的分析,我们对其有了进一步了解,具体来说,定理管理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组成:

2.1考察经济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周期往往很难进行把握,为此,预算的执行状况是管理者需要定期考察的内容,只有了解具体的执行情况,才能更好地了解预算和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进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修复,使其按照既定的定额标准来执行,从而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定期的经济考察活动,能够使企业的定额体系更加完善,使企业会计成本中的定额标准更加科学。

2.2明确定额标准

定额标准是进行定额管理的基础,企业的定额管理包括诸多的对象,不但包括企业的预算定额、资金费用定额,还包括企业的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要确保定额管理的效果,就需要科学地执行定额标准。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项目的推进,定额标准往往也会发生变化,为此,定额标准需要满足时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成本支出进行控制。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企业的类型差异导致企业的定额标准制定的差异,不同类型的企业要在把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自身的定额标准予以确定,以保证其定额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统计分析、经验评估等方法是企业进行定额标准确定时常使用的方法。

2.3管理企业预算

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资金预算,其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本本身就是资源预算,要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就需要对企业的资金预算进行良好地控制。为此,项目立项阶段的严格审查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有效地规避那些可行性小的项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损失。为了更好地运行资金预算,就需要充分利用定额管理,以求将目标成本落实,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力度。

3.定额管理对会计成本控制的意义

3.1成本经营透明度增加

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定额管理的各项业务与工作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来处理。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涉及的行业比较多,组织管理复杂程度高,需要设置专门的定额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其不但负责定额管理制度的制定、具体工作的开展,还负责实施环节的协调和组织、事后经验的整理和总结,通过定额管理机构的设立,使企业的定额管理更加科学。当相应的定额标准制定之后,在企业成本控制实际工作中,各个具体部门就会按照标准工作。定额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企业实际、行业发展、市场走势等大量数据基础之上的,制定过程公开,各个部门的业绩情况都能从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这就使得部门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更加公平,管理更加透明。

3.2事前成本控制得以完善

事后核算是财会部门工作的重要特点,当相应的支出确定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评价,这样往往很难达到事前监督的目的,很难避免损失的发生。而定额标准的制定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使财务部门成为一个具有事前、事中参与的综合管理部门,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从企业的管理角度来看,事后管理和事前控制存在很大的差别,其发挥的职能也有所差异,事前控制是通过相应定额指标的设计,系统地对成本支出进行监控,对具体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指导,增强成本控制效果。

3.3工作协同配合水平提升

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是定额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只有使各个部门对自己的职责范围进行明确,才能使其进行更加专业化、高效地管理。物资供应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运输部门等部门的作用不同,但是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员工的工作看似不相干,实则是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具体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建立工作人员定额管理网络,能够使企业的员工更好地达到定额标准。企业定额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使企业的经营目标更好地达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不同部门往往存在不同的定额标准,各个部门需要将定额管理分级执行,并在考核中反映执行的情况,每个部门需要对不同的下级管理机构分配差异化的定额标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完善成本控制体系,确保每个标准的执行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加强成本控制水平。当每个人都有任务,完成任务就成为员工的共同目的,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进而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控制了企业的成本,焕发了企业的生机。

4.总结

定额管理是为了增加成本的可控水平,充分调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开源节流,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本文分析了定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定额管理的组成,并具体说明了定额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会计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理解,更好地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发展。(作者单位:张家口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任宏伟.企业定额管理工作探讨[J]. 现代商业,2010(27).

[2]李建华.加强财务控制管理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 现代金融,2007(09).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第4篇

摘要: 价值链会计,就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随着价值链理论的不断深化,价值链会计也会不断向前发展。当前以价值链会计方法为基础,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在新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其反映和控制职能,推动管理会计进一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 价值链,管理会计,成本

1价值链会计概述

从方向体系来看,价值链会计的发展方向是形成独立的企业价值链会计体系,这种体系介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并单独提供关于企业价值链的信息。其次,从思想理论上来看,是指通过对价值链会计的研究,丰富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内容。在原来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报告体系中增加一些关于价值链的附加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值链的价值活动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相关。以企业价值链为主线组建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成为未来价值链会计的一大发展方向。

2成本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成本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成本分类是成本性态分析的前提,而成本性态分析又是采用变动成本

计算法的前提条件进行变动成本计算的首要条件就是将企业一定时期发生的所有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再将与产量变动成正比例变动的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并据以确定已销产品的单位成本,以及作为期末存货的基础;而将与产量变动无关的所有固定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全额从当期的销售收入中扣除,并由此计算出企业各期间的损益。由此可见,进行成本分类,成本性态分析,是进行成本计算的基础。

