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计划与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市场化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趋势。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虽阻碍重重,但是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其根本原因是对高等教育市场化认识不够,没有切实的理论、政策来指引市场化的进行、政府职能的缺位或越位等问题造成的。本文试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作一些探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市场化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趋势。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逐渐加速进行,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即是所谓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本文试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作一些探讨。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
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重整高等教育》报告,对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定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竟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就笔者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合理整合和利用社会有限教育资源的一种市场运作方式,一种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的市场运作方式。
具体说来,高等教育市场化应具有以下几层内涵:
1、高等教育市场化应实现高等教育投资办学模式的多元化。这就要从根本上破除高等院校的国家垄断,打开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开通教育资金来源的多种渠道,以便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为发展高等教育筹集更多的资金。在保证国家投资的前提下,鼓励多方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管理方式多样化,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的办学投资模式。
2、高等教育市场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引入供求机制。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能够调整高等教育供求的总量、结构和层次向平衡化发展。经济建设不同时期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的人才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特定层次和种类的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及价格高低反应出来,并形成个人和企业对特定种类教育的需求,引导高等教育供给部门按需求的总量、结构和层次进行人才的培养。
3、高等教育市场化应注重投入——产出效益。高等教育市场化经营,把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教育是稀缺资源,通过教育市场化运作,使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达到效用的最大化,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使教育投入在市场中实现合理的回报,才能形成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摆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依靠外界投入,非生产性的尴尬局面。
4、确立高校在教育机制及市场机制中的主体地位。各高校是办学的主体,应能够自主决定自身资源配置,即决定招生的数量,决定专业的设置等。高校办学的自主权扩大了,才能够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使其在享有完整而独立的教育教学权的基础上,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并且积极利用自身在知识、科技方面的优势从多个方面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稳固地位。
二、教育市场化指标
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是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结果,教育是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教育又具有公益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引进市场机制将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评价教育市场化的主要指标包括:自负盈亏原则,教育市场的兴起,国家提供角色的减少,采纳市场管理原则,市场主导课程,院校创收,内部竞争,强调效益等的实现情况。 三、教育市场化的实现方式
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高等教育市场化大致有如下四方面的路径:
首先,鼓励民间多元投资高等教育,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公益性和市场性,高等教育市场性要求打破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让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手,而是将部分办学权下放,其目的在于扩大供给,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同时,在不同办学主体之间形成竞争,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机会,提供更高的教育质量。
其次,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说法,教育是一种投资,既需要支付成本,又能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效益。个人的收益主要表现为未来较高的收入、更大的就业和适应能力、更高的升迁机会和社会地位等;社会收益则主要表现在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国力的增强、民主政治的改善、精神文明的提高等等。按照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受益各方,即受教育者个人和代表社会的政府理所当然地应当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即实行“成本分担”。
再次,教育产业的经营。既然教育是一个产业,那就应当对之进行经营。经营得当,教育单位是可以带来“利润”的。得到的“利润”,一般作为发展教育的基金,除此之外,还可将一部分“利润”作为投资回报给予投资者,以吸引新的投资。教育的有效经营还能鼓励各教育单位改善经营管理,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重新配置,提高使用效率,使一定投入有更多产出。
最后,引入竞争机制。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教育活动中将对传统的教育运行模式产生冲击,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会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更新,使学校充满自主办学的活力,有压力的同时也有前进的动力,才会适应市场的需要,为市场输送大量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路娜,夏永红.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机制及政策取舍[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2] 陈光亮.教育市场化探析[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3] 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0
