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信息安全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两项规定有利于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互联网公开公正的透明度,有利于推动互联网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推进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
2013年7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和《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并要求于9月1号正式实施。毫无疑问,此举意味着政府决心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对互联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互联网参与者身份的管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这两项规定的,实名制再次成为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实名制就一定能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吗?”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要有相应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辅助实施。试想,如果让实名制在网络上裸奔,显然是弊大于利。这些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逐步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入网络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暴露出的网络安全问题最为头疼。实名制引入的目的是净化网络环境,杜绝网络危险因素流入,从而保护网络运行环境的安全,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避免实名制可能引发的个人信息安全,显然对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是件极其有益的事情。
“实名制会引发哪些网络安全问题?”这是大多数人担心的问题。很明显,实名制关系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近年来欺诈信息、垃圾信息的泛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信息被有意或无意泄露。这正是实名制引发社会讨论的原因,也是焦点。单纯从技术角度讲,实名制信息保护并不是技术难题,关键还是在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管,以及社会道德的约束。一般情况下,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滞后于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需求,这是造成实名制不能立即实施的根本原因。因此,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执行实名制显然会存在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这两项规定,就是要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角度出台实名制,从而消除上述两个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两项规定实质上是从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角度综合要求网络运营实体和参与者共同遵守互联网法律规章制度,这无疑能够有效净化网络运行环境,提高国内网络的信息安全水平。我国是互联网大国,这两项规定有利于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互联网公开公正的透明度,有利于推动互联网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推进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因此,这两项规定的是及时的、必要的,也是亟需的。个人信息保护和实名制将共同推动中国互联网安全体系的建设,促进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去年因个人信息泄露等原因,遭受经济损失1000元以上的,就有大约4500万网民。近日,有媒体曝光了一条盗取银行卡信息的黑色产业链。通过架设伪基站、拦截验证码等技术,能够让卡在身上,钱却莫名其妙地被转走了。
其实,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孩子刚出生,卖奶粉的就发来信息;新房尚未交付,就有搞装潢的来电……不仅如此,个人信息被盗还会带来无穷麻烦和心理阴影。比如陕西一名男子,因遭人冒用身份,“被吸毒”长达10年,出行住店处处受限;再如,济南20多万条婴幼儿信息被泄,地址精确到小区门牌号,让家长“一想到黑手可能伸向孩子就不寒而栗”。
我们一方面惊讶于对方神通广大,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隐私泄露泛滥的尴尬现实。可以说,个人信息安全已是互联网时代的民生刚需。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网络社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与快捷,但如果这个社会缺失信息安全,则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锐减。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掌控能力,既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上,也同样反映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上。
【点评:开头表面意义和立场: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并行存在,信息不安全涉及到国家网络安全掌控力。从国家的高度,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进行了定位。】
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事实上,我国也在积极迎接这场挑战。从顶层设计看,中央在 2014年就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出卖个人数据行为”亦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从法治层面讲,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相关部委也出台了不少保护政策与法规,司法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可以说,个人信息的“安全堡垒”正在逐步加固。当然,与现实的安全风险、公众的满意程度比,这种“加固”还需要提速增效。
【点评:现状分析,指出我们当前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并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提速增效。】
具体而言,政府工作人员当起表率作用,把保护公民信息当作职业操守。为此,除了加强保密教育,形成保密观念之外,还应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既要打击泄露公民信息的行为,更应全程监控收集、使用和披露公民信息的行为,从源头上遏制缺口。对公民个体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认真关注信息安全知识,在上网注册、登记填表时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当个人安全信息遭遇侵害时,应当挺身而出,坚定与此类现象作斗争。
【点评:对策部分,从政府和个人角度,具体提出保护信息安全的措施。】
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需要,社会培养数字公民的需要,是高校安全教育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基于实证调研,提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二是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教育、道德意识培养,预防故意违规的信息安全行为;三是促进个人信息能力提升,强化被动、引导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四是做好网络公民培养,提倡可控、鼓励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课题资助项目“‘数字原生代’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前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设备的更新迭代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无论是一个状态的,还是一次信息的转发和评论,都会留下“痕迹”,瞬间可拷贝,即时就能大面积传播。作为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否能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数字化背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理解和剖析,论证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时代价值,结合对全国大学生群体进行实证调研,收集和分析反映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群体特征的数据,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动机相关理论,分别从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法律道德知识教育、个人信息能力提升、网络公民培养等四个层面理性探讨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及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就是在信息数字化背景下,加强和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使信息安全行为要求成为自觉、稳定的行为习惯,信息安全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需要
