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与礼仪 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相互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交际的一点就体现在不同背景的“跨”。交际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因为文化背景、习惯与思维不同以及风俗礼仪的差异性,在交际活动中会引发误会,更严重者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联系双方的桥梁,是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之中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由此,文化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民族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交往规则不同,这些是各国文化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交际者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语言。
2.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涉外秘书工作中,一般会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机遇,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背景,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要解决和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和降低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这就需要涉外秘书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问题,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注重与尊重世界各个国家的习俗、禁忌、交往礼仪等,在交际中注意理解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以此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送礼习俗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在国人眼中似乎并没有不能送礼的日子或者与送礼相关的禁忌。但是与中国送礼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送礼就有着诸多习惯与禁忌。例如,西方国家中不适合送礼的日子包括:订婚仪式、毕业典礼以及阿拉伯人初次见面,这些场合都不适合送礼。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用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
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差异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国送礼的风俗习惯,避免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尴尬,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4.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商务交谈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互动,彼此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礼仪知识。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交接双方外在信息形象的体现,从见面、问候到沟通,整个过程中涵盖了很多礼仪。衣着打扮、说话方式都透露出相关信息,这些都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只有掌握必要的商务文化与外交礼仪,才能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灵活的掌握谈判节奏,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谈判的成功。
5.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中的重要性。人与人在交际中感情的联络与维系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其从侧面融入了感情。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情感。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促使交际双发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认可与尊重,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使合作交往的继续。如果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无法联络和维系情感,那么在交际中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因此,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对行为进行约束,对形象进行修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关系。
三、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作为时展的需求和国家交流的桥梁纽带,不仅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等。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方面、涉外秘书、送礼习俗、商务交谈以及联络情感等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必要性。
参考文案:
[1]严子寒,李海潮.浅谈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国外跨文化护理教育研究热点集中在如何完成文化能力教育与现有课程整合,以及辅助教学策略探讨。一个具备文化护理能力的护士才能够与不同语言、文化、宗教、性别、种族、残疾、年龄的人进行有效沟通,所以,应该培养护生一系列技能、知识、态度、观点和实践能力以强化文化护理能力,建立积极的治疗性护患关系。文化能力教育目前在美国、澳洲等多元文化特点显著的国家已被视作正规护理本科教育项目的基本内容。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辅文化能力学习策略,境外学习项目(studyingabroadprograms)或文化浸入(culturallyimmersion)可以将学生置于完全不同于自身文化背景的国外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健康与文化关系,有利于学生自身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增加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和文化能力。Reid-Searl等对前往泰国进行志愿护理实践的澳洲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发现学生沉浸在完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护理实践,在当地医疗资源紧缺、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深刻体会到护理本质-照顾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渴望(culturaldesire)。
2我国加强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2.1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跨文化护理教育是培养并提高护理人员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但基于我国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目前我国护理教育领域尚未认识到跨文化护理教育的重要性,只在部分院校涉外护理专业零星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等选修课程,以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层面教学为主,无法真正培养护生的文化能力。有研究表明,我国护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及多元文化护理认识不足,亟待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探索有关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改革模式,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等。
2.2我国本土跨文化护理学习需求突出
国外的跨文化护理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出发以不同国籍、种族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但从广义上说,多元文化护理既包括适应不同国家和种族的跨文化护理,也包括适应个体文化差异的跨文化护理。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分布广,方言、民族、、风俗习惯各有不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增加,地区间、境内外病人和护士的流动也趋于普遍,护士的文化能力对提升病人满意度和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十分关键,以广东省为例,赴粤就业的外省护士多遭遇过因为不理解粤语与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病人出现沟通障碍,而这种文化障碍多由护士个人克服,未得到高等护理院校和医院机构的足够重视和培训支持,增加了非粤语背景优秀护理人才在本地区就业的难度,笔者建议作为高校应认识到护理学生对跨文化护理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在跨文化护理能力发展过程中认识、实践和情感方面的障碍,通过针对性的课程和培训增强其与粤语背景病人和同事沟通的自我效能感。
