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管理会计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数据;管理会计;企业管理;转型
信息化时代,交流的工具得到发展,信息的传播也通过各种渠道为人所知,相对于传统会计管理中信息的静态化、迟滞化的特征,大数据将加快信息的流动,实现数据的共享,帮助企业实现互通有无,这从信息上保证了企业走出信息不对称的窘状,同时也要求企业要顺势而为并且积极的改变企业管理会计的结构转型,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发展的能力,引入大数据平台实现企业走出去的目标.
1大数据的概念界定
信息化时代,数据能够通过手机互联网快速的生成与传播,通过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加快企业以及其他市场主体做出快速的抉择,作为数据中转地的数据处理中心将拥挤来自各个地方的数据,通过“云计算”以及“云处理”将抽象的社会发展现象可视化量化,分析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大数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作为信息互联网行业的专有名词的大数据已经延伸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简而言之大数据时代具有以下特点.
1.1数据规模大
信息化时代下,数据的传输较之传统数据更具有优越性,数据内存容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这是传统的数据度量所不能衡量的.
1.2种类繁多
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种类涉及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通过量化,以数据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如在信息时代经常使用的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以各自独特的优势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
1.3价值密度低
大数据时代,数据价值密度降低.这主要表现在数据量的存储上积累较多,数据变化周期较快,产生数据更新时间较短,一些数据适用时间不长,产生的有效价值就不高,在繁多的价值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没有价值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不言而喻.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通过物联网处理存储相关的数据,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了解会计数据的特征可以很好的实现会计数据与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对比.会计数据的特征表现在会计数据具有无形性和粘性.会计数据来源于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决定会计数据的高低两者间存在着依附的关系.会计数据的存储在大数据时代也随之改变,在传统数据时代,会计数据一般存储较为固定隐秘的公司账目表上或者存储在固定的公司计算机硬盘中,然而大数据时代改变了这种情况,会计数据存储于云平台,通过平台的中转,数据可以更方便的获取,当然这种获取不是无偿的,而是有条件的限制,在一般情况下,会计数据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不是同一主体,这就要求在数据的共享上设置一定的限制,规范化数据的使用情况.
2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公司会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在改革开放后,其内容上多借鉴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经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较晚,起步较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上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提升.在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应根据实际情况抓住机遇实现管理会计的结构优化以及发展质量的提升.
2.1缺乏与管理会计相对应的企业管理模式
管理会计的效果好坏关系到企业管理的质量,充分优化管理会计的发展将带动企业的发展.在当前我国企业管理采用市场化的模式管理,但是企业的决策权力仍然属于企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经验以及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这样就将管理会计的作用弃之一旁,企业的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企业发展经济形势的恶化很大程度上与决策的不科学有关.同时在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的作用,而国有经济企业负责人由国家统一任命,也就是其他的管理者不能够通过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来实现竞争.而一些家族企业更是根据大家长的意志来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
2.2管理会计对定量分析的作用强调过高
在数字化时代,通过将事物的发展状态进行量化可以清晰的了解事物进展程度,引入量化数据方便事物的对比.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定量分析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不能够通过定量分析的经济现象人为的设计出数学模型建构量化理论,这样操作的结果就使得理论远远的偏离了实际情况.2.3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不完善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起步晚的现实性情况决定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管理会计理论上存在的差距.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会计理论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补习功课的压力下,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仍然还不是很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上的匮乏是其发展滞后的主观原因,而在企业管理实务上,一些与国情与企业运行实际情况不符合以及不适用的理论也导致理论适用性的滞后.
3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各个行业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变化都会波及其他行业的发展,以数字为媒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实现动态的运转与变化.大数据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因素影响管理会计的发展.不仅仅给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管理会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1预算环节迎来发展的机遇
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合理科学的预算将给企业盈利目标带来稳定性的保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为全面预算的各个环节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使企业能够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在预算的编制上,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收集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数据,丰富企业预算编制的信息,帮助企业决策者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的发展形势,企业决策者可以根据预算的执行报告数据分析来合理的定位下一阶段企业发展的战略.在预算的控制和分析阶段,大数据能够将企业中的各个部门有效的联系起来,实现财务状态的一体化,分析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分配各部门的资源,高效运行企业.
