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模式;现状;发展前景;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6-01

生态农业要求把农业及农业相关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解决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与发展[1]。

1 国内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就已经被结合起来[1-7],生态农业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经多年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瓶颈[2]。一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目标为追求更多产出,主要手段为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未足够重视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二是当前的生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包括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市场化的引导,在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方面发展不足;三是用于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落后于当前的生态农业实践进程;四是农业管理标准化水平低,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相互冲突及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作用

2.1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政策要求,都无一例外要争取到农民或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否能兼顾到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关系生态农业发展成败[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双赢的新型农业体系,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推广[2-4]。

2.2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更集中的暴露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将是我国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农产品质量与产品竞争力及农业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问题[4-5]。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也将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有利于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2.3 生态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将在农村。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生活环境[7-8]。发展生态农业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农村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改善农业及农村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将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充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将逐步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方面的观感,也将最终促成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9]。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及农业主管部门虽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始终未能解决所存在的一些农业管理体制上根本问题。二是生态农业以及相关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够高,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未能充分地理解与把握生态农业的各相关方面。三是当前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未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生态服务,大多局限于物质能量循环和能量资源多级回收利用。四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格局始终以种植业为核心,存在一系列问题[10]。五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终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整合成果,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4 生态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模式。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适宜的发展模式将能有效促进本地生态农业的发展[11]。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原则,合理利用、增殖资源原则,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正确运用调控原则[1-6],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相关单位及个体的宣传鼓励措施,并逐级细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12-13]。

5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新趋势

5.1 从重点关注生产环节转向规模化与产业化

产业化与规模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14]。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3]。

5.2 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开放性农业和多功能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加工为基础,紧密联系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网络化连接[12]。

5.3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也是生态农业的灵魂。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12,15-16]。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点,将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选择,将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5.4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11],对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15]。在实践过程中,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再优化,以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加以整合,引入最新的实用技术进行二次革新创造[17-21]。

5.5 重视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既包含构建不同类型的适应当地既有条件的生态经济模式,也包括集成的生态技术和管理模式[11]。我国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传承和提高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和稳定的保障,这也将有利于保护各地区、各民族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并有利于农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13]。

6 参考文献

[1] 胡人荣,余长义.我国生态农业进展现状与展望[J].生态农业研究,2000,8(3):95-98.

[2] 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3] 韩玉勇,刘志峰.农村进展循环经济的新形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30):9717-9718.

[4] 曾超,王文强,等.中国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农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28(1):58-60.

[5] 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2(2):10-14.

[6] 顾进飞.生态农业进展的制约因素[J].农业环境与进展,2012,15(2):8-9.

[7] 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 卞有生.生态农业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9] 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2] 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3] 刘春.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 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15]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时间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16]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17] 刘应元,冯中朝,,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24-29.

[18] 黄国勤,王淑彬,赵其国.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J].生态学报,2014(18):5153-5163.

[19] 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1.1推广减量节本增效技术

1.1.1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重要环节,全区农技人员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指导与宣传培训、田间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工作,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因盲目过量施肥所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2014年全区共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3.19万亩,推广各种配方肥1.18万吨,施用面积39.12万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项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区平均亩增产粮食57.27公斤,增幅5.0%,亩增收90.98元,亩节省肥料1.73公斤,亩节本6.9元。总增产47643.49吨,总节本增收8142.94万元,节省化肥1441.72吨。

1.1.2开展低产田改造工程

围绕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条主线,以粮油生产为主要扶持对象,重点解决因田间设施不全、土壤贫瘠、地力障碍等因素造成的低产欠收甚至抛荒弃耕的集中连片中低产田。同时合理制定生产区规划、交通运输网规划、水利规划和大田规划等,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仅2014年,全区就改造中低产田6000亩,推进了全区农田整体生产水平的提升。

1.1.3实施统防统治技术

由杭州广通植保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组织发起的水稻统防统治工作,能够抓准病虫防治期,对症下药,适时统一防治,取得良好的成效。统防统治极大地提高了农药利用率,保障农药使用安全,有效解决病害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获得农民一致好评。2014年,萧山区被列为浙江省开展整建制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试点单位,实施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面积9.52万亩。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统防统治区农田用药量比农户自防区下降6.69%,成本降低25.8%,粮食增产15.28%。目前该项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受益农民不断增加。