[4] 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改革情景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 市场化现象透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1)
[5] 简敏.对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8)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61―03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经济在短期内达到了显著增长,这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但进入国际经济社会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根本变革。哈萨克斯坦正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50国之一,其教育政策的目的是形成一个与国际教育一体化的,保证培养在国际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国家教育模式。[1] 在俄罗斯联邦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哈萨克斯坦基本按俄罗斯模式,以博洛尼亚进程为参照发展本国高等教育,其目的是加入统一的教育空间,并确保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符合世界标准。[2]
一、博洛尼亚进程及其发展
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到2010 年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容易理解以及可以比较的学位体系,建立本科和硕士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欧洲学分转换体系,促进师生和学术人员流动,保证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合作等。
经过近十年发展,博洛尼亚进程的内容不断丰富,目标日益完善,原则广受认同,且一直处于发展、改革和完善之中,[3]博洛尼亚宣言提出的各项目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根据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所需履行义务的要求,签约国家基本能够根据《里兹本公约》和《博洛尼亚宣言》内容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国内教育体制,完善教育设施,建立必要机构以保证落实公约和宣言条款,尤其是在学制改革、质量保证、学分互换、学位互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二、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改革
传统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承袭了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其学制与西方国家现行高等教育学制不一致,不受国际承认,无法与国际接轨。不融入国际教育空间国家教育体系就不可能发展。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指出,教育改革必须达到“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在接受了相应教育和培训后可以在世界任何国家成为抢手专家”这种水平。因此,教育属于哈萨克斯坦的优先发展事项。
发展教育是哈萨克斯坦的一项重要国策。国家教育支出每年都在增长,与2004年相比,2008年的教育支出增加了1.8倍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不低于德国、斯洛伐克、西班牙等国家的水平。在未来几年内,哈萨克斯坦的教育经费将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体系有不同类型和种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学院、研究所),全国有144个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总数超过63.3万人,其中20%的学生根据国家教育计划培养。每一万人中有423名大学生。大学教师约3.8万人,其中41.3%具有博士和副博士学位。
根据教育领域现行法律,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机构拥有自治权,有组织教学过程、人员编制和财务活动的决策自。
大学提供广泛的教育服务,独立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建立直接联系,在人员培训与再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教师交流经验和本科生研究生交换等方面签订合作合同。
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国家统一入学考试或综合测试成绩进行招生。申请人根据国家考试成绩通过竞争获得教育补助,成绩达到一定标准但没有获得教育补助的学生可以自费进入高等教育机构。
哈萨克斯坦全面支持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每年从预算中拨款资助前200名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其在国外一流大学的访学,每人资助金额约为1.8万美元。为了确保哈萨克斯坦主要学者和教师获得国际承认,建立了250多个最著名大学教师的专门数据库并提交互联网,通过使馆面向世界多所著名大学。
哈萨克斯坦的大学在不断寻求教育活动的有效管理方法,43个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国际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
哈萨克斯坦的大学也在不断发展创新结构,正在创建科学―技术园区和科学―教育集团,在教育实践中引进整合了教育、科学和工业的企业化管理原则,组建企业大学和创新型大学。自2007年以来,通过建立督学委员会、吸引雇主参与管理、扩大大学合议管理机构职能等措施实施了企业管理原则,25所大学设立了督学委员会。
为培养新一代紧缺专业人才,1994年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设立了“博拉沙克”奖学金。这项计划实施的14年期间,已有1700多人在世界最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索邦大学等大学接受教育。
今天,因哈萨克斯坦进入世界50个最具竞争力国家的任务,高等教育获得了特殊意义,高校发挥了更多作用。
三、为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措施
合作和融入国际教育空间是哈萨克斯坦政策及外交政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参与这个过程意味着哈萨克斯坦教育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的提高,学者和教师高水平专业技能的认可。哈萨克斯坦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建立具有竞争力、多层次、融入国际教育空间及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的国家教育模式。哈萨克斯坦共和国2005~2010年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确定了国际趋势尤其是欧洲国家趋势背景下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战略方向。
为适应形势,提高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获得国际承认,哈萨克斯坦政府采用了博洛尼亚体制。实施“博洛尼亚宣言”原则可以根据国际要求制订教学计划,保持各阶段教育计划的连续性,使教育计划适应劳动力市场,转入人才培养专门模式,通过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高学生流动性,通过教育计划的广泛选择确保学生的学术自由。
