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亚健康状态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判断标准,中、西医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和界定范围存在很大差异。围绕亚健康状态的内涵,还包括中医临床辨识、分类、中医药干预等关键科学问题,这些均是临床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定义
中医学的现代概念是状态医学,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力在大生态环境下某一时间所表现出来的情状势态,包括正常运转的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1]。
中医学的传统概念也是状态医学,只不过是“不病疾病”的二分状态医学。
亚健康状态的提出,标志着传统二分状态医学向现代三分状态医学演化。在状态医学的框架内特别是三分状态框架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属健康状还是亚健康状态;或是疾病状态。这有利于调摄、保养、防病和治疗。
在“不病疾病”的二分状态中,“不病”代表着“健康”。就健康与疾病言,“平人”即健康[2]者。《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有云:“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亚健康概念插入“不病疾病”二分状态模式,必然引发了三种争议。①“疾病”状态继承并保留;“不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也细化了健康概念,即“健康状态”和“健康低质状态”。②亚健康状态上、下扩展而居中。中之上与“不病”状态部分重叠;中之下与“疾病”状态部分重叠。③“不病”状态继承并保留;“疾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又细化了疾病概念,即“疾病亚临床状态”和“疾病状态”。
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3]。
王琦[4]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①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②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③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⑤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上述方面有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作出对疾病的诊断。
赵瑞芹,宋振峰却认为,亚健康状态也包括: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者;亚临床的带菌者、带病毒者;有免疫状态改变者……等[5]。
杨丽莎[6]提出“HBV携带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人体在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一般被称作“亚健康状态”。但张全明,邓丽绢[7]之编著就赫然书名《亚健康疾病》。
王洪蓓、傅延龄[8]也认为,亚健康的症状和体征由病变而产生,那么亚健康就是疾病。王洪蓓、傅延龄解释说,要清晰地给亚健康定义,关键看我们是如何给疾病定义的。什么是疾病呢?王洪蓓、傅延龄借用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疾病解说,疾病是指“足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因为“亚健康”具有异常的生理或心理症状,也多有体征,如异常的面色、舌象和脉象,那么“亚健康”基本就是疾病。“亚健康性疾病”在多数情况下程度较轻,但是也有程度较重的情况。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医学暂时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清其病变,于是便不把它当成疾病看待。所以他们认为亚健康是非疾病的观点有失偏颇。
其实,亚健康状态是在“二分状态”的基础上,深入细化的一种上下游移的中间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
前苏联学者N.Beckm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人体在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即“第三状态”。也可称为临界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状态、半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诱病态、游移态或病前状态、中间状态等等。
中国学者王育学首先使用了“亚健康(Sub-Health)”这一概念。
199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正式确定了“亚健康状态”这一名称。
王育学[9]认为: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主要指人体开始有症状或体征,但还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
亚健康状态通常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有各种身体不适的主观症状;包括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等。必须指出,这只是亚健康状态中最主要的一大类。
可以预言,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大。主要是向下游疾病方向;其次是向上游健康方向扩展。
向上游健康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健康低质状态。其扩展程度体现了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超前性日益提高,许多疾患在萌芽之时就能检查出来。
向下游疾病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疾病亚临床状态。现代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治疗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降低。
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临床具体为一缓慢的伸缩过程;上下游移的动态过程。
“疾病”和“健康”的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从“不病疾病”二分状态发展到现代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三分状态,狭义“疾病”的范围缩小了;新“健康”的标准提高了;原先上、下相邻的,现今被细化了的“健康低质状态”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共同组成“亚健康状态”。
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亚健康状态的游移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可表达为中间游移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因此,理论上有必要从上游界定健康状态与健康低质状态;从下游界定疾病亚临床状态与疾病状态,进而完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定义。
1.1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有时从“症”论病;有时从“证”或“征”论病;中医多数场合是“症、证”合参论病。广义疾病包括三类不同的概念。即:主观性疾病、诊断性疾病和已病性疾病。
习惯上,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通称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故《医学源流·脉症于病相及论》曰:“症者,病之发现也。”
正是广义的“症”刻画出了广义疾病—三类疾病概念[10]。
①主观性疾病,包括主观自觉疾病和主观他觉疾病。它强调凭主观不适感而自定的疾病或因异常的行为表现而被主观他定的疾病。
②诊断性疾病,医者凭籍临床诊断标准而认定的疾病。此标准既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又包括中医诊断标准。
③诊断性疾病若能分析、解释主观性疾病,则综合为已病性疾病。已病性疾病即为狭义疾病。狭义疾病—“已病”,是最规范的疾病描述。已病性疾病既能综合且又能区别诊断性疾病和主观性疾病。
