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手外伤;康复护理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对人类的功能及外观极为重要。受外伤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手功能障碍,有较高的致残率,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给社会也带来很大的负担。我院开始只采用手术治疗该病,只偏重于手术效果,对康复护理不够重视,术后效果欠佳。2009 年后,我们针对手外伤患者采取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自2009 年4 月至2011 年4 月收治的50 例典型的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系统康复护理训练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 例,男38 例,女12 例。年龄6~65 岁,平均33 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无其他疾病史。

本组术后随访6~12 个月后,按肌腱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TAM]评定[1]TAM(total active motion,TAM)=患指总屈曲度[掌指关节(MP)屈曲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屈曲度数]-总伸直受限度[掌指关节(MP)伸直受限度数+近侧指间关节(PIP)伸直受限度数+远侧指间关节(DIP)伸直受限度数]。优:屈伸活动正常,TAM>220度;良:功能为健指的75%以上TAM达到220~200 度;中:功能为健指的75~50%,TAM达到200-180度;差:功能为健指的50%以下,TAM

2 治疗方法简介

手外伤患者在臂丛麻醉下行屈肌腱损伤探查修复术,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加规范的早期系统康复,预防感染等治疗措施。

3 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肌腱修复后应适当制动,但同时又要得到主动功能练习,以利肌腱愈合的可塑性及防止粘连形成。以往屈肌腱术后常采用保护性屈曲位,而忽视了功能锻炼,增加了发生粘连的机会。术后早期保护性主动和被动活动,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本组50 例按计划进行了系统康复训练,5 例因肌腱粘连严重,术后有3 例手指疼痛麻木症状明显,遵医嘱给予镇痛和抗炎类药物,3 天后即明显缓解;2 例患者出现患指肿胀、切口持续渗液症状,得愈患指抬高、每天换药20%甘氯醇日3 次静脉注射,4 天内症状均消失。在此期间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转贴于

3.1 早期

可选用超短波、超声波等物理治疗。主动充分的屈曲和伸直手的各关节,以减少肌腱粘连。术后第1 天至1 周的训练:行控制性保护性活动[2],患者戴着Kleinert Splint动力支具以被动屈曲,主动伸直的训练为主,即指导患者主动伸直手指,然后放松让橡皮条将手指被动屈曲,每小时完成5~10 个屈伸动作。在主动活动前,先被动屈曲活动1 次,使关节活动开了,以后再主动活动。取下支具,护士一手使患手握拳,一手辅助患侧腕关节5 次,以避免腕关节长时间处于屈曲位而发生僵直畸形。使患手腕关节及指间关节处于屈曲位,充分被动屈患指的掌指关节5~10 次,然后患指主动伸掌关节5~10 次。腕关节和掌指关节被动屈曲位,充分被动屈近端指间关节和远端指间关节5~10 次,然后让患者主动,被动伸指指间关节5~10 次。活动时应适度。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的原则。术后2~3 周的训练:每天坚持完成上述的动作,每个关节屈伸5 次。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疼痛范围内,逐步增加屈肌腱活动范围。3 周内白天必须穿戴,夜晚睡眠时去除橡皮筋的牵引。患者在此期间内不可以自主屈指活动,不能自行取下矫形器进行。

中期术后第4~6 周训练:取下支具,患指主动完成轻微主动手指屈曲练习,总主动活动度不超过30 度。每分钟5 次,连续25 分钟。此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上午、下午、晚上各进行一个单元的被动活动锻炼,如借助各种器械:分指器,哑铃,皮球等,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训练手的功能,如穿衣,系扣,使筷子等都可以锻炼。训练结束后仍需支架保护。此时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和活动恢复程度,取下支具,进行指屈肌腱进式,无阻力训练,手指屈伸至指间关节最大活动范围,但不能手指过伸或用力握拳。分别进行指深指浅屈肌腱运动,改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外固定解除后,进行患指的主动,被动活动,以恢复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直至患指屈伸活动正常。每次30 分钟,每日2 次。