3.2管理决策发展迎来机遇
企业的管理除了企业财务上的管理还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筹谋以及人事上的安排.大数据在预算上提供数据技术的支撑,同时在管理决策与人事安排也能供给相应的技术保障.大数据的时效性决定了其信息更新换代快,企业负责人如果能够及时抓住关键信息就能够调整企业发展的战略,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大数据的分享平台使得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着共同的信息,解决了信息孤岛的现象,也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现在平等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将帮助企业员工掌握决策知识,形成相对分散化的决策形式.在大数据时代下,员工通过数据化的绩效考核方式完成工作争取绩效,实现公司的发展,在数据平台上的绩效信息能够保证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个人在公司中的发展.
3.3会计数据处理面临挑战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处理效果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及时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的提取抽样,转变强调数据精确度的思维方式加强对经济数据相关性的了解与认知.在面对多样化以及时效短的大数据,如何处理繁多的会计数据则成为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管理会计需要从传统中的手工操作中转型到信息化的业务处理上,采取新的方式来提取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时代将数据转化为简单直观易理解的形式,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从抽象的具体数据中解放出来应用在具体的项目中.
4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策略选择
大数据是时代的潮流,将其与管理会计结合在一起也是行业发展所必须的策略选择.通过各种方式的选择可以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引入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改善企业的管理,当然具体到现实企业管理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优化策略选择.
4.1迎接大数据时代,提高管理会计中大数据意识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裹挟下,企业管理应用大数据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而在应用大数据前必须明确大数据的意义以及大数据与相关业务结合的关键环节及其机理,只有对大数据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够将大数据明确的应用在工作业务汇总.在管理会计的发展汇总,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将为企业发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能够从丰富的数据库中提取有益于自身企业发展的信息,从而利用信息的价值实现发展.对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的结合要通过实践和理论总结两个方面来开始,把握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密切结合市场动态,将大数据应用于管理会计中.
4.2提升管理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大数据的驾驭能力
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结合的效果如何除了战略方法上的合理与科学安排外还要重视具体操作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互联网信息技术综合计算机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而管理会计又需要具有会计方面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素质的人才才能够驾驭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管理会计人才要有市场的洞察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开放理念,将两者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精神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
4.3构建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优化管理结构
大数据时代,数据拥堵,企业获取的数据需要拥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才能够应对多样化且数量巨大的数据.数据出现需要拥有能够处理数据的平台提取有用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做出快速的反应,合理的安排经营战略,定位自己的经营目标.大数据中数据随时更新,数据在虚拟化的平台中得到应用,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进行加工分析进行存储,特别是针对繁杂的数据,企业就需要安排资源进行分类,通过数据处理信息平台很好的解决了数据处理的问题,企业也不必担心数据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5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信息的爆炸性传播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在外部性条件的改变下,企业内部发展也经过一定转型,特别是管理会计结构.实现管理会计与大数据有效的结合无论对企业发展还是对互联网的开发应用都有一定的意义.这种结合将有价值信息及时的应用在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作者:李佳妍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懿洲.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02).
〔2〕田晓菲,许诺.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实践———以美的集团为例[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04).
〔3〕余红燕.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J].国际商务财会,2014(03).
〔4〕张玲.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冲击[J].电子测试,2013(19).
〔5〕卫强.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
〔6〕熊威.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5(30).
〔7〕张翠翠.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5(08).
〔8〕孟岩,周航,刘沓.大数据时代环境管理会计发展探究[J].财会通讯,2015(07).
