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经济与管理

城市经济与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经济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经济与管理

城市经济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管执法;城市经济;城市社会;青岛;威海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23-03

1999年全国有6个城市率先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到2012年,全国已经有621个城市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短短的13年时间里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城市迅速增加,说明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青岛和威海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调查对象、问卷及步骤

青岛是在全国率先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行城管执法管理模式的城市,威海是最近才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城市,本文以青岛、威海两市的340名市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

由于评价城市发展的指标很多,本文主要研究城管执法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需要选取和城管执法有关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指标选取过程中,采用文献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借鉴同济大学陈强教授、尤新建教授建立的评价市民生活满意度的透镜模型,针对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试图从城市的经济生活、社会秩序、市容市貌、社区建设、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和城市规划8个方面对市民进行调查,得到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发展影响的评价模型(见图1)。

依据上述评价模型,综合由专家咨询法得到的建议,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先由市民对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出主观评价,再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因此,问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指标评价部分,第二部分为权重确定部分。

调查于2010年7月和8月在青岛、威海两市进行。首先,由调查人员将问卷发放至所要调查区域的各个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由市民自行填写问卷,最后由调查人员统一回收问卷。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340份,其中,青岛170份,威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其中青岛161份,威海156份,问卷回收率93%。

二、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

首先,采用主观赋权法对评价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重要性系数进行主观赋权。通过调查城市市民主观赋权确定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系数(见表2)。

其次,进行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发展影响t检验,结果表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青岛市民的评价要高于威海市民(见表3)。

城市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必然会涉及城市运行的各个领域,从管理模式到城市文化,从政府决策到居民素质,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影响。可以说,城市能否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是各方面作用合力的结果,城市管理模式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岛、威海两市地理位置毗邻,发展方式相近,产业结构类似,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距说明,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于城市发展起到了_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

城市的经济生活、社会秩序、市容市貌、社区建设、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等8个方面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密切相关,t检验结果表明青岛、威海两市在8个方面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充分反映出城管执法管理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优于多头执法管理模式(见表4)。

从分析结果看,城管执法管理模式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经济的较快发展虽然由多方面因素决定,但是城管执法管理模式能够使城市更加和谐、健康。良好的城市氛围和文明的社会秩序不仅会使城市更具魅力,而且还能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更多人才创业,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度假,带动相应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将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从比较结果来看,青岛在市容市貌、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优于威海。首先,青岛与威海都属于我国北方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是两座城市共有的天然优势,两市市民都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市容市貌与生态环境感到自豪与欣喜,而城管执法带来的更好的环境使青岛市民对于上述领域更加满意。其次,社会环境涉及声环境与交通状况,由于两市均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东部沿海,是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使得城市建设的速度较之内地大大加快,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两市市民对声环境和交通状况的评价均较低,客观地反映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二者之间的矛盾。城管执法部门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体制及机制上的优势,将这一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城市经济与管理范文第2篇

城市竞争力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及其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布局、人口的多寡都是由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计划和调控,城市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城市首脑“跑部钱进”的意志与能力,以及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式所制定的计划;随着市场机制日益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城市竞争力不再由政府计划或工矿企业发展所左右,而是被看不见、更加难以捉摸的多种因素和无形的资源所代替。所以,研究城市竞争力以及决定因素在以城市为代表区域集团化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城市发展及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供思路。

(1)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比国内早,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begg,boddy,cheshire,jensen-butler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了研究:d·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全球竞争、美国和欧洲的考察,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又加强了城市竞争力研究。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

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大地区: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以前两者尤为突出。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德教授从80年代开始对城市竞争力的一些问题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90年代初已是国际上研究竞争力问题的著名专家,他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同样适合次级经济存在体(区域和城市);而北卡罗来纳大学丹尼斯教授90年代开始研究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欧洲,伴随着欧盟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此外法国的经济空间管理机构也都针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专门研究。而亚太地区由于全球化过程相对不如北美和欧洲地区,城市竞争力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城市竞争力评价,对其竞争机制等的探讨不如前两个地区深入。