3高等护理院校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对策
3.1有效整合可用资源,尝试在护理课程体系中融入
跨文化护理理念高等护理院校可以尝试从在基础护理、老年护理课程设置中引入不同文化背景护理理念的差异和特点内容,开展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案例学习,加强学生护理专业英语基础词汇和表达的学习,并联系外资医院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场所,增加学生暴露在不同文化环境的机会,如选送学生前往境外合作大学开展短期交换学习,并引导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有意识地了解异国文化背景和医院护理文化理念,逐渐培养其具备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文化知识(culturalknowledge)、文化技能(culturalskills)、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文化交流能力(cross-culturalinteraction),增强国内本土培养护理人才在国际护理舞台的竞争力。
3.2实现跨文化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增强学生跨文化护理意识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交际 因素 文化
1 交际
交际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类行为的研究都与交际有关, 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一些学者认为交际是人类行为研究的核心,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交际只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辅助手段。不管怎样,交际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个方面。人类能和其他物种分离出来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具备了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高层次的交际能力。
对交际的研究虽然从古代社会就已经开始了,但现在仍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化发展和现代交际技术,如电视,收音机,电话,卫星,电脑和其他通讯设备的发展和进步,交际的方式有了革命性的发展和变化,不难发现,交际在当今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非言语行为交际
在整个交际活动中,有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叫做非言语行为交际。对于非言语行为交际的定义和概念没有任何争议,但它到底涵盖哪些方面却是研究人员一直研究讨论的内容,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本文重点通过非言语行为交际的功能,影响因素和表现方式介绍非言语行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3 非言语行为交际的功能
非言语行为交际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起着多种不同的重要作用。非言语行为充当着如下几种功能。首先,非言语行为是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主要手段。第二,非言语行为充当着人际关系连接纽带,因为它对人际关系的变化非常敏感。第三,非言语行为负责管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第四,有些非言语行为对人们所隐藏的情绪有着暗示作用。第五,非言语行为可以传递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教学环境下的非言语行为常常给师生的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减少因非言语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 研究者建议教师要试着通过了解学生发出的不同的非言语行为更好地把握学生传递的的非言语信息。学生有时会使用非言语行为提示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内容。比如教师何时应该放慢速度,何时应该提高速度以此来调整教学方式,所以说,学生的非言语行为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表达态度和互动行为。
4 影响非言语行为交际因素
不管是否注重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交际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文化限制。文化不同,非言语行为交际方式也不同。非言语行为交际的形成和产生作用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非言语行为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特点和属性,它直接或间解表达了社会每一成员和社会文化形成的特点。因此展现出不同的价值,文化形式,信仰以及不同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同样的行为被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接受,但却不被另一社会文化群体的人所接受和理解。大多数的非言语行为都源于特定文化,和文化紧密相关。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同的文化群体有自己的非言语行为模式;不同文化下,同一意思可以由不同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第二,非言语行为的使用要遵循一定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在哪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非言语行为,告诉人们说话时距离对方多远合适,和别人交谈时什么时候应该移开目光,什么时候说话要大声,什么时候要温柔,什么时候应该调整语速等等。另外,这种规范告诉人们非语言行为可以接受的程度。 举个例子,在表达表达伤心这种情感时,在南地中海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总是很夸张,欧洲国家的人相对比较冷静,会表现出一点点伤心,而亚洲地区的人们则往往会用微笑来掩盖悲伤。第三,非言语行为有三种特性:任意性,特定性和共用性。任意性指的是非言语行为所要传达的某种意思是随意的而不是特定的。特定性指的是某种非言语行为在特定的文化特定的群体具有特定的意义。共同性指对非言语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对一些人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不同文化下对这三种特性的描述也是不一样的。一种文化下的任意的非言语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会成为共有的非言语行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非言语行为的理解是不同的。
5 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形式
肢体语言是用来表达信息尤其情感的一种方式。举个例子,假如我们不喜欢某个人,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我们却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相反也是如此。 有些时候我们嘴上说“我很生气!”,但我们的肢体语言却明确地告诉对方“我并不生气!”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会让对方很迷惑。这就是所谓的双重信息,一种是语言传递的信息;一种是肢体语言传递的相反信息。肢体语言很难掩盖真实的情感,人们总是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肢体语言的情况下表达出真实情感。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更注重也更容易相信一个人通过肢体语言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因此,当一个人的语言和身体语言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他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面部表情也可以用来和别人交流,很多戏剧中用不同的脸谱表现不同的性格。在京剧里,演员用浓妆展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在现实生活里,在使用面部表情时,我们便成了不同的演员,因为我们已经戴上了不同的面具。交际中面部表情的重要性需要很好的建立起来,然而这种表情表现的文化内涵很难评价,有时一些通用的面部表情却有着相似的意思。
6 对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研究跨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现象,探索跨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实施中的可行性。在今后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法向学生介绍非言语行为交际法的存在及重要性,通过非言语行为意识的练习,提高学生非言语行为技能。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很深入地了解文化差异,深入彻底地了解非语言行为,建议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关于文化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邸爱英,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4.