企业会计,应立足于企业自身,把握好企业资金的流向与企业的经营动态,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会计需要明确的掌握企业的经营能力,最大化的满足企业债权者与投资者的需求。企业会计作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对企业和市场行情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以便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和预算规划,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一、企业会计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对生产要素产出能力的要求,以最小的投入来实现最大的产出,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最高追求。会计管理,可以通过规划控制、记录反应、监督评价、计算分析等方式来指导企业的经济行为更加趋近于最优经济利益,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事前,企业会计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和预测的方式判断经济发展前景,然后选择最佳方案,明确企业经营目标。事中,企业会计可以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准,监督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对出现偏差的环节进行纠正和控制,保证企业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经营行为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来进行。事后,企业会计可以通过核算数据资料对企业经营业绩做出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后续工作。因此,企业会计是企业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通过价值管理的形式进行的,经济利益的大小和有无都需通过各种价值来表现,经济效益的多寡实质上是价值运动的增加值。企业会计部门作为企业交织的主要管理者,也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价值信息的重要来源。
二、企业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收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
企业会计不仅是企业进行管理与经营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从企业管理方面来看,企业会计可以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产权清晰、自负盈亏。通常来说,企业会计包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工作任务是对企业管理和运行中村咋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预测、决策与考核资料,工作目标是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是指对企业日常业务进行记录,编制相关财务报告,向社会与存在利害关系的团体汇报企业经营成果,工作目标为服务外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也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与决策预测逐渐引起企业领导着的重视,而财务会计的监督、反应形式的工作渐渐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适应企业制度的变革,将会计职能从核算转变为管理、决策成为企业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比于传统同会计与执行型管理会计,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范围更大,在企业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的作用体现在对过去运营成果的解析,对当前运营情况的判断、控制和对企业将来运营规划的决策。对企业过去运营的分析体现在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和延伸,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的实际需求。对当前企业的运营进行控制是指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使企业的决策能够依据相关标准进行。首先,企业为了实现制定的经营目标,要先决策,制定和选择最优行动方案;其次,对已决定的最优行动方案进行汇总和加工,制定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预算。第三,分析相关指标,制定责任预算,并将其作为开展经营的标准,保证全面预算的实现。第四,各责任中心应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并将其与规划目标进行对比,对各个责任中心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本进行统计。第五,信息反馈,通过对收集信息的反馈与评价对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进行促进与协调,保证企业所制定的决策的实现。对未来经营的规划,即根据企业现已掌握的经济资源与其他资源,以及对历史资料与其他相关联系的掌握对企业未来的生产运营趋势进行预测与估算。预测内容有成本、资金、销售情况、可得利润等,预测方式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决策活动是指对企业以后的生产运营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估计,如由企业管理层来决定企业未来生产什么产品,该生产多少,如何进行销售,价格的制定等,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企业以后的行动进行选择,是关系企业未来发展的所在。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问题 对策
前言:我国事业单位长久以来一直在维护社会经济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而会计管理工作,作为事业单位最基础、最根本的重要管理环节,一直受到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导致传统会计管理工作,已经难以满足时下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因此,分析并加以解决,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势必成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点。
1.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早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严重遏制了事业单位的良好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控制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对会计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事业单位发生:公款私存、公款私用、挪用和盗用公款等等不法事件。同时,由于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经济活动不能进行事前的预测、事中的分析,往往只能在最后的审计中发现经济问题,而损失早已成为事实,无法挽回局面。
同时,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时,由于对外部环境和社会上复杂的经济业务环境缺乏良好的风险预见性和控制性,极易造成盲目投资或者是造成错误的投资选择,给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在会计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经费预算往往存在,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所根据的政策和数据不准确等诸多因素。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常常会出现被随意调整的现在,严重影响到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导致会计管理工作的不准确性。
1.3 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在核算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目前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事业单位难以明确划分,专业业务收支和经营业务收支,势必影响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紊乱。另一方面,尽管事业部门对收付实现制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专业业务收支和经营业务收支普遍存在“二重性”的问题,致使某些会计工作人员混用这两种收支核算方法,为月底、年底的账表调节工作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加大了舞弊事件的发生。