总体上来讲,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等4个方面展开的。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不同定义来看,不同学者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认识往往使用以下标准:(1)资源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能力标准。(2)居民生活水平标准。(3)财富创造标准。(4)可持续发展能力标准。事实上,这4个标准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辩证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提高可谓城市竞争力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财富创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个途径或过程;而资源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能力则是城市竞争力最根本的因素和基础。城市竞争力取决于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但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竞争的外部环境对城市竞争过程本身产生了一定的“激励”或者“滞缓”的影响。因此,城市竞争力定义如下:一定环境中,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城市竞争力内涵界定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于国际竞争力的不同定义,实际上是从以上四个角度来观察和界定竞争力的。比较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的某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投入要素方面的优势,有可能是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优势,也有可能是投入产出的效率(生产率)优势,还有可能是竞争主体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从竞争主体自身来看,竞争力是他的某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可能是盈利能力,也可能是组织能力,还有可能是销售能力等;从竞争过程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发挥自己能力,将自己能力变成实际收益的一个过程,也是对竞争对象的吸引力;从竞争结果来看,竞争力最终是要反映在其获得的收益的大小上,是一种获取收益的能力或收益水平。因此我们的这一定义,能够将国内外学者关于竞争力的不同定义包容起来、统一起来。学者们对竞争力来源的解释实际上是对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差距的解释。

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解,我们还应该首先明晰什么是竞争力。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开宗明义指出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是资源稀缺性。各同类市场主体为了获取某种稀缺资源,必然要有一定竞争力的,否则就只有按照“优胜劣汰”规则被罚出场外。所以,市场经济中,同类或近似同类的利益相关者必须适应竞争。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竞争主体必须具备某些竞争优势,努力培育和提升竞争力。竞争力也可以看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主体在追求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即竞争力就是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这一定义有四个层次的含义:(1)竞争力是竞争主体之间相互比较、较量才有可能存在的一个概念,没有竞争主体之间的相互较量、竞争,也就不存在竞争主体的竞争力问题;(2)竞争力是指某个竞争主体的竞争力量,从单个竞争主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竞争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量是他的能力或素质的表现;(3)从竞争主体争夺的竞争对象来看,竞争主体的竞争力是对竞争对象的吸引力或获取力;(4)从竞争的结果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最终取得某种收益或某种利益的能力。因此,从相互比较角度看,竞争力就是某一竞争主体相对于另一竞争主体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基础,在竞争当中竞争主体只有存在某种优势,如价格、品质、成本等现实优势和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潜在优势,竞争者相对于他的竞争对手才会具备竞争力。当然有竞争力的竞争主体可以获取更多市场机会,攫取更多的利益,从而也就维持并巩固他的竞争优势地位。

总之,根据以上对竞争力的探讨以及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竞争力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从静态来看,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主体之间能力上的差距;从动态来看,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的行为的差距。那么,城市竞争力是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的某种竞争差距。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同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

竞争力及其提升的研究是国际社会一个热点。但长期局限于宏观的国家层次以及微观的企业层次。对于城市的竞争力的评价,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如美国《城市地位评价年鉴》关于美国城市的地位的评价;欧洲学者通过城市问题、失业、收入、移民和旅游需求等对欧洲的城市进行了排名;中国不同机构或组织也在积极地选取指标对全国城市进行排名。无论上述指标选取是否合理,批判是否公正,但是,城市竞争力及其提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不容置疑的。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混沌的系统,城市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竞争力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在对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学术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竞争力研究已成为焦点

研究城市发展影响要素的实质是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能力的思考。国际竞争的主体的关注从国家竞争力、产业、企业竞争力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城市本身重要性的突现。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载含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到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竞争主体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得到重视,使得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提上了日程。而有关国际竞争力以及企业、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和评价体系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城市竞争力的高低,表面上体现为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等级,实质上是全球化时代城市拥有、吸引、控制、转化稀缺要素的能力。这与城市的制度建设、文化的挖掘和提升、地方创新环境的培育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区位、物质(金融)资本、技术等因素不是不重要,而是成为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当这些因素具备的时候,制度、创新能力等因素的作用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