关键词:“80后”;激励因素;不同背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9202
“80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狭义是特指1980―1990年出生的人群,且主要指文坛“80后”现象。而广义的理解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本文主要从广义角度来探讨“80后”,并引用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奎对“80后”的定义,即指1980年以后出生,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处于物质生活较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和正在成长的一代人。本文将激励因素按物质财富、个人发展、工作环境、业务成就和工作自主等归为五类,采用李克特量表,将激励因素重要性按1-5来计分。问卷调查对象为长沙市43家中小企业的员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问卷447份,有效率89.4%。
1 不同性别激励因素的比较分析
现代社会男女地位平等,但不同性别“80后”员工有着不同的激励需求,应注意对其进行适当的差别激励。
不同性别“80后”员工五类激励因素的显著性P(Sig.)分别为0.975、0.926、0.874、0.654、0.574,P(Sig.)>0.05,说明不同性别“80后”员工在激励因素重要性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在个人发展方面,他们的均值都是4.17,均值较高且相同,说明“80后”都同样重视个人发展,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时应注意一视同仁。但男性在物质财富、业务成就方面的均值分别为4.27、4.12,女性的则分别为4.26、4.08,男性在物质财富、业务成就方面的均值都比女性的高,说明男性对物质财富、业务成就的重视程度高于女性;而女性在工作环境、工作自主方面的均值分别为4.09、3.85,男性的则分别为4.08、3.79,女性在工作环境、工作自主方面的均值比男性的高,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关注工作环境与工作自主激励。企业提供给“80后”男性更多的物质财富与业务成就激励,而给予“80后”女性更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自主激励,激励效果会更好。
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激励因素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80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工作中对激励因素的要求也比非独生子女的高。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80后”员工五类激励因素的显著性P(Sig.)分别为0.928、0.214、0.111、0.110、0.139,P(Sig.)>005,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80后”员工在激励因素重要性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但独生子女“80后”员工五类激励因素的均值分别为4.27、4.24、4.17、4.20、392,非独生子女的则分别为4.26、413、4.03、4.04、3.75,独生子女“80后”员工五类激励因素的均值都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均值,说明“80后”独生子女比“80后”非独生子女更需要激励。
3 不同文化程度激励因素的比较分析
“80后”员工学历较高,学习欲望强烈,但不同文化程度(高中/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80后”员工对激励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物质财富方面,不同文化程度“80后”员工激励因素的显著性P(Sig.)为0.041,P(Sig.)0.05,说明“80后”员工在这四个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在个人发展方面,不同文化程度“80后”员工激励因素的均值分别为412、4.19、4.12、4.30,均值都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均值最高,说明“80后”员工都比较注重个人发展,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尤为重视自身发展。在工作环境方面,不同文化程度“80后”员工激励因素的均值分别为4.36、4.12、4.03、408,高中/中专及以下员工的均值高于其他学历的均值,说明他们比其他学历的“80后”更看重工作环境激励。在业务成就方面,不同文化程度“80后”员工激励因素的均值分别为446、4.05、4.05、4.31,高中/中专及以下、硕士及以上的均值较高,说明这两者更注重业务成就激励。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80后”员工希望通过业务成就激励发挥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学历上的不足,而硕士“80后”员工则希望通过业务成就激励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我价值。在工作自主上,不同文化程度“80后”员工激励因素的均值分别为4.18、3.84、3.72、3.96,高中/中专及以下的均值最高,说明他们较其他学历“80后”员工更需要工作自主激励。高中/中专及以下的“80后”员工学历较低,工作较缺乏自,适当地给予其工作自,可以得到更佳的激励效果。
4 不同工作性质激励因素的比较分析
不同工作性质(管理类、技术类、销售类、客服类、其他)“80后”员工的工作侧重点不同,对他们的激励不能一概而论。
在物质财富、工作环境方面,不同工作性质“80后”员工激励因素的显著性P(Sig.)分别为0.001、0.009,P(Sig.)0.05,说明不同工作性质“80后”员工在个人发展、业务成就及工作自主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5 不同工作时间激励因素的比较分析
工作时间较长的“80后”员工对激励的需求已趋于稳定,而工作时间较短的员工为了尽快适应本职工作或取得工作成绩,对多数激励因素的需求都较旺盛。
在个人发展、工作环境和业务成就三个方面,不同工作时间(2000.12.31以前、2001.1.1-2004.12.31、2005.1.1-2008.12.31、2009.1.1-现在)“80后”员工激励因素的显著性P(Sig.)分别为0.004、0.014、0.014,P(Sig.)
