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言文文学常识

文言文文学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言文文学常识

文言文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中很多的语法以及字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是有很大区别的,学生初学会感到比较困难。由于学不懂,自然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课文有了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对以后的深入学习是大有好处的。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不妨播放腾格尔的现代版搞笑歌曲《桃花源》,也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学习《夸父逐日》时,不妨播放动画片,或者介绍《格列佛游记》中巨人国的奇闻奇事。

教学中应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常见的通假字:"说"通"悦","不"通"否","曷"通"何","见"通"现","识"通"志","有"通"又"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等。例如"之"的几种用法,可作代词,可作动词,可作助词等。掌握了规律,也就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善学。

温故而知新。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类,然后运用知识的规律去指导学习新的知识。

注重诵读。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经常采用的训练方式。因此,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培养语感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一、设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文言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用大道理教育,学生们不一定能接受,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比如可以用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小故事来告诉学生法国这个民族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国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语言绝不能被占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只有善于把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根植下兴趣的种子。

二、以朗读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朱熹曾说过:“学者观书……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话颇有道理,从十几年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凡是教师熟读成诵的课文,教学时能脱口而出,带领学生熟读背诵也能得心应手。初中生刚刚从小学上来,以往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读读背背。所以,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回到过去读读背背的状态,先范读,纠正易错读音,接着,学生自由朗读,再点名读,最后齐读。这些要求对他们来说,几乎人人都能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尝到成功的快乐。给学生多一点朗读的时间、空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和古人对话。即使学生通过诵读尚未走进,也不用着急,毕竟学生年龄尚小,就像幼儿园的孩子背唐诗,开始他不能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体验的增加,那些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心里化开,顿悟开朗,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必然会有所提高。

三、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这样的方式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和译文的分离,其结果是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事倍功半。我认为文言文翻译这一项内容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则保留就可以了。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预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很大。缺乏预习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就容易疑点重重,感到吃力。对教师而言,不只要授业解惑,还要教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紧锁的大门。而学习习惯就是把钥匙,他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古语也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学习难度较大的新课文之前,先把课文的情节内容用故事的形式和学生讲一遍,或者文中描写的景物先用现代汉语的形式为学生描述一下,然后再要求学生翻开课文学习。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难度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上来了。

2.自编自改文言教材。新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有所增加,为了让学生趁热打铁再接触一些文言文,可以在课外找一些文言材料,这些文言材料可能比较复杂,未学过的文言实词太多,这时候,我们可以把难解的字词自己先翻译一遍,然后向同学印发修改后的文章。这样,学生阅读起来就感觉顺畅多了。当然在修改的时候,也不能失了文言的意味,凡是对文章理解影响不大的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儿。这个方法,我们要多动脑筋,辛苦一些,但学生学得可能就轻松了,效果也会更显著。

3.进行一些课本剧的表演。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结合诚信教育的主题,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演元方、陈太丘,我演那位友人。通过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也减弱了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还缩小了师生间的距离。

五、注意质疑,举一反三

文言文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一、说书,抓关键环节

古人最欣赏说书,不仅是说的内容比较逗,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听众的猎奇心理,往往在越发紧张环节之处忽然来个“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道来”的戛然而止。借用这样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说书来引导学生紧扣关键环节进行评述,能使得学生将所谓的“之乎者也”转化为一种语气语调坚决的模拟形式,定能打动学生的好奇探知之心。

建议学生改编原来的文言文,鼓励学生从相关环节的文本入手,紧扣中心有针对性地阐述。如,在苏教版语文(下同)9年级上册的《陈涉世家》教学引导中,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探寻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迈气概。有的同学以陈胜为例,运用说书的形式作了如下的展示:话说陈胜者,阳城人。此后生非常不安本分,常常异想天开,帮人耕田休息时,说如果有天我们发迹了可不能忘记在一起劳作过。公元前209年,陈被发往渔阳,可事不凑巧……有的同学则以吴广为例,说道:今天给诸位听客介绍的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草根――吴广是也。吴广为人友善,深得朋友爱戴。话说秦二世时,吴广与其一帮弟兄被发配到渔阳守边关,哪知到了大泽乡,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雨,那雨下得似瓢泼,一连七天七夜,好不厉害。吴广便趁机说自己要逃跑,负责戍卒的士兵听到消息后预备杀吴,哪知吴是眼疾手快夺下兵器,此时将尉……