理解了三类“疾病”概念,那么亚健康是否为“疾病”的争论就自然化解。王育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此“疾病”主要是指“狭义的已病性疾病”。而张全明,邓丽绢、王洪蓓、和傅延龄等认为“亚健康也是疾病”,此“疾病”则或是单一“主观性疾病”;或是单一“诊断性疾病”。因此“亚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的提法并行不悖,都能成立。
现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①有主观性疾病但无诊断性疾病是属亚健康。
②有诊断性疾病但无主观性疾病是属亚健康。这一方面是现代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许多疾患在发作之前就能诊断出来。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隐匿性糖尿病等。另一方面是各人的耐受程度不同所造成。
亚健康亦可称亚健康疾病。如主观性亚健康疾病和诊断性亚健康疾病。《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病者,谓之因。”
亚健康疾病,其概念又近似等同于古代“小疾”。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诊察的小病;且为非急性发作的小病。
中医临床既辨病又辨证。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中40类疾病的诊断,都是主观、广泛地辨病;客观、标准地辨证。从某种意义讲,主观性疾病和诊断性疾病的二一状态才属亚健康状态。
③患有狭义性疾病或残疾,但此疾病是可控制的;残疾是可弥补的;人们的基本工作和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是属亚健康状态。
现代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降低。中国选手王楠夺得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银牌后,中央电视台披露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2005年,27岁的王楠患了甲状腺癌。当时,王楠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中国乒乓球女队主帅施之皓说:“她走过了这三年多,很不容易,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幸运的是,王楠的甲状腺癌在她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之前治愈了,王楠和医学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笔者亦为王楠庆幸;同时也思量:“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此时的王楠是属疾病状态?还是亚健康状态呢?此外,参加北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又该归属什么状态?在不耽误基本工作和影响基本生活的前题下,可控制的疾病和可矫正残疾,统统应属亚健康状态。否则驱使疾病状态的人登台竟技也就太不人道了。
④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为亚健康状态。包括主观性亚健康状态和诊断性亚健康状态。人们一般都将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二者集合基本吻合,却小有差别,就像点与线的关系一样。
刘保延[11]提出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时附有一条时间限制:“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其义就是强调亚健康状态的“持续性或反复性”。
“疾病”一般是短期的即时状态;也可能是长期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而“疾病状态”则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有时二者意义完全相同,当频繁“反复”或延绵“持续”地发作,“疾病”点点成线,就等同于“疾病状态”。[12]
借助三类“疾病”概念能较通俗地界定已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人们不必嗫嗫嚅嚅把病人加上引号来表示亚健康了,径改称为亚健康疾病是何等直捷爽快。以“疾病”来界定的亚健康状态又适用于临床诊断,且临床可操作性强。
1.2辨析“健康”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在不病疾病二分状态中,“不病”代表着“健康”。而“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健康与亚健康”的界定。
人们称谓的“疾病”有三类不同的概念。同理,“健康”亦有三种不同的概念,即主观性健康、诊断性健康和未病性健康。诊断性健康若能应证并支持主观性健康,此时未病性健康也就自然成立。《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其中就有“健康未病态”[13]。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阴阳平秘协调的有机体。平人既是无病人;平人又是健康人;更是理想的标准的不病人或健康人。《素问·调经论》定义平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脉有胃气。“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脉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心气充,宗气积于胸中。“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
这些均可为诊断性健康标准。
诊断性健康标准须充分兼容人类一切最新科技成果。
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包括生理和心理[14]两个方面:
生理健康的标志:形体壮实,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呼吸微徐,声音洪亮,须发润泽,双耳聪敏,牙齿紧固,腰腿灵便,二便正常,脉象缓匀。
心理健康的标志:精神饱满,情绪和调,性格随和,记忆良好。
这些均可为主观性健康标准。
主观性健康概念的相对性极强,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标准波动性很大。因此周边广大的、相同年龄段的随机人群为必不可少的参照系。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创立时在[15]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这个多维度的定义克服了以往健康概念的片面性,把精神纳入健康的范畴,并强调健康与社会环境有关,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维系。
1975年,WHO强调,健康是个体在一定环境、遗传条件下,能够恰当表达自身行为功能的状态。正式提出行为功能是健康的基础。
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强调健康不仅是人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须包含该人在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较完满的状态。
1990年WHO又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即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个人需要。
2000年,WHO增加了“生殖健康”内容,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对WHO所定的健康标准,临床但作参考便是,不必悉具。在如此严格的健康指标下,则天下无有健康人。WHO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健康人,可用作理想健康状态的标准。
仿“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的原理,现辨析健康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①有主观性健康但无诊断性健康是属亚健康。
②有诊断性健康但无主观性健康是属亚健康。
③诊断性健康若能映证主观性健康,则综合为未病性健康。未病性健康是最规范的健康描述。
④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属亚健康状态。同理,持续3个月以上的健康均时状态,才属健康状态。发作性疾病的认定,如癫痫病发作其反复或持续时间还得另作讨论。
⑤“健康”一般是长期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也可能是短期的即时状态。而“健康状态”则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有时二者意义完全相同,当频繁“反复”或延绵“持续”地发生,“健康”点点成线,就等同于“健康状态”。
