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设计心理学

产品设计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设计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品设计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以人为本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爆发以来,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为了追求高生产效率,设计并生产出大量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此时的设计体现的是“以机器为本”或“以技术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它造成了劳资对抗、职业病、工伤事故,使人成为技术和机器的奴隶,引起了社会和心理病态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产生了。在这种观念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认为应该使物适应人的特性,包括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等,例如适应用户的需求、感知和认知等。从此设计中开始融入心理学知识,并立足于人与物之间,使物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形成了物人关系的研究方向。

1.设计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分类标准很广,“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通过设计达到满足用户需要的目的。

动机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包括:价值、需求和能力三部分内容,行动是有目的的行为,包括:意图、计划、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将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为了验证心理学研究结果、模拟人脑等。它主要研究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信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例如时尚、流行、从众等现象都属于其研究范畴。

因此,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目的是为了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设计主要包括功能、使用方式、审美等方面,设计心理学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从而为设计提供相关的要素。

2.1 设计心理学与功能设计

功能是产品的重要属性,也是工业产品存在的根本原因。产品的功能是靠物质来实现的,是通过分析用户的需要而决定功能内容的。

需要是动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设计师首先要发现用户的需要,从职业道德出发去适当规划他们的需要。需要可以被分为目的需要和方式需要。相对来说,用户的目的需要种类比较少,但是实现目的需要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例如,用户需要补充水份,这是目的需要,但是方式却很多样:喝水、吃水果、吃冰淇淋,甚至打吊水都可以。设计师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和责任感,帮助用户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实现用户的目的需要。

现在满足用户一种目的需要的产品种类繁多,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其目的需要的,设计的多样性主要在于对方式需要的各种考虑。同时,很多产品的改良设计往往是在不断优化产品,充盈用户的方式需要。如果从用户的目的需要出发创新出更多的方式需要,就可以设计出大量的创新产品,满足用户的需要。

2.2 设计心理学与使用方式设计

产品的可用性是评价使用方式设计的重要标准,主要表现在:易学习性、易记忆性、少出错少、主观满意度高等方面。可用性的主要设计目的是通过设计提供用户满意的行动和认知条件和引导。

设计心理学在研究用户的使用过程时,将用户模型分为认知模型和行动模型两个部分。用户行动模型主要包括:用户的目的意图、计划过程、具体实施、评价。同时,伴随用户的每一个行动过程,又存在着用户的认知模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表达、交流、学习和出错等。

可用性的设计思想就是在分析用户的行动和认知模型的基础上,为用户的行动和认知提供条件和引导。例如,一个房间的门,用户会通过认知判断其开合方式并进行操作,设计师为了提高门的可用性,可以通过设计门的把手、结构和标识等,为用户提供行动和认知的条件和引导。随着科技的发展,密码锁、指纹锁等电子门的出现让,就需要设计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使用条件和引导,设计出人性化的使用方式,让产品拥有良好的可用性。

2.3 设计心理学与审美

审美是用户的一个认知过程,是产品外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产品外观的设计,满足用户的使用心理需要和审美心理需要,改善、弥补用户和社会的心理缺陷。

当前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主要包括:传统审美观念、现代审美观念以及后现代的审美观念。用户在接触到一个产品时,会通过感知和认知产品的一些特性来形成审美感受。这些特性包括,造型、颜色、材料、工艺、结构等。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为了满足用户的某些审美需求,就需要通过产品的特性来表达出这些审美感受。例如,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大型机械产品都表现出厚重、体量等审美感受;而MP3、手机等随身数码终端往往都表现出精致、柔和等审美感受。

因此,在考虑产品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时,要分析用户需要的审美感受。首先通过调查得到审美感受对映的设计元素,进而运用这些设计元素设计表现出产品的外观。让用户通过对产品外观的感知和认识形成对应的审美感受,从而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

3.结论

设计心理学建立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是为了弥补以往工程设计的缺陷。传统的设计过程容易导致“以机器为本”或“以技术为本”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首先考虑用户的需要、使用方式和审美,从而促进功能、结构和外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和分析产品与用户的物人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产品设计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符号学原理;产品设计;创新