借助说书让学生发现其中有趣的环节,能使得学生在充分预学探知的基础上,获得深刻印象,让他们将“要我背诵”向“我要学习”转变。结合文言文学习主要内容,可要求学生根据阅读理解发现,主动摘录出相关的环节情境,帮助他们在自我改变表达形式的基础上生成不一样的感知体验。

二、竞赛,晒出真才实料

竞赛,能让学生在PK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实力,能让学生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晒出自己的真才。文言文不是平铺直叙的表述,而是充满着曲折与神奇。组织学生运用竞赛的方式参与教学,能使他们在展现学习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主动拓展,让文言文学习充满浓浓的“火药味”,给学生点燃主动比武的“导火线”。

围绕教学内容要求,多给学生竞赛的舞台,引导他们在比赛中主动参学。如,在《捕蛇者说》教学中,我通过运用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深入阅读文章,让他们在充分知晓文章主题大意中获得更多的感思。设置竞赛的项目有:情感朗读、故事改编、限时背诵、现场采访等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不少于一个项目参赛。有的同学与其他同学合作,运用现场采访的形式将蒋氏的悲苦通过适当的语言予以展现,有的同学则是以课文第4段为素材,通过5分钟阅读背诵的方式看谁记的内容更多,有的同学则是通过有感情朗读,让课文在充满情韵的环境中升华其特有的情感氛围。这些竞赛,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认知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能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调整的空间,让他们在知此知彼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深刻记忆。竞赛模式运用,使得学生不再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是在相互合作的探知中深化理解。

针对课程学习要点和学生认知的不同,设计多样化的比赛项目,让学生能够根据这些项目主动参学。多给比赛中优胜者奖励,通过笔记本、好书等奖品,让他们在竞赛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多请他们上台表现自己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接受表彰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三、模仿,展现家底绝活

模仿运用,使得学生在动态化学习感知中领略文言文的不一般。借鉴娱乐类的脱口秀节目,让学生在惟妙惟肖的模仿中获得深刻感知。模仿运用,开启了不一般的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在展现家底绝活中找到认同感。

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建议学生模仿邹忌、齐威王、妻、妾、客等不同的角色,围绕“纳谏”,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就彼此之间的对话予以陈述。有的同学模仿邹忌,运用情真意切的口吻,对君主要求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提出了殷切的请求。有的同学模仿齐威王,根据邹忌的建言,让他们深受感动和启发,并决定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改良治国之策,让老百姓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文言文文学常识范文第4篇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展开了对“言语非常规处”的研究,旨在引领学生抓住、抓准文本的独特个性,带领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品出真真正正的语文味,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言语非常规处”

1 发现的时机

(1)在初读时迅速捕捉

初次阅读文本,作者对于人生独到且新鲜的观感及表达这些观感所采用的独到且新鲜的表现形式,特别容易激活我们的感官和思维。这时的我们会变得异常敏锐,于是问题视野由此产生。这时引导学生迅速捕捉这种阅读的第一感觉并紧抓不放,带领他们将文本解读带往独特、深刻的大道。

(2)在研读中尽力求索

对文本的第一感觉仅是粗浅的了解,这样的了解是不够的,要真真正正地走入文本还需要细细地研读。更多时候,是需要透过表面的文字去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研读,从而发掘文字背后潜藏着的深层内涵。

2 发现的内容

每篇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正如硬币的两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不管是从文章的内容上,还是从文章的形式上,我们都可以引导孩子从中找到“言语非常规处”。

(1)言语内容的非常规

言语内容的非常规处通常体现在文本前后“矛盾”,不合常理处,言语的留白处以及语言冗余处。

①文本前后“矛盾”