晚期 术后第7~12 周训练:开始可不在应用支架保护,手指与手腕可自由主动活动,开始进行患指的灵活性和渐进性的抗阻训练,如对掌,对指训练,握力器训练等。每次30 分钟,每日2 次。此时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去除支具,进一步恢复肌肉力量的训练,作大力的抗阻运动。如用力提取重物,握拳等。每次训练40 分钟,每日2 次。利用不同的握法和握力进行功能锻炼,以帮助患者恢复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早期康复训练 作用 研究【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57-0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与股骨头疾病的一种相对安全、疗效最好的一种手术方法。而早期的康复训练是决定患者关节功能能否成功恢复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早期康复训练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所研究的22例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7例,女性有15例,他们的年龄在59-80岁之间。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11例。这些患者中,有18例外伤性质的股骨颈骨折,有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1.2 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时候,需要采取侧卧位的位置,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插管,取髋后外侧切口进行置换手术,其中置换的假体为骨水泥型或生物型。在髋关节置换术之后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取特殊的康复训练方法,而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的康复护理。

1.3 评分标准。康复训练的评分标准包括以下五点:第一,1级是患者下肢关节活动的范围低于正常活动范围的10%;第二,2级是患者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为正常活动范围的25%;第三,3级是患者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为正常活动范围的50%;第四,4级是患者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为正常活动范围的75%;第五,5级是患者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水平。从第三级到第五级都可以看作下肢关节功能的恢复状况良好。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早期康复训练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作用进行有效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组别人数优良1-2级3级4级5级观察组11100146对照组1181253 两组患者下肢关节的功能恢复状况良好,而观察组患者下肢关节功能的恢复状况要好于对照组患者。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手术中比较重大的重建手术,在手术之后加快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是当务之急。早期康复训练需要的步骤包括:一是在手术第一天,患者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运用下肢关节的康复器进行康复训练,每一次需要三到六下;二是在手术两到三天内,将病床摇到三十度,在继续下肢关节康复器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收缩训练以及踝关节的屈伸训练;三是在手术后的第四到五天内,将病床摇到六十度,进行下肢关节康复训练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小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借助行走器进行地面试走,全足着地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四是在手术后的一星期内,下肢关节康复训练的角度扩大到六十度,患者在床上进行坐位训练,每一次时间为十五分钟,又或者患者坐在床边,伸直髋关节,伸展关节囊与屈髋肌,每天进行两到三次,每一次需要进行五分钟;五是在手术后的两星期内,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坐位到立位的训练。

在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之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具有以下四点意义:一是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自身的体力与自信心,不断增强患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动作协调性与肌力;二是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关节液的扩散与渗出,促进患者体内营养代谢的开展,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到术前的生理状态;三是早前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局部的淋巴循环、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肌肉运动神经的控制力,进而加快下肢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效预防患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对坠积性肺炎及褥疮也能起到很好地预防及控制作用;四是早期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加快患者适应人工髋关节的能力,尽量克服自身对人工髋关节的排斥情绪,同时可以有效预防下肢关节功能不良、废用性的肌萎缩等一系列并发症。综合以上,在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之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具有明显的恢复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花棉,梅静,赵桂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05):134-125

[2]杨旭芳,宣彩君.康复护理程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09(03):412-423

[3]戴雅琴,章水娟.全膝置换患者康复锻炼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7(10):345-346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工耳蜗;儿童;语言能力;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0

很大一部分重度或极重度听障儿童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建听力,实现了通过听觉路径学习语言的愿望。大量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入各级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然而,有的康复机构缺乏相应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康复效果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语言能力康复训练上。笔者认为,在儿童语言能力康复训练上,必须在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康复教师应对语言习得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这种行为与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映,是可以通过习惯的养成而学会的。儿童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由此可作出以下三方面理解。

第一,儿童学习语言就是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作出反应,如果反应是正确的,成人会给予物质或口头上的鼓励,这样儿童的语言得以强化,并进行重复,由此形成语言习惯。这表明,聋儿的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在不断受环境和成人话语影响下养成语言习惯而学会语言的过程。

第二,在认识到周围语言环境对聋儿语言学习影响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聋儿周围的行为环境(非语言环境)对聋儿语言学习的影响。由于听觉障碍,聋儿对成人的表情、眼神是特别敏感的。对于听力障碍的孩子,父母的言行、教养方式、是非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这些影响直接作用于孩子的语言学习过程。在人工耳蜗术后康复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在给予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的同时,也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聋儿的影响,一个不恰当的举止或眼神,都会打击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的语言能力康复。

第三,在康复实践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语言示范、语言练习、语言评价等方法,强化聋儿通过模仿而获得听觉言语行为,促进孩子的听觉言语康复。

