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探秘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厚的底蕴,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加快城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来吸引游客,以旅游来显现城镇文化底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热门课题。
一、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发展、利用和传承城镇文化,日益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共识,并且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传承和保护城镇文化的需要,也是传承和保护城镇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城镇发展进程中对城镇原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才能为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为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提供丰实的基础。二是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加快城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城镇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项目与内容,并将其与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拉动需求,能够带动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现状
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镇的开发都以大城市建设为学习模板,导致许多城镇在建设中丧失地方特色,丢失了传统的城镇文化元素,不能够有效的将城镇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本应充分利用城镇的文化特色,走乡村路线开发休闲度假的城镇,反而不顾一切的牺牲本地文化特色的优势,向大城市靠拢,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忽视了城镇文化资源的优势,使游客感受不到感官的新鲜触感。
(二)城镇特色文化产品较少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镇在开发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状况,就是趋同性。若节假日去城镇旅游,会感觉到各个城镇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特色大体上相同。各地区的城镇的旅游文化产品制作无特色,旅游商品粗糙雷同,给游客们的感觉是文化氛围不浓厚,文化底蕴不丰厚,文化素养不够高。这种问题在很多城镇旅游产品中都有存在。特色文化产品较少这个问题制约着城镇文化与旅游更好的结合,从而阻碍了旅游给城镇带来的种种益处。
(三)文化旅游经营者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一些缺乏长远眼光的文化旅游经营者在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只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当地城镇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外部的商业文化发展,导致城镇文化庸俗化和舞台化日益严重。表演者和组织者并不完全理解城镇文化的内涵,导致城镇文化被随意的整改、曲解,使城镇文化遭到破坏。景点与景点之间也存在互相压低价格、争抢客源等不良现象。
三、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对策分析
(一)找准特色,因地制宜
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城镇旅游的类型各式各样,如度假旅游、养生旅游、民俗旅游、瓜果蔬菜采摘游、观光农业旅游、城镇文化欣赏游。要想将城镇文化与旅游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就要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在城镇文化资源开发的实际运用与操作中,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资源和城镇特色,使城镇旅游因文化吸引而更具延续性和生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城镇要开发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城镇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能够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一是建立健全城镇文化的保护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城镇文化保护机制,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力度。二是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城镇的相关部门应明确各自职责,制定城镇文化保护措施,增加对城镇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形成相配套的措施体系。三是加大对城镇文化的开发力度。在城镇文化的开发上,注重对当地原生态城镇文化的开发利用。但要突出特色,不能照搬照抄。
(三)创办具有城镇特色的文体赛事和推出优秀的文化演艺作品
每个地方在数百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都积累了自身的民俗风情,在打造城镇文化旅游中,要立足城镇特色资源,深度挖掘城镇原有民俗风情、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独具城镇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底蕴,扩大知名度。将文化场所建设和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体现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与生态文化建设效果相协调的自然清新的文化特色。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推陈出新设立各类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实现城镇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可以沿袭地方几千年以来积累的风俗习惯,形成规模性文化活动,演绎城镇发展的人文历史和发展变革,丰富城镇文化的内涵,展示城镇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城镇的良好形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品牌。
四、成功案例分析
中国著名的旅游小镇乌镇和西塘充分将城镇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的旅游名镇,不仅发扬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而且还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1、西塘古镇的成功分析
“深深的雨巷依依的楼,曲曲的廊棚扁扁的舟;舟行廊下牵动江枫的渔火,楼入巷中吟唱吴越的歌”,西塘,这个积淀了千年的江南古镇,正以独特的人文魅力备受瞩目。西塘自从1997年开发旅游以来,凭借着丰富的资源、独特的传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2003年11月,西塘被评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古镇,2003年12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古镇,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7年获得“最具水乡魅力的影视基地”的美誉。