信息安全是进入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①信息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战略发展,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责无旁贷。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国家安全战略成功的需要。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我们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海量多样的资讯,但也暗藏许多隐忧。首先,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事件频繁发生。不少大学生看上了互联网金融“先消费,后付款”的美好条件,却掉入“高费贷”陷阱而投诉无门。其次,海量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大学生网络交友被骗财骗色例子屡见不鲜,通过网络相关金融易或网上求职而发生的骗局数不胜数,给当事人乃至整个家庭都带来巨大的伤害。以上由网络安全引发的事件频频发生,给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三)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作为与手机网络科技发展共成长的一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受“屏幕”影响,他们利用网络收发电邮、查阅资料、即时通讯、休闲娱乐等,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来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扩展自己的交际圈。E-身份②于大学生而言极具诱惑力,网络能立即满足幻想,也保证匿名,会鼓励人们做出更自私、更鲁莽的行为;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重新创造自己,也有充分的自由,任意进行平常在阳光下会理智克制的某些事情。网络媒介所扮演的“双刃剑”角色逐步显现,搞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四)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培养数字公民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信息时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可以理解为数字公民的培养。在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生长期活跃在微博、论坛、网评等社交媒介中,可以更广泛、便捷、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但线上舆论中也会隐藏着一些过激情绪以及“”的苗头和倾向,通过一些幕后推手的控制,很容易诱发网络上的“”,从而违背大学生线上参政议政的初衷。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实现大学生在数字时代享有“线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信息安全意识的支配下,发表合适的评论,做出法律允许、符合道德的行为,线上线下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理论依据
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互联网设备更新迅速,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促进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极大诉求。由于个体的上网行为和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具有极大可塑性,因此行为养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具备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和形成具有良好信息处理能力。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认识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行为是行动的一种方式,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大学生的信息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是有一定的起因,受动机激励,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习惯则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经由感性实践体验——理性认知肯定——理性指导下行为实践养成。该行为习惯养成过程是需要在制度规范中强制完成的,并随之形成正确的信息安全行为观念。行为养成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应用信息安全观念调节自身的信息需求和矫正不安全的信息行为,从而自觉地履行信息安全法制规范。经过反复的行为实践,养成自觉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实践性、适应性、反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同时需符合一般的心理过程和学习规律。个体心理过程包含知情意三个部分,具体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③认知心理学进一步指出,人的情感和行为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取决于他个人的感觉而是取决于人们自身构筑的情境。④也就是说,人们的感受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情境的解释,与情境本身无关。此外,在学习情景中所涉及的真实物体和事件的认识会受到人们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⑤在诸多经典文献中提到最多的用户信息安全行为关键影响因素是网络安全意识。大多文献普遍认为,在用户面对客观存在的风险缺乏必要的反应情境下,要求用户主动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是违背意识决定行为这一客观规律的。⑥意识是神经网络(与意识密切相关)通过允许更多的知识资源去参与内在决策,来协助实现将表征内化的过程。意识是提取、传播和交流信息以及进行整体协调和控制的工具。⑦个体的感受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而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由意识控制。因此在开展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网络安全意识的树立。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要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需要促使大学生意识到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在情感上意识到需要投入行为实践,主动辨别“随意行为”的合法性,确定安全的行为养成目标,剔除不合法的“随意行为”,产生新的有效的信息安全行为,通过内外部的刺激,使新行为能够持续重复发生直到行为自动化,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其次,建立一个巩固和发展内化的过程,注重将思想上的“认知”和现实中的“践行”并举同行,让学生在构建积累信息安全知识的同时付诸实践,将信息安全的随意行为和被动的行为转化为固定的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将习得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践行;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践行中领悟知识内涵,感受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对生活带来的改善。通过“认知”和“实践”相辅相成,将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使得大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并内化为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最后,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和引导大学生以信息安全观为指导,形成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
三、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有效路径
根据调查,有65.94%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了解网络安全知识,43.62%的大学生是通过学校辅导员老师的提醒获得相关知识,可见网络媒体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主要载体,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力量。由于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是复杂动态的,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因此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依托高校学工部门和辅导员队伍,多维并举,分别从意识加强、法律制度培养、个人信息能力提升、网络公民培养等开展诸多干预措施,实现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