设计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设计首要任务是人类生活功能及精神需求上的满足,我国的海尔家电、联想电脑、李宁服饰等品牌的产品行销世界很多国家,但总体讲大多数产品模仿的多、原创少,以手机、汽车行业为例,做代工的多、做高端产品核心研发的少,这显然与我国世界第二经济体的身份不符。在世界经济与信息一体化的今天,产品技术上升的空间已很小,苹果帝国的缔造者乔布斯曾说过,“以前总是想着用更快的处理器来运行游戏,或者用更大的硬盘来存储照片。但现在,我们已经不太关注参数,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电脑的使用体验和外观设计。”乔布斯在创业之初就把设计置于苹果产品开发流程的核心地位,苹果公司1999年推出的iMac、2007年推出的iPhone、2010年推出的iPad,不但创造了销售奇迹,也为我们带来产品设计的视觉盛宴。苹果无疑是产品设计的领头羊,紧随其后的三星2012年营业额超过1000亿美元,韩国三星的总裁李健熙说:“企业的核心应体现在设计和创新力上,我相信这才是21世纪商业赢家的核心技能。”具有原创性的优秀的产品设计,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本世纪经济保持高效、持续性增长的助推器。创新是产品设计的核心也是难点,而相关的研究和讨论多围绕图形、元素、结构等,本文以跨学科的符号学原理为支点展开对产品设计研究,希冀为我国的产品设计作一份贡献。

符号学原理与艺术设计

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即可使用某种媒介来替换,并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人们运用符号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洪荒时期没有文字,人们使用结绳以记事,以岩画表达狩猎的过程,作为现代文字的前身,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中国商朝的甲骨文,其实质就是承载信息传播功能图形符号。而符号学(Semiotics 或 Semiology)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涵盖所有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等,跨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符号学研究主要分两大流派,即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和皮尔斯的实用主义符号学,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他在其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语言言语、能指所指、组合关系与选择关系等要点都成为符号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被有关论文大量引用引用。他认为语言是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完全任意性的符号比其他符号更能实现符号化过程”。另一位是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其符号学理论主要由“符号代表物”“对象”“解释者关联构成,说明人类通过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并认识世界。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语言、神化、艺术和宗教组成了这个世界(《人论》卡西尔2009)。显示了符号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麦琪.麦克纳布在《解码设计奥妙》所说我们的符号化能力,使我们能在二维空间中概念化地、巧妙地处理事物,或推测我们未曾有过的体验。

我们能在二维空间为尚未存在的东西建立模型,是指可视化,使情景概念化,能够预测和计划未来的事情。”,显示了符号学研究对于产品设计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德国马克斯.本泽认为产品设计应根据三方面理论来进行:其一为结构学和工艺学理论,其二为传播学-符号学理论,其三为语用学或目的论原理。在他的主持下乌尔姆设计学院开展“作为符号的设计”的研究,首次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符号学作为一种观念和研究工具,引起了设计师传统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并进而对工业产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进行符号学视野下的思考和创作。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杨裕富教授、国内的刘开济教授等提出了设计文化符码的建构模式,并总结了设计符号理论的基本原则,而上述专家所在的设计院校也相应开设了符号学方面的课程。

