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华北油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探索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TM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247-02
近几年来,在华北油田管理局党委和和管理局的领导下,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使油田的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也应看到,油田的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离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安全技术手段满足不了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生产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因此,笔者从强化华北油田安全生产管理和完善安全监督体制方面着手研究,探索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措施。
一、增强实现油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责任感
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改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理念,以“我要安全”活动为主线,以落实安全责任为关键,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要加强安全监管,不断改善油田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切实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又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实现油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责任感,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形成全面落实安全责任的氛围
1、提高落实责任的意识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晰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体现在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系统的HSE工作负责。在管理层强化“谁主管、谁负责”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安全部门负责综合监管,其他职能部门对本系统内的HSE工作实行专项监管。在操作层强化“有岗必有责”、“我要安全”的意识,变被动安全为自主安全。
2、提升落实责任的执行力
深入落实HSE责任分解制度,层层分解责任,签订责任状,落实领导HSE承诺。开展全员重温安全承诺活动,完善承诺内容,落实承诺措施,对照承诺找差距,针对差距抓整改。深化安全目标责任项目组制,实现对安全重点指标和重大项目的有效控制或监管。深化督导HSE委员会会议制度,对基础薄弱、出现险情或发生事故的单位进行重点督导。强化季度日常监督考核、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重点工作专项考核,促进安全责任的深入落实。
3、提升落实责任的整体水平
建立实施季度安全责任研究例会制度,从资金投入责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规章制度制定责任等方面,定期识别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理清“责任点”,研究落实责任、规避法律风险、优化管理的对策措施。将法律责任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安全培训和各单位安全管理的实践之中,提升油田落实安全责任的整体水平。
三、实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措施
1、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使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是强化基础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编制专业的视频教程,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标准化操作,规范员工操作行为,消除习惯性违章。
2、提高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宣贯,加强临时用电、工业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监管,严肃查处“三违”和“低老坏”,切实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规范作业程序,培养员工安全操作行为习惯。
3、优化安全检查方式
坚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常规安全检查,及时排查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深化“解剖式”安全检查,对管理基础薄弱、“三违”问题突出、出现重大险情或发生事故的单位进行深度剖析检查。制定安全评价标准,分系统开展“评价式”安全检查,全面分析评价各单位安全管理现状,定期通报情况,对管理薄弱单位进行重点督导。深入推进安全监督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细化危害因素识别,加强现场安全监管,有效控制现场施工风险。积极探索安全巡视制度,分系统对各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巡视检查,促进全油田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
4、强化隐患治理
坚持“分工负责,分级治理”原则,落实隐患治理责任。按照HSE责任制,抓好全油田的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单位要落实隐患治理主体责任,克服“等、靠、要”消极现象。规范隐患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实施、验收等各环节的管理,实施重点隐患项目督办和后评估制度,将隐患治理情况纳入单位HSE考核。高度重视安全技术措施项目费用的提取与使用,严肃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将安全隐患项目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纳入效能监察和审计范畴,确保规范运作。
5、提高事故预防科学性和有效性
采用科技含量较高、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提升油田安全水平。加强事故的预防工作,提高事故预防科学性和有效性,是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管理原则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同兄弟油田、兄弟单位扩大对流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安全生产科技竞争与合作,才能促进安全科技的共同发展。通过很好的沟通、学习、合作,积极学习国内先进技术和经验,推进安全科技现代化、全局化发展。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也很多。需要安全主管部门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的新思路、新技术、新策略,定期开展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促进安全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6、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对于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弥补安全管理手段不足,以实现“我要安全”的目的,建立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推进油田安全文化建设。继续推进安全文化试点建设,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经验。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大力营造“共担安全责任、共保安全发展、共享安全成果”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安全卫士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守安全规章、查安全隐患、除事故险情、担安全责任、强安全监管、促安全发展”的先进典型。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形成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的工作格局。