哈萨克斯坦于1997年签署并批准了“关于承认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资格的里斯本公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8所大学签署了大学大。
“博洛尼亚宣言”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采用易于理解和对比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体系,因此哈萨克斯坦从2004年实行了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硕士―博士(PHD)三级人才培养制度,这种结构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2007年通过的新《教育法》中可找到法律依据。
哈萨克斯坦高校正在实现博士生方案,拥有外国合作大学是博士计划的强制性条件。根据国家计划,国立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古米廖夫欧亚民族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杜拉提塔拉兹国立大学、萨特帕耶夫哈萨克国立技术大学、奥埃佐夫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阿拜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进行了博士生培养。
为保障教师及学生的学术流动,使哈萨克斯坦教育课程和学位在国际教育范围得到承认,哈萨克斯坦高校实行了学分制。为广泛吸引高等教育机构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教育和科学部每年都举办国际和国内学分问题研讨会。
为吸引国际专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萨克斯坦每年从国家预算中给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和古米廖夫欧亚民族大学各100万总计200万美元的拨款。2006~2008年通过上述项目,140多名外籍教师和专家访问了欧亚国立大学。2006~2008年有226名外籍教师和专家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工作。2009年欧亚民族大学计划吸引51名国外学者,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计划吸引100名国外学者。
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国际关系的发展为实施共同教育计划创造了条件。哈萨克斯坦高校一个新的教育方案是实现双学位教育计划,因此哈萨克斯坦将和国外高校共同解决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文凭的转换、国际层面文凭的认证、吸引本地大学参加国际排名以及其他教育项目等问题。目前,哈萨克斯坦7所高校与国外大学合作实施双学位教育计划。
学生交流是世界大多数学校建立国际联系的不可分割部分,哈萨克斯坦于2009年开始按欧洲学分转换体系制定学分体系,自2009年至2011年国家预算拨款共达8465.2万坚戈(700多万美元)。哈萨克斯坦―不列颠技术大学、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和世界语言大学等已制定通过了学分制教学体系规则。[4]
国家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使教育质量在确保国家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主导作用,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重大挑战。欧洲大学协会强调“大学发展强有力内部质量文化能力的重要性”。[5] Н.А.Назарбаев总统在致哈萨克斯坦国民咨文中强调“在完成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过程中,2010年之前我们要扩大优质教育服务。这是教育领域的主要任务”。[6]
哈萨克斯坦在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建立了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法律框架,预先规定了教育质量检测原则到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过渡。教育质量评估具有开放性质,由学术界代表、雇主及教育服务用户进行评估。
教育机构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认证是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手段。哈萨克斯坦的国家认证模式参考了国际标准,有机构认证和专业认证。机构认证的国家标准和准则已确定,目前正准备高等教育机构的认证。
同时,哈萨克斯坦的大学也在努力获得国际认证。2007年,哈萨克斯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专业率先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建筑师协会国际评审委员会的认证。2008年,奥埃佐夫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的7项教育计划顺利通过了国际认证机构“ASIIN”的国际认证。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萨特帕耶夫国立技术大学、阿拜国立师范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和古米廖夫欧亚民族大学等五所国立大学也开始着手进行10项教育计划的认证,国家也对此进行了拨款。
为进入国际教育空间哈萨克斯坦还进行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工作,召开了一系列与哈萨克斯坦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有关的国际研讨会。
四、取得的成绩
自2010年3月11日起,哈萨克斯坦成为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第47个签约国、中亚第一个进入欧洲高等教育区体系的国家,30所高校已签署《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公约》,其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承认。2012年9月,哈萨克斯坦成为欧洲高等教育保障注册协会成员。哈萨克斯坦各类高校积极参与世界高校排行榜竞争,2012年国立古米廖夫欧亚大学和国立阿里-法拉比大学进入英国QS公布的世界400所最好高校排行榜。[7]
五、结语
大学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其使命和职能在不断变化,大学不仅应该成为教育系统发展的火车头,而且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哈萨克斯坦进入欧洲教育空间不仅是一体化进程的任务,同样也符合哈萨克斯坦教育服务市场的国内需求。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改革对加快实现哈萨克斯坦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国家之一战略做出了真正贡献。
[参考文献]
[1]Закирова Г.Д., Наренова М.Н., Кеншинбай Т.И., Усенбаева Г.Д.Ре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в Казахстане и Болонский процесс: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е материалы для практических действий[M].Алматы,2009.
[2]况雨霞.博洛尼亚进程下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杨天平,金如意.博洛尼亚进程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
[4]Сарсенбаева Г.М. Основные Стратегии Академического Качества, КБТУ.
[5]Zgaga P. Bologna process between Prague and Berlin:Report to Ministers of Education[R].Berlin,2003.