第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中各种免费福利诱惑的同时,表现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够,互联网行为习惯不良。如不经常更换登录密码、不安全网上支付行为(80%),在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时在朋友圈晒含个人隐私的信息(46.81%),甚至发送含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关键性的信息(9.40%)。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是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前提。此外,大学生需要形成良好的联网行为习惯。比如,养成使用和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联网时涉及填写个人信息、网络金融交易的,要仔细检查分辨,杜绝不安全支付;在新媒体朋友圈中晒照片晒、发个人动态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自身的隐私信息不泄露。第二,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近年来从多次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再到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都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信息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对于有明显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相关消息,表现出较好的态度和一定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看了有损或者诋毁党和国家利益相关消息会觉得反感(49.33%),会采取直接忽略、取消关注或者屏蔽好友、对公众号进行投诉、对转发的朋友进行友善提醒等行为。因此,在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中应当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国家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关系的辩论赛等手段,将国家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到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中,促使大学生以理性的国家安全观来指导信息更新行为。
(二)加强法律知识普及、道德意识培养,预防故意违规信息安全行为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宣传教育,规范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自1994年-2006年,我国出台信息安全法的相关法规主要有八部⑧,但调查显示,97.31%的大学生不熟悉我国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相关法规的了解比较欠缺。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和信息安全观的形成需要法制规范作为保障。高校要利用网络媒介优势,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与有时效性和创新性的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典型案例图片和视频,加深大学生对信息安全隐患和危险的警觉性、敏感性,使大学生对信息安全概念转化为具有能动性的自觉的信息安全观,从而理性规约大学生网络行为。第二,营造线上道德舆论氛围,预防网上违规行为萌芽。在“大学生对使用网络上的相关文字、图片等信息的理解”调查中发现,“认为随意粘贴复制网络上的信息不可取,有剽窃嫌疑”的大学生占到21.48%,34.06%在复制粘贴时候,会有意识的标注该信息出处和来源,还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了“非常方便,复制粘贴就能用”或“我认为只要将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那就是我的成果”。网络的匿名性给线上活动提供了足够的自由,但会滋生自私、鲁莽的行为。线下道德约束、社会契约节制在线上明显削弱,需要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以及强烈的褒贬力量促进线上道德感的形成,从而约束“信马由缰”的互联网行为,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道德伦理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品质。如制定网上道德公约,倡议网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拒绝剽窃、倡议诚信,防止网上不道德行为的萌芽和发生。
(三)提升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强化被动、引导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
在大学生参与信息更新偏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4.13%的大学生在网络中更新传播信息并不关注信息机构,只要内容感兴趣,就在朋友圈内分享、转发,有20%的大学会转发名人或亲朋好友转发的信息,大学生在实际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高校需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筛选和加工能力。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信息安全行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注重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第一,加强信息安全行为知识教育。被动、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行为主观上并非有意为之,但由于缺乏信息安全行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互联网过程中对于网络传播信息筛查不慎,会造成个人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获取信息安全行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的基础。可以采用线下通报栏、简报或板报,线上警示案例微信推送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对由信息安全引发的事故原因、特点和规律及时地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第二,提升个人信息处理能力。除了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储备,大学生需要有意识加强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已经发生的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发生原因,探寻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可能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的推测和预判。如在信息安全案例分享中,同时要注意加强大学生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真实的事件中去认识和辨别信息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分析能力、推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规避风险的能力,防患未然。
(四)做好网络公民培养,提倡可控、鼓励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线时间较长,有近8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甚至有近1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线的时间8小时以上。此外,大学生上网需求比较多样化,以休闲娱乐(86.58%)、获取信息(83.05%)、学习知识(55.70%)、加强交流(45.64%)为主,还有少部分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跟随潮流(19.97%)、逃避现实等(4.87%)。显然,登录上线已成为大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仪式,线上线下切换中,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有了双重的身份。在现实生活中,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网络世界里同样需要做到文明守法,做合格公民,需要遵守网上文明公约,主动维护网络秩序,懂得自我保护,善于使用网络但不沉迷于网络。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是网络公民培养的基础,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是网络公民活力的源泉。高校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挖掘发现已经形成的稳定的信息安全行为和信息安全行为观念的大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良好氛围,带动被动、消极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群体向循规、主动信息安全行为方向发展。此外,提倡具有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益的创造。对于出现建设性、创新性的网络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如成立大学生网络工作室等学生组织,吸纳具有稳定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潮流。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由意识到行为漫长的知行合一过程,最终体现在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对信息安全的态度和日常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中。信息安全行为的养成,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人身、财产的安全,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安全乃至未来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合力,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和氛围,实现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作者:叶林娟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博远工作室
【参考文献】
①.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1(216):72-84.
