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北地区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而就整个东北地区而言,县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比较单一

东北地区县区相较我国其他省份,在占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上相对较高,然而相较其他省份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的县区而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比较单一的,首先,县域主要仍以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经济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且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呈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其次,在县区没有第二产业作为支柱,没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同时相较东北沿海城市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而言,东北地区县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极为缓慢。这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出现瓶颈期,进而制约了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

(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在整个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存在差距,尤其是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发达城市像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对县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比较小度。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市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很大,县区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发展速。再次,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城市与县区之前争夺资源配置的问题。

(三)综合实力差,缺乏竞争力

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无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区或者是城市相比,都缺乏竞争力,综合实力较差,就整体而言,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资金投入也较少,进而导致缺乏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东北地区县区中,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没有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同时与东南沿海人才济济现象不同的是,东北地区县区缺乏优秀的人才,很多优秀的人才都乐忠于向经济发达地区发展。

二、针对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进因素就是产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因此,东北地区应发展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同时扩大对农业经济的科技、技术投入。提高农作物经济的产量,是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尤其发展的优势,同时国家也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政策,在政府的扶持下,推动第二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和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相配的产业链条。

(二)调整政府对县域的政策,增加资金和投入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保障,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缓慢,就非常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政策上的扶持能够,就能够是当地经济发展得打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招商引资,提高东北县区对外商的吸引力,进而推动县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县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可以推动东北地区县区资源的开发。

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东北地区县区企业的发展,在可能条件下,加大技术方面的扶持,推动企业技术上的创新,努力在当地企业中发展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型企业,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而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

(三)结合本地资源,发展龙头产业

要实现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一个支柱性的产业作支撑。而东北地区县区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因此发展当地的支柱型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产业,同时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

三、结语

东北地区,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潜力,只要我们能够妥善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利用当地的资源,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创新科学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龙头产业,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东北县域经济必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才马廷玉杨晓慧《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宁明县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现状问题

宁明县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县,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结构不完善,科学技术应用差等情况,限制了农民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深刻分析宁明县农业的现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大,为了实现区域内经济收益的增长,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生产使得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的平衡,不利于农业产量的提升,对于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土地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较差的一个因素,宁明县尽管土地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土地占有量低,难以开展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宁明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发展的时间尚短,农业基础较差,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龙头产业没有发挥出引导作用,在蔗糖、水果、玉米等农作物的产业发展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特色规模,在生产及销售、运输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经济上的损失,限制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宁明县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较低

由于宁明县农业发展层次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且信息流通渠道较窄,使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使得依靠人工进行农业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技术上的不先进,农业管理上缺乏高效的措施与可靠的决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宁明县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还依靠于个人,当地农民普遍不具有现代的农业知识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难以做到科学的分析,在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上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市场经验缺乏导致原始的农业生产加工模式风险较大,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纷纷外出转投其他行业,使得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局限。

二、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优势

宁明县隶属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地理总面积为369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南于越南共和国接壤,东邻防城港,当地自然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气候的影响,温度适宜,雨旱季明显,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理环境的优越使得宁明县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县,资源丰富也使得宁明县的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另外,林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宁明县林业占地面积达到15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总地理面积的50%以上,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万公顷以上,数据显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产业优势

农业作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农业发展前景良好,数据显示,宁明县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甘蔗以及水果的生长,2015年,宁明县种植蔗糖的人数占农业生产人员的50%以上,年甘蔗产量在500吨左右,相较于2010年甘蔗产量300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另外,宁明县粮食生产规模较大,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在玉米和水稻,2015水稻种植的面积达1.6万公顷,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尤其是甜玉米的生产,打造了当地农业的特色,提高了宁明县在市场的知名度。在农副产品的加工方面,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业的作用逐渐清晰,宁明县为了扩大产业上的优势,采用“企业+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同时采用订单制,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宁明县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同比增加了55%以上,实现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收益的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国家对宁明县的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改革当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自建国以来,国家在宁明县兴建的水利工程达4000余处,改善了当地农业灌溉的条件,在当地交通建设方面,国家先后投入了50亿元人民币,用以改善当地的交通现状,至2015年,宁明县已经实现了路路通,缓解了宁明县农村的交通压力,改善了当地农产品运输的现状,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积极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国家鼓励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鼓励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融合,对农民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采取进行一定的补贴政策,实现当地农业技术上的突破,优化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在甘蔗的产量方面,2015年宁明县达250万吨,同比增加了8%,促进了当地农业与技术的融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增长。