1.2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2.1推进养殖场排泄物治理

一是实施禁限养政策,控制畜禽禁养区域,规范养殖场户,引导畜牧业走集约化、规范化、清洁化生产道路。2014年,全区共关停898家生猪养殖场(户),削减生猪存栏80.7万头,拆除猪场面积96万平方米,复垦率达99%。关停养禽户112户,拆除面积9.1万平方米。目前畜禽禁限养工作在继续推进。二是开展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通过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自动投喂系统等技术和设施,减少污染物。病死动物采用无害化处理,粪便发酵制成有机肥等,全面消纳利用畜禽污染物,建成4家畜禽排泄物治理综合处理中心。

1.2.2实施水产养殖污水循环利用

近年来,水产养殖规模和密度逐年加大,加上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水产养殖排放水体存在诸多污染因子。为促使水产养殖水实现达标排放,萧山区积极探索利用生物制剂和生态沟等技术手段处理养殖用水,目前规模水产养殖企业的养殖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有的实现了养殖水循环利用即零排放目标。2014年萧山区还开展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6130亩,降低了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1.2.3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萧山区率先创新工作思路,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打破固有方式,在大江东10万亩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建成了江东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该中心包括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沼液收集配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等,成为全省唯一的四中心为一体的处理中心,处理农业废弃物的能力及各项技术指标均为全省领先。目前,该中心已作为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推广。

1.2.4开展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利用

一方面,运用各类媒体开展宣传,在提高农民对使用新能源意识的同时,积极组织培训农村新能源建设及使用方面的人才,使推广使用农村新能源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目前,萧山区已广泛应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生态垃圾房、沼气等清洁能源设施,全区应用农村新能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3探索推广生态种养模式

1.3.1种养结合模式

重点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型”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利用山地(园地)养鸡、稻鸭共育、猪—沼—果(稻、菜)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倡导自然、生态、绿色的养殖方式。其中尤以沼气利用为最,以沼气为纽带,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生产中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目标。

1.3.2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一是开展水产混养、套养。萧山区是浙江省南美白对虾主产区,推广虾鳖套养模式面积最大,南美白对虾生活在水体中层,中华鳖生活在水体下层,这种套养模式有效利用了水产养殖空间,提高了水体利用率。鳖能吃掉虾吃剩的饵料和病死虾及虾的脱落物,防止多余的杂质导致水质变坏,既节省了饲料,又改善了水体环境,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同时提升了虾和鳖的质量。二是实施“稻鱼轮作”、“稻鱼共育”、“稻鳖共育”等模式。据杭州粮油专业合作社实施的100亩“稻鱼共育”示范结果表明“,稻鱼共育”模式稳定了粮食面积,减少了污染,平均每亩增加纯收益4900元。

1.4开展森林萧山建设

1.4.1加快平原绿化

2011年以来,萧山区积极开展绿化造林、村庄绿化等工作,全力推进平原绿化建设。根据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平原绿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萧政发[2011]70号),全区“十二五”期间要新增平原绿化面积6万亩,林木覆盖率增加3.3%,达到18%。2011~2014年已完成平原绿化54560亩,平原林木覆盖率已增加3%,达到17.7%。若剔除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全区林木覆盖率实际已达到18%。2015年,计划绿化面积4900亩,一季度已完成绿化造林面积1200亩。平原绿化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区已创建省、区级“森林村庄”93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初步展现出“村在绿中、林路相伴、水绿交融”的村庄绿化风貌。2015年计划再创建森林村庄15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

1.4.2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萧山区十分重视重点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封、造、补、管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天然更新为主,同时辅以人工更新,逐渐把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全区有200084亩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持了较高的森林郁闭度,有效提升了全区的生态环境水平。

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

2.1生态循环理念缺乏

广大农民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倾向。相关部门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这些观念的缺失导致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2.2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实力有限,一时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金。加之生态循环农业投入大、运行成本高、见效慢,种养者不愿投入。虽然市、县财政近年来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比之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距离。

2.3农技力量薄弱

生态农业是一全新的业态,但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一是镇街农技人员队伍老龄化,后续农技力量也较薄弱,一些生态循环农业已有的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二是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研究和探索不够,一些生态农业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三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执行者———农民,大多文化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很好地实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各项技术措施。

2.4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

由于目前农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经营为主,农户环保意识不强,农业废弃物回收相对比较麻烦。加上缺乏专门的回收机构,致使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3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3.1提高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

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提高农民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

3.2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投入

生态循环农业系全社会系统工程,因此,一要制定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对其发展的投入。政府应安排生态农业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二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渠道。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持,制定优惠的支持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以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3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支撑