由于语言行为的这种特点和语言习得的这种规律,针对聋儿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当着力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把握语言能力康复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7岁以前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康复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期。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中,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最强,这时候,如果给予聋儿良好的语言环境,进行大量的语言刺激,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把握语言康复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是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儿童的语言发展分为理解性语言的发展和表达性语言的发展两个阶段,理解先于表达,儿童对语言理解得越多,就越能建立表达性语言,只有在积累大量理解性语言的基础上,才会产生表达性语言,从而用语言与人正常交往。实践研究证明,聋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同样经历了与健听儿童相同的过程,也要遵循阶段性和顺序性的规律,一切没有阶段性、顺序性的术后康复都是盲目的、不科学的,不利于孩子听觉言语的有效康复。

人工耳蜗术后康复的阶段性和顺序性要求康复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每一个聋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对孩子语言发展所处的阶段有详细的了解,按照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发展顺序,依据聋儿的语言发展情况,不断地制订或修改相应的听觉言语康复计划,促进孩子的听觉言语水平有序地提高。

三、尊重康复的认知规律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既适用于语言活动也适用于人类其他的认知活动。儿童的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认知发展先于语言的发展,认知发展的顺序性和普遍性决定了语言发展的顺序性和普遍性。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是儿童认知主体当前的认知技能与现实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人工耳蜗术后康复中要强调聋儿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经验的积累相结合,不能单独强调语言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关,而认知发展又与儿童直接的、具体的生活经验密切相连。儿童各方面直接的、具体的经验积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植入人工耳蜗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不断强调环境因素,它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在为孩子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时,教师和家长不能自认为聋儿在听觉方面有缺陷就在与孩子交往时采取特殊的语言交往方式,这违反了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不利于聋儿的康复,更不利于聋儿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我们强调教师和家长在康复实践过程中,应当多与孩子进行自然的、正常的语言沟通,培养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

五、语言能力康复训练同时注意儿童情感

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是在发展孩子认知的同

时,对孩子进行听觉言语训练的全面康复,让孩子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习语言。根据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不仅要考虑语言学习目标,还应顾及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同时力图使完整的目标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中得以实现。充分意识到儿童,特别是聋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智商、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是有机整体,加强语言康复与其他方面教育之间的联系。坚持全面康复的思想,应当表现在语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整合上,强调儿童语言发展依赖的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三者的整合。

六、注意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听觉言语康复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听说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语言的交往功能。因此,人工耳蜗术后康复应强调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同时,在交往中应重视成人的语言示范对提高孩子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在康复教师和家长创设的交际环境(如角色游戏等)或公共场合中,家长和康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交往技能,如目光交流、轮换、倾听、共同关注等等。

参考文献: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膝关节 置换术 护理/康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膝关节损伤的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随着TKR的广泛应用,手术后康复训练日益受到重视,而手术后全面细致的康复护理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现将我们对TKR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1  术前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是能否达到目标重要的一环,让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1)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股四头肌每次静力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1组,每天完成5~10组,同时进行绳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踝关节屈伸肌的主动收缩等。(2)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练习。(3)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预防坠积性肺炎。(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为术后执拐行走做准备,术后3天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全身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并发症。

2  术后康复训练

2.1  手术当天  术后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四头肌和绳肌肌力,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当天患者摆放于伸直位,麻醉清醒后活动足趾及踝关节。

2.2  术后第1天  患肢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患者坐于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练习,并且患肢抬高时,尽量维持数秒,做患肢踝关节运动即踝泵运动和环绕运动,每次重复10~20次,每天3~4次[1]。

2.3  术后第2~7天  拔除切口引流管后,除继续以上活动外,教会患者主动做膝关节伸屈锻炼,活动范围0°~45°,以后每天伸屈幅度增加10°~15°,每日2次,每次2h,并配合人工被动锻炼或CPM机锻炼,即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如患者疼痛明显,可口服噻来西布胶囊在维持镇痛下进行,CPM训练时起始角度为0°,终止为20°,在1~2min内完成1次屈伸活动,每次1h,每天2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加5°~10°,在一周内使膝关节屈伸角度达到或接近90°。

2.4  术后第8~14天  重点是加强患肢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主动运动,同时进一步增加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方法:用被动手法与主动活动相结合方法,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使患关节在无痛范围内有节律往返屈伸于膝关节和相邻关节之间,继续使用CPM训练,但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大至90°~100°,继续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及股四头肌和绳肌练习,进而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患肢尽量不负重,此时重心在健侧下肢,以后重心逐渐向患侧过度,避免患肢过度受力。