三、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各部门、各生产主体的相互配合,为了实现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创新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大与市场的融合力度,同时注重因地制宜,扩大当地的天然优势,同时扬长避短,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另外,还要注重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的相一致,扩大农业的影响力,平衡当地的生产结构,稳定实现经济上的增长。

(二)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要素,也是决定性原因,着眼于宁明县的发展现状,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不均匀是限制当地农业经济收益的主要因素,不仅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上要寻求突破,在形式及内容上也要重视技术的合理运用,如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生产队来替代传统的个人生产形式,由政府配备生产技术人员,为当地农民讲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从粗放型转变为节约型,作用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则是要在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以资源的多度开采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实现土地制度的改革,宁明县人均土地占有量低,土地利用率差是限制农村经济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要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将经济发展可持续问题与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促进宁明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

只有发展宁明县特色农业才能提高当地农业在市场的占有量,才能扩大宁明县农业的影响力,打造品牌产业。为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宁明县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对当地的产业进行分析,联系市场的需求,实现自身产业的转型,如市场对剑麻的需求量持续上涨,而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合剑麻的生长,集中开发剑麻生产基地,打造当地品牌文化,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创新宁明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重视农业与科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积极推进宁明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宁明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收益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黎励,毛蒋兴.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广西桂西资源富集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06).

[2]李雨婷,杨小雄.基于FAHP和功效系数法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3]覃杰,刘琳琳.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发展总体思路―以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3).

[4]王莹,杨小雄,谢毅.欠发达地区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广西宁明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3,(17).

[5]何有良.中越共建跨境鲜活农产品加工联动机制研究―以广西宁明县甘蔗进口加工产业为例[J].世界农业,2012,(06).

[6]凌子燕,岑巨延,韦金丽,王国波.森林生产力与立地条件的相关性分析―以宁明县的马尾松和桉树森林生产力为例[J].广西林业科学,2012,(02).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96-02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一)产业聚集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从产业聚集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县域经济走向专业化、产业化和高级化的必然归宿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标志着县域经济的成熟。产业集群的规模可以用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非农业产值在社会生产中的比值等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数值越大,则产业集群规模越大。据河北省统计局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132个县(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1 202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 505.1亿元,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如山东、江苏等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战略举措。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民营企业的贡献,据2014年河北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 894.4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 131.9万人,全年民营经济单位共支付工资总额4 716.6亿元,实缴税金2 713.4亿元。虽然河北省上述指标同比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与全国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从侧面反映出河北省县域民营经济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次,企业自身问题突出,河北省民营企业多为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仅产品结构单一,而且生产效率低。

(三)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城镇化水平主要靠两方面来衡量,其一,城镇化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年末常住人口)。一般城镇化率越高,则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河北省统计局根据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出,河北省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33%,这一数字远远低于同期我国56.1%的城镇化率水平。由此可见,河北省城镇化不仅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速度慢,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其二,城镇现代化水平。对于城镇现代化水平这一指标,河北省的突出表现为城市科学规划程度低、定位模糊、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违章建筑层出不穷、城市管理弱化,人文环境差等问题。

(四)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落后等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增加幅度有限,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基础设施落后到仍然需要靠天吃饭;其次,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现代社会的水平,教育、医疗水平比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产业聚集,提高县域竞争力

1.积极推动产业集群集中化。建立以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积极引导中小型私营企业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扩大企业现有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对于大型民营企业可以采取联合、兼并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加强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实行企业规模经营。

2.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企业家群体。一方面,行业应该对经营者开展一些相关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业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拉动县域产业发展

1.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共同基金;鼓励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积极承接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与企业建立多层次的信贷与担保体系,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

2.改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保障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聘请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将现代科学知识和经营理念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实现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引入现代的科学管理模式,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种相关制度,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

(三)科学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县城建设

1.科学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发展要做到科学规划。针对河北省人多地少,城市土地、水资源的矛盾极为突出等问题,地方政府需要科学合理、长期规划土地和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搞面子工程,落实于民众生活真正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2.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明确发展目标,注重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为中心,加快产业聚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推动城镇化发展。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1.加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民为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依靠科技和生物技术,优化农业结构,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2.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资源、卫生设施等,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劳务经济,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协调,加大对农民科学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吴建民.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21.