一是要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全过程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引进、创新,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置、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促使生态农业良性有序发展。三是要继续实践和探索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要继续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生产模式。通过示范点的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推动全区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探索应用生物食物链和能量转化规律,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物质良性循环、资源节约的目标。还要立足于萧山区实际,依托现有的农、林、山、水资源,积极发展创意农业,打造文化型、旅游型、生态景观型、品牌型农业。开发养生林业、民宿经济,打造湿地公园、休闲公园,发展阳台、屋顶农业。

3.4建立完善生态循环农业考核制度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对策;孝感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its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makes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Xiaog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then put forth some sustained development measure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production situ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Xiaogan city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1]。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

1 生态农业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生态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生态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生态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陆续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开始进行生态农业旅游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相继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全国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2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

孝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旅游创建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孝感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3年中国民协授予孝感市为“中国孝文化之乡”称号。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及“农家乐”升级达标工作积极推进。2010年6月,湖北省政府授予汤池镇为湖北旅游名镇、孝昌观音湖熊畈村为湖北省旅游名村。还有7个村被列入全省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即孝南肖港镇小周村、汉川翥夂许家村、应城汤池镇洪河村、云梦下辛店镇泗洲寺村、安陆烟店镇碧山村、大悟新城镇江冲村和双峰山大砦村。“农家乐”创星工作开始启动,到2010年底,全市星级“农家乐”达到102家。

2.2 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孝感市已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家。其中,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2A景区4家,2011年新增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1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省级旅游名村1个;星级农家乐102家。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累计接待游客2 710.5万人次,年均增长22.4%;实现旅游总收入154亿元,年均增长21%。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 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8%。

2.3 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制订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孝感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孝感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宾馆、生态观光园等项目24个,投资规模80多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8亿元。天紫湖、观音湖、嘉沦河、白兆山、钱冲银杏谷、大悟白果树湾新五师司令部纪念馆等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相继建成。5年来,市、县两级政府投入3亿多元改造旅游基础设施。

2.4 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孝感市一日游管理规定》和《孝感市旅游业管理办法》,批准成立了孝感市旅游执法大队和旅游质监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全市县市区旅游工作机构得以健全,工作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

围绕开拓武汉旅游市场,组织了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3届华中旅游博览会,连续2年以孝感市政府名义在武汉举行了大型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展了“武汉万人游孝感”活动。加快与武汉黄陂区、东西湖区的景区联动和市场对接,着力抓好融入工作。围绕提升孝感旅游知名度,积极开拓境外市场,2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台湾湖北周”活动。先后参加了在昆明、烟台、重庆召开的国内旅游交易会。此外,组织指导汤池温泉、双峰山等景区和有关企业,开拓河南省信阳、南阳,以及省内宜昌、襄阳、荆州等城市旅游市场。

3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3.1 宣传营销不够充分[2]

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以及对景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做得不够,对于不同的客源群体、不同的市场群体没有采取相应的宣传策略。甚至 ,本地的一些市民对本市的一些生态农业旅游点还不是很熟悉。 有些景区在宣传的过程中只注重风景的宣传而忽略了当地文化与风景的有机融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市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专业网站。

3.2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无论是游客乘坐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出游,良好的交通条件都是他们考虑的首选。如孝南区杨店镇,交通历史欠账多,虽然近几年交通状况有明显改善, 但还是相对滞后,公路等级较低,公共交通落后,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

3.3 具体产品服务雷同,缺乏特色和品牌化[3],创新性不足

生态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生态农业还局限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 、垂钓、观光 、休闲,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许多项目都是由生产性项目改造为观光农园,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生态农业缺乏现代化、市场化理念,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的核心作用没有突显,农产品还在产品价值链最低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还需进一步提升。

3.4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服务质量不高[4]

很多旅游经营项目都是个体经营性质,实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 在经营管理上不够规范,在服务质量上不到位。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方面,与游客的要求相差甚远。服务员大多数是自己的亲戚或在本地招聘的员工, 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健康检查,用餐设施很少经过卫生管理部门检查和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4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无论是生态旅游的景区还是旅游产品,都必须要靠宣传来扩大知名度。没有宣传,即便是再好的旅游景点也只能是“养在深闺无人问”,如果宣传工作做得好 ,那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要以“董永故里,孝文化名城”为主题,以汤池温泉、双峰山、天紫湖、观音湖及白兆山等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标志性产品,塑造和推广孝感旅游对外新形象。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宣传: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传广告;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在特殊节日发卡片邀请,采用淡季降价并对重点游客赠送礼品等方法;或推出会展游、商务游、假日游、休闲游等改变以往的以观光游为主的旅游模式,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相关媒体上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开通微博,全方位宣传孝感市旅游产品,向游客发放旅游宣传册;发挥音乐作品《 孝感》、《孝感我的家乡》、电影《天仙配》、《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对孝感旅游业的推介作用 , 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制作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网站,并设立网上预订系统,完善网络营销渠道,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5]。建设旅游信息查询平台、互动平台,每个景区将自己的旅游点制作成电子宣传册,把电子宣传册置于生态旅游网首页的醒目位置,配以背景音乐,这样游客在到景区之前就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前期的相关了解;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周边地区举办旅游景点联谊会、洽谈会,借此机会宣传本地景点,扩大景点影响力。