7、提高安全应急救援水平
提高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水平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需要。要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应急救援资源的基础上,增强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认真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制订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发挥好生产安全预警机制重要作用,以保证应急救援系统决策有力、反应迅速、运转协调、效果良好,实现油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安全环保处
参考文献:
[1]徐德蜀,邱成著.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关键词:企业内部市场化 管理 途径
一、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背景
机械公司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公司,是国家二级计量单位和全国煤炭行业二级企业,是一家具有独立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像机械公司这样历史欠账多、包袱重的老企业,要谋求生存发展,必须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彻底改变不利的状况。2009年,机械公司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在管理中引入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当年工业总产值就突破亿元大关,企业扭亏为盈,职工年均收入以15%的速度增长。
二、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就是将企业内部的各生产系统、各单位以及单位内的各班组、各道工序,用市场、用户的关系加以链接,使各系统、各单位、上道工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用内部价格所衡量的价值并为下道工序所认可的商品,实行有偿往来结算,以达到激励员工、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市场主体 构建核算体系
1、明确市场主体。机械公司划分了四级市场主体,构建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市场核算体系。其中公司为一级市场主体,车间为二级市场主体,班组、个人分别为三级、四级市场主体。
2、制定结算价格。该公司收集整理了近几年来内部各个市场主体、各个工序的生产任务完成量、直接和辅助材料、水、电等消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参照外部市场价格,适当考虑一些运输费、仓储费和服务项目单价等,制定出一级市场各种原材料单价(即计划价)和水、电单价,并根据外部市场价格变化适时调整;其次考虑二、三级市场各道工序必要的电费、人工工资、设施租赁费和合理分摊费用等,分别制定出了各工种的工时单价;最后依据前期制定的原材料,水、电和工时单价,制定出了每种产品、每个部件、每道工序的内部结算价格,为产品在内部市场的相互结转与结算提供了保障。
3、完善计量手段。机械公司出台了《计量器具管理制度》,建立了计量器具管理台帐,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保证了市场结算数据的准确。基层单位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不见了,他们主动调整班次避开尖峰和高峰用电,同时重新布局水管网,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用水,据统计, 2010年与上年同期相比机械公司用水量下降20%,万元产值耗电量下降了8%。
4、规范交易规则。(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机械公司在往年运行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内部市场化管理运行方案》,使运行目标、推进措施更加明确具体。同时对市场结算、市场核算、市场价格、薪酬考核等20多项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根椐企业需要定期修订、完善,细化了管理。
(2)建立规范的市场结算体系。机械公司按照“收入-支出=工资”的运行模式,根据产品和服务内容,分为公司对车间“垂直结算”和各车间之间的“链式结算”两种方式,将各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果”与其收入挂钩,完全打破“大锅饭”的作业模式,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3)实行了隐患买卖制、科技成果收购制和时间买卖制。
从机械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经验中可以看出市场主体、价格
体系、计量手段、交易规则是构成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四大要素,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明确市场要素可以说是做好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是确定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即交易对象,没有交易对象就谈不上市场,企业根据实际可选择推行二级市场运作或三级市场运作,确定各级市场运作主体,并明确结算方式;二是制定结算价格。结算价格是内部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价格就不能进行结算,价格不准确、不合理,就会出现经济纠纷和诸多矛盾,因此,在制定内部结算价格时,应力求价格准确、全面、合理。同时,根据内外部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价格进行修订和增删,使价格趋于合理。
(二)业务流程再造 优化组织结构
机械公司以“市场链”为纽带优化了业务流程再造,按照“生产产品――生产辅助――生产服务”三种职能,进行职能重组,以索酬、索赔和仲裁为手段,以流程再造为核心,以“订单”为凭据,重新整合管理资源与市场资源,在OEC管理平台上形成每一个人(流程)都有自己的顾客、每一个人(流程)都是零距离、每一个人(流程)的收入都由“市场链”来支付的管理运营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再造后形成的业务流程体系通过索酬、索赔和仲裁手段,形成业务流程“市场链”,在每一个流程内的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间通过索酬、索赔和仲裁手段,形成岗位之间的“市场链”。
2、以流程再造为核心:流程再造从根本上说是对原来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从原来直线职能型的结构转变成平行的流程网络结构,优化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的配置,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从结构层次上提高企业管理系统的效率和柔性。
3、以“订单”为凭据:单位本部从外部客户获得订单开始,以完成订单为目标,根据业务流程顺序分解形成一系列内部流程“订单”,通过内部“订单”履行达到完成终端客户的订单目标,流程之间以“订单”为凭据,形成市场契约关系。
4、以企业文化和OEC管理为平台:OEC管理贯穿企业整个市场内部链,流程之间的内部“订单”履行以OEC为管理保障,通过索酬、索赔和仲裁手段,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迅速的完成“订单”的各项内容。
5、以追求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市场链”,把终端客户的满意度无差异的传递给每一个业务流程和岗位,使每一个流程都有自己的直接“顾客”,每一个流程都与“市场”零距离。流程的工作方式是针对“顾客”的要求“主动做”,而不是“等待向上级请示后再做”,从而快速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
(三)强化信息化管理工作