(2)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动态演变组合和静态组合,以及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组合等。城市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城市争夺稀缺资源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城市数目的增加以及城市本身争夺资源的能力提升,影响城市发展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要素集合必然扩大。传统因素,如城市交通和自然区位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不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无形因素,比如人力资本、制度、文化等因素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内容:(1)城市内部的资源/能力相关因素;(2)城市外部的环境即全球城市网络/等级格局和区域竞争力、城市与区域整合度。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城市系统内部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即城市的资源和内部能力的组合反映和决定了城市竞争态势及竞争的核心能力。一方面,同一时刻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呈现不同的静态组合状态,反映了城市竞争“类型”的不同;另一方面,城市竞争是动态演进的过程,不同时刻点的同一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因素组合呈现不同的状态,表现为城市竞争优势驱动呈现不同的时序特征。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规划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制定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3)软要素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

当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区域发展的优势已经开始超越区位、基础设施等物化的因素,文化等“软”因素开始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可见,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起动和活性作用”的城市资源因素、成长性激励作用的城市内部能力因素,以及起推动和滞缓作用的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外部环境对城市竞争力只起机遇或挑战作用;而内部资源则主要分为场所资源(如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自然条件)和非场所资源(如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经济实力以及地方文化、制度等),内部能力则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些要素才是城市竞争优势。城市拥有的关键资源、城市的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学习、组织能力都是紧密联系的,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对城市竞争优势起着支撑作用。其中组织学习、组织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创新能力又是关键资源创建过程中的加速器,而关键资源则是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四者共同构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那些可以更好地挖掘人的潜力的文化、制度等软要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且是城市向更高层面发展的过程中吸引竞争资源、把握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软”要素才是现代城市兴衰的稀缺要素。

(4)人才本位是城市竞争力的焦点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城市发展理念的今天,各个学科“殊途同归”,我们不但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核心,而且更加重视人才本位的城市竞争的理念。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城市的价值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人创造的。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指出的,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当关心人、陶冶人。这种城市发展要素的“以人为本”化使人们认识到,城市发展的关键是人。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知识和技术是创造的又是通过人传播和应用发挥作用。因为:(1)通过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城市价值的创造;(2)通过影响城市技术传播能力,影响城市价值的创造和实现;(3)人力资本是创造财富的直接投入要素,其质量高低决定投入的回报;(4)人力资本通过吸引配套水平的生产要素,进而影响要素投入的整体质量。所以,在培育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时就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当然,在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时,不能只依靠物质激励方式,还应该做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正如fredrick·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指出的,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

城市的优势与劣势、城市的互补与竞争、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城市的繁荣与衰落无不与城市竞争力紧密相连。因此,加强城市竞争力研究,既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制定恰当的竞争与合作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与良性竞争,又有助于中国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以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聚集促进城市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国城市发展及增强城市竞争力,我们应该除了加大城市竞争力研究,也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经营城市的意识

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理念。早在20世纪中叶,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就开始出现了经营城市的思想。“经营”包括筹划、经管、组织、计划以及规划治理等方面。经营城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现实需要。以后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经营城市的意识,正如大连市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经营城市,增强竞争力”的路子,使得大连这一北方城市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综合排名中连连攀升。所以,我们应该要像经营企业或商业一样经营城市,要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的先导产业,强化支柱产业,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的扩张,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最终达到使城市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制订适当的城市定位

一个城市的正确定位是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先决条件。所谓城市定位,就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及其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和竞争的位置。j.弗里德曼(friedman)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以及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而城市地位和作用的大小正是城市竞争力的具体反映。目前,中国城市定位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大部分城市都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地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城市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定位准确,城市可以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城市内外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反之,城市定位失误或错误,不仅会使城市失去发展的有利时期,还会因为浪费城市发展资源和功能错位而导致城市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

(3)重视城市的软环境建设

中国城市里的大楼不谓不高、马路不能说不宽,但中国城市竞争力却不强。因此,城市竞争力增强不是通过建几栋高楼大厦、修几条宽敞的马路等方面就能实现,而是应该通过大力发展软环境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软环境(如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信息环境和社会秩序环境等方面)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譬如,在城市文化建设上,通过转变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健康文化;创建讲究信誉、等价公平的道德标准以及鼓励个性和激励创新的竞争氛围建设,都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城市“软”环境不但增强城市“硬”环境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城市的创新动力和使交易成本的降低。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催促商业活动顺利进行;尊重知识、人才的文化环境酿造的浓厚创新氛围有利于城市技术和知识创新;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直接激励企业和个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这些都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竞争力。中国城市发展在软环境建设上重视不够,需要改进的空间大,需要作大量研究和积极实施。