1.4 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从事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一般年龄都偏大,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弱,缺乏对会计电算化和信息电子化的了解。致使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出现许多非主观意识上的会计管理偏差,导致会计管理工作失去其应有的控制性。同时,部分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水平偏低,往往在得到上级领导的暗示或强迫在,做出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舞弊事件,严重照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近些年来腐败案件居高不下。
2.改进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上诉,简单的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在下文粗浅的提出了几点改进对策,以解决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具体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2.1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法律保障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想要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工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体系,从而进一步的确定会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地位,会计监督体制在整个会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会计监督体制的确切落实。首先,事业单位在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应该同时建立违法惩罚机制,加大法律惩罚力度。同时改变传统的时候监督机制,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规范内控,进一步加强落实会计管理工作的确切实施。
2.2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防止舞弊,杜绝欺诈性拨款和超额操作资金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预算管理,势必成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具体加强管理工作有几下几点:
2.2.1 在预算管理操作中,制定各个部门独立编制的预算账目,明确预算真实性的责任。
2.2.2 在预算编进过程中,实行由下至上的详细编制收支项目。同时,由上级领导指派专人进行实地的数据调查。
2.2.3 预算编制结束后,将形成的账目报告表,交与领导进行严格的审批工作。同时,根据上交的报告进行二次抽样调查、核对工作。
2.3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近些年来,日益复杂的社会外部利益诱惑不断增多,会计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事业单位在对会计管理人员选拔方面,不仅仅要着重于专业素质的选拔,更要重视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同时,对在职的会计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道德文化修养熏陶,树立“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基本原则,做到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为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改革工作,已成为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管理工作。因此,在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深刻的分析自身所存在的会计管理问题,积极改变落后的会计管理方式、核算方式,预算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更好的适应国民经济的服务于事业单位做出重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王永利 . 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关键词:会计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第一,职业理念有待更新。受传统思维惯势的影响,很多会计从业者仍然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本单位的“账房先生”,满足于做好常规性的记录、报账,会计工作层次不深,对会计信息属于经济社会的公共资源的意识不够,对会计信息资料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资料为企业、投资人、政府宏观决策和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第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情况检查和社会调查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来看,知法违法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制观念有待提高,会计法制意识有待强化。“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行为准则,还没有在会计从业者的头脑中真正扎下根来。因此,在全社会强化会计法制意识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三,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管”的意识很强烈,缺乏“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即使是在新的形势下,许多人还认为自己是管理会计工作的政府部门,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从管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从服务的角度思考问题少,转变职能,搞好服务的意识不强。
(二)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第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理念需要更新。很多会计人员仍然坚持所谓“干活要由东”的观念,认为自己在哪个单位工作,就要维护哪个单位的利益,只要是领导定的事,不管是否符合财经法规,都要体现领导的意志。在思想认识上,认为只要自己不贪污挪用公款,不中饱私囊,不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就不违反职业道德。“以诚信为本”的会计理念还没立起来,没有把做假账、编假报表,人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视为不道德,甚至把造假视为自己具有业务技能和本领的表现,没有意识到假账、假表、假信息对社会、投资人、公众和政府决策乃至整个经济运行造成的极大危害。
第二,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需要更新。随着新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的出台,很多会计理念、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反映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全面更新知识,按照新规则规范运作。
第三,会计人员的现代化工作技能需要提高。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社会经济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单位的会计信息应该处于开放状态,既能够使信息使用者透明地了解本单位的会计信息,又能够掌握外部相关的会计信息,为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掌握驾驭信息管理手段,熟练运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许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会计人员大多是初级电算化水平,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要求差距甚远。
(三)会计制度和地方性会计法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前,新《会计法》和与之相配套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之中,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财务会计制度正在清理过程之中,新的财务会计工作规范有待尽快健全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会计法》和相关法规中较宏观,实施过程中执行情况自由度较大和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方面,通过制定地方会计法规和制度(包括地方会计管理条例、单位内部控制、执法检查规范等)加以规范和细化,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行为缺乏具体标准。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是真实可靠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靠的保证,会计工作就无法在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会计法》执行检查工作中发现,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单位,尽管问题多种多样,性质各异,但从根本上看,都与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不规范有关。所以,基础工作不规范是目前单位会计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