符号学原理与当代产品设计创新

能指即概念,而所指即声音形象,而在产品设计领域,能指即产品的形象,是由设计主题的外型表现、空间表现、表面处理和结构等,通过视觉、听觉等媒介,以韵律、色彩、质感等特质为人所把握,而所指则是其所反映出来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创立的实用主义符号理论,建立在逻辑学基础上,研究范围包括一切事物,因而对现代设计影响更大,他将符号分为三类,分别是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icon)从意译讲翻译为模拟符号更为恰当,2002年IBM公司的“ ThinkPadTransNote”笔记本电脑吸取了文件夹的形式,在电子产品的功能设置上模拟人们传统的手动使用方式,将笔记本电脑和电子纸笔书写器组合起来,用户可以方便的书写、绘图、发送文件。造型简洁,语意明确,该设计获得了当年的德国IF设计金奖。德国的波尔舍博士于1933年以甲壳虫外形为元素,为德国大众设计了一款汽车,该车造型卡通,萌态可爱,穿行于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显得另类而不张扬,大家昵称为甲壳虫。2009进入中国市场的甲壳虫汽车已经是第三代,技术虽已多次换代但外形依然保持着家族本色。我们儿时常见的甲壳虫是七星瓢虫,红色的半圆形外壳,上面装饰着七个黑色的圆点,常依附在树叶和草丛中,设计师模拟了其半圆形的壳体作为汽车的外形,汽车前部椭圆形的大灯就象甲壳虫的两只明亮的眼睛。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汽车的仿生化造型指代了甲壳虫的物理特性,唤起了消费者某种潜意识愉悦的情结,因此虽然该款汽车后座空间窄小且价钱昂贵,但仍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这是因为汽车不仅具有交通运输的功能,还可以传达情感、诠释个性。指示符号(index)和他们的指代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或接近的关系,比如人的声音、身影表明了某人的存在,大门的位置提示了建筑物的入口位置。而交通标志也是一种指示符号,它的图形和当地的地理状况存在着关联。在产品设计中指示符号大量运用于彩电、空调、汽车等民用设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传统手机以通话为主,主要为凸起的数字按键,而现在的智能手机通过触摸具有指示性的图标,可实现无线上网、导航、摄影、视频聊天等。象征符号(symbol)即代表某一事物的符号,意义的识别完全依靠约定俗成产生某种观念的联想,如红玫瑰象征爱情,鸽子代表和平,而东方的巨龙代表千千万万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汉斯.威利设计的“普拉察”咖啡壶,以柔和曼妙的造型、洁白晶莹的质地创造出令人充满遐想的梦幻世界。蓝天、白云和沙滩和不断涌上岸边的浪花作为象征符号被设计师运用于创意中,在产品上体现为曲线的壶体和三条波浪形的纹饰曲线,装饰与造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象征符号又具有社会约定性,以色彩为例,同样是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祥瑞的颜色,白色一般用于丧事活动,因此中国民俗文化中将年轻人的婚嫁与老人的丧葬称作红白喜事;而在西方白色是圣洁而美丽的,多用于教堂的婚礼庆典。可口可乐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跨国品牌,大红的底色配上舞动的白色飘带,为中国人喜爱。但在进入中东国家时却受到了抵制,在阿拉伯本土文化中红色寓意着血腥和恐怖,容易引起消费者心理的不安,而绿色因是伊斯兰教先知头巾的颜色,受到人民的崇尚,也被称为国色,后来可口可乐公司改变销售策略,将底色改为绿色,以赢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企业在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时,必须注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社会约定,因为符号意义的读取会受到观者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阅历的影响。

符号编码是符号的重要概念,在语言符号学中符号是单词,在使用时必须按照需要和逻辑组合起来形成语句,称之为编码,而对编码的解读又称为解码。相对于索绪尔对符号表达的研究,皮尔斯更侧重于研究符号的认知、思维功能,通过范畴、隐喻、转喻、意向等方式建立符号与对客观世界的重构。而设计的编码指将源概念按照特定原则转换为一种可感知的特定设计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符号语汇是设计师进行设计而运用的基本要素,他们大都具有各自独立的语意象征。符号编码也具有认知与导引的功能,如照相机的镜头和取景框、电脑的键盘与屏幕、门的把手与锁扣,不用看说明书,这些功能性符号就指向了产品的内容。而编码的差异性又造就了产品的个性,如宝马汽车的双肾式排气散热格栅,成为这款百年汽车品牌历久弥新的家族特征。

在编码时使用直觉模式可迅速将信息传达给观者,这种模式应该是人类本性的呼唤。

直觉模式将目标事物的相关信息以一种激发深层次兴趣、认知和回忆的方式编码,黄河九曲十八弯是奔涌的河水在广袤大地上勾画出的弧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写了海水的平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喻在黄河之上一轮红色的圆形太阳,曲线、直线和圆形、三角形是自然界中的最基本的图形,这些原生的图形符号可以说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伽利略说书写宇宙的语言是数学,它的字母是圆形、三角形和其他几何图形。在比如人们向往光明、害怕黑暗。应该说这种符号暗喻存在于人体基因深处,麦琪.麦克纳布称之为原型符号,根据荣格的观点,原型先于时间存在,已融入我们的心智中。原型的能量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影响到我们与世界的关系。①在产品设计中采用原型符号编码,可给观者直觉上的认同和好感。例如可口可乐瓶形采用曲线造型,与女人体的优美弧线相契合,达到了“即使是在黑暗中,仅凭手的触摸就可认出来。”的效果,可口可乐曲线瓶形与红色、飘带一起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牌烙印。再如圆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形状,也是孕育生命的卵细胞的形状,从圆心到圆周的每一点都是等距的,圆形也是完美没有缺憾。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形的“金包玉”奖牌,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家享用的月饼,都含有团聚、圆满的美好祝愿和心理暗示。

