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金融脆弱性;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

作者简介:胡星(1963-),女,河南信阳人,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房地产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9;F1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1-0138-04 收稿日期:2008-08-12

由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并持续恶化。金融创新的过度、信用监管的缺失以及道德风险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不稳定性,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三大主因。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回顾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伍志文,2002)。金融脆弱性理论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不稳定的,具有内在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有费雪(1933)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和明斯基(1982)的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假说。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的,实体经济部门的过度负债和经济下滑引起债务的清偿。而债务的清偿会导致货币的收缩和周转率的下降。这些变化又会引起价格的下降、产出的减少、市场信心的减弱、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的上升。因此,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源自经济基本因素的恶化。明斯基对于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基于资本主义繁荣与萧条的长波理论基础之上。他指出,正是经济的繁荣埋下了金融动荡的种子。他的基本观点是,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三种筹资,即抵补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人大于偿债的现金流出)、投机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和“庞齐”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小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也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这三种筹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所占比重不同:经济繁荣时期,后两种筹资比例大幅度上升,金融风险增大。伴随着借款需求扩大,市场利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市场情绪由乐观向忧虑转变并进一步向恐慌蔓延,企业倒闭,银行借款急剧收缩,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和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危机不是由外来冲击或是失败性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是经济自身发展必经之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魏波,2006),并形成了三代较成熟的货币危机理论。第一论由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1979)首次提出,并由罗伯特・福拉德等人(R.Flood和P.Garber,1985)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以及一国国内信贷的无限制扩张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论以茅里斯・奥波斯特菲尔得(M.Obsffeld,1994)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认为政府对于私人部门预期所做出的反应成为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第三论形成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学者跳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代表性人物是麦金农和克鲁格曼等人。其中克鲁格曼(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即道德风险起初导致过度冒险,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

二、对美国金融危机演变特征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

上述金融危机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各类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脆弱性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引发金融危机的新因素不断出现,也使这次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首先由次贷危机引起。次贷危机即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从产生根源上看,实际上它是由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特别是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信用和监管缺失等所导致的一场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而通过危机的扩散,目前已演变为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即由于金融市场已经不能再有效发挥其功能,因而趋于瓦解并对实体经济可能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的状态)和全球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

根据上述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Minsky(1982)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特征,它与这一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有关。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周而复始地出现。周期性出现的新的获利机会总会导致人们的乐观预期,并促使信贷过度扩张。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压力,为了保住客户和市场,银行常常会做出不谨慎的贷款决策。Krugman(1998)认为,由于政府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监管不力,使得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即金融系统超常发展,就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上述理论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好映照,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从本质上看,美国次贷危机是投资者担心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所产生出来的信用危机,它源于次贷风险,并借助金融衍生产品的渠道进行扩散。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源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房贷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而产生。作为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收人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次贷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市场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向,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贷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银行纷纷收紧融资条件,借贷机构、基金公司等资金链开始断裂,导致脆弱的金融市场失控,危机最终爆发。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以制度健全、市场完善、运作规范和信用优良而著称的美国金融市场,恰恰在监管和信用方面出了大问题,整个住房市场和房贷市场各个环节充满

了欺诈和贪婪,银行和金融机构丧失了基本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理查德・比特纳,2008)。从贷款经纪商到贷款公司,从投资银行到信用评级机构,从建筑商到房地产中介伪造签名、隐瞒信息、操纵和修改贷款文件、篡改信用、放大收入、评估掺水等无序运作,乱象丛生;降低贷款审批标准、贪婪地运用金融创新能力和过剩的流动性,疯狂的市场扩张,事后相互推卸责任、转嫁风险等,这一切更加剧了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从而使整个华尔街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之中。

(二)金融危机的传染具有快速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关于危机中“传染”的特征也是金融危机理论关注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危机就是“传染”引起的,没有其他原因。尽管这一观点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但人们对于“传染”在加剧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却大多没有怀疑。综合来看,危机形成中,“传染”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发挥其作用:贸易渠道、金融联系渠道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

