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糖的急救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导致糖友昏迷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糖尿病相关性昏迷(如低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渗性昏迷等)和由合并症引起的昏迷(如脑卒中等)。昏迷的病因不同,其救治手段也不一样。因此,对于昏迷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先辨明病因,再实施抢救。
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发生的一种急症,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低血糖昏迷发生之前,多数患者都有先兆表现: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头昏、眼花、冒冷汗、虚弱无力或是言语行为反常。此时,如果患者身边有血糖仪,应立即检测血糖,确定是低血糖后,立即进食甜食(或甜饮料)。如果身边没有血糖仪,但患者具备上述诱因及先兆症状,也可先按低血糖处理。进食后,倘若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说明就是低血糖;反之,应迅速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该病多见于老年患者,由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50%,远高于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以严重脱水症状(如烦渴、多饮、皮肤黏膜干燥、眼球凹陷等),以及神经精神症状(如神志恍惚、嗜睡、定向力障碍、幻听幻视、肢体抽搐、偏瘫、失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化验检查可见血糖及血浆渗透压均显著升高,而尿酮体检查多为阴性。
特别指出的是,大约2/3的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发病前无糖尿病病史或仅有轻微症状,加之患者往往神经精神症状比较突出,因此,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警惕。
酮症酸中毒昏迷
酮症酸中毒昏迷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口渴、多饮、多尿症状加重,同时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随着酸中毒的进一步加重,患者会出现头晕、烦躁、嗜睡、深大呼吸,继而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而陷入昏迷。一旦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意识障碍,尤其是呼吸深快且呼气带有烂苹果味时,应高度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过化验血糖和尿常规(尿酮体呈阳性)便可确诊。
乳酸性酸中毒昏迷
与前面三种类型的昏迷相比,乳酸性酸中毒昏迷较为少见,但也不可忽视。该病多见于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心衰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是由于过量服用双胍类(主要是苯乙双胍)药物引起。这是因为这类药物对肌肉内乳酸的氧化以及肝糖原异生均有抑制作用,而且由于肾功能不好,影响乳酸排泄,致使血液中乳酸过多积聚,引起中毒。患者早期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逐渐发展到呼吸深大、皮肤潮红、烦躁不安,以致发生昏迷。化验检查可见血乳酸增高(≥5.0mmol/L),血pH值≤7.35。
急救要点
先辨别昏迷的病因,尤其是要把“低血糖性昏迷”和“高血糖性昏迷”区分开来。一般来讲,“低血糖性昏迷”者往往全身无力,皮肤潮湿,体温下降而呼吸平稳,呼吸无特殊气味。而“高血糖性昏迷”的患者,可见呼吸深而快,口渴,皮肤及口唇干燥,呼出气体似有苹果味。当然,最简便、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检测血糖。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生长激素(rhGH)治疗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择50例rhGH治疗组与53例非rhGH治疗组按胃肠道障碍持续时间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率作对照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rhGH治疗组的胃肠道障碍持续时间缩短(P<0.01),MODS的发病率降低(P<0.01)。结论 rhGH治疗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能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重组生长激素 颅脑损伤 胃肠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的患者,常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有文献报道,一旦发生MODS,患者病死率可高达60%~70% [1] ,而维持胃肠道功能稳定以确保胃肠营养的正常进行被认为是成功救治MODS的关键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生长激素(rhGH)对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防治及恢复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院ICU病房从2001年1月~2003年11月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03例,男65例,女38例,年龄17~82岁,原有胃肠道手术者除外。
1.2 治疗方法 重组生长激素采用珍怡(rhGH)(中国上海联合赛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rhGH剂量为0.11U/kg,每天1次,在患者入院时即开始皮下注射。10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50例为rhGH治疗组,53例为非rhGH治疗组。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胃肠动力药、脱水剂,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等。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3 对胃肠道作用效果的疗效判别 胃肠功能障碍缓解的标准为经rhGH治疗后,患者肠麻痹转为>4次/min肠鸣音,腹胀减轻,能耐受要素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 2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rhGH治疗组患者中36例(72%)胃肠功能恢复,非rhGH治疗组患者中22例(41.5%)胃肠功能恢复。统计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MODS发病率,结果表明:rhGH治疗组比非rhGH治疗组的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1(见表1)。MODS的发病率显著减少,P<0.01(见表2)。 表1 2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比较(略)注:经t检验,与非重组生长激素治疗组相比 P<0.01 表2 2组患者MODS发病率的比较(略)注:经χ 2 检验,与非重组生长激素治疗组相比 P<0.01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低、广泛脑挫裂伤、脑疝的发生是引起MODS的重要因素 [2] 。近年来,胃肠道被认为是防治MODS的靶器官,维护胃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确保胃肠营养的正常进行,抑制促发SIRS失控的胃肠道机制是成功救治MODS的关键之一。
生长激素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生长激素的效应是通过胰岛样生长因子介导,对促进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调节机体免疫有重要作用。国内外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生长激素可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生长,加速肠损伤后的肠粘膜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3,4]。
本资料表明,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rhGH治疗,能有效减少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并能降低MODS的发病率,从而对于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死亡率有很大帮助。但rhGH治疗期间,由于非氧化处置缺陷和糖转运至组织细胞的能力受损可能产生高血糖 [5] ,颅脑损伤也会由于应激等因素产生高血糖,而高血糖是颅脑损伤患者并发MODS的高危因素 [6]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及血糖升高患者可适当减少rhGH用量及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另有资料表明:rhGH应与谷氨酰胺协同应用较好 [7] 。
参考文献
1 Beal AL,Gerra RB.Multiple orgen failure syndrome in the1990’s:sysˉ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organ dysfunction.JAMA,1994,271:223-226.