2.5  术后第15~20天  指导患者开始进行行走和步态训练,并加强患肢平衡运动的训练[2],让患者上下楼梯,训练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减少拐杖的依赖,此期应加强膝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增强训练,采用等张,等长和等,距肌力训练,指导患者独立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动作,增强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3  出院指导

   

出院前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边,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次进行,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时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的挫伤,卧床休息时将双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3]。

4  结果

   

本组8例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经术后精心护理,耐心康复指导,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痊愈出院,除1例有轻度疼痛外,其余均疼痛消失,稳定性良好,活动度达0°~120°,日常生活自理,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均为优良,TKR是人体较大的重建手术,术后不能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就会影响关节动态平衡,加重肌肉萎缩,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双侧TKR患者术后无正常肢体功能代偿,肌力训练应是贯穿康复训练始终,康复训练应由小到大,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1] 贾 勤,朱红英.4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1.

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康复 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全部成功,良好的功能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并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锻炼方法以患者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疼痛为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单侧35例,双侧3例,年龄56~91岁,平均年龄68岁。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29例是外伤性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颈缺血性坏死。

1.2 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运用专科护理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护理康复训练。

1.3 结果 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动,行走平稳并且无行走痛后逐渐弃拐,并定期来我院复查,取得满意效果。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并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对疾病康复有一个初步认识。

2.1.2指导 抬高患肢,两腿之间置外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体及患足穿“丁”字鞋,向病人讲解的重要性,不正确的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使用便盆时,应从健侧放入,臀部应抬起足够的高度,以便稳妥,并注意避免患肢外旋内收动作。

2.1.3并发症的预防 指导患者利用床上的拉手进行抬臀练习,预防发生压疮;用吸管往水杯吹气进行吹气泡练习,锻炼肺功能等。

2.2术后护理

2.2.1早期被动康复 肌力的训练在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参与站立、步行的肌肉必须得到锻炼,以保证负重时下肢的稳定。术后当天生命体征平稳后,麻药过后可以做跖屈背伸及踝泵运动。指导家属为患者患肢行向心性按摩。指导病人行患肢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为下地行走打基础。2~3次/d, 10~30次/分钟,视病人情况而定。术后第2天进行直腿抬高。如病人未能主动抬起,护士应协助病人做被动运动。

2.2.2中期主动康复 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后可做屈膝屈髋运动,屈髋应小于90°。术后第3天大多数病者往往需要协助做屈膝屈髋运动。方法:护士一手托住患者的腘窝,嘱患肢足部沿床慢慢地屈起小腿,直到患者能忍受疼痛的最大范围,之后保持5秒。然后慢慢放平患肢,反复进行。在锻炼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应休息片刻,等疼痛缓解后继续。一天3-5次,每次时间应以病人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为宜。每次协助病人做时多用鼓励语言,使他增加信心。膝关节的锻炼:在腘窝处置楔形枕,进行膝关节的主动伸曲运动。用CPM辅助锻炼时,应从小角度开始,以病人能耐受疼痛为适宜。开始速度要慢,以后每天视病人情况增加5°-10°。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术后第3天可以协助病人下地行走。术后4-5天,患者开始练习床边站立,离床前应进行训练,先把床头抬高30°~60°,无头晕现象再离床。首先协助患者坐起,把术侧肢体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双手后撑,下床时双手扶床沿,逐渐下床。在下床过程中必须有人保护或扶用步行器以减轻患肢的负重。站立时嘱病人患肢不负重,护士应在旁边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现象,防止跌倒。当患者站立时间持续超过30分而没有不适时可以练习行走。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助行器,在行走时,注意尽量走平衡,不要着急。用助行器练习1-2周后,病人行走获得平衡感后再用拐杖。

2.3出院后期康复

因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恢复时间长,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出院时的一些注意事项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以确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延长人工关节使用的年限。如屈身捡物,坐沙发、凳椅,蹲便等应该遵循90°原则,生活中不宜翘二郎腿,不盘腿坐,睡向健侧时必须夹一厚枕,防止患肢髋关节脱位。还应避免提重物、过早弃拐行走等任何增加患肢髋关节负荷的运动。

3 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髋部创伤、病变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数量在逐年增加,人工全髋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骨科治疗方法。保证关节的活动度及周围的肌肉无萎缩,才能使假体不易发生松动和脱位,可见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病人平均年龄偏大,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采用讲解、图片、书面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进行指导。康复训练方法应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以鼓励为主。通过做好心理护理、指导等,特别是加强术后康复指导训练,使患者能按计划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恢复正常自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手术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