作为我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西塘的田歌、越剧、七老爷庙会、杜鹃花展、剪纸艺术等城镇文化与旅游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包括:一是以制定保护规定为基准,优化古镇的功能布局结构。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将西塘古镇的历史风貌得以保存。二是以挖掘整理为核心,再现西塘多彩民俗文化。对于民俗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用放进博物馆或者是组织当地的居民进行演绎。三是以开发式保护为策略,展示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聘请行家和专家亲临指导,选择擅长古建筑修缮的施工队伍,采用原工艺和原结构,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
2、浙江乌镇的成功分析
小桥,流水,古街,青瓦房……一派江南水乡的美好景象。街巷中,擦肩而过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河道里,穿梭着一艘艘载着游客的小船。作为文学巨匠矛盾的故乡,乌镇在众多的水乡城镇中以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征服了很多游客。2003年,乌镇获得“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乌镇曾获得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嘉兴市十大休闲旅游景区以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等称号。
乌镇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文化名人线(利用名人效应对矛盾的故乡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物进行重点保护)、水乡风貌线(充分利用小镇的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传统民俗线(将传统的厅堂、建筑物改造为特色的博物馆和民俗馆)来充分展现了乌镇的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发掘和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修缮古老的历史建筑;保护乌镇水系和古老名贵的树木;建立具有城镇特色的陈列馆、博物馆和纪念馆;恢复和保留传统的作坊和店铺;保护乌镇的风貌特色和延续古镇传统的历史格局。
五、结语
一、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旅游景区形象是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是其最根本的客观因素,受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以及游客文化水平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旅游景区可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向某个方向进行演变,进而和当地的文化特征更加贴合。另一方面,导游人员的讲解服务对旅游景区的形象塑造起着一定的宣传作用,可以为景区免费做广告。在其对游客的滔滔不绝的详细旅游讲解中,良好的景区形象会深入人心,导游讲解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回游率以及这些游客所带来的潜在旅游客户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导游讲解员就是旅游景区的“活体招牌”。如果是一名优秀导游为我们讲解介绍,他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叙述一个美丽的关于景区和人类的传说,引人无限遐想,引起游客的深切共鸣。生动有趣的幽默讲解配上眼前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再加上人类对美景的一份超然物外的热烈呼唤,结果就是解说员在一定程度上把游客的心“捆绑”在景区,这样一来,难道还用担心后续游客资源吗?
二、我国旅游景区导游讲解员专业素养现状
(一)缺乏责任意识
现如今,虽然旅游业正在如日中天的蓬勃发展,但导游解说员中仍不乏一些投机取巧、缺乏敬业精神的。由于现在的导游就业招聘制度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部分导游讲解员不够敬业,不够重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对于这种现象值得大家关注。导游讲解员应从自身寻找问题,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争取将讲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二)专业知识技能不够
一名优秀的导游讲解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导游理论知识,能自然而然地将景观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有机结合,不仅让游客领略到景区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能使旅游者在欣赏美景时,让心灵真正的贴近自然,拥抱自然,回味无穷,从而在游客圈子里塑造良好的景区形象。目前来看,国内导游解说员学历水平大多在大专及高中,虽然现在我们不提倡以学历论英雄,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学历从某种程度上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专业素养,所以这部分也值得作为参考。
(三)缺乏顶尖导游讲解人才
现阶段虽然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逐步上升阶段,但是不乏一些业绩平庸者,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业现阶段缺乏顶尖导游讲解人才。导游讲解,并不仅仅局限于“讲解”二字,这还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讲解员古今结合,融会贯通。导游在讲解时需要仔细揣摩游客的心理,以此为出发点,引导旅游者去探索、发现和欣赏美,生动有趣的讲解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加深其对美好景物的印象,从而达到完善旅游景区的内涵的目的。
但目前从旅游业发展形式来看,我国需要大量的顶尖导游讲解人才,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了我国旅游建设的发展,这对于我国旅游业的未来是个良好的契机和开端。
三、如何具备专业的导游讲解素养
(一)导游人员应自觉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
导游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很琐碎,很细腻,包括各个旅游景点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等等,均应知晓,要有真才实学。作为一名导游讲解员,这不是单单背几句解说词就能解决问题的,无论你的语言是多么生动,多么吸引人,哪怕能把黑的说成白的,都需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用词要适当准确,不可空穴来风,对于历史事实妄加评论,或者添加个人的带有偏见因素的猜测。
(二)导游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多游览,多体验
“从实践中学习”这句话在哪都适用,只有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以游客的身份真真切切的体验观光了,他才会真正体会了解到游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名导游解说员,在同一旅游景区,以导游的身份和以旅游者的身份出现,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利用闲暇时间多游览,多体验,在以游客身份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满怀着对一名优秀解说员的期许,试想一下,那将是一番怎样美好的个人体验?