严格地说,“疾病”与“疾病状态”有所不同;“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健康”与“健康状态”也都有所不同。“健康状态”并不排斥所有的“疾病”;可控的“疾病”必然归属亚健康状态。王楠患有癌症仍带病坚持训练。我们只能说①王楠患有疾病;②但此时的王楠不属于疾病状态而属于亚健康状态。因为有效的治疗控制了疾病;因为王楠还能坚持训练。简而言之,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疾病直接影响着人的“体质”;直接影响着人的“长期均时状态”。所以疾病状态的诊断和健康体诊都须有一个“持续性或反复性的时态”标准。如某大学毕业生参加全国公务员招考,其成绩优良,可在公务员体检的前夜隅感小病—感冒了。好在该大学生一贯身体健康,公务员体检各项指标也都合格,所以该大学生规范的体检结果应是“健康状态”而不应该是“健康”。
人事部、卫生部2004年联合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第六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1年内无出血史,1年以上无症状者,合格。”第十条“甲状腺机能亢进治愈后1年无症状和体征者,合格。”
此标准强调的“合格”须持续1年以上的健康状态。
在新《标准》中,肝病的检查指标得到区别对待,其规定为:急性肝炎恢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持续正常半年以上者;慢性肝炎恢复后,ALT和AST持续正常2年以上者,均合格。甲状腺肿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但在以往,不少省份的公务员考试体检标准将身患此病的人拒于门外。这种情况在新《标准》中得到改善:甲状腺机能亢进治愈后1年无症状和体征者,合格。
这些合格的“健康状态”均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
2状态医学与体质学说的关系
日常生活语言对“状态”的表述很不规范。人们有时把“状态”特指为“持续状态”;有时又混同为“即时状态”。而“状态医学”中的“状态”,其一是强调“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有关健康体检的“状态”陈述更应是如此。因为处于健康状态的人也可能感病;伟人也可能犯错。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表述确实不同。二者应区别看待。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体质内涵、体质类型;并以此分析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体质特征及演变趋向;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和稳定的固有特性。”[16]
体质强调了人体有生以来,综合、稳定的均时状态。
“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类经·脏象类》)。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体的体质既包括“体”要素,又包括“用”要素。所以,体质是人类个体有生以来,质体和用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全体。[17]
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有关体质的分类,目前众多学者较一致的看法是:除了健康体质之外,尚有病理体质。
何裕民[18]认为:除正常体质外的不同体质类型,其实也即是种种不同的次健康类型的组合。体质的调整、优化,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以保持或促进健康状态。
匡调元[19]将人类体质分为六大类: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其中后五型均为病理性体质。
王利敏等[20]旗帜鲜明地表白:病理性体质亦属亚健康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亚健康状态虽为无病,但其体内的病机已启动,产生了阴阳偏盛偏衰,或气血亏损,或气血疲滞,或有病理性产物的积聚。
病理体质其实就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王琦[21]经过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完善原有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以及古代和现代体质分类的有关认识,对原有7分法进行了增补,从而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2]对体质的解释:“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不难理解,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则表述着三种不同的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
除正常体质、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外,应该还有一种体质类型—疾病体质。这种体质类型王琦教授已提出过,原称“特禀质”。“特禀质”基本对应着疾病体质。湖南“人鱼宝宝”,一个只存活了38天的小生命,全球首例“美人鱼”男婴,世界上第三个“美人鱼综合症”患者,就属疾病体质。
王琦[23]认为:“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证与个体的体质特征、病邪性质、受邪轻重、病邪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体质特征。证常随体质而转移”。
果如是说,“美人鱼”男婴体质类型还能辨别吗?若说不能,“证常随体质而转移”其根基何在?若说能,也只能特殊问题特殊对待而特定为“特禀质”。足见“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也有例外。特别于健康体质和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的“特禀质”,若非特指“疾病体质”,能有其它乎?王琦[24]对“特禀质”的定义是:“表现为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
所以,“体质是人类个体有生以来,质体和用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全体”。
“体质”定义如此一作调整,羞答答的“特禀质”便可堂而皇之以“疾病体质”自居。“美人鱼”男婴肯定属特禀质;但为何不直说是疾病体质呢?据报道,“美人鱼”男婴在他38天的生命中,历经了两次手术;身上插满各种管子;进行着漫无止境的治疗与抢救;靠现代化仪器维持着生命。“美人鱼”重病男婴决不属病理体质。因为,“病理性体质亦属亚健康状态”。所以“特禀质”必须另立门户直呼“疾病体质”。
体质类型有许多,但主要有三大类:健康体质、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和疾病体质。严重残病,长年难控或功能无法弥补者,均属疾病体质。
健康体质的人也会患病。患病者不一定都属疾病状态;病理体质和疾病体质的人几乎不可能有健康状态。除非体质转变,体质是可改变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的演变;也直接影响着人的体质—直接影响着人的“长期均时状态”。人们研究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的“状态医学”,特指长期的线型均时状态。从这种意义讲,“状态医学”就等同于体质医学;病理体质亦可称亚健康状态。
有必要设定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为短期的点型即时状态;而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还包括体质均为长期的线型均时状态。
3亚健康状态与未病学的关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内经》在医学防治方面的一个重要命题。“治未病”学术思想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内经》所谓未病“有三层含义:一是“病未生者”,即健康没有病变,此时应注重预防。二是“病未成者”,即自觉不适,但还没有形成诊断性的症状。三是“病未发”,即查有病变,因未发作而不自知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很显然我们的祖先已深刻认识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亦云:“古人善为攻者,上医医未理之病,中医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
《灵枢·玉版》:“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病未成者”可能已有明显不适,但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诊断性症状。此属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素问·刺热》:“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说“未发”,亦属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实际已有明显的诊断性症状,只是尚未发作、自我感受不明显而已。