4.2 资源共享,突出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什么是特色呢?高文化附加值就是特色[6]。要注重文化品位,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并将其合理地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要尽快改变当前生态农业旅游低、小、散的现象,要根据本地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特色,延长农业产业的产业链,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几方面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借鉴广西灵山荔枝节[7]的成功经验,精心策划“中华孝文化旅游节”、“中国银杏节”、“孝感杨店桃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力争将其中一些活动打造成全国的旅游节庆品牌。

4.3 以管理为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要将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入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技能。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策划、营销、经营、农艺、花艺、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大力培训本企业从业人员,努力提高管理技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提高厨房、餐厅、卧室、浴室、 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质量,对厨房卫生和餐厅卫生进行定期检查[8]。

4.4 大力推进旅游路网建设

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业,提升旅游公路等级,解决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的公路,形成整体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修通双峰山―孝昌观音湖―大悟龙潭湖的生态旅游公路,提升双峰山至黄陂木兰天池、孝昌观音湖至黄陂清凉寨、安陆白兆山至应城汤池温泉公路等级。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城际铁路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是游客进入各地、各景区的快速交通工具。要尽快完成汉口火车站至孝感城区汉孝城际轨道列车的建设,并逐步延伸至云梦县、应城市。高速铁路要利用石武高速铁路和武荆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游客能顺利通过高速铁路交通到达孝感旅游。要完善景区内部交通,景区内部交通要以车辆环行道路建设和游客步行道建设为主,让游客能方便地游玩。

4.5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湖北省政府把孝感市建设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发展孝感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

4.5.1 加大政府投入 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 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和对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4.5.2 实行税费优惠 对投资规模在5 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旅游景区(点),其门票收入征缴的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按第一年至第三年全额、第四年至第五年50%的基数标准,由同级财政予以奖励。对旅游企业上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允许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旅游企业宣传促销费用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旅游企业在注册登记、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市本级财政收入的,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落实水电气价格政策,经营服务性收费从优收取。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同价。

4.5.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饭店经营、旅行社以及旅游运营业务的旅游企业,凡符合贷款条件的,担保机构应优先给予担保,银行机构应优先给予信贷扶持。

4.5.4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列入全市重点项目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按报批程序由市专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额达到1亿元以上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旅游建设项目,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市财政按50%的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

参考文献:

[1] 喻红林,路娜,邓楚雄. 基于AHP的新疆博湖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84-87.

[2] 李霰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析――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北方经济, 2012(10):52-53.

[3] 王洁佳,陈巍.国外农业旅游及发展实例分析[J].世界农业,2013(5): 99-101.

[4] 张青,田家林,徐立岗,等.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分[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0):107-108.

[5] 林惠恋.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16): 2-3.

[6] 侯敏,何杰,宗如菊.我国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初探[J].新农村,2012(4): 21-22.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名师是城市的名片,重视骨干教师团队建平设,必须加强其专业发展能力的引领.而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运用名师工作室是培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很好的模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名师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引领骨干教师的发展。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建学习的平台、研究平台和展示交流发展平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1.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名师工作室通过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定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制订每学年各个成员学习计划,通过制订本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名师工作室活动时间表,使人室弟子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活动形式和地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仅能面对面向名师学习,还可以在名师指导下向理论学习,在名师工作室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将读书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名师工作室内向同行学习,通过学习内化成果,丰富理论,提高专业修养。

生态渔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1.1基本概况

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均属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库,两库形成梯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两库常年平均水位相应库容7.9亿立方米(其中佛子岭水库为4.83亿立方米,磨子潭水库为3.07亿立方米),两库共有来水面积18.4万公顷。

佛子岭水库始建于1954年,可养面积1200hm2,1956年投放鱼种,1957年捕捞成鱼;磨子潭水库始建于1958年,可养面积466.7hm2,1960年投放鱼种,1961年捕捞成鱼,渔业利用50余年。由于两库地理位置同处于一个山区,同处一个类型的地带,所以水库的生态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气温、水温、溶解氧、各饲料生物含量和各营养盐类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水库渔产量有过高产的记录,也经历过低产的波动。