(五)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健全。一些单位还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部门也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不仅影响了《会计法》的贯彻落实,也使会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会计管理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不能及时快捷地为单位进行决策、会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以及下岗会计人员再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做好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
针对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出现的新形势和特点、问题,我们提出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做到“三个服务”,就是要始终做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要始终做好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要始终做好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实现“三个转变”,就是会计管理工作要从过去微观事务性管理向宏观政策性管理转变,要从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转变。要从一般号召型管理向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型转变:力争“三个突破”就是力争在会计法规制度管理方面有新突破,力争在会计工作管理方面有新突破,力争在会计人员管理方面有新突破。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们对具体做好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宣传。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单位性质多元化和无主管单位的大量涌现,原来依靠“红头文件”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制度、准则的办法已不适应。我们的意见是只有通过印发公告或在报刊公开刊登有关规定,再辅之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才能达到所有单位知晓并执行的目的。
第二,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如上所述,目前依靠主管部门组织培训新准则、新制度已不现实。我们应该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单位、学校、社会办学机构、中介组织等)做好新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培训管理办法,做好规划,把住培训市场的“准入关”,统一培训要求、标准,保证培训质量。
第三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监督检查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是会计管理部门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财政部门应认真履行这一法定职责,并使之日常化、制度化。同时,会计管理部门也可以结合工作需要直接对单位会计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按照《会计法》要求,指导单位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制定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制定出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考核管理办法,制定出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指导性意见和一般规范:另一方面监督检查单位执行情况。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归纳了发达国家引入公允价值会计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新的金融工具分类方式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影响;指出在当面的中国市场状态下尤其要关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同时金融工具的分类会引起监管资本的波动,进而改变银行的风险管理行为。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变化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将对银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但是由于中国银行数量少,获取相关数据比较困难,加之新准则推出时间短,进行量化研究有难度。因此本文分析归纳了国外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结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准则SFASI15,和国际会计准则IAS39,分析了引入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金融工具分类的确认与计量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以期在采用新的会计准则后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一、公允价值对银行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随着准则SFASI15的.许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作了深入的分析。由于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在考虑利率和风险等因素后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因而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利于评估证券投资活动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这种变革与我国目前的改变是一致的,我国原来实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通过要求金融资产计提各项准备来确认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但不确认金融资产价值的增加,体现了稳健主义的要求。而新的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既确认了未实现损失,也确认了未实现利得;同时又规定上述两类金融工具的未实现利得损失分别在损益和权益中确认,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Barth,Beaver和Wolfson(1990)将银行股票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EBSGL(EarningsBeforeSecuritiesGainsandLosses),SGL(RealizedSecuritiesGainsandLosses),研究结果支持EBSGL要比SGL收益成分更完整的解释银行股票价格结构。建议投资者用EBSGL收益成分来观测相关价值。Bartheta1.(1990)认为SGL要比预期EBSGL要低(可能到零),因为SGL收益成分反映了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证券的摊余价值(未实现的)和证券出售时实现的市场公允价值的时间滞后。换句话说就是,金融工具的损益只有在融工具出售时才报告在收益报表里,因而延迟了摊余成本和市场价值之间变化的确认。也就是说,如果证券在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价值下降的期间没有卖出,那么SGL收益成分就带来了误差,SGL的解释能力就减少了。Barth(199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EBSGL比SGL提供了市场的更相关和更可靠的信息。
Barth,Landsman,和Wahlen(1995)以137家美国银行在1971年至199o年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的检验发现,首先,对证券投资的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得到的银行收益确实比基于历史成本的收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但这种增加的收益波动性并不一定反映银行经济风险(如银行股价反应的风险)的增加。其次,如果在样本期间采用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来确定银行监管资本的话,与历史成本相比,银行会更频繁地违反资本监管要求。尽管在公允价值会计下所发生的违反情况更有助于预测未来违反监管资本的发生,但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监管风险的潜在增加并没有反映在银行股价中。引起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化的利率变化通过对利息收入的收益乘数反映在银行股价中,表明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估价银行权益是相关的。