部分文章前后矛盾,引得读者疑窦丛生,顺着“矛盾”往往能深入、独特地解读文本。我们的许多学生对于这些“矛盾”之处却是“视而不见”的,这时老师的适度引导与质问,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②不合常理处

有些文章中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反常句子,这不仅需要我们老师格外小心地加以研读,更需要指导学生将“为什么”追究到底。

③言语留白处

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在文学创作中也是屡见不鲜,作者有意无意地省略、中断、隐藏某些内容,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找到了这些空白点,也便找到了解读文本的新大门。

④语言的冗余

语言简练、不啰嗦一直是我们写作的要点,可有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却常出现一些“啰嗦”的“废话”。这些究竟是不是废话,对高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只知非也,却未晓何故,若能从这些“废话”人手进行教学,学生也就不难发现其成为经典的原因了。

(2)言语形式的非常规

言语形式的非常规通常表现在出乎意料的标题、打破常规的用词、出其不意的标点、别出心裁的句式、别具一格的结构等方面。

①出乎意料的标题

题目是文章最先与读者见面的部分,很多作者会在标题上极尽创意之能事,力求先声夺人,从标题开始就抓住读者。而往往独特的标题有着不小的研究价值。

②打破常规的用词

词语是文章的细胞,每一位作者都对用词用尽心思,力求精益求精。打破常规的用词可以带我们走进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

③出其不意的标点

标点符号不但表示文本中句子的停顿,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每个标点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当作者出其不意地使用标点时往往有着不同寻常的目的。探寻这个目的也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文本。

④别出心裁的句式

句式的选择、句子的组织同样受到文本主旨的制约。对于文本中超乎寻常的句子,即让我们感到陌生、新鲜的句子,我们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们往往与题旨的表达密切相连。

⑤别具一格的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对一些别具一格的结构的揣摩能更深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第二阶段——开发非常规的教材资源

1 对教材内容的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必须用的课程资源,但教材又有其局限性,因此当学生通过教师引领,对教材文本中一些非常规处基本了解之后,我们还可吸取不同教材的长处,使教材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此同时,引领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尝试,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

2 对教材情感的开发

在初步阅读文章后,根据文本阅读的具体目标组织学生作针对性的写作训练,这更是对情感型文章的深度开发。由于学生有了创作的经验和教训,阅读的自觉性、领悟的敏锐性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1)情感喷发处,将感悟沉淀下来

许多感情丰富的文章,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淡化。而且学生写的过程,正是情感的开发过程,这当中有作者的情感,更有我们每个读者自己的心声。

(2)空白补充处,让情感丰满起来

还有许多文学作品在表达上留有空白,这使作品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但也给读者造成了意义理解的空白。而消除这一阅读陌生感的有效方法就是要捕捉住这些空白空间中的有效练笔点,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

(3)文本拓展处,使感情圆满充盈

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胡海舟.语文创意教学,从对文本陌生感的关注开始.江苏教育.

[2]冯旭霞.领域“文本陌生处”的风景.语文教学通讯,2009(3).

文言文文学常识范文第5篇

一、合理运用好多媒体,积极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师生间要做好角色转换,教师要扮演好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进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工具。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对司马光砸缸这个行为的好坏进行分析,并创设教学情境,提问学生如果是他们自己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有的学生觉得用石头砸缸有可能会伤害缸里的小朋友,也有的学生好好的缸砸坏了挺可惜……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事件,学生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非常有新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在导入课堂之前,先为学生播放图片或者视频,展示一幅宁静的乡村清晨,炊烟袅袅,万物伊始,一派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希望的田野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与希望。

二、积极运用归纳演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归纳演绎指的是把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及认知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与旧的知识框架加以重新整合,形成完全不同的新认知体系,掌握新的自学技能,并在新情境中运用它来解决重难点问题,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学弈》的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对文言文是第一次接触,学起来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归纳学习方法,并逐渐学会如何自学文言文,等到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再启发他们回顾学《学弈》时使用的方法,掌握自主归纳法,如此一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演绎法是不断发现、深入内化和自主运用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积累,由量变过渡到质变,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发挥小结“点睛”优势,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