2 马延斌,朱志安,张江,等.重型颅脑外伤并发MODS的临床救治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9):556.
3 刘勇,周散德,房台生,等.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15(2):71-74.
4 Silvestro L,Ruikun C,Sommer F,et al.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induced endothelial cell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and modulation of surˉface glycocalyx,evaluated by electron spectroscopy chemical analysis.Semin Thromb Hemost,1994,20(2):214-222.
5 JeeVanandamM,HoladayNJ,Petersen SR.Adjuvant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does not augment endogenous Production in total parental nutrition-fed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Metabolism,1996,45:450-456.
【关键词】 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症;并发症;救治;存活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08-01
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交通事故及坠落事故不断增加,颅脑损伤人数逐年递增,严重威胁人们安全。颅脑损伤作为恶性病症,病情复杂且进展较快,若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伤残及死亡,为对近年来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对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68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68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896例,女672,其中0-12岁265例,平均年龄(6.7±2.5)岁,13-45岁599例,平均年龄(36.7±4.3)岁,46岁以上672例,平均年龄(75.1±3.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155例,高空坠落232例,打击伤104例,不明原因77例。其中闭合性脑伤1396例,开放性脑伤17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h者583例,3-6h者705例,7-12h者244例,>12h者36例。
1.2 颅脑损伤情况 患者入院均立即接受MRI及颅部CT检查,其中颅脑损伤严重689例,原发脑干伤16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8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伤)653例,硬膜外血肿362例,脑内血肿69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01例,颅骨粉碎凹陷骨折127例,大部分患者伴随1-3种不同损伤。
1.3 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昏迷1205例,嗜睡256例,精神萎靡107例。一侧瞳孔散大302例,双侧瞳孔散大108例。GCS评分:≤8分者790例,9-12分者568例,13-15分者210例。入院后病情加重,30分钟内出现严重意识障碍,GCS评分下降≤者322例。合并症:颅面复合伤563例,肢体骨折338例,血气胸或肺挫伤216例,腹部损伤68例,休克24例。
1.4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常规治疗,并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合并伤在内共进行1256次手术,行开颅清除坏死组织、血肿去骨瓣减压术883例,单纯血肿清除185例。患者术后立即给予脱水、抗炎、吸氧、补液、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对于昏迷状态下患者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同时加强护理,并用降温毯进行亚低温治疗。
2 结 果
手术前死亡165例,术后死亡65例,死亡率为14.67%,手术成功生存1338,存活率为85.33%。其中术后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无或轻微神经功能障碍662例,占42.22%;出现中度残疾,生活可自理358例,占22.85%;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154例,占9.82%;丧失意识,植物生存状态164例,占10.44%。
3 讨 论
12岁以下儿童颅脑损伤多是由高空坠落及交通事故引起,这与儿童自身安全防范性差有着直接关系,儿童年龄低,危险因素预见力较差,因此易发生事故。儿童脑部生理解剖存在特异性,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颈肌发育不完全,头颅相对较大,因此当发生意外事故时,损伤几率相较其他部位更大。小儿颅骨弹性大,受到外力冲击时可缓冲,颅内脑组织惯性移动较轻,因此冲伤发生率更低。小儿颅骨较薄,发生骨折可能性更大,骨折块会刺破硬膜从而导致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从而继发脑内血肿。颅骨硬脑膜中动脉沟浅,颅骨与硬膜黏连筋膜,因此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几率小于成人,然而可能会出现迟发硬膜外血肿,尤其是骨折线靠近矢状窦时,因此在小儿治疗中应该对病情密切观察,并随时进行CT复查,及时发现病情。血肿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静脉窦骨折处的板障血管、硬膜表面的细小血管,导致静脉渗血而形成。青壮年颅脑损伤特点主要包括:并发症较多,多同时出现胸膜闭合性损伤及肢体骨折,引起损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这是由于青壮年多喜驾乘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车速较快,冲力大,因此冲撞力较大,对颅脑损伤较大,患者受伤后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同时多发原发性脑干损伤。青壮年颅脑损伤常伴随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预后较差,因此伤残率及死亡率较高。青壮年多需二次开颅手术,这是由于迟发血肿所导致的缺血所引起的占位效应,首次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及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会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血肿面积扩大或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同时患者多伴随多处开放性伤口,污染较为严重,因此常出现休克状态。老年患者颅脑损伤主要以交通事故为主,其次为跌伤,老年患者受伤后早期主要表现为脑膜刺激征,其次为肢体运动障碍,疾病发展至晚期后则出现瞳孔异常。老年患者脑部萎缩、蛛网膜下腔扩大、脑实质减少,同时血管弹性减弱,受到创伤时颅腔内脑组织移动范围更大,从而导致皮层血管、桥动脉及颅底血管出现损伤出血,并导致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挫裂伤。患者受到损伤后脑组织出现旋转及移动时会导致脑干扭曲,因此老年患者受伤后昏迷时间较长,意识障碍较重,同时老年患者体内环境较差,合并基础病较多,因此颅脑损伤后会导致病情加重,同时引起多种并发症,预后较差。