(三)导游人员应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
在不同的人群中周转斡旋的同时,导游人员更要注意个人日常生活习惯,在嘈杂中提高个人修养,不随波逐流,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导游解说专业素养,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导游工作性质如何,以及工作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导游人员都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提高个人修养的同时提高解说质量。
关键词:自贡市;旅游产业;优化发展;金融支撑
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5009005
自贡市历史悠久,素以井盐业闻名于世,早在东汉章帝(公元76-86)年间,就开始了井盐生产。自贡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和因盐设市的近两千年发展历程,被誉为中国的“盐都”。从清代中叶至今,自贡始终是我国井盐生产的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了以盐业生产为主导,以盐业化工、机电、轻工和食品等多种产业并存的传统工业中等城市。由于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大自然的馈赠,以及勤劳智慧的自贡人们的创造,使自贡拥有了以井盐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众多文物、遗址、遗迹和闻名全世界的恐龙化石群窟,享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和“南园灯城”的美名,丰富、独特的旅游景观为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一、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现状
(一)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资源优势与分布
1.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资源优势
自贡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A级景区5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大型民俗节庆精选活动各1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1]众多的旅游资源将自贡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形成了富有强烈吸引力和震撼力的人文景观,特别是盐史、恐龙和彩灯三大世界唯一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巨大。
2.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资源分布
自贡旅游产业实现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对相应优势旅游资源的拥有上,而且配套旅游产品多姿多彩,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如果按自贡旅游资源的属性划分,有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民俗活动旅游资源三大类型;如果按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划分,可分为井盐历史文化、恐龙王国、彩灯文化、革命志士和历史人物纪念地、佛教文化、生态和休闲度假,以及民间工艺和工艺产品等七个系列。是四川罕见的旅游资源富集且组合配套的优势区域。
(二)自贡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及发展
1.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自贡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伴随着自贡产业结构的调整,自贡旅游业发展实现了由旅游事业向旅游产业的转换。自贡旅游产业在四川省“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大省”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实施以井盐历史文化为骨架、恐龙王国为重点、彩灯文化为先导和配套旅游产品互补、协调发展的产品开发策略,使自贡旅游产业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近几年,自贡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旅游交通、旅游通讯和旅游商品购物等服务项目不断完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市共注册灯贸企业221家,星级饭店16家,其中4星级2家,旅游社15家,农家乐和休闲茶楼各400余家,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1]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039.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6.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89%和29.13%,其中,2010年实现的84.60亿元旅游收入占当年全市GDP的13.06%。[2]
2.政府宏观调控旅游产业发展,企业微观运作旅游市场
在“十一五”中期,自贡市委和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实施意见》,对自贡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了自贡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是立足资源变资本和建设中国旅游目的地,两大任务是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自贡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市,制定了打造三大旅游精品、四条旅游主线和实施五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在运行机制上,由“自贡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并计划投资30.8亿人民币建设中国盐疗养度假基地、恐龙王国公园和中国海井盐史公园。[1]自贡旅游产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各类旅游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的作用,灯贸企业利用内、外展所获利润进行资本积累,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了自我发展。
二、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出台的自贡旅游产业开发政策,重在促进单项旅游产品量的增长和单个区域旅游产业的优化发展,而较少关注不同旅游产品之间的配套开发和相邻区域间旅游产业互补、优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势旅游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一)单项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自贡盐文化旅游发展缓慢
众所周知,自贡井盐历史便是自贡历史,在近2千年井盐生产中所形成的盐文化渗透到了自贡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了自贡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盐文化旅游资源。自贡一直把盐文化旅游作为自己的三大品牌进行培育,目前已开发形成了以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海井为龙头的盐文化旅游产品和以多品种盐系列为主的盐文化旅游商品。其中,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的盐业生产、陈列专业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中国富有特色的七大专业博物馆之一;海井是至今仍在生产的人类第一口超千米深井,钻井技术被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两项珍贵的盐文化旅游资源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在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资金投入不足,产品缺乏创新,展览陈旧,难以激发游客的观赏兴趣,导致盐文化旅游发展缓慢。2010年参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海井的游客共计77,454人次,仅占当年自贡旅游总数的0.7%。
2.自贡彩灯文化旅游陷入困境