(4)推进城市产业集群的发展

城市经济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河道;设计;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从水力角度来看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每条流经城市的河流实际上都是流域治理工作当中的一个环节,在水利分工上一般以一下几个方面区分开来,分别是分洪行洪、河运、灌溉、景观等。但是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方面来加以区分,除了具有河流本身的基本功能以外,还有一定的人文历史沉淀,对这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不论是从河流所流经城市的位置、濒临河道绿地的功能上看都对城市滨水景观及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

城市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为活跃的区域同城市内部的公共绿地有着较大的区别。可以说一个城市滨水尽管设计师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观时,那么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片城市中存在的一小块湿地,更多的则是滨水景观所存在的价值与未来的发展,在他的设计中必定会设置一块区域,以保证生物多样性。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务必保持生态河道原有形态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最好要尽量保持河流原有形态,一般来说自然界的河流中必然会存在凸岸与凹岸、浅滩与深潭等,但是如果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打破了这一自然之美,难以起到景观设计的基本效果。因此必须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不受改变,正是由于自然条件下的河道水草茂盛、鱼类丰富、基质稳定、水流缓急才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从而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生态河道连续性不受破坏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如果遇到河流穿过城市时,设计必须要保证生态喝道的连续性。因为只有连续的河流才能够有效的将城市滨水绿地中的各个景观联系起来。而且连续性的流水有着较高的水质,能够防止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如果在设计中盲目提高水位而设置高坝或其他蓄水设施,只会对生态河道的连续性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但会影响到水生物的衍生迁徙,而且使得城市居民丧失了其亲水需求,无法达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有的效果。

水上游览线的开闭必须要合理的考虑停靠点,码头的设置不但要恰当的衔接城市滨水绿地各个景观,同时还应该对游船停靠码头加以设计,比如让人们进一步提高亲水体验,应该尽量将水边路面降低,并利用独特的设计和造成来形成独特的尽管,达到城市滨水尽管设计的良好效果。

驳岸的合理设计与处理

在驳岸的处理和设计上必须要得到重视,一个优秀的驳岸设计不但能够有效的保护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系统,而且能够营造一个美丽的生态景观。一般来说,对于城市滨水绿地腹地广阔、坡度小的区域应该采用软式驳岸设计,这一设计与自然驳岸比较接近,主要是通过将草滩、白沙滩、卵石滩延伸至河道浅谈或水面之上,并利用河岸变植物来加以稳固,就可以实现驳岸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能够解决驳岸建设与管理的经济成本。但是滨水绿地受侵蚀严重且坡度较大的区域,可以使用水泥或石块护按,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挖洞加圈的方式,并大量种植制备,达到美化河岸和增加生机的效果。

生态河道的治理

生态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生态河道是城市的隔离带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日益增加的趋势,生存环境这质量明显下降。但是生态河道作为城市的天然隔离带与城市滨水绿地结合起来,在城市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景观。如果实现人工湿地式的污水处理厂尾水会用于生态河道系统衔接,就能够有效的将大量的水净化处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尤其是对于某些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而言,这无疑是解决城市缺水的重要举措。

生态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间

之所以说城市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间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人工建筑、自然景观、田园风貌相映成趣,是人们游览的主要场所。因此,一个有特色有美丽的城市时离不开生态河道的,他就像城市的指纹,建筑、风格、样式可以一样,但是生态河道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竞争日益积累,生存条件恶化的今天,人们太多的压力无法释怀,但是通过生态河道的意境美能够对人的心态加以改善和调节。不仅如此,生态河道具有动态美的特征,这是由于他的流动性、柔性所决定的。比如云南丽江,在这一城市中有三条溪水,充分的体现出了城市生态河道的美丽景观。另外值得提到的是,生态河道还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备用系统、以及放在与城市安全的重要防护系统。