目前临床关于影响颅脑损伤预后影响因素报道较多,然而影响因素较多,同时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因此临床研究所得结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郭辉在研究中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对预后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血糖、脑疝、年龄、体温及GCS等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注意对脑疝的观察,对于出现的脑疝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可采用亚低温治疗降低颅内压,从而提高脑灌注压,从而促进脑循环的改善。高热会导致脑部代谢加快,脑组织细胞乳酸出现堆积,从而导致脑细胞酸中毒的出现,导致中心粒细胞的活性及谷氨酸盐释放增加,严重影响预后。同时研究发现,高血糖是导致植物生存及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损伤部位与血糖的变化有关,创伤后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体内大量释放茶酚胺,血糖水平升高,同时重型颅脑损伤下,下丘脑及垂体前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高血糖。高血糖又会导致多种基础性疾病,从而导致病情加重,从而严重影响预后。年龄较大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及自身修复能力较差,耐受性较差,因此出现重型颅脑损伤时预后较差,这就要求在治疗时,加强对其护理,从而改善预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患者病情特点不同,影响预后因素亦不同,因此在急救时要熟练掌握不同年龄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给予患者完善治疗及护理,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宋宏恩,郭辉,曹海燕,等.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5):38-40.
[2] 李尧,陈春武,邱永明.老年颅脑损伤2l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1):114-115.
[3] 邓民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6):14-16.
[4] 张国庆.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4):211-212.
【关键词】 血栓性;脑梗塞;临床;治疗
血栓性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病前多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史;常在安静中发病,可数小时或数日达到高峰。临床表现与梗塞血管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小血管梗塞时仅表现为局部脑损害症状,如单肢无力、瘫痪、麻木或偏瘫、偏麻,大血管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梗塞时病情较重,除偏瘫外,脑水肿表现明显,可出现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脑干基底动脉梗塞时可表现为眩晕、复视、眼球内外活动不能,吞咽与言语困难,四肢瘫痪,并可有意识障碍。头部CT或MRI可发现梗塞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部彩超及胸片等检查可发现心脏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的依据。
1 血栓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血栓性脑梗塞主要有颅外内大、中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血管病变基础上发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下列几个方面:
1.1 动脉血栓形成 最主要病因为动静脉粥样硬化斑快、溃疡、出血引起血栓形成,致急性血管腔狭窄、闭塞,血流停滞,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西方人主要是在颅外颈内动脉起始部这一部位引起,东方主要是在颅内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中和前动脉等部位引起的。
1.2 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主要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人动脉,被血流推向并栓塞远端动脉,导致受累肢体或内脏器官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当周围发生动脉栓塞时,常伴随有疼痛、苍白、远处动脉搏动消失、厥冷、麻木和运动障碍等症状的出现。
有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改变引起的脑有效灌流及侧支循环代偿不足,往往同时参与血栓形成或栓塞,有时甚至起主要作用。有感染眭或非特异性动脉内膜炎,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自然性狭窄变异、夹层动脉瘤及外伤等。
动脉血栓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特点:①这种病状在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中老年人特别常见。②经常起病时,是处于安静或睡眠中。③大部分没有全脑症状;发病时就有昏迷的大部分是属于脑干梗塞;大片半球梗塞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加深时,一般伴随有局灶性症状。
2 血栓性脑梗塞临床急救的诊断
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血管壁的炎症、损伤、血管发育异常、血液成分改变等。动脉.动脉栓塞的原因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引起血管壁血栓、斑块的脱落使血管栓塞。
在临床上,具有上述典型表现及特点者诊断不困难,急性重症大面积脑梗塞要注意与脑出血鉴别,一般后者发病较急,从起病至高峰时间更短,起病时血压高。CT或MRI检查能准确鉴别。如果无CT或MRI条件,必要时可慎重作腰穿鉴别。尽管很多临床综合征看似有明确的血管系统定位,但由于患者的血管变异和血管病变往往合二为一,很少以单纯的方式出现,故很难作出准确的病变血管定位。常规CT,MR[有助于确定梗塞灶所在的供血区。理论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确定病变血管所在,但在临床实际,急性期尤其在溶栓的时间窗内,因受经济、技术、人力等条件所限,很难实施这些检查。
3 血栓性脑梗塞临床急救治疗方法
卧床休息,加强口腔、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的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有心功能紊乱应及时纠正,有糖尿病者应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及饮食控制疗法等,预防及治疗各种感染,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发病24~48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鼻饲流食。危重患者应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护。
3.1 控制血糖 由于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预后均与血糖水平有关,因此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首先是尽早尽可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尽管此类糖尿病患者大多为2型糖尿病,但亦应适当应用胰岛素,因为胰岛素不但能迅速有效缓解高血糖,且能抑制CLU等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及抑制TXA2产生而减轻缺血性损伤。同时应尽量避免低血糖,一旦出现应及时纠正。