自贡地区早在唐宋年间就有新年赏灯的习俗,观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灯会作为一种大型民俗节庆活动,是在1964年由自贡市人民政府组织的首届迎春灯会之后,通过彩灯内、外展的结合,发展成为最具特色的自贡旅游产品。自贡彩灯文化旅游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灯会外展,荣获了“天下第一灯”的称号。1993年建成的彩灯博物馆是世界唯一收藏、陈列和研究东方彩灯艺术的专业博物馆,享有“世界第一馆”的美誉。目前,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彩灯公园和彩灯博物馆为中心的彩灯文化旅游产品格局,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一届国际恐龙灯会,彩灯博物馆常年展出。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灯会的内、外展是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发展最辉煌的鼎盛时期,1992年灯会在泰国展出48天,观灯游客高达300万人次。[3]1993年以后,由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同类旅游产品的冲击,加之自贡彩灯文化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和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等原因,造成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市场一度疲软,陷入困境。虽然2011年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恐龙灯会的观灯人数有所回升,但仍不足鼎盛时期的50%,前景不客乐观,况且彩灯博物馆的年度参观人数仅3,000人左右。
3.恐龙王国旅游产品专业性过强,游客参与性不强
自贡是恐龙之乡,在市境内已发现164处恐龙化石埋藏点,是恐龙化石最密集的区域。恐龙王国旅游产品包括恐龙化石遗址和恐龙博物馆,以及与恐龙同时代的大型植物化石――硅化木和孑遗珍稀植物――桫椤活化石等系列产品。1987年建成的恐龙博物馆是唯一在发掘现场建造的博物馆,它的建成不仅是我国恐龙化石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志,同时填补了中国恐龙专业博物馆的空白,目前已打造成为自贡的拳头旅游产品,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列入世界地质遗产名录。大型硅化木和植物活化石桫椤在同地层露,世界上也极为罕见。面对历史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的恐龙王国系列旅游产品,由于在展出方式上的缺陷,过于强调专业性和科学性,而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严重不足,在参观过程中,游客尤如考古一般,兴趣不浓,难以招来回头客。同时,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有关部门没有考虑到参观恐龙博物馆与参观大型硅化木和植物活化石桫椤之间的必然联系,缺乏参观恐龙王国系列旅游产品的一条龙旅游交通服务,自然造成了恐龙王国系列旅游产品的部份流失,优势旅游资源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不同类型旅游产品配套开发和区域间旅游产业优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互补、配套开发缺乏统筹安排
自贡独特的旅游资源,决定了自贡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选择以“盐史、恐龙、灯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随着自贡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同类型的配套旅游产品被不断挖掘和创新。观光荣县大佛、富顺文庙、仙市古镇和大山铺、贡井老街,参观革命志士故居和自然生态旅游等配套旅游产品的开发,为自贡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自贡市目前出台的旅游产业开发政策,重在促进单项旅游产品量的增长,而较少关注主、辅旅游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类型旅游产品的优化配套开发。结果是主题旅游产品发展无后劲,配套旅游产品又不能充分发挥其补充功能,形成了主辅旅游产品开发各自为阵的二元市场结构。这样的发展格局,不但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自贡旅游市场产品供给的单一性与游客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同时为延长游客在自贡的停留时间,过夜天数和增加自贡旅游收入制造了障碍。
2.未实现川南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
自贡在四川旅游分区中属于川南旅游片区,东与泸州市相接、南与宜宾市为邻、西与乐山市相连、北与内江市接壤,其中的乐山市、宜宾市和泸州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集中连片的地区。在川南旅游片区中,拥有四川省两大旅游精品区域:自贡――宜宾――泸州旅游区和峨眉山――乐山旅游区,各区域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贡在其中发挥着东接西延、北引南连的作用,旅游区位十分优越。然而,由于狭隘的地方保护观念,各精品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相互隔绝、独立开发,自主经营,缺乏应有的协调与合作。因此,两大精品区域内的旅游产业长期不能将整体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有机整合转化为整体经济优势。特别是连接两大精品区域的荣县,并没有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去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目前荣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与其所拥有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和知名度极不相称,川南旅游资源没有实现有机整合。
三、促进自贡旅游产业优化、配套发展的对策建议
丰富的自贡旅游资源能否推动自贡旅游产业的优化、配套发展,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安排。进入“十一五”以来,虽然自贡市委和市政府对自贡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制定了“工业强市、城市建设、旅游发展”三大优先发展战略,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贡旅游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第一年的发展。然而,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对“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运行进行全新的思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制定高瞻远瞩的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战略。
(一)将自贡旅游产业培育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自贡因盐矿而设市,伴随着制盐业和盐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兴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制盐生产的时限性和盐矿资源的有限性约束,制盐业从发展到最终走向衰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不能统筹规划,及时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必然停滞甚至走向衰败,自贡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接继产业培育的现实课题。国务院在2009年国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4]并要求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自贡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自贡旅游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比重,为自贡将旅游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自贡旅游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和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支柱产业的培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自贡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在发展中扩大产业规模,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大量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贡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奋斗目标。