生态河道治理的基本方法

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作为城市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最稀少的资源必须要得到合理利用,努力实现节水节能与污水资源化的良好效果。生态河道的治理必须要严格遵从资源最节约这一原则,应组织科学家加以研究,在对生态河道的设计与治理中必须要考虑到其历史文化渊源与对城市发展起到的影响,从而合理的制定措施,营造城市的独特风格,并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强化周围河道的污水排放管理

一般来说,如果有效的保证了城市生态河道不受破坏,实际上就等同于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生态河道的治理必须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考虑对生态河道的管理。要摒弃在以往设计中仅仅考虑防洪功能的错误思想,实现生态河道的共同管理、科学考核、合理治理。

3、河道的治理应尊重百姓的意见

生态河道的治理还应该注意城市居民的意见。因为生态河道的治理实际上涉及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必须要做到是民众广泛参与的局面。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生态河道治理中必须要充分的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民意这三个原则,要想实现这三个原则,就必须要让城市居民参与到生态河道管理中来。比如涉及到生态河道的重建、修复等工作,可以采取听证会的方式公开讨论,切实维护好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利。

总而言之,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生态河道的治理必须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充分的看到城市河道的历史性、综合性、协调性与安全性,只有切实保证城市生态河道安全、美化城市滨水环境、营造城市特色,才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滨水景观和生态河道作为人类活动中作用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城市管理着的重视。但是由于二者的设计与治理涉及到了众多的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注重整体性,只有认真分析环境、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够实现城市美丽的滨水景观与生态河道应有的作用。这对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碎高《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

[2]韩玉玲《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20

城市经济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区域竞争力 经济增长 偏离-份额分析法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以2003年作为计算的基期,分别选取2006年和2010年做为观察期,对广西14个地级市进行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广西在2002年重新进行了行政区域划分,将原来的5个地区、9个地级市调整为现在的14个地级市,所以本文以2003年作为计算的基期。

研究模型及数据来源

(一)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Shift-share Method(译为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为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 、Lampard 、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蒋昭侠,2005)。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P(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具体模型参见由蒋昭侠编写、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一书)。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考察广西在2002年重新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以来的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特点 ,本文主要以《广西统计年鉴》(2003-2010年)的相关经济资料和数据为基础,选取广西及14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三次产业产值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组成评价数据库。

计算结果

本文选取2003、2006及2010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数据,以广西为标准区域,将相应数据分别代入偏离份额分析模型,计算得出表1和表2,其中各项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数据分析

(一)按区域来分析

1.对产业结构份额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和2006年相比,广西14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份额的符号并没有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份额为正的城市仍然只有柳州、玉林和百色。这说明,从2006年到2010年,广西大多数的地级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仍然有11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

2.对竞争份额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与2006年相比,竞争份额由负变为正的地级市有广西梧州、防城港和钦州,由正变为负的城市只有河池,加上原来就为正的南宁、柳州、贵港、百色、来宾和崇左,一共有九个地级市的城市竞争力具有比较优势。说明广西大多数地级市都比较注重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也要注意到河池的城市竞争力明显下降。

3.对总偏离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与2006年相比,广西梧州、防城港和来宾由负变为正,而河池由正变为负,加上原来就为正的南宁、柳州、贵港、百色和崇左,广西有8个城市的总偏离为正。总偏离的变动与城市竞争力的变动一致。

(二)按产业的分类来分析

1.对第一产业的变动进行分析。从结构份额的变动来看,2010年与2006年相比,有广西桂林、北海、防城港、百色和河池由正变为负,加上原来就为负的南宁、柳州和梧州,一共有11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的结构份额为负。而从竞争份额来看,原来就只有崇左为正,到了2010年,就只增加了南宁,其余的12个城市的竞争份额仍然为负。

2.对第二产业的变动进行分析。从结构份额的变动来看,2010年与2006年相比,有南宁、北海和贵港3个城市由负变为正,加上原来就为正的柳州、桂林、梧州、防城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和来宾9个城市,一共有12个城市的结构份额为正。从竞争份额上看,2006年只有桂林、玉林和来宾为负值,到了2010年,来宾变为正值,但南宁、北海和贺州由正变为负。这样,就有9个城市为正值,5个城市为负值。