6 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性别、独生子女与否、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及参加工作的时间等不同背景都会使“80后”员工对激励因素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企业激励“80后”员工必须在充分了解其激励需求的基础上,注意激励的差异性、层次性及动态性,以提高激励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佘双好.“80后”眼中的“80后”――对“80”后青少年的一种质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4).
关键词:汉藏文化 翻译 差异
我国中原地区所处的亚洲东部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其气候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而我国藏族主要分布在属于大型性高原气候的青藏高原,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正是这种不同的环境,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
一.汉藏翻译的重要性
1.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沟通
汉藏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由于文字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差异和相互的沟通问题。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位置和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差异,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就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而想要各个民族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在互相了解之后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汉藏翻译就是以最基本的语言为基础去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宣扬,这也是一个加速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2.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国的大部分藏族都生活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条件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汉藏翻译工作的进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藏族人民在接触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藏族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风情也能够通过汉藏翻译工作的开展而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其发展。
二.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不仅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藏族人民也在逐渐地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特色文化所影响和改变。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层面,比如物质,制度,心理,文化等。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也才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形态。不同的地域环境也存在着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的呈现的差异。例如,由于黄河在中原地区因为浑浊,而且河水的颜色为黄色,因此被大家称之为“黄河。”然而,在藏族地区的黄河外观呈现的则是湛蓝清澈,因此被大家称之为“蓝色的玛曲河。”由此可见,同是黄河却因为在不同地区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因此在对藏语汉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生存环境而造成的差异性。
2.生活习俗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因为民族的差异性,因此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其主要体现在使用的语言上。例如,藏族的谚语“sngs-rgys-la-ka-kh
a”的字面意思是“给佛陀字母”。很明显,这样的翻译是很难让人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汉族文化里,“佛陀”与“字母”是两个根本无法联系起来的事物。然而,在藏族的文化当中,“佛陀”就是“智者之王”,当字母和“智者之王”联系到一起时,就很容易找到二者之间的“教智者之王学习字母”这一内在联系了,这也就有点在鲁班门前弄斧的意味了。所以,在翻译时,便可将其译为“班门弄斧”。
3.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社会,不同的宗教族群都有着基本一致的宗教性质和相关术语的理解,例如在西方,《圣经》中将阎罗王解释为专门与上帝作对的恶魔,人们将阎罗王比喻为恶魔。而在藏语和汉语中,阎罗王则是一个中性词,例如藏语中的“gshin-rje-chos-rgyl”和汉语里的阎罗王则都是来源于佛教的教义用语,经过很多的佛教的研究后发现,在佛教教义中“阎罗王”是阴险的神灵,他掌握了特别大的权力,可以决定所有人的生死,同时他会根据鬼魂生前的不同行为而做出公正的判决,因此在这里,“阎罗王”并不带有贬义色彩,属中性词。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自于不同宗教的同一词语,由于各自的文化形态不一,所呈现出的形象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要重视这样的差异并将其处理好。
4.思维方式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环境,因此各个民族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典故带有很多的历史文化色彩,而且蕴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然而各民族历史典故所呈现出的很多的深刻道理却只能用本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去解释。由于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特征不同等很多因素,各个民族的人民也有着自己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各民族的交流过程中,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就带来一定程度的交流阻碍。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这些典故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其字面意思,还需要理解他所代表的民族典故的丰富内涵,重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