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摘要】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具有百年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究竟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以新的战略思维,作出恰当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近年来,教育部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全面推行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改革,新课程的轮廓已大体趋于清晰和稳定,它是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任务、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但这种改革决不是孤立的,它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密切相连,因此认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的改革是多方位的。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重构了基础。基础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也要完善。现阶段,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要考虑到能力结构的问题,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含义,因此,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突出了素质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等等。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培养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思未来。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以及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第三,基础教育的改革要面向现代化。课程的内容要充分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在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使学生立足眼前,放眼世界。既秉承传统,又反映现代,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第四,基础教育的改革强调多方位的交叉综合。首先是培养目标上的综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要求教育把思想道德素养作为核心,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着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综合的要求。其次是要实现内容上的综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实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明确提出要开设“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当然还要实现课程形式的综合。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综合形式的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差别,研究性学习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个性成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出发,充分体现创新性学习、多样化和差异性学习、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以及互动性合作学习的特点。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相连,高等院校不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任务,同时还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因此,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形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我为本,博采众长。逐步改造中国固有的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型,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制,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完成大学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遵循学科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训练、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体验、启迪教育智慧与端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加强大学本科阶段的文、理通识教育,使他们具有厚实的文、理各学科专业知识及人文和科学素养。同时,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体现不同的培养要求,强化其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使准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等综合性的职业素养。(2)优化学科结构,从当前高等院校的实际出发,参照国内外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体结构,形成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通识教育为辅助的相融相谐的学科群;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具体学科结构;优化特定专业、学科结构,使之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3)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应遵循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紧密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启迪教育智慧与培育教育价值观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科学设计并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科学论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在夯实学生文理各学科专业基础的同时,科学设置教育学类、心理学类、信息技术类、科研方法类和教育实践类的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从事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重视本科教学实践科目的学习和考核,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毕业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训练,重视到中小学教育实习的实践机会,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高等数学高职教育意义策略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相应数学知识的责任,而且还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基本素养。高职教育当中的高等数学课,是一项十分基础的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能力,也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高等数学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相应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但就其心理而言还不够成熟,世界观及价值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因而在这个阶段进行高等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还能有效调整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职学校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策略

1.激励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高职学生在高考时的分数都不是很高,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在没开始学习高数的时候就会产生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可是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所以相应的教师在组织高数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巧妙的策略对学生加以引导,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实现高数的教学目的。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通常都是按照相应的知识体系设计教学,注重高数知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所以学生在学习高数的时候就会感到困难,进而失去学好高数知识的信心。所以,相应的高职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目标、将习题作为训练载体、将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问题当作学习的载体,针对高职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

高职中的高等数学教学,不能简单的让学生学会相应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职学生可能在抽象的思维能力方面不太强,但却有着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勇于创新,中学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们的创造性,从而使其形成数学就是做题这种比较片面的想法,无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对数学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因而教师在组织高数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激励和引导,促使学生发挥出他们直观和形象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可以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解决,肯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候的思维亮点,这样学生就会感觉自己的才能受到了相应的赏识,从而引发更大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坚持取舍有度的原则,让学生体验学习高数的快乐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当中,要根据专业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分体验学习高数的快乐。

处理数学知识的时候,应遵循“必需、够用”这一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也就是相应的教师充分把握教材的基本要求之后,要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作为新的教学起点,而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来进行新的教学。合理分层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教学内容目标,通过设置相应问题所解决的梯度,恰当的降低认知跨度,有效为学生创设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有事可做,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相应的努力和学习,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在处理学习内容的时候,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而要积极从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规律着手,通过对高数的直观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学方法等教学目标,科学取舍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体现数学本质、数学工具性内容的知识,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后,能够更加理解数学的本质,将数学当作一种工具,进而学以致用。淡化处理理论推导和逻辑验算的内容,只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体验其理论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选择能够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通常会造成片面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相应教学的需要选取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比较合理的数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进行丰富直观的学习,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及完善的。可是在现代的教学课程中,数学所表现的通常是一些比较单一和枯燥的公式、定理,体现的是致使体系的严密性及逻辑性,因而不够丰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比较合理的教学情境,重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4.渗透相应的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数学文化,而数学文化的传播是高职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讲授数学发展过程当中数学家们发现真理和探求真理过程当中所做出的努力,培养高职学生部位艰难,勇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利用在解决数学过程当中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科学精神,而利用数学的严谨和严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们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正确的人生观。总而言之,数学文化要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论

高职的高等数学教育不仅是要传授学生们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积极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基本素养。高等数学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有效促进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因而相应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渗透数学知识,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2]刘平,张俊峰.高职数学教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8).