以金融联系渠道为例。由于参与美国房贷市场的机构和投资者为数众多,结构复杂,利益勾联,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食物链条”和庞大的交易网。在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看到,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宽松的住房贷款审批标准房价下跌、持续加息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冲基金高比例的杠杆效应,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放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这种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及虚假繁荣,终于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从次贷领域到优贷领域,从房贷市场到整个金融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美国金融到全球金融等,无一不在经受着这次金融海啸的洗礼与考验。而半年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们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其速度之快,损失之惨,更是令人震惊。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传染还表现出显著的“蝴蝶效应”(即地理位置遥远的国家皆能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和“板块联动效应”(即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间的传递)。除了美国、欧洲、日本等,拉美、亚洲等区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有的国家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这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显著,也使这场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的处理具有政府主导性和协调一致性

此次危机中,全球范围内各国强化金融领域的管制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抵御自由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必由之路。由于此次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了维护世界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稳定,美国政府及世界各国政府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救助计划和措施:接管“两房”、向AIG提供巨额贷款、改组投行、回购证券、直接注资、政府担保、联合降息、甚至国有化等,其力度之大、出手之重、方式之直接和多样,前所未有。而且全球联手,共同行动,也是史无前例。

全球金融动荡下各国强化政府干预的情况,充分显示了政府在拯救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和协调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缺陷和不足,正是这些国家为降低国际金融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冲击所做的必然选择(刘立峰,2000)。

三、稳定我国金融市场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

无疑,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带有向全球转嫁的性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由于我国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冲击和短期影响比较有限。但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和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不可低估,从目前情况看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正逐渐显现。

但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金融危机并不全是坏事,它只是对行将崩溃的金融体系及其债权债务关系进行一次必要的清理,将多余的金融泡沫挤压掉,并促使宏观经济与金融重新走向稳定。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一种较为激烈的调整方式,它是在所有的政策和体制均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下,用近乎破坏性的方法对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尽管这种纠偏是被动的(刘立峰,2000)。可以说,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现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缺陷还不至于这样明显和充分地暴露出来。

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是对发展中国家一次生动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游戏规则”教育,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像欧美这样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市场失灵,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信用危机、货币危机。虽然我国尚未发生金融危机,但是我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魏波,2006)。金融危机,不得不使我们对现有的金融结构的完善、金融工具的创新、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贸易战略的调整等方面进行认真反思。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表明,金融危机虽然直接涉及金融货币问题,但并不仅限于此,而是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多方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王德祥,2000)。因此,防范金融危机需要系统化的措施和政策。这里仅就我国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建设提几点思考。

(一)加强创新与完善监管相匹配,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一方面是对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另一方面是风险控制的缺失。虽然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使创新和风险控制相匹配。从预防金融危机出发,中国在推行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必须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对金融机构乃至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予以高度的重视,需要构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这是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能力的关键。

第一,政府监管部门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从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制度建设的角度注意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等,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第二,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强化资本充足性管理和风险管理,防止某些金融机构因资本充足率过低,抗风险能力薄弱,在意外事件影响

下倒闭破产,冲击金融体系(马宇等,2008)。

第三,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尽管相对于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而言,次级债规模并不大,但金融衍生品放大了这一风险。因此,对于金融创新,不仅应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应看到其潜在的风险。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能消除风险甚至会加大风险。

第四,建立金融危机监测和预警系统。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测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魏波,2006)。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外资流动、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