1.2渔业发展现状

两大水库的渔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库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捞,渔产量逐年上升。第二阶段为第二个10年。由于放养品种、规格的不适应,敌害种群的危害和防逃设备的不完善,致使产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阶段为第三个10年。针对上述出现的矛盾,不断完善苗种体系,完善拦鱼防逃设施,调整放养结构和积极发展网箱养鱼,使两水库渔业产量逐步恢复。1986年,佛子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历史最好水平,达327.5t,均产达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的最高产量,达到140t,均产达300kg/hm2。第四个阶段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渔政管理因缺乏人员、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设备及山区、库区、贫困地区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原处于主导地位的国营渔场因而处于破产倒闭状态。因此,水面处于抛荒状态,无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两库库区群众和渔场职工仅靠养殖网箱和捕捞少量存鱼和库里的野杂鱼来维持生产、生活。尽管如此,在水库的合理放养、合理捕捞、防逃技术、控制敌害鱼类种群、发展网箱养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大体可归纳为:①投放适应水库生长的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四大家鱼,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保证和满足水库鱼种投放的需要,并不断改善放养结构;②密切注意水库鱼类种群的变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敌害种群的发展和危害,使人工放养的种群始终占据优势,危害种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两库都有防洪的任务。因此,完善拦鱼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库渔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④拟定合理的捕捞强度,充分利用水体和鱼类最佳生长期,不间断地做好自然经济鱼类的增殖和保护工作。

2可持续性发展探讨

2.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库渔业生产机制

应本着有利于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改变只向水库索取、不向水库投入的原则,改变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断产生利益矛盾的状况,既要能统又要能调。

2.2两库渔业发展潜力

2.2.1市场需求潜力大。我县目前人均占有水产品量不到10kg,远低于全省25kg、全国34.6kg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因此,生产出绿色无公害优质水产品仍然会长期畅销市场。2.2.2可供开发利用的水面大。两库可养殖水面1666.7hm2,可用来进行天然投放、库湾养鱼和网箱养鱼。如果按天然鱼产量300kg/hm2计算,两水库每年的天然生产力至少在500t以上。

2.2.3引进和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水库开发的新课题。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开发大水面一项新的工作,是提高水库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利用水库的自然优势,适当在水库发展名特优水产品,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走高效渔业的一条可行之路,如佛子岭水库利用网箱养殖鳜鱼和斑点叉尾鮰,利用流出的库水开展鳗鱼养殖,每年可产优质鱼700t,产值近5000万元。

2.3两水库渔业发展对策

2.3.1切实保护两水库水域生态环境。目前,水库两边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两库上游无任何工业污染,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是我省当前少量存有的无污染养殖区域。因此,必须保护好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域不受污染。一要在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或兴建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把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大事来研究;二要禁止在水库上游兴建工业厂矿,保护清洁水源,同时也要防止渔类自身污染,如网箱养鱼密度不可过大;三要强化渔政管理,严禁毒、炸、电等违法行为,对特种水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场、索饵场,应建立水域生态自然保护区。

2.3.2合理放养主导品种。青、草、连、鳙、鲤、鲫、鳊鱼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也是两库养殖的主要鱼类,在目前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镇,这些品种与目前的消费水平相适应,而且还有相当的消费时效,消费既不会过剩,也不会过时。在对大型水库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应以这些鱼类的养殖为主,同时坚持不懈地做好鲤、鲫、鳊等优质鱼种的自然增殖与保护工作,使水库生物饵料得到充分利用。

2.3.3调整渔业经营模式,合理开发水体资源。当前,水产界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一要实现从追求单一产品(鱼)到复合产品的转变;二要实现从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质和量的统一;三要实现从只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统一。在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努力适应生态条件的要求,从单一层次、单一产品的经济方式转向多层次、多方位、复合产品的开发。在养殖生产方面,要遵循清洁生产的原则,实行生态养殖,提供绿色产品。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养殖模式,推行水面多种形式经营,包括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实现水面商品化,充分利用水体的交通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观光,休闲、游钓业。

2.3.4加大科技投入。大水面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投放和管理,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学的决策管理和科学的养殖技术,这就要求水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和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同时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普及养殖新技术,依靠科技来提高开发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2.3.5加强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严格实行行业法规化管理,在生产环境、苗种选择、养殖管理、产品上市、检验检疫等方面把好关,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要注重品牌申报,做大做强品牌文章,占领市场份额。

2.3.6加强对外交流。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渔业人才和资金,实现两库大水面与我国发达地区在技术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全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