[3]李守英,郭磊.高职高专数学实验课程模式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06,(2).

[4]陈艳,张再云.理工院校公共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7).

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观

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将极大刺激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仅要承受着学习、择业以及校园内部的其他激烈竞争的压力,而且还感受着人生成长过程中期遇到的各种困惑尤其面对爱情的困惑。面对这些压力,一些相对脆弱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出现过激行为。近年来,高职学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更一个教育问题,加强高职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1 高职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是教会高职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另外一方面是让高职业生尊重和珍惜生命,珍爱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注重自身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大潮之中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高职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即培养他们对生命现象的正确观点。有了正确的生命观的指导,他们才会正确看待人生中的诸多问题,才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1]。

2 高职生生命教育状况与分析

由于高职教育是近几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对本科生而言,其学习能力、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着独立生活、自我确认、人际关系、恋爱与择业等现实问题,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由此导致高职生心理失衡,如调节不当这使得高职生群体容易产生心理危机[2]。

生命教育在大陆高校的实施还只是仅有的几个学校在实验性的进行,可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教育理念的推行还是教育内容的完善,教育途径的拓展还是教育方法的创新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对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实施危机干预的研究却甚少看到。

高职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度,不仅关系到校园生活的和谐与否,更重要的是待他们走进社会后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稳定[3-4]。

3 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高职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学校从多方面开展挫折教育活动。

3.1 每个月开展一到两次有关挫折感教育的讲座或主题班会

高职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希望,但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这种差距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的状态之中。通过开展相关讲座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都会遇见的问题,给学生打好心理预防针。

3.2 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

可通过竞选班委、学生会职务;组织学生校内进行勤工俭学活动;组织一些带薪的推销活动等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更让他们体验到挫折, 增加他们的挫折承受力, 从而为毕业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3.3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一定的日程,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远大政治理想和抱负, 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高职学生理智对待他们在实现自己远大理想抱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为挫折教育夯实坚固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培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载体 。一个和谐的、积极的物质文化能在无形之中使大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 使学生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渴望,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一个学校如果老师刻苦钻研, 师德高尚, 那么同学必然受到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积极上进, 勤奋好学, 整个校园就弥漫在一种追求学问的气氛之中。久而久之, 学生们就在无形之中培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 减少挫折产生的环境因素[5-6]。

总之,认识生命教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高职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4.

[2]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教育学刊,2010(1):4.

[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探析[J].科技兴国,2011(2):13.

[4]大学生生命教育新探索[J].学理论,2010(10):95

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从实际出发,探讨在医学类专业《医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医用高等数学; 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

《医用高等数学》是一门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随着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数量化进程的加快,数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应当使未来的医学人才具有应用数学分析的头脑去研究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能力。许多教育者正在不断探索、尝试各种途径,以提高《医用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实行分层教学对于提高《医用高等数学》教学效率是一种必要、可行的方法。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后续课程的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在课时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上进行区别,如药学专业开设课时是一般医学类专业的两倍,内容也是增加了许多,包括了微积分的基本内容、级数、微分方程的基本解法等;二是针对同一专业、同一要求,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进行教学。对于第一种我国的高校基本上做到了,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分层教学,但对于第二种尚处于起步时期,探索阶段。下面就医学类专业《医用高等数学》中进行第二种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谈谈自已的看法。

1 实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 从教育时代特色上有必要

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跨世纪的宏伟计划,在本世纪初我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逐年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9%,我国已进入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些大城市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的普及教育。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新生入学基础的差别相对增大。按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形势的这一变化必然对《医用高等数学》教育提出新的按不同层次进行教学的要求。