参考文献:

[1]卡西尔(德).人论[M].李化梅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2]大卫.科罗(美).视觉符号[M].李琪,程晓婷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张凌浩 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麦琪.麦克纳布(美).解码设计奥妙[M].罗小安译.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11.

产品设计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卫校 妇产科护理学 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3-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边疆地区医学中职教育迅猛发展,学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校遵循中职医学教育特点,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优质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打造精品。《妇产科护理学》自2013年被评为校级核心课程后,课程组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课程定位、设计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训基地建设等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再接再厉于2015年9月被确定为“自治区级中职精品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将建设过程介绍如下。

一、 明确课程定位

我校地处祖国西北边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校企合作”是我校发展的根本,《妇产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基础上,依据中职生认知特点和妇产科护理岗位工作要求,本着“实际、实践、实用”原则,制定课程标准,_定教学任务,提出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计理念

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课程体系。理论知识传授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展开即疾病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实践教学有校内实训练习、寒暑假顶岗实习、临床见习。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真实的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技能训练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

三、课程内容优化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由行业专家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框架,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分析探讨并转化为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做”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优化为6个母模块,19个子模块,实践项目11个。

四、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1.教学模式

与行业专家一起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临床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校内外实训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 “教一学一做”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

本课程理论和实训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Flas、音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生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直观显示女性产科护理、新生儿护理、妇科护理的方法及过程,图文并茂,突出知识传播灵活性,配合案例,扩充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更形象新颖;问题式教学启发思考和加强记忆;病例讨论及病历分析能使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的内容直接应用于临床,为将来实习打下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1]。我校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内涵建设,向内地兄弟院校学习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及指导思想。

1.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校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国家示范性院校考察学习、职业教育技术学会举办的课程建设学习班、各种学术团体、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等,聘请职教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2.教务科与督导室严把入口关,执行新教师试讲、集体备课、听课、学生评教等严格教学管理制度,日常每周一至周五的巡视,形成立体交叉管理。

六、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1.教材优化 编写“适用与实用”的教材放在课程建设的首位,课程组2012年编写适合我校中职学生的校本教材《妇产科护理学实训指导及评分标准》、《妇产科护理学习指导及习题集》,2014年参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规划教材,2015年参编护考急救包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参编教材切合“护考”,在考点上高度融合;切合中职教育特点,坚持“三基、五性”基本原则,借我校国家示范校创办东风,搭载精品课程建设良好氛围,结合岗位知识技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编写出宜教宜学的精品教材。

2.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

我校多媒体设备建设完善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制作图、文、声、动、色为一体的课件,提高兴趣,促进记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搜集医学视听教材、动画,形象展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示的内容(如自然分娩的过程等),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建立教学资源库,及时更新课件、实训视频、实训指导(自编)等网络资源,根据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建立题库,实现考教分离,形成电子教案、多媒体CAI课件,考试题库在内的立体化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搭建课外学习平台,加强师生间的沟通、答疑解惑。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契而不舍的积累与沉淀。建设精品课程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师资结构,提高课程管理水平,才能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课程组继续根据护考标准和临床岗位群需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分工协作,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和辐射作用,切实推进边疆地区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耿秀双 陈枫 汤善钧等.《护理基本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C].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3):332.

产品设计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审美反应 情绪 客体化 认知 兴趣

产品设计是对产品的造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以便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实用、经济、美观的产品。因此,审美性要求是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一件产品能否受到市场欢迎的关键因素。这里的审美不是设计师个人主观的审美,只有具备大众普遍的审美情调才能实现其审美性。于是探讨和分析大众的审美反应就显得相当的有必要。

对于“美”,哲学要问的是“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心理学要问的是“什么是审美反应?”“艺术怎样唤起情绪?”