龚婕宁、宋为民[25]评价:“《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并有相应的治疗大法,虽然尚较粗略和笼统,但基本概括了未病的种类和主要内容。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其主要贡献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既病防变;二是瘥后防复。
根据五行相传的规律,脏腑在生理上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为用,其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变,则各传其所胜”,“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阴阳毒要在疫毒未盛时及早救治,阻断病势的发展。热结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防止变证的发生。“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太阳证“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既病防变,此处的“病”是复数概念,如伤寒的合病和并病。《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此中的“病”是单数概念。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伤寒或中风的病人,在大病初愈,正气还没完全恢复时。正宜将息调理,瘥后防复。
宋为民[26]认为中医学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临床医学;二是养生保健,三是“治未病”。并指出目前“未病学”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态转化。
龚婕宁、宋为民[27]认为:“目前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基本上可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在内,其中又以前病未病态为主。也就是说,机体因各种原因出现潜在的病理变化及轻微的临床症状,但尚无明显的“患病”依据时,皆可称为亚健康,这是未病范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中医未病学的范畴包容了亚健康的内容;未病学的重点就是亚健康状态。“治未病”学术内容有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其中治其未成、治其未发、瘥后防复等三方面必然归属于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未病学说与亚健康学说的不同,主要有:
①未病学的根基是传统的‘不病疾病”二分状态医学;而亚健康学说则基于现代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三分状态医学。
②传变未病态则无相应的“亚健康”表述。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对亚健康状态实施有效干预。
4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亚健康状态又可称为第三状态、临界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状态、半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诱病态、游移态或病前状态等等。王育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模型并进行理论探讨。
4.1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分类
为形象揭示三者之间动态转化和相互重叠的过程,“灰色状态”、“欲病状态”、“绿色状态”和“瘥后状态”四个名称有必要启用。
主观性亚健康状态(SubjectiveSubhealthStatus),简约为S。
诊断性亚健康状态(DiagnosticSubhealthStatus),简约为D。
健康状态(Healthstatus),简约为Hs。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status),简约为Ss。
疾病状态(Morbidstate),简约为Ms。
“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理解为“灰色状态”,读作“HsSs”。
“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理解为“绿色状态”,读作“HsSh”。
“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理解为“欲病状态”,读作“SsMs”。
“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理解为“瘥后状态”,读作“SsMs”。
如:S;HsSs表示主观性亚健康灰色状态。
如:D;SsMs表示诊断性亚健康瘥后状态。
这更能突出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游移状态;动态地表达亚健康状态的转归。
4.2亚健康状态的综合分类
①生命生理亚健康状态
如躯体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非常态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等;病理体质,包括先天性或遗传性亚健康状态,后天营养性亚健康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减低,需要医疗帮助。
②生殖生理亚健康状态
如相对的异常、不应时的生育功能下降等。
③心身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非常态的脑力疲劳和睡眠不佳;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益下降。情绪波动;行为草率;过度关注自我。病理性格亚健康,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认知偏差。
④环境适应性亚健康状态
如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的集中表现。自然环境适应性亚健康。如地方病前、潜态;水土不服;时差不适等。内环境适应性亚健康状态,如发育期、更年期和老年期亚健康状态。
⑤交互型亚健康状态
生命生理因素、生殖生理因素、心身因素和环境适应性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亚健康状态。
4.3主观性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何裕民[28]将人群体质分型为:失调质、协调质、紧张质、虚弱质。其中失调质又分为郁滞质和内热质,虚弱质又分为气虚质、阳虚质、精亏质、津亏质,且郁滞质又有肝郁质、痰湿质及瘀阻质之分,气虚质也有肺气虚、脾气虚及心气血虚之分。并对亚健康状态做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
根据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交往上的完美状态。”陈复平、李强等[29]强调,“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确不过的定义了,那就是除了健康与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现象,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现象。这是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确定下来的概念。”要知现象就现象;本质就是本质,二者不可混淆。人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嘛!如果现象等同于本质,亚健康的命题那就太肤浅了。王育学[30]则谨慎地表明:“我们说这种虚弱表现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虚弱与中医所讲的虚证在大的概念上有惊人的相似,虚证比虚弱的涵盖面还要广,而且自成体系。”
诚然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虚弱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说这种虚弱表现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
二、之三又是什么?王育学似乎意犹未尽。
笔者基本赞同陈复平、李强的观点,建议稍作修改:“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确不过的定义了,那就是除了健康与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这是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确定下来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之虚弱,有虚证虚弱、实证虚弱和虚实兼杂证虚弱。虚证有虚象;实证亦有虚象,如“大实亦有羸状”。虚实兼杂证自然也有虚弱。“小疾”之虚弱,其虚证未必太虚;实证未必太实;是小虚小实兼杂的状态。