(2)成本分类与性态分析为进行本―量―利分析提供了方便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最基础的分析方法之一,在分析中所使用的成本函数需要对过去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相对准确地将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因此成本分类与性态分析是进行本―量―利分析的最基本的前提。

(3)成本分类与性态分析是企业正确制定经营决策的基础

在经营决策中,为了分清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首先需要将成本按其性态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进行这一划分是进行经营决策的关键。此外,在经营决策中还必须应用许多特殊的成本概念,而这些成本概念有许多是建立在成本分类和性态分析基础之上的。

3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3.1价值链理论将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内容联系起来

价值链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同时也是分析价值运动的工具。价值链作为管理会计方法将其许多内容联系起来,现将其归纳如下:

(1)价值链是通过动因分析,将各种经济活动与资源的分配联系起来,同时也将各种经济活动与资源的耗费联系起来,并将各种经济活动与所创造的价值联系起来。

(2)价值链作为管理会计方法,还将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与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联系起来,把企业价值链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收入和利润等具体的价值形式联系起来。

(3)价值链作为管理会计方法,以企业价值链为核心,将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纳入价值系统,使企业的成本、收入和利润与更广泛的产业框架联系起来,使企业的产权关系突破企业的界限,通过战略联盟或纵向一体化,与其他的企业联系起来,从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出发,使以企业价值链为核心的整个价值系统成为管理会计主体作用的直接对象。

3.2价值链理论为管理会计方法是否有效提供了一个评判的标准

管理会计方法总是依存于会计对象,评价会计方法是否科学,要看管理会计方法是否如实反映了管理会计对象,是否有效地控制了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价值链方法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更为深入地分析了企业价值运动,是否有效地控制企业价值增值过程。根据价值链分析而建立的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作业成本管理,作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已经成为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出现在新版本的教科书中。事实证明,其与传统的成本计算制度和传统的成本管理技术相比,所提供的信息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作业及作业流程,有效地控制了作业成本。

4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空间分析

价值链会计方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此,其应用空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现存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反映企业各种经济活动对价值的贡献程度,不能揭示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不能提供企业组织结构改善对价值运动的影响程度的信息,也不能反映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在内的整个价值系统的信息,更不能提供相应的管理控制工具。而这些正是价值链管理会计对象论给我们指明的改善方向,同时也提供了价值链会计方法作为更新现存会计系统的手段。价值链管理会计方法作为基本的会计方法将在如下几个方面提升现存的管理会计系统: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企业价值链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的对象,它将成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平台。资金运动会计对象论对账户原理、报表原理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对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理论起不到基础的理论指导作用,更没有对管理会计理论发挥奠基作用。然而,价值链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的基本分析工具,它也能充分说明财务会计的账户原理和报表原理,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为目标,通过寻求差异、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来理解企业经济活动,将使会计信息系统揭示的信息更为丰富、更能为信息的内外使用者所理解。

(2)分析和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融合了企业的资源和技能、企业尤为擅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又难于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力。保持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价值链作为基本的分析方法,其寻异的过程就是分析企业核心能力过程。以价值链作为会计的对象和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对企业的核心能力作出分析、评价,会计管理作为价值管理,通过外包、建立企业联盟等手段,营造和强化企业核心能力。

(3)在价值系统框架内理解企业竞争优势

以价值链作为会计对象和基本方法,使会计反映和控制的范围突破企业边界,延伸到整个价值系统,并在整个价值系统中,进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利益协调,在整个价值系统价值增值的基础上,形成和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4)通过组织行为优化整合企业价值链

企业经济活动过程是企业价值链的价值传递和递加的过程,优化企业价值链与企业组织行为优化组合是分不开的。组织行为的优化应以价值链的价值传递和递加予以评价,将资源分配、资源耗费、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作组织行为性理解,通过组织行为优化,整合企业价值链。

(5)作为信息技术基础的价值链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价值链会计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企业的客户、供应商和分销商直接参与价值系统的每一项活动,顾客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何一阶段非常方便的介入。有些企业甚至将相关企业和客户变成了自己的成员,获得了目标顾客关于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信息,设计出真正反映顾客偏好的产品和服务,也是顾客自己真正想要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由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参与创造的知识和文化就变成了企业和价值系统所共有的资产。将价值系统中的每一个企业整合在一起,由此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以其独有的属性满足顾客特定的需求,创造了新的价值,这就是价值系统价值再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 段小法:《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价值链分析应用的构想--基于实现企