机械公司产品种类多、加工环节多、生产岗位多,各级市场主体、各类产品品种、各种成本费用等,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内部结算关系,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是很难实现的。为此,他们充分利用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公司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内部市场化信息系统,将公司各车间、班组、员工当天生产的产品、成本消耗及时录入计算机,使每个市场主体能及时了解自己当天的投入、产出情况,改变了过去“先花后算”为“先算后花”的经营意识,并及时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地数据信息。对企业来说:一是可降低企业的库存,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三是加速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
四、市场化管理运行效果
机械公司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效果显著:
1、增强了干部员工的经营理念。干部员工懂得了如何去管理、去算账。
2、节支降耗增效取得实效。2010年末该公司在产品比去年同期降低了35.9%,全员劳动效率比上年同期提高1.8%;库存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8%。
市场经济是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模式。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产权经济。市场的目的在于交换,而交换的前提就需要明确产权,即需要明确交换对象的所有权人,而所有权则是产权的重要内涵之一。著名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把产权看作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规则。他说,产权体系是“授予特定个人某种权威的方法,利用这种权威,可从不被禁止的使用方式中,选择任意一种对特定物品的使用方式”[10]。即,产权是个人对资产的利用选择。黄少安先生则明确指出:“所谓产权,简言之,就是对财产的权利,亦即对财产的广义的所有权———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它是人们(主体)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其直观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11]市场经济必然走向知识经济。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存在,但是,知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形成知识经济模式则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而这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市场经济强调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在各种交换中选择最具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显然会造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而以技术为核心的知识产品是市场主体最有力的竞争工具。所以,市场竞争必然会刺激知识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分工日益细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日益分离并逐渐形成脑力劳动者阶层,从而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知识产品也成为市场交换客体的重要形态。市场经济还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要保持自由交换在一种稳定的、可预期的模式中进行就需要一定的法律规制。即依据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建立健全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要求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规范市场主体权利与义务;靠法律明确对知识资源、有形资源和自然资源产权的界定,确保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12]。可见,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市场经济是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催生了知识产权制度;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市场经济中知识产品交换秩序的维护和保障。但即便如此,二者是否具有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具有耦合性,还是需要作更深入的分析。
二、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耦合性的表现
(一)创新与激励的耦合
市场经济中,交换主体靠争取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获取利润,因而降低成本、革新技术、追求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市场经济主体普遍追求的目标[13]。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竞争型经济,而创新则是市场主体提升其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创新的过程也是主体运用其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智力成果是创新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最初,智力成果附着于有形产品上,主要以有形产品的附加价值形式体现出来。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智力成果逐渐取得了独立形态并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与有体物相比,知识产品具有无形性、可共享性、易复制性等特征,因而被视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既然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就存在被搭便车的可能性。事实上,知识产品的易复制性使其再生产的成本花费非常少,在网络环境下,复制知识产品的成本甚至可以是零。而知识产品的原创投入成本非常高,具有创新性的知识产品需要其创造人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而这一般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具有创新性的知识产品无疑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或潜在的市场价值,但由于其重制成本非常低,所以一旦被他人非法获得,会使权利人不仅无法享有应得的巨额利润,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这势必会极大地打击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所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激励市场主体不断地进行创新。
(二)资源配置与利益平衡的耦合
由于人的智力活动本身很难共享,所以知识产品在本质上可被视为是个体脑力劳动的产物,但知识产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而很难被界定为纯粹的私人产品。因为,任何知识产品的形成都离不开对他人知识成果的学习,即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将某一知识产品视为某个人纯粹的私人产品而赋予其绝对的所有权,缺乏正当性基础。为了实现个体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的平衡,使知识产品的公共属性和私有属性能够同时得到实现,知识产权法律在制度上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机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律首先界定知识产品的私有权属性,在财产权归属意义上承认知识产品是一种个人财产;其次,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了公开制度,要求知识产品拥有者必须公开其产品的信息内容和技术方案,将这种产品的私有性进行公共化,使社会和他人能够利用新的技术成果;第三,对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期限、范围和使用等进行合理的限制,超出法定期限,该产品就进入公共领域,同时规定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使用制度。