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等。虚证宜补,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之虚重在调补脾胃。因为①“小疾”之虚,其虚未必太虚。②弥散性状态之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未必太分明。③土藏万物,兼容四行。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
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主要归属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三大证型的划分,特别实用于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临床研究表明[31],在调补脾胃前题下的理郁、消导、开胃,为主观性亚健康状态治疗大法;疗效良好。
主观性亚健康之痰湿常兼夹气滞、血瘀,食积、水停。临床宜标本兼顾,健脾、行气、化湿、消积;痰、瘀并治。其实津血同源;痰饮同类也。当气、血、痰、湿、食等胶着壅结则积滞痞块是以成。“小疾”之痰湿,未必就形成了积滞痞块。但临床须充分认识其发展的严重性,严加防治。因为“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其产生大都经历了缓慢渐进的‘亚健康’过程[32]。”且五脏之疾患俱能生痰湿,然无不由乎脾胃[33]。治痰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34]丹溪立越鞠丸总治六郁,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皆相因为病也。然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之郁证多属正气虚弱,六郁错杂的模糊之候。临床当识治肝理脾之要妙也。
夫治肝郁者,首调脾胃。张锡纯云:“《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诚为治肝者之不二法门也。惜自汉、唐来,还未有发明其理者。独至黄坤载,深明其理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旨哉此言,诚窥《内经》、《金匮》之精奥矣。由斯观之,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又《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语。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脾胃之谓也。所谓使之和平者,即升脾胃而肝气自和平也[35]。”
【关键词】亚健康;未病学;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人类的健康理念发生了转变,健康被赋予新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1亚健康的基本概念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80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不健康的问题,有可能向疾病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亚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医药历来重视治未病,对亚健康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医疗过程中显示了肯定的疗效优势。
2中医学的“未病”学说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天人相应”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及外界社会之间及其体内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受时代所限中医学的术语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学经典《内经》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观念,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未病”、“未乱”就是产生疾病前之状态或征兆,是质变成为疾病的量变过程,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亚健康则应属“未病”、“欲病”层次。中医“未病学”的医学思想,其主要体现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传、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可见中医学是极其重视养生的。
3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观的异同
“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形成的主要机理与中医“三因”学说密切相关,其成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正气耗伤。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类疾病的50%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由此可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衡量健康的具体标志是: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亚健康的概念、标准和表现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变化的中间状态,即健康一亚健康一疾病。亚健康既与上面的健康状态之间有重叠交叉状态,又与下面的疾病之间存在重叠交叉,因此,亚健康既可以向健康的好的方向发展,又可以向不健康的坏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变化是双向的。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许多说不明道不清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不舒服,这种似病非病的状态就是亚健康。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不振、多梦、疲劳、情绪不稳定、用脑后疲劳、缺乏耐心等症状,
而且亚健康还有其他一些常见表现,例如,易感冒、嗜睡、四肢乏力、不愉、头晕、目眩、抑郁、头痛、腰膝酸痛、脱发。同时还有胃肠胀气、筋疲力尽感、消化不良、便秘、减退、面部褐斑等。
但是,男性和女性的亚健康表现略有不同。男性的亚健康表现前15项分别为:记忆力减退、对自己的健康担心、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07-03
The Commonly Used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ub-health State
Zhao Xin,Chen Jia-xu,Wang Li-min,Cui Hua-ting,Cui Hai-zhen, Kang Chun-ji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academia has made a lot of research for the sub-health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diagnostic criteria, det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nce the emergencing of the Sub-health concep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omestic commonly used methods about the assessment of the sub-health state. Mainly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symptoms diagnostic criteria, rating scal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agnosis. These three methods of sub-health state have shown a certain respect, but also defect exists in many areas. This paper makes a consolidation of the main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sub-health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using it in the next step of study, then exploring further about the mechanism ,physiology, or pathology of sub-health state.