②.张小莲..贷款骗局攻陷大学校园,你也被坑了吗?[N]..南方周末,2016.3.18
③.埃利亞斯•阿布賈烏德..人格,無法離線:網絡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實人生?[M]..张劭聿译..台北:财信出版有限公司,2012:16-19.
④.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⑤.[美]Judith.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M]..张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6.
⑥.M•W•艾森克等..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60,638.
关键词:军校学员;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1
Cadet's Overall Training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wareness
Luo Yi
(Equipment Institute,Beijing1022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information security laws and regulations,ethics and education,make full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wareness and education measures.
Keywords:Cadets;Information security awareness;Training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早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其所暴露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涉及到以信息安全为基础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随着对信息安全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信息安全的决定因素并不是软硬件的缺陷和漏洞,而是其使用者本身。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从安全问题的根源抓起,降低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军校里培养的是我国未来国防的支柱力量,更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提高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
一、军队院校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学员对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认识不足。一直以来,很多学员并未注意到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也未对其有深入的认知,安全意识普遍较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员通常会觉得无密可保。长时间的和平环境让他们的信息安全概念逐渐淡化,缺少必要的防范意识,导致有意无意的泄密事件频繁发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第二,学员会觉得有密难保。他们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安全防御技术有限,同时觉得要防范的都是那种拥有高智商、创造能力强、拥有高科装备术的间谍,由此产生有密难保的想法;第三,学员未能意识到信息安全对国防安全的重要性。许多学员对国防的认知依旧停留在传统国防阶段,觉得只有当国家的领土、领海遭到外国侵略时,才会危害国家安全。在他们的思想里,信息安全不如领土、领海安全有着明确的概念,还未能将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有效地融合到一起,甚至有少部分学员认为保障信息安全并不是自己的使命责任,而是由专业的保密部门或保密人员、技术人员来负责的。
(二)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软硬件环境较落后。我国军校的网络化建设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保密意识培养、制度建立、技术研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着诸多不足。同时信息安全环境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不仅需要面对各类电脑病毒和众多黑客的威胁,还要解决硬件方面的难题。目前,我国网络产品的自给率低,计算机核心部件及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都依赖进口,对方可很轻松的在设备的芯片内放置病毒程序;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质量不高,主要开发的是应用软件,而核心软件和系统软件都被国外的大公司所掌控,开发商同样可以在其产品中安放“后门”和潜伏性病毒程序,严重危害了信息安全。总体来说,我国军校的软件环境处于较为封闭的网络环境,相关资源、资料不够丰富,使教员、学员不能及时的了解掌握信息安全的最新知识和培养模式,而硬件网络安全建设基本以防御、维护为主,更新换代较慢,缺乏网络信息安全的实例教学硬件环境。
二、国外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经验借鉴
(一)设立专门的教研中心。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培养军校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设立了专门的教研中心。中心每年组织召开一到两次有关信息安全的学术研讨会,总结成功的经验,利用全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负责积极编纂并引进国外优秀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教材及有关理论。
(二)开设信息安全课程和短训班。美国很早便通过在军校开办信息安全课程和短训班的方式促进信息安全教育的发展;瑞典的军校早在1985年就开设了一年制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这些课程大体可分为:系统和网络、数据库、通信、密码、安全理论、网络犯罪、容错系统等;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信息安全教育起步也较早,而且美、瑞(典)、德、加、英、澳、新等国家已相继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有关教材和专著,以此来推动信息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美联邦计算机服务(FCS)项目。这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它通过组建以某些高等院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优秀中心(CITE),参考美国政府取得的相关项目经验,来加强美国各级政府IT雇员信息安全教育和认证。
(四)服务奖学金(SFS)项目。服务奖学金项目的具体内容是,给予信息安全保障方面的本科生与研究生适当资助,保证信息安全领域内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以此解决信息安全的后备人才问题。
三、提高军校学员信息安全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学员信息安全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教育。学员是军队院校计算机及网络的主要使用者,需要严格遵守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安全问题做出了规范,例如《宪法》、《国家安全法》、《国家保密法》等法律都有相应的条款,规范了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息行为,尤其是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行为还有更为严格的限制;《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对与计算机安全和互联网安全有关的行为做出了明文规定,而我国的刑法在其修订案中也完善了与网络犯罪相关的条款。通过不断组织学习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让学员能够在法律的层面上充分明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信息安全问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其能够自发地规范各种信息行为,自觉地遵守国家、军队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培养学员识别信息安全威胁、规避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加深学员在信息及信息资产价值方面的理解,帮助他们有效地识别和规避风险。需要学员保护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个人身份资料类,包含姓名、电话、图像、生日、银行卡号、家庭住址、录音、电子邮件、财务状况、学校名称等,避免他人利用其中一项或者联合多项来确定个人信息;二是个人网络痕迹类,包含个人的行为特征、上网偏好、言论观点等。