Nelson(1996)以美国200家最大商业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期间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为样本,检验了银行权益市值与按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只有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才具有价值相关性,而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这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行部分公允价值会计提供证据支持。
Barth,BeaverandLandsman(1996)以136家美国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估计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会计总的来说比历史成本更能反映经济现实,公允价值信息与历史成本信息相比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含量,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几乎包括全部的金融工具.意味着SFAS115准则规定的收益测量方法所产生的报告收益量排除了银行操作的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Beatty,ChambedainandMagliolo(1996)以美国195家上市银行和94家上市保险公司从199o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未实现证券投资利得与损失发生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他们假定股价反应会揭示这种变化。结果表明关于SFAS115所引起的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对于银行监管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不重要的观点。其次,他们还发现,对于那些可能会增加按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证券在期限相匹配的负债的可能性的事件,银行呈现出正面的市场反应,从而支持了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关于“混合公允价值会计(PartialFairValueAccounting)会降低银行权益准确性”的论断。另外,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那些证券投资交易越频繁的,投资期限越长,对市场利率变化套期越充分的银行,受到该准则负面影响的程度越深。
从上述实证结果来看,尽管他们的检验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但是,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银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而贷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大多数学者把其归因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问题(Nissin,2003):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其可靠性就高,从而其公允价值信息就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依靠估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信息含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
二、金融工具分类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商业银行须按持有意图将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将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本节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对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进行对比性的分析。以期阐述这种新的分类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SFAS115将所有债券投资和可确定公允价值的权益证券投资按企业持有意图分为持有至到期证券、交易性证券和可供出售证券等3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各类证券的后续计量、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及减值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研究SFAS115以意图为导向的资产分类方法能够揭示基于这些准则的实施对国外银行监管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可能影响作出推测。
1993年,安永公司对银行和储蓄所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被调查者对于SFAS115的反应是改变他们的投资策略:他们会缩短债务证券投资的期限,增加套期活动:他们一可能会减少证券投资的比例。有证据表明,银行通过权衡不同的资产和风险来维持整体风险的理想水平。
SFAS115,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通过调整金融工具的分类来影响损益和权益,以及通过选择性出售金融资产的“利得交易”进盈余管理的情况。实施SFASll5准则的直接反应,就是预期大量的证券投资组合将从持有到期类被重新划分到可出售类。总的说来,FAsB对划分为持有到期类资产条件的严格限制,目的是减少管理层在此准则下操纵证券买卖。由于对持有到期类资产的预期的出售和转换的严格限制,估计管理层会重新构造组合,并且可能全面缩小证券组合由于公允价值改变的确认及更严格的证券种类划分。估计银行管理者考虑证券投资组合时会实行更细致的决策管理技术(Purcell,1994;Bowen,1994)。大量持有到期资产会减少银行公允价值波动和监管资本风险暴露,却减少了银行管理者对利率改变的反应能力,所以增加了银行利率风险。而保留大量的可供出售资产使银行暴露在公允价值波动引起的监管资本波动风险.而公允价值对利率改变也是很敏感的,但是保留大量可出售资产使银行更灵活。机构积极采取套期措施及资产负债管理很重要。目的在于减少利率风险暴露。
Hodder(2O02)用230家上市交易银行1993年一1998年间的数据做样本,对作为宏观经济因素和公司特殊因素函数的组合和风险决策建模的实证检验中发现。不考虑实施SFAS115准则的先后时,相对于估计的基准,银行划分较少资产到AFS类:相对于估计的基准,那些较早实施SFAS115的弱资本银行划分了较多的资产到AFS类(因为弱银行打算用证券的未实现收益来增加监管资本);当监管资本下降时,银行根据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水平改变证券组合的大小,即减少证券组合,降低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在采用SFAS115时,银行贷款组合的利率风险增加了。银行可以通过不将证券分为AFS(例如,将所有的证券分为持有到期类)来消除监管的影响。然而,证券若分为持有到期类,则当需要满足流动性需求时是有代价的。
Beatty(1995)以369家美国银行从1993年第二季度至1994年第一季度的投资组合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银行试图减少报告权益的波动性而做出的努力是否会影响到证券投资资产的比例、证券投资的期限以及归类为可供出售组合的证券的比例。其结果证实,在SFAS115实施期间银行所持的证券投资的比例下降了,期限缩短了,并且当银行平均杠杆率和权益的平均回报率下降时,其归为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所持比例会下降。这些都说明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银行权益波动导致了银行投资组合管理实务的变化。他们的结果还表明,在SFAS115下,银行的投资组合管理实务受到减少报告权益波动性与保持影响银行收益的弹性的双重目的的影响。
Hodder(2002)提供了会计准则可以影响到公司经济决策的证据,发现银行在采纳SFAS115时进行会计选择将有利于获得真实的成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揭示银行实力是否与采纳SFAS的成本有关。其结果发现,成本对于所有的银行来说都是要承担的.但对于资本较弱的银行承担的更多。较强的银行分置较少的AFS证券,这是因为HTM有价证券会削弱流动性。这种低分配表示选择用摊余成本会计的可确认成本。对于较弱的银行过多的分配给AFS.暴露了潜在的监管影响。当银行采纳新的标准时,他们会降低它们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敏感性(利率风险敏感性)同时增加贷款资产组合的利率敏感性。我们的发现指出银行均衡各种风险(利率敏感度的来源)的一种方法是重新配置。同样的,银行也降低有价证券的信用风险。因此,这和Schard和Unal(1998)的结论一致:银行会用一个整体的形式来管理风险。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