[6]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Н.А.Назарбаева
【关键词】 校长职业化;涵义;效绩评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民办教育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多元精神。随着教育资源和办学主体的日趋多元化,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在此背景下,学术界提出了高等学校校长新的定位:职业校长。与我国传统的校长角色相比,职业校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从行政职务向社会职务的转变。
1 校长职业化的概念界定及其应具有的能力结构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大学校长职业化还是个新的理念。从古至今,即使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国的大学校长似乎也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种职业。
1.1 所谓校长职业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
1.1.1 校长职业化是指经由专门训练而具有管理、经营学校与进行教育科研的职业技能并获得认证资格,能使其统辖的教育资源实现持续增值的高级专业人才。
1.1.2 校长职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高等教育实行市场行为的管理过程中,校长已不再是政府任命的一种行政职务,而是一种受聘于市场的职业。
1.1.3 校长职业化是指专业人才或有志于校长职业者,可以依据其相应的任职条件,通过教育市场获取校长职业;反之,教育机构或办学单位可以按照其办学要求,通过教育市场购买或招聘到符合任职条件的校长;应聘的校长则按照聘约规定的职责要求,凭借职业能力履行管理、经营学校的职责。简单地说,所谓校长职业化,即是校长职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其本质是劳务的商品化。
1.2 一般来说,现代教育要求大学的职业化校长的能力结构应包括三大系统:
1.2.1 经营管理能力。首先,大学职业化校长应具备教育经营能力。所谓教育经营能力,即是指面向市场经济的资源运筹能力。日本学者安藤尧雄在20 世纪50 年代就提出学校经营的概念。他认为:学校经营是指制订教育计划,并且为实现教育计划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大学校长将教育融入经济,即既尊重教育规律,又尊重经济规律。所谓懂得经营,是指职业化大学校长应具有企业家的特质和战略谋划的能力,即不但要善于运作学校的有形资产和物力资本,而且要善于运作学校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还要善于组合社会教育资源创造经营效益。
其次,职业化校长还应具备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是指协调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并高效益地实现教育总目标的能力。校长要运用激励、协调和指导等管理手段,调动教职工及学生的积极性,使学校健康、高效地运转。总之,职业校长既要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又要成为科学管理的强者。
1.2.2 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善于发现并运用新的成果、方法、设想,并支持参与变革的能力。它包括对新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预见能力,对时代变化发展的适应能力,对现行工作的改革能力等。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创新,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特殊使命的高等学校,职业化校长的创新观念无疑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在开放WTO 教育服务贸易的条件下,不断地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只有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大学校长,才能够带领学校通过教育体制创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总之,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动力,开拓创新是职业化校长的立足之本。
1.2.3 服务育人能力。对于大学校长来说,服务意识十分重要。他要为学生的学习与成才服务,为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及其自身发展服务,因而,必须注重其职业的服务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民主和平等意识逐步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实施管理,单凭简单的行政手段和冷冰冰的制度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学校是在培育人才而非制造一般商品,因此,大学校长的服务育人水平就非比寻常。
所以,校长应以北京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南京师院院长陈鹤琴、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等教育界的大师们为楷模,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拥有以德载物的宽广胸怀,兼具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使自己富有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作为一校之长,还要能够创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学术育人环境,坚持人本化管理,建立充满活力的柔性组织,注重文化育人。正如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所说,“校长就是创造一流环境让人发展的人” 。
2 民办大学校长应是职业型校长
民办高校的校长是完全面向市场的办学者,这类校长是市场取向的校长,是依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办学方向、投入教育资源。他的工作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即选择社会最需要的专业,为学校争取更大的生源,使毕业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职业市场的需要。他的行为原则是由投入-产出之间的效益决定的,因此投入少、见效快、实用性强是这些学校的办学准则。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营管理者是否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管理、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将决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另外,《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0条规定董事长对学校实行“聘任”和“解聘”制,这与《高等教育法》第40条规定的大学校长的任免程序有很大不同,它意味着民办高校校长是受时常选择、竞聘的就业者。董事会要对校长候选人进行严格的考核以确定其是否胜任民办高校校长的职位。这种校长选拔机制本身就是把校长看作一种职业。民办大学校长必须是一位职业校长。
3 民办大学校长必须在观念上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民办大学校长任职经历来看,他们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从而有利于理顺学校的内部管理关系,顺利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旧的教育体制使他们的半学理念,拓展战略与市场尚有距离,缺乏运营教育资本的能力。这就要求校长们摒弃以前的陈旧作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此外,民办高校大多以培养时常急需的高职类人才为教育目标,因此民办高校校长要坚守自己独有的办学追求并重视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不能盲目与公办院校攀比和趋同化。同时,民办大学校长要给学校确定一个自我超越的努力方向,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追求办学层次的提升是每个民办高校校长追求的目标,它意味着社会对学校办学实力的认可,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根据“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度,民办大学校长在学校内部还要理清两个基本关系:
首先是民办大学校长与董事会的关系。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双方的职责和权限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都有清楚的说明,董事会和大学校长之间能否保持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决定着学校的经营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因此,如何理顺与董事会的关系,是民办大学校长任职后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作为校长要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必须主动积极地与董事会进行沟通,增强相互的了解,在自身和董事会之间寻找一个发力的平衡和支撑点。
其次是大学校长与内部管理系统的关系。校长必须担负起统领及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的领导责任,同时还必须建立一支高效率的符合市场化办学要求的管理队伍。校长要协调好和整个管理组织系统的关系,增强管理人员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校长的工作能否得到积极的支持和响应。
4 民办大学校长的工作绩效评估问题
与民办高校的经营管理取向相适应,民办大学校长只对董事会负责,其效绩考核是以与董事会签定的合同承诺或契约为准,责任分担也由此来衡量,董事会通过对校长工作绩效的考核来决定其续任或免职。
校长的工作绩效应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现行民办高校缺乏科学评估校长业绩的机制。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情况下,看重的是校长在工作中所带来的短期效益或者是仅从学校的生源、就业率等这种片面的角度去考察。然而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民办高校在市场中面临着很大的变数,只有质量和信誉才是学校的持续发展动力,因此在关注民办高校的校长所带来的市场利益的同时,更应看重的是其在内涵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
因此,随着民办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有必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监督民办高校激励机制,全面地评估校长在学校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从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提供高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章小梅. 关于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探讨 [M].湖南: 教育与现代化,2005,第1期
[2] 王洪才.大学校长的理想类型[M].江苏:江苏高教,2005,第4期
[3] 王友良.大学校长职业化与职业化的大学校长[M]湖南:云梦学刊,2005,第6期
[4] 赵文化.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J].上海:教育论坛,2004,第3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人才的选择和竞争要放到市场中进行考察和筛选。由于聋人较难与健听人进行沟通,加之大多数聋人大学生是成长于封闭的聋人圈子,对外界社会缺乏真正直观的了解,导致他们正确分析和适应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未来就业后融入社会大集体没有充分的准备,使其生活和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造成了聋人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方面存在被动性。目前,俄罗斯鲍曼斯特国立理工大学和美国盖劳德特大学都有专、本、硕、博完整的聋人大学生高等教育序列,而我国只有专门招收聋人专科和本科的高校,还没有开设专门招收聋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和学校,所以我国聋人高等教育体系急需完善。此外,有幸进入大学校园的聋生可选择的专业多数为艺术、计算机类;天津理工大学虽开启全纳教学模式,使条件符合的聋生融入健听学生班级学习物理学、自动化、工程造价等专业,但目前尚属于实践阶段,学生期末学习结果尚不知晓、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都是未知数,而且不一定是聋人大学生所感兴趣的,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再一次造成了聋生“被”选择。
二、社会对于聋人大学生就业的态度
(一)政府和多数企业的态度。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残疾人高等院校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通知》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明确帮扶对象;加强组织领导,年内全部实现就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一节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适于聋人集中就业的政府主办的民政企业和私营企业主,均以较低的聘用条件招聘聋人大学生,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聋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解决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少数企业和社会人群的态度。聋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率低于肢残学生和视障学生,尽管招聘会面向肢体、视障和听障人群,但一些企业宁愿选择招视障和肢体残疾人,相比之下为聋生设置的岗位并不多,针对聋生的就业培训机构也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和家庭要视聋生为社会中平等的一员,转变观念,相互尊重,互相帮助,换位思考,同时摒弃歧视和过度保护的思想,在聋生成长过程中训练其独立自主和交流沟通意识,培养其自信心,并且尽可能的让聋生融入社会,和健听人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三、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心理教育,合理规划课程。环境对人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指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等外部环境,还包括积极健康的内心环境。只有在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下,聋人大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新知识,乐于与人沟通,最大限度地锻炼能力。毕业之际,聋人大学生面临社会角色转换、处理人际关系及就业等各种问题,聋人高等院校需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加强针对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举办就业讲座和讨论,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主动引导聋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聋生就业自信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聋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并贯穿聋人高等教育全过程,其中大二、大三是心理教育和就业辅导的最佳时期,以团体就业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是最佳选择。
(二)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师资队伍。制定以培养优秀人力资源为目标的培养计划对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效果的保证有重大意义。首先,聋人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聋生的生理特征,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辅导形式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设计聋人大学生培养计划,注重培养聋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和专业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其次,专业和课程设置要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聋人高等院校应拓宽院系和专业选择面,以全纳教育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院校适时与其他院系沟通,增加全纳教育专业和课程选择,同时增加实习实践环节,使聋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与此同时,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能够满足聋生教育教学需要的聋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从根本上确保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机遇;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生源