第五,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管。在金融危机中,股市的大幅波动甚至崩溃对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是巨大的。股市风险的影响与表现力往往要比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体系性风险更为显著,这可从本次金融危机中全球股市的连续重挫看出一斑。我国也不例外,政府应高度重视近期我国股市的剧烈波动和持续低迷状况,通过积极的利率政策、税收政策和完善的制度建设以及有效的监管等措施,来重振投资者信心,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严格房地产金融市场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除了贪婪逐利的美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失控和政府的政策运用不慎之外,还有就是美国的透支消费文化使许多不具偿还能力的人加入买房队伍。而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上述情况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一,我国有高达90%的购房者是通过银行贷款购房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已高达2.25万亿元人民币(苏锐,2008),总额接近美国,而且这些贷款人基本都是中低收入者。其二,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同样逐利贪婪而不惜冒风险。银行不断放大房贷在贷款总盘子中的比例,同时又降低放贷门槛。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将资金风险转嫁给银行,也将本不具备买房能力的消费者拉人买房行列,给买家和银行都带来风险。为避免危机的出现,必须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严防同类事件在我国发生。

第一,商业银行需要改变住房按揭贷款是低风险优质资产的观念,加强按揭贷款的审批管理和风险控制。由于我国没有对抵押贷款进行次优分级,所以房贷的风险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很多。银行要严格房贷审查程序,特别注意那些有超出实际购买能力、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贷款人,应该更加严密考核按揭人的收入状况、资信状况,尽量减少风险累积。 第二,坚持二套房贷款标准和首付款标准不能放松。尽管我国住房按揭贷款有20%-30%首付比例的要求,但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转向,房价出现持续下跌,房贷风险必然将开始暴露。虽然美国次贷的风险很高,但这种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而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尚未证券化,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一旦爆发,必然对银行系统以及整个经济体系影响巨大。面对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现状,一方面可通过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延长贷款年限、提高贷款额度等方法鼓励居民消费,但另一方面决不能通过降低二套房和三套房等投机性住房贷款标准及首付款标准的方法去救市。同时注意防止中国楼市出现大的跌幅,循序渐进地剔除房地产泡沫,使房价得到理性回归,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这也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得到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流动性;美元贬值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6-0075-03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给美国金融体系以及全球金融体系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被人们称为“次贷危机的第四波冲击”。在此之前,很多人乐观地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接近结束,但是2008年8月份以来的雷曼兄弟公司危机、美林公司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困境并被美国政府接管,以及美国政府被迫出手援助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都说明次贷危机远远没有结束,而且正在逐步深化和扩散。此时,我们发现这次金融危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存在着重大区别,而且对全球经济影响很大。因此,本文将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

这场发生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金融中心的次贷危机表现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显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发生在全球最核心的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全球性的。美国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金融实力在全球都首屈一指,其经济金融的开放程度也十分高。美国金融市场向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产品,市场容量巨大,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全球化经营,它们的行为对全球金融体系都有一定影响,另外,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可以说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它一旦发生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它国家金融市场,本次次贷危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以往发生在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力和扩散能力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不能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构成威胁,例如影响力较强的1997年发生在泰国的金融危机,虽然对东亚以及巴西等国带来影响,但是其影响是有限的,没有对欧美等国家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构成威胁。本次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则通过金融渠道、贸易渠道、汇率渠道、投资渠道和心理预期等对包括欧洲、日本甚至中国在内的全球多数国家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次贷危机带来的美元汇率贬值,直接刺激了石油价格、粮食价格、黄金价格和大宗基础原材料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给全球造成通货膨胀、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  第二,危及到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部门。无论从经营实力、经营范围,还是从市场影响力来说,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可以说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此次次贷危机对美国大型投资银行的打击是致命的,前五大投资银行中有三家破产或被收购,两家面临经营转型,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MG摇摇欲坠,花旗等大型商业银行巨额亏损,还有多家中小银行倒闭。包括核心金融机构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的亏损和倒闭,表明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也给市场信心带来极大打击。