3.对第三产业的变动进行分析。从结构份额的变动来看,2010年与2006年相比,没有变动,都是只有南宁为正,其余城市都为负值。从竞争份额的变动来看,2006年为正的城市有南宁、柳州、贵港、玉林和来宾5个城市,到了2010年,增加了防城港、钦州、百色、河池和崇左,达到了10个城市。

结论

第一,广西大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成效,除了柳州、玉林和百色3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外,其余11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对经济增长保持阻碍作用。而大多数城市对城市竞争力的提高都非常重视,有南宁、柳州、梧州、防城港、钦州、贵港、百色、来宾和崇左共9个城市为正值,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广西一部分城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有恶化的趋势,原来只有南宁、柳州、梧州3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到了2010年,增加了桂林、北海、防城港、百色和河池5个城市,一共有8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而绝大多数城市第一产业的竞争力都不强,除了南宁和崇左,其余城市的第一产业的竞争力都不利于经济发展。与2006年相比,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说明广西绝大多数城市不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一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都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第三,广西各城市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情况得到了保持。到了2010年,除了钦州和崇左2个城市外,其余的12个城市的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都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与2006年相比,基本没有什么改变。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变动则有些意外。虽然,到了2010年,仍然有柳州、梧州、防城港、钦州、贵港、百色、河池、来宾和崇左9个城市的第二产业竞争力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是,南宁和北海的竞争力下降了,加上竞争力本来就不强的桂林,对广西经济影响比较大的5个老牌地级市中,居然有3个城市第二产业的竞争力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说明广西大多数地级市都非常重视调整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相对而言,对第二产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则有所忽视。

第四,城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比较落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2010年和2006年相比,仍然只有南宁的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其余13个城市的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依然是阻碍经济增长的。而广西有些城市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却得到了提升。防城港、钦州、百色、河池和崇左5个城市就是如此。再加上原来竞争力就比较强的南宁、柳州、贵港、玉林和来宾市,到2010年,一共有10个城市的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但是,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都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而梧州和北海的情况也一样。说明广西的大多数城市都非常重视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但对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效果不明显。

参考文献:

1.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蓝英,李平,徐邓耀,罗吉.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四川省工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1)

3.陈太宇.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石贤光.产业结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10)

5.李兴江.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甘肃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11(3)

6.张晓宁,霍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研究—以陕西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7.汪浩,沈文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24)

8.李丽萍,左相国.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及湖北产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问题,2010(9)

9.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8)

10.陈兴鹏,吴士锋,周宾,徐保金,闫晓瑞.兰州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6)

11.刘超,夏晓华.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10(6)

12.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

13.胡玉霞.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偏离分析[J].甘肃农业,2008(8)

14.徐徐.苏中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J].当代经济,2009(9)

15.高亚男,崔树强.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11)

城市经济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河道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32-02

河流环境是大地景观中的自然沉积位置,那里收集了多余的水流、沉积物、地表碎片甚至被污染的水体以及一些其他物质。与此同时,河流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它为人们提供水源、供人类航行、耕作,是重要的栖息地、娱乐场所和开放空间。

1、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的现状

河流环境已经深深地烙印于人类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之中,以至于河流以及河流所处的河谷地区成为今日地理学特性研究的中心。自然地,我们也将大量的有关社会、政治、科学以及生态的精力投人到对河流的利用、管理以及如何重新利用的研究之中。然而不幸的是,多年来的大量投入与创新到如今却被证实只是一种错误。甚至就在不久以前,对河流的管理方法仍然还是一种完全的功利主义行为,为了能够方便地控制洪水、得到稳定的水源以及航行上的便利,人们的管理工作只是集中在对河流及河漫滩结构的改造上。在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以及不可估量的环境损耗后,得到的却仍是令人失望的结果(尤其是那些强行进行洪水控制的地区)。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无数失败的教训面前,人们已经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以往的错误,并开始尝试使用一种更加综合的方法(一种整合了环境、文化、土地利用以及其他许多“软性”因子的综合方法)进行河流的管理。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已经有太多的河流受到不适当的对待,不仅是大型河流或大型的项目。现在连许多地方上的小型河流都已经受到了破坏。由于小的河流都是会与大河相连,因此我们很难弄清楚具体的责任和管辖权上的关系。