一、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风生水起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个市所辖的行政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广西区党委又把两翼临近沿海的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物流列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规划建设中统筹考虑,形成“4+2”的格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北部湾沿岸的中心位置――中国南部与越南海、陆交接处,南拥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粤港澳,位居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地带,也是我国大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中国通向东盟的陆路、水路要道,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与东盟进行全面合作的重要门户、前沿、枢纽和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伴随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风生水起,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人才需求将大幅提高,需求人才的类型也由原来较为单一的翻译、经贸、旅游人才变得更多样化。经贸合作的深入,促使了更多原本非急需人才的出现,如会展人才、酒店管理人才等需求将不断增加。
由于地缘关系,中国面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较积极的主要在西南一些省区,而这些省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如东部省份。以云南、广西两省区为例:经济不够发达,普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流失严重等现象。尽管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但现有人才结构不能适应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交流和扩大经贸往来的需要。
据了解,泛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港、防城港的各大码头、企业已经纷纷向广西各地高校的各类毕业生纷纷抛出橄榄枝,对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石化、冶金、能源、粮油加工、林浆纸五大产业的形成,给广西人民带来的已不仅仅是希望,而是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加快发展,一系列大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企业的落户,还将需要更多的技术型产业工人,同时需要有一技之长,操作型、技能型的人才,为广西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状况较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的火爆场面早已成为昨日黄花,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主要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危机。
(一)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的数量危机
2006年广西全区成人高考报名总人数为8.8万人;2007年全区成人高考报名总人数为9.78万人,比2006年略有增加;预计2008年全区报名总人数减少为8万人左右。造成生源下降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如民办高校的创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加上实行多年的自学考试等,凡有条件的人多已有书可念,而且恢复成人高等教育十多年来,原在职从业人员需要深造提高者和作为上世纪成人高等教育生源主流的“知青年代”已进入“老年大学”;大专本科学历的“补课”绝大部分已完成学业,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生源萎缩,但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生源下降的最直接因素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呈现。
(二)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的质量危机
成人高等教育自成立之初主要是为无缘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职人员提供“补课”机会而存在的,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相比常常令教育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于是就不免被认为是低水平的高等教育。而近两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又进一步挤占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其生源质量自然更低,生源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于是就出现了降低标准录取学生、降低难度考核学生的现象,使生源质量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其原因:第一方面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使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地位堪忧,认识上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高;第二方面是成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校外教学点的遍地开花,办学条件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方面是教学及管理上模仿普通高校,缺乏自身特色。长期以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附属与补充,成人高等教育似乎成了普高的一个拙劣的翻版。无论是专业的开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还是教学方式与考核办法往往模仿普高,缺乏针对不同受教育对象度身定做的教育模式,从而也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竞争的资本,失去了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三、民族地区成人教育生源现状之归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由于民族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边远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越低,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引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加上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历史和地理的局限,使得许多需要继续教育的干部职工及农民工没有机会和能力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由于看到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认为学无所用,使部分人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加之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一些人不愿支付或支付不起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而过早地步入打工者的行列。
(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平衡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半数以上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入高中阶段学习。就广西而言2005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为102.16万人,初中在校生人数为327.13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仅为初中在校生数的3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也仅有47. 3% ,甚至比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还低12.1个百分点,说明有很多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教育。由于有初中毕业或未毕业的适龄人口不能进入高中阶段接受教育,致使大量只接受初中或小学教育程度的学生在未能掌握一技之长的情况下就走到外地打工。