(三)知识流动与产权保护的耦合
在市场经济中,知识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其静态价值而是体现在其流动过程中,即对知识产品的使用中,因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仅仅强调对知识所有人的保护,更强调建立一种促进知识使用与流通的机制。这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功能无疑是耦合的。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其保障功能可以使权利人乐于公开其知识成果而不担心被人模仿,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有偿转让等制度规定,使得知识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为更多的社会主体使用。这在客观上会增强知识交易双方的预期,从整体上降低了全社会知识交易的成本,进而促进知识产品在更广阔的范围中流动。
三、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耦合性”的意义
揭示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的“耦合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对二者“耦合性”关系的具体描述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耦合性”关系的认识来探求如何实现二者功能互动中的良性发展。
(一)市场经济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
马克思说“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这是对法律运行规律极其深邃的洞见[15]。任何法律制度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要服务于一定的目的,或者说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正如波斯纳所言,“法律是功能性的”[16]。知识产权制度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有人类就会有知识产品,但为什么直到近三、四百年方始有知识产权制度?其中固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市场经济的兴起无疑是重要的经济原因。但仅仅说明这点并无十分新意。本文想表达的是,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密切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兴起与市场经济的形成有关,而且体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鼓励创新,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倾向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将知识产品更多地视为一种个体智力产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利益观逐渐受到重视,于是强调公共利益就成为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一种新的趋向。市场经济对知识产权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体现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还体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上。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更强调将知识产权视为个体私权并试图勾画出国际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呼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强调知识产权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所以,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耦合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二)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保障
一、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是如何兴起的
简要来说,人学首先是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问。人学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学指研究人的一切科学,狭义的人学指研究人的本质、存在 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不同于人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的某一侧面而形成的一个 学科群,人学则是在综合各门有关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 行综合研究,并提升出关于完整的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这里, 人学研究实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综合人学,以达到对“完整人”的研究;二是哲学人 学,从完整的人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理论。
人学还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学”概念的提出代表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或理 念,一种观察、分析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我国当代的人学研究,就是力求关怀人的 生存发展,提供一种观察、分析问题的新的视角、理念和方法。
人学之所以在中国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是哲学史根据。在哲学发展早期,“ 人”面临两种命运:一是人被淹没在自然、社会及宗教中,显得不独立;二是人被各种 不同的哲学流派加以肢解,变成支离破碎的人。近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把人 本身从对自然、社会等客体的从属中相对独立出来并提升为主体;其次是把被哲学肢解 的人整合成完整的人。这种变化蕴含这样的道理:人在世界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本 质,哲学既要从外部世界理解人,还要从人的内在方面认识人。由是,人学作为哲学的 本质在当代才真正显示出来。既然如此,当代哲学就应把作为主体的完整的人作为自己 专门的研究对象。其次有科学史根据。近代以来人的各种科学独立发展起来,积累了关 于人的丰富的实证知识。但它们在开始时并不一定确保其内在联系,反而使人变得支离 破碎。对人的不同侧面加以认识而形成一系列的人的科学,是近代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 研究这一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科学发展到现代呈现出新的趋势,就是研究人的 各门科学趋于结合,趋于综合人的科学提供的关于人的不同侧面的实证知识,把人作为 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对这种趋势的反映和反思,必须有一种关于人的统一的基础学说即 人学,来把关于人的各种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既克服对人的片面研究的局限,又 为一切有关人的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再次有其文化学根据。以个人主义为核 心的文化把人理解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个人,以整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把人理解为只有在 整体的关系中才能存在的人。这两种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都由于自身的局限而带来某种 危机,其危机实质上就是人性危机。克服这种危机的有效方法,就是重建一种完整的人 性,并通过这种重建来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最后有其时代或实践根据。真正的人学是 自己时代的产物。当代中国发展究竟提出哪些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深层问题呢?