审美反应是指人对外在刺激和内在记忆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中包含了情绪因素、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也包含着人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awareness)和反射(reflection)。

一、情绪因素

要探讨影响产品设计的审美反应相关问题,就必须在概念上清楚什么是审美反应,什么是审美反应的情绪因素?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此种状态虽为个体自我意识所得经验,但不为其控制;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动作用;并导致个体生理与行为的变化。 情绪由刺激引起,又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刺激中,社会性或心理性刺激对个体情绪影响更大。下面通过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情绪及其相关因素。

情绪因素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即心理学中的“情绪客体化现象”。“情绪客体化现象”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事实早已表明的、一种存在于人的心理反映过程当中的特殊现象。

当大脑中被引起某一生理性情绪反应并形成反映时,如果在大脑中同时形成的不是对身体某个感受器的诸等特征的反映,而是对某一当前外界对象的各种客观特征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 “情绪客体化现象”。在这种现象里,我们会在直觉中把自身的快悦或不快性质的心理性情绪反应(往往也含杂着某些当前的心理性情绪)当成是存在于当前外界对象的形象之中的、一种最直接地令我们喜爱或者厌恶的东西。 例如,我们在观赏晚霞时,晚霞的适宜光线的刺激通过眼球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使视网膜大量感觉细胞产生理化变化,这些理化变化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在视觉系统其他机能的参与下使皮层视区形成对晚霞的颜色、明暗和形状等等特征的反映――晚霞的视觉图像的同时,也必然会在脑中引起一种显然会是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并且形成皮层对之的反映;又由于心理注意机制等因素的作用此时大脑没有形成对视觉感受器的内部状态与位置等特征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便把对晚霞的视觉反映与对当前脑中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的反映复合在一起,从而就形成了“快悦情绪在晚霞的视觉图像上”这一情绪客体化现象。这时我们就会在直觉中“看”到在那晚霞的客观形象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最直接的令我们快悦的东西,并把它当成是晚霞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往往被称之为美的)特质或属性来加以喜爱和体验。当然,情绪客体化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的视觉过程中,在人的听觉、心理感觉等感觉中也普遍的存在这种现象,甚至在我们的触觉和嗅觉中,也会由于当时情境的特殊性而偶然发生这种现象。

二、心理学中的“情绪客体化现象”与审美现象的直接关系

在美学研究中一直难以解释的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对人的审美现象的内部形式――情绪客体化现象的认识而得到科学的解释。可以简单地说:作为本质意义上的美,它就是由存在于人的心理反映过程中的情绪客体化现象所产生的、人的自身快悦情绪在当前外部对象的形式和具象之中的“显现”。而外部那些美的视觉和其他感觉的对象,它们在这里所具有的只是能够引起人的快悦情绪的那些特质和属性。当然,要给美学的种种基本问题做出最后的定义,那还需要我们的美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界通过联合磋商来完成。

三、认知因素

从设计艺术的层面看,艺术也是讲故事,讲故事就是艺术的语义信息,就是审美反应中的认知因素。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下面同样通过图解的形式使大家对认知及其过程相关因素有更好的认识。

四、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和认知虽然都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但是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包括对活动的瓦解或促进。一般来说,正性情绪像愉快、兴趣等,对认知活动起协调、促进的作用;负性情绪像担忧、沮丧等,则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

另外叶克斯-道森规律认为正性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情绪的强度水平。研究表明,愉快和兴趣的情绪强度与被试的手工操作效果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下认知操作达到最优水平,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唤醒均不利于认知操作。负性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

五、兴趣因素

兴趣(interest)因素也许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心理概念,审美反应中的兴趣因素是指由好奇驱力引发的行为。在现代艺术中,有许多艺术作品是完全基于感性的,所提供的认知因素和编码极为有限,并且表达情绪的方式和符号也极为抽象,基本不用具象的符号形式,因此包含了大量的未知的东西,或者说不确定性,例如抽象派、立体派等等。这里的好奇与生理上的需要无关,而是取决于外部刺激的新奇性。在好奇中发现新的东西,在旧的记忆中产生新的联系,也许是人的最原始的审美反应。这种期望模式的研究称为大众审美心理模式研究。以上可图释为:

艺术也不能停留在表现情绪和认知的审美上,艺术更多地是反映了人类的好奇,反映了探索未知和可能性的种种尝试,也许“艺术的探索和发现”才是现代艺术心理本质。

六、结语

最后要说明的是审美反应的因素,是共时性起作用的,彼此交叉渗透,也相互影响制约。今天的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量是空前的,而且今后还会变得更多。摆在消费者面前的产品也是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发掘潜在消费群体的购买动机,把握好大众的审美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无论是对设计管理者还是产品设计师都显得非常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郑建启 李 翔:设计方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2]赵江洪:设计心理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

产品设计心理学范文第5篇

设计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堪称现代设计立足点。对产品设计的学生而言,不接受这一观念,几乎无法迈入现代工业设计知识体系。因为对人的心理认知,是了解人的重要途径。基于如此推论,《设计心理学》课程可作为撬动支点,以此开始搭建出一整套设计思维系统课程群。l1]“课程群”是当前倍受教育界关注的概念,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接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链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的课程群。但课程群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刁。在该课程体系中,《设计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心理学普及性质的纯理论课,它将从属于更系统和持续的教学架构,上可以承接《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史》等课程,下可以充当《设计调查》《用户研究》等课程的基础。而且,它将紧密配合后续的专业技术课程,帮助学生更生动地解读设计构造的功能意义、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工艺与“设计”的内在逻辑。也为相对枯燥的技法和手段课程提供了应用情境的指引,更关键的是,它开启了学生对人物关系的认知大门。

二、设计教学组织的新对策

教学的设计,本身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这也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一种运用性设i+o面对多年来对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质疑,教务工作者理应调整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去,以更有效地组织这些课程,让理论性与专业性课程有机结合并相得益彰。为此,有一些指导原则需要建立:首先,理论性课程不应与专业性课程孤立分立。理论课程若与专业课程脱节,很容易失去应用性,因为你无法指望所有学生都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其次,不能指望一次性完成教学任务。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形成稳定的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若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等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最后,课程应该紧随或者附庸于其它专业训练课程。不能上完本课,在很长一段时间后续课程都用不到该课程所授内容。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拼合体,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

根据这些大体原则,((设计心理学》课程的做了如下设定:1、《设计心理学》课程不被定位于纯理论,其目的在于佐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培养应有的同理心和移情能力。我们没有必要在本科基础课程阶段,灌注太多精深的心理学内容,课程仅止须起到开智启蒙的作用,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与人心理的复杂连接。所以,课程首先要用契合学生经验的案例,让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好感,对其研究领域产生兴趣,有强烈愿望去了解心理学,用其指导解决生活问题和设计问题。2、用生动的方式解释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发展流派,对实验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有所认知。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教师最好为此准备足够的应用案例以激活学习热情。也可用高质量的视频资源可以辅助讲授。实践证明,学生对动态影像的接受程度较高,能在较长时间保持关注度。3、着重对完形心理学、可供性设计理论、‘清感化设计理论等较为成型的设计应用心理学的介绍。完形心理学有助于学生理解造型的意义和规律。吉布森(J.J石1bson)开创的可供性设计理论最近深受学界追捧,对这样一些较为敏感的知识也可以及时介绍。唐纳德•A.诺曼(Dona.dArthurNorman)提出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次,帮助学生更清晰理解进而建立起认识产品设计的完整维度。4、通过心理学知识介绍,要保证激发学生对研究用户的兴趣,并自行去链接更多的相关知识。进而以一些简单的观察与分析训练,让学生去思考设计与人的关系,产生从理论到行动的平滑过渡。这些练习不需要很复杂,高难度,权当作《用户研究和调查》等后续课程的热身。通过容易上手的训练,学生能品尝到分析的乐趣,进一步强化学习心理学以及更多相关知识的意愿,就算为将来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设计心理学》适宜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专业基础”学年的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设计要紧密考虑人的需要,能避免学生对繁杂单调的技术操作的目的产生误解,导致迷惘和倦怠感。设计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建立了用户导向的设计价值观,学生会更清楚地理解技术手段将运用于人的生活,不论是表现技法、模型语言,还是材料工艺、结构原理,都不会冷冰冰、硬梆梆。通过教学实验,无论从课堂反应还是作业效果来看,短短一周时间的《设计心理学》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喜欢这门课程,感受到设计理论课对专业设计的价值,并很明显地改变了他们认识产品设计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对人产生了兴趣,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