Key words:Sub-health State;assessment methods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以及思想认识的发展,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由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类对于健康的关注已由单纯的关注“是否有疾病”,过渡到了关注“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状况”。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Berkman)教授首次提出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外,人体还存在一种既非健康亦非患病的中间状态,即“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将其称为“亚健康状态”【sup】[1]【/sup】。有关亚健康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受到重视。学术界对于亚健康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诊断标准、测定方法、预防与治疗,特别是应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防治亚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up】[2]【/sup】,该指南认为:“如果存在目前医学上不能解释的症状表现,且持续3个月或以上者,可判定为亚健康”。此标准目前在国内有关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的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学术界对亚健康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评估方法等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本文对目前国内有关亚健康的主要评估方法进行整理,以期寻找最有效的测定方法和检测技术,将其应用到下一步课题研究中,进一步探究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制或生理、病理变化。
1 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有关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症状标准诊断法、量表评估法和生理生化指标诊断法。这三类方法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中都表现出了某方面的优势,但同样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1 症状标准诊断法
症状标准诊断法即采用专家咨询法制定亚健康状态相关症状的诊断标准,由医生或研究人员依此标准进行判断。专家咨询法又称德尔斐(Delphi)法,1964年美国兰德(Land)公司首先将其用于技术预测中,是以专家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由专家通过调查研究作出对问题的判断、评估和预测的一种方法。是在专家个人判断和专家会议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直观预测方法,特别适用于缺少客观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而又较多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实践证明,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信息分析与预测,可以较好地揭示出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并可据以对研究对象的未来发展做出概率估计【sup】[3-4]【/sup】。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在20世纪末才发展起来的,命名至今亦只有20年时间,历史数据严重不足。且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尚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亚健康的症状以亚健康状态者自觉不适为主,受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可明确定量的客观信息资料。这种研究现状符合德尔斐(Delphi)法本身的特点。通过专家咨询法制定的亚健康诊断标准,诊断症状均以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为主,临床使用中认为具有流行病学的诊断价值,在研究中广泛应用。如陈青山等按照Delphi法原理咨询专家,计算亚健康诊断标准的有关评价指标,并将拟订的亚健康诊断标准用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取得较可信的结果【sup】[5]【/sup】。
1.2 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根据事先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实践证明,量表测量的结果作为对具体事物的研究是可以计算和评价的。亚健康状态人群表现出的症状以自觉不适为主,包括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人的精神、心理、情志等活动状态可以通过量表进行评估,在研究中能够成为客观的证据。因此将量表评估法引入到亚健康领域,把自觉症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量化测量,从得到的数据来判断严重程度,能够相对客观的反映主观感觉性指标,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评估,从而有效地判断和测量亚健康状态【sup】[3-4]【/sup】。
1.2.1 常用量表评价 亚健康状态判断的前提是确定并剔除健康与疾病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其中躯体疾病状态可以通过各项临床检查实现,有各种症状、体征和客观指标检查支持,排除并不困难。而某些尚未被患者意识到的心理疾病、社会适应性不良等状态如何被界定为“不健康”曾经是研究人员面临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已开发成形的健康测量工具,如健康测量量表、生存质量量表、心理测量量表、症状评测量表等,使用频率较高的量表包括心理社会应激评定量表(PSAS)、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目前国内亚健康相关研究中广泛使用【sup】[6]【/sup】。但将这些测量工具应用于亚健康研究时,仍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采用的量表仍以从国外引入的为主。经过一系列步骤译出量表的中文版后,需要以我国人群状况建立相应的常模数据,才能使之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相关状况具有判别能力。特别是一些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指标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状态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影响,量表的“正常值范围”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需大样本检验。另外,量表评价法有时由于过于追求量化,要求受试者严格划分等级、程度,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