>> 简析西北丝绸之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接触 丝绸之路与吐鲁番宗教文化的传播融合 江西稀土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与对策 试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存现状与开发保护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宗教 浅谈甘肃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影视创作 互联海上丝绸之路互通文化遗产资源 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丝绸之路申遗视野下西北跨区域合作开发战略构想 丝绸之路考古发现 丝绸之路西北城市群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转换 昆明宗教文化旅游现状及开发构想 河南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现状及升级途径 刍议文山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伏牛山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敦煌龙头劲舞促开发》,《酒泉日报》,2007年7月1日。
[参考文献]
[1]向勇,赵佳琛.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2]陈景富.坚持“五突出”开发佛道教文化旅游资源[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关键词:陕西;体育旅游;现状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社会民众的对健康的追求不断深化,旅游和运动产业成为了这一趋势的直接受益者。人们希望摆脱传统的观光游,在旅游过程中达到释放压力、寻求刺激、运动冒险、健身康体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旅游这一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应运而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陕西体育旅游文化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内游客、旅游公司、旅行社负责人及旅游景点负责人等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陕西省体育旅游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二、陕西体育旅游的现状
陕西聚集着丰富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全国A级旅游区陕西体育省占了约57%,举不胜举的名山峻岭、青山幽谷,为攀岩、爬山、动力伞、等体育旅游文化提供了绝好的场所;多处国家森林和国家文化保护区,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呈献着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自然水域漂流、冲浪、橡皮艇等挑战意志极限的运动产品提供了理想的场所。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独具“比较优势”内涵的体育旅游产品,却因专业旅行社的空白,使其在产品形式或是结构延伸上与发达省份相比,都还是一块有待多方力量谋略开发的处女地。近年来,体育旅游文化逐步引起我省体育、旅游和其他部门的关注,2002至2004年在华山举办了体育健身旅游节、西北地区青年登华山大赛;在2007年,世界一级方程式(F1)摩托艇锦标赛中国西安大奖赛在西安灞生态区举行等等,开启了陕西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端倪。但是,无论从我省发展体育旅游业的条件,还是从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的视角考量,我省体育旅游业仍显得发展不够。
三、研究结论
1.尽管陕西旅游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领域渐趋扩展,但统计得知,陕西旅游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以体育旅游细分区域注要是分市、县、旅游区为对象的研究多,以陕西全省体育旅游为对象的研究少,而对陕西体育旅游a文化的研究十分有限;第二,按体育旅游区域分,研究关中体育旅游区的多,研究其他旅游区的少;第三,体育旅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而涉及到体育旅游文化方面学术论文却寥寥无几。
2.陕西的山水名胜,景观类型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游观价值巨大,随着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出版了不少有关陕西山水风景介绍的书籍,但缺少文化内涵的深度探讨。陕西省具备发展体育旅游文化的自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及相关市场、社会、经济条件,因此,陕西省具有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打造体育旅游文化品牌的可行性。
3.陕西省乃至全国的体育旅游文化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表现在资源利用和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对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够全面,发掘不足,文化产品的类型较为单一、无序,未形成规模优势和文化产品品牌;另一方面表现在经营管理上,由于大的体育旅游文化产业背景和机制尚未形成,成熟经验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存在管理体制上的混乱和服务质量的低下,对客源市场的培育开发存在不足,供需双方存在矛盾,说明了对陕西省体育旅游文化进行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四、陕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加强整体规划,将城市休闲体育旅游融入陕西体育圈
城市休闲体育旅游是成都整合旅游资源后推出的新项目。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做好规划,根据其结构、功能和特点等,对省内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可行性评价综合规划。遵循旅游发展规律,防止破坏生态或无效的盲目开发,使其与附近景区景点的开发协调一致。在产品的策划和推销中与传统的景点和活动强强联合,进行线路对接,互送客源,整体包装,强势促销,走共赢之路。另外,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应相互交融,共同配合,共同建立完善城市体育旅游中介机构,建立市场机制型的协调合作平台,使体育旅游真正在陕西省体育旅游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2.重视专业人才,加大对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专门人才相对缺乏,随着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缺口很大。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体育旅游的发展,陕西政府及旅游部门应加大力度对专业人士的培养,建立体育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从业人才。
3.强化城市休闲体育旅游的服务与管理
健全体育旅游的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建立体育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强体育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规范管理,扩大体育服务的领域,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完善体育旅游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保障体育旅游安全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等等。
参考文献:
[1]柳柏利.休闲视角中的体育旅游[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何芝.休闲生活方式影响下四川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探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3]范佳音,周雪亚.成都市白领阶层休闲体育现状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4]李曦,常春,黄宇轩.成都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产业论坛.
[5]刘青,覃文林,等.成都市都市体育圈构建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黄成林.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8]张宗良,主编.安徽:黄山与徽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9]于素梅,等著.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