业成本领先战略的角度》,《时代经贸》,2007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第5篇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努力中,加强内部的成本管理,不仅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越来越成为创立竞争优势的主导力量。从总体上说,成本管理中两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制定成本决策,二是实施成本控制,进行业绩考评。现代成本决策对于决策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成本决策对信息的要求。作业成本会计的出现与运用,是提高决策成本信息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一场革命。然而,决策成本信息相关性的提高,要求辅之以有效的成本控制过程,而这个控制过程是要花费代价的。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控制过程的复杂程度,越是复杂的控制过程,所花费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因此,就作业成本会计来说,不仅是提高了决策成本信息的质量,而且也是对现代成本控制的一个有力的挑战。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对成本决策与控制的选择给企业管理当局制造了一个不小的困境,并且它直接关系到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水平的定位问题。

一、现代成本决策对成本信息的具体要求

一般地,企业成本决策与控制的短期目标在于经营改进,其长期目标在于战略成本管理。对于后者本文暂且不论。单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改进的目标,管理上就要求必须确保责任体 (管理者,雇员,分部等 )得到更有效地履行作业职责的成本信息。这些成本信息的质量具有如下特征:

(一)及时性

及时性即信息在作业完成后不久就被获得。如果信息反馈太早或太迟,企业的经营或改进都不能取得最优。反馈太早,会导致成本信息不能使得责任体容易地察觉任何已做出的改进成果;而如果反馈太迟,那么,责任体将不得不注意确保每一个反馈期的信息输出只是单因素变动的结果,否则多因素变动的结果将会被复合在一起。这样责任体很可能将不能鉴别其采取的措施与业绩产出之间的任何关系。因此,及时性要求的关键点在于将信息反馈期与作业周期相一致。

(二)高精度

高精度即没有重大的计量错误被导入。因为任何重大的计量错误都将使得责任体鉴别其对全部公司业绩的贡献难以完成。因此,如果计量的精度不够,对责任体进行业绩改进的刺激就很难办到。因为没有办法使得责任体在业绩的真实变化与计量过程错误之间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间接成本的分摊对于经营业绩的改进是具有反作用的。即使它们的分摊是以导致该间接成本发生的原因为基础,这样分摊也不可避免地将在计量过程中导入难以接受的错误程度,而且,它们还能使得信息反馈过程变得延误,以致难以接受。例如,如果以交易成本动因 (比如,机器的调整准备次数 )来分摊一个既定类型的交易成本,那么,加工效率的任何改进、交易成本动因都不能及时反映。只有当使用一种新的成本动因时,这种改进才能被反映出来。但是成本动因通常仅周期性的被重新确定,而不是每一次经营改进发生后立即被修正。

(三)纯粹性

纯粹性即各责任体的实际资源消耗信息被分别获得,而不是被混合在一起。如果我们要求责任体对业绩变化的贡献予以明确,那么信息认定的纯粹性是必要的,否则只能计量混合的改进信息。因此,没有信息反馈的纯粹性,改进提高的激励将会降低。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其危害将会在整个企业中蔓延。

以上所有这些特征都是提高决策水平所必须的,也是为了保持高质量的决策信息而对管理控制过程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企业经营改进的最终目标定位,取决于决策与控制的制衡,它同时也为会计信息输出质量规定了现实标准。

二、决策与控制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的约束分析

为了满足决策相关信息的上述具体质量要求,管理当局必然要改变企业旧的生产管理和控制方式,建立新的符合决策信息要求的控制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既要满足决策之需,又要达到控制要求。通常提高会计系统的决策能力会降低它作为控制工具的效能;同样,使用会计系统作为一个控制机制也会损害该系统的决策功能。以作业成本会计为例,作业成本会计能够提高会计系统的决策能力(如定价决策和产品设计),但它同时也给该系统有效地发挥控制机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前文所述,为了提高信息的精确度,分析和鉴别成本动因,并相应地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对于间接成本的分摊将是十分有利的。

在不考虑管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单纯的成本动因数量的增加在成本效益原则下,也有一个限度问题 。在考虑管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其最优成本动因的数量将减少。这是因为随着成本动因的增加,下级管理者对被选为成本动因的分摊基础,有了更多的控制权。下级管理者通常对存在于他们部门的成本动因有专门的了解。

增加成本动因就意味着给管理者更多控制成本系统的自由权,而其业绩却恰恰由这些系统来计量,增加由该成本系统评估的管理者的自由处理权,会降低该系统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的能力。因为这些自由处理权会给予这些管理者操纵其业绩计量的机会。这种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较少的成本动因或者即使不精确的产品成本也是值得的。更加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如果会导致恶化的决策控制,那么,这样的信息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是值得的。一般地,我们将决策信息质量水平为横轴,成本管理价值为纵轴,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可以确定一个最优的决策信息质量水平,在该水平上所得到的成本管理价值为最大。这也就在理论上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作了具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