2、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

河道――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在河道整治热潮中,应当保持清醒的科学头脑,一味采取刚性护岸,图一时的坚固,将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若干年后,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终将工程拆掉重建,劳民伤财,此乃不可取之举。因此,河道整治技术的应用,既要有多种性,也要有针对性。在注重恢复河道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和水生态系统的完善。

2.1城市河道岸线的处理

城市的河道进行绿化和整理以后,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全新的游憩场所,由于人们对于水的深厚感情,城市河道的岸线营造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河道滨水景观营造的成败所在。河道的亲水性取决城市河道岸线的平面、断面形状和驳岸形式。在河道滨水景观营造中首先要尊重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然流畅的形态,并对岸线转弯处、河流合流处等河道平面发生变化及主要的河道景观节点进行重点营造,加强这些区域的亲水性营造,在不影响防洪以及景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设置一些亲水平台。

2.2城市河道断面的处理

城市河道护岸的形式也影响着人与水体的亲近关系,在护岸营造中,通过护岸断面的不同处理,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水际空间。河道护岸营造时可以采用分层式、台阶式、坡地式立体化处理及其他措施。在河道景观营造中绿化尤其是立体绿化的作用非常大,河道亲水的区域应该尽量以植物造景为主,树阴遮盖的河道亲水区域有利于市民在护岸上坐卧、行走、休息,使人可以在各种距离与水接近。驳岸的绿化应较多利用一些藤本植物或者垂枝的灌木树种,以形成较好的绿色岸线,使得陆域和水域平缓过渡,并有机联系,尽可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观水、戏水、游水等多种亲水方式。

2.3河滩地的利用

城市河道景观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流量的河床。对一些季节性的河流,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复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水位线,能够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5年的防洪要求。一般来说,在枯水期这些滩地是城市河道中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可以具有较好的亲水性,适合居民自由地休闲游憩。由于河滩地特殊的位置,这一空间的景观营造以开敞的草坪、草地为主,适当布置树丛、树群,简洁明快,并根据需要,布置一些平台、台阶、栈桥、石矶等。通过对滩地断面稍作修改,既可避免设施受洪水威胁,又可以丰富滩地景观。

2.4引入历史文化背景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河道景观只是一个具有排涝与休闲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故此,城市河道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等各项生态功能,还要考虑到景观要与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合,使河道景观与历史的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城市的风格、市民的风格结合起来,或彰显大气,或突出细腻,或回顾历史,使人们在享受美好风光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

3、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维护与管理

在河道生态景观管理的整个过程,要加强河道绿化的管理,保证达到营造的效果。

3.1植物的养护管理

河道绿化中,为防止林带高出堤岸影响行洪,要求树冠不超过20m。若林带高出平均堤岸0.3m,汛期需进行剪枝整修。对植物生长的管理,要按照所选植物的生态学要求和生长习性,精心管理。由于河道堤防与坡面的绿化环境大体相似,所以管理上也大体相同,注意河道绿化环境的特点,植物常常可能遭受到淹水的危害,所以在植物的选择和养护上要注意植物的防水措施。另外,河道环境中由于温度较大,所以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

3.2其他维护措施

河道的绿化与景观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和管理,才能保证各种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得到良好的管理与维护。

3.3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保护接近自然状态的河流,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现在在河流治理中,多采用更换河流护岸的形式和材料,来减少河流水量的下渗,让小河沿着混凝土砌筑的水路流去。被切断了与自然环境联系的小河,造成了生态环境明显的贫困化,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净化作用,势必会给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造成重大伤害,小河生态也就慢慢地荒废了。

(1)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2)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3)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总之,当今最成功的河道改造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重现自然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4、小结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求,因此,以生态景观造景为主的河道景观是现代城市河道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

进展,2002(3).

[2]赵德金.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

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5.

[3]徐国宾.论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

市生态,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