一是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说到底是解放人,为人松绑,解决人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充分利用人性和规范人性来 运作的,它既要求相适应的人格来作为它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又对人的发展产生正负影 响,其最大的积极影响是促进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其消极影响是产 生一定的人的物化现象。从现实看,国民素质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从 哲学高度讲,市场经济体制在表面上是“物”的问题,深层却是“人”(人性、人格、 人的素质、人的能力、人的价值等)的问题,这必然促使人的自我觉醒。
二是文化建设。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比较 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塑造社会主义现代新人,它是以 人为本并解决人的问题的。为此就必须对“人”作专门、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三是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从哲学高度和深层来看可持续发展,其中心问题就是人 的问题:它把人类作为发展主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理论根据;以人的素质的提高 和能力发挥为实现条件;以代际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核心内容;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 量为最终目的。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而人的现代化 则是关键。发展学家佩鲁指出:如果不从人的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发展,对各种发展问题 的理解和解决就难免是浮浅的、表面的。
此外,人力资源开发,实行人本的管理,提高领导干部队伍和国民的素质,思想政治 工作等,都要求对人是什么和人应如何做这两大问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思考。
上述问题是现有哲学不能完全回答的,必须有一种专门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 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这就是人学。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需要加强人学研究
中国的人学研究始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步步深入的,它由20世纪80年代初从价 值观上强调尊重人,到20世纪90年代纵深向人学理论建构方向发展,向从学理上说清人 、从实践上塑造人方向发展。中国的人学着力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其中主要研究了人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人的发展的形态、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的精神世 界、知识经济与人的创新能力、新经济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我国人学研究的一个基 本特征,就是其基本进程始终紧随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中国的人学研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人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这是对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的根本理解问题。
人首先为追求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最大化而存在。市场经济使人必然追求“利”益。 市场机制之实质,就在于它充分利用并规范着各个人对其利益追求的本性来激发人的最 大潜能,以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追求交换价值中的利益最大化,是生产者进行生产 的基本动机。“市场经济使人必然追求利”也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得以体现。 我们的任务在于使利益原则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积极方向发展。
人主要依靠其能力而存在。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人必须崇尚能“力”。市场竞争不相信 能力弱者的眼泪,倒是给那些能力强的人以优厚的回报。在这个意义上,竞争首要是能 力的竞争,市场经济是能力经济。这必然使每个人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及幸福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潜力、能力和努力程度。实际上,能力观念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西 方市场经济社会的核心文化精神之一,而西方社会的富强正起因于
市场经济所培育的能 力主义观念。当今中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强调对能力问题的重视就不足为怪 了。实际上,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重视人的能力,就必须确立人要依靠其能力而存 在的存在方式。 人自觉按照理性的法则而存在。市场经济要求人必须按照“理性”的法则行事。在市 场竞争中,竞争者要获取成功,既要运用理性思维能力来对信息和行情加以分析、选择 和处理,又要运用理性的法则破除“人情”、“关系”、“特权”向社会经济的公共领 域渗透,同时还需要运用理智来控制和驾驭竞争者的情感、意志,且以精细的理性计算 来使资本和劳动的组织达到合理化。这实质上内在要求发育和提升出一种理性精神。这 里的理性精神,即是指旨在注重客观、分析、标准、规范、精确、量化、程序、严密、 公正、制度和控制的一种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实行市场经济的近代西方社会是极力 倡导理性精神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但又缺乏的,是理性 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主观性有余而客观性不足,整体把握有余而实证分析不足,模糊 有余而精确不足,随意性有余而程序性不足,人治有余而法治不足等现象,仍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这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人的发展产生许多消极影响,所以必须加以改变, 并确立人自觉按理性的法则行事的存在方式。
人必须依靠努力奋斗而存在。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人在生活中自“立”,即自律、 自觉、自主和自强。从文化角度讲,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把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人从人身 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成为经济运营的独立自主的主体。这就内在要求 主体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并自觉承担责任。因此,人的独立 自主或自立是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运营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 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只有当人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格和能力,能独立自主地进行 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他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才 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从对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反映来看,近年思想界提出 并热烈讨论的“人格独立”、“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和“人的能力发展”等问 题,都旨在倡导一种精神——在市场经济社会,人必须依靠后天的努力奋斗而存在。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必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 影响,从而使我们这个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显现出新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注重利 益的精神;崇尚能力的精神;推崇理性的精神;强调自立的精神。这四种基本精神体现 着人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根本方式,因而蕴涵着人学理论和方法存在的内在必要性。