医学类专业中有多个专业是文理兼招,如预防专业、临床专业、妇幼专业等,这些专业是必须开设高等数学的。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高中文科、理科中学数学有些区别,对某些知识点要求不一样,如反三角函数这一知识点文科生不作要求、理科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高考指挥棒下,有些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对于文科生反三角函数不进行教学。但反三角函数是基本函数之一,是《医用高等数学》中必须涉及的内容,这样如不进行分层教学势必对某些学生是一种重复学习,对文科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因此分层教学是必须的。

2 实行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掌握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同一专业实行分层教学,应遵循“掌握学习”原则:作为同一专业的课程,分层教学并不是降低对学生要求的教学,而是教学要求相同,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是相同,只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课时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教学方式。

对于文、理兼招的医学专业,一般可以分成A、B两组。A组对象主要为原理科生,B组对象主要为原文科生(当然这样的分层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有可能原学文科的会自愿到A组,而原理科的自愿到B组)。现行教材是可行,编者们在编教材时,都是“宽编窄用”,兼顾了文、理科学生,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经过几年的发展师资上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的本科生教本科生基本都不存在,教师的学历与实际教学经验都得到了提高,教师完全的能力胜任这样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汤自凯.医用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体会.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44~45.

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改革高等教育,高教市场化。把教育看作一个产业,按照产业的方式运作教育,在运作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以此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益最优化的目的,这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按照传统产业分类,教育是一种产业;按照知识经济的角度,教育更应该产业化。

一、我国高校产业化的必要性

21世纪,中国高教成为经济增长点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产业化,具有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生产力

一方面,教育对象与教学内容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教育运行机制应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21世纪,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各国大幅增加教育投入,个人也加大教育投入。因此,积极发展高教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高校产业化扩大教育规模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我国高教发展任务艰巨。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大大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一流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

(三)高校产业化应对国际高教市场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影响,高教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我国高教资源外流不断加剧。国际高教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高校尽快产业化发展。

二、我国高校产业化的问题

我国理论界一直认为,高教产业化是大势所趋,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教育经费,提升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高校产业化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一)高校扩招速度过快

1999年较1998年我国高校本科招生实际增幅达47%,2000年招生200多万,2001年再扩招l3%,实际招生数达250万,2005年招生数超过510万,2005年硕士生达到37万人。在招生、就业体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不考虑市场需求结构以及高校的办学条件有限等情况,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教学质量必然滑坡。

(二)高校收费偏高

高校产业化以来,各省市出台学费大幅涨价标准。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大学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和生活费,每年平均8,000-12,000元,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这种高收费的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三、我国高校产业化的对策

(一)树立教育产业观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是一种纯粹消费性的公益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为具有较高回报的先导性的产业。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个人可以增加工作能力、文化水平、技术水准,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变动。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劳动者数量增加,可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满足变化的市场需要,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八的增加。

(二)密切注意的几种认识倾向

第一,不宜过高估计我国当前教育资源的可挖潜力和供给规模。当前阻碍高教供给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性限制以及经费短缺。如果这两方面松动,教育资源大有潜力可挖,教育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放大。

第二,不宜过高估计我国教育产业的家庭普遍支付能力。全国范围,能真正支付高教费用的家庭不可能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要逐年增加国家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此外,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盘和贷学金项目,尽可能地解决农村落后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

第三,强调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尊重教育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偏离社会最优化目标时,坚持国家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

(三)高教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改变我国高教办学体制上的弊端,改变政府包揽办学或单一办学的格局,逐步开放高教市场,建立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办、民办、私立及其他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通过合作办学、共建重组、院校改制等途径,实现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四)理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健全劳动力市场

理顺高教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建设连接高教与市场经济的机制,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知识价值实现的机制。宏观改革,调整工资政策,足额补偿教育成本和教育资本循环。

(五)加强政府高教质量的宏观控制

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政治、文化等功能,缺乏市场需求的高教部分只能通过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国家和政府在高教产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通过财政拨款,国家和政府应该制定法律、制度、标准以及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宏观凋控和监督管理,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铁州,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1998.

[2]靳希斌,教育经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赵扬,求铮.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得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1999,(5).

[4]李鹰.国外教育产业化的几种运作模式及其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