3.2 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有意识障碍患者应予气道支持及辅助通气。定期监测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要加强呼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特别要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进行预防。
3.3 控制血压 对血压的控制值得注意,不能刻意追求建立理想血压,故要慎用降压药。用脑血管扩张剂时也应注意血压的变化。急性的缺血脑血管病患者很少有低血压,若发现,应该立即调查发生的原因。血容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查明原因后关键要纠正血容量过低,用升压药和静脉滴注有助于心输出量恢复到最佳状态。
3.4 控制脑水肿 脑血栓形成后,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可持续1、2周。如梗塞区域大,发病急骤时,脑水肿可较重,加剧病灶区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组织缺氧,甚或可造成脑组织移位而发生脑疝,危及病人生命。故对较大面积的脑血栓形成病人应积极治疗脑水肿。
参考文献
[1]朱明德,石应康主编. 临床医学概要 第五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规范化治疗 经验性治疗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95-0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多由于上消化道炎症、机械损伤、畸形、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少数由于邻近器官病变累及引起。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1]。我院对比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的疗效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4月~2011年3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4例,均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可见呕血、便血或黑便等临床表现,并经内镜检查确诊。全部患者均于发病后24h内就诊,同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对药物过敏、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等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为(44.43±10.21)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包括胃溃疡25例,十二指肠溃疡37例,肝硬化5例;合并冠心病8例,高血压16例,高血糖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为(45.18±10.57)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32例;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包括胃溃疡26例,十二指肠溃疡36例,肝硬化5例;合并冠心病7例,高血压17例,高血糖5例。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情、基础疾病、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禁食、卧床休息、止血、补充血容量、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暖等经验性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参照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提出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给予规范化治疗,首先明确病情,避免漏诊或误诊,对急性大出血进行紧急处置,并经内镜检查确诊,静脉曲张出血给予生长抑素+抗菌药物治疗,非静脉曲张出血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抗菌药物治疗,症状稳定后行二次评估,如仍有活动性出血,可选择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2]。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止血时间为(20.12±5.54)h,住院时间为(10.27±3.18)d;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为(12.88±3.05)h,住院时间为(7.76±2.32)d。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远期疗效比较
术后随访6个月,对照组患者发生再次出血5例,再出血率为7.46%;观察组患者发生再次出血1例,再出血率为1.49%。观察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救治规范,目前国内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多数临床医生会根据本医院的现有条件、医生本人的临床经验的判断进行诊断和治疗[3]。由于没有可以作为依据的诊疗规范,加之临床医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常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延误治疗,甚至死亡[4]。
2010年,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提出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分为三个时期:紧急治疗期、病因诊断期和加强治疗期。紧急治疗期做好紧急评估,以典型症状就诊的易判断,以不典型症状就诊的,临床医生应保持高度警惕,积极明确或排除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评估后进行紧急处置,采用生长抑素、抑酸剂、血管加压素类似物、抗菌药物、止血药物等。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后进行二次全面评估,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5]。一般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黑便、呕血、冷汗等症状消失,血压稳定、血色素维持,无进行性下降,可以判断为止血成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规范化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以取得较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湛乾,王文生.重视规范诊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0):11~12.
[2]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4):289~292.
[3]吴航宇,张平,程霞,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初步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6):4124~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