[2] 王淑梅,王义杰,闫红.河北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章,2011,(16):8-9.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粗放式的,不少企业都存在着管理落后、人力资源流动性大、企业观念陈旧、内部组织松散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前进与发展,增加了企业非必要成本,给企业带来各种压力与困境,使得很多企业的经济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促使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已成为众多企业探讨的重要问题[1]。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整体观念

分析目前情况,造成不少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都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整体观念。部分企业设立的管理机构很混乱,这就造成在命令时,权利交叉,在出现问题时,各部门推卸责任,使得下级员工不知该听谁的指令,遇到棘手的工作时,不知找谁来处理,最总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极端低下[2]。虽然有的企业各个部门职能分工相当明确,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即使一个独立的部门能够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可是从公司的整体性来考虑,并没有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最佳状态,也就是没有达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如果能把企业考虑成为一个动力系统,才能全面实现企业的系统的整体优化,这就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所在。

2.过于频繁的人力资源流动

过于频繁人力资源流动,使得企业执行各项工作时,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不到可靠的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不能和企业战略相融合,企业没有对新职工进行技能与经验的培训,就使得企业很难整合及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水平。同时会出现核心员工离职的不良现象。另外,激励机制的不科学,员工结构的复杂化与多样化,也是引起人力资源流失的因素。缺乏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会让人才的进步落后于企业的进步,让员工感到公平性缺失,对企业失去了信心甚至会产生厌恶情绪。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缺乏凝聚力、逼迫很多优秀人才因走投无路而选择离开,人事危机越来越严重。

3.盲目投资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屡见不鲜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不少企业都想把自己做大做强,所以开始逐渐增大投资,扩张势力,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知名度,可是因为这种盲目的投资方式并没有使大部分企业的投资与收益形成正比,反而有些企业由于没有认清形势,造成因为增加投资而入不敷出的不良现象,这样盲目性、粗放性的投资方式,导致了企业大量资金的浪费与流失,造成企业的流动资金无法进行良好周转,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研究

1.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形成系统的整体性

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指的是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时采用的模式。如果要保证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就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定期的测评,发现不合理之处,然后及时改进。另外要摆脱以“管理效益”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注重长期的目标系统,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化程度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果。

2.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障。企业要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最大化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特别要提高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人才的水平。另外,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与激励机制,这样提高员工的凝聚力,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着手建立合理的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员工安心工作。

3.明确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确定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企业通过调研、评估、检验等方法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客户的要求进行综合评定。当确定了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之后,合作双方要进行产品的满意度检验,对于企业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监管、控制,使产品能够达到计划设定的标准,以此来保证企业实现有预期的经济发展模式[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认清到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管理力度,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同时,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高瞻远瞩,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能盲目投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在当前新经济格局中最先占据主导地位,才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保证企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丽.浅谈工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10:4-5.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1太和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太

和县是一个较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在157.9万,年增长1%左右,可耕地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年增长3.7%以上。粮食总产103.6万t,年增长0.5%以上。肉类总产量9.96万t以上,年增长2.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8元,年增长8.7%以上。全县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家,总面积0.112万hm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3856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紧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亟待相关单位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应现代农业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2.2相关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有些农业管理人员固守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接受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程中,执行力相对低下,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的重视程度。

3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营销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化,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销售常态化。

3.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运行情况,促进农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3.3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的组织,合作社的成立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等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商誉因素与物质因素影响显著。要打好信誉战,创名优产品,做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合作社的盈余,除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根据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分红相结合,要做到让每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3.4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思维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消除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3.5实行农业经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