1.2.2 自制量表 量表的设计直接引导着评价方向,量表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评价的质量。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心理社会应激评定量表(PSAS)、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量表都是针对健康或疾病状态评估而设计的,并非亚健康状态专用量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评估和研究需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以上量表,根据课题需要研制了多种自制亚健康状态量表。如胡先明等参考其他诊断量表,制订出了亚健康症状标准诊断量表,对部分人群进行亚健康状态的评估,并分析了其相关社会心理影响因素【sup】[7]【/sup】。范存欣等在对广东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时,参照了WHO生存质量和有关健康的内涵,并结合广东地区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与亚健康诊断有关的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亚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疾病现状以及对亚健康的认知等54个条目,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sup】[8]【/sup】。庞军等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82例亚健康人群进行研究,研究项目包括反映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情绪、恐怖症状、偏执症状、精神病性和其它等10个方面,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存在诸多心理症状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sup】[9]【/sup】。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由于亚健康本身的定义、范畴等还很不规范,尚未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诸多自制量表虽有一定共性,但具体评定方法、条目等与该课题组研究方向联系密切,置于其他类型研究时可推广性和可重复性欠佳。因此国内亦尚未形成业内公认的亚健康评定量表。
1.3 检测评定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疾病临床和亚临床诊治方面的广泛运用的设备、仪器和技术,也逐渐用于亚健康状态的检测和评估。目前常用的方法如运用脑像检查(EEQG)【sup】[10]【/sup】、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机体免疫细胞功能检测、超高倍显微诊断仪(MDI)评估法【sup】[11]【/sup】、多媒体显微诊断仪(THMMDI)检测法【sup】[12]【/sup】、活体血液分析(LBA)【sup】[13]【/sup】、血液细胞阻抗测量【sup】[14]【/sup】、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TDS)【sup】[15]【/sup】、量子共振检测法(QRS)【sup】[16]【/sup】等。
生理生化指标量化检测直观、准确,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利于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研究。但目前研究中健康人群参考值很难界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会有诸多自觉不适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能有某些指标的变化,但尚未达到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即仍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如何在正常值范围内划分出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参考值仍是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1.4 中医学评估方法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生理功能异常或衰退的状态,而非器质性病变,发展下去又会逐步进入疾病状态。这种认识与中医学中的“未病”有很多相似之处。“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之。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之后又相继提出了“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等,所谓“未兆”、“赢劣”都是对“未病”的解释,即不“健康”却又不属于“疾病”的虚弱或向疾病发展的状态。中医未病学中,所谓“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而“赢劣”则是指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的状态,而这些内容,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多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因此,中医“未病”的范畴比亚健康的范畴要广泛的多,包括了对健康、亚健康、疾病及病后康复阶段的人群的调治,而亚健康状态只是中医“未病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与“未病”中的“欲病”状态更为接近【sup】[17]【/sup】。
同时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生理功能异常或衰退的状态,而非器质性病变,对于这种“状态”的认识与中医学中的“证”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学诊疗过程中重视人体的主观感觉,认为亚健康状态主要是由劳逸过度、起居失常、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气血不和所致,常出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心烦多梦,睡眠不安,抑郁或焦躁,记忆力减退,减退,工作效率降低等现象。综合分析这些症状虽然不能达到西医某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在中医诊断中可以辨为某类证候,继而可以通过中医辨证立法处方进行调理和治疗。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与中医“未病”和“证”的研究密切相关。因此探索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生理指标,进一步建立亚健康状态测评系统,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及时纠正生理功能的偏颇,有效地防病于未然对于中医研究人员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sup】[18]【/sup】。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规范了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如亚健康的定义和范畴、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等,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与相关学科研究及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了参考。应用此指南中的标准,更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而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中医诊断评估方法。如中医四诊模拟检测、观指甲测亚健康、观舌测亚健康、观面测亚健康等。近年来的研究中亦出现了将多种中医诊法相结合试图建立全面的研究体系的文章。如亚健康的“九诊综合评估”包括望诊、闻、问、切、甲诊、心诊、子午诊、经络诊、脏腑诊等【sup】[19]【/sup】。费兆馥等在中医脉诊、舌诊客观检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中西医学的相关知识,选用多种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并使用图像法进行分析,以期探讨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机制,建立一种多指标综合分析、客观评估亚健康状态的方法【sup】[20]【/sup】。韦玉科等应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开发的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临床诊断系统,在测定人体亚健康状况时,可以得到同中医专家诊断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结果,也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sup】[21]【/sup】。
2 分析
亚健康好比是“钟摆”,可以摆向健康,也可以摆向疾病,摆向健康还是摆向疾病,就看你如何珍惜惟一的生命了。
科学认识“亚健康”