关键词:企业会计;企业统计;适应性
一、市场经济下企业会计、统计的广泛运用
在世界经济格局快速变化的今天,企业对经济信息的监督和管理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必须搜集和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反映市场经济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会计和统计,缺少了它们提供的信息资料,企业将无从着手。在现代企业经济生活中,企业会计和统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两者密不可分地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两大支柱。现代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主体,企业又是会计、统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载体,整个世界的竞争由体能大军转向智能、体能、综合的竞争。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竞争凭借的是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管理。现代企业竞争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与统计,企业的发展和完善要依赖企业会计与统计。
二、企业会计与统计的相互作用
第一,企业会计与统计存在的差异。会计是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把原始数据按一定程序处理成有用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的程序必须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三步程序。企业会计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以及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借以分析得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对象是经营资金流动过程。统计则是通过各种调查方法,并运用指数法、分组法、相关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社会与自然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企业统计是以统计的方法收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量方面相关信息,再通过对信息的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做出预测来指导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企业统计数据具有数量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第二,企业会计与统计的相互联系。虽然会计和统计是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但在许多领域,会计和统计相互渗透着运用越来越广泛,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收集和分析经济活动的资料,为企业提供不同层面的资源信息。在统计领域,统计核算离不开会计,会计方法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统计学的内容。在会计领域,统计方法作为数量计算和数量分析的技术手段运用于各个会计学科,有很多会计方法都系统地采用了统计方法来处理有关会计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现代企业更注重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这就要求会计处理相关事项时要利用更多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手段。同时企业会计与统计在核算中有关的资料可以互相转化与换算,把会计与统计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第三,企业会计与统计的协调。随着市场深入、企业竞争的加剧,信息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通过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大部分经济信息都来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但在实践工作中,企业会计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的统计知识,使得有关的财务报表分析没有深度,而企业统计人员同样缺乏相关会计知识,不能把相关的会计资料调整为有用的统计数据,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只有企业会计与统计之间有效的利用与借鉴,加强协作交流,相互协调,优化信息结构,使现代会计体系与科学的统计方法相结合,才能在管理中协同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协调企业会计与统计适应性的思路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既懂会计又懂统计,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适应新形势的高层次复合型人,这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培养,同时加强工作中培养锻炼。企业会计、统计的工作人员只有掌握大量资料并开展分析研究,才能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预测和分析报告。把会计资料整出来成为可用的统计指标,可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通过借鉴统计分析手段,可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深度。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有必要对企业会计、统计人员进行互补性的培训,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度,不但避免工作中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益,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统计和会计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
第二,建立企业会计与统计相适应的新型模式。在世界经济大市场下,企业必须强化内部治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参与国际交流,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这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与统计系统建设,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会计与统计相互适应的新型模式:如建立开放的会计统计市场信息系统;科学的全面的会计统计指标体系;竞争型的人才系统。将会计统计信息由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生成新的有用的信息,为企业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第三,加快企业会计、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为确保数据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信息网络是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和使用的现代化渠道,现代企业中信息就是生产力,信息中的巨大能量能快速地推动社会和企业发展。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利用发达的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完成相互间信息的利用及转化,将会计信息转化为统计语言,统计方法通过软件应用到会计中,对数据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保证了企业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适应,提高了会计与统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颖.企业统计与会计优势互补分析[J].西部财会,2006(4).
2、李素英,李昕轶.论企业会计与统计的关系及其协调[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