第三,与房地产市场联系紧密,释放过程较长。次级抵押贷款源于对于信用程度较低的购房人提供的贷款,金融机构对这种贷款打包后,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而次贷危机的基本原因也是由于购房人违约,无法还款,住房价格下跌,拍卖作为抵押物的住房也无法收回贷款。因此,次贷危机的发生、发展和蔓延都与美国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只要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就会不断有新的违约者出现,有新的次级债券无法偿还,从而对金融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带来打击,使更多投资者亏损。而房地产的运行周期较长,一旦进入价格下跌的通道,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况且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巨大,需要较长时间来释放风险。这样就使次贷危机的持续时间与房地产价格变化密切相关,只要房地产价格没有跌到底,次贷危机就有可能继续延续。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到2008年9月份为止,规模9倍于次级贷款的优先级贷款的违约率却在成倍上升。优先级贷款造成的影响将会大大超越次级贷款,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优先级贷款的数量也是大大高于次级贷款。一些金融机构的二季度财务报表表明,信用风险正在从次贷市场转向优质贷款市场,主要因为现在美国经济进入了下滑的周期,原本质量好的贷款现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四,小损失引起大灾难。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其在抵押贷款债券中所占比重很小,风险高的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全部住房抵押贷款的比重不超过4%。因此,由于房地产抵押借款人违约带来的直接损失是很小的,而通过金融机构对次级抵押贷款的多次打包和混合,导致风险向外扩散,最终投资者不知道自己持有的资产到底包含多少不良资产,所以,为规避风险不得不抛售持有的债券,造成债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振荡,债券价格持续下跌,给相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带来远远大于次级抵押贷款者违约造成的损失。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此次危机也表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巨大影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大宗商品涨价,全球经济受到冲击。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美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冲击,人们看淡美国经济,资本流出美国,美元走软,而且很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在振荡中不断贬值。由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绝大多数的国际交易和国际大宗基础产品都是用美元标价,而美元的贬值就成为以石油、黄金、粮食、矿产品等疯狂涨价的重要原因。这些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很多国家因此而形成了进口输入型和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第二,资本市场动荡,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并波及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引发美国资本市场动荡,债券价格暴跌,投资者遭受损失,而且危机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递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出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暴跌。金融市场低迷导致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很多企业取消了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的融资计划。美国的一些非金融企业因为资金紧张和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这些企业倒闭的负面效应向外扩散。

次贷危机不但引发了美国经济衰退,而且也导致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2月份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5.24%,对欧盟出口同比仅增长1.15%。国内已经有一些主攻海外市场的企业扛不住压力而关闭。随着此次经济衰退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展开,我国的出口经济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更多企业将关闭,失业率上升。  第三,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市场信心不足。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大金融机构看淡后市,信心下

降,行为谨慎,开始收缩信贷,因此而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产生恐慌。尽管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但是市场恐慌气氛依然弥漫。欧洲政治预测研究机构LEAP/E2020研究团队预测,全球央行网络一次又一次地无力控制“信贷紧缩”,当代全球金融体系两根历史性支柱的动摇(美国经济衰退和美元衰败),反映了这个体系内离心力日益增加。

第四,金融机构大批倒闭,失业增加。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美林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被政府接管等出乎人们预料的事件接连发生,给美国金融业带来巨大冲击。另外,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有12家商业银行倒闭,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独立抵押贷款银行IndyMac。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s)最新的一份报告称,未来几个月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疲软有可能让更多的银行倒闭。金融机构的倒闭浪潮对美国甚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震动,数以万计的金融从业人员失业。

第五,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向全球传递风险。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数是采取全球投资组合策略,一旦某一重要市场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会直接影响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价值,从而不得不进行资产组合调整,由此风险传递到其它市场。美国次级债的投资者遍及美国、欧洲、日本和很多新兴市场,因此,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从此次危机中欧洲投资者和日本投资者遭受损失可见一斑。全球投资组合虽然在更广范围分散了风险,但是也使得资产价格波动从一个市场迅速传递到其它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主要源于消费缩减,因为美国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消费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借贷,次贷危机使得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紧缩信贷,减少消费放款。另外,投资者资产缩水也会产生负的财富效应。因此,次贷危机将使美国消费缩减和美国经济衰退。美国与欧洲、日本、英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美国消费缩减和经济衰退将减少从外部进口商品,从而使得次贷危机的影响传递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当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多数人对这一问题早有预期,因此,心里预期效应可能提前发挥出作用,人们普遍看淡各国经济,从而造成消费缩减、投资缩减、资本市场不景气,并且已经出现经济下滑的迹象。