追根溯源,现代医学所称的“亚健康”,在祖国医学中早有类同的描述。现在,我们通常说患了何种疾病,是指已经生病的状态。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所指亦不同。“疾”是指不易察觉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古代,这种患“疾”的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现代医学被称为“亚健康”或“第三状态”。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学观点而论,是指身体已经出现的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黄帝内经》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对疾病应采取“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躯体的健康与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认为人体的疾病不仅是某种生物因素引起生物学变量的结果,而且是生理、心理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从此,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由于这一医学新思维的出现,人们发现在健康(第一状态)与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确实存在一种非病非健康的第三状态,称为亚健康。其共同的特点:说是没病,却有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种种不适;说是有病,常规化验等医学检查却找不到生物学变量的结果。医学界将此“亚健康”状态定义为“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是大病来临之前身体机能发出的信号。
由于亚健康的潜伏期一般是5~8年之间,加之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往往不予重视,结果延误了防治的最佳时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是心脑血管病、肝炎、癌症等许多疾病的前期征兆。据社会调查表明,在上海市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年知识分子中,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人员的人均寿命仅53.34岁,明显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
你是“泡沫健康”吗
经亚健康研究人员分析,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的思维(认知)方式容易出现错误或心理容易失衡。所以,亚健康首先是思维方式因素所致。例如,有些人想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过于偏激,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也有些人过于刻板而难以适应社会变化;还有些人凡事拿不定主意而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其次,亚健康也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比如摄取的维生素减少,脂肪含量增高,生活不规律,运动与休息安排不当等。另外,吸烟、酗酒以及环境污染也是重要外因。
遗憾的是,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亚健康的原因,却找不到治疗亚健康的药物。有些亚健康人群以为多服用保健品就能摆脱亚健康、重新走向健康,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误区。也许有的保健品能给你带来短暂的缓解,但这可能形成“泡沫健康”。因为单一的对抗性手段,解决的仅仅是局部问题,尤其是中年正是养护生命之根的关键时期。真正的健康是持久的稳态,是自我调节能力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健康的铜墙铁壁。
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建立社会的合理性空间是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最有效的出路。所谓生命的合理性,不是任何社会崇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和适合于自然平衡的生存方式。
健康是一项投资什么是健康?
健康就是不生病。这种概念是不完全的,是偏颇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意味着疾病和虚弱的消除,健康是体格、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健全与和谐的状态”。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要素完整。现在是四个要素,以后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要素。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健商”(简称HQ)概念就是一种。
“健商”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智慧与维护健康的能力。代表着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和水平。
在过去知识落后、营养贫乏、生产劳累的时代,人们普遍不了解复杂的身体和生命现象,健康只能被动地靠医生、靠医院、靠休养,是消费支出和享受。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健康的性质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健康靠自己、靠知识、靠管理、靠习惯、靠合作,健康已逐渐转变为个人的主动投资行为和社会性增值服务。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类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学会科学的生活方式
如何对待亚健康?任意地夸大身体的不适,到处求医问药,是消极的;听之任之,无视生命发出的预警信号,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这是更消极的。
我认为,哲学家尹继佐教授提倡的“以心疗为核心,以体疗为基础,以医疗为保障的现代健康实践模式”,与我国的国情民意是切实而可行的。
1.心疗 就是提倡健康的思维方法,将精神分析和精神治疗作为辅助的核心模式。通过心理咨询和科学剖析,消除心理上、精神上、情感上障碍,以达到心平气和、心身健康。遇到想不开的事,情绪激动、愤怒、抑郁、悲愤、伤感等,可以向至爱亲朋倾诉,可以大大方方地请教精神科医生或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帮助。
2.体疗 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保健论述。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创造了著名的“五禽戏”健身法。体疗,蕴藏着丰富的修心健体的内涵,注意吐纳传导,修性以保神,安心于全身的要旨。这样,即可以起到通经活络,和顺气血,舒筋壮骨的疗效。哪怕您再忙,也要记住多运动、多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医疗保障 心疗和体疗在防止亚健康和不少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可以代替医疗的作用。将心疗、体疗和医疗有机的合理的结合起来,才可能形成真正辩证的、科学的实践模式。
4.调顺睡眠,消除疲劳 高质量的睡眠,可以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是恢复体力的主要途径。睡眠是一种主动的休息方法。实践表明,睡眠本身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命质量。
5.饮食调摄 饮食宜清淡、多样化,不能偏食,烹调有口味,这样能增进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细化和吸收,提倡利用药膳方法,做到祛疾疗病,一举两得。
6.药物调养 对于积累性疲劳综合征,先需要用药物改善人体各种机能,排除疲劳,恢复体能。这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实施,不要自以为是地盲目购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那样恐怕只会花了钱伤了身体。
重视药食补身,如在大米中加入药物煮成药粥,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食品。