(三)省外的及本地方高校之间设置函授站教学点不合理
为抢占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很多的高校在同一个地方都设立教学点,甚至是同一所高校在一个地方设立了两个以上的教学点,有限的生源进行你争我夺,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放弃了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
(四)成人高等教育没有从专业特色上做文章
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只有从自己的专业强项并从该专业的行业领域去开拓成高生源,就会有生命力。但大都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只是从地域位置去开拓市场,没有从行业领域去显示特色。
(五)成人高等教育没有贴近市场、教育没有深入山区农村、企业,没有从行业需求去开发人力资源
边远山区、农村有1/3没有就读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职业学校毕业。而由于年纪小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就是成人高等学校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工作中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却没有全力去把握好这一部分。
四、拓展广西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措施
(一)发挥专业优势力求与行业结合
企业要生存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学校要发展也要创办自己的特色教育。学校只有从自己的专业强项并与该专业相关的行业领域去开拓成人高等教育生源,创出品牌才会有生命力。但目前许多高校(包括成人高校)大都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只是从地域位置去开拓市场,没有从行业领域去显示特色。学校在招生宣传工作中深入边远山区,重点介绍优势专业的特点和长处,以及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就业情况、社会需求量、本行业地域分布状况作一个介绍,让学生对自己的前景有所了解,激起学生就读的愿望。
(二)把握机遇,及时调整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利用泛北部湾经济区的纵深发展以及人才需求大幅提高的机遇,我们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基点应该从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情况开始,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密切注意各地的劳动力需求和就业状况,充分了解人才市场需要哪些专业、哪些技能人才,再根据这样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设置课程。改变过去全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计划的模式,冲破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结构模式,强化实验、实习。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对职业的需求,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不断采集加工信息来更新、改造、充实教学内容,课程按模块设置,课程模块多样化。
(三)创新教学体系贴近行业需求
1.开放办学模式采用“双元制”的办学模式
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文化和基础技术理论由学校讲授,职业技能培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校实行上门教学服务,整个学习过程都可以在企业内完成,学生即可以工作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同时发展和完善专科以上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如短训班、专业证书班、岗位培训班),特别要大力发展以知识技能更新为目标的高等继续教育。
2.优化教学内容
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由企业提出问题,高校分类建立问题库,学校将问题分布到各学科小组,再在教学中体现,指导学生研究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授课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调整教学计划,做到一个企业一个教学计划,使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密切联系企业需求与市场需要的教学内容和配套讲义与教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技术保持同步,课程和教学计划有较强的灵活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得学生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3.变通教学方式
实行弹性学分制,采用“宽进严出”教育管理办法,缓解工学矛盾。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放宽学习年限,延期学完学历。允许学生不到校参加学习,教学可以以自学加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建立网络教学体系,允许学生在校园外自学。此外,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高校实行课堂“搬家”,教师到各校外教学点、企业进行面授,加强多媒体教学,建立网上教学,有效地改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使成教学生摆脱学习时间的限制,真正做到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更加适合各种类在职从业人员的学习需要,形成一种更开放、更灵活的教育形式。同时严格把握好教学质量关,真正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合理设置教学点真正送教上门
由于民族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差、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短缺、民族成分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加之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遗产差异很大,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学校要根据各自的特殊性合理设置教学点,真正送教上门,让学生就近就便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缓缴或者减免他们的有关学习费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
(五)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开拓行业领域生源
扩大办学思路,走联合培养之路。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学校只有几个专业几十年包打天下不变的局面,要下大力气进行学科建设,根据本校的优势,适当地增设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的教学计划,发挥自己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在不挤占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办学规模,走规模效益之路。其次,还要充分利用名校的资源优势,满足受教育者的各种需求,同时走“校校联合”之路。此外,要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及时调整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之路,这样才能更有效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
参考文献:
[1]夏恒.关于西部民族地区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6,(12).
[2]姜传和.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生源现状及招生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