(三)充分运用教育资源,开展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重点是如何让学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下列方法来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第一,将信息安全作为一门常态化的课程加入到日常的基础教学中,让全体学员可以受到全面的、系统的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第二,开展和信息安全相关的活动,如信息安全知识讲座、信息安全研讨会、信息安全知识竞赛等,通过这类寓教于乐的方法,提高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水平,并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地扩充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第三,充分利用军校的各种教育媒介,在校报、校刊、宣传栏开辟信息安全专区,同时借助校园网络、广播等实现对全体学员的覆盖。
参考文献:
[1]王啸.浅谈军校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家,2008,5
从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威胁到了高校的信息安全,现对其中的各个影响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1计算机网络自身的原因
计算机网络自身特性的限制是影响高校信息安全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安全隐患,让一些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利用网络系统自身的漏洞与不足,通过对互联网的运用,来对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数据进行非法的窃听、篡改甚至是窃取。其二,相关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监控体系尤为缺乏,这使得高校计算机管理人员未能对系统出现的安全漏洞以及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发现与处理,往往只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再对其进行处理,因而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其三,在网络结构以及安全方面的设置上欠缺合理,一定程度影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进而阻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
2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病毒一般情况下通过互联网来对相关病毒及进行传播,严重影响到了用户对校园网的正常使用。而其中常见的病毒主要有引导型病毒(BootStrapSectorVirus)、宏病毒(MacroVirus)、文件型病毒(FileInfectorVirus)、脚本病毒(ScriptVirus)以及特洛伊木马(Trojan)病毒等。为此如何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范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3人为因素人为因素
对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的影响又可分为无意的行为和有意的行为。其中无意的行为主要是由于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较低业务素质所造成的。如,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日常维护工作或用户权限的设置时,由于自身操作经验的不熟练导致将权限授予给了不合适的客户,进而给校园网信息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而有意的行为,则多是网络黑客对高校校园网的恶意攻击与破坏,他们将高校校园网中的数据信息(如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信息、学校财务信息、学校招生状况、以及相关高科技研究成果等)进行非法的窃取、使用、篡改甚至恶意破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的信息安全,对高校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高校计算机管理中信息化安全建设的对策与意见
1加强网络自身的建设
对网络自身建设的加强,主要可以从硬件及软件这两个方面的安全维护进行入手。首先,在硬件方面,它作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内容,其安全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校园网运行效率的高低。为此,相关管理人员务必要对计算机、服务器以及通信链路等硬件设备的安全性进行仔细的检查与维护,并尽量减轻甚至避免由湿度、电磁干扰、温度、灰尘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因素给硬件设备造成的损害,为网络硬件设备的安全提供保障。其次,在软件方面,对其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信息化安全管理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其管理注意事项也较多,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注重用户及账户权限的安全设置工作,对每位用户身份及相关权限进行仔细的验证,并对用户的数量以及用户访问权限的范围进行合理控制。其二,建立起系统的病毒防范体系,以对各种网络病毒进行有效防护,防止校园网信息数据被恶意的窃取及篡改,保障信息的安全。其三,总分利用防护墙技术对访问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并通过对提供商的补丁进行下载,来修复出现的网络漏洞,进而对内部网络的安全进行保护。其四,对不良信息进行相关的防护建设。针对于与Internet连接的校园网络中掺杂的大量不良信息,应当建立起信息过滤系统,通过字段过滤以及IP过滤的方式,来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
2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加强
高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落实。首先就是对校园网用户守则进行科学制定,并加大对师生在网络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力度,以有效提升师生对网络安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够对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觉遵守。其次,就是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以在提升学生法制意识以及网络修养的同时,促使其对网络的不良信息进行自觉抵制。另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网络基本安全管理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学会如何修复网络漏洞,防范网络病毒,并知道怎样对密码进行管理,对信息进行保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