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范文第1篇

尽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但概括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科学发展观,就是通过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理念,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最终实现科学发展的目的。

目前,全党全国都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都在用科学发展观这把尺子衡量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联想到我们的国税工作,我认为,推行绩效管理,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最具体的体现。

什么是绩效管理呢?绩效管理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闭合式管理模式。它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手段,统筹全局性、关键性的工作任务,通过过程控制、持续改进、激励促进的工作方法,最终实现科学发展的目的。

为什么说绩效管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绩效管理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核心思想

发展,是一种变化过程。用哲学术语来讲,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近年来,我们经常能够从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到,绩效管理的理念已经从国外引进到国内,从企业推行到机关,并取代了传统的目标管理。其原因在于: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推进,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单位的科学发展,所以,严峻的现实迫使他们树立绩效管理理念,推行绩效管理办法。

从1994年成立河北国税以来,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税收体制的变化,国税系统税收管理基础薄弱、松散粗放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并成为阻碍税收工作发展的障碍。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促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国税系统开展效能考核,2008年实施绩效考核,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采取绩效管理手段,解决在税收工作中发现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完成“税收管理三年规划”的战略目标,有力的促进全省国税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绩效管理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核心思想。

其次,绩效管理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的理念

以人为本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人之所以为本,首先是由于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智慧和改变世界能力的伟大生命,因而与其他一切事物相比,是唯一能动的、可延续的、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人,是最宝贵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所谓人文管理,是指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尽量发挥人的自我实现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绩效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是人文管理的具体体现。因为绩效管理通过对部门、岗位、个人工作实绩的评价,运用正激励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部门和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并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的人文管理,进而形成集体凝聚力,为国税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

第三,绩效管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绩效管理与传统的目标考核的根本差异在于:绩效管理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在全省国税系统推行的绩效考核,采用的就是“过程改进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的一种具有科学性、激进性的管理模式。通过绩效管理的过程控制、持续改进手段,不但能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隐患,解决税收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还能有效地推广和总结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对确保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绩效管理运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而绩效管理呢,则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了单位内部方方面面的主要工作,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过程控制和绩效改进的手段,综合评价和激励各部门、各环节按照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促其在一个共同的运行轨道上,同心协力地实现省局“三年规划”的战略目标,保证全省国税事业的得以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范文第2篇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中。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积极向上的变化,是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本质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当代中国现实,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指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方法论思路就是坚持发展,正确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发展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无从谈起。在当今中国,离开发展就没有出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依靠发展得到满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家实力,正确处理和解决建设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彰显社会主义强大生机与活力,不断激发、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取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个人相互联系的总和,因而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这种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的人民主体价值观,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正是从这一价值理想出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所有价值目标的第一位,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制定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到发展依靠人民。科学发展观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从唯物史观的高度阐明了当代中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价值性以及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彰显了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论,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刻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发展是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其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辩证过程,发展总是辩证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的辩证发展观,主张在普遍联系中发现、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坚持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科学发展观主张全面发展,就是把握矛盾全局的发展,即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把握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问题,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各种社会问题,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这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辩证的发展。正如同志指出的那样:“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要求人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把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发展中要解决好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平衡问题,防止发生失衡现象。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结构性原则及其关于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法,反映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在要求,揭示了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普遍联系,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些复杂的联系,发挥能动性,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要求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一定要保持内在发展能力、要有连续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用前瞻的眼光看待发展问题,始终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的辩证关系,要注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久、连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运动前进性、无限性的发展趋势。

科学发展观把事物以系统状态辩证发展的原理运用于对经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体现了的辩证发展观和社会全面发展理论。

四、“统筹兼顾”体现了全面与重点相统一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范文第3篇

那么做为一个个体,应该如何去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呢?

从观点学说来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根本目的或者说是终级目标。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也是倡导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一点来讲,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现个人的良好发展。个人的发展又包括这几个方面,事业发展,该提职的提职,该晋级的晋级,事业方面有所建树,同时,个人事业发展的程度也决定着他为社会贡献的大小;生活发展,就是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是一个人的根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素质和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进则退,不学习,不提高,就会落后在别人后边;精神层面的满足,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也有精神需要,个体对自己精神的追求也是一种发展。因此,践行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就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从发展观点来讲,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是向前、向上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来对待工作。这就要求我在思想上有个意识:

1、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学会向后看,便于总结经验教训,发扬好的做法,但更重要的是向前看,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本上吃老本,时间终归向前走,应该把眼光瞄的更远一些,看得更高一点。人不能活在过去,活在当下,应该为未来谋划,为了将来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而努力;

2、事物是不断发展着的,这是一种运动的状态。因此,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这个世界的人已经不是过去的人,拿管理的学生来说,90后的思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非标准,等等这些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不同。现在的90后,多了一分张狂,少了一分稳重;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多、更广,但好好是用自己的角度去看;他们要求民主的愿望强烈,但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却已习以为常;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嫉恶如仇,没有了义愤填膺,现在的他们,更多的是不能是“是非不分”,却可以说是“是非的标准不分”。因此,这就不能拿过去的方法和方式来管理他们,应该更多地对症下药,研究新的措施;

3、事物终归是向前运动的。从这一点来讲,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满足于、维持于现状的观点和做法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做为一名管理者,应该勇于进取,不能满足于“不出事”,而是要主动出击,利用现有条件或者是创造好条件,通过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出一番事业,实现本单位的发展,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

刚才提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我的本职工作而言,就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名精业务、懂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人才,能迅速适应第一任职需要,并有着长远发展潜力,对社会、家庭及周围的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这样说起来有点空洞,听起来有点飘浮不切合实际,但确实应该做为一种理念来执行,法律有理念,企业有理念,当制度不完备不足以执行理念的时候,那么,秉承一种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围绕这一理念做文章,确实大有可为:

1、任何工作的开展均以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过硬能力为中心和根本目的;

2、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并在日常管理中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

3、学习是主要任务,但关键是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通过在校的学习,具备一种兼容并蓄的知识结构,储备一定的知识量,以便今后能接受其他新的知识,掌握到一些基本的思维方式,其中最基本的又是学会用哲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在学历上能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突破。未来的学历不一定很重要,但却是敲门砖。

科学发展观不止是一种理念,同时也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论,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1、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性。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新对策,制定新措施,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大胆尝试。对于管理工作,这一点尤为重要,好的传统当然要坚持,但方法方式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2、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拔苗助长不是科学发展,急于求成也不是科学发展,单项突出也不是科学发展,超越现实情况也不是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范文第4篇

事实上,不科学的发展带来的弊端已日趋显现,诸如资源的严重浪费,环境的严重恶化,社会的不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常常卡壳等。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自觉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坚决抛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验主义、惯性思维,在谋划发展时,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经济的发展上,还必须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

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应当说,时下很多同志对此都已经耳熟能详,但科学发展观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其内涵相当丰富,仅仅一般性地了解、熟悉还远远不够,必须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把握其精神实质,熟知其根本要求,才能真正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保证玉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破除因循守旧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打破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没有现成的答案照搬照抄。这就要求我们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我们要从玉林的实际出发,从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针对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行科学谋划、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该办的事要速办“快通”,遇到运转不畅的环节要及时“沟通”,碰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疏通”,有利于发展的事要科学“变通”。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范文第5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一.符合客观事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做到了对客观事实的准确把握。

二.顺应客观规律。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这一点还突出体现在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上。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功能要通过各要素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就要求人们在研究、解决问题时,坚持从全局、整体出发,不仅要注意发挥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而形成整体结构的功能。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总体布局,全面推A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

三.促进实践发展。如今,科学发展观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院所的推广落实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新生力量。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