三、降低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从多个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认清形势,采取有力的措施将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降低到最低。  第一,不能轻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应该尽量把问题估计的严重一些,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例如,前一个时期,由于低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很多出口企业在美国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向其提供信用,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一些美国企业破产,造成我国出口企业被牵连,损失严重,甚至破产。这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次贷危机缺乏研究,低估了它的危害。

第二,在对外投资和吸引外国资本到我国投资时,都要审慎的对待评级机构的评级。从此次危机中可以看出,评级机构的评级往往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繁荣时期评级都较高,评级机构赚取利润,危机来临则大幅下调评级。我国投资者在对外投资时不应过于看重评级,不要被评级所误导;我国在吸引外资时也应该预料到情况变化时,评级可能会大幅下调,造成资本撤离,必须事前就考虑到这样一个不利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次贷 金融危机 影响 传递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概况及成因

继2008年4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以后,9月15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申请破产。美国五大投行目前只剩下高盛与摩根士丹利。16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相继财报,高盛季度盈利出现其上市以来最大跌幅,摩根士丹利盈利也有小幅下滑。17日,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陷入危机已开始寻找买家;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向美联储请求贷款帮助以避免倒闭。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次金融危机源于去年发生的次贷危机的深化,究其成因,有多方面。就微观层面来看,是金融机构过度发放信用以及美国人提前消费的理念导致了危机的发生。此外,美国人提前消费的理念加大了消费融资需求,促使金融创新出现,滋生了风险。就宏观层面来看,是货币政策不当、金融监管不力以及政府救市太晚共同造成的结果。首先,格林斯潘时期的货币政策使美联储过度发行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创新过度;其次,美国相关部门对银行贷款以及利用房贷进行再融资行为的监管没有做到位;再次,政府救市太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是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初政府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次风暴也许不会到来。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1、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全球股市全线下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被收购以及美国国际集团计划出售资产等事件使纽约股市遭遇恐慌性抛售,继而震动了全球金融市场。道琼斯指数重挫逾500点,标准普尔下跌近5%,创“9・11”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9月15日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的股市全线下跌,经历了一个“黑色星期一”(见表1)。

(2)银行业遭受重创。次贷危机使美国的银行业受挫,损失巨大。花旗集团7月份宣布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瑞士两大银行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集团也因次贷遭受严重损失,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导致的金融动荡进一步加剧了对瑞士银行业乃至整个欧洲银行业的冲击。此外,据日本金融厅的最新报告,2008年第一季度日本银行业的次贷损失由2007年底的57亿美元增加至80亿美元,增幅约40%。

(3)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次贷危机引发了物价上涨,通胀加剧,全球至少已有16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此提高了利率,借贷成本不断增加,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受次贷冲击,美国经济增长率2007年为2.2%,2008年预计只有1.9%。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必然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

2、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股市和房市的影响。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全球股市普遍暴跌的背景下,中国股市亦未能独善其身。A股至今已跌了近70%。在A股受到重创的同时,房地产市场也难逃厄运。在中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1/3。次贷危机发生后形成了“金融机构亏损-信贷压缩-资产价格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由于房地产价格下降,导致金融机构亏损;于是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标准,收缩信贷;而流动性减少再次导致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下降。与股市相比,房价下降所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

(2)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联储为了刺激信贷增长,不断调低利率,造成美元贬值,使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构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和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我国是全球初级产品的主要买家,进口依存度较高。2008年上半年,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牵引下,首先是作为基础价格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1.1%,高于2007年同期7.3个百分点。随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上涨7.6%和22.9%,涨幅比2007年同期分别高出4.8和14.1个百分点。最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7.5%和7.9%,同比分别高出5.1个和4.7个百分点。此外,石油等商品价格上升增加了我国上游产业的生产成本,这必然会挤压本产业内部的利润,或者向下游产业转移成本,从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08年8月CPI同比上涨4.9%,PPI同比上涨10.1%,呈现加速上升的局面,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3)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好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是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对美国出口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消费需求缩减,从而抑制了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增长。如图1所示,2007年次贷以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数额已出现下滑。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一旦其信贷紧缩,消费能力下降,其他地方对其出口都会下降,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有可能会限制固定投资和生产产品的行为,从而使中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商品数额也会因其市场收缩而下滑。外需的外部环境恶化使中国出口增速下降,最终必然导致中国经济的减速。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传递

1、价格传递

这里的价格主要指资本的相对价格――汇率。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持续走低,美元随之下挫,同时美国不断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导致作为世界主要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的美元不断贬值,使包括资产价格、货币价格、初级商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等在内的整个国际价格体系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衡境地。一方面,资本逃离债市、股市和房市,资产市场爆跌,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另一方面,石油、粮食等基础性商品期货爆涨,并带动现货价格飙升,通货膨胀日益全球化。

2、机构传递

金融风险通过机构传递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所在国的机构支付困难甚至倒闭,从而影响与母国同一系统的分支机构或总部,巴林银行事件便是很好的例证;二是一国的债务机构支付困难甚至倒闭,而他国的债权机构对其借贷比重过大,则可能被拖入债务危机之中,如拉美债务危机的发生。美国金融危机类似于后者。由于全球很多金融机构持有雷曼的股票及债券,雷曼的破产将使其陷入困境。

3、心理传递

美国金融危机的传递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恐慌心理的蔓延,这种恐慌迅速反映在股市、债市、汇市的激烈表现上。就A股来看,次贷危机后,市场走低给投资者心理以沉重的打击,A股市场连续大跌。一般而言,投资者会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期,当他对持有资产的安全性产生怀疑的时候,会采取相应的保守和安全策略。按照博奕论中的纳什均衡原则,所有的投资者都将如此行动,蛊惑性的传言更会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

1、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平衡发展

虚拟经济是一种极易滋长泡沫的经济,很容易导致泡沫破裂,发生金融危机。我国存在虚拟经济过度增长、背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泡沫过多的现象。虚拟经济如果与实体经济超过一定的比例,必然导致危机发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不可能不受外界经济的影响。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影响,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平衡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

2、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并肩齐行”

美国金融自由化的步伐过快,监管跟不上,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因此我国银行业在大力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首先,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考虑其对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还应加强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

3、稳步适时推进金融自由化

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一大教训是,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之前,不应过快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有其自身规律,过早推动将会给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中国首先应当下大力气改善其金融监管体系、会计制度和客户透明度;其次应继续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银行脆弱性;最后要注意经济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的次序。要结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承受力,结合国情,审慎推进金融自由化。

4、关注房地产信贷风险

从次贷危机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当前我国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销售额负增长的情况,因而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房地产信贷风险也应该格外关注。首先要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其次要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再次要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最后应审慎对待金融创新,及时进行风险管理与监管。

【参考文献】

[1] 杨柳:金融动荡加剧美股创9・11以来最大单日跌幅[DB/OL].新华网,2008-9-15.

[2] 周慧兰、曹理达:美国金融危机:根源与教训[DB/OL].新浪财经网,2008-9-20.

[3] 刘洪: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N].人民日报,2008-1-10.

[4] 周景彤: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是否真的影响甚微[DB/OL].新浪财经网,2008-4-22.

[5] 徐国庆、李相儒、张校敏: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